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5篇

时间:2019-05-13 16:0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篇:浅谈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意识和信用精神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前进的重要前提。信用是票据的核心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浅略地论及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的有益促进,并探讨商业信用评级机制的可行性和经济法制国际化的必要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意识和信用精神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前进的重要前提。信用是票据的核心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浅略地论及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的有益促进,并探讨商业信用评级机制的可行性和经济法制国际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票据信用 市场经济 经济主体 商业信用等级

一、票据与信用的概念及特征

票据是出票人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者委托他人于见票时或确定的日期,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票据具有汇兑、支付、信用、结算和融资等功能,其中票据的核心功能是信用。应该说票据就是在货币或商品的过渡中为反映债权债务的发生、转移和偿付而使用的一种信用工具。

从本质来看票据的特征是:

1、有价证券。票据所表示的权利和票据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权利和票据完全溶合为一。行使票据上的权利以出示该票据为要件,否则票据债务人有权拒绝,并不负迟延的责任,故又为提示证券。

2、货币证券。票据的给付标的以一定的金额为限,故和仓单、提单等以货物为标的的证券不同。

3、要式证券。其作成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款式,缺少应记载的事项,其票据无效。

4、文义证券。票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以票面的记载为准,除法律所规定的以外,执票人不得要求票据所载文义以外的权利,票据债务人也不负文义以外的义务。

5、单务证券。执票人可以凭票领取款项而不需给付任何代价。

6、无因证券。票据权利的发生,不论它有无原因和是否合法,都不影响票据的效力。

7、流通证券。票据和普通债券不同,可以用背书或交付的方法直接转让其权利于他人,并在市场任意流通,而不需要按民法的规定通知债务人,才能对债务人发生效力。

所谓信用,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社会主体由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其他主客观保障因素的存在,确信自己的利益会得到圆满偿付,从而使双方利益的互易发生时间的延迟或空间的转换。经济主体之间因为资金短缺、周转不畅等原因而利用相互间的信任和承诺,赊销商品、延期付款或预付部分货款进行商品买卖, 是为商业信用。银行利用自己的资金实力、声誉保障,对其他经济主体吸纳存款、发放贷款, 进行间接融资, 是为银行信用。由此阐发, 公法人信用、私法人信用、自然人信用等多种信用形式并存, 构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信用体系。在整个信用体系结构中, 除去不能形成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所谓日常生活中的“信用”,不管哪种信用形式, 其实质都是反映人们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而这种债权债务关系表现在票据上,就是票据的信用。票据信用是构成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重要因素,票据之所以作为一种经济工具被创造出来,其最初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人们要利用票据的信用功能来进行商业活动,促进商事交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种书面凭证,票据本身并无价值,正因其有信用作基础,因而可以兑换为现实的货币,还可以代替货币充当资金交易的媒介,执行流动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发展到今天甚至可以融通资金。票据离不开信用,社会信用程度越高,票据就越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使用。因此,可以说,信用是票据的灵魂。没有信用,票据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可能与必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随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信用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深入, 与信用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虽然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行为的法律指引日趋成熟,但是从整体来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大环境下的诚信意识淡薄,商事行为中的信用缺失、不讲商业道德的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纵观古今中外经济运行的规律,培养诚信意识,发展信用经济,是建设良性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因此, 总结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经验教训,信用的缺失是一大危机,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立法的同时,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 严格规范票据行为,这是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票据信用的主要作用

通过从微观的经济主体行为和宏观的市场经济运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票据信用的主要作用如下:

㈠ 发展票据信用能够给企业融通资金提供便利,同时使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加明晰。

在票据的信用功能被推广并获得普遍信赖的前提下,票据作为设权凭证,拥有票据的所有权, 即意味着拥有票据上所记载的债权, 就可以利用商业票据取得相对人的偿付, 或者对相对人进行债务清偿。这体现的是票据的支付和结算功能。更重要的是, 票据的做成及流转是以出票人或债务人的信誉为前提的, 也就是以“信用”为前提,持票人及后手债权人之所以接受票据,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利益可以得到圆满偿付,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债务人才可以通过出具票据来缓解资金压力,赊购商品或者得到其他的融通便利。即使出于主客观原因,债权人的利益不能及时获得,但是有严谨的票据相关法规对其利益给予保障,可以进行追索或实施其他补救措施,债权人也不必担心会受到损失。如果票据未到期, 在票据信用得到普遍信赖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票据作为融资工具, 到银行申请抵押或贴现贷款, 实现资金融通。通过票据的流通和转让, 实现资金高效运转、高效利用。在资金短缺时, 商事主体可以签发以自己为付款人的商业本票, 实现资金的自我补充和调节, 这样的运转形式,使经济主体得到充分的活力,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㈡ 票据信用被普遍接受和信赖,能够促使经济主体更加自律,有利于经济主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微观经济环境的规范化。

票据信用功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所有经济主体都不能忽略不愿放弃,由此会更加珍视获得这种利益所倚靠的商业信誉、口碑和信用度,从而更加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商业行为,在经济交往中更加严谨诚信。如此以来,单个经济主体的诚信自律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使所有的经济主体在整个经济环境下营造出一种集体诚信的氛围。诚信的提高和扩展,也能够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经济链条的其他环节,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和谐发展的良性趋势。由诚信作为经济主体的基本素质,在此之上的其他因素,譬如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体系,银行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等,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则经济主体的整体素质会得到必然的提升。在整个经济运转环节都得到优化的前提下,微观经济环境则更加规范,从而使宏观调控也会更加顺畅。

㈢ 票据信用被大众接受和遵行, 可以规范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调整经济总量与货币供应量的平衡,降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风险。

如果票据信用被整个社会广泛认可和信赖, 那么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就不再是资金供给关系, 而是票据所记载的资产与银行金融资产之间的交互关系。银行可以凭借对票据抵押或贴现量的增减来调整资产结构, 减少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同时银行发放贷款投放货币所引起的社会需求变动与银行持有票据背后所代表的商品量和劳务的供给量的变动之间, 存在一种无形的内在经济联系, 有利于达成货币量与价值量的平衡, 减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压力。再者, 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以从中央银行进行票据的再抵押、再贴现的方式来融通资金, 可以避免中央银行迫于压力发放再贷款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传统做法, 使货币发行机制得以正常化, 有力地遏制通货膨胀的压力。

㈣ 发展票据信用有利于完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 提高宏观管理水平。

商业信用的发展和票据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等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在商业信用特别是票据信用得到普遍信赖的前提下,当经济运转出现形势不稳定的情况时, 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或者降低再贴现率, 以此增减专业银行的融资成本, 在银行利益约束机制逐渐强化和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前提下, 专业银行会对中央银行贴现政策信号的变动自动做出灵敏反应, 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对企业的贷款利率, 从而控制供需要求,平衡经济发展。这样, 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途径, 对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地间接调控, 避免利用信贷规模等传统行政手段进行直接调控对经济运行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从而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机制, 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篇:浅谈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浅谈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一、我国农村公路现状

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村的交通运输事业中,公路是最基本的运输工具,此外,农村公路也是我国公路运输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根据我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从直接服务于农民出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公路事业来开展工作,从而为又快又好的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交通条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绩效,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中,我国农村的公路总里程和通达深度都在不断的稳步上升,同时,我国在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方面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水平和公路质量水平也都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公路的开通已经显著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也更加完善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在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偏僻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还相当滞后,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资金的缺口问题,以及农村公路的专业化管理和养护水平还比较低下,同时,公路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公路以及整体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在我国以后的交通运输发展事业中,必须实行两手抓的战略方针,一是要全面加快建设我国的交通主干道,保证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二是要提高农村公路运输的发展步伐,使得农村公路的发展与国家交通主干道的发展协同前进。

二、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公路运输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农民的正常出行和农产品的正常运输都是需要公路来保障的,因此,农村公路的发展对于保证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必然也是离不开公路的,公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投资环境,打破农村封闭现状

加强农村的公路建设水平,必然会改善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这样就可以打破广大农村自然封闭的现状,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可以运往城市中销售,也可以使得更多的开发商和开发公司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以前的农村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道路条件的不便,造成了农村大量的农产品和其他农作物都无法运出到城市中去,这样农民们只能守着这些产品过日子;此外,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开发商们也不愿意到交通条件较差的农村进行土地、水电以及矿产等资源的开采,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的各种资源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进而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无疑会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农村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农作物可以运往城市进行销售,而城市中的先进设备和产品等也可以运往农村中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工作,此外,农村中蕴藏的大量土地、水电等资源也会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到农村中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了改善了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以前,农民要想参加农生产以外的就业来增加收入就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离开家乡进城打工,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农民工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家里的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等。因此,背井离乡的进城打工对农民来说也不是一个好的就业方式。

其实,当农村的公路建设水平提高后,农民们完全可以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用新的就业平台来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农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增加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一是加强招商引资,拉动开发商进入到农村中来投资开发,一旦开发商在农村中进行建厂生产后,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参加工作,而不用再背井离乡;二是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进一步丰富农村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农家特色以及农村绿色食品等功能,在农村中以农家乐的形式来吸引城市里人们来消费,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家中开展旅游、餐饮服务业;三是加强引进新的农生产技术和设备,抛弃传统的农生产观念,利用农村现有的土地和水电等资源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来提高经济收入。

因此,加强农村的公路建设对于推动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跟着提升了。

(三)加强农村对外交流,加快农村信息传播

过去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所有的文化传播机构都主要分布在各大城市中,因此,媒体关注的焦点和信息传播的市场也都集中在城市中,这就造成了占全国大部分人数的农民们不受媒体的关注,而且信息在农村中的传播覆盖程度和传播内容都远远不及城市。

当农村的公路建设情况改善了之后,农村的交通道路便利了,农民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因此农村的对外交流和信息传播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没有对外交流、没有新信息的传播,农村的农民们只能封闭的生活,他们没有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就很难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对他们来说就更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新信息的传播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善,农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和借鉴其他地方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或者是通过接受一些专业的技术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而来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

由于农村道路条件的改善,媒体可以方便的进入到农村中进行宣传,使农村和农民生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还可以将最新的农业生产信息在农村中进行传播,从而使农民们在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来投入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个基本目标,然而,在以前,由于农村交通运输情况的不便,农村中的人们很难进入到城市中,而城市中的人们也无法真正的进入农村,他们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这样只会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道路和交通运输也变得更加便利,因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开始减小。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他们便开始注重物质文化生活,逐渐向城市人们的生活靠近。农民们可以借助便利的交通进入到城市中进行购物和学习,并且不断的将城市中的先进物质引入到农村中,此外,城市中的一些商家也可以方便的进入到农村中进行运营,这样不但会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同时也会在农村中逐渐形成小的商业中心,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第三篇:票据融资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票据融资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票据业务作为直接对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现阶段对解决企业融资难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和金融体系创新、以及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肖小和王亮修晓磊

一、票据业务支持经济金融发展

1.商业票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一是票据承兑业务能为实体经济支付提供便利,加快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有效推进国内贸易往来。对于购货方而言,签发票据作为货款支付方式可以获得延期支付的益处;而销货方接受票据支付货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购销金额一定比例的商业折扣等优惠条件,以及将持有票据背书转让获得融资或支付便利,2013年票据累计承兑量/GDP占比达到32.27%。

二是票据贴现业务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扶持企业发展壮大。银行承兑汇票由于具有银行信用,与普通贷款相比其融资成本往往较低,且流程简单、获得资金周期短,特别是对于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银行承兑票据所具有的银行信用、放款速度快等特点,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2013年累计贴现量/GDP占比达到72.67%。

2.票据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是票据业务能为银行主动增加存款提供抓手。银行承兑票据时需要企业缴纳承兑保证金,而保证金比率往往与企业的信用等级挂钩,且承兑保证金存款的利率一般以活期计算,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增加票据承兑以及适当提高保证金比率来主动增加低成本负债,特别对于中小银行是提高存款的重要途径,2013年16家上市银行承兑保证金/公司存款为5.92%,其中8家股份制银行达到了14.44%,同时票据贴现后企业往往也会有一定存款的沉淀。

二是票据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盈利水平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票据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承兑手续费中间业务收入、贴现利息收入、转贴现利差收入、回购利率收入以及再贴现低成本资金,尤其是2014年8月承兑费率放开后有望成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新途径。另外,由于票据市场参与众多、交易活跃、需求多样,因此票据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为银行扩盈增效、调整收入结构开辟新路径。

3.票据市场发展推动了金融创新

一是票据产品的创新。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传统的票据业务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资金融通与管理、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与盈利方式,票据市场相继推出';票据池';业务帮助企业管理票据资产,实现企业资金与资产的合理配置;票据资产证券化有效实现票据业务表外化,减缓银行存贷比指标压力;票据同业业务创新在活跃了同业市场同时为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提供了便利;再贷款业务能够引导银行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二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创新。随着市场的发展,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包括了企业、银行、信托、基金、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同时招财宝、微财富金银猫票、票据基金等创新产品将个人也引入票据投资者行列。

三是交易方式的创新。2009年10月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并投产应用,我国进入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新时代。2013年工商银行推出了票据托管系统,加快了纸质票据电子化步伐。随着票据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为金融电子化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票据电子化交易以及建立票据交易中心的研究与探讨也逐渐成为市场的呼声。

4.票据业务发展有益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是商业承兑汇票激励大型企业注重商业信用的建立。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企业签发和承兑的票据,因为仅有商业担保,所以往往只有大型企业才会签发票据,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相对银行承兑,商业承兑汇票不仅节省了银行承兑手续费,同时也不用缴纳承兑保证金,为承兑企业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可使用资金,因此承兑企业会特别注重商业信用的建立,以期不断提高所承兑票据的接受度。

二是银行承兑汇票有益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库。由于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接受度不高,其往往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来提高信用等级,因此通过票据的恶意欺诈、无理拒付、拖延支付等信息传递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征信系统,并可以响应近期国务院下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的要求,为';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在各地区探索建立综合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基础数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定程度有利于企业信用体系的推进,而票据业务有序快速的发展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无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票据业务对经济金融作用的实证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票据作为一种重要的信贷投放工具和银行盈利增长点,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银行经营情况应该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票据与实体经济、银行经营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票据与实体经济

票据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主要是信用增级和信贷资金投放两种,因此选择了承兑余额与承兑发生量、贴现余额与贴现发生量(包含转贴现)四个指标,而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实体经济指标选取了宏观性比较强的GDP指标。纵向比较中本文选择了自2003年至今的季度数,共45期;横向比较中选取了2013年各省和直辖市的区域数,共31组。

(1)纵向比较(时间序列)

通过对2003年至今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贴现余额和贴现量与GDP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见表1),可以发现:

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和贴现量与实体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均较高,都超过了0.8,说明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票据承兑余额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最强,都超过了0.91,这与承兑业务直接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的特性相符。票据承兑相当于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的变相信用资金,虽然不是货币,但由于是银行信用担保,可用于货款或债务的结算,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货币资金,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票据贴现余额与实体经济的相关系数比较低,仅有0.45,这主要因为票据作为银行调控信贷规模的主要工具,在信贷紧张或监管时点(特别是年末、季末)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压缩票据余额来腾挪信贷空间,因此票据贴现余额与实体经济之间常常处于脱节状态。

(2)横向比较(截面数据)

通过对31个省(直辖市)票据业务与GDP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可以看出:

各区域中,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均较高,都在0.7以上,说明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存在较高的关(数据来源:2013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联关系。

承兑业务与GDP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贴现业务,表明承兑业务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更为紧密,这与前面时间序列实证相吻合,从而侧面说明承兑业务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票据贴现余额的作用明显大于时间序列的作用,其与区域实体经济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4,说明贴现余额能够很好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见表2)。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同一时间段,票据贴现余额相对较多的区域往往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这些区域的存款和贷款全国占比也通常比较高,因此票据贴现余额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本质有所彰显。

经济活动规模和交易活跃程度决定着票据市场规模,票据承兑业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企业用票意识、票据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从历年发展情况看,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环境较好,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旺盛,企业实力普遍强劲,企业用票意识较强,是传统意义上的票源集中地(见表3)。

2.票据与银行经营

票据业务促进银行经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承兑保证金可以主动拉升存款业务、贴现可用于调控贷款规模、票据收入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因此选择了承兑、承兑保证金、贴现利息收入三个指标,银行经营指标相应选择了存款、贷款和贷款利息收入三个指标。纵向比较中选取了自2001年至今上市银行的数合计,共13组;横向比较中选择了2013年十六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

(1)纵向比较(时间序列)

通过对2001年至今票据承兑余额、存款与承兑保证金、贴现余额与贷款、贴现利息收与贷款利息收入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见表4),可以发现:

票据承兑余额与承兑保证金的相关程度最高,达到0.99,各家银行虽然承兑保证金比率不一样,但每家行各年基本保持一致,因此二者之间的稳定比较强。

票据承兑保证金与存款的相关性也很高,达到0.96,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承兑保证金本身就是存款,而一些中小上市银行很大一部分存款就是承兑保证金;二是承兑保证金和存款都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即跟宏观经济拟合度很高,从而二者的相关性会比较高。

虽然票据贴现也是贷款的一部分,但二者的相关系数很低,仅有0.53,这与票据贴现余额和GDP相关性很低是相辅相成的。票据既是银行调控信贷规模的';蓄水池';,也是部分银行盈利的主要手段,因此其余额的变动不仅与信贷规模松紧有关,也与票据收益率高低有关联,而贷款主要跟宏观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此二者之间的拟合度会比较低。

贴现利息收入和贷款利息收入相关程度相对较高,为0.94,这与贴现和贷款余额相关性差异很大,原因主要是贷款的稳定性显著大于贴现余额,而利息收入=日均余额*平均收益率,虽然票据贴现年末余额可能受监管时点影响会有所压缩,但贴现日均余额往往比较稳定,因此二者相关性会提高。

(2)横向比较(截面数据)

通过对2013年16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与经营指标的相关性比较(见表5)可以看出:

各上市银行承兑与承兑保证金的相关系数较高,为0.89,这与实际他们之间往往成一定比例是相符的,但由于各家比例有所不同,导致相关程度略为偏低。

16家上市银行的承兑保证金与存款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3,即承兑保证金多的银行其存款会偏低,这与实际非常吻合,在16家上市银行中五大行存款占比超过75%,但承兑保证金占比近有26%,而8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占比为23%,但承兑保证金占比超过70%,因此在16家上市银行中呈现了承兑保证金与存款存在负相关的情况。

在16家上市银行中,票据贴现余额对贷款的作用明显大于时间序列的作用,相关系数超过0.95,主要原因是在同一时间点,票据贴现余额相对较多的银行往往是大行,而他们的贷款也是最多的,因此相关系数会比较高。

贴现利息收入和贷款利息收入相关性也很高的原因与上述一致,即大中型银行的贷款多,贷款利息也多,同时贴现余额相应会多,那么贴现利息收入随之上升。

票据业务的开展情况与银行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数据显示,国有银行虽然存贷款资源很雄厚,但票据业务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各项票据业务占比均是各类型银行中最低的,特别在承兑/贷款比、承兑保证金/存款比、利息收入占比等方面。股份制银行虽然存、贷款占比要略逊于大型银行,但其票据业务遥遥领先,无论承兑保证金比率和其在存款的占比、承兑业务都显示股份制银行票据业务是一个重要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占比虽然不高,这主要因为其本身规模都小,存、贷款占比均不到2%,但从贴现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达到4.21%就可以看出,票据业务绝对是城商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是部分城商行的主要业务和盈利手段。

三、发挥票据业务作用助推经济金融发展

票据业务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和金融体系创新、以及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金融完善和社会体系优化方面,票据业务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票据这一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能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激活票据业务的发展能量,充分挖掘票据业务对于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采取措施使票据业务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助力。

1.以票据产业链和区域双维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所谓双维度服务实体经济,即将涵盖票据承兑、贴现及再贴现等的票据业务链与区域票据发展相结合,通过垂直业务链条和横向区域侧重,使票据业务能够从各个环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能够在各个区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适当增加承兑业务规模,调整承兑业务结构。研究分析表明,GDP持续较快增长是最近10年以来票据承兑业务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且票据承兑业务发展相对于货币信贷而言,受宏观金融调控的影响相对较小,整体保持持续增长,承兑业务占GDP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13年的35%左右。

承兑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是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承兑业务为制造业和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支付结算便利,满足了短期融资需求,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仍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三分之二。因此,应当适当加大承兑业务的规模,通过拓展票据业务需求强化承兑业务对于企业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和流通企业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突出票据业务在传导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上的灵活作用,在目前我国经济深度调整期中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贸易及支柱产业等行业和企业的承兑业务支持力度,通过灵活的资源投放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承兑业务发展过快的部分地区和行业进行控制和调整,控制其承兑业务总量发展,调整其承兑业务结构;第三,充分发挥票据承兑业务的融资成本优势,加大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承兑业务支持力度,不断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提高贴现规模占比,增加再贴现总量。实证分析表明,票据业务作为信贷调节器的信贷属性使得票据贴现业务受到金融调控政策影响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并且贴现业务与承兑业务的不均衡发展也使票据业务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因此,在大力发展承兑业务的基础上,应当同步扩展贴现业务规模在信贷资源中的占比,使得获得票据资源的产业、行业、企业能够通过贴现业务获取短期融资渠道,利用贴现业务成本低于贷款业务成本的优势,降低企业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在此基础上,应当通过运用具有指导意义的再贴现政策,作为票据产业链条的有益补充,加大再贴现业务力度,强化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服务、节能环保等涉及重点领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特定产业、特定行业和特定类型企业的支持,目前再贴现/贴现占比仅有5%左右,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因此需要大幅增加再贴现总量。同时将再贴现支持额度循环利用,持续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完善票据业务链和促进经济较快走出调整期具有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三是加大区域票据支持力度,优化区域结构调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票据业务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和区域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票据业务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因此,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票据资源投入产出比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来完善票据资源的投入结构,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支持效果。

对于票据资源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地区,继续扩大票据资源的投入;对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地区,明确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票据资源倾斜;对于票据资源投入产出比较低的地区,深入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票据业务应对策略。对于中西部地区加大承兑、贴现及再贴现的业务支持力度,对于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融资型票据和区域性票据登记、托管及交易平台,推进电子化票据发展。通过票据业务在总量和结构上的运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共振。

2.以票据发展和创新助力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前行

通过挖掘票据业务链各环节的发展潜力,提升票据业务对于银行业务经营的综合贡献,同时,通过规范、有序、稳健和可持续的票据业务经营和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优化创新和完善发展。

一是加大票据业务比重,多渠道发挥票据业务贡献。根据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数据的分析和对银行业票据业务的测算,2013年在银行业1.42万亿的总利润中,由票据业务创造的利润占比超过10%,个别中小银行甚至超过20%。这其中就包括了由票据承兑保证金创造的存贷利差收入、承兑手续费、贴现利息收入、转卖价差收入、回购业务收入及再贴现业务收入等,还没有包括由票据业务创新所衍生出的各项中间业务收入。

因此,应当通过逐步加大商业银行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规模,扩大银行业票据业务规模总量,同时调节票据业务结构,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同业客户确定不同经营策略和盈利方式,此外还应通过大力发展票据创新业务盘活银行业票据规模存量,通过';三管齐下';的方式,通过资本集约的手段提升票据业务在银行业经营发展中的贡献占比,服务于银行业自身发展和经营转型的需要。

二是突出票据业务创新,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及体系构建。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金融市场和体系的构建程度和速度势必要与之相配套。而作为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重要纽带的票据业务,其创新发展对于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体系、多元化参与主体和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发展无疑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首先应当推进票据业务的跨市场运转,在目前参与对象主要为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等的基础上,吸纳各类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及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交易所等为参与主力,形成完整的实体经济到金融市场的利率发现通道和政策传导通道;其次应当通过发展票据资产证券化、票据资产管理、票据理财等业务,构建完整的存量票据运作模式,通过票据资产运作和多样化票据金融工具满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各类投资和融资需求,通过完善的票据市场促进金融体系由间接金融为主向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并重过渡;同时,在将存量票据规模活化流通之后,将腾出的规模继续用于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通过规模的循环利用建立完善的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机制。

三是强化票据业务规范,实现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近期一行三会和外管局及银监会出台的对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管理办法明确体现出了监管层对于金融市场';审慎经营';和';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思路,对绕规模、不规范的票据业务予以制止,以减少层层环节,降低融资成本。

因此,应当通过票据业务的规范发展带动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通过建立层次丰富、功能完善的票据市场,将目前散落在企业、银行及各类隐性渠道的票据资源集中整合,一方面使前期被挤入影子银行体系的票据资源阳光化,另一方面使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拥有增加资本回报和丰富投融资工具的途径,实现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3.以电子票据和商业票据支持信用体系构建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告别';人口红利';时代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进入';信用红利';的阶段,完善信用体系的构建成为市场能够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近期国务院通过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信用的形成和完善。而票据业务在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建立与完善、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和信用行业管理等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同阶段和方面都能够发挥有益的支持作用。

一是加快电子票据发展。电子票据的推出不仅能够通过技术手段防范和规避目前纸质票据所面临的伪假票据、时空限制等风险和不利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电子票据的推广,能够逐步建立起票据产品链中各个参与者的信用活动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备的信用历史记录,为信用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因此,目前应当分阶段大力推广纸质票据电子化和电子票据的应用,一方面首先通过建立纸质票据电子化系统和平台,将目前占票据市场主要份额的巨额纸质票据逐步转化为电子数据,与电子票据进行衔接;另一方面,通过纸质票据电子化和电子票据的应用能够逐步建立起区域票据交易市场及全国票据交易市场,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票据行业的票据交易所。在票据交易所中能够拥有从企业到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各项信用活动记录,打破目前社会活动中的信用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各类信用信息能够公开透明,为各类法律法规的制定、信用数据的应用及信用体系管理提供依据。

二是尝试商业票据发行。在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阶段,商业票据的目的不在于成为获取投融资的主要方式,而是作为信用发现工具被社会和经济活动所熟知。通过商业票据的发行,具备良好信用的企业会被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所发现,同时能够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障拥有良好信用的企业能够受到应得的对待。在信用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商业票据作为有效的直接融资工具,能够通过融资成本来反映不同个体的信用等级和信用水平。

因此,应当通过尝试发行商业票据,来促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商业信用的逐步建立。在发行过程中,确定牵头部门进行统筹部署,作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发行主体的大型央企、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金融资源予以支持,通过由上至下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商业票据的发行机制。

三是完善基础体制保障。目前,我国的《票据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电子化时代票据业务的发展,对于电子票据及商业票据等创新型票据业务没有明确的制度保护和业务界定,因此应当逐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制度能够为各项业务发展和体系构建提供保障。

同时,应当根据商业票据和票据市场的发展,逐步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和信用增级体系,使目前市场上的各类票据中介逐步转型为服务交易、披露数据、信用评级和增级的专业机构,同时引入外部信用评级公司和担保机构,顺利度过商业信用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

此外,以数据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明确信用收益,提高违规成本,通过票据市场利率和业务渠道不断提升和培育企业参与者的信用意识,促进全社会信用程度的提升。

(作者:肖小和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亮、修晓磊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管理信息部)

第四篇:人口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口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提及人口的增长,我们的观点大多数可能就会想到人口的增长会导致经济的低速发展,原因往往是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导致人均数值降低这方面的原因。然而,其实人口增长有其本身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口增长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促进创新的发生。从需求看,一定密度的人口对生存环境造成适度压力,促使人们发明新的制度和技术来缓解这种压力。从供给方面看,只有当人口达到相当数量时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涌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是创新的基础。

二、从较长的历史时期看,人口增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例如欧洲从公元1000年到13世纪中叶的巨大社会变迁,就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及其规模。较大的人口绝对数量是日益增多的贸易和随之发生的城市扩张的基础,而城市扩张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对庄园经济的替代。另外,人口增长还放松了对城市农奴的束缚,因而对提高人类自由也有所贡献。

一般情况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如果人口增长均匀的话,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小应该相等。现在世界的绝大部分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基本相等。在少数国家,比如,中国,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原因是,中国对汉族人,搞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是萎缩型人口结构。主要表现为一下两个方面:其一,劳动力的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速度。有利于增加资本投资收益。其二,人口增长可以提高社会运行与经济发展的效益。社会的运行,以及许多产业,都具有规模效益。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社会与各种产业规模效益的实现。与人口萎缩,对经济的影响相反。

但是,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1980年以来,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1.6%,发展中国家为1.9%,发达国家只有0.7%。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已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人口战略。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人口转变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1950s以前是第一阶段,同发达国家第一阶段1950-1960s中期进入第二阶段。但并没有很快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缺少社会和经济动因的诱导,生育观念和行为无改变。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被拉长,渐进的人口转变没有导致人口爆炸;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借助外力,第二阶段缩短,因而出现了人口爆炸。

因此,从整体上说人口的增长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那些人口与资源均衡的国家来说是正确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也要看清当前的形势,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正确的对应关系,从而总结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五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改革的关键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调。

全会明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同时,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相比,此次市场作用的表述调整为“决定性”。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转变是此次全会的最大亮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党对市场机制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明确了我国未来毫不动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同时打消了外界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

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二大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四大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改革的市场化取向逐步明晰。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提到22次“市场”和59次“改革”,是历届三中全会中提到“改革”二字次数最多的一次。

同时,在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此次中央决定增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两大机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王占阳认为,继上世纪80年代成立体改委之后,现在重新确立关于改革的专门机构,并建立在中央最高层,是一个信号,说明改革不止是说说而已,也是大家多年呼吁和期盼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公报中对新一轮改革还给出了时间表。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王军看来,这次提出明确的改革时间节点表明了政府改革的决心,未来市场、国企、财税、生态等方面改革都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2020年临近建党100周年,在那时完成改革任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目前只公告明确了一些领域的改革方向,下一步将逐渐公布改革具体内容,值得拭目以待。

下载浅谈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票据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论文

    关于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论文 合肥六中高一三班黄志宇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其代价却是资源的过度利用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

    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优势,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

    中国汽车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大全)

    中国汽车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 由于汽车产业的强大产业联动效应和高新技术吸附性,它一直被许多国家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通常被看作是国家制造业整......

    信用评级对中小型企业的实际作用★

    解析信用评级对中小型企业的实际作用 信用评级在当今社会有着非凡的地位,银行用户有银行信用,企业当然也有企业信用。信用的作用多种多样,比如银行的信用可以用于贷款买房买车,......

    试论现代信用及其作用

    试论现代信用及其作用经济学的信用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高度发达,经济运作具有扩张性的基本特征,经济......

    信用评级的作用(推荐)

    信用评级的作用信用等级是企业履约状况和偿债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企业整体实力的体现,也是健康财务的最好反映。信用评级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拓宽融资渠道,防范商业风险,改善经......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建筑法规对建筑市场的规范作用

    建筑法规对建筑市场的规范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和法律的关系、我国建筑业的一些混乱现象以及通过 出台就《建筑法》对于这些现象的约束作用体现建筑法规对建筑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