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前基层兽用疫苗管理使用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基层兽用疫苗管理使用现状及对策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基层疫苗管理、使用现状,分析了基层疫苗管理、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疫苗管理使用的对策。
关键词:疫苗 管理 使用 对策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禽品种和数量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与此同时,畜禽疾病的种类和发生频率也大大增加,一方面老疫病未能控制,另一方面一些新病又不断出现。对传染性疾病而言,最好的防制方法就是按科学程序进行免疫注射,这就对兽用疫苗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基层兽医站使用疫苗的情况和多年来在疫苗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将我市兽用疫苗管理现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兽用疫苗管理现状
兽用疫苗经营管理混乱。目前,市场上畜禽疫苗品种繁多,生产厂家各异,质量差异也很大,一方面未经许可的兽药店擅自经营兽用疫苗;另一方面一些畜禽养殖场未按规定备案、审批,通过非法疫苗供应渠道购买使用疫苗、假疫苗,并以技术服务、代购等方式变相销售疫苗。这些非法经营,方式灵活多变,花样不断翻新,成了基层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头痛的一大顽疾。
二、兽用疫苗的使用现状
正确使用疫苗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关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有畜禽免疫接种后,仍有特定的疫病发生和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是畜禽没有获得足够的免疫力,抗体没有达到应有的保护水平,以致机体抗御病原体的侵袭能力大大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疫苗运输和保管不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
一方面是经销商在疫苗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致使疫苗效价降低;另一方面是养殖场(户)购买疫苗后,未按照规定冷藏或冷冻保管,也必然会影响疫苗的效力。
2.免疫程序不科学
免疫程序是养殖户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免疫接种各种疫苗,并科学地安排接种时间。但是,一些养殖户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种多种疫苗,造成疫苗相互干扰;二是没有根据本场发病史和本地疫情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在长期的疫苗销售管理工作中,看到养殖户按着各种各样的免疫程序表购买疫苗,有提供鸡苗的鸡场制定的,也有供应饲料的厂家制定的或照搬其他养殖户的程序,几乎没有养殖户根据自家的疫病发生史制定的科学免疫程序。
3.疫苗的有效剂量把握不准
在日常的使用中养殖户往往把疫苗等同于其他的商品,认为量大则优,随意加大疫苗剂量,有的养殖户经常用规定剂量的3~4倍量给鸡只免疫;也有的养殖户所用剂量达不到免疫剂量,有些养殖户是为了节约开支,有意减少疫苗的使用剂量,还有的养殖户用水量过大、饲喂不均匀造成绝大多数或少部分鸡只达不到有效免疫剂量。
4.在使用细菌疫苗前后饲喂或注射抗菌药物
其后果是引起疫苗效价降低或免疫失败。一般情况下,使用细菌疫苗前后一周,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因为使用抗菌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
5.由于害怕疫苗反应有意识减少疫苗的用量
这种现象在养殖户的自防和兽医人员的防疫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畜禽疫苗注射是对畜禽的一种应激性刺激,根据机体个体状况,可能出现过敏、应激反应,但是如果加强观察,及时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急救治疗,完全可以减少损失。
6.缺乏疫苗使用知识和养殖技术指导
许多农户只有在自家有发病的家禽或周围有发病的家禽时,才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7.随意丢弃失效或用剩的疫苗和器具
这样不仅污染了周围环境,也给人畜造成安全隐患。
三、原因分析
1.生产厂家随意向市场投放疫苗等生物制品
由于疫苗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不公平竞争加剧,一些生产厂家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随意把疫苗等生物制品销售给私人兽药店和个体养殖户,是造成生物制品经营混乱的一大原因。
2.疫苗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兽用疫苗监督管理的重要性。执法力度不大。起不到惩戒的作用,使违法者日久生根,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和销售链。
3.疫苗逐级供应使得疫苗种类单一,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逐级供应渠道加强,满足了重大动物疫病和强制免疫动物疫病对生物制品的需要,但却不能满足群众对生物制品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如对奶牛乳房炎疫苗、母猪繁殖障碍病疫苗的需求,对其他经济动物、特种动物及特种传染病用生物制品的需求,只能依靠其他渠道解决。
4.养殖户不重视疫病的预防和生物制品使用
有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对疫病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对疫苗的运输、保管和使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畜禽生产过程中,不讲科学,盲目使用药物和疫苗,使得疫病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难以预防。
四、对策
1.加大执法力度
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提高执法力度,严格实施批签发制度。同时通过办培训班;让养殖户自觉抵制由非法渠道购进的疫苗等生物制品,并通过免费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使养殖户快速掌握科学、高效、安全使用生物制品知识。
2.加强市场监督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采取外堵、内治等多种方式,严格把好疫苗质量关,强力整顿兽用疫苗市场,严厉查处违禁从事预防用疫苗经营的兽药店和畜禽养殖场。在充分发挥兽用生物制品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根据《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的精神许可有资质、信用好的经营者经营非强制免疫的一些常规疫苗和特殊疫苗,以补充主渠道的不足,满足群众的需要。
3.进行抗体监测
各地疫情测报站应对进入本地的生物制品及时进行抗体监测,并根据本地的疫情动态、发病史制定适合本地的免疫程序,科学指导养殖户进行防疫工作,确保兽用生物制品安全有效地使用。
第二篇: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共)
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是维护并保存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物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对于文物保护重要性与基础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不足,且存在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及地方建设之间的矛盾,导致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不能够起到其应有作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导致大量的文物流失或破坏,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缺少足够的佐证。
我国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文明古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文物是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外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对内可以供我们研究。通过文物我们可以了解祖先的生活状态、科技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人民的思想和信仰,研究文物古迹是我们接近祖先、探究历史真相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继承祖先智慧结晶的途径。
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祖先、探究历史真相,同时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也使文物的地位、价值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人喜欢收藏文物古玩,民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国家也积极出台了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但是我国基层文物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基层文物保护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对策。
1基层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同时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辽阔的国土使我国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我国文物古迹的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并且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我国众多的文物是华夏儿女的根基,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载体,正是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孕育、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取得了众多令人惊叹的成绩: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外汇储备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的强大,以及这些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我国基层文物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在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富足的今天,我们更加不能忘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基,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基层文物的保护,做好基层文物的保护工作,保住我们中华儿女的根和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基层文物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旅游业的发展给我国基层文物带来了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一派繁荣,国民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众所周知,当今旅游最好的去处就是我国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旅游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使我国人民更加了解我国的文物和历史。很多家长会在假期带着孩子一同游览文物古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利于各地区交流,促进发展,也可以使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他们更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基层文物带来了很多致命性的破坏。例如,很多游客在游览时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频繁出现在文物古迹之上。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到其他游客的游览效果和体验,更会破坏我国流传千年的宝贵文物。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无尽的商机,很多开发商不能抵御利益的诱惑,不重视基层文物的保护工作,超范围开发土地,致使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文物古迹已经难以恢复原貌。文物具有不可再造性,一旦遭破坏,其损失是永恒的、无法估量的。
2.2我国缺乏基层文物保护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各国列强纷纷对我国进行资源的掠夺,多年的抗战和内战使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导致了我国人民缺乏对文物保护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加之我国国土辽阔,占地面积大,各地区文化存在差异,文物古迹的风格和特点也不尽相同。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文物古迹没有规律地分布在各个地区,给文物古迹的管理带来了不便。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基层文物一部分基层文物破坏严重的现状。
2.3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薄弱,缺乏有力的政策
近年来,我国基层文物遭到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文物是国家和人民的共有财产,基层文物遭到破坏将会使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失去光彩,也会使人民失去精神上的寄托。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国民提升自身思想意识,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现如今,基层文物被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文物保护力度薄弱,缺乏有力的文物保护政策。文物保护政策不健全,部门监管不到位,对文物破坏者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罚措施,使违法者有恃无恐,甚至变本加厉地对文物古迹进行破坏。例如,外出旅游的公民对文物进行破坏,如果没有相关的处罚措施,会使其产生侥幸心理,严重的还会对文物进行二次破坏。此外,如果不对违规开发的开发商进行处罚,或者处罚力度过小,会使其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继续超范围开发,使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
2.4缺乏完善的立法保护
基层文物的破坏主要是由部分公民和不法开发商造成的,这些人对基层文物的破坏行为是因思想意识不足、经不住利益诱惑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行为规范的缺乏,也就是缺乏相应的立法。我国现行的有关基层文物保护的法规没有对管理文物破坏案件的负责部门做出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相关部门不作为的现象,一些部门面对文物破坏案件会相互推诿,不能及时地对遭到破坏的文物进行保护,对文物破坏者实施处罚。长此以往会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也不能使法律的警示作用得到发挥,难以起到教育社会大众保护文物的作用,加剧文物古迹的破坏。
3基层文物保护的对策
3.1合理开发基层文物旅游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对于旅游业的开发给基层文物造成破坏的问题,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首先,合理开发本无可厚非,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是,对基层文物进行开发要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严禁过度开发,不规范的开发会给文物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管,同时与开发商签订协议,并定期派工作人员对文物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开发情况。发现违规开发的情况要及时处理,制止开发商的不法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3.2加强思想宣传教育
思想是人类行为的指向标。基层文物受到破坏的大部分原因是人们思想意识不到位,对文物的重要性和破坏文物的后果缺乏了解。对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应该在景区设立醒目的宣传标语。另外,可在城市的广场举行签字活动,让市民意识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并在活动中派发宣传手册,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在文物保护机构内部,相关部门可采取视频会议的方式,让工作人员提升责任意识,全民合力保护基层文物。
3.3完善立法,明确职责归属,提高违法成本
文物保护工作缺乏相关的立法,对此我国应该完善相关立法,明确处理此问题的具体部门,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状。同时,立法应该细化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发挥法律的警示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文物是我国重要的财产,对外是中国独特的象征,对内惠及国计民生,所以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迫在眉睫。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关系到我们的根和魂,也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基层文物,我们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且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影响他人,为基层文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转变,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人们也不忘记精神文明的组建,时常的去图书馆看书丰富自身的知识。我国图书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图书的种类、数量也十分的多,这无疑增加了图书资料管理的难度。当前,我国图书资料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对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现状;改进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的服务工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为人们读书、查阅资料等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人们安静的读书、查阅资料,获得想要的内容。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良好,正处于发展过度的时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图书资料的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增加了图书资料管理的难度,阻碍了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所以,要采取有效地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促进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加大了图书馆建设的力度,使得图书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功能更加的人性化。图书馆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摈弃了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将先进的图书资料管理理念运用到日常管理中来,逐渐走向现代化管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是使得我国图资料管理趋于信息化、数字化,为图书资料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中,图书资料不断的更新扩展,管理越来越规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图书资料进行数字化,使得图书资料的查阅、阅读更加方便,我国图书资料管理正处于发展阶段,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外图书资料的管理有着良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先进、经济的发达为图书资料的管理提供了基础,有着先进的管理方法,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提高了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而且国外的发达国家对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促进了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并且对图书资料的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时常的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管理意识,提高其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能力,对全国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指导,形成了良好的培训体系。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十分的完善,秉着服务读者的目标,一切都是为了读者方便进行图书资料的查阅。另外,国外发达国家有着与图书馆相关的已成体系的法律,图书馆规定了图书馆的性质、每年的财政补助、经费投入等。图书馆内图书资料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全方位的向读者开放,服务方式上有着咨询、阅览、检索、借书一体化的服务手段,这种服务方式对读者来说十分的有力。图书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限
图书馆越来越多,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量大,招聘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对图书管理工作缺乏管理经验,专业水平不足,没有一定的管理技巧;有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对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不熟悉,操作不熟练,在面对借阅者的时候,给借阅者带来许多的麻烦,工作效率低,影响力图书馆的形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一些图书资料的分类无法分清楚,使得图书资料的分类杂乱,没有合理的分配,导致借阅者在借阅的时候,找不到所需的图书资料或者需要花费的时间长,浪费借阅者的时间。
2.2 图书资料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图书资料管理体制十分的混乱,各个图书馆管理体制有着很大的差别,统一管理、宏观调控得不到实施,不利于图书资料信息的共享,对于整个网络化建设有着不好的影响。虽然许多的图书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对图书资料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但是图书资料数字化的水平还很低,统一性较差。再者,图书资料管理机构的图书资料数量非常多,种类很繁杂,图书资料的编码、借阅等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计算机,如果只靠人工完成,就十分的耗费时间、人力,而且效率十分的低。
2.3 图书资料借阅中的问题
有不少的借阅者在查阅图书资料的时候,将查阅的图书资料随便乱放,导致图书乱架现象十分严重,使得图书资料的借阅难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管理难度;图书资料受到严重的污损,借阅者对借阅的图书资料乱涂乱画,甚至撕毁图书资料,这都降低了图书使用的寿命;还有些借阅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图书资料私自带出,甚至想占为己有,偷盗出去。这些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图书资料管理的难度。图书资料管理的改进对策
3.1 加强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主导,决定着管理工作的好坏,所以要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对图书自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培训,要让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培养管理人员的图书服务意识、管理技能意识、危机管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等。再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上的培训,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培训体系,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实践,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间的交流,互相学习,总结管理经验,不断进步。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人员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管理能力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技能。要让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各种信息的处理有着很强的综合能力。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技能有利于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
3.2 加强文明借阅宣传工作
图书资料是人们利用的工具,能够用来丰富人们自身的知识,解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是为广大读者进行服务的,所以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文明借阅思想观念的宣传,讲文明借阅的宣传工作切实的落实到每个读者身上,这有利于图书资料的借阅,增加图书资料的使用寿命,提高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制定有效地制度来约束借阅者文明借阅,在借阅者借书的时候,进行提醒,无形中就让借阅者参与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来,营造和谐的图书资料管理氛围。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样才会促进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
3.3 图书资料更新要及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网路得到快速发展,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于图书资料管理来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将原有的图书资料进行完好的保存,并及时的进行更新,实现图书资料的多样化。图书资料的种类有很多,比如中文图书、外文图书、中英文刊物、出版物、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光盘资料等要及时的进行更新,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新时代下多样化的图书资料进行整理,保存。
3.4 网路化与智能化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快速,这都要求着图书资料管理实行网络化与智能化。在良好的管理体系下,各个地方的图书管理部门要搭建一个图书资料管理平台,将图书资料进行共享,方便读者进行查阅,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节约图书资料管理的本。要加强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研发,并对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实现网络化与智能化,使得图书资料的管理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
3.5 科学化管理
图书资料的管理一定要纵观全局,把握好细节方面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机构部门纵向与横向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方面的培训体系建立,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管理人员之间的差异,要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再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进管理技能上的培训一步一步的建立完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对于图书资料管理机构,要加强机构图书资料存放架的配置,一定要对图书资料存放架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检查,确保不会对图书资料造成损坏,各项图书资料管理配套设施要建设好。这样在科学合理的管理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图书资料管理能力,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3.6 主动创新
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在图书资料管理中要利用好这些新技术,并不断的进行创新,加强图书资料的管理。图书资料管理机构,特别是高校的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是知识的交流、传承,信息存储、共享的重要平台,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创新能够推动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的进步,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探索新的领域,为创新打好基础,在的进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结合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结语
图书资料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基础工具之一,人们可以利用图书资料解决学习、工作等方面中的问题。图书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将图书资料按照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便于人们的查阅,能够将图书资料进行完整的保存,提高利用率。当前,我国图书资料的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人们借阅图书资料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要对图书资料管理方面进行一些改进,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图书资料管理能力,更加方便人们的借阅,促进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蓉.高职院校图书馆开架服务利弊及改进措施[J].魅力中国,2010(1)
[2]唐安顺.图书馆管理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学,2010(10)
[3]王晓梅.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与发展的探讨[J].科学时代,2011(3)
[4]马思洁.浅析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建设[J].青春岁月,2013(24)
[5]刘有江.浅谈高职院校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3(33)
[6]王其臣.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与创新策略探究[J].华章,2012(6)
[7]代秋菊.我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8]何树娟.浅析如何加强高校院系图书资料管理[J].才智,2011(1)
第四篇: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题,积极扩大种植,抓好养殖业,加大农业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274万元,同比增长17.72%。其中:实现种植业产值30326万元,同比增长23.60%;林业产值14759万元,同比增长17.47%;畜牧业产值103795万元,同比增长16.29%;渔业产值1085万元,同比增长12.2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09万元,同比增长13.69%。
一、小春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
XX年全县实际实现小春粮食产量35162吨,比XX年实际产量34648吨增长1.48%,比XX年实际产量13947吨增长152.11%,比XX年计划产量34300吨超额完成2.51%。由于XX年全县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小春粮食产量比XX年减产59.75%,XX年达到XX年的小春粮食生产水平,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二、全面完成大春种植任务
我县紧紧围绕种植大春粮食100万亩,其中:稻谷7万亩;玉米30万亩;薯类56万亩;杂粮7万亩。油料2万亩,烤烟6.38万亩,蔬菜28.85万亩,其中:辣椒13万亩,中药材1.21万亩,魔芋2.25万亩,花卉0.65万亩的奋斗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大春种植任务。
全县实际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04.49万亩,同比增0.04%。其中:稻谷7.02万亩,同比增19.06%;玉米31.27万亩,同比增0.94%;薯类56.63万亩,同比减1.39%;杂粮9.57万亩,同比减6.00%。
全县实际完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98万亩,同比增8.42%。其中:油料2.11万亩,同比增2.34%;烟叶6.71万亩,同比增4.29%;蔬菜32.54万亩,同比增9.04%,其中:辣椒13.85万亩,同比增16.11%,魔芋1.89万亩,同比增19.38%;其他1.62万亩,同比增24.32%。
全县实际完成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2.59万亩,同比增9.51%。其中:青饲料11.90万亩,同比增8.22%;花卉0.69万亩,同比增37.70%。
三、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
按照“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治”的工作思路,截止二季度末,全县完成生猪存栏101.10万头,同比增6.90%;牛存栏32.32万头,同比增1.69%;山绵羊存栏40.97万只,同比增3.31%。出栏肉猪99.57万头,同比增10.00%;出栏肉牛9.27万头,同比增4.92%;出栏肉羊21.09万只,同比增13.74%%。实现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2.25万吨,同比 增8.22%。
四、建议及对策
进一步组织抓好大春作物田间管理。重点加强对
化肥、农药、农机的组织供应,对“八月低温”、“倒春寒”、洪涝灾害、旱灾、病虫灾的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组织抓好畜牧业生产。重点加强厩舍改
造、青贮窖、蓄粪池建设、畜禽防疫、优质牧草种植和畜牧养殖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的获利能力;
进一步组织抓好农产品购销工作。重点组织好脱毒马铃薯、烤烟、蔬菜、辣椒、畜禽产品、水果、干果、中药材、花卉等农产品的购销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组织抓好农产品市场整治工作。重点抓好农资、农药、畜禽等农产品的市场整治工作,严防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冲击市场。
切实落实好惠农政策。切实落实好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及规模养殖大户补贴等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XX县统计局:段正友、安克慧
二0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第五篇: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
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实施了快6年时间,在这近6年的时间里,老师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一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活泼、丰富的语文课堂。
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课上固步自封,顾虑重重,不敢提问、不敢任意讲解,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节课教师说不了几个字,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按理说这叫顺学而导,但由于教师缺乏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一无所获。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 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
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段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4、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5、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学校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条件差,教师的素质低。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学校特别严重:教师没有教辅资料、没有电教教义,学生没有课外阅读资料。有的教师文化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读不好课文,不会写文章,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则消极怠工,误人子弟,教育教学质差。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5、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6、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师能差。
(二)学校方面
1、大部分小学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
2、学校经费紧张,造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受经费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也成为一句空话。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一些乡镇学校更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经验、缺乏教研的氛围。
(三)社会及家庭方面
1、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2、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
3、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四)教育主管部门
1、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语文课时安排有所减少,而教材内容在增加,教师们感觉教学压力大。
2、新课程实施以后,没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录音磁带、挂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等),许多实验教师感到难度很大。
3、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方案。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为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二是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四个教研协作片的联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
(二)改革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
根据我们小学教研室工作要点,对教师的备课进行一次改革,针对教师备课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编写轻课后反思等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 第一、备课本中不仅要增加 “教后反思”、“学生、老师课前准备”等栏目,更重要的是这本备课本可以反复使用。教师第一次备课时,做到认真详尽,在第二次教到同一内容的时候,该教师只需在原有基础上稍做修改,使教案更丰满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比较新旧教法,得出最好的备课方案。
第二,改“教案”为“学案”,把教学过程分为“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师教学策略设计”,学案中不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更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课堂设计讲求实效性和创造性,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写作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四,在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时区别对待不同级别的教师,不搞一刀切,具有针对性。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重在规范,要写详案;对中级职称或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师要求备课要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可写简案;对有经验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总结经验,找出教学规律,可写简略的教案。
同时,要求各类学校注重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主题、定形式、定时间、定主讲人,“三有”——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我想,与过去相比,改革后的备课方式,将更注重备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开展课堂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另外,依据我们教研室的工作要求,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类校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切实做好专业引领作用。
(四)引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确实,如果你走进孩子之中,问他们是否喜欢语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摇头,甚至会异口同声说,语文书的课文,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读完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爸爸妈妈为我们买的“课课通”“堂堂练”上都有!难怪孩子们不喜欢,原来语文老师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了解:孩子厌烦重复,喜欢新鲜。了解这些,我们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心安理得地“教语文”吗?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可是不少的语文教师都让孩子读什么?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达到背得一定不漏,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言之凿凿:课文是经典的规范语言,如果不各累,怎么会应用呢?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背课堂笔记,背会的孩子抽背不会的,背不会的孩子课间不准休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自有其道:现在语文试题非常“活”,许多内容课本上根本没有,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孩子强化记一记,这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大有益处。
可是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到底让孩子积累的是什么呀!是唐诗、宋词吗?是名家名篇吗?是名言警句吗?非也!“奥运会的会旗标志是什么?口号是什么?”“《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什么?”“《跳水》
一课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这些知识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给孩子试卷增加一两分,但是为了考试“昙花一现”,却把孩子套在功利记忆的怪圈里,耗费了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什么呢?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和积累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六年累计,应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有这么多的阅读和积累任务,对语文课本里好的篇章、段落,我们更应指导学生加强背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五)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送教下乡”,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研讨。
(六)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1.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针对现象一,可以让父母不在身
边的学生讲讲思念父母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既而提高阅读能力。针对现象二、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录像等资料放映把小课堂拓展成大世界,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阅读《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先放映一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录像,然后导入:“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一起去游览一番。”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又如阅读《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3.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⑴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⑵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⑶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
⑷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⑸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八)开通网络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由一起去留学(www.xiexiebang.com)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