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xiexiebang推荐)
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替换教材的例子。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工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来谈,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同时,也可以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
四是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等。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有条件的地方,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词、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五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这些设计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曾发表于《天津教育》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敏勤)
第二篇:怎样说课和说教材[范文模版]
——说课的基本步骤
“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
一、说课的作用
说课其实也是一种集体备课的形式,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智慧的交流。通过说课,教师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预设学习中的各种“教学事件“,反馈教学中的得失,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研究。具体有以下作用: 1. 可以更好的吃透教材
教师在备课中,虽然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感性的。而通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这就可能发现备课中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过程。2. 可以提高理论水平
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来做,这就迫使教师要认真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要认真去思考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3. 简便易行,共同提高 4. 提高表达能力
二、说课的内容 1. 说教材
说课首先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说教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说教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课标对所教内容的要求,脱离课标的说课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还有说明所教教学内容在节、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明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结构特点。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说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二说目标的可行性,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切合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三说目标的可操作性,即目标要求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评价和检查该课的教学工作。
(3)说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包括能力和情感的重点。教学难点,是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要具体分析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2. 说学生
就是分析教学对象。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单列,也可以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起说。说学生包括: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这种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就是分析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3)说学生的特点风格。说明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由于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与风格。3. 说教法与手段
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说教法组合及其依据。教法的组合,一是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考虑师生的劳动付出是否体现了最优化原则。一般一节课以一二种教学方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教法。说教法组合的依据,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知识基础与年龄特征、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设备条件等方面说明。因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教法和学法同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还要说明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2)说教学手段及其依据。教学手段是指教学工具(含传统教具、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具的选择一是忌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或课件的展览;二是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学科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还有说明是怎样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设备条件、教具的功能等来选择教学手段的。4. 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就是介绍教学过程设计,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教学过程通常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及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说明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依据。
(2)说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
(3)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联系实际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方法等说出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的依据。特别要说明一节课里的最佳时间(20——25分钟)和黄金时间(15分钟)是怎样充分利用的。
(4)说教学设计及其依据。说板书设计,主要介绍这堂课的板书类型是纲目式、表解式、还是图解式等?什么时候板书?板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板书的展现形式是什么?等等。板书设计要注意知识科学性、系统性与简洁性,文字要准确、简洁。说依据可联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特点等加以解释。5.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归宿和体现。教学效果的预测,既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期望,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自我把握程度。教师在说课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智力开发、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养成、身心发展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可能的预测。
三、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
四、说课稿体例
1. 课题名称,教师所在学校,教师姓名 2. 对课标的分析
3.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及处理
4. 对学生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已有知识和新讲知识的差距,如何解决;以往教这部分内容时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5. 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6. 教学方法的选择(陈述理由,要体现教学思想、学习特征等)7. 恰当选择教学资源
8. 教学过程的简单陈述(学法体现,重点、难点如何突破,教学资源的运用)
9. 板书设计(体现课堂教学的思路与线索)说课文字稿格式: 课题名称:教材版本: 教师姓名:学校: 教师年龄:教龄: 职称: 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二)教学内容分析与选择
(三)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简述教案设计创新之处及特色(300字)
五、说课要求
1. 依据说课稿体例撰写完整的说课稿,一式三份,于说课前交给评委。
2. 配合说课过程,要有PPT演示文稿。
3. 说课前要对教师本人、说课教材版本、课题做简单介绍。4. 说课中要简述教学过程,重点说明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以及如何突出学科特色。
5. 说课在(10——15)分钟之内完成。
怎样说课和说教材 “说教材”和“说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两种教研形式,在实际应用中,有人常常将二者混淆,致使部分教师产生无可适从之感。笔者从分析二者的内涵入手,试图理清二者的概念,说明其特点以及二者的异同。
一、“说课”的内涵特点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在未上课前以同行教师为对象,对某一节课的具体内容,系统地谈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教学设想以及理论依据(即隐性意图等进行作必要的诠释和说明),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不同于备课和上课。因此说课稿不同于教案;说课也不同于上课。上课是按照教案设计程序结合课堂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对象是学生,教师要通过演示教具、组织活动、板书等讲清知识重难点、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目标。不向学生解释教学程序的设计的原因。而说课对象是同行或专家,因此要防止把说课变成“试讲”或“压缩式上课”,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一般是大家都明了的东西少讲,属于隐形的自己独创的东西要多讲。说课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主要说清:
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
2、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什么及其确定它的依据;
3、本节课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考点以及确定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4、本节课安排的教学程序和环节是什么以及这样安排的依据。说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的。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包括:(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与技能等基础;(2)本节课包含了哪些内容?它们与前面内容之间有何关系?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拓展或应用;(3)该内容与后学内容有怎样的联系或者在后学学习中还有怎样的发展。说本节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预设的分层目标及达标率)及其确定它的依据。说本节课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考点以及确定它们的依据。即为什么是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在哪里,考点又是什么(还包括分层达标检测题的设计)等。说本节课安排的具体教学程序和环节以及这样安排的依据。说学法指导,不能简单说“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法,学生运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说清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的,要用示例说明。说课总的要求:说目标要明确;说重难点要准确;说过程要实在;说学法要具体。
(一)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
“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六说”的具体要求
1、说课标 主要说两点:(1)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怎样处理教材好
浅谈怎样处理教材好
(陈平职教0701 23号)
从翁老师的观摩课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好课, 与教材处理的得当与否是分不开的。许多教师(包括我在内), 有时在处理教材上,对 “考试” 这根指挥棒与教学艺术之间的度不敢妄自菲薄,有时也就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文体、内容等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更不要说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发展水平去大胆地裁汰教材,有选择性地为己所用了。
其实, 教育前辈叶老说得好:教材是个例子。如何用好教材,找准教材的落实点,是摆在教师面前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落实,就会有如瓶颈,阻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能处理好教材,不能用好教材,教学就会犹如一张网、一团麻,是很难做到纲举而目张的。可见, 处理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处理好教材呢? 通过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和理论学习以及课堂实践的得失体验证明:
要想处理好教材,首先要在“浅出”上做到以下3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我们处理教材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就应遵循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处理教材。
有位教师遵循这一规律, 紧扣本文借物喻人的特点安排了四个环节:
a感知白杨外形。这是由表入手阶段,认识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
b理解白杨品性,这是由表及里阶段,通过讲读爸爸一番介绍白杨品性,感受白杨那正直无私、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性,感受白杨树那无私无畏,哪儿需要,哪儿安家的伟丈夫精神;
c领悟爸爸的心愿,这是由物及人阶段,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树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们只知道……却不知道……” 这一组排比句的导读,领悟爸爸那教育自己子女从小扎根边疆的崇高思想境界;
d升华文章中心,这是全课升华阶段,引导学生由一棵白杨联想 1
大戈壁上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由火车上的这一位旅客联想到无数边疆创业者和建设者,让学生知道过去需要这样的创业者,现在和将来仍然需要更多这样的服从需要,无私无畏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因为他的这一设计既符合借物喻人散文的文体特点,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文路、教路和学路“三路”统一,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我们处理教材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例如语文第七册有两首写瀑布的诗歌,一首是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一首安排在第3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景物要抓特点,后一首安排在第七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景物要注意当时的感受。根据课文本身内在的联系,有位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把它和前一首诗联系起来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a《瀑布》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作者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b《瀑布》一诗中,作者抓住瀑布哪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望庐山瀑布》作者抓住瀑布什么特点来写的?
c《瀑布》的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瀑布的声音、颜色、形状分别比作什么?《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想像奇特,诗人由瀑布联想到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既复习巩固了旧知,又强化了新知,学生学得灵活,记得牢固,一举两得。
③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新、好动。根据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处理教材时不可千课一面,课课类同,要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抓住每一课的特点,上出每一课的特色,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不枯燥,不乏味。
其次, 处理教材应找到能落实目标的语言点.例如: 浙江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春天的雨点》。有位老师大胆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找出主要人物后,自由上黑板写自己对人物的突出感受。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年龄出发,都积极地跑上来,板书了自己对达丽玛这名学生不认真听课的心理认识。如“后悔”、“伤心”、“出神”等词语。教师只好顺着学生的思路去
讲“学生--达丽玛”。结果冲淡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偏离了这堂课的主旨。本来,如果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敏锐地应用教学机智及时加以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关注的热点转移到教师乌汉娜对学生的关心上,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这种教学机智,也没有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加之教学时间安排也不允许,就使一堂课因开放,而无法收拢。使这堂课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不得要领地结束了。
课后,大家一块分析,认为要找到这一段教材的点,才好落实教学重难点。最后落实到语言点上,选取这一段中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细心的关键性句子: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中发现了达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从这句话的体会、指导中,就能使学生发现老师工作的细致和对学生学习的关注。这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去讨论:教师为什么能从42双眼睛中发现这一双眼睛走神?学生就会从老师工作认真、细致的角度去展联想。从而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这份关心。回想以往写教师的文章大多不出新意,原因就是作为孩子,他还无法体会教师工作细节中所蕴含的这份关心和爱护。更不要说表达了。现在通过落实这个语言点,通过想象,学生就能讲出教师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选准语言点作为教材处理的突破口和教学目标的落实点,可谓是纲举而目张。上全校公开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样上课上得扎实、轻松,实效,而且脉络明晰。
再者,处理教材要有独创性.教师处理教材就好象是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过程。教材的处理也要体现教师个性,表现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来。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有位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现课文最后一句:“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画卷。”在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于是我围绕这“点睛”之笔,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理:①作者把草塘比作什么?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一接触课文就使学生感到北大荒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是一幅看不完的画。②这一幅美好的画卷中,哪些是美好的画面呢?学生细读课文,逐步归纳出“草塘美景图”,“雪地逮猎图”,“水泡捕鱼图”,“小河清秀图”,草塘景色优美,资源丰富,风光奇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③作者把草塘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表达了什么感情?小雨和作者如果再向草塘深处走,将会看到哪些更美的画面呢?这一步回归整体,让学生从作者对草塘感情变化中体会作者爱草塘,爱北大荒,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步是留下“教学空白”,给学生留下不
尽的遐想。效果非常不错.还有, 教学古诗要还原古诗的意境, 品读散文要抓体现散文特点的语段来指导理解等等.例如, 在教学理解《春晓》这首诗的诗意时,如果按照教参书上一句一句所注解的意思讲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越听越糊涂, 怎么都想不明白:诗人睡得天亮都不知道,第三句却知道昨夜又刮风又下雨?其实,诗人在做诗时,是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观有所感而做诗的。诗是意境的精华凝炼而成。所以在理解古诗时,要加以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透彻完整地理解诗意。《春晓》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的过渡理解顺序,应该是“一二四三”理解法。即:诗人听到鸟鸣才醒来,支开窗棂一看,呀,地上落满了花瓣。这才想起昨夜又刮风又下雨,自己睡得那么沉,都不知道。这样,通过诗的意境还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古诗了……
可见,在教学中多想想教材整体,多想想语言学用,多想想思维训练,多和学生探究,而不应是倾《教参》所有,一味灌输,应基于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进而到超越教材。这不但要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文体、内容等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还应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发展水平去大胆地裁汰教材,有选择性地为己所用。
第四篇:浅谈怎样钻研教材
浅谈怎样钻研教材
内容摘要:
备课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第一前提,也是教师提高专业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设计教案,并不去深究教材,这样就会造成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钻研教材要注重方法,同时要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关键词
钻研教材 现状 方法 深度 广度
钻研教材的意义及现状
作为一个教师,备课是日常教学活动常规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钻研教材则是备课最根本的一环,也是最重要一环。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言下之意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的艺术。可见钻研教材在备课中的重要作用,是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的。对于一篇教材,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对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的所谓“文眼”,能够抓准用活,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可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的研读教材不到位,造成课堂千篇一律,抓不到文章的精华所在,以至于教非所教,教了等于没有教。很问题看起来是教法的问题,其实归要结底是钻研教材的问题所致。教师们的备课更多的是从应付学校上级的检查。教师缺乏一定的钻研意识,把钻研教材视为外在的强加要求,只拿教案来应付了事。为写教案而写教案,其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其实钻研教材就是教师在研读教材,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其实就他的语文课堂。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在教学实际中,钻研教材,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首先钻研教材,要钻研教材的基本内容
1、课前出声朗读 三五遍
于永正老师说:“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可笔者认为朗读,教师课前的朗读是钻研教材的第一步,而不是第二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朗读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可是,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远远不容乐观。我们来看一个个屡见不鲜的例子:一二年级的语文课堂 上,教师的范读很少听到,有听到的也是教师本身拿腔捏调地朗读。到了高年级段的课堂上,教师基本上是不开金口了,美其名曰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朗读能力,殊不知没有明师何出高徒呢?笔者听到一堂课,当学生出现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就是视而不见,任其读不好,根本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学生的朗读水平本可以得到提高的时候,就轻易地错过了。当笔者问及原因时,那位教师不好意思地说:“我自己也读得不好,我怕读出来让学生笑呢。”教师一般在上新课时,总是要求学生读课文读个三五遍,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但我们自己在备课时却未必认认真真读过课文。由于没有读,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范读不到位,指导朗读不利,甚至是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
相反的一位教学教师为了教学好《二泉映月》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读一段,听一段。为了让文字的感情、节奏恰与音乐契合。为了让静听的五处,恰在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的中间。为了找到这样的契合,巩固这样的契合,教师事先练习了十多遍。只有事先在家里练习上十多遍,再引导学生配乐朗读就心里有底得多了,就能真正做到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教师课前认认真真地读几遍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这里“读”,不是默读而是出声朗读。出声读以后,教师才能了解哪些字词自己在读音和意思会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句子在教学时要重点指导,也只有出声读,才能练习自己的朗读水平,以便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
2、勤查字词典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应该是浅显的,所以在看了课文后,我们会不经意地忽略一些字词,尤其是常见的自以为不会读错和理解错的字词,浮光掠影放了过去。虽然在一篇课文中一个字词只是极小的一个局部,但在教学如果能抓住一个小小的词语深究下去,往往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三年级的下册的《燕子专列》一文,课文中有一句:“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的一个同事说:“在教这课之前,我从来没见这个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呢?”我当时就笑话她说:“这个词很常用的啊。”另外一个同事一定要问有具体是什么意思?我翻看词语手册,说是微微的寒意(多指春寒)。她当即提出疑问:“这样说,课文里怎么说是大雪不止呢?”一句话提醒了 2 我,于是通过查字典,我知道 “料峭”在本文用得不妥。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料峭]〈书〉形容微寒(多指春寒):春寒~。宋代苏轼《定**》有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也可为证。本课没有把“料峭”作为要掌握的词语,在教学时,我就建议学生将相应的句子修改为“冒着凛冽的春寒”或“冒着刺骨的春寒”。这样,师生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相信在自己的用词方面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二、钻研教材,研出教材的深度。
1、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师读好课文,了解了基本字词的意思还远远不够,不仅要得其意,还要得其形。语文学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然,也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白鹅》一课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佳作。文章通过对白鹅姿态、吃相、步态、叫声的生动幽默的描写,体现出了白鹅的高傲的特点。文章结构清晰。文章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写鹅的吃相,以此体现其高傲的特点。很多教师在教学白鹅姿态、步态、叫声时驾轻就熟,可是一到吃相部分就拿不住了,教学就显得凌散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白鹅的吃法一板三眼一丝不苟体现了其特点。第6自然段写白鹅吃法要一个人伺候,即使面临着被狗偷袭仍丝毫不改其吃法。第7自然段写白鹅的主要试图改变它的吃法故意将饭罐和水盒放在一起,以免麻烦。可是鹅老爷所需要的泥和草仍在远处,它不嫌其烦,仍是一板三眼。这三个自然段是一个整体。如果在在钻研教材时,没有发现其机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怎么把它们做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又怎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呢?
又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笔者在钻研教材,分析其结构第一二小节采有一问一答的形式写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第二三小节也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写了,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可是很明显,作为儿歌,“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最好看? ”这两个问句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比喻形式的,后者只是一个普通的问句。另外,隐隐地觉得谁说只有孔雀的尾巴是好看呢?一上网,查到写本文的老作家程宏明创作的儿歌《比尾巴》上世纪80年代就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30多年过去,老先生精益求精,在《小学语文教学》发 表《百改不厌为求精》,对《比尾巴》等提出修改意见。他建议将《比尾巴》最后的问句改成“谁的尾巴好像大花扇?”这样既可以准确形象地表意,又具有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用儿童的语言表述的特点。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就大胆地将自己的疑问讲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将第三小节的普通的问句改写类似于第一小节的带有比喻的问句。
2、钻研教材,要钻研文章的主旨含义。
钻研教材要深入,浮在表面,致使教学内容不明确,该教学的不教学,不该教的却偏偏重复教学。比如《酸的、甜的》很多老师拿来做公开课的课目,基本上都教砸了。老师们喜欢将“猴子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定义为主题,而对该文的 真正主角狐狸却置之不理。造成这种误解,是课文决定的,因为在这篇课文中有松鼠的心理描写,也有猴子的心理描写,高明的作者却独独省略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的心理描写。而这正应该是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们去发现的文章蕴含的东西。如果教师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琢磨一下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中的“硬”字呢?
在教学《检阅》一位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发现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从篇幅上看应该是儿童队员,但从内在中分析应该是博莱克,因为,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但是,文章写博莱克的文字只有短短的一个自然段,几十个字。儿童队员在讨论博莱克的问题,却没有博莱克参加。于是,他意识到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主人公缺失”的问题。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自己却没有丝毫的决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这显然是大家对博莱克的不尊重。于是,他又想到了文本的批判,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讨论儿童队员的做法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抛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批判是否得当,不能不佩服教师的钻研教材独到的眼光,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对语文文字和文章含义的敏感。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文本的解读超越了一般老师会陷入的窠臼。
三、钻研教材,钻出教材的广度
1、拓宽课文相关的知识
一篇课文如果单就知识点而言,小学语文可教给学生的实在是太少了。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拓宽学生的眼界,要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知识产生兴趣。好比,一个孩子吃了鸡蛋,他一定要问问这蛋是怎么生出来的,还要问问是先蛋还是先有鸡。
比如,我在教学一篇古文改写的中国寓言时,一定要告之学生这篇文章的出处,像《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学完课文之后,我的一位学生兴冲冲地买到了《战国策》,结果发现全是文言,根本看不懂。于是我告诉她书可以保存到有足够能力读的时候再来。
2、拓宽课文的外延
一篇课文的外延是很宽泛的,怕只怕教师和学生就是画圈,走不出教材,只 是就教材而教课文,这样学生积累的语文素养就不会高深到哪里。教学《除三害》,教师可以事先搜到相关的连环画和京剧剧目让学生欣赏观看。学生就会明白《除三害》由来已久,这样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无形中就产生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这种用整个生命备课的精神值得广大教师追求
第五篇:用好教材,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用好教材,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对语文教学来说,其实很多老师习惯于就文章说文章,深入研读文本,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这是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如果只止步于此,不去考虑文本作为教学中使用的例子,不考虑文本在教材系统中的教学价值,则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会与自己的教学初衷相违背的。
说到教材的价值,包括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
说文本价值,是孤立的就一篇文章来看待的。单独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无限多个角度去分析去认识,广泛和深入的去理解与认识鉴赏,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没有边际的,越是经典的文本越难以获得统一的共识,也越难以弄清其真正的主旨。如红学专家们研究《红楼梦》。这也就是很多时候一篇课文见仁见智的情况出现的客观原因,也是我们教学上教师很累学生却难以跟上的原因,太多太深太杂太广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难以吸纳与消化。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作饮。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穷尽文本所包含的所有价值所有教学元素,必须有所取舍,不然那样的教学是无法想象也是难以实施的。
教学价值,则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文本价值进行的选用与截取,常常表现为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学年教学的计划来进行的选择。教学价值常常表现为打包似的或集装箱似的的教学方式,即集中精力利用几篇课文的例子来集中突破某一知识的理解或某一能力的强化。有教学价值观念,可以避免我们教学中缺少计划性缺陷,也可以防止我们教学中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的遗漏。我们过去常常说的一句话是:避免重大的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单元教学的重点和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来确定自己的课文的教学价值,于此有关的重锤敲打,无关的应该忍疼割爱,以避免依据文本价值随意挥洒发挥却又难以尽兴难以取得实效的问题出现。
一、教材有哪些方面的教学价值?
要想发掘出教材的教学价值,我们要用语文视角去看教材,不要用阅读视角去看。
1.教材的知识价值
课程的设计者在进行编订课程标准时,内容标准的编写就是知识价值选择的结果。所以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每一篇章时,应该参照课标的要求,要对知识进行了一次价值选择。也就是我们要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找到教学的知识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授。
知识点的确定或者说选择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事情,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只有当教师明白知识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课标和教材选择了这些知识点,教师才真正理解了教材或者说认同了教材,教师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者的思想。而是要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选择出准确的知识点,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下面我们就针对一篇篇课文进行知识点的筛选从中找出文本中隐性知识点。1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抽出”“淙淙”“又香又脆”等词语的理解与积累,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2例:《陶罐和铁罐》
人物语言提示语的训练,人物神态、心理的描写,积累词语傲慢、谦虚、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词语的理解运用。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本剧等。
3例:《鱼游到了纸上》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培养坚持不懈品质的感悟。感情朗读。关于赞叹的语言训练。
4例:《三个儿子》
分角色朗读。句式:一个„„一个„„另一个„„
一只„„一只„„另一只„„训练说话。
每一篇课文,我们根据文本、课后题、自己善于捕捉的目光,都能找到课文中的隐性训练点,当把这些训练点确定后,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讲什么了。就不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那么如何讲就是教材的另一个价值——训练价值。
2.教材的训练价值。例:我妈妈
《我妈妈》这是一篇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故事,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妈妈,一个很棒很棒的妈妈,即使像狮子一样大吼的妈妈都是最棒的。高红老师就在这篇充满爱的绘本故事中,准确地抓住了故事中的训练点。一个是用“„„是„„还是„„”训练说话。先是明确用一句话说出妈妈具有两种同一特点的时候,需要用„„是„„还是„„进行连接。接着让孩子模仿书中的句子,联系说妈妈是„„还是„„。最后联系生活,说自己的妈妈具有的特点。层层递进训练得特别有层次,坡度不大。
第二个训练点就是„„像„„一样„„句式的训练。先通过绘本中的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沙发一样舒适来训练说话,接着让学生来说生活中的妈妈像什么一样。来进行说话训练。
她自己女儿的绘本作品展示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提示,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尤其是最后绘本创作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把教学过程中学到的听说读写都运用上了。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学生会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句式,会模仿绘本教材中的句子来描述自己的妈妈。她的这堂课真正地用好了教材。所以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生活中处处有教材,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拿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例:四时田园杂兴
郑威老师这节录像课是一首古诗教学,很多老师特别不爱讲古诗,一是感觉自己的文学底蕴不够,讲不出古诗的美,二是古诗教学很容易把诗词讲得支离破碎。这首诗课后题有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知道:1.会读;2.理解古诗的意思;3.体会出古诗的意境美;4.学会欣赏古诗、积累背诵古诗。郑威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将这些知识点一一落实。
会读,扫除字词障碍,首先是题目中的杂兴的兴,先看注释,根据解释来确定读音,古诗中的昼、供、傍三个特殊字音的字,郑老师很好地帮助学生来确定读音,所以古诗诵读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读错。感情朗读中的音乐的使用,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电教手段。由感情朗读到理解,到最后的背诵,一环扣一环,水到渠成。
会理解。在理解古诗的教学中郑老师教给学生结合书中注释,看书中插图,展开想象来深入体会古诗的意思、意境等。
会欣赏。本节课开始的田园诗的导入,到结尾田园诗的欣赏使整节课完整而有拓展。
例:只有一个地球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它的知识点有一下几方面:地球是渺小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容易破碎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地球。老师明确本课的知识点后,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教学,她的设计着重体现在以课题为主线,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前,设计搜集点,收集资料图片。课伊始,读课题,有的把重音放在“只有”上,有的放在“一个”上,还有的重音在“地球”。初读,他让学生自读几遍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把感受深的词语写下来,然后把词语带进课题里,再读课题。如“只有一个是人类母亲的地球”。
精读课文1.自学点,引导学生采用读、议、证、写的方法分小组研读。2.论证点,接着再回到题目,扩充题目,并加以论证。只有一个渺小的地球,体会出地球的脆弱性。空间有限,说明地球宝贵的资源,唯一的地球,体现唯一性。从而体现出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3.总结点,读文前后,对题目有什么不同感受,感受到题目蕴含怎样的含义。4.反思点,如何对待地球。
结尾:结课的时候,老师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找出一些学生作为嘉宾,下面学生向嘉宾提问,嘉宾需要用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内容来回答问题。这样把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陶罐和铁罐》
这则寓言从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中体会出与人相处的道理,尤其是多少年过去了,铁罐消失得无影无踪,陶罐依然光洁如新,更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处。如何通过这则寓言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呢?
名师靳家彦的设计特别好,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
2.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3.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 4.编写一则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寓言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一、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自己查工具书或与他人讨论研究解决。要求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
同学问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对话(打出投影),在指导这段对话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全课如何读,举一反三,读好全篇。
二、演。
《陶罐与铁罐》这则寓言很像一个两幕的小话剧。时间分别是古代与现代,地点分别是国王的御橱里和宫殿的废墟上,人物包括陶罐、铁罐、众人、旁白者等,情节则是课文所交待的内容。
请同学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寓言剧,人人参与,当堂练习。关键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代替课文中的对话,不要死记硬背课文原话,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情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练习之后,推举一至二组到台前表演,用不同头饰区分人物。学生表演生动有趣,会进一步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课文语言吸收、内化、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三、改。先引导学生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学生理解的侧重点可能各有不同。如:1.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2.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更不要以自己之长比人之短;3.人们应该胸怀宽广,善良真诚,不要像铁罐那样心胸狭窄,孤高自傲;4.长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短处,像铁罐虽然结实但容易氧化锈蚀,短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长处,像陶罐虽然易碎,但埋在土里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这里,就有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确实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束缚住,放飞思路,大胆去想。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优点
缺点陶罐
美观
易碎铁罐
坚固
丑陋
师生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改为《铁罐和陶罐》。
学生分组边议边改,集体创造,大意如下:
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比美的。”“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美„„,’
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被摔得粉身碎骨,而铁罐却无羌。人们掘出铁罐,却找不到陶罐了„„
这样学习就使自己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没有被教材所设定的思路限制住,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创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把这个道理寄托在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15分钟后交流。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编写的寓言的题目,学生从各个角度编写,如:
《大海和小溪》,《手机与BP机》,《墨水和钢笔》,《红花、绿叶的故事》,《兵马俑与航天飞船》,《大树和小草》,《石头和棉花的对话》,《黑猫和白猫》,《梅花与雪花是一对好姐妹》„„,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特点,判断其训练价值是什么,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我们的语文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伙伴式语言——复述、讲故事。如《哪吒闹海》这篇文章,可以先训练学生讲故事,再让学生用哪吒的身份、龙王的身份、渔民的身份讲故事,再用第三人的语气转述故事。
(2)国标性语言——朗读、积累、学习、表达。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类课文语言比较规范,适合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和仿写。
(3)说明性语言——理解、学习说明方法。((4)欣赏性语言——积累、欣赏。这类课文适合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
(5)非连续性文本——提取信息,丰富知识。如说明书、漫画、寓言故事就属于这类。
二、如何去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1)看文本的整体。如《三个儿子》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妈妈,一个妈妈,另一个妈妈”,“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这种句式,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个??一个??另一个??”造句,让学生掌握这种句式。(2)看文本的局部。
有一篇课文有这样一个大家围在一起看一个青年专心致志地画画,大家不停夸赞他的片段,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大家是怎么称赞他的,这题如果教师上课时引导不到位的话学生是很难做出来的。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先说一说赞美别人画画画得好的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出神入化等,第二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赞美这位青年的话,第三步,都有谁来赞叹呀?(老人、青年、小孩)分别用老人、青年、孩子的语气说一句赞美的话。
(3)看文本的细节。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 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4)看文本的特色。
白鹅
反语的用法,对白鹅的喜爱。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题目的与众不同
要根据文本的特色采用相应的教学法。如《桥》这篇课文有三个特点:(1)短句成段,情节紧张。(2)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品质。(3)设置了悬念,课文最后才解释这个悬念。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围绕这个特色来设计。(5)看文本留下的空间。补白要补得有技巧,要学会重新设计。如《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课后的作业是如果你是那位小提琴手,你怎样向那位老音乐家表达你的感激之情。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作为晚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词,介绍这位小提琴手的特殊的经历,同时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这样设计,就需要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6)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古诗为例,低年级主要教学生认字、写字、组词、朗读、背诵古诗;中年级则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默写古诗、理解诗意、悟诗情、会简单的分类积累古诗;高年级则在此基础上对古诗进行赏析,分类积累古诗。(7)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正资源:鼓励、赞美、放大。
负资源:纠正、引导、点拨。
例子:
①这艘军舰可真牛×!
②“独特”的意思就是独一无二。
“独特”的意思就是与众不同。
③学完《渔歌子》,教师问:你觉得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生:诗人向往的是游手好闲的生活。
④学完了《七颗钻石》,老师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个童话吗?”
学生回答:“不喜欢”。
当然,教师对教材的知识选择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与见解,因为任何教材都带有编写者的主观倾向性。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了、判断了知识点的价值,才能做到科学的利用“用教材教”,创设合理的教 学方案,实现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