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团员青年在当前产能过剩下发挥作用
摘 要:本文总结煤炭行业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企业过去的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企业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青年员工,只有注入新鲜活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煤炭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制定符合青年员工发展的成长机制,合理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充分挖掘青年员工的潜能。
关键词:煤炭能源;产能过剩;当代团员青年;积极作用
煤炭属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能源,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最近几年,全国的煤炭市场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社会对煤炭的需求量逐渐下降,导致企业的产能过剩,大量的煤炭卖不出去,直接导致其价格直线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发展面临很大的难题。按照市场的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总体政策可知:煤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下滑,但是肯定会出现回暖,只不过回暖周期比较长。
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年员工逐渐成为了企业的中流砥柱,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故青年人必定会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一、化解产能过剩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
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目前,整个市场的经济都不乐观,以煤炭为支柱的产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按照国家部门的统计,2014年度前半年中,电力耗煤量仅仅为17.7亿吨,同比下降了3%。
2.按照国家政策的指导进行改革能源体系,尤其是在研发和开拓新能源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保证了行业的发展。随着可持续能源的不断发展,逐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的煤炭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能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
3.为了保护环境,转移能源的类型,政府出台了大量的管控政策。国内的大气污染基本上来自于火电、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排放,为了降低污染程度,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来降低煤炭的燃烧量。尤其是环保部出台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要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就必须降低煤炭的消耗,大力提倡节能减排。这些政策都对煤炭行业造成了冲击。
二、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必须端正思想和观念,提前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早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第二,加强内部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目前,煤炭工业处于转型阶段,企业必须加快推进速度,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进行新的突破,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第三,提高产品质量。不管什么领域,质量永远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尤其是处于市场经济不景气时,更要保证生产的质量。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目前的困境,做好自身的质量,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度过难关,为以后的复苏做好准备。
三、引导团员青年主力发挥中心作用
按照当下煤炭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新生力量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企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入手。
1.做好培训强化能力
当青年员工刚刚进入企业时,相关的培训往往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的找到在企业中的位置,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相关业务。培训的内容按照企业的发展策略和理念进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快速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
2.加强引导意识
对于企业的团青组织,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青年人快速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积极引导年轻人树立企业荣誉感,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力和热情,帮助企业发展和前进,让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3.创新的平台
为了快速培训年轻人,团青组织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策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搭建学习创新的平台。最常见的策略就是积极开展青年技术论坛和青年技术比武,为他们量身定做相关的讨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充分利用他们的激情和思想,找到新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尽最大限度地为晋煤集团古书院矿选煤厂青年员工搭建成长舞台,让每一位青工做到业绩方面独挡一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展活动强化保证
对于年轻人而言,实践才是他们最大的舞台,只有通过相关的活动来锻炼他们,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热情,帮助他们成长。所以,团青组织要确保日常活动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展示出来,最快速度地融入企业。将他们放到实际的活动中,不仅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事业观,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发展的同时成就自己。
5.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年轻人活力无限,但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并且心智也不太成熟,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碍和问题,这时就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帮助他们成长。而不能一味地采用强迫的方式,假如企业采用了强制性的措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抵制,不仅仅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企业蒙受了损失。
第二篇: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调查及其化解上
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调查及其化
解(上)
冯立果 高蕊
2013-06-09 10:08:0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6期
近来,部分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再次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需面对的突出问题。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对于电力供应、资源消耗、大气质量(如PM2.5)、水体污染等造成巨大压力或污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利用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消化、转移、整合、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四大行业企业也十分关注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本文根据长期产业跟踪研究以及今年1-5月对四大行业部分重点企业的调研情况,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的若干政策建议。
四个行业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
当前,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四个重化工业都出现了阶段性或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行业出现了所谓“先进产能”而非“落后产能”的过剩,非常值得警惕。
(一)钢铁产能的总量过剩主要是高端产能过剩
2012年我国粗钢产能9.5亿吨左右(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约9.2亿吨,冶金规划研究总院调查的约9.7亿吨),粗钢产量7.2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6%,略低于美国、日本设定的78%的产能过剩临界点,从总量上看属轻度产能过剩。
当前,钢铁产能过剩主要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及高端的板带材过剩。2012年我国主要生产板带材的80家重点大型钢铁企业利润只有15.8亿元,同比下降98%,销售利润率只有0.04%,亏损面23%;而2012年钢铁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024亿元,同比下降31.4%(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1026亿元,下降1%;钢铁冶炼及加工行业利润855亿元,下降48.1%)。传统长材、建筑用材销售稳定。据了解,唐山地区中小钢铁企业开工率均在95%以上,有的民营特钢企业还出现了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阶段看,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2013年企业投资“稳中小增”。2012年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为533公斤,离发达国家的峰值消费量平均值726公斤(日本802kg、韩国1200kg、美国640kg、前苏联577kg、德国887kg、法国517kg、英国459kg)还有一定差距。十八大后,钢铁企业有乐观预期。河北钢铁、首钢等10家重点企业的2013年经营目标,有“稳中小增”的趋势,预计全年产能将环比回升,突破10亿吨。
(二)水泥工业产能已经达到阶段性顶部,中长期仍有空间
2011年产能利用率为80.4%,2012年产能利用率约为79.04%,产能利用率略有下降,但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了45%,2012年实现行业利润560亿元,属于轻度过剩。但从中长期看,我国水泥消费仍有空间,企业投资快速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的水泥消费存在一个阶段性顶部,但随城镇化率提高,水泥需求量仍会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16吨,相近于美国当年消费第一个阶段出现拐点的水平(1974年美国15.7吨,2005年达到26.3吨)。2010年以来,水泥新增产能不断增加。2009年国务院38号文下发后,截至2012年底,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623条,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十八大后,许多水泥企业也都对城镇化、保障房、基建投资等表示乐观,2013年预计新增100条生产线,到2015年预计新增熟料产能将达到3亿吨。
(三)平板玻璃工业产能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
2012年全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约270条,其中停产冷修的约30条,产能利用率约79.9%,连续三年持续降低,略低于发达国家80%的临界值。金融危机以来的房地产和汽车救市政策,使玻璃市场大幅扩容,投资猛增。2009年以来,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浮法玻璃生产线近100条,目前在建、拟建生产线仍有30-40条。
(四)电解铝产能过剩情况比较突出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12年全国电解铝产能为2700万吨,产量为2000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4.07%;市场销量1902万吨,产销率95.1%;电解铝企业亏损面达到93%。2003年以来电解铝产能年增幅在25%左右,原铝消费年复合增长为17.5%,这种背景下,现在根据在建产能测算,2015年全国电解铝产能可能超过3300万吨,新疆等西部地区还有大批拟建产能。
导致四大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中央多次出台去产能化政策,但效果均不理想,反而“中央越控制,投资越踊跃,产能越过剩”。调研发现,导致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我国经济特定的发展阶段、产业周期、市场需求波动有关,也有许多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能调控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约束力
2003年以来,针对钢铁等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抑制盲目投资,控制产能过剩。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以总量控制为主要手段的产能调控方法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以钢铁工业为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铁需求的预测,2005年我国粗钢需求量为1.4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3.53亿吨;2010年粗钢需求量为3.2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约为6亿吨。在有色金属和水泥等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预测需求量过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产能调控政策基本上是以控制“过快”增长为主,严重背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调控目标与结果一再背离的现象,需要决策部门认真反思。另外,在产能调控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到位,查处力度不够,产生了“重审批,轻监管;重制度,轻执行”的不良倾向,结果往往是控住了守法合规企业,而放任了违法违规建设的企业。与此相关的利益链条应运而生,一些投机者通过高价转手批文获利,还有一些投资者建好生产线就等着大企业来收购。在一些地方,淘汰落后产能成为“样子工程”,假淘汰、重复申报骗取奖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一再出现,已经严重削弱了产业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地方政府GDP政绩观下的强力推动
四大行业对地方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度很高,各地均将其列入支柱产业。被调研企业都着重提出,地方政府在推进本地企业产能扩张、阻碍本地企业退出或被兼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使得中央历次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无法落地,相反还加速了地方产能的扩张。(1)违规批准。水泥行业:南方某省在2009年国务院38号文出台后,在2011-2012年仍然新批水泥产能6000多万吨。电解铝:2003年后新增的2400万吨电解铝和氧化铝产能中,80%以上都是违法违规产能。平板玻璃:2009年以来,各地都抢在38号文正式出台前突击核准、备案了一大批玻璃项目,确保50多条生产线合法上马。(2)利用低价工业用地或厂房、税收返还、补贴、违规贷款、压低水电价格等途径,吸引企业在本地扩大产能和产量。有企业反映,部分地方政府为企业制定了经营目标,要求扩建产能和产量,如果不照办,企业在许多方面就得不到照顾。(3)千方百计拯救濒临破产企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企业规模大,产值大,我国实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使得企业一旦退出,则意味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地方产值的减少。因此,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经济发展、保护职工饭碗、维护职工稳定等考虑,会倾向于对这些企业施以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使面临退出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三)淘汰落后、环保和产品质量监管和执法缺乏权威
企业普遍反映,各地都有大批未经国家环评和审批而上马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电解铝项目。同时,一些地方进入工信部淘汰落后名单的企业产能,至今仍然在运行,没有被淘汰。一些企业为了扩张产能,擅自更改技术标准,降低了产品质量。更有一些企业以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降低生产成本。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在淘汰落后、环境保护执法、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存在漏洞。据调查,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大约有超过3亿吨的各种不完全合规的钢铁产能。在电解铝行业,2003年后新增的电解铝和氧化铝产能,80%以上都是违法违规产能,可以说,发生在铝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是违法违规造成的。某企业反映,“氧化铝违法违规建设情况十分严重,许多特大型氧化铝项目没有通过国家环评,有些项目连有害废渣——赤泥的排放系统都没有配套建设,赤泥直接排放,对地表和地下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在水泥行业,一些厂家为降低成本而违规加大混和材比例,一般情况,熟料和粉煤灰等混和材是7:3,现在不少厂家已加大至3:7,这使水泥质量严重降低,势必引发质量事故和长期的安全问题。
(四)市场推动的兼并重组力量不足
被调研企业也都提到兼并重组对于化解过剩产能的作用,但是也都提出市场型的兼并重组很困难。从欧美、日本的产业发展历史来看,化解产能过剩离不开行业的并购重组,当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时,市场力量推动的行业并购马上风起云涌,能够有效消除过剩产能。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行业在本世纪初开始也出现了系列并购重组,但多半是行政主导的、以地方龙头国企为依托的、兼并收购大量中小企业的非市场化重组,协同性差,无助于化解过剩产能,地方政府即使本地企业出现破产倒闭,往往设置种种障碍,也不愿意外来企业并购本地企业,跨地区重组的障碍重重。现有的财税体制下,除了被央企收购,地方政府对外地企业兼并本地企业,以及本地强势企业将资金投往外地,基本上不会持积极态度,导致市场化重组的现实可能性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篇: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
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以下简称《通知》)。为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强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监管,现通知如下:
一、学习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抓好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管理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不平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指导,将错失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时机。
各级环保部门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同时,充分认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观念,引导企业贯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充分发挥环评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节器”的作用,切实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通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环评审批、强化环境监管、加强信息引导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对国家鼓励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推动科技进步、优化存量、调整产品结构的项目以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升级改造等有利于结构调整、环境改善的项目,加快环评审批。
(三)统筹安排,明确责任。把落实《通知》精神与环保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有机结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围绕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管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制订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环境保护监管措施和目标责任制,务求取得实效。
二、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建设项目环评管理
(四)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制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其他环境保护标准,严格控制物耗能耗高的项目准入。严格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企业的上市环保核查,建立并完善上市企业环保后督察制度,提高总量控制要求。进一步细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保政策和环评审批要求。
(五)加强区域产业规划环评。认真贯彻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第559号令),做好本区域的产业规划环评工作,以区域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为基础,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从源头上优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建设项目的规模、布局以及结构。未开展区域产业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未通过审查的、规划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编而未经重新或者补充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的,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区域内上述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六)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格遵守环评审批中“四个不批,三个严格”的要求。原则上不得受理和审批扩大产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在国家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出台之前,确有必要建设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项目环评文件,需报我部审批。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任务的地区,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新增排放总量的上述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三、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七)清查突出环境问题并责令整改。2009年年底前,开展“十一五”期间审批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建设项目环评的清查,重点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环境监理、环保“三同时”验收、日常环境监管等方面情况,对突出环境问题责令整改,于2010年1月15日前将整改情况报送我部。
(八)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环境监管。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期日常监管和现场执法,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评批复的各项环保措施,开展工程环境监理,确保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九)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加强对申请试生产项目环保设施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现场检查。对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项目,责令限期整改。
四、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环保政策措施
(十)严肃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未通过环评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开工建设;对建设单位未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久拖不验”、“久试不验”,未经环保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依法予以查处,责令停止生产,限期补办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对“双超双有”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和拒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限期整改。对环境违法严重的区域、行业、企业集团,环保部门继续推行“区域限批”政策,暂停区域、行业、企业集团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限期纠正环境违法行为。
(十一)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通过实施合理的经济补偿和政策引导等综合配套措施,加快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中重污染企业的退出步伐。退出的范围主要包括:因重污染或者高环境风险,严重危害周围人群身体健康的;需要淘汰严重污染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采取上大压小、关停并转以及其他企业重组方式等需要退出的。
(十二)严禁违规审批。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我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分级审批权限,进一步加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风电设备、煤化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项目环评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
(十三)认真落实问责制。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2009〕25号)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对越权审批、违规审批行为进行问责,除对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十四)加强环保信息发布工作。各级环保部门应主动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监察等部门联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适时向社会发布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信息,定期公布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情况和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名单,及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环境违法、环评审批等环保信息。
二○○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产能大过剩背景下的采矿工程硕士毕业生求职去向总结分析
产能大过剩背景下的采矿工程硕士毕业生求职去向总结分析
一、煤矿、金属矿等知名矿企
点评:基本不招人,效益好的大矿有很强的关系才能进入,没关系的同志可以忽略不计,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的煤矿在未来十年会大规模减少(主要减少的是小矿、老矿、险矿),煤炭行业的人才竞争会加剧,而且国企内部关系复杂,像采矿这种靠工程经验积累、对智商要求不高的专业,没有关系的同学,你认为你真的有出头之日么?
二、煤炭、金属相关科研单位或者2企业
点评:基本不招人,需准备论文、专利等条件,并且没关系基本去不了,因此有关系的同志考虑考虑吧,嘿嘿;另外还有一种路径可以去煤科院,那就是自学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这样既懂采矿又懂软件编程,那你就可以去煤科院搞软件开发去,但话说回来,当你真的学完了计算机编程,学的很好,一大把软件企业的实习,你还会去屌丝煤科院么?哈哈,偷笑。
三、地铁、隧道等岩土工程施工企业或科研事业单位
点评:大部分的单位因为专业不匹配不会招收采矿学生,大概也就是中铁、中建、中电、葛洲坝等大哥同情我们了,每年都有师兄去,想去的请教一下他们吧,看看他们的简历,另外利用老师和师兄的关系申请去这些单位实习,还有就是考考注册岩土工程师、二建、一建吧。
四、生产采矿设备、材料或者提供采矿技术服务的相关公司
点评:不了解,不做评价; 五、一些招收采矿工程硕士当老师的院校。
点评:明年还会再招人么,这是个大问题,即使招,人家也要博士,还有看看你简历上有多少论文和专利吧,另外看看自己本硕专业是否一致。
六、招收采矿工程或专业不限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点评:大部分采矿公务员岗位需要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一小部分事业单位不要工作经验,专业不限的岗位竞争压力很大,选调生需要党员和学生干部身份,待遇一般,工作稳定。
七、银行(能源矿产事业部)、证券公司(矿业行业分析师)等金融机构、四大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能源矿产)。
点评:需要考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还有必须有相关行业的实习经历;另外最好能够跟着管理学院一些老师参加相关的科研项目,将来可以为简历增色。
八、理工科或者专业不限的公司(管培生或者营销)
点评:如远景能源、AO史密斯等。不了解,不做点评!
九、互联网、软件行业
点评:高薪行业,是不是后悔本科没学计算机了,不过如果你热爱学习、热爱编程可以自己自学哦,然后申请一些实习,还是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的。如果你毅力不行,不如报个计算机编程培训班吧,矿大内部就有培训班,校外的主要是(传智播客、北大青鸟、达内),费用较贵,但是人家有就业推荐,而且待遇比采矿强多了。
十、高校辅导员
点评:需党员、学生干部,部分高校需学术型硕士,待遇不错,竞争激烈,还得拼关系。
十一、攻读博士(采矿、岩土方向/能源经济学等)
点评:
一、看自己适不适合读博,读博很枯燥的;
二、看自己实力够不够,多发论文专利吧;
三、读博应少点功利,得看自己有没有兴趣;
四、出国读博士的话,研一务必搞定雅思。
最后总结:当一个专业的企业和研究所都不招人,这就意味着这个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穷则思变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制定规划要趁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祝各位师弟未来求职顺利吧!
第五篇: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环发[2009]127号
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环发[2009]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以下简称《通知》)。为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强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监管,现通知如下:
一、学习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抓好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管理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不平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指导,将错失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时机。
各级环保部门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同时,充分认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观念,引导企业贯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充分发挥环评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节器”的作用,切实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通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环评审批、强化环境监管、加强信息引导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对国家鼓励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推动科技进步、优化存量、调整产品结构的项目以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升级改造等有利于结构调整、环境改善的项目,加快环评审批。
(三)统筹安排,明确责任。把落实《通知》精神与环保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有机结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围绕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管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制订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环境保护监管措施和目标责任制,务求取得实效。
二、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建设项目环评管理
(四)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制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其他环境保护标准,严格控制物耗能耗高的项目准入。严格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企业的上市环保核查,建立并完善上市企业环保后督察制度,提高总量控制要求。进一步细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保政策和环评审批要求。
(五)加强区域产业规划环评。认真贯彻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第559号令),做好本区域的产业规划环评工作,以区域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为基础,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从源头上优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建设项目的规模、布局以及结构。未开展区域产业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未通过审查的、规划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编而未经重新或者补充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的,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区域内上述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六)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格遵守环评审批中“四个不批,三个严格”的要求。原则上不得受理和审批扩大产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在国家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出台之前,确有必要建设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项目环评文件,需报我部审批。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任务的地区,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新增排放总量的上述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三、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七)清查突出环境问题并责令整改。2009年年底前,开展“十一五”期间审批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建设项目环评的清查,重点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环境监理、环保“三同时”验收、日常环境监管等方面情况,对突出环境问题责令整改,于2010年1月15日前将整改情况报送我部。
(八)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环境监管。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期日常监管和现场执法,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评批复的各项环保措施,开展工程环境监理,确保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九)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加强对申请试生产项目环保设施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现场检查。对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项目,责令限期整改。
四、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环保政策措施
(十)严肃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未通过环评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开工建设;对建设单位未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久拖不验”、“久试不验”,未经环保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依法予以查处,责令停止生产,限期补办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对“双超双有”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和拒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限期整改。对环境违法严重的区域、行业、企业集团,环保部门继续推行“区域限批”政策,暂停区域、行业、企业集团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限期纠正环境违法行为。
(十一)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通过实施合理的经济补偿和政策引导等综合配套措施,加快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中重污染企业的退出步伐。退出的范围主要包括:因重污染或者高环境风险,严重危害周围人群身体健康的;需要淘汰严重污染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采取上大压小、关停并转以及其他企业重组方式等需要退出的。
(十二)严禁违规审批。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我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分级审批权限,进一步加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风电设备、煤化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项目环评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
(十三)认真落实问责制。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2009〕25号)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对越权审批、违规审批行为进行问责,除对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十四)加强环保信息发布工作。各级环保部门应主动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监察等部门联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适时向社会发布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信息,定期公布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情况和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名单,及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环境违法、环评审批等环保信息。二○○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环保 重复建设 环境管理 通知
抄送: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质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