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违法成本论无证诊所生存空间
卫生监督科研课题:
从违法成本论无证诊所生存空间
一、背景:非法行医屡禁不止的现象由来已久,我市的非法行医如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呈现“不断打击,又不断回潮”的态势,成为医疗市场的顽疾、社会的毒瘤,无证行医致残致死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研究目的意义:通过比较村卫生所室与无证诊所之间的成本,分析无证诊所的违法成本,得出无证诊所屡禁不止的问题症结,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数据。
三、数据来源:以卫生局的名义,下发问卷调查给各卫生所室,要求填写经营成本(除进药成本外,主要包括房租、医疗垃圾处臵费、雇佣一名护士的成本、继续教育经费、落实消毒制度费用、参加卫生工作者工作经费等等;卫生监督所在日常监督执法中,获取的当事人的经营成本(包括租房费用及卫生局查处后的罚款等)。
四、分析方法:通过EPIDATA录入后,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进行2样本T检验。
五、分析结果:黑诊所屡禁不止的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一是经营场所与生活场所混用,简单租赁一间房间既可经营(租金约300-500元每月)。二是经卫生部门查处后,已经逐步形成反侦察手段,诊所内放空药盒,被没收的药品器械成本只需100元左右,有些甚至更低,且进药渠道方便(随便报个诊所名字即可送药上门)。三是被行政处罚后,罚款数额低。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处罚,每次最多处罚1万元,以处罚2次来算,罚款2万元,但是全市执行率只有10%,因此罚款数额约为2千元。由于县级卫生监督部门的人手限制问题,非法行医者从开设诊所到第二次被处罚后,一般都得半年以上,甚至更久,而在这段时间内,违法所得已经远远超过违法成本。虽然刑法规定了非法行医罪,但是需要第三次查处才能追究,非法行医者在被行政处罚两次后即马上搬迁,撤出县级区域,在另外一个地方从来来过两次行政处罚,无法达到全国联网的打击力度。非法行医者违法成本低,生存空间大。
六、建议:非法行医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需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多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因此要彻底铲除黑诊所和非法行医现象,必须要突破仅靠卫生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实行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化镇(办)责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非法行医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整治,加大非法行医者的违法成本,并在全国范围内非法行医案件进行联网,让非法行医者无处遁形。
第二篇:巴泽尔的考核成本论
巴泽尔<<考核成本与市场组织>>读后感(非专业)
考核成本作为交易中产生的一种常常被忽略的重要成本,渗透在整个市场交易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考核费用无所不在,有的考核是很容易进行的,有的则不然,这中间可能出现考核错误、过度考核,并可能会花费不必要的成本。巴泽尔在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降低考核出错,避免过度考核,降低考核成本的几种行为、市场安排和组织。他列举了七种为节约考核费用而作的努力:
产品质量保证,分享契约,品牌,信息隐瞒,纵向一体化,代表性考核,期货市场。我将就每一点分别谈谈自己的理解.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要进行品质考核.巴德尔认为,人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收益比所付出的成本高时才会进行交易.这是一个很符合常理的基本假设.但这个假设可以解释许多困扰我多时的奇怪问题.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在进行着的玩具交换,到大公司之间的资本交换,我们都以我们拥有的资本换取着一些对我们来说有更大价值的商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花大量的钱买进一些低成本的物件,因为有一些信息使我们相信比起我们所获得的,即使付出比平时更大一些的成本,我们依然可以取得很大的收益.比如非典时期醋价上涨却依然供不应求,是因为人们在上涨后的醋价和降低得非典的几率之间比较时,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比如庙宇门口的香火的价格比其余地方高出许多,可人们依然愿意购买,是因为他们在上涨后的香火费和交好运的侥幸心理中,选择后者.饥荒时,粮价会远远超过其劳动成本,但是活下去的希望使得无论多么付出昂贵的成本下,他们依然是交易收益方.然而上述三个例子,都属于非理性消费的典型,因为这些情况下,消费者都没有,或者是不能对他们预期的产品品质进行考察,醋真的会让我们远离非典吗,神仙真的能保佑我们吗,饥荒来临时,这些粮食是否真的有改变生死的力量还是只是延缓了死亡的时间,亦或者政府的救济马上就到?这些都无从考证,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商品的品质是可以考证的,也的确需要考证.食物的优劣,电脑品质的好坏,服装好看耐穿与否等等,这些商品的品质决定了我们是否会从交易中获利.理想的价格机制是基于“商品品质是均匀”这一假设确立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商品品质千差万别,这使得我们必须对交易品的品质加以考核。
但是”认为”二字,就给该假设加上了很多主观色彩,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商家是”劝说”消费者认为交易是合算的,需要成本;消费者的信息获取也需要成本.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会进行土地交易,把土地献给哪个国家以求和其结盟,出兵掠夺哪个国家的土地以求壮大自身.在土地的一出一进中,一国之主要进行最严密的品质,怎样的结盟有效,怎样的攻打实在.这期间,出现了”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帮助或者扰乱国主做出正确的品质考核.不少国家因为品质考核的错误,白白的进献了土地,浪费了兵士,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中曾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当汤姆.索耶因为调皮被罚刷墙时,他装作享受其中,好像刷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当其他的伙伴提出想要试一试刷墙的感觉时,他断然拒绝.而那些好奇心被勾起的孩子,则提出各种交易方式,用自己的苹果,弹弓,虫子和汤姆换刷一面墙的机会.最终,汤姆口袋满满,又省去了做苦力的麻烦.故事里的汤姆,就是以享受刷墙的假象,使得同伴们做出了错误的”品质考核”.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考察一件商品的品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是有许许多多的误导信息使得我们出现考核偏差,而彻底的规避考核偏差需要极其昂贵的考核成本.事实上,考核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下文的全部讨论的目的就是减低,而非消灭考核成本,简单地说,就是努力让好的制度安排使为考核而花费资源相对较少的一方进行考核。
考核成本的存在使得交易双方的个人最大化加总后的总成本大于联合最大化的总成本,即造成某种“合成谬误”.巴泽尔将产品信息定义为“关于单位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在名义数量中包含的实际数量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考核受到误差影响,”考核值在真实价值周围波动越大,所获得的关于此商品的信息就越少。若同种产品同质并且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可以获知,需求曲线便成立”。
巴德尔认为人们必须对所交易物的品质(attributes)进行考核,而这种考核不是免费的,相反有时候,考核本身的代价非常高昂.毛泽东说,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那你就要尝一尝,的确,要想获得完整的精确的考核数据,我们必须”尝一尝”.衣服要穿一穿才知道是否经久耐穿,化妆品用一用才知道是否美容养颜,灯泡用坏了才知道上面标的使用期限是不是真实可性.但是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考核是不可能进行的,消费者和商家都不会愿意进行这样的考核.巴泽尔有提出这样一个作为全文基础的理论.在一次交易中,买主要做的是确定“购买量”,它与“对商品的需求”、“商品的平均质量”、“质量的标准差”成正比;与“挑选的成本”和“商品的标价”成反比。卖主所要做的则是根据商品的特性调整销售的方式从而达到扩大销售量和减少销售成本的目的。这个所谓“销售成本”中的重头戏便是全文的关键所在——考核费用。
市场活动中有形形式式的考核费用的负担方式.有些是由商家承担,有些是由消费者承担.有些则是由双方共同承担.理论上只要考核成本对于买卖双方相等,卖者永远是考核者,但买方会将考核进行到边际考核成本等于边际回报的那一点上,为了减少买者的额外考核造成的资源浪费,卖者采用品质保证,品牌经营,风险分担契约与隐藏信息等手段,取代买方考核.一般情况下,卖方考核成本远小于买方,由卖方承担考核成本更为合算.当交易双方共同投入要素生产同种商品,而初期考核成本过大时,就宜采用风险分担契约,虽然这种契约形式缺乏激励机制。
总而言之,考核成本作为成本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必将参与到交易链条中去,由交易双方或其中某一方承担成本.同时影响着商品的售价.在有些市场交易中允许买方挑选商品,有些则不允许,考核成本不一,定价自然各异.比如卖水果,如果我是一个水果批发商,我对水果的品质考察,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难免在一卡车的水果里会有一些残次品,没有熟透的,或者是坏掉的,但是我将水果卖给其他人的时候,顾客可能只买五六个苹果,顾客自然会对这些苹果做详细的品质考评,在这样的精挑细选之下,必然会有一些残次品不能够被卖出,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卖出,无论如何,为了不亏本,我必然会对购买量少的这些消费者承担部分考核成本,即以比较高的定价卖出.考核成本就这样参与到交易链中.而市场活动里不同的行为、交易安排和组织,常常意味着不同的考核费用分布.巴泽尔模型中出现的降低考核费用的几种方式和我的思考与质疑。
1,反复购买,即所谓的回头客,有些面馆好吃,经过一次的考核后,人们就经常来这家面馆,不需要二次的考核.某个商场的多件件商品普遍价格低,质量过硬,我们就会经常去
那里购物,这样就省去了每次货比三家的考核成本,连带的会员卡制度,主要是绑定固定的消费人群,但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使人放心的作用,同时会员卡制度也是对顾客忠诚度的一种报答.2.产品质量保证,适用于事先考核成本高昂、但消费中或消费后的考核比较容易的产品.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其普遍,几乎所有的造价较高的电子产品都有一到两年的保换和保修年限.许多服饰,鞋子可以在最初的几天会有保换期,我们的教育超市的商品也是无条件保换的商家的态度很好,除了质量保证还有”全市最低价”,”绝对单品’”,”假一赔十”等多种类型的保证.这种保证,就是为了取代消费者可能要进行的各种考核,包括真假,价格,品质等等.这样卖方在事前的粗略考核,加上买方消费过程中或消费过程之后的考核,组成了全部的考核成本,考核成本大大降低.很好的避免“过度考核”带来的浪费。
3、品牌
古人就明白老字号,三个字的重大意义.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尤其是药品,食品,化妆品,这样一些购买之前很难进行品质考核,但是考核出错后的后果非常严重的行业,品牌的力量至关重要.品牌的塑造需要昂贵的成本,但往往成本越高越足以取信消费者,使消费者相信如果品质出现错误,商家将比消费者承担更为严重的损失,这就是为什么明星效应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但事实上,商品品质是否均匀,是否随时间变化还能保持一致,依然是难以确保的,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火腿肠事件,肯德基曾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澄清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多腿鸡”的谣言,开展过全球肯德基养鸡场免费参观活动.在我看来,是一种展示品牌自信的很好的宣传方式,这里的澄清成本,就是品牌维护花费中的一部分.4、分享契约降低考核成本,收益共享契约就是供应商制定低于其成本的批发价格。此时零售商为了弥补供应商的损失,将自己销售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由双方共同商定)返还给供应商,最终确保双方的收益水平高于分散控制状态,达到供应链最优绩效。这适用于商品的品质随市场变化起伏很大,难以考核,的情况.比如说现在有许多作家,漫画家,计算稿酬时,会采用一种分享契约式版税合同,出版商一次性支付作者部分稿酬,出版后在与作者按一定比例分享出版总收入.这里作者的书或漫画的品质在出版初期很难考核,也许大卖畅销,也许无人问津.,而预期读者市场考核出版物质量的费用可能是高昂的.出版商在购买书的版权这一商品是,就以这样的方式节约了考核成本,(让市场去考核的成本却是很低的)也有效规避了风险.当读者考核出版物更容易时,版税制度就给予作者和出版社一个“看读者的决定”的分配制度,可以说是巧妙的.5、代表性考核
代表性考核(proxy):是指由于考核某些品质指标费用昂贵,所以选用另外一些可以间接考核品质的指标来节约考核费用.比如以苹果的色泽代表其味道,以毕业证书代表其人力资本的质量,外观和包装代表产品的质量,这样的考核是很容易出现考核误差的.即代理考核误差,以商品某种可观察特性(颜色)作为代理考核其不可观察的使用价值(味道)所带来的误差。由于两者相关性不确定,造成市场上“劣果驱逐良果””毒米””吊白块面粉”等现象。这是由于卖主会对该“代表”单方面做手脚,因此理论上最佳的方案是使买家相信他选择的观测对象不再能很好地代表实际质量,但事实上制造这种信任的费用很高。这个策略是帕累托最优但纳什非均衡的.6,信息隐瞒
隐藏信息则是卖方采用特殊方式阻止买方考核行为.在卖方考核成本远小于买方考核,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制止买方考核行为时,卖方需采用“隐藏信息”以节约资源。转而借助于“专家系统”声誉机制,或者无限责任的产权安排方式取信消费者.要尽力阻止买主考核,这是信息隐瞒的目的,它提出了一个费解的解决方案:当信息高度不对称时,应该尽力使它更不对称。这种考核方式主要使用在一些常人难以考核的商品品质上,比如钻石,依靠鉴定证书,名烟名酒依靠名誉系统,证券依靠专家机制等等.但是,隐瞒本身有其弊端,信息的不透明导致考核本身的即时性不高,并且相应的竞争和监督机制也会缺失.名烟名酒等商品还可能倚仗这种信息隐瞒而漫天要价.在中国的很多大医院,病人有权挑选主治医师,这一方面会花费更多考核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增强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而提高了服务质量与效率。这样的成本——收益如何计量,还需细细考量。
7、买家还有一种内部化考核费用的做法——纵向一体化,这个理论与高斯的企业理论相似,只是“利用市场的成本”被具体化为“考核费用”了。纵向一体化可以解决,工序和中间产品考核的困难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当投入考核成本小于产出考核成本时,需要纵向一体化以节省每个生产流程的考核成本,每个厂家会对前一流程的成品进行品质考核,而消费者只需要检验最后一个流程结束后,产品是否合格即可,不需要从源头展开检验.纵向一体化,本身可能会带来风险,提高退出壁垒,增加不稳定性.而且在现实的产业链中,每个生产环节的投入品来自很多不同的前一级生产商,错综复杂,往往无从考核,排开“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有多少有厂商会对之前所有环节的投入加以考核,也要打个问号.8,期货市场:
世界上有许多期货交易所,最著名的有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等。这种在商品生产完成之前预先出售的销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由于双方必须达成某种协议,即卖方一定会对自己的商品质量做出一定的保证,一旦达不到事先的保证的水平,则需承担相应的赔偿.但由于交易时巨大的考核成本,使期货价格低于同质现货,故一般商品不做期货。
品质考核理论,是构成经济学研究重要而有趣的领域,降低考核成本对于减少交易费用的意义,将是重大的.但同时,这又不仅仅关系到经济学.考核,原本就是一个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自然的,我们的社会面临越多的”信任危机”,考核成本就会更高.降低考核成本,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可信任的市场环镜是治本之策.我们的信任危机的解除,有赖于政府更好的市场组织和监管,有赖于商家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有赖于市场素质的提升.如果网购和实体店购买同样放心,如果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国家的绝对保障,我们的消费选择就可能与现在不同.考核成本在所难免,却可以全盘降低.让我们不要做所有人都踮起脚尖看戏的团体.
第三篇: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公示和计分制度(试行))
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公示和计分制度
(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自治区诊所、门诊部执业行为,维护医疗市场正常秩序,增强诊所、门诊部依法执业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经依法执业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诊所、门诊部。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是指诊所、门诊部在医疗执业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的行为。
第三条 自治区卫生厅负责全疆各地(州、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公示、计分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的公示、计分管理工作由其原核准登记的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负责。
第四条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应当按照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督查的形式,加强对诊所、门诊部的监督检查,并对诊所、门诊部的违法执业行为进行公示、计分。
第二章 公示和计分
第五条 全区实行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公示制度。诊所、门诊部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卫生监督部门应当在现场检查笔录上做好记录,要求诊所、门诊部签字确认,告知诊所、门诊部立即或者限期改正,并在检查后7日内将结果公示。
诊所、门诊部必须在执业地点明显处所必须悬挂自治区统一式样的《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监督公示牌》(附件1-1,以下简称《公示牌》)。《公示牌》内容包括执业登记的有关内容和监督检查信息,其中采用红、黄、绿三种标识显示监督检查差、中、良好三种结果。诊所、门诊部经整改或行政处罚结案后,根据卫生监督机构再次检查结果更换公示牌中的监督信息标识。《公示牌》监督信息内容(单页)一式三份,一份留存卫生监督机构,一份报送卫生行政机关,一
份交当事人。
第六条 全区实行统一个体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计分制度。诊所、门诊部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根据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的种类和程度,分为1分、2分、4分、6分、12分,现场记录《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计分表》(附件1-2,以下简称《计分表》)。
卫生监督部门应当在监督检查后的3日内制作《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计分通知书》(附件1-3,以下简称《通知书》)。《通知书》一式三份,一份留存卫生监督机构,一份报送卫生行政机关,一份交当事人。
第七条 诊所、门诊部执业行为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受到行政处罚的,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给予公示和计分,并制作《通知书》。卫生行政部门并将医疗机构(诊所、门诊部)行政处罚结果记录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中“处罚记录”一栏,医师违法执业行为记录在《医师执业证书》中“执业行为”一栏。
第八条 登记机关应当建立诊所、门诊部执业行为档案,归档范围包括诊所、门诊部的基本情况、《公示牌》中
监督信息结果和《通知书》等。
卫生监督部门每年至少对辖区内的诊所、门诊部检查两次。现场检查后10日内将《公示牌》和《通知书》交至登记机关,登记机关应当及时累积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的计分情况。
第九条 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的累积计分周期以为单位,从诊所、门诊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起计算。一个计分周期期满后,该周期内的累积计分值消除,重新开始计分。
诊所、门诊部违法执业行为累积计分超过12分的,登记机关在办理校验时,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计分累积超过18分的,认定其不能通过校验。
第十条 诊所、门诊部暂缓校验或者不能通过校验的,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诊所、门诊部或者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一定的行政处分。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一条《公示牌》、《计分表》和《通知书》由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格式。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二00九年九月一日起施行。为加强诊所、门诊部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执业人员依法执业的意识,规范执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规定、技术操作规范等,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县(区、市)卫生局负责建立学习例会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诊所、门诊部定期学习例会制度应结合执业实际,采取每月例会方式进行。各地、州、市卫生局负责指导及考核。
二、参加学习例会的人员包括在县(区、市)卫生局登记的所有诊所、门诊部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以及执业人员。
三、学习例会制度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个学时,可分次,也可一次完成。
四、定期学习例会制度的学习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医疗卫生政策,执业相关规
定,医疗服务规范,技术指南,操作规范,医疗安全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用药等。
五、学习例会制度的落实,与诊所、门诊部校验和《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挂钩,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规定及医疗服务规范的培训考核作为医师定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进行一次。具体考核方法由各县(区、市)卫生局自行决定。
第四篇:从立法精神来看违法所得的计算
从立法精神来看违法所得的计算
非法所得、违法所得基本上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指当事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从事违法行为而获得的非法利润或非法收益(包括实物和货币收入)①。而没收非法所得则是将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违法行为所取得的非法收入强制收归国有,一般并不增加行政相对人的额外负担,因而通常不影响到行政相对人原有的合法权益②。
违法(非法)所得一词频繁出现在工商行政管理的法规中,但对违法(非法)所得的计算则是一个很难认定且众说纷纭的问题。
国家工商局曾多次出台规范性文件,对涉及各类工商行政管理违法案件的非法所得计算加以解释和明确(具体有:工商检字„1989‟第336 号、工商„1990‟78号、工商检字„1991‟第245号、工商公字„1994‟第355号、工商企字„1996‟第312号、工商公字„1998‟第240号、工商公字„1994‟第175号、工商广字„1991‟第337号、工商检字„1992‟第1号、工商公字„1999‟第327号、工商公字„1997‟第4号、工商公字„1997‟第97号、工商公字„1999‟第310号
二、工商公字„1999‟第313号一等)。这其中可分为六类:
1、投机倒把案件;
2、无照经营案件;
3、广告案件;
4、反不正当竞争案件;
5、商标侵权案件;
6、违反企业登记管理案件的违法所得计算方法,这里的违法所得计算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现行刑法中也有“违法所得”的概念出现,如对于非法经营罪案件确定了财产刑,并规定在“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判处罚金,但针对“违法所得”的含义,刑法没有界定,违法所得的数额也不好掌握。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非法经营的违法所得是一道难题③。
违法所得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违法多得的利润;二是违法的全部利润;三是违法的全部收入。这三种计算方法④,要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性质来适用。
我局曾查办一批销售不合格复合肥、钢材等产品质量案件,而查获时当事人销售情况不一,有的将不合格产品进回后尚未销售;有的已部分销售,但数量也不等。办案机构对此类案件都是将违法所得按投机倒把的计算方法,即销价—进价—已交税金。这样操作虽国家工商局未作明确规定,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出台过•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规定“本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获取的利润”。甚至有资深法官也认为“•产品质量法‣中所说的违法所得,是指违法行为实际上所得到的利益。具体来讲,就是生产或者销售的利润”⑤。
按照•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规定,对生产、销售劣质产品(统称)的处罚都是“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表述属于并处。
然而,在审核此类案件时,却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按照前面的违法所得计算方法,对尚未销售的劣质产品应全部没收,而已销售的则只按销售后的利润来作为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应该说,•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所列举的违法行为,一但其劣质产品的销售既成事实,不仅侵害了购买人的合法利益,更严重的会危及到人身、财产安全。所以,对截止查获时,劣质产品尚未销售或销售数量较少的社会危害性肯定小于其劣质产品已销售的。如果理解产品质量案件中违法所得指的是利润,其处罚的结果是:未销售的法律责任大大重于已销售的,这显然不利于惩治违法行为,且有悖立法精神。
为此,我仔细翻阅了一些资料,并从中发现•产品质量法‣中的“违法所得”应以“违法的全部收入”来计算⑥,即应将该违法所得正确的理解为销售不合格商品的销售收入。因为此类商品本来就是不应该销售的,销售此类商品的收入都属于违法所得⑦。
通过审核,法制机构及时对办案机构拟作的处罚决定依法建议纠正,使得这批产品质量案件处罚更趋公正、合理。
①参见甘应龙、谈湘兰编著,王学政审定:《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程序规范分类集成》,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参见何建贵著:《行政处罚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③参见常晓山文,《人民法院报》2005年5月8日。
④参见田兆顺主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案查帐方法与技巧》,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⑤参见蔡小雪著:《〈产品质量法〉的修改与适用》,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2001年第2辑(总第3辑)。
⑥参见胡可明、袁俊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⑦参见孔祥俊著:《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五篇:加强规划联合检查 从源头杜绝违法建设专题
【 加强规划联合检查 从源头杜绝违法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整治违法建设工作部署要求和指示精神,2月3日,道党工委书记,区城管局 领我街和区城管局全体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总支书记,先后来到 共计11处违法建设重灾区现场办公,督办查违控违拆违工作。在查违现场,一行指出上述违法建筑都是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违法扩建或占用空闲地、耕地偷偷进行抢建的。此类违建行为猖獗,令人触目惊心,危害十分严重,我街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遏制违法建设的不良势头,切实履行整治拆违任务第一责任人责任,坚决做到“三带头三不准”,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以务求首战决胜之心,坚决遏制违法建设蔓延势头。
随后,、一行在街道办事处三楼会议室召开现场会,听取了区城管局和街道分管领导的工作汇报,分别也对查违控违拆违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目前,全街的查违控违工作正逐步推进,整治违法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有部分居民不听劝阻,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严重影响了区域发展和对外形象。会议上,同志提出,我街将根据联合区城管局紧急部署,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突出三个重点坚决遏制违法建设。一是以“拆”为重点,打击违建现象。对于违法建设,持做到发现一起,配合区城管大队拆除一起。二是以“控”为重点,遏制违建现象。首先从手续上加以控制,对新出现建筑必须有全套准建手续才可施工;其次从违建的过程加以控制,坚持将违法建设控制在萌芽状态中。三是以“防”为重点,压制违建现象。将预防工作做在整个工作的前面,源头治理,加强与区城管大队的工作配合,落实社区(村)日巡查、日报告制度,对违法建设及时发现、及时劝阻、及时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