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看金融改革
十八大报告看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
一、背景
1.我国金融业现状
银行在经济发展中担子过重,甚至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能力。比如在实体经济的融资方面,银行信贷占据太大份额。而在成熟市场经济体,银行系统的融资占其融资市场的一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金融市场自身发挥全面作用。金融业改革迫在眉睫。
2.政府工作方向
①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其中强调了要“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②十八大报告及相关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十八大会议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对各类资本进入银行业,在标准、门槛和条件上都是统一的,没有歧视性规定。”他表示银监会支持并欢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并确定了改革的基调。
二、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2.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①传统的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提供服务,如网银。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渠道的作用。
②通过电商的平台,提供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互联网在里边发挥的作用是依据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而得到信用支持。
③P2P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提供了中介服务,这种中介把资金出借方需求方结合在一起。
④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交互式营销,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将金融业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调整金融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参与者
1.互联网企业:
特点:互联网大佬跨界金融,风头强劲。
①阿里巴巴
企业简介:
1999年成立阿里巴巴,为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司,2003年5月,建立个人网上贸易市场平台淘宝网,2004年10月,成立支付宝公司。
余额宝:
2013年6月13日上线。截止2014年2月6日,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超过6100万,规模达到4000亿元。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余额宝的实质是货币基金,其背后的对接基金公司是天弘基金。
②腾讯
企业简介:
成立于1998年11月,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公司主要产品有IM软件(instant message)、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
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是由腾讯公司知名移动社交通讯软件微信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旨在为广大微信用户及商户提供更优质的支付服务,微信的支付和安全系统由腾讯财付通提供支持。财付通是持有互联网支付牌照并具备完备的安全体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只需在微信中关联一张银行卡,并完成身份认证,即可将装有微信app的智能手机变成一个全能钱包,之后即可购买合作商户的商品及服务,用户在支付时只需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输入密码,无需任何刷卡步骤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简便流畅。微信支付已于3月20日上线。
理财通:
理财通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基于微信的金融理财开放平台,首批接入华夏基金等一线大品牌基金公司。从2014年1月16日公开测试至1月28日,共计13个自然日,理财通的规模已经突破百亿。理财通现阶段只能在手机端操作,您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下载微信APP,打开微信,点击“我的银行卡”界面中“理财通”进入相关基金公司开户并通过微信支付申购,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必须是储蓄卡(借记卡)。没有时间限制,何时何地均可操作。理财通背后的金融产品为货币基金,1月22日正式上线,③百度
企业简介:
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0年1月创立。百度理财:
2013年10月28日,“百度金融中心——理财”平台正式上线,将与各金融机构共同定制具有高吸引力的金融产品。“百发”是百度金融中心推出的首项理财计划。特点是投资门槛低,限量发行。“百发”也是一个基金类产品,其背后的支持基金公司是华夏基金。百度百发上线首日销量就超过10亿元。曾因涉嫌“虚假宣传”而被监管部门叫停。
2.传统金融机构
特点:联手互联网企业
①银行
2013年下半年,各家银行纷纷推出“T+0”理财产品:交通银行推出“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目前可对接交银施罗德、易方达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货币基金。平安银行联合南方基金推出“平安盈”,客户可通过财富e电子账户购买、赎回,资金实时到账。浦发银行通过微信银行推出开放式理财产品“天添盈”。
浦发—“天添盈”:
为满足当前客户对资金流动性和收益率的双重要求,浦发银行成为业内首家推出了微信银行闪电理财功能,客户通过浦发微信银行,只需1秒钟即可完成资金在活期账户和开放式理财产品“天添盈”之间的转入或转出。这款产品没有固定的产品到期日,投资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申请加入或退出从而能够根据不同市场收益变化及时调整投资方向,获取更高收益;同时产品在到账时间设计上考虑到投资者的不时之需,申请退出时,投资本金实时到账,无需等待,资金即刻回流。目前此产品预期年化收益为1.86%,为活期存款利率的5倍,比较有竞争力,购买当日即可计算收益,无论申购还是赎回均无手续费。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该行还将推出微信汇款功能,完成微理财、微取款、微汇款、微支付、微融资的微信银行全功能布局,搭建全面覆盖线上线下各项业务的超级微信银行。
②保险业
中国人寿:
2013年“双11”前,中国人寿财险北京市分公司网络购物退换货运费保险产品在京东商城上线销售,拉开了与京东商城全面合作的序幕。中国人寿在京东商城上的旗舰店也已开业。
2013年12月6日,中国人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这是保险业首家正式挂牌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主要涉及网销渠道。
互联网有海量的客户、海量的交易习惯,它对商业保险的大数法则归类、对客户的开发提供了很多方便,要在发展中真正把这个工具用好。大数据、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③证券业
国金—“佣金宝”
国金证券联手腾讯战略合作后,推出的首支互联网金融产品“佣金宝”正式上市,其特点:
1.24小时网络开户。新用户可在腾讯股票频道进行网络在线开户,只需在电脑前准备“二代身份证、手机、摄像头、麦克风、耳机或音响、银行卡”,免去跑营业部开户的麻烦。
2.万分之二的佣金。目前券商佣金水平不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佣金约万分之五以下,但不少三四线城市的营业部还在按照千分之三顶格收取佣金。3.保证金增值。券商保证金是股民投资股票账户中那些因未满仓而闲置的资金,国金证券将提供为保证金余额提供理财服务,预期收益率超过活期储蓄收益10倍以上,而且强调,不参与收益分成,仅收取极低管理费。
4.咨询服务。国金证券表示将持续为投资者提供增值服务,包括价值6888元/年的高端咨询产品,打破了以往券商不为散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惯例”。
③新兴互联金融企业
特征:直接以互联网金融作为主体业务,良莠不齐。
成功案例:
金银猫互联网投资服务平台:成立日期2013年11月初,是国内首家为个人、银行、企业等机构提供全方位投融资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方是上海金银猫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你我贷:P2P网络借贷平台成立于2011年6月,是一家纯粹的第三方在线信用投融资服务平台。作为一家第三方服务平台,你我贷不吸储,也不放贷,仅提供信用咨询、评审、推荐和资金调剂对接等一系列相关服务,在投资者和借款者之间搭起资金调配的桥梁。你我贷平台是由上海嘉银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原上海嘉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独立建设并运营。
失败案例:
众贷网,2013年3月初上线的众贷网,注册资金1000万,隶属于海南众贷投资咨询公司,总部在海口市,定位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同时也自称是“P2P(个人对个人)网络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多种贷款中介服务。据第三方网贷平台统计,众贷网运营期间,共计融资交易近400万。2013年4月2日上线仅一个月的P2P网贷企业众贷网发布公告称其已破产。众贷网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称,由于整个管理团队经验的缺乏,造成了公司运营风险的发生,在开展业务的时候没有把控好风险这一关,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多家人人贷先后曝出“卷款跑路”,这让2013年火热的人人贷平台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四、看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1.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①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②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③覆盖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④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据报道,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2.互联网金融的劣势:
①管理弱。一是风控弱。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已有众贷网、网赢天下等P2P网贷平台宣布破产或停止服务。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②风险大。一是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去年以来,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P2P网贷平台先后曝出“跑路”事件。二是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3.怎样看待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周小川(中国银行行长)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新事物,过去的政策、监管、调控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来说,金融业的政策是鼓励科技应用的,要跟上时代和科技进步的脚步,但现有的一些政策不全面,有的地方有漏洞,有的地方竞争不一定公平,会通过改善促进健康发展。李彦宏(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互联网从业者不是金融专家,目前做到的只是金融营销层面的工作,严格来讲,既没有牌照,也没有“能力”,“我承认风险是存在的,而这本身也是创新的特点。所以,监管的必要性就显现了,监管也要跟上。”
姚文平(德邦证券董事长、德邦基金董事长)
当下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分得很清楚,主要有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未来英雄不问出处,一定是融合的。作为市场参与者,首先不能碰底线,然后要成为市场参与者这个类型中相对比较规范的那一类,要对金融监管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敬畏之心。
第二篇:我看十八大报告
我看十八大报告
在十八大的开幕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报告,报告内容全面,兼顾国内国外,既有回顾,又有展望,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森林中又一棵参天大树,是当代大学生必读的理论经典。
报告共分为十二个部分: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过去十年的基本总结 2.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4.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6.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7.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8.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9.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0.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 11.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1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下面从理论创新、重要章节分析、报告亮点等方面来谈谈我学习十八大报告的感受,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量还十分有限,因此观点难免不太成熟,希望大家多多指点。一.理论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的开头,阐述了这次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笔者认为大会的主题十分的合时宜,因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国内背景是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次大会的重要任务就是为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指明方向,确保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党对本次大会主题主题的概括相当准确,是会议主题理论的准确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对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和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说,过去的五年,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从历史分期方面再一次细化了我党对新中国历史的认识,按照报告的提法,我们现在就可以将新中国六十三的历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徘徊时期(1976——1978)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200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时期(2002——)
这是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政治学和史学意义。胡锦涛总书记还在报告中对这一新中国历史新时期的阶段特征做了十分精辟的概述: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着力保障民生、人民不断得到更多实惠。
总书记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又提出了夺取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做到的“八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坚持,是十八大报告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报告的第四部分,总书记在论述推动城乡一体化时,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一关系科学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大历史性课题融合在了一起,深化了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认识,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和方向。报告的第六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并没有展开来说这一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这就给我党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又一个新的问题。在此之前,理论界曾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次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至于这一理论与在其之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则需要我党的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完善。
二、重点章节分析
1.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之时,我国的GDP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但这必须建立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的要求下,必须实现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这个要求表明,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工作还将坚持“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将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长期坚持下去。
2.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一宏伟的蓝图中,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三个——首先,未来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仍然还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其次,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是今后我国发展主旋律的最强音。最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要从五个方面推进上述工作——
a.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报告指出,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c.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报告指出,必须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为主攻点,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促进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d.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e.全面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仔细研读报告,我们发现这五个要求的背后有下面一些实质性内涵。
首先是要仍然要坚持现有制度不动摇,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其次是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上下功夫。再次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减少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以独立自主的态度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后是要在经济工作中注重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
3.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是普通百姓对十八大最直接的期待,在第七部分中,报告很好地回应了人们的诉求。报告从六个方面来构建未来人民生活的美好图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六个问题,集中反映了目前制约我国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因素,报告能审时度势地提出这些问题,说明报告在起草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刻的社会调研,我们也十分期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造福于人民。
4.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独的一个部分来呈现,凸显了党中央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重视。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全面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将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十八大报告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着想、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
三.报告亮点分析
笔者认为,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十八大报告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十八大报告认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第二,报告在最后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关注青年、服务青年,当代中国青年也应该响应党的号召,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让青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高举旗帜,奋力开拓,铸造辉煌业绩;领航中国,信心满怀,共创美好未来。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第三篇:从十八大报告看房地产
从十八大报告看房地产:2020年前仍是重要机遇期
2020年前仍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因为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新增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但住房建设将由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转为今后一个时期较快发展。
——朱中一
当前,我国房地产调控依然处于敏感时期,党的十八大自然成为业内预期政策变化的关键节点。十八大报告中哪些内容与房地产密切相关?报告传递了怎样的楼市调控政策信号?十八大后政策走向如何?房产税扩大试点会不会近期推出?明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
住房制度是双轨制 但不能截然分开
各地一定要把组织编制和实施住房建设发展规划与计划作为引导预期、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
证券时报记者:十八大报告中与住房有直接关系的仅两句话,一句是“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另一句是“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
朱中一:报告中提到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对此,应当这样来看:尽管是双轨制,但不要截然分开。关于保障性住房,当前比较急迫的是要解决好建设资金问题和配套设施问题。如果地方资金没有落实,建后变成代建单位垫资,政府不购买,这就可能变成“三角债”。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避免一些项目建成后不能充分利用。另外,希望政府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鼓励各地通过政府收购、包租中小套型存量房等多种形式来拓宽解决保障房房源的办法,以缓解一些地方存量房较多而新建保障房资金、土地紧缺的矛盾。此外,现在大量保障房进入分配阶段,老百姓更注重质量和公平分配问题。要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各地一定要把组织编制和实施住房建设发展规划与计划作为引导预期、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过去在调控上更多把调控房价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地方政府存在应付调控的情况,但如果由地方政府按照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基本平稳的要求制定规划并且明确责任,就能够调动市场主动调控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目标。
2020年前仍是房地产业 发展重要机遇期
新增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扩大内需”,改善性住房将是重要内容。要让老百姓全面实现小康,对改善性住房需求就一定要支持,对一年内买了新房卖出旧房的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证券时报记者:除了上面两句与住房直接相关的内容,十八大报告中,还有哪些与房地产相关的重要内容可以作为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给未来的房地产调控提供方向和依据?
朱中一: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中可以看出,2020年前仍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因为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增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新建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约6500万~7000万套,总建筑面积约50亿~55亿平方米,而“十一五”时期全国新建住宅为37.68亿平方米。“十二五”时期总量超过“十一五”的重要原因是保障性住房规模较大,再加上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产业园区地产等规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房地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把握好房地产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客观分析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由前十几年的平均超过10%调整为“十二五”时期平均7%~8%,房地产的增速自然也会因宏观经济的影响,资源、能源、环境条件的制约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而由快速发展转向较快发展。
其次是居民的居住条件已有明显改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到2011年已达到32.7平方米。所以今后应更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品质的提升和保障制度的落实,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三是政府今后将更加强化住房的居住属性和改善保障民生的社会功能,对投机炒房等行为将继续采取抑制措施。
上述三点,是住房建设由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转为今后一个时期较快发展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在前十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二是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协调,或者说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因此,十八大报告还专门提出四个现代化要协调发展,要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鉴于各地城镇化率的差异性和居民居住条件的差异性很大,所以各地一定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并公布住房发展规划与计划,以引导市场的理性发展和居民的合理消费。
报告中还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这段话与房地产调控总基调吻合。我国房地产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要认真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而房地产市场“扩大内需”,改善性住房将是重要内容。
房地产“扩大内需”,既要考虑“自住”,也要考虑“改善”,要让老百姓全面实现小康,对改善性住房需求就一定要支持。过去“自住”提得多,“改善”提得少,而改善性住房需求是一种真实需求,是居民消费升级的客观反映,如果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这个市场是很大的,对拉动经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都有积极作用。希望政府能支持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调整完善相关政策,避免调控对“改善性”需求的“误伤”。比如,对一年内买了新房卖出旧房的(或在一年内卖出旧房买新房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贷款已还清且房产已出售的,按照购房人实际购房套数确定贷款政策等。
另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项目,提高住宅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全装修房比例。在结构调整方面,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引导企业进入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产业园区和老年社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以推动形成商品房体系与保障房体系相互衔接,商品房市场、二手房市场、房屋租赁市场以及住宅地产与非住宅地产相互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
减少土地财政依赖性 注重房地产业金融创新
要引导有条件的居民将以往对住房直接投机投资转到开发建设环节,并控制合理的投资收益水平,如将投资回报率控制在高于当年CPI涨幅2~3个百分点。
证券时报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关于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内容,对房地产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中一: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土地制度,采取措施盘活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存量土地,增加土地有效供应;要探索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允许试点省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探索已进城落户的农民工,将在农村的宅基地和房产作为资产流转,提高他们在城市购买和租赁住房的能力;探索从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向收取土地年租金制度转变,为地方财政构建稳定长效的土地收入来源;通过壮大产业、完善相关税收分配制度等措施,培育地方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扭转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过度依赖的局面。
另外,报告中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这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个人认为,在坚决抑制投机炒房的同时,要引导有条件的居民将以往对住房直接投机投资转到开发建设环节,并控制合理的投资收益水平,如将投资回报率控制在高于当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2~3个百分点,这既有利于拓宽房地产的融资渠道,也可缓解大量民间资本不断积聚的投资压力。
此外,还应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政府加大对信誉好、开发项目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建议组建“国家住房发展银行”,将公积金等社会资金纳入该银行,同时通过吸收存款等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公共住房融资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税收问题仅提到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您认为房产税扩大试点何时会有新进展?
朱中一:房地产要健康发展,财税很重要,但税收问题难度较大。房地产税费种类多,有的重复,建议在不增加企业和消费者总税负的情况下,精减合并房地产税费,加强征收环节的监管。对目前社会上高度关注的房产持有税问题,建议在总结上海、重庆试点的基础上,对该税种征收目的、税种(是财产税还是消费税)以及与70年土地出让金的关系进一步论证。在此基础上,再积极稳妥地推进。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 仍是主基调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是房地产业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化,今后在调控方式和政策体系上会有所调整,调控手段也将会更加注重市场手段和法制手段。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把握后十八大时代楼市调控思路?
朱中一:十八大报告是纲领性文件,是原则性的内容,房地产的调控方向还应结合温家宝总理10月12日和10月17日的两次讲话内容,即“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但依然不稳定,必须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报告还指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是房地产业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调控政策体现的重要方面。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是2010年以来的调控,在抑制投机炒房、加强住房保障及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房价反弹等方面,方向是正确的,也是顺应民意的。当前仍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严格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今后在调控的方式和调控的政策体系上会有所调整。调控手段也将会更加注重市场手段和法制手段。三是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系统配套、科学有效、稳定可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要有一个过程,要求马上就见到成效是不现实的。
另外,报告中的一大亮点是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强调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及着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及“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这也是我们今后房地产开发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房地产业处于转型期 住宅市场正向买方市场转变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评价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您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走势怎么看?对企业有何建议?
朱中一:今年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总体是平稳的,是朝着国家调控的方向发展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合理需求得到遏制,市场趋于理性,房价趋于稳定;二是今年1~10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762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虽明显低于前些年,但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基本是一致的;三是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逐季上升,第三季度的销售面积逐月上升,前10月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为787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估计全年的销售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四是保障性住房推进顺利,全年计划新开工700多万套,基本建成500万套,已经完成。
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一些地方房价上涨的压力较大;二是一些地方土地购置面积和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三是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现在进入了竣工和交付使用的阶段,百姓对质量问题与能否公平分配格外关心。因此,10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到低收入群众的手中,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有不少房企不愿降价,盼着市场回暖,对此您怎么看?
朱中一:房地产企业应客观判断市场,房地产业处于转型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而是进入平稳健康发展时期。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市场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老百姓更关注性价比,要提高房屋品质,把房子做好,以合理价格销售。在转型过程中,住宅地产仍是房地产的最大板块,历年来投资占70%左右,其他商业、旅游、产业园区地产也应该关注,但不要盲目进入,应根据企业自身资金和人员配备情况考虑,因为不同业态的运营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旅游地产以自己持有为主,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盲目被动地进入另一个产业,不一定能干得好。
第四篇:十八大改革经济制度
一、充分认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对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全会承前启后,广泛凝聚智慧与共识,成果举世瞩目
第一,全会无论是在时间节点还是在主题内容上,都是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35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成功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全面”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阔前景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第二,全会《决定》充分凝集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决定》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由总书记亲任起草组组长,于今年4月份启动起草工作的。文件起草过程中,中央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三,全会召开得到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社会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关注,世界各大媒体都给予了充分报道,国内各界包括广大网民也都热切关注和积极评价。可以说,这次全会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锐意改革的决心,顺应了社会各界期盼改革的民心,更是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推进改革的信心。
(二)全会对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整体部署,内容广泛深刻,鲜明体现了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整体部署,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历史特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与时俱进,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对此,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认识。
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历经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今天我们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能力、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而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盘根错节、相互交织,只有全面、系统、整体推进各领域改革,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改革共振效果,有效消除制度顽疾,破解各种发展难题。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制度尚不健全。因此,必须更加注重从整体上对改革进行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才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全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重要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引
全会作出的《决定》,系统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新”可以说是其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一是思想新。《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和“三个进一步解放”,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三个进一步解放”,则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既明确了改革的目的,又明确了改革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以“三个进一步解放”指导改革,我们就能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思想和生产要素活力的观念和体制障碍,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二是目标新。《决定》明确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树立了国家治理的新理念,这是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我们党执政64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但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在制度建设、管理水平、执行能力等方面还需要完善和提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三是思路新。《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也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凸显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协调有序推进改革。四是方法新。《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35年重要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近年来推进改革工作中的新体会、新经验,提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使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动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五是举措新。《决定》直面当前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这些改革新举措,既明确了下一步改革重点,又积极回应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对于扎实推进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全会《决定》在统筹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为什么这么提,《决定》用一段非常精炼的话对此做了深刻阐述,归结起来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现实发展形势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决定的。从发展阶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都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而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总布局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现实发展形势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长期痼疾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决定了必须紧紧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为促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创造基础和条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地位与作用,接下来就需要回答,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是什么。《决定》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本质在于明确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各自定位与相互关系。《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调整为“决定性”,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却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和理论上的重大创新,符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说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必须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认识到市场和政府两者作用不可偏废,普遍对发挥好政府作用更加重视。因此,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决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科学内涵。实践中,既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又要按照《决定》明确的政府职责和作用,及时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做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决定》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定了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这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时间关系只能简要谈点认识与体会。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符合国情实际,有利于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决定》进一步提出了“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明确了“两个不可侵犯”,即“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并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些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具体就是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尚不健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合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创新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决定》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健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等进行了重点部署,特别是强调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明确了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并要求推进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这些都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好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是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近年来,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民间投资36条,到去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又出台了42项具体实施细则,对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三个平等”和“三个鼓励”,即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将按照《决定》的要求和国务院部署,全面清理和修订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促进民间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三是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进一步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并提出了“三个允许”的发展路径,即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这既是重大理论创新,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产权多元、治理规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有长足的发展,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以健全市场规则和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为重点,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和基础是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市场。针对当前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不规范、竞争不充分、价格关系扭曲、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突出问题,《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消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里重点谈谈市场规则和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因为这是决定一个市场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所在。
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方面,核心是“两统一”,即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统一市场准入,最大的突破在于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决定》要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并明确提出要制定负面清单,这是对传统市场准入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和自由裁量权。当然,负面清单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准入管理模式,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统一市场监管,重点是要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加快改革市场监管体系,打破各种形式的“条块”分割,加大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力度,维护公平市场竞争。保障市场有效运行还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要建立完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约束市场主体行为。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原则上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同时要规范政府定价行为。下一步重点将在“减、建、保”上下功夫。“减”,就是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范围和具体品种,对于确需保留或暂不具备放开条件的,要建立健全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并明确政府定价制度与规则,减少自由裁量权。“建”,就是要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保”,就是要按照“保基本、促公平”的原则,对居民用电、用水、用气、取暖等逐步推行阶梯价格制度。《决定》还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培育完善各类要素市场进行了部署,这些都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需要准确理解、统筹把握、稳步推进。
(三)把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与推进简政放权有效结合起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这里重点谈谈对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简政放权两方面的认识。
一是科学有效开展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逐步构建了以国家战略和规划计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与产业、价格政策等协调配合,经济和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为辅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对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初步考虑,下一步要围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边界,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努力构建科学规范、运转高效、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为此,需要从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创新调控政策手段,健全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构建有效的政策执行与评估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法制建设等方面推进改革与创新。二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直接干预。《决定》要求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抓住了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这其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两个着力点。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开门的第一件事,已分三批取消和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取消和下放了44项;同时出台了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措施,发布了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决定》强调,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今后,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以及社会组织可以替代的事项,凡是公民法人在法律范围内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都不应设立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进行了修订,近期国务院已颁布实施,其中取消、下放和转出49项企业投资核准事项。同时,今年还把31类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下放到省级安排;制定了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目前还正在抓紧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办法和备案制指导意见。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决定》要求,着力从最大限度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加快建立纵横协管联动机制等方面,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三大制度
按照《决定》提出的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三方面制度建设需要加快推进。一是加快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关键是要做到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及三者的有机衔接与相互制衡。二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完善税种制度安排,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健全地方主体税种,同时继续推进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环境税费等重点改革,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三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明确所对应的支出责任,同时相应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以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五)走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还在扩大。要根本扭转这一趋势,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着力从健全体制机制着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近期中央专门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结合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我重点谈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加以推进。二是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重点是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根据土地、水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优化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四是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此,要按照《决定》关于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的要求,积极推动出台相关配套改革和政策,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要通过体制创新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新的活力、动力和资源、空间。《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对下一步扩大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集中起来,一是放宽投资准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要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二是积极、有序、安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壮大“走出去”的微观主体基础,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的能力。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支持内陆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吸纳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推动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加工制造、贸易物流、旅游等产业在开放中发展壮大。四是统筹多双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特别是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战略,努力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三、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工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以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把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明年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要按照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搞好统筹谋划,正确地推进改革、准确地推进改革、有序地推进改革、协调地推进改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和积极进展,推出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改革举措,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二)加快重大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一是要围绕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聚焦于束缚市场活力、制约转方式调结构、影响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改革的重点任务。二是要把加强顶层设计与总结实践探索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制定重大改革方案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对重大改革方案的风险评估和实施效果的社会评估,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三)健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健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机制,密切跟踪分析改革形势,加强对改革方案的研究论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扎实进展。
第五篇:温州金融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
摘要: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最终在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最为聚集的温州,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脆弱的资金链大规模断裂,爆发了温州借贷危机。随后国务院决定成立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试图从民间金融阳光化合法化着手指出改革的十二项任务进而解决这一问题。一年多后的今天,改革的成果究竟怎样呢?本文从改革的背景,原因,举措入手,着重关注改革的成果及不足,进而得出金融改革的前进方向以及其对我国民间金融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融资阳光化合法化、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
一、温州金融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凭借着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使温州的民营经济越发壮大,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并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骄人成绩。
温州是我国较先进行金融改革的城市,而且它也创造出很多个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一”。第一个利率改革的试点:1980 年,温州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自发开始利率浮动,一举摘除了26年亏损的帽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随后 1987年温州就被全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确认为利率改革试点城市。第一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的建立:1986 年,成立了全国首创的民营股份制金融机构——东风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被誉为全国首批“民间银行”;第一家私人钱庄的出现,以及最早一批发展资金拆借市场、地方证券市场、民间借贷市场,民营金融机构和典当商行等等。在这三十年间,温州在经济上取得的硕果累累。
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整体经济虽受影响较小,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中国从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高利贷崩溃、担保公司链条断裂的现象。此番民间金融链条崩溃蔓延面积广泛,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而温州也难逃民间资本崩盘这股飓风之中。这时候便需要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以解决“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民间借贷**”、“民间资本外投”等等问题。
2011年,这些关键词都与温州这一民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相关联,温州成为民间借贷风险集中爆发的地方。民企老板集中跑路现象,不仅制造了大量呆坏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令维系巨额民间借贷的信用体系濒临破产。如果民间借贷这扇门再被关上,其他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也将面临拆借无门的困境。而且温州的民间借贷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规范。有关专家指出,对民间资本缺乏法律方面的规定与约束,因此存在包括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想办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庞大的民间资本寻找一个解决办法。与民间资本庞大无门相矛盾的是温州民营企业对资金之急需和民间信用风险之高。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从2011年下半年起,遭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温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民间资本十分充足,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大量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与此同时,大量中小型企业却融资困难、借贷无门,使民营企业的资金供求矛盾凸显。
在上面一系列背景下的催化下,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6
二、温州金融改革的原因
从2011年年初开始,温州老板或大量外逃,或跳楼自杀,温州金融市场乱象频生,这些老板之所以如此,归根究底是因为企业资金融通出现困难。红极一时的“温州模式”随着债务危机的爆发也宣告破产。温州模式究竟为什么会宣告破产?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说,一方面近年来,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企业的出口受到极大的抑制;但在国内,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增加需求,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前期政府采取扩张性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人民币对内贬值,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而后国家为稳定物价,抑制通胀又采取了紧缩政策,“温州模式”一直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中小企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从正规的信贷机构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只能够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极大的繁荣了高利贷市场。但是中小企业利润率较低,往往不足以偿还高利贷,所以将高利贷比作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毫不为过。而高利贷市场的繁荣大大激发了温州人民投身高利贷的热情,甚至是一些实体经济企业也抽取自有生产发展资金进行高利贷的运作,直接导致了其资金运行不健康,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温州市人行在2010年民间借贷问卷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为800亿元,其中企业民间借款160亿元、个人民间借款470亿元、融资中介借贷170亿元。在被温州市人行调查的对象中,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个人参与民间借贷的数量比企业多;从企业看,被调查的6家大型企业中仅1家参与了民间借贷,而中小企业则有60%左右的企业参与其中,小企业参与度明显更高。
另一方面,温州民间资本在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之后,从1998年开始大举进军房地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在外地有160万温州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国外的温州人在国内投资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2012年8月13日,多位温州炒房者、房产人士认为,之前十多年叱咤全国市场的“温州炒房团”,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有可能全军覆没。以温州为例,新建商品房比最高价时已下跌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过高比例融资的财务成本,温州炒房者把房子卖出去,也已经资不抵债。这毫无疑问,对于温州经济是雪上加霜。
单单从以上两点来看,温州出现债务危机就不足为奇了,人们的投机心理严重,大量的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得不到可靠合理资金的支持,融资困难,面对内外压力,资金链断裂,温州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三、温州金融改革的进展
(一)成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决定同意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出金融综合改革实验主要任务十二项:
1、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2、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3、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4、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5、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
6、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
7、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
8、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
9、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0、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11、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
12、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
这是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市按照批复的总体方案,围绕解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着力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推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11月22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的《方案》,浙江省政府对应制订了“省12条”具体实施方案。“省12条”具体方案的实施原则是“三坚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省12条”提出了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其中,浙江省政府要求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下放相关审批权限,在机构设立审批及项目报批过程中给予支持。研究成立温州金融研究院。大力推进金融集聚区总部大楼建设,2015年前初步形成规模。
(二)全面启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012年8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改革发展金融信贷惠农体系、金融支付便民体系和农村保险支农体系。其中,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一大亮点。推进“三位一体”(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农村互助体系建设,首批20家农村资金互助会获准筹建,即将开业运营。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挂牌,为农村农民(集体)房屋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涉农”产权提供流转交易服务。率全省之先在农村地区启动手机支付试点。
(三)编制发布“温州指数”
2012年12月7日,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首次发布。设立涵盖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在内的7大类350个监测点,定
期发布分平台、分期限和分方式的融资利率指数,包括民间借贷利率指数和每周综合利率指数趋势图,以达到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利率
(四)信用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12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个重点领域诚信建设。首创将征信系统进驻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把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延伸到金融机构之外。加快开发非现场实时监管系统,推动征信系统与民间金融监管对接。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信用体系建设。
(五)强势推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创新
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需求。推出“增信式”、“分段式”和“年审制循环贷款”等信贷创新,延长信贷实际使用期限,降低担保链和资金链风险。推广信用贷款,完成382家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全年中型以下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近2/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房产顺位抵押业务开闸,完成顺位抵押74笔,金额超过5000万元。在全市银行系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六)2013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新要求
2013年3月8日,朱从玖副省长一行在温州召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听取温州市政府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下步工作思路和工作建议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就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工作提出意见。指出2013年的具体工作:发行市政债,设立证券公司,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发行小额贷款公司定向债,金融服务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商业银行风险定价,征信体系建设,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农村资金互助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大额可转让存单,出台监管指引。
四、温州金融改革的不足与反思
(一)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不足,金融改革埋有隐患。
此次金融改革是在温州资金断链,出现大量企业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推出的,也意味着温州地区能够支撑起金融改革的实际经济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温州历来发展的是一些低端制造业,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饱和以及需求下降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这是温州金融乱象的根本所在。想要跳过这些实体经济问题,谋求金融改革发展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温州金融改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够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能够拉动实体经济增长,那么金融改革的后果可能是金融泡沫膨胀、产业空心化出现,不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有悖于改革初衷。
温州市十大工业行业生产情况(图1)
注意与本地经济优势相结合,引导金融改革方向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向,避免产业空心化。温州金融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启示就在于金融改革必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在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业领域的基础上展开深层改革。目前温州金融改革中最困难的地方也正在此。民间金融乱象在温州存在时间较长,在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时遭遇恶化,如果不能重新建立实体经济增长点,金融改革中一旦出现产业空心化,全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为此各地金融改革一定需要综合考虑地方优势,找准政策着力点,例如温州金融改革中的村镇银行,才能够实现金融改革的有效突破,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坚定推进利率市场化。
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谈了很多年,各界人士中的呼声也很高。这场金融改革,若缺乏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便不能称之为彻底的改革。中央实施的管制利率,大大低于市场利率,直接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扶持项目。即使民营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银行资金也爱莫能助。另一方面,人民币存款的上限管制,给人民带来的是“负利率”。与存银行相比,人们更愿意把钱以高利贷的形式,贷给缺钱的中小企业,以获得更好的收益。某种程度上,是人民币利率管制加剧了高利贷的泛滥,把一些寻资金无门的企业逼上了绝路。2011年温州一些“跑路”的老板,正是被高利贷所逼迫。而且,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一定会持续上升。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充足,民间借贷为了获得生存空间,未必会坚持高利息,这将为国有银行和民间资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将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开放,才能带来充分的市场竞争,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率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更多中小企业老板不再“跑路”。
五、温州金融改革的意义与前景
总的来说温州金融改革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起航。标志着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开始。改革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改的初始依然存在许多的限制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改革是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完成,只有一
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好改革之路。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的放宽程度将会不断扩大,民间资本的发挥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大,我国的金融体系必将日益完善,原有的金融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的矛盾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而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此次全国金融改革先锋,它的成果和经验必将被全国所吸收并学习。
参考文献:
[1]汪占熬, 陈小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启示[M].武汉金融,2012(8)
[2]周德文:温州金融改革一周年反思.[N].金融时报.,201
3[3]巴曙松:《从制度变迁看温州金融改革》,《中国金融》,2012年,第9期.
[4]韦丽云: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与民间资本利用 [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04):35-38
[5]周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原因及对策-从浙江温州金融**看中小企业融资[J],特别关注.2012(01):12-14
[6]施镇海:《浅析温州金融改革》,《东方企业文化·财会金融》,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