第一篇: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
(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以政府保障为主,多渠道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四)公平、公开、公正。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五保供养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40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2500元。各区县人民政府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制定上浮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各区县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市财政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新建、改扩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布局不合理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逐步进行合并,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水平。
第五条 市和区县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负责拟订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制定农村五保供养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
发展改革、建设、农业、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规划、审计、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告、上报工作和日常生活照料。第七条 对按照标准建设、依照规定运营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从市、区县财政和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给予补贴。
第八条 招用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及就业困难群体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可以享受由市再就业资金提供的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工资补贴。
对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中从事护理和服务工作、参加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所需补贴资金,由区县民政部门或者从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按规定解决。
第九条 兴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贷款担保、贷款贴息。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各区县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募集的物资,应当优先用于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需要。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认定和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终止,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以下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四季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房,确保通风、采光、照明及 安全;
(四)提供疾病治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负担的部分费用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负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实际负担部分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救助;
(五)办理丧葬事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丧葬事宜,所需费用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除相关费用,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品,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私有财产按照继承法处理,不得将村民私有财产交给国家或者集体作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条件。
第十六条 区县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用款计划,按季度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并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确保供养资金的落实。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直接拨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区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所需费用不得在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
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要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签订入院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提倡其他社会组织或者志愿者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每8名能够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每4名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的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第二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完善院务公开等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接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民主监督。
第二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制定营养平衡食谱,合理配置适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食用的膳食,其供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餐具、清洗衣被,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置适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组织有益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保健康复活动。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居住的危陋房屋进行修缮,确保房屋安全,符合居住条件。村民委员会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或者提供人力、物料,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居住等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条 区县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档案和信息管理制度。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安全。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五条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公开农村五保供养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发放与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 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第二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或者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权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3月2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津民发〔2007〕13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8-05 【生效日期】2008-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农业部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已于2008年7月18日经市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黄兴国
二○○八年八月五日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根据国务院《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第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
(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以政府保障为主,多渠道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四)公平、公开、公正。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五保供养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40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2500元。各区县人民政府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制定上浮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各区县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市财政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新建、改扩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布局不合理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逐步进行合并,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水平。
第五条第五条 市和区县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负责拟订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制定农村五保供养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
发展改革、建设、农业、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规划、审计、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告、上报工作和日常生活照料。
第七条第七条 对按照标准建设、依照规定运营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从市、区县财政和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给予补贴。
第八条第八条 招用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及就业困难群体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享受由市再就业资金提供的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工资补贴。
对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中从事护理和服务工作、参加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所需补贴资金,由区县民政部门或者从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按规定解决。
第九条第九条 兴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贷款担保、贷款贴息。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各区县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募集的物资,应当优先用于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需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认定和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终止,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以下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四季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房,确保通风、采光、照明及安全;
(四)提供疾病治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负担的部分费用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负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实际负担部分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救助;
(五)办理丧葬事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丧葬事宜,所需费用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除相关费用,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品,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私有财产按照继承法处理,不得将村民私有财产交给国家或者集体作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条件。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区县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用款计划,按季度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并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确保供养资金的落实。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直接拨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区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所需费用不得在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
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要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签订入院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提倡其他社会组织或者志愿者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每8名能够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每4名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的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完善院务公开等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接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民主监督。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制定营养平衡食谱,合理配置适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食用的膳食,其供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餐具、清洗衣被,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置适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组织有益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保健康复活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居住的危陋房屋进行修缮,确保房屋安全,符合居住条件。村民委员会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或者提供人力、物料,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居住等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区县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档案和信息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安全。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五条建立农村五保供养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公开农村五保供养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发放与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或者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权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3月2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津民发〔2007〕13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2008年07月21日 15时53分 47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民族民政
“五保供养”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65号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已经2008年5月30日省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5日起施行。
省长 宋秀岩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农牧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
村(牧)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二章 供养对象的条件和确定程序
第五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以下简称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残疾和未满16周岁的农牧民: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稳定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六条 五保供养对象按下列程序确定:
(一)本人向村(牧)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农牧民本人无法表达意愿的,由其近亲属、村(牧)民小组或者其他农牧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牧)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示10日以上。无重大异议的,填写《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审批表》,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审批表》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的自身状况和家庭条件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五保供养待遇的,免费发给由省民政部门印制的《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向本人或代为申请人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证书》,终止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
(一)重新获得稳定生活来源的;
(二)已具备了劳动能力的(年满16周岁、尚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除外);
(三)有了具有供养能力的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
(四)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的。
第三章 供养内容、标准和形式
第八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包括下列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对分散居住的五保供养对象的住房,应安排资金适时进行修缮;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住房,应方便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起居。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牧区特困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五)办理丧葬事宜。五保供养对象亡故后,一次性发放一年供养标准的丧葬补助费,丧葬事宜由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村(牧)民委员会负责办理。
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第九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标准(包括现金和物资折价)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年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县级人民政府公布的前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0%,保证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农牧民平均生活水平。
五保供养标准确定后,经州(地、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由制定机关公布执行。
第十条 五保供养采取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两种形式。五保供养对象可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但患有精神疾病和严重传染性疾病不易集中供养的,应当分散供养。
分散供养的,可由村(牧)民委员会委托农牧民、五保供养对象的亲友照料,或者由其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服务。委托照料的,村(牧)民委员会、受委托的代养人和五保供养对象三方应签订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协议书,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落实服务责任和帮扶措施。集中供养的,由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统一提供供养服务。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与五保供养对象签订入院协议,明确相关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供养资金
第十一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担,在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各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州(地、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财政状况对五保供养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具体负责五保供养资金的安排和管理使用。
第十二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要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供养资金每年由县级财政部门拨付到县级民政部门供养资金专户,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集中供养的,发放到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直接发放给五保供养对象,发放情况应在《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证书》中载明,并由经办人和五保供养对象或者受委托的代养人签名。
第十三条 有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收入的,可以从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收入中安排资金,补助和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的土地(草场)交由他人代耕或使用的,其收益归五保供养对象所有。
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社会捐赠款物时,除捐赠人有捐赠意向外,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五保供养对象生活。
第五章 供养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将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管理资金,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不得从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经费中支出。
第十六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以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不得使用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优惠。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农牧民登记造册,建立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每年对五保供养对象变动情况进行核查,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第十九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会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应当实行信息和政务公开。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审批程序、供养标准和供养资金发放情况等信息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国务院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村(牧)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在本村范围内公示或出具虚假评议意见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 享受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的农牧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其冒领的五保供养资金和物资:
(一)以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享受五保供养待遇后,自身状况和家庭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不及时报告、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继续享受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的。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8年7月15日起施行。2004年11月23日省人民政府印发的《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五保供养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单位)
20111208(颁布时间)
20120201(实施时间)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38号(文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五保供养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供养对象
第三章 供养内容
第四章 供养形式和机构
第五章 保障监督措施
第六章 罚则
第七章 附则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五保供养办法》已经2011年12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在吃、穿、住、医、葬方面对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村民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审计、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服务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示、上报和日常生活照料工作。
辖有农村居民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履行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职责。
第四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捐赠资金和物资,兴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二章 供养对象
第五条 具有本自治区农村户籍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十六周岁的村民符合下列条件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六条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按照下列程序申请确认:
(一)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等原因不能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二)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日内组织民主评议,评议结束后对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将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和评议意见在本村范围内公告七日;无重大异议的,公告期满后五日内将申请材料、评议意见和公告情况报送乡、镇人民政府。
(三)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四)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县(市、区)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复核。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七条 申请人认为本人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在民主评议、公示程序阶段未能通过的,可以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复查;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复查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并可以在复查期间,监督村民委员会重新进行评议、公示。
第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自县(市、区)民政部门作出批准决定,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之日的次月起享受。
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或者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十日内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审核并报县(市、区)民政部门核准,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相关材料之日起十日内核准,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自县(市、区)民政部门核销《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的次月起停止。
第三章 供养内容
第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下列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第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住房需要进行维修、改造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维修、改造资金,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住房安全。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十六周岁或者已满十六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和学习用品。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满十六周岁仍在接受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应当继续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教育资助。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自治区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自治区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其个人需缴纳的保险费用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统一代缴。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治疗疾病,按照自治区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后个人负担的部分,通过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助。
第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符合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的,应当依法予以保障,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对其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予以资助。
年满六十周岁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集中供养的,丧葬事宜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负责办理;分散供养的,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丧葬费用按其一年供养费用标准执行。第十六条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地区财政状况制定。
第四章 供养形式和机构
第十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或者在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除有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等不适宜集中供养或者本人不愿意集中供养的以外,应当实行全部集中供养。
第十八条 实行集中供养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及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签订供养服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实行分散供养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
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签订供养服务协议,委托村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照料,承办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丧葬事宜,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供养服务协议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名称、住址、联系人、联系方式、供养内容、供养标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协议履行方式、期限、地点、协议解除的条件、违约责任及其他应当约定的事项。
第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是国家、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举办的集中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非营利性机构。
以政府投入为主、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具备事业单位条件的,按照事业单位登记和管理;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集体资产、个人资产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和管理。
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当地农业人口和乡镇分布等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乡镇闲置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房屋等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方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有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开设清真食堂,并提供用于礼拜的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政府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食品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和服务制度,按季度公布经费、物资、伙食、生产经营账目,并接受供养人员、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鼓励和扶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得收益用于保障和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
新建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根据供养人数,配置相应的农副业生产用地及相关设施;现有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没有配置的,可以异地就近配置。
第二十四条 政府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优先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签订代养协议,代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以外的人员,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第五章 保障监督措施
第二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安排,自治区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
第二十六条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其供养资金由县(市、区)民政、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其供养资金由县(市、区)民政、财政部门通过金融机构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存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个人账户。第二十七条 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乡、镇和村,应当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或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所得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 福利彩票公益金、无明确捐赠意向的社会捐赠资金、物资,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五保供养。
第二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应当专户存储,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第三十条 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定期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通报检查、抽查结果。
第三十一条 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第三十二条 县(市、区)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挪用和买卖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土地、房屋及其他财产。
第三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遗赠协议,将其遗产赠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私有财产有协议、遗嘱的,按照协议、遗嘱处理;没有协议、遗嘱的,依照《继承法》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农村居民对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区)民政部门作出的审核、审批或者核销《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民政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
(二)不按时限受理、审核、审批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申请或者核销《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的;
(三)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四)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发放不及时的;
(五)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六)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辞退;给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二)虐待、侮辱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
(三)违反安全管理规定造成严重事故的;
(四)有其他侵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合法权益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由自治区民政部门监制。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来源)地方规章(类别)
Y(采用标识)
1(级别)
第五篇:农村散养五保供养协议
***乡农村五保协议
甲方:****乡________村________组全体农户
乙方(五保户):________________
丙方(监督责任方):____________村委会
一、根据《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之规定,乙方现年________周岁,无任何儿女,即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符合五保条件,甲方一致同意乙方为五保。
二、乙方的不动产(承包田地______亩、宅基地_____㎡、房屋_____间____㎡)和私有财产归乙方本人所有,乙方可自耕自管或委托他人代耕代管,村组及他人不得无偿占有。如因需要而处置时须经乙方本人和丙方同意,村组及他人不得随意处置。如遇土地开发或租用时,该乙方享有本村民组村民同等的经济利益。
三、丙方负责乙方身份、条件的审核,乙方不动产的登记审核、监督,如乙方情况不实或乙方不动产的流失,责任由丙方承担。
四、此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镇政府四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所在组户代表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
丙方(村书记、村主任)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