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规范常州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的意见(试行)重点
关于规范常州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的意见(试行)
为规范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行为,理顺机关、事业单位用工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保障用工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经研究,现对目前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化用工提出如下管理意见:
一、规范名称
机关新聘工勤人员和事业单位政府购买劳务岗位用工人员等各类用工统称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
二、实施范围
市级各机关、事业单位。
三、用工原则
1、各机关、事业单位应按照“从严控制,精简高效,先批后用”的原则,面向社会招录社会化管理职工,录用人员统一实行工资市场化、管理合同化、保险企业化管理方式。
2、机关原则上在行政附属空编内或车辆编制数内申请使用社会化管理职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可在单位空编数内,按照合理的原则申请使用),特殊情况必须专题向市编委申请。
3、市编委已经核定社会化管理职工数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核定的职工数内申请使用;未核定社会化管理职工数的全 1 额拨款事业单位原则上在空编数内申请使用,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不超过上年末职工数的15%内申请使用。
4、机关不再新增进编的行政附属人员。经批准使用社会化管理职工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新增进编的工勤人员。
四、用工待遇
1、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的工资待遇,参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同类岗位工资水平确定,综合考虑职工的技术等级、学历水平、工作年限及工种、聘用岗位等因素。
2、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并缴纳住房公积金。
3、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化管理职工工资指导线核定工资总额(见附件一),由单位考核发放。人事部门将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定期调整工资指导线。
4、其他事业单位可参考指导线自行确定,但最低不得低于本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五、办理程序
1、根据用工原则,经主管部门同意,由用人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计划申报审批表》(见附件二)。
2、经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用人单位制定招聘简章,面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人事部门会同主管部门负责招聘工作的指 2 导和监督。
3、用人单位根据招录情况填写《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情况登记备案表》(见附件三)和《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工资总额核定表》(见附件四),签订劳动合同。
4、机关和编委核定社会化管理职工数的事业单位凭《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计划申报审批表》、《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情况登记备案表》和劳动合同到市编办办理相关手续。
5、政府人事部门按年度、根据单位招录情况及实际使用人员数核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工资总额计划,纳入单位工资总额管理。人事部门核定的社会化管理职工工资总额,作为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
6、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单位应按法律、法规及时为劳动者办理有关手续,机关和编委核定社会化管理职工数的事业单位需将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情况报市编办和人事部门备案。
六、用工管理
1、机关、事业单位招用的社会化管理职工必须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应聘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新招录人员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内。
2、机关、事业单位与个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明确用工期限、劳动报酬、岗位管理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条件、劳动保护和考核办法,合同期限一般控制在3年以内。首次录用可参照《劳动法》的规定约定试用期。合同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续签。
3、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社会化用工管理,负责社会化管理职工必要的上岗培训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建立社会化管理职工管理台帐和年度考核考评制度,并将考核考评结果存入职工本人档案,作为单位续签、解除、奖惩的重要依据。
4、社会化管理职工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可协商解决,也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5、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的社会化管理职工可委托市人才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
6、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切实贯彻执行好《劳动合同法》,做到依法用工、规范用工。现正使用的各种形式社会化用工合同期满后,符合本意见规定的,统一按本意见规定办理手续,对超出规定数量的人员一律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一律不再使用其他形式的临时用工。
7、各类协管人员不列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范围。
七、其他
1、本意见自2008年10月1日起执行,常人发[2000]98 4 号《关于加强常州市市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性岗位用工管理的通知》停止执行。上级如有新规定,则按新规定执行。
2、各辖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本意见制订相关管理办法。
附件1:《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工资指导线》 附件2:《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计划申报审批表》
附件3:《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情况登记备案表》
附件4:《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职工工资总额核定表》
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常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常州市人事局 常州市财政局
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上海市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试行意见
上海市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试行意见
为进一步维护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要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规范本市劳务派遣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现提出如下试行意见。
一、规范劳务派遣单位开展劳务派遣业务。
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劳务派遣业务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有固定的办公经营场所,建立完善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制度,根据劳务派遣业务规模配备相应的具有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职业资格的专职管理人员。
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需要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劳务派遣业务且派遣员工超过二十五人的,在本市有固定的办公经营场所,已建立完善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制度,并配备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在本市符合设立分支机构条件并依法向工商行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的,可以在本市开展劳务派遣的经营活动。
二、依法办理招工备案和用工备案。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就业促进法》等有关规定,自招用劳务派遣员工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理招工备案手续。
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在本市注册设立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其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具有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由其子公司或者分公司依法与劳务派遣员工订立劳动合同,为劳务派遣员工办理招工备案手续。
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未在本市注册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用工单位应当自实际使用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理用工备案手续。
三、依法履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纳义务。
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应当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依法履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纳的义务。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发生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务派遣员工办理社会保险法登记并按照本市标准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
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在本市注册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由其子公司或者分公司为本市用工单位使用的劳务派
遣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按照本市标准为劳务派遣员工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
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未在本市注册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经与本市用工单位协商一致后,应当在劳务派遣协议中明确由本市用工单位为劳务派遣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按照本市标准为劳务派遣员工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
四、建立劳务派遣单位备案制度和定期自查报告制度。劳务派遣单位在工商注册登记后,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备案。
每年三月三十一日前,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上劳务派遣业务经营情况。
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在本市设立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五、落实连带法律责任。
用工单位使用未在本市注册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所派遣员工的,劳务派遣员工在发生纠纷时要求用工单位承担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以及劳动报酬
等待遇的,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连带责任的规定先行承担。
六、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行为的日常监督管理。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对劳务派遣单位备案情况、招工情况、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对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用工备案情况,对劳务派遣员工执行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情况实施检查。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有违法行为和违反本意见规定行为的,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理。
用工单位和外省市劳务派遣单位在本市注册设立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未按照本意见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征收机构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
进人审批程序的规定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中央、省、张掖市就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审批程序作如下规定:
一、严格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进编申报审批程序
<一>、机构编制的申报审批
全县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凡涉及机构设置(含内部机构)调整、职能配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核定、单位规格确定等机构编制事宜,必须由主管部门向县编委或编办报送专题请示,县编办初审把关后,提请县编委研究审批。其中:事业单位正科级机构的更名、内设机构设置,由县编办审批行文,其余由县编委审批行文。需报上级编委部门审批的,由县编办按规定呈报。
<二>、人员进编的申报审批与办理
建立人员用编申报审批制度。全县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因编制空缺需要补充工作人员的,由其主管部门在每年年初向县编委申报用编计划,由县编办审核,报县编委审批后,由县编办组织实施。平编单位可根据预测的本自然减员数额,按照出
一进一的原则,申报用编计划,在出现编制空缺时,由编办组织实施。超编单位不得新进人员,确因结构不合理或工作需要补充人员的,可在上自然减员的基础上,按照出二进
一、出三进一的原则申报用编计划,由县编办严格审核后,报县编委审批。新进人员按照以下程序办理进编手续。
1、凡属县委同意任命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由县编办凭县委任职文件直接办理进编手续,属指令性计划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省委选调生,县编办凭军转干部安置部门的行政介绍信和县委组织部门文件直接办理进编手续,并下发《人员进编通知单》。上述人员安置到空编单位的占单位编制数,如因特殊情况安置到满编、超编单位的,从所在单位以后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中冲销。
2、党政群机关其他新进人员一律按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考。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考聘的办法录用人员。
3、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时,在编委审批的用编计划内,向县编办呈报《准许用编申报表》,详细填明用编单位编制状况,用编计划,本次用编数额,拟进人员岗位、职位情况,县编办根据该单位编制内岗位空缺,人员结构等情况进行审查,同意后下达《准许用编通知单》,用人单位持《准许用编通知单》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调配或公开考聘手续。
4、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册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异动的,属本系统内平行或顺向异动的(顺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自支事业单位;县直单位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自收乡镇单位),且进入单位有编制空缺的,经主管部门申报后,县编办审批并下达《人员进编通知单》,再办理人员异动手续。属系统外异动或系统内逆向异动的或系统内异动而进入单位没有编制空缺的,按上述第三条程序办理,用人单位凭准许用编通知单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人员异动手续。
5、全县党政群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补充工勤人员的一律实行编内聘用。按县编委《关于加强全县党政群机关和县直属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的意见》规定办理。
6、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按上述程序办理完招录、聘用异动等手续后(一年一聘的工勤人员除外),用人单位将《准许用编通知单》、新进人员行政介绍信等相关证件报县编办,经县编办审核符合拟进人员结构的,办理《人员进编通知单》,用人单位凭《人员进编通知单》到人事部门办理工资转移等手续,属财政供养的凭《人员进编通知单》到财政部门办理经费拨款手续。拟进人员不符合结构要求的,县编办不得办理人员进编手续。县编办在办理《人员进编通知单》的同时,将新进人员信息资料录入到钟祥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接受社会监督。
7、切实加强领导职数的管理,严格控制领导职数,不得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各部门在任命中层干部或事业单位领导时,不得以任代调。凡异动单位任职的,必须按照进人程序和规定,先办理编制手续,后办调配手续,再办理任免手续。否则,任免文件无效。领导职数占用单位编制数,领导职数和其他人员编制不能相互挤占。
二、严格坚持机构编制统一管理,坚决执行机构编制“三个一”审批制度
强化编制就是法规的观念。坚持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三个一”审批制度。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由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一个部门承办,由党委政府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一支笔”签批,由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一家行文。其它部门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和召开的会议,不得作为申报设置机构和核定人员编制的依据。未向县编委或编办报告的机构编制事项,县编办一律不予受理。
三、强化编制实名制管理
要全面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全县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都要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实行定编定岗到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工勤编制要分类管理,不得混用。今后,县直党政机关均不能使用事业编制。建立人员出编管理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出现调出、退休、退养、辞退等情况后,要
在一个月内到县编办办理出编手续,以便于对人员编制的动态管理。
四、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协调配合的制约机制。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劳动保障、财政和机构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监督、各负其责,在人员进出管理上,要坚持以机构编制为“龙头”,共同管理好机构编制。
组织部门在受理各部门干部任职申报表时,要对拟任人员的身份进行严格的审查,凡不属于拟任单位在编在册人员的,一律不予受理。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调配手续后,再办理其任免手续。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任免中的监督管理作用,对各部门任命的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凡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机关事业单位进编程序任命的干部以及超职数配备的领导干部,有权撤销其任免决定,并督促将其退回原单位。
人事部门在办理人员调配时,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凡未按规定办理编制手续的,不得办理人事调配、招录、招考或聘用手续,凡未按规定进编的人员,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晋级、晋职、职称评定等手续。
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县编委确定的各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确定单位的经费性质,并严格按编委核定的编制数额编制财政预算,按照县编办核定的在编人员核拨人头经费。凡未按规定程序进的人员一律不得核拨经费。
劳动保障部门在办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手续时,要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凡未办理机关事业单位进编手续的人员,不得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手续。
纪检监察和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中央编办、监察部《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央编办发
[2007]5号)精神,对各部门、各单位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暂行规定》依法追究其纪律责任。
第四篇: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意见
为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巩固治理“吃空饷”工作成果,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规范人员流动管理
1、组织、人社部门负责拟定人员调配政策,承担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调
配、选任工作。在编制限额内,按规定承办市直单位、镇、街道和集聚区人员、人才的调配、录(聘)用事宜;各单位的人员调配、录(聘)用事宜,按规定向组织、人社部门报送相关材料。
2、坚持组织、编制、工资关系与人事关系相一致的原则。自调动决定宣布之日起30日内,必须完成组织、编制、财政、人事等手续办理,调出单位不再保留已调走人员人事、工资关系。
3、工资关系未随人事关系转办的人员,不得办理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等手续,职务晋升的从工资关系理顺之日起执行。
4、组织、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建立部门之间相关文书内部传递渠道,及时调整调动人员的编制、人事、工资手续,有效杜绝编制、人事、工资关系脱节、失管、失控的现象发生。
5、公务员调动到事业单位的,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
6、调动手续必须由单位负责人事的工作人员办理,有关部门原则上不得受理个人申请。
二、规范借用人员管理
1、严格审批借用手续。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确需借用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的,须将借用理由、期限及人选基本材料,报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送组织、人社部门审批,并报编办备案。未经批准,擅自借出工作人员的,将核减借出单位编制和经费,并按照规定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
2、借用人员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借用期满,借用单位应书面通知借出单位,做好对借用人员表现的鉴定并向借出单位反馈,同时将借用人员返回情况向组织、编制、人社部门备案。如因工作需要延长借用时间的,须向组织、人社部门重新办理借用手续,借用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2个月。
3、被借用人员工作结束后,应立即返岗,不准拖延,否则按旷工处理。
三、规范人员考核工作
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1、要强化对日常德、能、勤、绩、廉的考核。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将本单位人员平时的工作作风与考核相挂钩。对考核定为不称职(不合格)、基本称职(合格)的,各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由组织、人社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其工资待遇。
2、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未完成当年上级统一安排或所在单位安排的学习培训任务,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对培训教育法规政策贯彻落实不力、未完成培训教育任务的单位,适当核减该单位考核优秀等次比例。
3、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人员,由派出单位进行考核,根据学习培训表现确定等次。其学习培训的相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未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机关事业单位外出学习的人员,从脱产之日起停发工资待遇,超过半年的,不予考核。
4、病、事假、探亲假累计超过考核6个月的,不进行考核;累计超过考核3个月的,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5、对因公(工)负伤的,在治疗期间进行考核,治疗终结前所在一般可确定为称职(合格)等次。
6、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参加考核,不写评语、不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分的,按规定补写评语、补定等次。
7、受行政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8、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参加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确定为不称职,其他错误的不确定等次;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撤职处分当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不确定等次;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的,留党察看处分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不确定等次;受到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的,留党察看处分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第二、三年不确定等次。
9、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考核的人员,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10、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由组织、人社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其工资待遇。
四、规范执行退休制度
1、坚持到龄即退原则。凡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无需本人申请,可按管理权限直接办理。
2、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由本人申请,经鉴定符合病退条件的,可办理病退手续。
3、严禁违规办理提前离岗内退。自本意见发布实施之日起,机关事业单位一律不得自定政策办理工作人员内退和离岗待退。
4、对未按规定按时办理退休手续人员,工作年限只能计算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应追缴其办理退休手续延迟而多领待遇部分。责任单位不履行职责的,人社、财政部门可暂缓该单位人事、经费办理。
五、规范受党政纪法纪
处分人员待遇的调整程序
1、市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做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党政纪处分或刑事处分决定后,需将处分决定及时抄送到组织、编制、人社、财政部门。
2、当事人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到组织、人社部门进行登记,对当事人的当年考核结果进行预处理备案。
3、组织、人社部门根据处分决定,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审理受处分人员相关情况,调整其工资福利待遇。
4、当事人单位要在一个月内将受处分人员工资办理的结果报市纪委、监察局和司法机关。
六、规范执行请销假制度
1、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事(病)请假,应履行请假手续,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按相关规定执行。
2、对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半年以上的,由所在单位组织其参加伤病残鉴定,经鉴定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为其办理病退或退职手续;不符合病退条件的,原单位要及时督促其限期返岗,对确需请假治疗的,报组织、人社部门审批后,办理执行病假工资手续。
病假两个月以内的,全额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病假超过两个月不满六个月的,从第三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按基本工资90%计发,工作年限满十年及其以上的,全额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病假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70%计发;工作年限满十年不满二十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80%计发;工作年限满二十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90%计发。
病假超过三个月的,从第四个月起机关工作人员(含参公单位)津贴补贴月执行标准按60%计发,事业单位人员按基础性绩效工资的85%计发。
3、一个月内,事假累计7--10天的,次月津贴补贴(绩效工资)按60%发放,事假累计10天以上或旷工一天以上的,次月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停发。
4、工作人员连续病假和全年累计病假超过3个月的,当年年终奖金(奖励性绩效工资)不再发给。
5、工作人员全年事假超过22天的,从23天起,停发本人事假期间全部工资。
6、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的或其请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7、未经批准离开工作岗位或自行休假的,视为旷工。对旷工或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天的工作人员,单位应在两个月内按规定予以解聘或辞退。
七、规范遗属补助领取管理和核查工作
1、领取遗属补助实行实名制。享受遗属补助的人员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和遗属补助证书到亡故者生前所在单位领取。各单位每半年要对享受遗属补助的人员进行一次摸底排查,发现享受遗属补助人员不再符合条件的,须在一个月内到人社部门核消其遗属补助证书,取消相关待遇。
2、各机关事业单位有人员亡故的,当事人单位须在一个月内到市编办办理减编手续,并将减编结果报送组织、财政、人社部门,核销死亡人员的相关手续。
3、财政、人社部门定期对享受遗属补助的人员进行核查,及时核销不符合条件人员的领取资格。
八、加强试用期人员管理
1、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试用期人员的培养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履职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培养锻炼,做好传帮带,使其尽快胜任工作。
2、对新招录(聘)用人员应当安排在录(聘)用职位工作,试用期内不得借调到其他单位工作,不得参加组织或人社部门规定以外的离职学习,不得报考其他机关的公务员和到企事业单位应聘。
3、要做好对试用期人员的平时考核和试用期满考核工作,对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招录(聘)用机关应按规定给予任职定级(正式聘用),未经考核不得任职定级(正式聘用),对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录(聘)用资格。
纪检监察、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要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各负其责,协调配合,认真履职,共同做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要定期通报各单位在编人员的在岗及工资发放情况并研究编制、人员流动、人事关系理顺、工资变动等相关工作。组织、编办、人社、财政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详细管理办法,切实巩固治理“吃空饷”工作成果,杜绝“吃空饷”现象。
本实施意见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篇:宁海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宁海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宁海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宁党办[2010]7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编外用工的权益,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是指由机关事业单位聘用在临时性、季节性、辅助性或特殊岗位,以及少量因编制紧缺而招用的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的不在编工作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行政管理、涉密、财会、法人代表等岗位不得由编外人员担任。退休人员(除高级专家外)、辞退(解聘)人员不得聘为编外人员。
第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应与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按照“编内为主,编外为辅,严格控制”的原则,充分发挥编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控制行政运行成本。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由机构编制、财政、人事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管理。具体用工指标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承办。
第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继续实行计划申报(备案)、核准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原则上计划数不得超过本单位编制数的25%。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必须使用编外用工的,应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由用工单位或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机构编制部门,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有关管理部门根据用工单位工作需要研究后提出具体意见,审批后下达编外用工指标。
第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计划实行半年一报制度。追加使用名额应向机构编制部门递交书面申请;未按规定程序申报编外用工指标的,一律不予办理。
第七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外用工采用服务外包和劳务派遣两种方式。
服务外包是指机关事业单位采取“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的办法,与有相应外包资质的服务外包公司签订服务外包协议,购买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由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完成的工作。服务外包的岗位主要包括:保安(门卫、传达)、保洁、保绿、食堂、会议服务、维修、维护、理发等后勤服务岗位。
劳务派遣是指事业单位与本县劳务派遣机构签订派遣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后,由劳务派遣机构在核定的编外用工指标内,向用工单位派遣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
第八条
劳务派遣机构在县机构编制、财政、人事部门的监督指导下,配合用人单位,做好本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人事关系可由县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
第三章
招聘和聘用管理
第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外用工,应当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使用编外用工指标申请,经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后,在核定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指标范围内使用;不同类型岗位编外用工指标不得混合使用。
第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招聘,应当优先面向本县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愿意履行机关事业编外用工义务;
(三)身体健康且能胜任岗位工作;
(四)具备岗位要求的资格或能力。
第十二条
劳务派遣机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与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一般实行一年一聘,合同到期需要继续聘用的,应及时办理续聘手续;若用人单位不再续聘,应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劳务派遣机构,否则视为愿意续聘。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工会关系、党团组织关系归属用人单位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考核由用人单位为主负责,在县劳务派遣机构的配合下,根据劳动合同组织进行,考核结果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续聘、工资发放、奖惩的依据。
第四章
工资待遇
第十三条
县编制、财政、人事部门核定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总费用,总费用由编外用工指标与岗位工资限额标准计算而成。用人单位按照“谁用工谁出资”的原则,费用自行负责,并纳入本单位部门预算。
第十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岗位工资限额标准由县编制、财政、人事、部门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编外用工岗位性质定期确定。
第十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工资待遇由基本工资(含单位应缴的社保、各类补贴、加班费)和奖金二部分组成,工资待遇可在总费用限额内协商确定,但最低不得低于本县法定最低工资,最高不得高于本县社平工资的150%。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工资发放形式可由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协商。
第十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社会保险待遇。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纪检、财政、人事等部门开展编外用工情况检查,检查分定期检查、专项检查二种形式进行。
第十八条
机关事业单位在使用编外用工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实施服务外包或劳务派遣;
(二)违反第二条规定的;
(三)超指标(计划)使用编外人员;
(四)编外用工经费超额;
(五)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十九条
对出现第十八条的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督促改正;
(二)通报;
(三)在相应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项目中扣分;
(四)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工勤人员一律纳入编外用工指标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原聘用编外用工在合同期内的,统一移交县劳务派遣机构代管;合同期满后,因工作需要确需留用的,在核定的编外用工指标内,经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机构共同考核后可择优继续聘用,按规定与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已取消的岗位或超过指标期限的,未经申请核准不再续聘。
第二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招聘聘用期少于6个月的临时用工人员的,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政府性投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之前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