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推进公证调解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公证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淮南市正诚公证处 张孝稳 ***
摘要:针对现阶段公证调解职能被边缘化,公证调解功能没能有效发挥,公证调解价值没有得到应有展现,本文就新形势下推进公证调解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看法。本文通过探讨新形势下推进公证调解工作的意义,阐述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现阶段公证调解状况及原因,提出深入推进公证调解工作几点设想。
关键词:公证调解
可行性
设想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期,能否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直接关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一中有效的手段,它因使矛盾纠纷不上交、不激化以及节约司法成本、缓解司法压力而倍受推崇。公证调解作为一种调解方式,在化解、预防矛盾纠纷“应有”其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无论是在社会大调解体系下还是在公证的实践中,公证调解处于一种被边缘、被忽略的状况。本文试从一件案例说起,就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意义、公证调解的可行性、公证调解工作的现状、原因以及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公证调解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看法。
一、从一件公证调解案例说起
笔者曾调解一起兄妹间的继承权纠纷。笔者在接待市民赵某公证咨询过程中,发现赵某因继承父母遗留的一套市值在十五万元左右的房产与其兄产生了矛盾,原来,赵某共有兄弟姐妹四人,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因工作原因年迈的父母一直由赵某精心照顾着,十几年如一日,为表达对女儿的感激之情,父母自书了份遗
嘱,把他们名下的一套房屋给赵某。现在父母去世了,赵某要把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其兄却不同意,坚持认为自己是家里的唯一男孩,父母的房子怎么能流入到外人手里了,房子应该由自己继承,给予妹妹一定的补偿就可以了,对此,双方各不让步,经常吵起来,闹得很不愉快,原本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现就此而闹僵,姐妹俩形同陌路。无奈,赵某准备将其兄告上法庭,通过打官司来解决,赵某还特地联系了一位律师并谈妥五千元委托费用。笔者向赵某提出是否同意公证调解,赵某欣然同意。在赵某和其他两姐妹的陪同下,笔者来到其兄家,在调解现场为他们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努力,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房产由妹妹继承,妹妹对其兄给予四万元补偿,赵某也顺利的办理了遗嘱继承权公证,至此一场遗产纠纷在公证员调解下得以化解。
当然对于该起公证调解,有的公证员认为,根据公证调解的概念,公证调解只能在证后介入其中。姑且搁置该争议不谈,但就公证调解的实际运用的效果来说,笔者认为还是值得肯定的。对当事人来说,公证调解对解决遗产继承问题既经济又快速,而且维系了亲情;对社会来说,避免了当事人将该纠纷诉诸法律,节约了司法资源,化解了当事人间的纠纷,维护了社会细胞之家庭的和谐稳定;从公证行业的角度来说,拓展了公证业务,丰富了公证员的从业经历,积累了公证调解经验。
二、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意义
(一)公证调解对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服务能力、扩大价值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开拓证源。由于公证事业的发展缺少法定公证事项的支撑,导致了公证职能逐渐被弱化。[1]特别随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政府简政放权”不断推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和应用,公证的一些传统业务正有着不断的被蚕食、被取代的风险,公证的传统业务面临着种种挑战。《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使得房产继承公证前途未卜,房产赠与合同公证已遭到新税收政策重创,遗嘱公证正受到中华遗嘱库冲击,“学历公证”正在被“学信网”蚕食,被赋予司法确认效力的人民调解协议也在危及着公证的诸多业务。面对如此形式,必须大力开拓证源,必须对公证业务转型升级。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439429件,调解成功9219534件,调解成功率达97.7%。[2]2014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去年化解各类纠纷933万件, 人民调解达成协议后司法确认16.2万件。[3]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颠覆时代,所有行业都要抢抓机遇,对接现实需求,推陈出新,才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调解对公证来说是块巨大的潜在市场,公证深入介入调解,推进公证调解发展,必将会扩大公证服务的范围,拓展公证服务服务空间,对公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证服务水平。由于矛盾纠纷多样性、复杂性,开展公证调解工作会对公证员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将倒逼公证机构、公证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提高调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对进一步促进公证服务水平、增强公证服务能力和公证公信力、彰显公证预防性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有利于扩大公证宣传,提升公证认可度。强化公证调解职能,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排解机制,调解形形色色的矛盾纠纷,使公证事业走进基层、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4]人民群众便对公证会更深入地认知、了解,公证机构调处矛盾纠纷,为政府、司法部门排忧解难,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认同。这本身是对公证最佳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公证的社会认可度,有利于公证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公证调解对于实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及时发现、预防并解决纠纷。公证作为一项预防性法律制度,具有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的职能,随着公证事业的发展,公证业务己覆盖众多领域,公证机构每天都面临各领域公证咨询,公证人员在解答咨询中往往会发现矛盾纠纷,公证机构能够及时介入到纠纷的调解中;并在后期公证调解中,公证机
构可灵活运用协议、遗嘱、委托、附条件赠与合同、夫妻财产约定、提存、保管等公证事项或公证事务综合解决相关问题,[5]达到预防、解决纠纷,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2、能够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成本。我国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导致“进口大开”,法院案件量大幅攀升,同时法官员额制等改革导致有审判资格的法官减少,目前全国各级法院都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局面,[6]推动建立多元化纠纷机制是有效减轻诉讼压力必然趋势。公证调解作为一种调解纠纷的渠道,可以就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向当事人提供全方面、多角度的法律咨询服务,公证员以法律专家身份充当协议双方的“调解人”,帮助双方磋商和完善合同约定,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并进而引导诉争双方当事人达成均可以接受的协议, 且自觉地履行达成的协议, 能有效地避免当事人的上诉、申诉、法院的“执行难”, 从而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讼累。
3、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公证调解的过程中,公证机构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证释法,以证析理,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义务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真正使当事人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起到了教育引导当事人遵纪守法、诚实信用、自觉依法办事效果,提高了当事人的法制观念。
三、公证调解“有为”的可行性
1、公证调解“有为”的法治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新的部署,要求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决定》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发展公证法律服务业”。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的实施为公证事业发展营造了法治环境,为公证调解职能“有为”提供法治空间。
2、公证调解“有为”的法律依据。我国《公证法》的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公证作为一项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本身的职能定位就是预防纠纷、减少矛盾、保障利益。我国《公证程序规则》第56条规定:“经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经调解后当事人达成新的协议并申请公证的,公证机构可以办理公证;调解不成的,公证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就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这是我国有关公证调解制度的法律依据。
3、公证调解“有为”的公证效力。《公证法》的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
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同时法律对于遗嘱、赠与合同、夫妻财产约定、提存等经公证后都有其特别的效力。
4、公证调解“有为”的素质保障。《公证法》对公证员任职资格有着严格规定,公证员具有较高的法律服务和政策水平,能够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对民事纠纷提出正确的调解意见,公证机构完全有能力做好公证调解工作。
5、公证调解“有为”的群众基础。公证行业始终注重质量的建设和监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公证公信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公证的知晓度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公证机构始终坚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和公正公平执业理念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认同,人民群众对公证的信赖,是公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公证调解有效发展的群众基础。
四、公证调解现阶段状况及其原因
(一)、公证调解现阶段状况
1、公证调解工作没有得到普遍开展,公证机构、公证员参与纠纷调解的积极性不高,对在咨询或办理过程中,一旦发现纠纷存在,便以公证事项存有争议为借口拒绝办理,推向其他部门。
2、公证调解功能发挥不够,公证调解是公证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该项业务开展的远远不够,还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公证调解功能没有被相关部门所认同和重视。
3、公证机构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够畅通,公证调解职能的宣传不到位,一般情况下,遇到纠纷的当事人很难想到到公证机构接受调解,发生纠纷时,当事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人民调解、诉讼调解或行政调;政府乃至司法部门很少将公证引入纠纷调解中,在社会大调解机制下的公证调解被边缘。
(二)公证调解现阶段状况的主要原因
1、对公证调解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认为公证机构是法定的证明机构,开展公证调解工作是越权,不务正业,公证调解“职能软”,可有可无,遇有纠纷,应到法院或其他部门,对公证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未能真正把公证调解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公证调解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
2、对公证参与调解存有争议。按照《公证程序规则》,“经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公证调解只有当事人办理公证后,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争议,公证机构可以调解。而对证前和证中公证机构能否介入到民事纠纷中在公证业界存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公证调解受案范围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公证调解的健康发展。
3、公证机构参与纠纷调解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纠纷的复杂程度不一样,有的案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调解成功,甚至多日调解无果,双方达不成协议,公证也无法办起,在绩效考核
模式下,调解的事件越多,投入的精力越多,个人的利益损失越大,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公证机构、公证员在面对一个纠纷调解时往往不得不考虑自身成本。公证机构、公证员参与公证调解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调解的健康发展。
4、公证人员在调解经验、技能上不足,制约公证调解发展。做好调解工作对公证员要求很高,既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金融、证券、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等知识,既要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又要学会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察言观色,把控调解现场,及时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心理辅导,[7]而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恰恰需要通过长时间公证调解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
五、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要从公证事业长远发展角度,看待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要破除公证只能预防纠纷的浅见,公证服务要进行前向和后向延伸,要树立公证同时也能解决纠纷的新理念,要赋予公证调解的更多职责;要突破公证调解只能在证后介入的观念桎梏,只要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对那些有调解解决可能的,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纠纷,符合办证条件,无论证前、证中、证后,公证机构都可以介入调解。
(二)加大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随意性的。目前我国的高校或者法学院校,对于公证法的研究还
不是很重视,至于公证调解方面,公证调解相关的理论研究更是薄弱,要加大公证调解理论研究力度;《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对公证调解程序均未做出具体规定,要建立公证调解业务规范或指导意见,对公证调解原则、公证调解业务范围、风险告知、调解程序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以此保证公证调解的质量,提高公证调解效率。司法行政部门、公证协会可对一些地方现行开展的公证调解工作进行调研,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上升提炼并加以推广和复制,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公证机构优势,可在公证机构的业务范围内增加“调解矛盾纠纷、出具调解书、矛盾纠纷处理意见书”的职能。[8]
(三)建立公证调解联动机制。建立公证调解联动机制,把公证调解深入地融入到社会“大调解”体系中,充分发挥公证调解职能,增强在纠纷排解机制中的地位。一是,公证机构内部要成立公证调解委员会,实行公证参与矛盾调处制度,调解委员可由有一定社会威望、人际协调能力强的公证人员担任,主动接待社会的调解申请,或者在证中、证后需要公证调解的集中交由公证调解委员会处理;二是,加强与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等工作紧密联系,逐步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公证调解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纠纷调处机制,公证调解员可适时参与到人民调解过程中,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把关问脉,通过与法院建立调解联动机制,经过公证的事项,一旦出现诉讼,可先由公证
机构进行调解或由公证机构参与法院调解[9],公证机构可建立公证调解室进驻相关调解机构,在有关调解委建立公证调解联络员。
(四)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公证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公证员调解水平,直接影响到调解工作质量,关乎公证调解职能的充分发挥。应当探索建立公证调解培训机制,拓展公证调解培训渠道,增强公证调解培训实效,创新公证调解培训方式,可采取理论研讨、实践探索、经验总结、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公证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大力开展公证调解宣传活动,提高公证调解认知度。以成功公证调解案例,向政府、社会积极推介公证调解,彰显公证调解能为百姓、政府调解纠纷、排忧解难之职能,扩大公证调解的社会知晓率。重点培养一批公证调解达人,积极宣传金牌公证调解员,展示优秀公证调解员风采,以树立品牌效应,带动公证调解认知度。
(六)建立公证调解激励机制。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公证协会把公证调解纳入到公证机构、公证人员各项考核中,把公证员是否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一项参考指标,[10]对在公证调解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公证人员在评优评先上给予倾斜和照顾,对公证人员参与公证调解根据具体的案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提高公证人员开展公证调解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公证调解制度的展望:
推进公证调解工作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的日益进步,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相信,在全体公证人努力下,公证调解制度必将作为公证的新职责和新武器,在中国公证行业生根发芽乃至柱状成长,公证调解必将在社会大调解机制中被赋予更重要的地位,必将在社会预防纠纷、矛盾化解中日益发挥其独特作用,为 “中国梦”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振英:《强化公证调解职能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2年02期
[2] 光明日报2014-02-12 10:16:002 司法部:920多万件纠纷由人民调解组织化解http:// [3] 法制日报——法制网2015-03-05 16:18:54 去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纠纷933万件http:// [6] 人民法院报2015-06-10 10:50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首月情况
http:// [7] 蔡煜:《创新公证调解工作,是提高公证公信力的好方式》 《中国公证》2014年11期
[8] 董振英:《强化公证调解职能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2年02期
[9] 张宇红:《公证本是社会大调解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公证》2014年02期
[10] 胡明仁:《证前调解是公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新思路》 《中国公证》2014年02期
第二篇:浅谈加强新形势下公证工作论文
公证机构是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国家专门的法律证明机构,是国家司法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法律服务部门。在新形势下,公证机构对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护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和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公民、法人提供公证证明活动,保障民法、经济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得以有效实施,最终是由一支高素质的公证队伍来实现的。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由宗旨信念高、业务素质强、作风品德好的党员骨干支撑的。因为党员的形象,就是群众效仿、学习的榜样。没有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就没有形象良好、业务熟练、作风扎实的公证员队伍,就做不好公证服务工作。有的公证机构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发生违法违纪办证案件,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宗旨意识不强、骨干作用不明显,加上公证员工作很少交流,所以难免产生“经验主义”、“惰性效应”等现象,导致有些公证员不思进取、作风飘浮,缺乏组织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
加强公证机构党的建设,能够教育、引导党员努力学习,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强化党性观念和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增强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的自觉性,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并在工作实践中,以言传身教感染、影响、带动其他公证员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
一、完善公证机构党的组织建设
近几年,我省公证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党的组织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应看到,一些公证机构队伍建设问题仍不少。从我们身边不难发现,有的公证机构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覆盖面不广、影响面不深。有的党组织生活开展得不规范,在活动中只是读材料、传达文件应付而已。有的甚至活动难以开展,特别是有的党组织多年没有培养、发展1 名党员。所以,有些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不容乐观。加强公证机构党建工作,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党员长效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可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永褒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党组织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带动公证机构的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
敦化市公证处始终坚持抓党支部的各项制度建设。今年年初,为了完善和健全组织机制,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领导、带头作用,在征得敦化市直机关党工委、州司法局党委的同意后,改选了公证处党支部,充实了新鲜血液,增强了公证处党支部的威信力、影响力,为公证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保障公证队伍公正廉洁执法
公正廉洁执法是党和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实现廉洁执法,就必须抓好队伍建设;要抓好队伍建设,就必须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因为加强党建工作能够健全和完善公证质量运行监管机制,使公证人员接受监督公开化、透明化,办证程序化、规范化。同时,能够加强对公证人员廉洁办案、廉洁自律的警示教育,使其能够进一步认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控制和避免公证工作出现质量问题,杜绝或减少违法违纪办证现象,保障公证员队伍公正廉洁执法。
长期以来,敦化市公证处坚持抓党的建设、抓队伍建设,坚持结合“深化人民性教育、提升司法行政效能”主题实践活动,对公证员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执业道德教育,坚持把培养、打造一只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公证员队伍贯穿在工作的始终,使得近5 年里没有发生一件损害群众利益、违法违纪执业案件,办证水平、卷宗质量也始终名列全州甚至全省的前列。
三、加强公证人员考核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部门,加强党建工作不仅能够凝聚党员队伍,而且能把服务中心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实施有效监督贯穿在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发挥党组织在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能够使党组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影响公证机构班子优化管理、科学决策、改革创新,影响公证队伍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引导公证员贡献聪明才智、创新公证工作。
敦化市公证处通过抓公证机构党建工作,带动了公证处工作制度的创新。从2008 年开始,对目标考核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如在队伍建设考核方面,坚持每个周五下午学习制度,重点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公证业务知识。在工作绩效考核方面,首次在公证员中实行了效益工资制度,即市公证处参考上一年办证收费情况,确定当年效益工资基数,年末对公证员超出基数部分按20%比例兑现奖励工资,对未完成部分也按20%的比例从档案工资中扣除,并对公证人员的德、能、勤、绩、廉按目标考核管理办法进行测评打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实践证明,抓党支部建设,提高了办证的质量,带动了工作的创新。
四、提高公证行业服务效能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公证机构党建工作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规范公证机构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高公证服务效能。所以,加强公证机构党建工作,能够增强公证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能够使其脚踏实地地钻研业务,诚心诚意地服务群众。多年来,敦化市公证处始终将抓党建工作贯穿在实施“法律服务提升年”、“走进基层、服务民生”等活动之中,不断为全市经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
在为长吉图开发开放服务中,公证处的全体党员融入到经济建设、城区商贸中心、新农村建设三个法律服务团队中,为重大项目的包装、中小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服务。据初步统计,三个法律服务团成立以来,公证处共走访重点项目11 家,其中与4 个大项目实施了对接及跟踪服务;走访中小企业34 家;参与林权改革工作53 人次;委托巡回办证点(16 个乡镇司法所)参与调处林权纠纷60 多人次;提出意见、建议11 条;为当事人提供有关林权方面的法律咨询1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700 多份。在服务民生工作中,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年老体弱、困难户登门办理各类公证26 件,为低保户、残疾人减免公证费3 万余元。
公证工作要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法律保障、法制宣传工作任务。只有坚持抓好公证机构自身建设,才能带领全体公证员努力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工作,才能带动队伍建设,才能为公证工作各项事业的全面提升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三篇:对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范文]
对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潍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玉
2008年07月08日14:1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七大着眼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鲜明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更广阔的视野、更超前的思维、更有效的办法、更扎实的措施谋划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扣中心,始终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在服从、服务于中心和全局工作中体现作为、价值和地位,离开了这一条什么也谈不上。总结这几年我市的基层党建工作,什么时候与中心贴得紧、与市委工作大局扣得牢,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跟得上,什么时候成效就比较突出。这就表明,党建工作必须在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中找准位置,找准切入点,找准发力点。现阶段,科学发展既是全市工作的大局和主线,更是党建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服务重点,应自觉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在党建工作中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路目标、工作任务、推进措施、体制机制和检验标准,努力把科学发展落实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我们在乡村基层组织换届中大胆选拔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的人,在基层党组织设置中努力探索产业建支部、城乡联合党总支、村村(社区、企业)联合党组织、在重点建设工程和建设项目建立临时党组织等适应科学发展的运作模式,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中切实增加科学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知识,努力使党建工作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保障科学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对这些成功的做法要继续总结完善提高,使之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整体水平。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工作的强度和发展的速度。我们感到,在当前这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演进变革、多元交融发展、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做好党建工作难度大大增加了。要想赢得工作主动,抢占发展先机,夯实政权基础,不改革、不创新没有出路,改慢了、创慢了同样也会被淘汰。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坚持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按照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年”活动,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办法抓党建创新。今年省委组织部确定全省37个党建项目先行开展和试点工作,我市列入10项,经过努力目前有些已经见到实效。一是突出抓好后进村整顿转化。按照“查体”、“ 会诊”、“开处方”的思路,实施“联村扶强”工程,通过“拉网式”排查,确定后进村班子512个,逐个分析后进原因和症结,按“软、散、懒、瘫”进行分类,纳入市级重点管理台帐。实行市、县、乡部门逐级分包、切块管理、责任到人的办法,确保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整顿转化任务。其中,市级组织101个部门,集中包靠青州、安丘、临朐、峡山的80个后进村。二是做好选拔优秀村干部挂任副乡镇长工作。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选拔了112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挂职担任乡镇(街道)副职,享受乡镇领导干部相关政治待遇,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还将从农村干部中定向考选50名乡镇公务员,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组织实施中。三是选择临朐县率先在全省开展县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指导协调成立领导和办事机构,制定落实了12个政策规定办法,大胆创新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度,实现了“四个第一次”:第一次赋予党代表届中审议权和决策权,第一次将干部监督权直接落实到党代表,第一次由党代表行使干部初始提名权,第一次规定在全委会“票决”干部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试点,为全省面上提供了经验借鉴。四是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化工作。总结推广诸城
等地经验,从创新模式、党建体制、基础保障、干部队伍、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完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步伐,使之在加快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注意突出重点、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党建工作是实功夫、细功夫、慢功夫、长功夫。所谓实功夫,就是指党建工作要虚功实做,扎扎实实地去抓,干实活、办实事、求实效。所谓细功夫,就是指党建工作要从细微之处和关键部位抓起,以点带面求突破、见真功。所谓慢功夫,就是指党建工作不是一日之功,必须静下心来研究、耐下心来抓,日积月累打基础。所谓长功夫,就是指党建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才能常抓常新,抓出生机和活力。练好这“四个方面功夫”,我们感到,以下几点不容忽视:一要抓实责任。为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我们在全省首家探索实行了县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专项述职制度。以此为带动,目前各县市区正在推行乡镇、村和部门逐级述职工作。这种促进责任落实的办法效果较好,我们将不断改进完善,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二是抓住重点。对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工作不断进行审视和调整,使主攻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得力。下半年我们准备加大力度,进一步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进村整顿、农村社区化、社区党组织功能性建设、新社会组织党建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全面推行项目化管理,力争干好工作、见到实效、创出品牌。三是抓好落实。说了算、定了干,不搞形式、不做样子,不抓则已、抓就一抓到底、抓成一流。特别是建立和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定期调度、明查暗访、宣传引导、激励奖惩等制度,有效促进工作落实。近期将召开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总结梳理上半年工作,研究全国各地党建创新最新成果,查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创新落实力度,推进工作上水平。
基层党建工作有关问题思考
刘国琼
2008年10月06日13: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出现多样化,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基层党建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党的意识缺失”现象较突出,少数单位负责人党建意识淡化,只注重单位业务与经济发展,不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少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及具体负责党建工作的同志不能胜任新形势下党的工作,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本领恐慌,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创新思路、创新工作难以胜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是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党员年龄老化、党员思想复杂化、党员分布多元化现象突出;党员出口不畅,年轻党员发展后备队伍不足,特别是流动党员流动地域、行业广泛,不确定性强;少数基层党组织忽视了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困难党员帮扶机制不健全,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待遇不高,基层岗位缺乏吸引力,村干部后继乏人等,增加了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是基层组织的设置形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
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不断涌现,新的经济社会组织日益增多,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传统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工作方法以及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等已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
四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如主题实践活动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典型示范星星点点,没有产生集群效应;目标管理手段比较粗糙,分类不够科学合理,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载体、改进方法、形成特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做好新时期的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结合县情,继续以“三级双创五好”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主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锻造技能型党员干部队伍。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着力培育一支技能型党员队伍、村干部队伍、乡镇干部队伍和新型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耕者有其技”、“服务有其能”的问题,提高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本领。
二是要规范深化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继续完善党员分层分类管理,更加注重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充分考虑党员方方面面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切实改变过去呆板、死板的学习教育模式,创造一些大众党员容易接受的学习教育方式,让党员愿意学、主动学、创造性地学,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进一步结合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和党员个性特点,开展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运用鲜活的教育管理方式让党员在不自觉中受到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服务为先”的理念,大力实施“亲情管理、亲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关爱工程,对基层党员干部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帮助党员解决好实际困难,激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管理流动党员新机制,大力开展流动党员“回归工程”,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行党员作用发挥公示制度,把党员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加民主评议的透明度,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积极探索处置不合格党员相关办法,进一步明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研究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程序,坚决把那些思想上已经退党、不符合党员标准、不愿意发挥模范作用的人“请出去”,建立健全党员队伍新陈代谢机制。
三是要大胆探索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适应新的要求,改变过去以党员居住地划分党组织为按党员从事的产业和居住地结合;改变过去建立党组织由组织单方确定为党员自主选择和组织统筹安排相结合,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横向联合、纵向整合、纵横结合、动态调整、覆盖全社会领域的新格局。具体而言,在横向上,可实行兼并联合,即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各类经济组织资源和政治组织资源的有效对接,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在纵向上,要实现链式整合,即按产业、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基地、特色农庄、专业市场、技术协会等为主建立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是要切实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在借鉴以往好经验好方法的同时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在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对一项新的工
作,按照先试点后规范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工作实践的理性思考,努力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把握内在规律,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抓好典型经验的推广运用和理论提升,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成效;积极“走出去”学习外地成功经验,不断充实我县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涵;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大局中展开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不断得到加强。
(作者系中共孝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第四篇:关于新形势下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今年以来,由于受全球性经济低迷、国家土地政策以及建设用地招拍挂要求的影响,项目落实效率明显受阻。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以及招商引资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实现科学、高效和良性循环的招商引资机制,值得我们深思。结合近几年在招商一线的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与大家分享:
在提出建议之前,首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投资促进的定义:投资促进指一个地区根据其资源、投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而采取的吸引外资的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主要包括旨在树立地区形象的宣传手段,用来吸纳投资的承载手段,推动投资交易成功的运作手段,扩大再投资的市场手段,以及整个投资前、中、后期的科学服务手段等。下面,我就顺着投资促进的定义对招商引资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投资促进需根据当地的资源、投资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来做好定位、策划及统筹。
(一)当地资源,个人认为主要指的是招商引资载体,包括土地、厂房及办公室等。建议招商部门需充分掌握本区域的招商引资载体,按照招商引资载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1、目前掌握在区政府手中已完成报批的工业用地已不多,大片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出口加工区和高新产业区,另外还有零星的工业、商业和物流用地。根据土地资源,招商方面比较容易明确,就是大力吸引出口贸易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根据零星用地的规划性质尽快落实项目。
2、区内的厂房资源和村经济发展用地资源较多,招商部门可建立资源库,收集资源的详细信息,根据资源的规划性质进行投资促进工作。这部分资源对于缓解我区目前土地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有一定的作用。
3、利用办公室资源,发展服务外包、投资性公司、区域总部等。
(二)投资需求,个人认为应是为配合工业招商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生活设施等。南沙区的各个工业集中区,周边配套都普遍比较滞后,为了更好地吸引企业落户相关的配套需不断完善。例如,为给石化基地营造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及生活设施,污水处理厂、气体厂等设施的招商引资就是符合投资需求。
(三)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认为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围绕着七大产业基地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不断地补充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光伏和光电产业,服务外包和区域总部等,是中国招商引资的新潮流,也应成为我区招商引资的新方向。为了配合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土地的供应。为此,需提请管委会领导促使国土部门根据招商引资方向按阶段提供必需的用地。
二、为树立地区形象,需加强宣传,建立系统宣传体系。招商引资的形象问题,归根结底是区域形象问题,随着招商引资难度增大,塑造形象、宣传推介形象,给区域形象注入新鲜感、时代感,提高区域在国内外知名度和信誉,已成为人们招商引资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创新手段、广辟途径、善用媒体、把握重点、实事求是做好招商引资宣传,促使招商引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人认为系统宣传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宣传口号
2、投资说明会、酒会等;
3、招商引资网站
4、参与会展;
5、小礼品。我区的招商宣传一直比较薄弱,需要加强。
三、以招商载体为核心,变政府招商为企业招商,建立完整的招商引资组织机构。(引进代理商销售管理模式)
招商工作的载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应是“政府作指导、部门搞服务、企业唱主角”。建立以经贸局为指导部门、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为牵头服务机构的服务体系、常驻中介机构为招商核心及其他中介机构为辅的招商引资组织机构。具体分工如下:
经贸局作为指导部门,研究招商引资方向、产业政策,宣传南沙,下达考核任务,并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必备的保障,包括土地、政策、办公条件等。
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作为投资促进服务部门,除协助经贸局落实相关工作之外,还需积极配合常驻中介公司开展具体招商引资工作(可与常驻中介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建立项目评价小组把
握项目质量,建立项目汇报制度把握项目进度,建立招商管理机制做好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招商激励机制调动常驻中介机构的积极性,掌握招商发展态势,优化选择、运用行之有效的招商方法和途径,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效率,并在常驻中介公司及经贸局之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另外,与其他职能部门一起建立招商引资促进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心,为项目落户和筹建提供服务。小组成员单位享受更多外经贸分配的待遇,小组成员主动为招商引资作出贡献,还可享受其他奖励。
常驻中介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促进工作,项目来源主要为自己发掘和由中心按行业分配(为公平起见),原则上中心接触的项目都转给常驻公司跟进。向上与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保持紧密联系,及时积极向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寻求支持,汇报项目情况,沟通在具体促进工作了解到各种新动向,并可主动举办招商会、参与展会;向下发展下线,各自建立国内外招商网路,包括国外政府经济部门、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国外大公司、我驻外领事馆和驻外机构等,最大限度地拓宽招商渠道。与投资中心形成以下默契:投资中心指导协助常驻机构工作,常驻机构安排投资中心工作。各常驻公司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共同为南沙的招商引资服务。
其他中介机构如国内外中介组织、领事馆、跨国公司代表处等作为代理商,统一纳入常驻中介机构的招商网络中,由常驻中介公司为主直接对应,与常驻中介机构签订代理协议,具体条款
由常驻机构与之商定,投资中心监督。每家常驻机构必须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外商企业集中的城市至少物色一家以上的代理机构。代理公司做得好,也可升为常驻中介公司。另外,在新加坡、香港和澳门设立直接代理机构,直接与投资中心联系。
在该组织机构中,常驻中介机构是最关键的一环,公司的实力及充分调动常驻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尤其重要。为此,应慎重选择常驻中介机构,给他们南沙指定招商顾问的身份,并制定灵活的进出机制;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常驻中介机构的积极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使之更加主动地为南沙的招商引资工作作出贡献。对常驻中介机构的考核,可由经贸局下达考核任务给中心各招商部门,再由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细分任务报经贸局同意后下达给常驻中介机构。对投资中心的考核,沿袭原来的办法,最好可进一步提高奖励。
第五篇:关于新形势下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思考
中共汉寿县委老干局 周红艳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离退休干部群体呈现新变化,离休干部逐年渐少,相对年龄轻、知识新的退休干部逐年增加;同时,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老干部工作发生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摆在老干部工作部门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离退休干部
新形势
转型发展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要求:做好老干部工作要“充分体现离退休干部特点和优势,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稳妥推进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面对老干部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意见》提出了深度研究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新课题。我认为,要主动研究、积极探索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问题,必须找准、找实目前老干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一、充分认识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1、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新形势下党对老干部工作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要求。中办发〔2016〕3号文件提出“离退休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和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党中央关心爱护离退休干部的重要任务,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对老干部工作的基本属性和工作内涵作了新的拓展。目前,离休干部占老干部比例逐年递减,而退休干部占老干部比例每年都在递增;老干部占在职干部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单位的老干部数量已超过在职干部数量,离退休的县处级干部已超过在职同级干部数。如何使这支庞大的老干部队伍永葆思想常新,信仰永存,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
2、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促进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举措。老干部工作既是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面, 老干部工作站在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前沿,对老龄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老干部工作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的形势、涉及的范围、遇到的问题前所未有。如果我们仍从传统意义上去
认识老干部工作,以老做法开展老干部工作,容易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被动局面。目前,离休干部逐步减少,而退休干部逐年增多,对老干部工作职能尚需进一步定位,对老干部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新的形势、新的变化,要求我们要学会分析新情况,把握新规律,研究新方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的进程中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转型发展。
3、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当今社会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热切期待。老干部群体特点鲜明,需求呈现多样化。一方面,离休干部整体到了高龄期,走不动、看不见、听不清的越来越多,他们的主要需求是高龄期服务和失能期护理。另一方面,退休干部群体年龄60-65年龄段占多数,一般还有15年左右发挥余热,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是一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不可多得的力量,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服务管理,促使他们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帮助广大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科学把握当前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
一是服务主体发生变化。过去主要是为离休干部、曾任四大班子领导的退休干部为服务主体,随着时光流逝,离休干部人数越来越少,退休干部人数越来越多,以我县为例,最初离休干部为300余名,到现在健在的只有不到80名;而退休干部人数却急剧上升。1990年代初,县级退休干部只有10来人,按照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将处级退休干部纳入老干部工作部门管理后,我县处级退休干部人数已达100多人,服务主体逐步向退休干部转变。现在,老干部工作部门既要做好离休干部的服务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广大退休干部的服务工作。
二是工作主线发生变化。即从过去以落实老同志生活待遇、政治待遇,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主线,逐步向加强离退休干部“两项建设”,引导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方面转变。从保证老同志物质需要,解决看病问题转变到围绕为老干部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生活质量、愉快安度晚年来提供服务的问题。
三是服务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离退休干部群体中离休干部越来越少、退休干部越来越多,且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等新变化,老干部工作的服务方式也从之前围绕老同志在生活、就医等方面的生活式服务转变为对离休干部加强精细化服务、对退休干部加强宏观管理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四是作用发挥发生变化。过去,离退休干部主要是在建言献策、关心下一代、自我管理服务、组织活动方面发挥作用,而现在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不仅是前面所 2
列,还要在思想政治建设、正能量传播、群众监督评议等方面发挥作用。
五是研究内容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研究离退休干部安置、政治经济待遇、管理服务、发挥作用等方面,而现在研究的内容更广泛,层次更高,比如新形势下做好老干部工作如何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工作,更加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更加注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更加注重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如何组织引导老同志以积极的心态、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正确看待国家的发展变化,客观分析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正确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做心态阳光的模范长辈;如何组织离退休干部在各类媒体上传播正能量等重大问题。
三、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意见》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新时期、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特点,努力推进老干部工作的转型发展,切实把老干部工作真正做深、做细、做扎实,是我们当前的重要工作。
一要强化“两项建设”,努力推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转型发展。在思想政治建设上,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法,让老同志及时了解重大政策、重要会议、重要工作情况。要积极研究捕捉老干部思想倾向动态,快速解决思想疑惑和顾虑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正确认识和判断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避免“失意精英”现象,让离退休干部释放、发挥“正能量”。在党支部建设上,灵活组织设置,确保组织上的全员覆盖;适时搞好班子换届,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做到与在职干部党支部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考评、同表彰,发现典型、督促后进,确保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
二要研究老干部群体现状,努力推进亲情化个性化服务的转型发展。在服务内容上,要打破以物质生活保障为主的服务管理模式,拓展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文化养生、紧急救助、权益保护等服务新领域,努力为离退休干部提供多样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服务重心前移,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共性服务向个性服务转变、生活服务向人文服务转变,推动服务工作转型升级。在这方面,我县已有一定尝试,如建立老干部工作人员分组联系、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制度,特殊困难帮扶机制。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机制,逐步建立起包括政策制度服务、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化服务在内的多元化服务格局,为老干部服务 3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要搭建和拓宽平台载体,努力推进老干部作用发挥的转型发展。完善老干部人才信息库,按照专业特点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团体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特别是要通过倡导老干部志愿者、老干部艺术团等组织方式,努力打造一个人才聚集、影响广泛的宽阔平台。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组织实施项目开发、创建服务活动载体、开展专项援助服务等形式,做好牵线搭桥和相关信息服务支持工作。要拓展新的领域,形成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发挥作用的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四要加强学习活动阵地建设,努力推进学与乐结合层次的转型发展。要在加强学习活动阵地建设、丰富学习活动内涵、提升学习活动效果上做文章,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尽早实现达标,为老干部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环境,要用心管好、用好,真正发挥好作用。在文体活动上,要以科学健身为导向,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努力提升科技含量,促进活动转型。要积极推进活动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活动内容由休闲型向知识型转变,活动资源由依赖型向输出型转变。在老年教育上,要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之中,把提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能力和引领价值取向作为重点,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促进老年学员身心健康,增加幸福指数。
五要构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推进管理模式的转型发展。要针对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两个群体不同特点,该服务就尽心做好服务工作,该管则大胆管理。在体制机制的建立上,着力夯实制度基础,促进和实现管理模式转型。在宏观体系构建方面,需要建立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框架体系、老干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老干部工作绩效评估考核体系、老干部工作绩效评估结果责任承担机制。具体的配套机制和单项工作规定,也要随着大的格局调整逐步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