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6:3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第一篇: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服务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进城务工农民(以下简称农民工),是指离开农村居住地到城市务工的具有农村居民户籍的人员。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坚持政府、用人单位和社区组织共同管理、综合服务。

第五条 农民工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受社会尊重。农民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社会规范和城市公共管理秩序。

第六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农村劳务开发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本办法规定,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承办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工作。

社区组织应当协助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人口与就业规划,并将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务工扶持

第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农村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系统、技能培训系统、输出系统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体系建设,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状况加强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安排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

第十二条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当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开拓劳务市场,收集发布劳务信息,发展订单培训、定向输出。

第十三条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和务工暂住地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基层组织应当建立信息对接机制,开展劳务协作,协调劳务管理,提供劳务服务和法律咨询,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按照“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就业”的原则,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第十五条 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招用的农民工进行务工技能、安全生产基本知识的培训。

从事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的生产、经营作业的农民工,应经用人单位进行专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特种作业工种的农民工,还应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

上述培训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农民参加培训坚持自愿原则,政府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补贴。补贴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评审费减半征收。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向农民工违法收取费用。

第十九条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设立专门窗口,免费为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和咨询等服务。

提供有偿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交流机构,应当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不得违反规定向农民工收取或变相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和物品,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毕业证等个人证件。

第二十一条 政府鼓励发展以招用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劳务公司并给予政策扶持。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权益保护

第二十二条 农民工依法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权利。用人单位依法自主招用农民工,不得对农民工务工工种进行歧视性限制。

第二十三条 农民工有权依法参加工会组织。各级工会应当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对用人单位依法监督。

第二十四条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依法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关系。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自愿和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收回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自招用农民工之日起,即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在农民工报到后15日内向当地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进行用工备案。

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的标准及支付办法;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用人单位与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签订有集体合同的,农民工享有和履行集体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至少每月一次按期足额将劳动报酬直接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不得克扣和无故拖欠,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因没有约定工资标准而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上年度本单位同工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法延长农民工工作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休息日、休假日安排农民工工作的,应当按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

第二十八条 建设、劳动保障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推行建设领域信用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农民工属于社会保险参保范围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并公示参保情况。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给农民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依法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农民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费由施工单位支付。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规定或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对从事具有危险性、可能产生职业病的工种,应当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向农民工书面告知。

第三十一条 农民工务工暂住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对提供法律援助的农民工案件,有关部门在律师调查取证、查阅档案资料、参与仲裁、鉴定等方面应积极配合,相关费用按规定减免缓收。

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当及时公正处理。因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或工伤待遇等引发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应按规定减免或缓交农民工本人应承担的仲裁费用。

第四章 管理服务

第三十二条 农民工进城后,应当在10日内到务工暂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农民工办理的流动人口居住证有效期为5年,实行每年备案制度。

持有本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的农民工,在本市范围内跨区县(自治县、市)流动务工的,不再新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但应在10日内到务工暂住地户口登记机关备案。

户口登记机关办理农民工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备案不收费,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只收取工本费。

第三十三条 取得流动人口居住证的农民工在城市享有以下权利:

(一)符合规定条件的子女定点入学;

(二)子女免费接种国家和我市免疫规划的疫苗;

(三)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免费求职登记;

(四)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免费就业咨询;

(五)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法律援助和劳动争议仲裁费用优惠;

(六)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农民工档案,档案应载明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务工居住证号码、户籍地址、务工暂住地址、务工岗位、婚育情况等信息,并报当地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备案。

没有固定用人单位的灵活务工农民工,其档案由务工暂住地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建立。

第三十五条 经常性使用灵活务工农民工的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应当相对固定,可向劳务公司聘用或直接雇用。对直接雇用农民工的,应当加强其组织管理和教育。

第三十六条 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集贸市场等灵活务工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场所,其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组织引导农民工规范有序务工。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饮食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和卫生条件。

用人单位提供或其他单位和个人出租给农民工的住房,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房屋、治安、消防、卫生、市政、环境保护等管理的规定。禁止将危房、违法建筑、超过许可期限的临时建筑提供或出租给农民工居住。

鼓励开办专门出租给农民工居住的经济公寓。有关部门对开办经济公寓的,应当给予政策扶持和减免相关费用,对其使用的自来水、天然气等按民用价格计算收费。

第三十八条 农民工务工暂住地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把农民工服务管理工作列入职责范围。

社区组织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培训教育、治安管理、消防安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卫生防疫、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工作,免费提供房屋租赁、求职和就业等信息咨询服务。

第三十九条 农村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发现应当由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应当提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未依法查处的,农村劳务开发机构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责令依法查处。

第四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及时受理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依法记载并向社会公布用人单位违法情况。

第四十一条 农民工务工暂住地区县(自治县、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农民工务工暂住地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经常性食品卫生安全检查,保障农民工饮食卫生安全;依法做好农民工健康教育和子女免费计划免疫工作。

第四十二条 农民工务工暂住地区县(自治县、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对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育龄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有关计划生育服务、免费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的生殖保健服务。

第四十三条 农民工务工暂住地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条件由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规定。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学校接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指定的学校对辖区范围内的农民工子女就学不得收取借读费、赞助费,不得违反国家和本市规定收取其他费用。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就读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视其情况,减免部分杂费。

学校应当引导和教育师生尊重农民工子女学生,对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的,要及时批评教育或处理。

第四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治安管理,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

第四十五条 城市和用人单位的公共设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应当向农民工开放。鼓励为农民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第四十六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应当劝导、帮助无务工和生活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对符合《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农民工,由民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救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预用人单位依法自主使用农民工的;

(二)向农民工非法收取费用的;

(三)不履行职责致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四)侵害农民工人身和财产权利的。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向农民工收费的,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向农民工收取或变相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和物品的,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或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责令退还,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对扣留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毕业证等个人证件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退还,并可处以每扣留一个证件200元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到期后延续劳动关系不及时续订合同的,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或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用人单位未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劳动合同未按规定向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备案的,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或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规定,向农民工提供食宿不符合规定的,由房屋土地、公安、卫生、市政、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责令限期支付农民工的工资报酬、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农民工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报酬的;

(二)拒不支付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农民工经济补偿的。

第五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组织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

(二)阻挠农民工依法参加工会的;

(三)未向农民工提供必需的生产安全条件和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的;

(四)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农民工劳动的;

(五)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拘禁农民工的;

(六)未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在城市以外的企业务工的农民,其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南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权益保护办法

河南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权益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保护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是指农村居民到城市务工就业的人员。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项权利。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干预用人单位依法自主使用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收取或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不得扣押个人证件。

第六条;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用人单位为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提供饮食和安排宿舍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和安全条件。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招用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之日起,即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具备以下条款:&nbs p

(一)劳动合同期限;(二)工作内容;(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订立的劳动报酬条款中,应当明确约定劳动报酬的支付标准、支付项目、支付形式、支付时间。

用人单位与职工订立有集体合同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享有和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

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解除劳动合同,符合规定的,应当依法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关联法规:国务院部委规章库(1)条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并至少每月支付一次,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报酬应当支付给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本人。用人单位支付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安排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延长工作时间或者休息日、休假日安排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九条;用人单位必须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属于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建筑施工单位应当依法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及时受理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举报和投诉。用人单位侵犯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在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档案中记载,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各级工会应当按照有 关规定维护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并对用人单位依法监督。

第十二条;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户籍所在地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择业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第十三条;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为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劳动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技术工种以及从事矿山、建筑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作业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上岗前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予以培训。培训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利用培训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违法收取费用。第十五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为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办理相关手续,不得专门为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设置登记项目。居民身份证是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从事劳务、就业和办理各种事务的身份证明,除法律、法规规定外,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在从事劳务、就业和办理各种事务证明身份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要求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出具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建设、劳动保障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相互配合,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建设领域信用制度和工资保障制度。第十七条安全生产监管、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生产安全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采取措施防止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劳务、就业所在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安排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到当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学习的,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当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和本省规定非法收取其他费用。

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返回原籍就学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安排当地学校予以接收,不得非法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及其随行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社区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责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得向用人单位和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摊派费用。

第二十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程序办事,并应当制定有利于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务工、就业的服务措施,不得歧视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务工、就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通报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身份、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本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得非法收回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承包的集体土地。支持和鼓励进城务工就业人员自愿和依法有偿转让承包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第二十二条;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应当遵守城市和社区基层组织的居民公约以及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遵纪守法,文明诚信。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干预用人单位依法自主使用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

(二)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非法收取费用的;

(三)不履行职责致使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四)侵害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人身和财产权利的。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或者扣押个人证件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逾期不退还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的,处以实收金额1至3倍的罚款;逾期不退还证件的,按每证处以500元罚款。

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建立劳动关系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已经形成劳动关系,但没有订立劳动合同或者订立的劳动合同没有约定工资标准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地上同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对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造成损害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责令限期支付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工资报酬、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工资报酬的;

(二)支付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三)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经济补偿的。

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未按照规定缴纳有关的社会保险费、阻挠进城务工就业人员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未给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生产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未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侵犯进城务工就业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侵犯进城务工就业 人员合法权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6条的规定处理: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的。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用人单位在乡村以及农村的采矿场、建材加工场、砖瓦窑场等使用外来人员的,除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外,适用本办法有关用人单位的规定。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也正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入就业的快速时期,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例正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都表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内在条件已经具备。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当前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下,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也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 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多种形式和途径,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但是,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政府以及农民自身等诸多原因,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有: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侵害农民权益;流转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存在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土地流转租金标准确定不合理,补偿水平低等诸多问题。由于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缺乏保障、以及失地农民就业难等问题而引发的农民上访、与政府及相关单位发生冲突的事件已越来越多,性质也越来越严重,由此而涉及的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这些紧张的关系己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的隐患。

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探索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保护耕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农民权益

正文

目前,我国拥有7亿多农民,显而易见,农民问题已经不仅关系到农民本身,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稳定。虽然我国理论界对农民问题的研究与关注在不断加强,相关研究成果也颇丰,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具体解决办法尚不多,农民问题的研究仍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保护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问题则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它承载着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越来越突出,社会保障功能相对有所弱化,但是,在我国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在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破除。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停留在土地保障阶段,土地自然就成为我国7亿多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因此,国家在制定土地政策法规时的立法价值取向是否体现人权保护与社会公平与正义、所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否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要求以及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是否高效与便捷等,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土地流转立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激活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得农村土地逐渐走向相对规模化经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农村土地分割零

碎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冲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市场不协调等,这种情况使家庭承包责任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种植能手、农业企业、经营大户集中,使分割零碎的耕地得到集中,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水平,因此,土地流转是协调我国耕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但在这一进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体不同程度地损害着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权益,如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强迫农民卖地,村委会以集体名义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租金标准确定不合理,补偿水平低;流转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存在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侵害农民权益等诸多问题。等等。因此,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对土地流转中与农民权益保护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将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尊重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应有的土地权益作为规范及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首要问题考虑,以切实保护好我国7亿多农民的土地权益,稳定农村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实有效地解决好农民问题。

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侧重于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和规范化研究,并且开始了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研究与重视,对于如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意见和建议。允许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已是我国各界所达成的共识,中央也适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肯定与引导。但目前中央政策明确许可与鼓励的农村土地权利流转仅仅限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于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则是允许有条件的流转,也即只有在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条件下,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才可以流转。目前,我国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国家法律规范已在制定之中。

由于我国对农村土地权利的流转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土地权利的流转也没有法定的定义,因此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权利流转制度体系相当复杂,对于土地流转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全国各地区的实务操作中,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农村宅基地转让制度、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制度和农用地转用制度等都使用了土地流转这一概念。其实,这是从广义上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概念的具体表现。

广义上,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概念可理解为我国农村土地各类使用权的转让和流通,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若从狭义上理解,其单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即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其流转的是土地的经营权,其原有承包关系不变。从理论上讲,农村土地流转既有涉及农村土地性质的变化(有学者称之为土地产权的变化),也包括农村土地用途的转换(有学者称之为土地功能的转换)。就土地性质变化而言,主要是指农村土地产权的变更或转移。前者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即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更为国家所有;而后者则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即在不改变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实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对于土地用途转换而言,主要是指农村土地的农业用途转换为非农业用途,这即可能包括土地所有权不变条件下引起的用途转换,也可能包括土地所有权改变条件下引起的用途转换。前者比如农用地转换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后者比如农用地转换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城市国有建设用地。根据我国土地流转主体的不同,狭义上的农村土地流转可进一步细分为土地的初次流转与再次流转。农村土地初次流转是指土地所有权人(也即农民集体)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移给经营者(主要是指农村集体组织内部的普通农户);而农村土地的再次流转则是指承包经营权拥有者(主要是指普通农户)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主要指土地的使用权)再次转移给其它经营者(既包括其它的普通农户,也包括如工商

企业、经营大户或其它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

科学厘定农村土地产权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前提。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模糊,权利主体虚位;土地承包权残缺;农村土地使用权不完整与不稳定:以及土地调解制度等土地法规的缺陷,这都是土地利益冲突的重要诱发因素。在新形势下,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权力制衡机制和农村土地征收收益分配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维护上地市场秩序的需要,又是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根本要求。

维护农民的土地利益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诉求,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来讲,土地资源是他们赖以生计的基本资源,如果丧失了土地,农民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几乎无法进行生存下去,在我国的农村集体上访案件中,有接近60%的上访案件是由于农民土地利益问题得不到保障而上访。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假如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利益长时间不能得到解决,这种做法对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只有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广大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利益,并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和利益,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才能确 保农民的土地利益得到保障。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我国7亿多农民的根本利益,它影响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我国的社会稳定,所以,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推进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冒进,更不能忽视农村发展现状而盲目推进,急于求成,它应该在不断完善土地政策法规,坚守基本原则与确保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的基本前提条件下逐步实施。

首先,必须坚持把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我国开放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出于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为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然而,在我国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之后,由于相关制度法规没有及时得到完善,立法严重置后,导致了大量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不同主体的不同程度上的侵犯,所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把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为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规模经营,而忽视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大量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失去其赖以生存的上地却没有得到与之对应的补偿与安置,那么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本身也就失去其原本的意义。我国幅员辽阔,省市自治区较多,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地方政府和村委会以“规模化经营”为借口,实则勾结开发商吞占农民土地的行为。因此,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应该以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基本前提,如果在没有基本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强行推行这一制度,不顾我国7亿多农民的根本利益,势必会引起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长远上看,这将是得不偿失的,而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努力,也将会付之东流。

其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按照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规定,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是坚持守住十八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我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法取代。可见,是否能坚守住十八亿亩耕地这一条红线,关乎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所以,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土地保护制度。

最后,必须保证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要确保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必须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适度的规模经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必然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立法的滞后与实务经验不足,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也将是在所难免。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民的土地权益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当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央允许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之间并不必然矛盾,反而是若能建立起一个完善成熟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相当多的一部分农民就能从几千年的土

地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地将不再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所以,构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过程。

因此,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仅可以发展农村上地的规模化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还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进而带动和繁荣农村经济市场。但是,不论土地流转利益有多大,前景有多么广阔,都要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得到最坚实的保障。虽然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但是我国农民占我国人口多数的现状仍未改变,且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持续存在,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民仍然是我国弱势群体,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更需要政策和法律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许恒周,曲福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保障.农村经济,2007(4).2.史清华,徐翠萍农户家庭农地流转行为的变迁和形成根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姜海,陈江龙,曲福田中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1).4.张元洁,王文昌农村上地流转中的现存问题及其制度完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7).5.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6.杨玉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7.李徐伟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之探讨.

第四篇:农民土地流失与权益保护分析

农民土地流失与权益保护分析

在传统的农村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手段,有了土地就等于拥有了生存的权利.而从建国开始,经过一系列社会变革,农地所有权几易其主,从最初的农民个体私有最终形成目前的集体所有.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出现了农民土地被大量征用的情况.而对于农民的补偿,是相当的不合理的.由于政府通常是行政性地以“国家建设需要”作理由,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经过适当“整理”之后,再以市场价出售给开发商,或以“准市场价格”向投资者优惠,这就形成了中间政府获得利润的差价.而政府对农民的补偿,还要经过层层划拨,到农民手里的,也只有所剩无几了.其实城镇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而来的农村土地减少当属于正常.问题在于,城镇化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另一种是政府集引导,主导于一身,直接走上前台扮演主角.很显然,目前中国的城镇化采取的是后一种方法.而这种方式不太符合”化”的内在规律,政府作为主导作用无法满足权益与经济相平衡的条件,使农民在得不到合理的经济补偿时同时也失去了权益的保障.而且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和每届领导的变换也影响到成片耕地的“流失”,辖地归属不断变动,每届领导的思想不同,都使土地处于一种开而不发的境地.可这苦的最终是没有实权的农民, 他们大多是没有知识的弱势群体,他们不懂得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农民权益该如何得到保证呢?

首先,政府领导应当明确一个发展方向,避免农民土地的大量流失.并且政府应该完成一个角色转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作为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民的援助力度,从财政等诸多方面向农民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民提供非农化和进城求职的机会.然后这部分农民应该有一个组织代表,让他们表达出他们的思想,发出他们的声音.在今天这个城镇化时段,应当有一个专门保护农民权益的政府部门.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失去土地这个靠山的时候得到生活上的保障,不至于使农民的生存陷入困境.对于全部或大部分土地被征收的农民,拥有城镇户口时应当纳入当地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应明确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注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明确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保金与征地补偿费脱钩,征地补偿费的发放与社保

金的收取应为两条线.保障他们的子女受教育问题,他们的子女应当与当地城镇居民的子女教育受到同等待遇.与此同时,当农民另寻他路时,应当承认这群弱势群体的社会价值, 他们应当有一个社会地位,也应当受到尊重.就像刚落成的海南省图书馆,竣工的白色大理石上,参建民工名录上就镌刻着农民工建设者的名字,626位外省民工名字赫赫在目,这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承认他们的价值啊.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到这个社会需要他们,他们才可以感谢这个社会!

农民是中国群众的主体部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中国才能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福州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福州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颁布部门】 福州市政府

【发文字号】 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2号

【颁布时间】 2010-04-02

【实施时间】 2010-06-01

【正

文】

福州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福州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3月2日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苏增添

二0一0年四月二日

福州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促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学前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对06岁儿童实施教育的机构,包括幼儿园和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

本办法所称学前教育设施,是指学前教育机构的房舍、场所和活动设施。

第三条 学前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贯彻学前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卫生、编制、人事、财政、物价、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公安、消防、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计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建立由教育、卫生、编办、人事、财政、物价、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公安、消防、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计生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县(市)区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召集,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学前教育问题。

第五条 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0-6岁托幼一体化进程,重视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统筹教育、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建立和完善面向0-3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普及科学育儿指导的工作机制。

第二章

规划与设立

第六条

市、县(市)区应完善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学前教育设施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结合居住区范围、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设置,其选址定点和设计方案应向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视情提出意见。

建设项目按规划需配套建设学前教育设施的,城乡规划部门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等文件中应当明确学前教育设施的权属。

学前教育设施建设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设规范要求,并进行竣工验收。

第七条 禁止擅自改变规划配套建设的学前教育设施的使用性质。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部门对本办法实施前的学前教育设施进行清理整治,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的,责令其恢复原使用功能,并依法处罚。

土地、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对不按规划配建学前教育设施或者将学前教育设施挪作他用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记入不良信用记录,采取措施限制其进入本市房地产市场。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城市每个街道应至少设置1所公办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应至少设置1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第九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人事独立、经费独立、园舍独立。本市五城区和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不得举办学前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应优先用于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十条 申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向所辖的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许可登记。幼儿园的设立必须符合《福建省幼儿园(班)基本条件》;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福州市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条件(试行)》。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单位和个人在申领办学许可证前,应当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评价报告、建筑和消防部门的审验证明。

申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应符合《福州市民办学校设立设置标准和审批办法》的有关规定。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前教育机构申办者的办学理念、办学目的、社会信用等情况进行评估,并从园所布局、办学条件、安全卫生、师资配备、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审查,做出是否许可的决定。

第三章 经费与保障

第十一条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在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中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并实现逐年增长。

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奖励各类优秀学前教育机构。

第十二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按要求招收教职员工,并按规定的师生比例配齐人员。

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员工岗位应按市及县(市)区有关岗位比例标准进行设置,并按设置岗位予以聘任(其中教师岗位占幼儿园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8%,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2%)。农村小学附设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员工岗位设置应按附设园的办学规模和标准按比例设置附设园教职工的岗位。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政府要落实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编制,对现有核定空编的教师在三年内分期分批补充到位。编制部门应对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核编,人事、教育部门要及时补充空编人员。

财政部门对暂时空编的公办幼儿园按编制部门核定的幼儿园编制数,对空编人员参照幼儿园教师年平均工资标准核拨经费,用于聘请教职员工。

第十四条 税务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前教育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为已进行税务登记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税务票据。

第十五条 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按照分类定级、成本核算、家长合理分担的原则进行核准。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物价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另行规定。

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收取的保育教育费及代办费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财政票据;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向幼儿收取保育教育费,应使用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税务票据。

第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第四章 民办学前教育

第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纳入当地学前教育的统一管理,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服务与引导,促进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公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交流平台,通过教学管理、教研培训、评估定级等活动,提升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整体办学水平。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积极争创示范性幼儿园。

第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本地教师培训的整体计划,培训经费在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统筹开支。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享有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同等的待遇。社会保险待遇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不得发布与其招生、教育、管理等行为不相符合的虚假信息与广告。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应严格规范收费行为,自觉接受物价、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监管,公示各项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

第二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指导和管理,落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年审制度,对办园的基本条件进行定期检查,规范办学行为。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各级政府应建立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内容,适时对学前教育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第二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对各类幼儿园进行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创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示范性幼儿园。对各

级示范性幼儿园应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不符合示范性幼儿园条件的园所,予以限期整改、降低等级和撤销称号处理。

第二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核心、向家庭辐射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满足0-3岁幼儿和家长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完善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人员培训制度,促进各级示范性幼儿园成为区域早期教育的指导、咨询服务中心。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对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促进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对评估不合格的,根据不同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停止办学。

第二十七条 对未经批准的学前教育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处罚,并由辖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取缔。

第二十八条 卫生部门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制定卫生保健工作分级考核办法,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监督和指导辖区内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第二十九条 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市)区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对辖区内学前教育机构的食品卫生安全、建筑及设施设备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及内部保卫工作等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十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严格执行《福州市幼儿园保育教育常规管理细则》,规范办学行为。

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园长)、教师,除具备幼儿教师的基本条件外,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育婴师资格证书。

第三十一条 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应当经消防验收合格或办理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手续。辖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派出所应按职权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二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安全、卫生、保健管理制度,制定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建立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

第三十三条 学前教育机构用于接送幼儿的校车,应当报送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在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车况进行核实,并设置统一的校车标志。

学前教育机构聘用的校车驾驶员,应当报所属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驾驶员资质进行核实。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下载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市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上海市婚姻登记管理办法 (1995年9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15号令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

    山东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权益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本)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山东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权益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本) (2000年10月26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0年10月26日山东......

    进城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调查与研究(共5篇)

    进城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调查与研究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在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其就业权益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现状及主要表现,通过分析找出农民工......

    试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上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试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上 提要:中国农民应该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这是因为,获得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农民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

    琼旅游团服务和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海南省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服务和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海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海南省政府令第229号 【发布日期】2010-05-29......

    邢台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邢台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邢台市人民政府令〔2010〕第1号 【颁布时间】2010-1-22 【实......

    福建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修正)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福建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修正) (根据199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规章性文件修订的决定》进行修改)......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颁布部门】 江苏省政府 【发文字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64号 【颁布时间】 2010-08-26 【实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