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法学第五、六、七章教学辅导
第五章 工会与集体合同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能够说出工会与工会立法的产生与发展,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集体合同。能够运用集体合同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律规定。本章重难点内容:
工会与工会立法、职工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及集体协商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一、工会:一般认为是作为工人谋求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而团结在一起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它具有阶级性、群众性和自愿性。
工会法:是调整工会与国家、用人单位及职工和会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工会法的本质属性或内在特点,是调整工会一。关系、体现国家意志的。第二,工会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工会权利,确定工会的义务。
第三,工会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多元性。第四,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因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而异。
第五,工会法是劳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整集体劳动关系是其主要特色。
二、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定的书面协议。工会代表职工或职工代表与企业或事业组织之间,为改善集体劳动关系而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签订的集体协议。集体合同的特征是:
(1)集体合同当事人一方是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另一方是企业或事业组织。
(2)集体合同内容是改善集体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
(3)集体合同是:要式合同,报送劳动行政部门,登记审查备案方为有效。(4)集体合同适用于企事业组织,工会,全体职工。
(5)集体合同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规定的职工个人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三、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 1.集体合同的订立。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合法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合作、协商一致原则;三兼顾原则,即兼顾国家、企业或事业组织、职工的利益。集体合同期限为1至3年。2.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
在集体合同有效期限内,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订立集体合同依据的法律、法规已修改或废止;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致使集体合同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企业转产、停产、破产、被兼并,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工会组织被依法撤销。
3.集体合同终止。集体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集体合同同即行终止。
作业:形考册第一、二次作业。
第六章 工资和工资保障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工资的概念、工资分配的原则、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形式、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理解和掌握工资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会应用关于工资的法律规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难点内容:
工资、;加班工资、工资保障制度及会应用劳动法关于工资的法律规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一、工资的概念与分配原则: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分配原则有四项:
1、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2、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
3、宏观调控原则
4、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原则
二、有关加班的法律规定。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
1、一般情况下加班加点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2、劳动法规定在下述特殊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限制:(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或使人民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资财遭到严重威胁,需要紧急处理的;
(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共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3)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营业的;(4)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5)为了完成国防紧急生产任务,或者完成上级在国家计划外安排的其他紧急生产任务,以及商业、供销企业在旺季完成收购、运输、加工农副产品紧急任务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等等。
3、加班加点的工资标准。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4、监督检查措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依法监督检查,分别不同情况,予以行政处罚:
(1)用人单位未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每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2)用人单位每日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3小时或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36小时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第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时间1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三、工资法律制度
(一)企业基本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是指依法规定的确定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工资增长等项办法的总称。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自主确定适用本单位的工资制度。企业基本工资制度主要有:
(1)等级工资制度(2)结构工资制度(3)岗位工资制度(4)岗位技能工资制度。
(二)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形式。工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形式。
(三)最低工资保障:是指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综合参考下列因素确定和调整,报国务院备案:
四、工资支付保障:是为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防止用人单位滥用工资分配权而制定的有关工资支付的一系列规则:
1.工资应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现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2.工资应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
3.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
4.工资应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也可由劳动者家属或委托他人代领,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
5.工资应依法足额支付,除法定或约定允许扣除工资的情况外,严禁非法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6.对代扣工资的限制。用人单位不得非法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责的社会保险费用;
(3)用人单位依审判机关判决、裁定扣除劳动者工资。依照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用人单位可以从应负法律责任的劳动者工资中扣除其应负担的扶养费、赡养费、抚养费和损害赔偿等款项;
(4)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五、最低工资保障。
1、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劳动者赔偿其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金额不得超过劳动者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余额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则应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违纪罚款,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标准的20%。
第二篇:第五—七章习题
第五——七章习题
一、单选题
1、先在期货市场买进期货,以便将来在现货市场买进时不致因价格上涨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期货交易方式是()。
A.多头套期保值 B.空头套期保值 C.交叉套期保值 D.平行套期保值
2、先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当现货价格下跌时,以期货市场的盈利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从
而达到保值的期货交易方式是(B)。
A.多头套期保值 B.空头套期保值 C.交叉套期保值 D.平行套期保值
3、看涨期权的买方具有在约定期限内按()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A.市场价格 B.买入价格 C.卖出价格 D.协议价格
4、金融期货的交易对象是()。
A.金融商品 B.金融商品合约 C.金融期货合约 D.金融期权
5、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一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就可签订无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指的是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
A.跨期性 B.联动性 C.杠杆性
D.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
6、股权类产品的衍生工具是指以()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工具。
A.各种货币B.股票或股票指数
C.利率或利率的载体D.以基础产品所蕴含的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7、金融衍生工具依照()可以划分为股权类产品的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和利率衍生工具、信用衍生工具以及其他衍生工具。
A.基础工具分类B.金融衍生工具自身交易的方法及特点
C.交易场所D.产品形态
8、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基础原因是()
A.新技术革命 B.金融自由化 C.利润驱动 D.避险
9、以()为主的债券期货是各主要交易所最重要的利率期货品种。
A.市政债券期货B.国债期货
C.市政债券指数期货D.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期货
10、可转换债券是指其持有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或价格将之转换成一定数量的另一种证券的证券。可转换债券通常是转换成()。
A.优先股 B.普通股票 C.金融债券 D.公司债券
11、关于股票价格指数期货论述不正确的是()
A.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基础变量的期货交易
B.股价指数期货的交易单位等于基础指数的数值与交易所规定的每点价值之乘积
C.股价指数是以实物结算方式来结束交易的D.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为适应人们控制股市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
12、金融期货通过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建立相反的头寸,从而锁定未来现金流的功能称为()
A.套期保值功能 B.价格发现功能 C.投机功能 D.套利功能
13、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实行T+1清算制度,而期货市场是()
A.T+0B.T+2C.T+3D.T+714、按《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股票以()股为1手。
A.500B.100C.1000D.5015、投资者向证券经纪商下达买进或卖出证券的指令,称为()。
A.申报B.开户C.委托D.成交
16、将证券交易委托分为市价委托和限价委托,是按()划分。
A.买卖证券的方向 B.委托时效限制C.委托价格限制D.委托订单的数量
17、沪、深证券交易所现行的开盘集合竞价时间为每个交易日上午()。
A.9:00~9:30B.9:15~9:25C.9:25~9:30D.9:10~9:2518、有甲乙丙三人,均申报买入某股票。申报价格和时间分别为()
投资者价格时间
甲10元10:20
乙11元10:20
丙11元10:21
交易的优先顺序为()。
A.甲乙丙B.乙甲丙C.甲丙乙D.乙丙甲
19、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人应当符合:最近3个会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亿元。
A.3 000,3B.5 000,1 C.3 000,1D.5 000,320、证券发行市场是()以发行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的场所。
A.证券投资者B.证券公司C.证券发行人 D.证券中介机构
21、以下的()是会员指证券交易所的最高权力机构
A.会员大会B.理事会C.董事会 D.检查委员会22、2005年新《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净资产额应不低于人民币()万元。
A、3000B、6000C、5000D、100023、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年以上。
A、1B、2C、3D、524、下列关于过户费的收取说法错误的是()。
A.过户费属于登记结算公司的收入,由证券公司在同投资者清算交收时代为扣收
B.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免收A股的过户费C.基金交易目前不收过户费
D.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过户费为成交面额的0.5%o,起点为1元
25、在订单匹配原则方面,各证券交易所普遍使用()作为第一优先原则。
A.时间优先原则 B.价格优先原则 C.数量优先原则 D.客户优先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区别的是()。
A.基础资产不同B.交易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不同
C.履约保证不同D.风险大小不同
2、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特征包括()。
A.跨期性 B.杠杆性 C.联动性 D.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
3、比较金融现货交易和金融期货交易正确的是()。
A.金融现货交易的对象的是某一具体形态的金融工具,而金融期货交易的对象是
金融期货合约
B.金融现货交易和金融期货交易的主要目的都是套期保值
C.金融现货的交易价格是实时的成交价;而期货交易价格是对金融现货对未来现货未来价格的预期
D.金融现货交易和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上相似的4、套期保值的基础做法是()。
A.持有现货空头,卖出期货合约B.持有现货头寸,卖出期货合约
C.持有现货多头,卖出期货合约D.持有现货多头,买入期货合约
5、美式权证持有人行权的时间()
A.可以在权证失效日之前任何交易日B.可以在失效日当日
C.可以在失效日之前一段规定时间内D.可以在失效日之后一段规定时间内
6、证券交易的原则为()。
A.公开B.公平C.公允D.公正
7、发行市场的组成部分是()
A.证券发行人B.证券投资者 C.证券中介机构D.证券业协会
8、证券发行人主要是()
A.政府B.企业C.居民D.金融机构
9、债券发行方式有()
A.定向发行C.招标发行 C.摇号配售 D.承购包销
10、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
A、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5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B、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
C、最近1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D、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11、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集合竞价确定成交价的原则为()。
A.可实现最大成交量的价格
B.高于该价格的买入申报与低于该价格的卖出申报全部成交的价格
C.最高买入申报与最低卖出申报价位相同,以该价格为成交价
D.与该价格相同的买方或卖方至少有一方全部成交的价格
12、开立证券账户应坚持()原则。
A.合规性B.一致性C.合法性D.真实性
13、委托指令的基本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A.证券账号B.日期C.品种D.买卖方向
14、委托指令有多种形式,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来分类。下列属于按照委托价格分类的是()。
A.开市委托B.收市委托C.市价委托D.限价委托
15、证券交易基本过程包括()
A.开户B.委托C.成交D.结算
三、判断题
1、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均规定,权证自上市之日起存续时间为6个月以上18个月以下。()
2、可转换优先股票是指证券持有者可依据一定的转换条件,将优先股票转换成发行人普通股票的证券。目前我国只有可转换优先股票。()
3、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的交易所市场以公开竞价方式所进行的非标准化期货合约的交易。()
4、备兑权证通常由投资银行发行,备兑权证所认兑的股票是新发行的股票,所以会增加股份公司的股本。()
5、从理论上说,期权出售者在交易中所取得的盈利是有限的,仅限于他所收取的期权费,而他可能遭受的损失却是无限的。()
6、与金融期货相比,金融期权的主要特征在于它仅仅是买卖权利的交换。()
7、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
8、金融期货是以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基础工具的期货交易。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货4种。()
9、证券交易所内的证券交易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竞价成交。()
10、集合竞价未能成交的委托将自动进入连续竞价。()
11、期货交易是非标准化的,可在场内市场进行,也可在场外市场进行。()
12、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后就可以直接买卖证券。()
13、竞价的结果有三种可能:全部成交、部分成交、不成交。()
14、证券经纪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证券的买卖差价。()
15、在证券交易中,委托人发出委托指令后,不得变更或撤销。()
16、在我国,绝大多数股票采用了网上竞价发行。()
17、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每一申购单位为500股,申购数量不少于500股,超过500股的必须是500股的整数倍。()
18、证券存管一般是指投资者将持有的证券委托给证券公司保管,并由后者代为处理有关证券权益事务的行为。()
第三篇:《MBA十日读》第五、六、七章读书心得
读《MBA十日读》第五、六、七章有感
——
本周阅读的内容为第5、6、7日三个章节,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数量分析”、“金融”、“经营”的相关内容。数量分析是学习金融、会计、营销和经营等内容最重要的基本工具;金融在市场营销中所起的作用与市场营销在金融中所起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的;“经营”旨在研究生产制造实际产品和提供服务。
在“数量分析”一章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数量分析的方法。第一,用决策树分析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书中以石油勘探为例,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决策树的运用方法。
第二,用现金流量分析和净现值分析来确定未来收到的现金的价值,现金流量分析是财务分析的基础,普遍适用于设备采购到收购公司的业务活动,以便企业更好的做出投资决策。
第三,用概率论将不确定性数量化。书中同样使用降雨分布、石油勘探等例子,讲解了各种概率函数的使用方法。
第四,用回归分析和其他预测方法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
这些数量分析方法、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在遇到具有挑战性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在“金融”一章中,作者从企业的本质、投资、兼并与收购三个方面,利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向我们阐释了企业应如何通过各种业务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筹集资金,以尽可能低的风险,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来为其所有者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章节最后总结到:金融界的两大职能是买和卖。企业需要融资,因此,要么通过出售公司的股票,要么发行定期支付利息的债券。而投资界则评估这些证券,以金融分析的“风险/回报等式”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得出项目的回报率,以决定买进和卖出。在保证项目风险能为管理层所接受的情况下实现企业投资的最大回报。“经营”一章中,主要讲解了如何运用具有人情味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法,结合各种数学工具,非常客观地解决和处理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要能够从工人的角度观察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毕竟,解决问题的方法大都取决于调动雇员的积极性。
本章从运筹学的历史、解决经营问题的框架、标准和控制三方面进行展开。运筹学主要运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效率,是搭建“解决经营问题的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所使用的重要工具。“生产能力、计划安排、库存、标准和控制”这5种最基本的框架结构适用于所有的经营环境。运用运筹学等工具,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计划安排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库存控制越发趋于合理,标准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过程控制更加得力,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各个环节既相互独立也相互影响。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六)
第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学习要求: 1.了解
社会群体的界定、社会群体的分类、规范的形成、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改变群体规范的方法、凝聚力对群体的重要作用、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目标的作用、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不同性质的目标与群体的互动、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的分类、组织过程、组织变迁、转型社会中的群体与组织现象。
2.一般掌握
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的特征、规范的定义、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组织的结构。3.重点掌握
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有关组织的理论。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一)社会群体的界定
社会群体是指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能够满足群体成员的工具性需要和情感性需要。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1.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交往关系。2.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群体成员有共同行动的能力。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
一般而言,通常分成以下五类:
1.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主要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它是指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成具有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5.内群体与外群体。
二、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对社会学来说,比较具有研究意义的群体分类大概就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划分。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即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而次级群体则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次级群体是为了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与初级关系相比,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情感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
(一)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2)初级群体可以被看做是社会的雏形。
(3)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2.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群体成员数量有限。
(2)群体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群体成员间的交往具有情感性。(4)群体成员的关系难以替代。
(5)群体整合程度高且多依靠非正式控制。3.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2)互动的持续性。(3)交往的情感性。(二)次级群体的特征和作用 它还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次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多数是工具性的。(2)次级群体成员关系的转移性和可替代性比较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次级群体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2)次级群体有助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次级群体的日益占主导地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三、群体中的规范
规范是指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整体行为的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成员对群体中正规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期望与信念。
规范在群体中的主要功能是稳定群体和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变化。
如果规范妨碍群体过程或规范的存在会导致非理想的行为,就要改变规范,群体规范的改变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改变。改变规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改变群体的期望。2.奖励理想的行为。3.改变奖励和惩罚机制。
四、群体凝聚力(一)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中成员希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对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群体的凝聚力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群体成员安全、自尊等需求的满足。第二,群体的资源,如成员的名声、群体目标及活动内容等的吸引力。第三,成员对群体有重要结果的期待。第四,比较此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结果。
(二)凝聚力对群体的重要作用
1.保持群体成员身份。2.群体规范的遵守。3.划清群体界限。4.提高群体成员的参与。5.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性。
(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构成。
2.个人需求和相互依存的目标。3.信任的关系。4.其他因素。
五、群体目标的作用
群体目标是群体成员对事情未来状态的期望。群体目标对群体如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引导和激励群体成员。2.发展成员责任心。3.为评估打基础。4.指导冲突的解决。
六、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特征
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的群体。与群体相比,社会组织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1.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2.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3.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4.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1.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经济组织。(2)政治组织。(3)社会组织。
2.以受惠者为基础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互惠组织。(2)服务组织。(3)经营性组织。(4)大众福利组织。3.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疏远型组织。(2)功利型组织。(3)道德型组织。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长链组织。(2)媒介组织。(3)集约组织。
(三)组织的结构 1.正式结构
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的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整套权责分工与合作协调体系,通常表现为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系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正式结构包括规范化;专门化;标准化;权力层级;复杂化;集权化级;职业化;人员结构。
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大多数组织,包括公司、学校和政府等,都属于这类组织。2.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是由组织成员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利益型和友谊型两种。非正式结构有助于组织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然而,在有些情况下,非正式结构也会产生消极性后果。
几乎所有正式的组织都存在一些非正式的结构,例如,大学里的同乡会,公司里的登山队等。
(四)有关组织的理论 1.传统组织理论
传统组织理论主要是指古典科学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分别是泰罗、韦伯、法约尔以及梅约、巴纳德等人。
古典科学组织理论主要侧重对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重视组织经济效率的协调,认为组织是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机械性系统。其中,以韦伯对科层制的研究为代表。科层制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因职设位,服从效率和管理原则;分工明确,横向按职能分工,讲求职责、权限和任务清晰,纵向按职位层层授权,每一层级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经过特殊的培训;规则严密,组织管理和权力分配建立在一系列为所有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严格执行的正式规则基础之上;等等。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主要偏重动态组织结构的研究,认为组织是一种心理及社会系统,重视组织结构中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心理需要及反应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以梅约等人的“霍桑实验”最具代表性。在对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在正式组织中,并非只有正式的规则在发生作用,非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群体同样在发挥作用。
2.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强调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罗森茨威克、加尔布雷斯等。
权变理论有三个基本命题:①不存在所谓“最好”的、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②任何组织方式都不具有同样的有效性;③最好的组织方式总是依据组织和环境的关系来确定的。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组织内在的特征能够最好地满足环境的要求,组织就具有最好的适应性。
七、组织过程和组织变迁(一)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像一切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样,也有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发展周期。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可以被描绘为五个重要阶段:产生、成长、成熟、衰落和消亡。
(二)组织变迁 1.组织变迁的动力
(1)织变迁的内部动力。①组织目标的改变。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④组织成员的心理变化。
(2)组织变迁的外部动力。①技术的更新。②竞争压力的加大。③社会的变迁。2.组织变迁的阻力
⑴来自组织成员个体的阻力。①习惯。②安全的需要。③对未知的恐惧。④知觉的选择性。
⑵来自组织本身的阻力。①组织的结构惯性。②组织中不同群体的惯性。
八、转型社会中的群体与组织现象
(一)家族式企业与庇护主义关系——初级群体与正式组织的交错现象 1.家族式企业——初级群体中的正式组织现象 2.庇护主义关系——正式组织中的初级群体现象(二)社会群体变迁过程中的矛盾
1.自由与亲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不同社会功能
在传统社会,社会群体的主要形式是初级群体。它是人们主要情感的来源和心灵的栖息之地。
而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组织等次级群体成为替代初级群体的主要形式。人们在次级群体中获得了较大的个人自由,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做出较大的个人成就。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初级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逐渐被次级群体所取代,相应地,人们在获得更多自由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却发现,传统社会那种人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2.自由与亲密不可兼得——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更替所产生的矛盾现象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变迁在转型社会所产生的矛盾现象,主要来源于人们对情感性需要与工具性需要的不同要求。人们一方面希望挣脱传统社会强加给个人的约束和限制,也即初级群体所产生的对个性与自主性的压抑;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人和人之间关系逐渐疏远、淡薄的时候,人们又渴望能够改善现代社会各类大型社会组织或次级群体中那种例行公事、缺少温情的工具主义关系。
第五篇:劳动法学
花腾011104041104《劳动法学》
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
—— 一种基于我国现行法的考察
一、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界定
(一)休息的概念
休息,“休”从象形文字的角度来讲,人紧靠树木,从人从木,意为人劳动累了依靠树小憩。“息”喘也,从心自由,意为劳动者获得精神释放。《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劳动。所以休息在语义上讲就是指人在工作、活动后,进行的体力和脑力上的修整。
(二)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
我国《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权利。”《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②也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从工作时间与休假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可见,休息权不仅是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利,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法定权利。关于休息权的定义学界也有几种不同观点。典型的有认为,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享受劳动的过程中,有保护身体健康,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有关规定而享有的休息和休养的权利③。还有学者认为,休息权是专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经过一定的体力或脑力消耗以后,依法享有的获得恢复体力、脑力以及用于娱乐和自己支配的必要时间的权利。④从上述两种观点不难看出休息权的主体都被界定为劳动者,休息权的核心都是休息、休假的权利,都强调劳动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恢复和放松,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概括的说,休息权在广义上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依法享有的休息、休养或定期带薪休假的权利。狭义的休息权专指劳动者的休息权,本文的休息权是指狭义的休息权。
(三)劳动者休息权的内容
① 休整权,指劳动者在工作后获得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具体指劳动者在体能和脑能的承受范围内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半个或者一个工作日以上)后所享有的暂停工作,进行歇息和整理的权利。它包括劳动者工作一定时间后吃饭、睡觉、临时歇息,以及处理临时个人事务的权利。它是劳动者在一天的工作期间内(非假期)的休整,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前提。
② 带薪休假权,即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所享有的停止工作,带薪休息一日以上,以休闲、处理家务及个人事务或参加进修、学习等的权利。它也是一种“休整”,但它指的是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的休整;而且,这种“休整”的期限应当超过二天,是较长时间的休整。但是带薪休假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最初源自法国,随后在西方社会盛行。在我国带薪休假被明确的规定在《劳动法》中。
③ 休养权,是指劳动者通过积极的活动或者消极的静养等方式享受闲暇的权利。劳动者通过行使该权利,使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此权利的享有以休整权特别是休假权为前提和基础,但所包括的内容和意义则与该二概念不同。休闲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休闲权的行使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公共休闲设施基础之上的。
劳动者的休息权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标准工作时间的缩短,法定休息时间的增加,休假方式的调整以及种类的丰富,休息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正在被完善。
二 当今我国劳动者休息权存在问题的分析
休息权,是一种休息的权利,它是劳动者继续劳动和享有其他权利的重要条件,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双重属性。学界对于休息权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劳动者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主体通常是劳动者;针对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但又不以此为根据,而是较为宽泛的劳动过程;作为一项法定权利,其基本目的是保障劳动者享有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时间。休息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工作时间的限制和对休息时间的保障,劳动者是这项权利的享有者,用人单位是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实现的义务人。休息权,诞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从无到有,是在具备了思想、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伴随着工作时间立法和休息时间的立法而最终确立,其保障水平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日益提高。休息权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其内在价值表现为:它体现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实现个人人身自由的需要,劳动者可以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人生目的。休息权的工具性价值,是指它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人类追求的自由、社会正义、秩序、平等、公平等价值。
(一)劳动者休息权受侵害的表现形式
1、法定节假日期间劳动者的休息权难以保障。法定节假日是法律赋予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然而,目前能安心理得享受长假待遇的民众只有一小部分,对多数在民企或私营企业生产低档生活和生产用品的劳动者而言长假未免奢侈。
2、违法延长劳动时间,超负荷劳动现象严重。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已经对劳动者的休息权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企业往往还以工作任务紧为由,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扛着“敬业精神”大旗的加班文化让企业刷新利润的同时,劳动者的休息权、健康权却被无情地剥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3、休息权“贫富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劳动者的休息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不同人的休息权得到不同的尊重。调查显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学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休息权,“双休日”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在IT行业、服务性行业、部分私营和外资企业,加班加点则是家常便饭。
(二)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缺乏的原因分析
目前众多单位和部门仍然存在漠视《宪法》和《劳动法》中明确规定的劳动者休息权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劳动者方面的原因。首先,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是劳动者休息权缺乏的现实原因。对大多数劳动者而言,用人单位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一方,而劳动者的劣势地位迫使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不让休假影响到用人单位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评价,加剧了劳动者维护自己休息权的消极态度。其次,劳动者行使休息权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社会中的主流思想把加班加点看作是努力工作的表现,行使休息休假权的劳动者会被视为懒散,不认真工作的人,因而,许多劳动者明知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和制度并有意愿,仍不好意思提出申请。此外,劳动者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休息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所在。
2、企业方面的原因。逐利心理驱使用人单位忽视劳动者的休息权。加班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用人单位迫使劳动者超时超量劳动,使自己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经济利益,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3、社会方面的原因。首先,法律制定存在漏洞是休息权被普遍性侵害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的法律已经对劳动者的休息权进行了规定,但关于劳动者休息权的部分法律条文仍有诸多漏洞,如法律规定粗线条,缺乏可执行性,缺少必要的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等。
其次,工会在保障劳动者休息权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会作为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织,应当在劳动者休息休假制度的实施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因为立法上的概括授权,工会和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等因素,使工会虚位情况加剧,从而无法有效约束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三、保障劳动者充分享有和行使休息权的途径
(一)及时完善保障休息权的相关立法
首先,随着《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全国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等条例的颁布实施,应进一步修订《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使我国关于休息权的立法规定相互统一。其次,为更好地保障休息权的落实,建议国家有关立法机关在《劳动法》中对休息权的内涵以及休息权的范围做出进一步详细和具体的规定。再次,建议以法律解释的方式明确劳动主管部门的执法权限、程序手段,并且以列举加概括的方式明确针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惩处手段,丰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同时,建议加大对用人单位故意违法侵害劳动者休息权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力度,以此预防和减少用人单位因为违法成本低,甘愿违法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情形。
(二)建立行业工会组织,有效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得以实现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工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利方面的职能,建议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行业工会。行业工会须有独立的运作资金,业务上受上级工会领导而不受企业管辖,薪酬由税收、立法来保证。基于此,行业工会就可以公正地开展活动,避免工会被企业操控的弊端,从而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得以实现。
(三)将普法宣传法制化,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维权意识
为了营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防止发生侵害劳动者休息权的违法行为,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司法部门有义务、有责任深入基层,定期、定时到劳动者身边进行维护劳动休息权的普法宣传活动,让劳动者渐渐懂法、用法,为自己建立起第一道维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