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市乱象之散装食品标签修改
超市乱象之散装食品标签
在食品零售业中,大中型超市凭借其在商品种类、服务和价格方面的优势,逐渐赢得消费者青睐,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首选。但近年来,经由媒体曝光的超市散装食品区、熟食区的食品标签“问题”层出不穷,且未引起超市经营者的足够重视,此类超市乱象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笔者就此对辖区内的大中型连锁超市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作出浅要分析。
一、食品标签的定义、标准和适用法律
食品标签,是指刻印或附于食品容器上的文字、附签、吊牌、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标签通常载明了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厂名、批号、日期标志等信息。它是对食品的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和饮用说明的描述。
食品标签分为预包装食品标签和散装食品标签,其中散装食品标签没有国家标准,不属于《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的适用范围,但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的规定,散装食品标
签应载明的信息得以明确,以确保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能够通过标签信息了解食品特性。
二、预包装食品与散装食品的区别
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而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往往是经过拆袋分装或者“裸装”,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没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或者现制现售的食品。无论是预包装食品,还是散装食品(表面不能附着标签的除外),所使用的标签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三、超市散装食品安全现状
散装食品分为由整袋拆分为最小单位包装的食品和零星出售的无外包装的食品。因其节省了预包装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由于不限最低购买量,对消费者而言,买多买少,随意方便。这些散装食品在商场超市随处可见,包括粮食、干果、糕点、肉类、酒类、调味品等等。但散装食品无外包装或者标签不规范的问题,让消费者无从了解食品是在哪里生产、什么时间生产、保质期是多久等食品信息,导致其对食品质量难以辨别,对人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散装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四、超市散装食品标签“问题”的表现形式
1、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一般由电子秤自
动生成,自动生成的时间就是包装时间或者加工时间,由于缺失监管往往造成标签不能真实反应散装食品真正的生产日期或者加工日期。
2、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一般没有统一格式,因其格式模式“五花八门”,所以载明的食品信息也不尽相同。通常“规则”下,标签上都会标示食品名称、包装日期或者加工日期、保质期、条型码、净含量、价格以及方便超市管理的其它信息,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未载明原包装的生产日期、生产者信息及联系方式,有的甚至连包装日期或者加工日期和保质期都没有载明。
3、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由于超市管理人员和员工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导致标签上载明的包装日期或加工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具有随意性,仅凭超市员工的人为操作,比如:散装食品原包装标识的保质期为6个月,而拆袋分装后所使用的标签标示的保质期随意确定为12个月。
4、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一般为粘贴式,以确保标签与食品不分离,但某些不法商人,将超过保质期的散装食品回收后重新生成新标签将其覆盖在旧标签上进行二次销售,“鱼目混珠”牟取暴利,这就是“双标签”。
5、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由于人为故意而为之,导致食品标签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确认,造成的后果往
往不能反应食品真实状况,极易误导消费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上。比如:包装日期或加工时间“早产”虚假标注的违法行为等。
五、对超市食品标签乱象整治的困难及问题
1、对于超市食品标签乱象的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因为这种违规违法行为具有普遍性,对其行使有效监督管理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目前,针对散装食品标签还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也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对其进行规范。比如:包装日期或者加工日期如何确认?散装食品销售者是否可以自行拆袋分装预包装食品?拆袋分装是否具有统一的卫生操作规范?上述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3、对于标签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食品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足,还需从制度上加强行业自律与法制宣传及培训。
4、新组建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严重不到位,很难对超市散装食品标签“问题”实施有效监管,而且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法律素养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行政执法上的偏差。
六、解决办法及建议
1、加强《食品安全法》等涉及食品标签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力度,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或者广播、电
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扩大宣传的范围,形成社会舆论氛围,提高法制宣传的影响力;同时,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从业者对食品标签、特别是散装食品标签的重视程度。
2、加强食品稽查的力度,通过行政手段加大查处力度,提高食品经营者对标签问题的重视,对于虚假标示标签信息的违法行为予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绝不姑息。
3、加强食品行业自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食品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合作,充分利用其内部主导地位,进行行业内部干预、监督、惩处。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比如:在物价部门备案的标签格式上,不仅起到明码标价的目的,也要确保食品标签法定信息的载明,这就要求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统一食品标签格式。
5、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建议尽快出台关于散装食品标签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出台拆袋分装的卫生操作规范或指导性意见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以达到对其行使有效监督管理的目的。
第二篇:校园之乱象
“校警”之乱象
2010年前后,我国陆续发生了几起针对学校(幼儿园)的犯罪活动,造成了多名无辜的家长、学生死亡。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校园安保工作的前提之下,中共阳泉市委和阳泉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阳发„2010‟21号),在当时为创建“平安校园”,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市的“校警”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用而生,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市的“校警”履职尽责情况到底如何,是否有继续存在的意义。
一、“校警”一词不合法理,用“保安”来形容更为恰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一章第二条对人民警察有明确定义,规定了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可见警察的定义中并无“校警”一说,我市的“校警”全称为校园警务人员,是由学校聘用、公安部门培训、教育部门审查认定的治安管理人员。负责校园内部的治安管理、协助学校政教处(保卫处)处理各类人员矛盾纠纷和处臵校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社会不法人员在校园或周边侵害师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负责校园门卫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校园治安监控系统的管理、负责做好学生到校和离校期间校园大门周边学生的疏散及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校园各类大型活动的安全按保卫工作、负责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从其所担负的任务和履行的职责看,“校园警务人员”称为“保安”更符合实际。2010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4号),《条例》第一章第二条明确了保安服务的范围,即门卫、巡逻、守护、押运、随身护卫、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技术防范等。由此可知,我市的“校园警务人员”实则为保安。
二、“校警”的责权不清,造成管理混乱,部分岗位形同虚设。
我市“校警”的工资及参保经费由市、县(区)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工资发放由各级财政按给同级教育部门据实安排专项经费,并按进度拨付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直接拨到同级公安部门,由公安部门负责逐月为协勤校警开支和按规定缴纳参保费用。(参见《关于做好我市学校幼儿园协勤校警工资发放及参与社会保险工作的通知》阳综治办„2010‟17号)由此可以看出,“校警”主要由教育和公安部门管理,而作为使用者学校方却没有任何管理权,“校警”只是公安部门的派出人员,这就为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一)“校警”在岗不在位,每天在位时间仅“三小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警”就实行开“三小时”工作制,仅学生上学、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站站。有些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走完,“校警们”已经换好衣服下班了。即使在场,对校园周边的秩序也是视而不见。校园周边的秩序维护主要依靠学校教职员工和自招保安(俗称门房),而学校受制于经费限制只能雇佣一些“老弱病”人员充当“门房”。此举完全背离了当初设立“校警”的目的,校园活动不只是学生上下学,而在更重要的上课期间、举行重大活动期间,我们的学校可以说是不设防的。“3.1昆明暴恐事件”还在我们眼前,谁敢说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最需要保护的孩子们身上,我们没有“万一”。如此宽松的管理环境,造成“校警”们有的搞起来第二职业,有的自己办起了公司,“主业”变成了兼职,反正每天在学校门口站够点,工资照样发,至于干什么没人监管。作为用人方的学校却是有苦难言,本来政府出钱加强安保力量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学校却用不上。学校要求上课时间也要在岗在位,“校警”们说公安局说了我们只需要上下学的时候在就行。学校说我们要举行活动需要提供保卫工作,“校警”们说公安局那边叫我们有事。由于人员的聘用和工资的发放都不用学校参与,因此“校警”们对学校的管理臵若罔闻,有的甚至公然对抗学校的管理,部分学校发生过“校警”与学校管理人员发生冲突的问题,影响恶劣。
(二)“校警”精神状态不好,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形象,导致公安机关非警务活动增多。校园警务人员身着警服,大多数群众难以分辨“民警”和“校警”的区别。由于“校警”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在上岗执勤期间衣冠不整、抽烟、聊天现象屡屡发生,致使人们误认为是警察警容风纪不好,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形象。《保安管理服务条例》颁布以来,对保安员从报名、体检、政审、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着装、执勤等整个过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说保安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通过专业的保安公司进行管理,完全可以满足校园安保的需要。目前,市委、市政府机关的安保工作均由专业保安公司负责,服务态度和质量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三)“校警”自身素质能力是否能够抵御不法分子的侵害。保安由于其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承担着发现和制止犯罪的职责。当犯罪活动出现时,需要保安员挺身而出,将不法侵害减到最小。“3.1昆明爆恐案”中最早开始同犯罪分子做斗争的就是保安。但是对于“校警”的处突能力,学校方面是颇有微词,有些教师就曾说过:“真要遇到突发事件,“校警”们不要说保护师生们,能保护了自己就不错了。”一句话反映了一个问题,专业保安员将各种格斗、处突技能当做一项基本技能,经常学习、经常练习,各保安公司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培训。而“校警”只是在上岗培训时有些简单的练习,真正面对危险时,其应对能力远远比不上专业的保安员。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发展的趋势。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96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政府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的通知》(晋政发„2014‟39号)明确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采取市场化、契约化方式,面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我市在此方面已经有了先例,市委、市政府机关的安保服务工作就是由城区保安公司提供,市社会救助站的安保服务由城区保安公司提供,反响都挺好,双方都受益。
目前,我市共有“校警”435人,由各级政府财政提供经费。将“校警”转为专业的“保安”,由专业保安公司派驻学校,公安机关进行监管,这一方式更符合我市实际,也更有益于我市的校园安保环境。一方面,目前保安的准入标准和“校警”相当,某些方面甚至要更高。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培训经费,而且保安员的业务培训更广泛,适应的岗位更多,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我市现在有6家专业的保安公司,可提供的人员更多,可选择的余地也更大。用公司这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对保安员进行约束,其遵章守纪、努力工作的效果会更好。
最后,为了我市校园的安全环境,为了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真考虑我们的提议,争取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篇:工商局流通环节散装食品标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加强散装食品经营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保障散装食品消费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加强集贸市场、超市、前店后厂食品经营户的行政指导,加大散装食品经营户的巡查力度,打击违反《食品安全法》散装食品标签规定的违法行为,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繁荣稳定的食品市场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流通环节散装食品标签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市工商局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监察室、法制科、市管科、公平交易科、12315指挥中心、检查支队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由市管科××科长担任,成员由××、××、××组成。
三、散装食品的定义
散装食品是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散装食品包括前店后厂加工小作坊及其连锁店销售的经过简单包装方便携带的食品(如面包、蛋糕等),还包括大包装进货改小包装销售的食品。散装食品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清洗后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
四、散装食品的销售安全规范
(一)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和帽子。
(二)销售的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并具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
(三)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地址等内容。
(四)具有符合卫生要求的洗涤、消毒、储存和温度调节等设施或设备。
(五)必须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并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取符合规范要求的完整标签。
五、工作步骤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自XX年1月1日开始至XX年3月1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月19日以前)为动员部署和调查摸底阶段。各县(市、区)工商局成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行动方案,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对散装食品经营户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底数,同时通过广泛地宣传动员和行政指导,让经营者了解《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的相关规定,促进经营户加强自律和整改。
(二)第二阶段(1月20日—2月31日)为集中整治阶段。各地要组织实施专项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开展散装食品市场整顿和规范管理工作,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三)第三阶段(3月1日—10日)为总结验收阶段。各县(市、区)工商局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市工商局对各地开展情况进行抽查验收。
六、整治重点
(一)重点品种。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的米面制品、彭化食品、豆制品、糕点、腌制食品、冷冻食品等为重点品种。
(二)重点区域。以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车站码头,特别是农村地区为重点区域。
(三)重点场所和对象。以前店后厂食品加工小作坊及连锁店、集贸市场、超市、食品批发企业为重点场所;以小食品店、小摊点为重点对象。
(四)加大散装食品标签指导力度。在动员部署阶段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强化其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发现散装食品标签存在问题,及时下架整改,并对该食品进行索证索票,了解其进货来源,待整改合格后方可上架销售。
(五)打击散装食品标签违法行为。在集中整治阶段,对通过行政指导还屡教不改的散装食品经营户,要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查处散装食品标签违法行为,确保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第四篇:外墙保温材料乱象调查11(修改)
(修改意见如下红字,原文改后以括号内内容为准,请再核对,谢谢)
(焦点新闻)外墙保温材料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记者
包斌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外墙保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是我国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使用的建材之一,因而该材料在新建民用建筑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然而近年来,我市市场上外墙保温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和使用环节乱象丛生,这给整个保温材料行业乃至建筑节能市场带来了隐忧。
建筑节能材料需申请备案 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强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监管,防止不合格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用于全市建筑工程,确保民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节能效果,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市依据国家相关条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曾于2010年9月份制定了《池州市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该《办法》规定,全市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必须通过市建筑管理处的备案审查,获得《池州市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证书》后,才能在民用建筑工程中使用。在全市民用建筑工程中,凡是使用未经备案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一律不予验收通过,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该《办法》指出,须备案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是指有国家和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符合国家相关条例的规定,有相应的应用技术规程,并和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验收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针对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该《办法》特别强调,目前,外墙保温系统(含墙体自保温系统)和楼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必须持有《安徽省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证书》并在有效期内,同时获得《池州市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证书》后,方可在我市民用建筑工程中使用。
然而,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市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市场,在一些民用建筑工程中,(在我市一些民用建筑工程外墙保温材料生产和施工中,)该《办法》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目前,我市市场上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和使用环节乱象丛生,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办法》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针对《办法》,一些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供应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挖空心思,想出了种种对策弄虚作假,使之成为一纸空文。”一位知情者说。
这位知情者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我省)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有“武汉奥捷”、(去掉)“芜湖铭实”、“池州华业”、“合肥绿韵”、“合肥伊代”和“合肥裕科”等几个知名品牌,而一些做假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供应商通过种种渠道,弄来了这些品牌的申报材料,蒙蔽政府相关部门,获得了《池州市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证书》,然后,他们购买价格低廉的不合格的原材料,就在自己家的小作坊里加工生产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再套上上述几种知名品牌的包装,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到各个民用建筑工程。而一些民用建筑工程的建筑商,虽然明知道这是假冒伪劣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但是却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采购和使用这种不合格的产品。(„„开发商和建筑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把关不严,促使假冒伪劣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流入市场、进入工地。)
据这位知情者透露,仅在我市主城区,就有不低于4家这样的小家庭作坊,那些小作坊的主人到各个民用建筑工程工地洽谈“业务”,一旦签下合同,就回到家庭作坊关起门来日夜开工,生产假冒伪劣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
在民用建筑工程中使用这种不合格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这种假冒伪劣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后,时间不长,建筑外墙即开始脱皮剥落,造成渗水和墙体开裂。据记者了解,前不久,某新建成的居民小区由于使用了这种不合格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引起墙体渗水和开裂,最后不得不整体返工,造成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如此市场乱象亟需整治
就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建筑管理处。市建筑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自2005年10月1日开展建筑节能活动以来,目前效果设计执行率达100%,施工执行率达到了95%以上,使用的建筑节能材料都必须是持有《安徽省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证书》和《池州市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证书》的产品。
不过,该相关负责人坦言,在我市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市场,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而由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质量不合格引起的市民投诉也越来越多,已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些外墙保温材料供应商以与外地企业合作的名义,购买价格便宜、以次充好的原材料,利用外地企业的技术、配方,在本地进行小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生产。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民用建筑、监理单位(部分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目前)对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的性能不(太)了解,导致对进场材料的验收工作不规范,造成了外墙保温系统难以达到节能标准。
“其实,对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市场的整治早就提上了我们的工作日程,因为我们只是建筑管理部门,只能对建筑工程围墙内的材料进行监管,无法对生产厂家和流通领域进行管理,所以我们准备近期与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合作,针对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市场开展一次‘打假’行动,切实整顿和规范我市外墙保温材料和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该相关负责人说。
第五篇:商场超市食品储藏。散装食品销售制度
二零一三年保德县嘉源超市食品贮存和销
售散装食品标签标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规范食品标签标注,防止质量欺诈,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应当具有与所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贮存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第三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应当做到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四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五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六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第七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