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

时间:2019-05-13 17: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

第一篇: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

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日出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有关劳动改造的哲学思想和法律依据,简要论述了劳动改造是监狱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是教育

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罪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具有不 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之后,按照科学发展的观点对劳动改造的 刑罚执行作用、心理矫治作用、职业技能培训作用、情绪稳定 与自我实现作用、服务社会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讨 论了在监狱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在确保正确执行刑罚的前提 下,应当更加注重罪犯的改造和社会化需要。此外,还讨论了 劳动改造应注意避免的“误区”,以确保监狱执行刑罚和罪犯 社会化过程顺利完成。

一、有关劳动改造制度的理论简述

1、哲学依据

大量的考古学发现证明首先有了劳动活动,才出现了人类。有了劳动,人类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生活所需的一切。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论点,即“劳动”是人类的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在马

克思主义者看来,劳动本身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罪犯实施劳动改造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明“生产劳动是罪犯改过自新的唯一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能够改造世界、改造人类,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病毒的消毒剂。

2、法律依据

《刑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监狱法》第四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罪犯参加劳动,不是“自愿”,而是必须。既是罪犯的法定义务,又是对罪犯的惩罚,体现了监狱执行刑罚的固有属性。

《监狱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我国的监狱不仅是罪犯刑罚的执行机关,也是罪犯改造机关,“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既定方针。劳动改造是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的重要手段。

二、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从古代肉刑、苦役到现在的劳动改

造,刑罚的惩罚功能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淡化。现代行刑文明化、科学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是,监狱行刑不单纯追求惩罚效果的价值取向,而更注重于罪犯的恶习得以矫正和改造,从而最终实现再社会化。我国监狱以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也将监狱行刑定位于“改造人”的最终目的,惩罚和改造是实现刑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在监狱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劳动改造仍将是重要的刑罚手段之一,但是更大程度上将成为教育矫治罪犯的重要手段。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劳动改造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

按照刑法和监狱法规定,组织罪犯劳动是监狱惩罚与改造罪犯的法定手段。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病毒的消毒剂”。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监管改造并列为三大改造手段。较多犯罪,尤其是物欲型罪犯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追求生活享乐、物质欲望强烈、缺乏遵纪守法意识、浪荡散漫、不守法纪、不愿受严格的纪律和制度约束,责任感淡薄。在他们非法侵吞财物(如抢劫、诈骗、盗窃、贪污受贿等非法所得财物时,决不会想到这些金钱物品乃是他人辛苦劳动的汗水结晶。因而而对这类罪犯改造时,首先要强制他们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一定的痛苦,感受到刑罚的威慑、报应,从而产生悔罪意识,矫正犯罪心理。

通过劳动改造,不仅可以对罪犯进行惩罚,还可以磨练罪犯的意志,培养成熟稳定的社会化人格,弥补人格缺陷,强化再社会化能力的养成,使罪犯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落实“首要标准”要求。在新形势下,劳动改造的地位势必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实施监狱体制改革后,对监狱劳动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了。但是,劳动改造的刑罚执行功能,永远不会消失。

2、劳动改造是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在执行刑罚过程中,我们要把罪犯当作国家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努力转变罪犯的扭曲的心理,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使之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在教育引导罪犯在劳动中逐步养成自觉劳动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实践证明,在单纯依靠其他改造手段或单纯依靠强制劳动的手段,很难实现劳动教育人、改造人、完善人的作用。因此,劳动改造是教育改造罪犯必不可少的方法。

3、劳动改造是培训罪犯职业技能增强谋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监管改造工作“首要标准”要求有效降低重新犯罪率。据有关调查显示,较大比例的重新犯罪分子谋生就业能力较差。事实上,多数刑释人员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谋生就业问

题,他们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而形成新的社会负担,甚至诱发重新犯罪。监狱工作实践表明,罪犯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除了犯罪恶习得以矫正外,还与是否具有赖以谋生的劳动技能有很大关系。劳动技能的形成主要是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的,通过劳动实践,罪犯能够学到生产劳动知识和职业技能。事实证明,具有较高劳动技能刑释人员易于获得就业机会,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相应较小。创新发展劳动改造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监管改造首要标准”的必然选择。劳动改造是培养罪犯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罪犯谋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按照“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改造人”是监狱行刑的最终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监狱行刑方式与国际正在逐步接轨,劳动改造在继续发挥刑罚执行作用的同时,必将越来越突出其教育功能、矫治功能与职业培训功能。劳动改造主要作用应包括执行刑罚、矫正罪犯不良思想、获得职业技能、稳定情绪与自我实现、服务社会等。

1、劳动改造具有执行刑罚的重要作用

劳动改造是刑罚执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刑法、刑诉法、监狱法明确规定,罪犯劳动改造具有强制性、惩罚性,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服从分配参加劳动的法律

规定,决定了罪犯参加劳动是一种法定义务。即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监狱管理更加科学文明规范,劳动改造的强制性、惩罚性也不会消除。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执行刑罚对罪犯进行惩罚的同时,应当重罪犯劳动权益,引导激励罪犯自觉参加劳动,努力使监狱生产劳动更加接近社会生产劳动条件,为罪犯最终实现社会化创造条件。但是,必须坚持的前提是,确保刑罚执行的规范执行。

2、劳动改造的思想矫治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监狱体制改革,劳动改造对罪犯的矫治功能和作用将更加突出。矫治罪犯恶习和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系统

性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监管改造实践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劳动改造的矫治思想又有了新的内涵。监狱要积极创新劳动改造方式,丰富劳动改造内容,充分调动罪犯参加劳动改造的积极性,使罪犯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转变犯罪思想,矫正犯罪恶习。要让罪犯理解政府投入巨资创造的生产劳动系统,是罪犯养成良好劳动谋生能力的宝贵条件。对罪犯的生产劳动应实行行政刑事奖励制度和逐步推行薪酬经济补偿制度,使罪犯在培养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改造成果。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改造管理模式和考核奖惩制度,并配套形成完善的劳动改造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罪犯

劳动积极性的措施,使劳动改造发挥更大的思想矫治作用。

3、劳动改造稳定罪犯情绪和自我实现作用

组织劳动改造可以转移罪犯的注意力,使其释放抑郁与烦躁,克服冲动与悲观,改善情绪,调整不良的心态,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与人合作、取得成绩,逐步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情感,引导其积极健康的思维,达到思想稳定与平衡,消除不安定因素。

通过参加劳动,可以使罪犯认识到自己在从事一件有价值的活动,且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另外,参加劳动客观上为罪犯提供了挖掘个人潜能,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使具有某种特长和能力的罪犯有可能做出突出的成就。事实上,有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科学研究成果、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在狱中诞生或在狱中完成构思的。这样,就使有害社会的罪犯转化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新人。

4、劳动改造的职业技能培训作用

司法部印发的《教育改造罪犯纲要》要求,要根据罪犯在狱内劳动岗位技能要求和刑满释放后就业的需要,组织罪犯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罪犯刑满释放前,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应当逐步达到应参加培训人数的90%以上。通过监狱的宣传教育,绝大多数罪犯都能认识到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劳动过程中自己学会与社会就业需求

接轨的一技之长,回归社会后才有可能立足于和生存于社会。罪犯会从最初的被迫劳动转变为自觉参加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主动去学习劳动技能、创新劳动方法,从而在劳动过程中受到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术和能力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劳动改造与职业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岗培训和出监培训相结合,监狱自主培训和借助社会力量培训相结合,在对罪犯进行监内生产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社会资源组织罪犯学习掌握多种劳动技能。对于确有悔改表现,余刑不长的罪犯,可以在监狱设立的半开放式劳动场所与社会上工人共同工作,享受与社会工人相当的劳动待遇,对罪犯提前进行复归社会的适应性训练,使罪犯出监后迅速融入社会,顺利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

5、劳动改造的服务社会作用

监狱的服刑罪犯是全体公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监狱教育、改造、管理罪犯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认识劳动改造在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劳动改造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服刑人员,改革和发展劳动改造工作直接的受益者是罪犯及他们数以万计的亲属,涉及到如此巨大的直接间接受益群体的执法工作,其社会作用十分重要。劳动改造的直接社会效果,是每年有数十万具有实用技能的罪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这样大量的不断融入社会生活的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及生活状

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本人及家庭,而且必将对社会将产生极大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重新犯罪问题。因此,劳动改造绝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无足轻重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作,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充分发挥劳动改造作用前提下还要注意保护罪犯合法权益

监狱法第七条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剥夺活着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罪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参加劳动。”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要求,“监狱应当实行生产项目准入管理制度,选择适合

罪犯教育改造需要、有安全保障的生产项目,禁止引进新建煤矿、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生产劳动项目。”“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安排罪犯加班必须经监狱长批准。罪犯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严禁超时超体力劳动。法定节假日应当安排罪犯休息。”这些法律和规定既包含了对罪犯权益保护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监狱组织罪犯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按照“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原则规范执行刑罚,通过劳动改造对罪犯进

行教育、矫治、引导,实现“改造人”的目的。在组织罪犯进行劳动改造过程中,应当在体现劳动改造的惩罚、教育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作用的同时,执法干警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有效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保障罪犯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执法干警的规范执法行为将是罪犯最好的楷模,将有助于罪犯养成遵规守法良好行为习惯。在劳动改造过程中保护罪犯合法权益具有强烈的示范功能,具有引导罪犯养成遵规守法习惯的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在监狱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按照刑法、监狱法等法律的规定,劳动改造仍然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在监狱刑罚执行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劳动改造应当更加注重罪犯的改造和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对罪犯劳动权益的保护,更加注重从强制劳动向引导罪犯自觉劳动的方向转化,使劳动改造成为促进罪犯思想改造,矫治扭曲心理、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消除罪犯监禁人格,培养罪犯积极社会角色意识。在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下,我们必须不断深化监狱体制改革,创新劳动改造行刑理念,充分发挥劳动改造的功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监狱企业应尽可能为罪犯劳动改造提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场所和岗位,按照市场化要求对罪犯进行技能培训,为罪犯再社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要避免“监狱企业完全市场

化”“绝对单一生产模式”“监企绝对分开”“监狱经费依、、、赖监狱企业发展”等认识误区,以确保监狱生产的刑罚执行 作用,并通过劳动改造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矫治、职 业技能培训,使罪犯在服刑期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有效 降低重新犯罪率,切实贯彻落实监管改造“首要标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②《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③吴爱英.在全国监狱劳教教育改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 国监狱》2010(5)第 12 页。④张成书 金保国 邹孝武.以人为本视角下劳动改造功能探讨 〖J〗 《监狱工作研究》2009(6)第 37 页。⑤谢西良 寇新功.经费保障 劳动改造 人力资源〖J〗 《监狱工 作研究》2010(4)第 22 页。⑥王林.新时期劳动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前瞻〖J〗 《监狱理论研究》 2006(2)第 40 页。⑦高建刚.监狱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监狱生产职能定位探析〖J〗 《监狱工作研究》2010(4)第 7 页。11

第二篇: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罪犯 劳动改造的功利主义思想及我国监狱生产劳动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 我国目前监狱劳动改造功能严重错位应在监狱价值理念和监狱制度构建的角度 对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再定位。明确劳动改造功能再定位的目标是实现监狱“以 改造人为宗旨”的本质属性的回归,并提出了实现这个监狱劳动改造功能正确 定位的几点建议。

监狱行刑实质上是将抽象的刑法规定加以具体运用的动态过程o'当然,这

种二具体运用的动态过程”是包含在刑罚执行的范围之内的。广义上的刑罚执行, 是指有关的刑罚执行机关将人民法院己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和裁定付诸 实施的活动。它既包括对主刑的执行,也包括对附加刑的执行①。相比较而言, 监狱行刑可称为狭义的刑罚执行,它是特指监狱(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依照法 律规定的特定执行范围将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和裁定付诸实 施的活动。根据我国《监狱法》的规定,监狱虽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但 其执行范围却是特定的,即只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无期徒刑、有期徒刊的罪 犯执行刑罚。监狱行刑功能,是指在监狱行刑的动态运作过程中对受刑人、对 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效能和影响。我国监狱对受刑人的功能表现为:一是惩罚 功能。监狱行刑本身就代表着惩罚,罪犯将被完全或部分剥夺人身自由,罪犯 会因失去人身自由在心灵上感受到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会对罪犯的心理产生 威慑作用,使罪犯在服刑期间不能也不敢危害社会;二是改造功能,其中包括 了劳动改造功能和教育改造功能。劳动改造功能是通过劳动使罪犯改掉恶习, 学会一技之长,逐渐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教育改造功能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使罪犯回顾过去,认识旧我,树立信心,重塑自

我。惩罚功能和改造功能既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又对立统一贯穿于监狱行刑始 终。惩罚功能离不开改造功能,否则监狱行刑就成了单纯的剥夺和威慑:改造 功能则必须以前者为基础,否则将无法和社会上的劳动和教育相区别。但是, 两者的立论根据、着眼点和价值追求是不同的。惩罚的正当根据是报应,它着 眼于过去的犯罪行为,追求的是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观念;而改造的根据 是预防,它着眼于未来,追求的是社会功利。监狱行刑的惩罚功能是显而易见 的,而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中的作用和正确定位,是监狱行刑活动中具有重要 理论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即着重对我国监狱行刑中劳动改造功能 的再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章我国监狱的行刑功能

在以自由刑为核心的现代刑罚体系里,剥夺自由刑是刑罚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欲了解剥夺自由刑的本质,首先需要了解刑罚的本质④'。在我国刑法理论 中,认为“刑罚以其惩罚的严厉性为本质属性”,或者认为“刑罚的法律本质 是惩罚的严厉性”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刑罚的严厉 性对某些刑种来说并不具有,如罚金或管制,这些刑种与作为治安行政处罚措 施的劳动教养相比,都不如劳动教养严厉。按惩罚严厉性说,无法对此作出解 释。可见此说只能说明一部分刑种,而不能说明全部刑种,因而不宜将它解释 为刑罚本质。从我国国情出发,宜认为刑罚的本质是对犯罪的惩罚性,亦即刑

罚是对犯罪的惩罚李。在本质刑罚的基础上再来认识剥夺目由刑的本质。剥夺自 由刑的本质由两个内在属性构成:一是以剥夺人身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对罪犯行 为的惩罚性;二是在剥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对罪犯的改造性二这两个内在属性 的辨证统一,就是剥夺自由刑的本质气剥夺自由刑的本质是监狱行刑功能的内 在根据,而监狱行刑功能则是剥夺自由刑本质的外化。

首先,监狱行刑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犯罪人的功能。剥夺自由刑的本质决定 了监狱行刑对受刑人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惩罚功能。监狱产生的最初 目的就是为了惩罚,惩罚是监狱行刑的固有属性。但是,我们并不能在监狱行 刑过程中单纯追求惩罚效果,更不能把惩罚作为监狱行刑的目的。过分强调监 狱行刑的惩罚功能必然导致为惩罚而惩罚的错误倾向。二是改造功能。“惩罚 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方针。我国监狱在执行刑 罚过程中,始终把改造罪犯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作为出发点,监狱各项工 作都围绕着这一轴心来运作。应该指出的是,惩罚是保证改造顺利进行的必要 条件之一,监狱行刑缺少了惩罚功能,对罪犯的改造就会落空;反之,改造本

身又是实施惩罚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说,监狱行刑的改造功能与惩罚功能是互 相依存、互相渗透的气监狱行刑的改造功能包括两方面:

1、劳动改造功能。犯罪分子大多因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追求享乐而走向犯罪。通过劳动,使犯 罪人逐步养成劳动的习惯,矫正其好逸恶劳的恶习,恢复普通人的本性。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惩罚一切 反革命犯和其他刑事犯,并且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1994 年颁布的《监狱法》第69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可

见我国监狱行刑中对劳动改造的重视。

2、教育改造功能。教育可以使人增长知 识,改变观念,提高思想,学会技能,因此它也是改造罪犯不可或缺的方法。

《监狱法》设立了“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专章,详细规定了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对服刑罪犯的教育与社会上的教育不同,它是以刑罚的惩罚功能为基础的,为 改造罪犯成为新人服务的。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 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其中,政治思想教育是以转化罪犯思想、矫治恶习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包括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形势政策教 育等,是教育改造的核心内容。

其次监狱行刑对社会的功能。监狱行刑是对犯罪人适用的,但它同时也是 社会的防卫手段,因此监狱行刑不仅对犯罪人发生作用,而且对社会产生作用。监狱行刑对社会的功能主要有:

1、做诫功能,或称为威慑功能。监狱行刑以 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力使潜在犯罪人(即通常所称社会不稳定分子)产生畏 俱而不敢犯罪。刑事古典学派著名代表费尔巴哈就主张,应当使人们预先知道 因犯罪而会受到刑罚惩罚的痛苦大于因犯罪所得到的快乐,从而抑制其心理上 可能萌生的犯罪意念,防止犯罪。根据潜在犯罪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可以将 其分为两类,即潜在初犯人和潜在再犯人,前者是指未曾受过刑事处罚但具有 极大犯罪可能性的人:后者是指已经受过刑事处罚而者复归社会后又具有犯罪 可能性的人。监狱行刑对潜在初犯人而言,使其看到他人受刑之苦,从而在产 生犯罪意图时可能会因惧怕刑罚惩罚而悬崖勒马,不敢以身试法:对潜在再犯 人而启`,使其亲身体验刑罚之苦,从而在再次萌生犯意时可能会基于行刑体验 而产生自我抑制作用。

2、鼓励功能。通过对犯罪人科以刑罚,可以教育广大人 民群众使其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自觉遵守法律,并积极参与同犯罪分子的斗 争。对自觉守法者来说,一方面是肯定了其守法价值;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其守 法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第三,对被害人的功能,或称安抚功能。此处的安抚功能是针对犯罪行为 的直接受害人及其亲友而言`的。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受害人及其亲友承 受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基于本能的复仇心理,他们在一定情况下会对 犯罪人及其亲友实施复仇行为,以此发泄对犯罪人的仇恨。一旦这种复仇心理 付诸实施,便又将构成一起罪案。司法机关将犯罪人绳之以法,使其经受铁窗 之苦,会对被害人及其亲友产生一定的安抚作用使其感受到法律为他们伸张了 正义,平息其愤怒和复仇情绪,使其被犯罪行为破坏的心理平衡重新恢复到正 常状态。

第二章从功利主义角度分析劳动改造功能

功利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和实践的正确性与错误性取决于这些行为和实

践对受其影响的全体当事人的普遍福利所产生结果;所谓行为的道德上的正确 或错误,是指该行为所产生的总体的善或恶而言,而不是指行为本身廷。古典学 派的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汾一书中明确地倡导功利主 义。他认为,“法律,毕竟是或者应当是自由人们的契约”厄。根据社会契约理 论,人们之所以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是为了“使大多 数人得到最大的幸福”。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割让出一部分自由而组合成 的刑罚权,在他看来,同样也是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李。根据社 会契约,“人们只是由于必要,才割让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因此很显然,任 何人都希望把尽量少的-一等于使别人担负起保护他的义务所必须的那么多的 自由交给公共的托管机构。刑罚权是这些割让的极小的自由结合起来的,超过 这个限度,便是滥用刑罚权。”`贝卡利亚利用社会契约理论首次提出了“最大 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术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律思想家杰里米·边沁将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由哲学领域注入刑事法领域, 他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一书中指出:“大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这两个主宰刁`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这种人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应当根据

行为本身所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⑤。边沁将功利主 义定义为“这样一种原则,即根据任何一种行为的本身是能够增加还是减少与 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幸福这样一种趋向,来决定赞成还是反对这种行为”。还` 边沁认为犯罪者内心存在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 的动机。如果制止动机小于驱使动机,就会诱使犯罪。虽然刑罚给犯罪者带来 一定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恶,但是,按照功利原则,只要刑罚所排除 的恶大于惩罚本身的痛苦,刑罚就是善的。只有当刑罚是没有根据的、或者无 效的、或成本过高、或不必要的时候,刑罚才是真正的恶②。基于功利主义的刑 罚目的,边沁建立了包括死刑在内的十一种刑罚体系。其中,边沁尤为推崇监 禁刑,认为监禁刑有助于犯人的改造,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圆形监狱”。在 匠形监狱中,罪犯是“拘留、监禁、孤独、强迫劳动和命令”的对象,罪犯的 行为依赖于他人的意志。恰恰是由于意志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罪犯。把圆形监 狱中的罪犯联合在一起的是管理人员的意图,他们让监视人员(监狱警卫、领 班、医生、教师)的意志取代罪犯的错误的或不可靠的意志。在圆形监狱中, 是监视人员的意志界定、指导和监控罪犯的行为。这种监狱还有个主要特征就 是合同管理,即承包人从犯人劳动中获取利润,犯人根据所尽的义务确定应得 的利益。边沁极力主张罪犯劳动,认为安排犯人进行劳动是排解其无聊状态的 唯一方法。对这种圆形监狱,边沁预期它能产生下列良好效果:“道德得到改 善,健康得到维护,劳动得到加强,教诲得到普及,公众负担得到减轻,经济 获得稳定。”“按照功利主义的刑罚观,对犯罪者的惩罚就是通过给犯罪人以痛 苦和祸害,使受刑之苦大于犯罪之乐,加强制止动机,弱化驱使动机,使制止 动机在行为人内心中占有优势,收到惩戒教育效果,以防止犯罪发生。惩罚犯 罪不再是单纯地惩罚罪犯,剥夺他的犯罪能力,还在于矫正罪犯使其不再犯罪 以及威慑他人不犯罪。现代的刑罚目的论基本上包含了这些,即刑罚有报应的 成分,又有威慑、剥夺犯罪能力以及矫正的成分。

功利主义影响下,西方在的罪犯劳动改造的问题经历过两个时期,即报应

刑时期和目的刑时期。由于刑事古典学派大多是报应兼一般预防论者,所以在 报应刑时期刑罚的目的主要在惩罚,威吓社会。不只要控制因违法被判刑后正 在服刑的人的行为,而且要控制一旦违法便应受到惩罚的人的行为。因此,·在 监狱行刑上以使罪犯感觉痛苦为目的,责令其从事各种劳役,施与凌虐和惩罚。强制犯人劳动的目的在于使其终日劳累,从而维持监狱纪律和减轻监狱经费开 支的困难。19世纪初期,在当时的英国监狱中,甚至实行单纯以折磨罪犯身体 为目的的罪犯无效劳动,如踏车、摇曲柄、投掷等,直到1898年这种无效劳动 刁'被禁止,而代之以有效劳动。19世纪末期随着近代学派的兴起,目的刑、教育刑思想和个别预防开始抬头,罪犯的劳动改造在监狱行刑中的地位日益提 高

现代的刑罚目的应该是多元化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单个。通过劳动惩罚 罪犯的功能应该退居次要位置,而主要目的是改造人。虽然在思想观念上,无 论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有力地支持劳动改造的存在和实施,但是劳动改造自 身的优点刁`是支持其自身合理性的根本所在。劳动改造成为行刑的基本内容, 这不仅因为一般社会的人们都是以劳动为其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因为只有劳

动刁`能最能够将有关行刑的法律主义、科学主义、人间主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换句话说,行刑所具有的五个方面或五种关系都要求以劳动作为行刑的基本内 容:从拘禁关系上讲,受刑人负有接受刑罚的义务,这一事实不能成为妨碍受 刑人和一般人一样以劳动作为基本生活内容的根据:从处遇上关系上讲,劳动 对于受刑人维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有益:从秩序关系来讲, 有意义的劳动是维持监狱秩序的最佳手段;从人间关系来讲,劳动是受刑人体 会或体验人间交往的重要过程:从社会关系来讲,劳动是维持受刑人与一般人 的同质性,保持监狱与社会的一体性的重要方法“。

功利主义从所谓普遍有利的结果的角度对人类行为、政治与社会政策作出 一般估价,它解释结果的特殊方式是设定社会大多有一种“功利功能”,这种 功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是由个人功利功能的总和构成的。尽管功利主义预 设了个人主义的前提,但是,它还是导致了把社会作为整体的集体主义价值判 断。因为它从功利的产出角度只关心结果,而忽视平等、正义和权利净。比如罪 犯在监狱服刑时被强制从事超时间、超体力、超强度劳动,民众应该对这样的 为人权公约所禁止的行为给予宽肴吗?我国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在人类 社会之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理论,它是最基本最起码的人类的基本道德问题 或日常生活世界的淑世伦理问题,以此对功利主义的效用观构成了一种强有力 的钳制,在刑罚问题上储怀值教授也认为奉行一种报应主义制约的功利主义, 大而化之就是公正与功利互为底线,谁也不能突破①。1955年联合国预防犯罪 与犯罪处遇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将监狱劳动列为专门议题之一,通过了《囚 犯待遇最低限度规则》,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提出了各国应遵守的基本要求。我 国1994年颁布的《监狱法》也对罪犯劳动的时间、报酬等作出了规定。这些都 是对功利主义的一个价值约束。

第三章我国监狱劳动改造功能严重错位

首先从理论上看,长期以来我国监狱学界有一种过分推崇劳动改造的观点, 把本来属于改造手段之一的劳动改造凌驾于其他改造手段之上,甚至称之为“惟 一手段”,认为只有劳动改造手段刁'能使罪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其他改造手 段只能起辅助作用李。由于理论上的片面性,加之监狱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物质 附属,在国家积极行政、统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强调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 系,依靠权力来维持组织结构的运行;同时,监狱权力行使缺乏制约,法外用 刑现象严重。在这一体制下,狱政政策或法律政策被视为国家对罪犯的强制, 严格限制罪犯的权利,重视罪犯义务的遵守,把罪犯对权力的屈从视为一种美 德3。

其次,从体制上看,监企合一体制下监狱生产和监狱经费之间的密切联系

使得监狱在追求罪犯改造质量这一目标的同时,还要为追求监狱企业的经济效 益疲于奔命。鉴于改造工作成果的长远性及其与物质利益的相对脱钩,远不如 “监狱经济”利益明显,导致监狱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监狱经济”所要求的 生产上。监狱生产在监狱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已超过了改造,监狱行刑的改造功 能只停留在对罪犯的一般关押与简单说教的层面。“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 针在实践中沉沦为“生产第一,改造第二”。改革开放,体制变革以来,大部分 监狱企业生产下滑陷入了令人堪忧的困境,为了尽力加大生产、增加效益,罪 犯劳动被严重异化,监狱行刑中的劳动改造功能作用被严重夸大,教育改造功 能则弱化甚至流于形式。进而恶性循环直接威胁到了监狱的理性价值、甚至是 工具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监狱劳动改造功能进行反思和重新评 价。

第一节我国罪犯劳动的历史回顾

罪犯劳动是监狱组织罪犯从事实践活动的总称,以生产性劳动为主,也包

括辅助性劳动和习艺性劳动等非生产性劳动。罪犯的生产性劳动,开创了监狱 这一特殊部门的生产领域一监狱生产①。回顾50多年来监狱生产的建立和发 展,始终是与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监狱经费保障制度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白勺:

一、“三个为了”引发全国监狱大生产

建国初期,监狱押犯剧增,关押场所爆满,给新生政权造成巨大压力。1951 年5月毛泽东同志指出:“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 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 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据此,第三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 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确定了组织全国犯人劳动的 生产项目,即:“从事大规模的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这些生产建设项目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场 地集中、便于管理,比较适合作为大规模组织犯人劳动的生产项目。一年后, 参加劳动的犯人达到了62%。接下来,又大力兴建农场,组织更多的犯人参加 农业劳动。至1952年底,全国己有73.%7的犯人参加劳动。到1954年,这个 比例进一步扩展到85.67%。②监狱生产创建并逐步发展起来,不仅解决了关押 场所紧张和罪犯坐吃闲饭的问题,也解决了监狱狱政设施经费和罪犯改造经费 不足的困难,而且为监狱和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监狱生产的收入被

1954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为劳动改造机关的经 费来源之一拼。监狱生产成为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监狱生产得到充分发展

监狱企业的生产在国民经济计划体系内运行,监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 全由国家计划调节,监狱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盈利全额上缴,亏损国 家补贴,监狱没有也不需要自主经营的职能。监狱企业只负责组织、管理罪犯 的生产活动,监狱成为自给自足的“单位”,扮演着行刑者、企业经营者和社会 管理者三重角色,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受国家计划 体系的保障,监狱企业在稳步发展的经营活动中,走出.了一条稳步发展,“自己 养活自己”的道路。监狱企业组织罪犯生产劳动,既实现着改造功能,又创造 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监狱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三、改革开放以后,监狱生产陷入困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的形势下,监狱生产的固有劣势:技术简单、产品档次低,劳动力素质差、地 理环境恶劣、历史欠帐多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随着这些负效应的逐渐释放, 监狱生产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从卯年代出现亏损至今,监狱系统经营亏 损挂帐已达十几亿元,生产连年不景气,全行业大面积亏损,使监狱系统在1992 年前后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拖欠干警工资、罪犯生活费等问题①。1995 年、1996年、1997年全国监狱系统每年的亏损额都在10亿元上下,亏损企业 数占监狱企业数的43.既、39.&40、36.7%。、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国务院 第17次总理办公会议纪要和1995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 动教养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4号)从干警经费、罪犯生活费、狱政建 设投资、基建投资等方面确定了监狱财政保障体制和投资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和原则框架。1994年12月颁布实施的《监狱法》第8条规定:“国家保障监 狱改造罪犯所需要的经费。监狱人民警察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费、狱政设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发〔1995〕4号文件也规定:“将 监狱、劳动教养经费和狱(所)政建设投资分别列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政府公共预算或计划。”但是多年来由于国家总体建设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 限制,监狱经费一直未能足额到位。国家对监狱的财政保障经费1999年己达 68%,到2000年全国累计拖欠在职千警、职工工资15.8亿元。这样,监狱经费 的30%要由监狱生产经营收入来补充,对干警、职工所欠的工资除一部分仍拖 欠外,大部分也要由监狱生产经营收入来弥补①。为了弥补监狱经费的巨大缺口, 监狱不得不牺牲自己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能,在越陷越深的市场经济大海中挣扎, 犯人的劳动时间强度加大,生活和劳动条件趋于恶化,监狱的执法和改造工作 受到极大干扰,监管安全形势严峻②。

四、监狱生产改革试点工作

2002年,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司法部

党组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提出“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 运行”的改革方针和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指导意见并决定在 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 监狱生产改革发展的方向“二2004年底,司法部对黑龙江、江西、上海等六省 市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检查,综合检查情况看改革成效 明显。一是监狱经费财政全额保障体制初步建立。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共同制 定的《监狱基本支出经费标准》的规定,试点两年期间,中央财政共向除上海 以外的5省(市)累计转移支付10.8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1.8亿元,并且已 经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上海市财政共拿出1.5亿元支持改革,并纳入财 政预算。二是监企分开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监狱和监狱企业相对独立、密切 联系、分开运行的工作机制。六省市已经将监狱管理局和监狱中负责生产经营 管理工作的内设机构分离出来,组建了监狱国有独资公司及其子公司或分公司, 基本实现了监狱与监狱企业在机构、职能、人员、资产上实行分开,初步形成 了监管改造、生产经营两套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收支分 开基本实现,运转正常。六省市在财务管理上划分了监狱和监狱企业两个主体, 明确了各自的经济责任,实行分开建帐、分开核算、分开管理,互不隶属。四 是规范运行正逐步探索完善。监企分开后,监狱与监狱企业分别制定、修改了 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界定了有关各方面关系,明确了个自职责。特别是在规 范监企关系方面,重庆、湖北、江西等基层监狱都采用制度规范、。合同约束、联席协调多种方式,建立了监狱长与总经理、劳动改造科与生产经营部、监区 长与分场长的三级协调机制,较好地推动了监狱与监狱企业的规范运行①。第二节对我国罪犯劳动的总体评述

一、罪犯劳动的组织实施始终是与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监狱经费保障制度 的发展密切联系

监狱生产是在国家积极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起步的。新中国诞生之初,国民 经济己经到了崩溃的边缘。“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 不及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面对罪犯一下 由6万余人猛增到80余万人,而接收的旧监狱设施破旧不堪,难以解决监狱在 押犯人激增的问题。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条 件下,让判处徒刑的罪犯,这“一个很大的劳动力”由国家养起,“坐吃闲饭”, 既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也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和国情。因此1951年中央确定劳动改造罪犯的政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此, 逐步产生了监狱经费对罪犯生产的高度依赖性。国家对监狱经费的保障只是部 分保障,而不是全额保障。由于是部分保障,所以国家财政拨款只是监狱经费 来源的一部分,所缺部分则由监狱生产收入解决。监狱生产的收入被《中华人 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列为监狱的经费来源。该条例第74条规定:“劳动改 造机关的经费来源:

1、国家预算内拨款;

2、劳动改造机关的生产收入。”且在 计划经济时代,依靠国家统筹规划,监狱生产收入成为监狱经费的主要来源, 监狱成为自给自足的“单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后,罪犯生产 在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情况下,尚有发展的空隙和余地,罪犯劳动达到顶峰。从 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之后至今的十余年时间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 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监狱经淤七现了严重的市场不适应症。尽管 国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但监狱经济逐步陷入困境①。1994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实施,《监狱法》提出了“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 工作方针,并将劳动生产纳入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体系,初步明确了“监企分开” 的体制。

二、罪犯劳动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1996年的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监狱省直属的独立工业有353个,其中有 在押犯企业为331个。按主导产业分类,监狱企业分布在煤炭采选业、非金属 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26个大类行业、32个中类行业与170个小类行 业:主要产品有822个久。截至1999年全国监狱系统共有184个农业企业,占 地68.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4万公顷。在全国监狱农场中,在押犯在5000 人以上的大型农场有28个,在押犯1500至5000人的中型农场81个,在押犯 在1500下的小型农场有72个气根据有关统计:1951年监狱的总产值是1862.04 万元,1958年监狱的总产值是137755.55万元,1970年监狱的总产值是

244327.80万元,1982年监狱的总产值是323823.33万元。1989年监狱的总产 值是911596.36万元厂。监狱经济的发展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国 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罪犯劳动是在监企合一条件下开展的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第74条规定,劳动改造

机关的经费筹集方式是国家预算拨款和劳动改造机关的生产收入。这在我国监 狱职能和干警中形成了“创造积极效益,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的法定职能和 政治职责。在相当程度上,这样的职能与职责也是衡量监狱机关对国家财政贡 献大小的尺度,无形之中导致中国监狱的运作经费和干警的物质性待遇,必然 的、历史性的与“监狱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①。监狱既是刑罚执行机关,也是 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监狱领导既是监狱长又是监狱企业的厂长、经理。监狱 警察既是刑罚的执行者,又是监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长期以来,对监狱财政 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监狱经费与监狱生产收入直接挂钩,监狱把罪犯生产劳动 作为维持监狱运转的重要手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商品生产一直处于短 缺状态。监狱所进行的生产项目,不存在市场饱和的问题,尤其是监狱生产中 的一些原料产品、初级产品都属于社会上的严重短缺的产品。监狱生产的一些 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能自我积累进行发展李。在这一时期“监企合一”体 制下的监狱企业不仅得到了发展,解决监狱经费,还能给国家上缴可观的利润。好景不长,当我国国民经济由时常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后,监狱生产因其先天的 劣势,无法与其他企业竞争,很快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困境。监狱长们更是疲于 奔命,到处找饭吃,由于长期“断奶”,监狱改造工作难以进入良性循环③。第三节对我国罪犯劳动的反思

一、罪犯劳动是以改造人理论为指导,实践中常常背离这个理论

我国监狱生产是改造罪犯的重要载体。我国监狱的罪犯改造工作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这一人们使用生产资 料,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给予了及高的评价,认 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 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劳动的上述观点成为我国监狱 把劳动改造确立为改造罪犯基本手段的指导思想。劳动这一改造罪犯手段的运 用是在其载体一监狱生产中进行的。监狱通过组织罪犯参加劳动对罪犯进行改 造,罪犯在参加劳动过程中改造犯罪思想、矫正犯罪恶习、学习劳动技能、成 为守法公民。这一改造罪犯的过程都是以监狱生产为载体进行的,或者说如果 没有监狱生产的存在,劳动改造这一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就难以充分运用①。但 是,从开始开展监狱生产时起,罪犯劳动就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摇摆,改造与

生产之间始终表现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情况使上至毛泽东、刘少奇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下到监狱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都对监狱生产有所意见。1955年中央决定从劳改队调3万和1万4千多罪犯分别参加福建鹰夏铁路和湖 北四湖排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抢工程进度和营养不够、甚至吃水都困 难等原因,发生了成百上千罪犯死亡的现象。这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造成了 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向中央汇报此事时,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齐 对此都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毛泽东指出:“要人道主义和阶级斗争相结合。”刘 少齐指出:“劳改工作的方针是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李公安部对四湖排水工程 指挥部《劳改犯人病亡情况报告》批示时明确指出:“今后务必纠正片面追求生 产任务而忽视和违反我们改造犯人的政治目的的一切做法各种不合理的管理制 度,应立即彻底废除。”气956年12月,罗瑞卿部长在第八次全国公安工作会 议总结讲话中指出:“劳动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把犯罪分子教育成成为善良 的劳动者。因此,既要生产,又要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思想教育工作。生产也是 为了改造上的目的,但不能妨碍改造。我们在这个工作中所追求的目的,主要 是政治上的目的,而不是经济上目的。”后来到1962年,毛泽东在听取公安部 负责人汇报时强调:“劳动改造罪犯,生产是手段,主要目的是改造,不要在经 济上作许多文章。”

二、罪犯劳动被严重异化

〔一)监狱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监狱行刑目的的矛盾

对监狱行刑目的,我国监狱法学界进行专门阐述的不多,但都有一个基本 的共同点,即我国行刑的目的不是(或不单纯是)使犯罪分子受到一定的痛苦 和损失,而是进行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我国《监狱法》对监狱行刑目 的没有明确表述,但该法第1条、第3条分别规定了:制定本法目的是“预防 和减少犯罪”和“监狱„„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可见,将监狱行刑目的 表述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既能成为我国监狱法学界普遍接受,又具有一定 法律依据`。监狱组织罪犯劳动就是为了实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目的进行的刑 罚执行活动:而监狱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法人主体,追求经 济效益最大化是其根本职能和本质任务。纵观行刑发展过程中,只要监狱经费 与罪犯生产劳动有关系,监狱追求经济效益并非是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服刑 罪犯这样的廉价劳动力谋取利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 因证明监狱的产品事实上是盈利的,立法者很快确信监狱工业是一个有效的经 营,希望监狱自给自足。于是,监狱工业的成功发展逐渐成为了监狱长最关心 的问题„„逐渐地,生产变为至高无上的目的,当时的一个报告中写到:“没 有一个州的监狱能证实改造是监狱行刑的最高目的,都尽可能充分利用罪犯这 样的廉价劳动力。”组织罪犯劳动会创造利润,当过分追求利润时,必然导致

其改造工作的削弱②。特别是我国在监企合一的情况下,监狱生产的经济意义被 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而监狱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基本职能却被架空,由 于我国的监狱生产管理人员与刑罚执行夕、员队伍没有分离,人员配置互为消长, 按照强调“生产第一”的管理思路,大部分的警力被用于监狱生产的管理,教 育改造工作由于警力不足难免流于形式,使改造质量受到极大影响。据统计, 全国监狱干警与押犯总数的比例,按1951年“八劳”会议确定的标准执行, 工业单位20%,农业单位16%,综合性单位18%的比例配。随着市场竞争的 加剧,各监狱都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警力,用于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售后服 务、催款要帐等生产经营业务。农业单位还要动用大量警力办学校、医院等, 使得在一线实际管理、教育罪犯的千警与在押犯的比例,一般在8%以下,有 的甚至在6%以下。而且,为了鼓励发展生产,许多监狱干警的经济待遇与犯 人生产劳动的效益挂钩,甚至直接由各级干警承包犯人生产,由作为国家公务 员的监狱干警对自己管理的犯人的生产经营自负盈亏。为了追求监狱生产利润 的最大化,一些监狱往往置罪犯的合法权益不顾,通过延长犯人的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等方式提高监狱生产的收入和利润。有的成年犯监狱,罪犯劳动 超过8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以上;有的监狱组织罪犯外役劳动,罪犯劳动时间 超过法律规定的要求;个别女犯监狱安排女犯从事某些不适合妇女身体条件的 劳动项目,等等①。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利于罪犯改造的副作用,使罪犯 产生厌倦、抵触劳动的情绪。同时也削减了教育改造的时间,使教育改造功能 严重弱化。,(二)“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影响监狱公正执法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社会公众对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公正执法。

监狱管理者手中掌握着对罪犯的管理、调配、处遇、奖惩甚至减刑、保外就医、假释等权力。如果监狱干警既是执法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的执法意 识和等价交换意识必然发生冲突③。由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监 狱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的产、供、销要全部走向市场。又由于监狱企业的产品 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监狱在寻找市场的过程中, 利用押犯中的经济犯、职务犯、关系犯,在产品销售、优惠贷款取得、减免税 费、动力供应等方面为监狱企业谋取利益。监狱对这些“社会资源”的偿付, 就是“妥协执法”,表现为对做出“贡献”的犯人,“破格”给予各种行政奖励`, “妥协执法”的范围和程度在有些监狱甚至发展到了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等 刑罚执行变更环节。以执法权利换取监狱利益的“妥协执法”现象,严重损害 了监狱执法的公正性和执法的正常秩序,也埋下了监狱警察执法腐败的隐忧遏。(三)监狱企业与社会企业之间不平等竞争的矛盾

监狱利用罪犯作为主要劳动力组织生产的企业与社会上按照公司法组成的

企业之间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平等竞争。尽管监狱企业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产品 结构单一等问题,但监狱企业享受贴息贷款、税收返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 时分利用罪犯这样的廉价劳动力使得生产成本低。因此监狱产品在市场流通, 是一种不平等竞争。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在过剩经济的情况下市场份额是有限 的,监狱生产靠各种优惠政策取得竞争优势,监狱企业搞得规模越大,占市场 份额越多,挤占社会企业的市场份额也越大,进而造成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减少, 社会上失业人员增多,也同样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社会稳定。(四)罪犯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关于强制劳动问题:监狱生产是在强制罪犯劳动的条件下开展的。强制罪

犯劳动的理论基础是劳动改造理论。早在建国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纲领》中就明文规定对罪犯“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曾经在新中国监狱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也 明确规定“为了惩罚一切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并且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 造自己,成为新人。”同年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政 策》的“社论”再次强调了“强迫劳动”。直到现在,大家形成的共识是“罪犯 劳动具有强制性”。不过,具有权威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学习手册》 在解释第69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时,没有用强制性一词, 而是用了一个中性的法律语言“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这是罪犯 的一项重要义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2年发布的《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白皮)用了较为缓和的语气“罪犯刚入狱时,有的没有劳动习惯,有的鄙视 劳动,因此参加劳动多少都带有被强迫的性质。”罪犯劳动有着坚强的理论支撑 ,。

监狱组织劳动的强制手段也很明显,完整的警戒设施、严密的监管制度、严 格的监规纪律构筑了威严的管理氛围。一方面,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 动,无所选择,而且劳动的场所、时间、任务、程序都必须服从安排,不得任 行其事;另一方面,抗拒劳动、消极怠工的罪犯将受到监狱的警告、记过、禁

闭等行政处罚李。我国罪犯劳动制度具有强制性、惩罚性等特点与联合国罪犯劳 动制度的非强制性、非惩罚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 公约》第8条第3款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要求从事强迫或强制劳动”;《联合国 罪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71条第3款规定,监狱当局“在正常工作日, 应交给足够的有用工作,使罪犯积极去做”同时规定:“监狱劳动不得具有折 磨性质”,劳动目的是“足以保持或增进罪犯出狱后诚实谋生的能力。„„利益 不得屈居于监所工业营利的目的之下”;《欧洲人权公约》第4条规定“任何 人不得使其从事强制或强迫劳动。”圭亚那、巴基斯坦和前南斯拉夫等国宪法均 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和强迫劳动。由此可见,在许多国家参加劳动是罪犯的一 项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但在我国罪犯参加劳动是改造的重要手段,具 有强制性特点,表现为一种义务,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

关于劳动报酬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罪犯劳动报酬目前为两大类型: 一类采权利主义,以德国、意大利、法国为楷模:一类采恩惠主义(奖金制), 以日本为典型,其他国家则较少运用。在我国历史上,自清末小河滋次郎主持 起草《大清监狱律草案》起,直至新中国成立止,监狱制度都深受日本影响, 关于罪犯劳动报酬也比照日本采用恩惠主义。这样罪犯作业被视为义务,罪犯 无权请求监狱给付报酬,监狱对罪犯作业是否要给付奖金,也便具有随意性, 因此,不符合尊重、保障罪犯人权之国际潮流'。我国1994年的《监狱法》对 罪犯劳动报酬采用权利主义,《监狱法》第72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对罪犯的劳动报酬问题做出 明确规定,是对罪犯劳动权的充分肯定。但其条文极其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条款。在当时监狱的财政拨款不能足额保障,还要靠监狱生 产弥补监狱经费的缺口,而监狱生产举步为艰,连干警工资都出现拖欠,给罪 犯发放劳动报酬无异于天方夜谭。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2003年4月福 建省监狱管理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福建省监狱系统罪犯劳动报酬管理 试行办法》,给参加劳动的罪犯发放劳动报酬。参加劳动的罪犯每月可领取10 余元至300元不等的“工资”以及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和津贴。《办法》规定, 罪犯劳动报酬的考核发放实行按日考核、按月兑现,考核与狱政管理、教育改 造达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罪犯如积极改造,可多领“薪水”,获评先进、劳 动能手、积极分子,可多拿“奖金”。同时,结合平时表现,可优先上报减刑、假释等。罪犯劳动报酬制度实行8个月来,福建省各监狱先后收到罪犯家属赞 扬这一人性化监管改造新举措的来信2000多封,各监狱的监管改造工作也较以 往更为稳定。与2003年3月相比,该省各监狱2003年11月的罪犯违规率下降 了36%,罪犯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技术、多挣钱、早出狱”成 为他们的现实追求“。但就全国监狱系统而言,罪犯劳动报酬制度还不规范,总 体上尚未开始起步,只有少数监狱对罪犯劳动工资制作了一些探索,对此尚需 要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予以落实。

关于劳动休息权问题:按照《监狱法》第71条规定“监狱对罪犯的劳动时 间,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在季节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可以 调整劳动时间。罪犯有在法定节日和休息日休息的权利”。显然,只有“在季节 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超时劳动才是合法的。1995年6月14日司法部印发了 《关于罪犯劳动工时的规定》的通知,第3条明确规定:“罪犯每周劳动(包括 集中学习时间)6天,每天劳动8小时,平均每周劳动不超过48小时”,“未成 年犯每天劳动4小时,平均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24小时”,“生产任务不饱满的 监狱,可以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批准,实行每周劳动5天,集中 学习l天的制度”。但是,由于监狱管理体制、财政保障体制以及监狱生产的利 益驱动等因素,罪犯劳动日益呈现出现超时间、超体力、超强度现象。这必然 挤占掉必要的教育改造活动,罪犯的休息、娱乐权利也自然受到损害。第四章监狱劳动改造功能的再定位思考 第一节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定位的思路与基点

监狱是依附于国家的一个“特殊标志物”:它既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病态物”, 同时又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文明物”。在专制社会,监狱是张扬暴力的机器;在 文明社会,监狱成为治理社会的工具。监狱文听进程的脚步,无不折射了社会 文明、进步的曙光。在当代,监狱“其实是一个国家真正实现高度文明的特殊而 重要的标志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说:“对罪犯的待遇也是衡 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监狱存在的价值决定监狱的具体 结构,并且结构为功能服务。监狱不是单纯惩罚犯罪的国家暴力工具,监狱的 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基础,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综合体。从监狱的行刑观 念到行刑实践,从监狱制度的合理安排到监狱具体设施的配备,都必须有某种 目的性的追求,蕴涵着某种价值理念的实现。过去,我们长期奉行阶级斗争的 哲学,强调对阶级敌人无情打击、严酷斗争。这些思想观念也深深影响到我们 的行刑理念,认为监狱是“专政机器”、“刀把子”,对罪犯就是要“惩罚”、“剥 夺”。现代监狱的理念是什么呢?当然是法治社会的普追价值追求。法治社会所 追求的人道、人权、公正、民主、自由、平等、效率等等都是构成监狱价值理 念体系的基础或主体。这些监狱理念的构建既是法治社会运行规则对监狱行刑 的支配与制约,也是监狱存在的合理根据。第二节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定位的目标与路径

一、目标是监狱本质属性的回归

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监狱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 所长郭建安研究员指出:新中国劳动改造制度创立以来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 以及我国现行立法都已经作出了答复,那就是“以改造人为宗旨”。监狱如何 实现改造人的宗旨,我认为主要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改造意识或我们习惯所称的思想;二是矫正习惯;三是培养刑满释放后谋生的手段。劳动在这三 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改造、矫正和培养发挥功效。但 是,劳动不能代替教育和管理等其他手段,更不能成为唯一的手段。从一定意 义上讲,教育手段在改造意识和培养谋生手段方面的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 能比劳动更为重要。

二、监狱行刑功能再定位的路径

(一)行刑理念上突破“劳动改造”一统天下

劳动改造之所以至高无上,来源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句话, 即生产劳动是罪犯改过自新的“惟一手段”。其实,马克思的那段话是在论述旧 监狱改造手段的匾乏,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想(为了“维护”工人利益主张 取消监狱劳动),而绝不是在论述社会主义监狱的工作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监 狱学界和监狱实践工作中“惟上”、“惟书”,把本来仅属于改造手段之一的劳动 改造凌驾于其他改造手段之上(甚至称之为“唯一的手段”),认为只有劳动改 造才能使罪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其他改造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更有甚者, 把监狱这一名称也改称为“劳改队”,把监狱人民警察改称为“劳改干部”,仿 佛手段同时就是目的。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和工作上的“重劳 轻教”和“重生产轻改造”①。这种以罪犯劳动为主体的劳动改造理论左右了我 国半个世纪,当前在新形势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寻求新的思

维和变革,突破“劳动改造”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研究我国监狱问题的理论 立场应该是:“首先,研究21世纪中国监狱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监狱的走向。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 识,跨世纪不等于跨阶段。任何超越时代、超越阶段的讨论都无助于中国监狱 工作在21世纪中的健康发展。第二,研究21世纪中国监狱定位问题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解决好借鉴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不能拘泥于马列经典著 作中关于监狱工作的论述,又不能拘泥于别国的监狱模式,也不能拘泥于我国 监狱工作的历史经验。第三,研究21世纪中国监狱定位的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服务。„„要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监狱 制度为落脚点,改革不适应中国监狱向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旧体制, 建立适应监狱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新体制。”“ 第一、从罪犯劳动演变规律看,在国家困难时期,不少国家也把罪犯劳动 作为创造财富的手段,但当国家具备一定财力后,罪犯劳动一定是回归到改造 罪犯的意义上,尽管罪犯劳动要有效益,甚至有规范、有规模的劳动,但那绝 不是由罪犯劳动给监狱提供经费保障,为工作人员购服装、发工资、发奖金, 而是体现劳动除挣钱以外的其它更重要的目的蛋。

第二、从理性认识行刑效能的角度看,行刑作为一项执法活动,其目标并 非培养一个道德完美、情操高尚的人,这样的目标尽管十分理想,却是不现实 的。我国应当继续坚持对罪犯的改造,但改造的重心应该放在矫治不良心理、戒除恶习上,而不是放在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化上来。当然,并不否认行刑机 关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工作,对罪犯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起一定的潜移默 化的作用,但这不应是行刑机关所特有的中心任务,更不应作为衡量行刑效能 高低的主要标准。理性认识行刑的功能及效果是极其必要的。一方面行刑的功 能是多方面的,除了改造功能以外,还有剥夺、威慑、鉴别、安抚等功能,不 能因为改造成效不够理想,就断定整个行刑工作一定是低效的、失败的,甚至 否认行刑机构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行刑功能是存在局限性的,行刑的效能, 尤其是改造的效能,受到主客观多中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立法质量、量刑水 准、干警素质、国家投入、社会配合和社会风气等等,因此不能对行刑机关改 造罪犯的功能和效果期望值过高①。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监狱工作改造人类、改造社会事业,是光荣的、伟大的、崇高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是功在当前、利及后人的神圣事业。往往过高的估价监狱惩罚和改造罪犯的价值,以为,重 新犯罪率低就表明监狱工作“威力无比”,而重新犯罪到底和哪些因素相关, 相关到何种程度?尚无准确模型。上海监狱局1992年的定量分析证明,有12 种因素与从新犯罪关系密切:家庭关系、安置情况、帮教情况、婚姻状况、判 刑次数、改造表现、经济状况、出狱年龄、犯罪种类、刑前职业、刑期和户籍 地。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导致重新犯罪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呈现出复 杂的结构图式。监狱工作的教育、改造乃至矫正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更不 能人为地无限放大。也就是说,监狱机关、监狱警察只对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 犯罪承担有限责任。监狱职能的有限性丝毫不意味着贬低监狱工作的伟大价值。监狱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将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将破坏力 量转化为建设力量。这是监狱事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是监狱工作在社会工作中 的定位。拔高、虚夸监狱工作的价值是与事无补的。相反,认识和承认改造工 作的有限性,刁`能恢复了监狱工作的真正价值,使我们、也使全社会认识监狱 工作的真正价值。

(二)法治层面上全面推进行刑法治化

监狱行刑法治化并非单纯指监狱严格依法办事,而是指监狱、监狱人民警 察和其他行刑参与人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行为,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 违反法律规定。行刑参与人是指除了作为行刑活动主体的监狱、监狱人民警察 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行刑活动的其他机关和个人。直接参与人是指监狱管理 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直接决定或影响监狱行刑活动的机关和个人。间接参与人是指对监狱行刑活动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有关机关、部门及其工作 人员,如人事、财政、公安等部门。监狱的行刑行为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不是 部门行为,实现监狱行刑的全面法治化,也决非监狱自身可以完成的,它需要

这个社会的共同推动乏。在正确发挥监狱劳动改造功能,推进依法治监上应注意 以下问题: 一是加强干警法治观念。有的监狱干警存在着“以言代法”、“重权轻法” 的潜意识,把执法活动当成是行使自己的行政权力,为所欲为,习惯依靠行政 命令办事,凡事靠发号施令来进行,而不是从法律依据出发、按照法定程序开 展,依法办事的意识淡薄。对许多监狱干警来说把罪犯劳动放到依法治监的概 念里去思考,是匪夷所思的事。其实,《监狱法》借鉴他国对监狱罪犯劳动的有 关规定和第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与犯罪待遇大会通过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 准规则》及其附件《罪犯劳动》的有关精神,对罪犯劳动进了较全面的、人道 的、文明的、科学的规定,总的原则上规定罪犯劳动时间和休息权利、参加劳 动的罪犯的报酬、监狱执行劳动保护、在劳动中致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罪犯处理 等内容。在其他许多监狱管理制度中也有关罪犯劳动的规定,内容具体,覆盖 面广,要求高c。但这些制度和要求在现实中很难落实,因此,曲面推进行刑法 治化首先要提高监狱干警的法治意识很有必要。

二是完善监狱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监首先要有法可依,完备监狱的法律 法规体系是依法治监的前提。目前,在监狱法律法规上已初步形成了以《监狱 法》以及相关法律为核心的监狱法律法规体系,但目前,这个体系还不尽完善。现行《监狱法》虽然规定了罪犯劳动时间和休息权利、参加劳动的罪犯的报酬、监狱执行劳动保护、在劳动中致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罪犯处理等内容,但这些规 定很抽象,可操作性差;《监狱法》实施已10年,但相配套的实施条例至今还 未出台,执法上缺乏统一、规范,各地监狱各行其是,影响了监狱执法的严肃 性。在执法中,虽然反复强调要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但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 保护罪犯法定权利的保障体系。罪犯的法定权利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执法随 意性大。如罪犯有休假、学习的权利,但却没有一个具体的保障制度,对罪犯 劳动虽然做作出了大量规定但是弹性过大,所以,尽管上级三令五申禁止超时 加班加点,但罪犯的超时劳动仍普遍存在二因此必须完善罪犯劳动法律制度。一是在立法中,应根据监狱企业的性质和任务,对监狱生产的管理方式、组织 机构、人员管理、投资渠道、收入分配、产品销售方向、财务和资产管理等方 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二是在立法中,还应对罪犯劳动生产改造的全过程予 以规范。如对罪犯的劳动管理、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劳动时间、劳动培训、劳动保险以及考核奖罚等内容。监狱生产是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实现 的重要手段,规范监狱生产必须在人文化与法治化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 监狱生产与劳动必须遵循基本的底线,应有利于罪犯的改造与罪犯基本权益之 维护。联合国《罪犯处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对罪犯劳动作了专门规定:监狱 劳动不得具有折磨性质;罪犯必须参加劳动,但以医官断定其身心俱宜为限;罪犯的劳动,应尽可能有利于增进出狱后谋生的能力;监狱应提供有用行业的 职业训练;在允许的范围内,罪犯可以选择所愿从事的劳动种类;监狱内的劳 动组织与管理方法也尽量与社会的作法相似;罪犯及其职业训练上的利益高于 监狱盈利的目的:监狱要有劳动保护,罪犯劳动每周一日,并保证享有教育和 其它活动时间;监狱应有公平的劳动报酬制度。在监狱生产的立法中,我们可 以参照这些加以规定,以维持人文化与法治化的底线工。

三是加强监督。监狱要实现法治化离不开监督,监督的不力,就会使监狱

执法权失控。完整意义上的监狱法治,就包括了执法监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 监狱的执法监督既不健全又不完善,甚至流于形式。在新形势下,应当大力加 强对监狱执法的监督。首先是狱务公开,将罪犯从入监到出监,从劳动、学习到接受管理,从减刑、假释到处分、加刑等有关权利、义务等和监狱工作有关 内容、流程、期限、幅度向社会公布提高了执法透明度;二是建立全方位的法 律监督体系,将整个监狱执法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确保执法活动公正、公平、合法进行。从监督形式上看,应包括权力机关监督、党的监督、群众监 督、舆论监督;从过程上看,应包括事先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从监督 内容上看,应包括执法监督、管理监督等。

(三)体制上建立监狱经费全面保障体制,实现监狱职能一体化

一是落实监狱经费保障机制。全额保障是纯化监狱职能实现监狱劳动改造 功能正确定位的前提。如果监狱经费不能得到财政全额保障,监狱就会想方设 法通过罪犯生产劳动进行创收。现行的监狱经费供应体制与1994年颁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也相矛盾,《监狱法》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 经费。监狱的警察经费、罪犯的改造、生活、狱政设施等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 列入国家预算。但是在实际上,各地落实监狱经费保障的具体情况差别较大, 普遍存在不到位、标准低、缺口大的问题。当前各地监狱的所需经费实行财政 拨款与监狱企业自身生产双重支持的方针,由于财政拨款所占的比例有限,监 狱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盈利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那里的监管和被监管人员的 生存状态,这样也就造成了各地监狱贫富不均,差异巨大的现象。有关政府部 门应尽快联合制定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实行收支分开,将监狱经费按支出标准 纳入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生产所得收入,应单 独核算并上缴财政。收支分开,将有助于监狱彻底放弃对罪犯劳动的经济利益 的依赖和追求工。二是纯化监狱职能,彻底实现监企分离。监企分离不是简单的 分家,而是将监狱原有的刑罚执行职能和生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彻底分离。监狱 里凡是从事生产经营等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当从监狱警察中分离出去,真正 实现监狱管理人员警察化、公务员化。为了纯化监狱职能,从体制上、制度上 保证监狱刑罚执行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实现“监狱企业分离”。另一方面,为 了有效地经营管理犯人的劳动生产,也必须纯化企业的职能,企业单独运行。彻底实现“监企分离”,必须有组织保障,在全国和各省分别成立专门机构,组 织实施罪犯的劳动生产活动,并通过经济运作和有效的经营活动,为罪犯劳动

持续提供设施和条件的保障孟。在监狱与监狱企业的管理模式上各国都有不同的 方式。加拿大监狱局成立了监狱劳动服务公司(简称COCRAN公司)来管理监狱 劳动。一该公司是监狱局的下属机构,但它基本采取市场模式运作,与联邦监狱 之间没有从属关系。CORCAN公司具有更透明的社会成本、更具商业化的财务管 理,更易于与私人企业建立关系,对市场的反映能力更强能以更接近私人企业 的标准来培养罪犯的职业技能。公司不交税,生产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支持

矫正项目。CORCAN公司有一个由商界人士、工人代表和市民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在CORCAX内部为了方便不同产品和服务种类的管理,设有农业、建筑业、制造 业、纺织品和劳务等5个管理处,现有工作人员300多名,除少数合同工外, 都具有公务员身份,工资由政府支付,与公司盈亏无关。新加坡根据《矫正更 生公司法》组建了新加坡复员技训集团(简称SCORE公司),其职责是:经营全 国监狱生产,负责各监狱的生产项目、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管理;负 责对罪犯的培训;为刑满释放人员介绍职业:协调私人企业在监狱内设工厂, 安排罪犯劳动。可见这些国家的监狱生产模式是设立专门的公司负责监狱生产 的规划和管理,人员与资金都独立于监狱。我国实施监企分离的过程中,可以 参照国外的做法,成立专门的生产部门,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并结合监 狱的特点,制订监狱企业的生产计划,包括生产任务、原料供应计划,产品的 销售计划。各监狱按照任务组织罪犯进行生产,不负责原材料采购,也不负责 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国家通过在政府采购中划定一部分公用 物品指定由监狱进行生产,为监狱生产提供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对监狱生产 进行扶持。政府采购是国家机关、实行国家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 用国家财政性资金,为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以购买等形式获得商品.、工程、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国家调节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监 狱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通过招标、投标方式而获得政府采购的订单。一 般是国家在政府采购中划定一部分公用物品指定由监狱组织罪犯生产,以此对 监狱生产进行扶持,这是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通行做法:我国已经开始 在全国逐步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应当在政府采购中划定一部分公用物品由监狱 组织罪犯生产,由政府定购,以此解决监狱组织罪犯劳动问题注。(四)行刑社会化

监禁刑的基本属性是将罪犯隔离于正常社会之外,而追求的目标却是罪犯

复归社会,这就使监狱行刑的手段和目标、过程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所谓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事执行服务 于罪犯社会化的目标,而应该慎用监禁刑,尽可能对犯罪人适用非监禁刑,使 其在社会上得到教育改造;同时对于罪行较重有必要监禁的罪犯,应使其尽可 能多地接触社会,并使社会最大限度参与罪犯矫正事业,从而使刑事执行与社 会发展保持同步,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李。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来看,监狱行刑的社会化集中表现为在罪犯改造中充分融入社会思想,使罪犯 服刑中可能产生的“监狱人格”最小化。社会学的理论认为,罪犯犯罪是因为 其社会化不完全,即社会化缺陷的结果,他们在监狱服刑就是强制再社会化, 其目的是使罪犯重返社会。刑罚学上的社会化概念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二战 后影响了整个世界。这一思想深刻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行刑社会 化是在监禁刑替代了生命刑、肉刑之后的人类更加文明的刑罚方式,是当下发 达国家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1、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监狱布局基本上借鉴了当时苏联 的模式。由于国家财政极度困难,国家经济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政权,防止 罪犯坐吃闲饭,绝大多数监狱建立在偏远的山区湖边,一些原有的城市监狱也 纷纷搬迁到偏远之地。改革开放以后,部分省市开始进行监狱布局调整,把一 些偏远监狱搬迁到城市附近和交通沿线。但就全国而言,监狱布局不合理的矛 盾仍然十分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监狱分布失衡,疏密不均。人口较 少、经济不发达的西北省区监狱过剩,押犯日趋减少,许多监狱今后将失去存 在的合理性。如青海省,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为了收押大量的内地调犯., 陆续建造了许多监狱,其中有一些关押能力很大。据了解,青海全省曾有过押 犯13万余的历史高峰。然而,近年来已基本停止了从内地向边疆地区大规模的 调犯活动,一些监狱在押犯陆续刑满释放,又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新调押的罪犯。这样,逐步形成了某些监狱押犯持续减少甚至没有押犯的局面主。然而,人口密 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区却监狱不足,押犯快速增加,不得不屡屡增设新 监,扩大规模,甚至外调罪犯。如广东省,全省监狱系统设计关押能力为5.5 万人,而到1996年底该省实际关押罪犯数已超过11万人,超押5.5万人,超 押率为100%2。二是地域配置不合理。除大中城市监狱外,各省都有相当数量 的监狱设置在边远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如新疆,特别是南疆许 多监狱,位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戈壁中,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最近的也 有400多公里,其中于田监狱距乌鲁木齐2200公里g。封闭落后的环境不利于 罪犯的教育改造;较差的经济环境使罪犯劳动改造的实现日趋艰难;监狱形成 “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社会,社会服务系统成为监狱背不起、甩不掉的沉 重包袱;造成干警队伍流动困难,近亲繁殖,整体素质降低等等子。

受原有的布局模式的性消极影响,我国监狱仍未彻底摒弃旧监狱阴森恐怖、与世隔绝等现象的侄桔。监狱布局不合理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指导思想上, 片面追求监狱劳动改造功能,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同时认 为监狱设在偏远地区,犯人不容易脱逃,监管安全度高等思想也是造成我国监 狱布局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其实,监狱的设置应与现代行刑要求与发展趋势相 一致,并符合人道、人权和民主、法律、科学与效率等精神,以监狱布局反映 国家行刑观念。美国矫正协会和矫正鉴定委员会制定的《成人矫正机构标准》(1990年第3版)明确规定:“矫正机构应当位于至少一万人口的居民中心50 英里以内的地方,或者距离一所医院、消防站和公共交通中心一小时汽车路程 的范围内。”在解释这一规定的理由时,他们指出,是为了使矫正机构能够利用 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机会;为了招聘到更多的工作人员,并且使矫正工作人员 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培训;为了便利安排探监人员的食宿:为了为外出学习和 工作的犯人提供学习和就业的机会①。由此可见,为了有利于罪犯改造和回归社 会,保证监狱安全,我国调整监狱布局己经势在必行。

2、处遇制度上,实行罪犯处遇的开放化。开放式处遇是相对封闭式处遇而 言,它的特征是打破传统监狱的高墙,将物理的拘束力大幅度减少,增大对服 刑人员的信任。西方开放式处遇制度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的非暴力犯,其具体 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劳动释放制。接受这种处遇的犯人,白天到监狱外面 的劳动场所与社会上一般工人共同劳动,除了雇主以外无人知道其是犯人,晚 上下班后回监狱报到。②学习释放制,这是一种让犯人到监狱外学习的制 度,接受这种处遇的犯人,白天去监狱外面的学校读书,晚上回到监狱。③归 假制,这是一种给予正在服刑的犯人一定的假期,让其回家度假的制度。④ 周末拘禁制,这是一种让犯人周末(包括周六和周日)在监狱服刑的制度。主 要做法是,对那些犯罪性质和情节轻微,所判刑期很短,且无再犯之虞的犯人, 只要求周末到监狱服刑,其他时间仍留在家庭和社会上过正常的生活。我国对罪犯外出与归假的制度与立法尚不完备,《监狱法》第57条规定: “„„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在服刑期间一贯表现好,离开监狱不致再 危害社会的,监狱可以根据情况准其离监探亲。”虽然创设了离监探亲制度, 但对其适用的标准、条件、期限、审批程序和离监期间的行为规则等,都没有 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影响了这一制度的适用;同时,类似于国外的工作外出.、就学外出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 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出与归假制度,使之法定化、制度化、具体化及 多样化,以发挥其在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②。

3、在监狱结构上,设置开放式监狱。当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

开放式监狱,使其成为监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在海牙举行的联合 国第一届防止犯罪及罪犯处遇会议曾在其所决议的有关开放式处遇会议曾在其 所决议的有关开放式刑事执行机构设置问题的建议案上指出,“开放式刑事执 行机构之特征,乃物质上或实力上防脱逃之设施,如围墙、栓锁、铁栏、武装 或其他特别戒护人员等。”①根1993年1月1日的统计,美国最低警戒度监狱 关押着8万余名罪犯;在丹麦,全国15个监狱中除6个是封闭式监狱外,其余 均为开放设施,在开放监狱服刑的犯人数量超过封闭监狱:在瑞典共有72所监 狱,其中43个为开放式监狱。各国的开放式监狱都实行以罪犯自觉自律为基础 的教育管理制度,没有物质和人员方面的强制,狱内生活条件同正常社会接近, 大大降低了监禁状态对罪犯身心健康的伤害,有利于受刑人重新适应社会:同 时,由于开放式监狱最大限度地降低约束程度,减少了监狱管理人员的数量和 工作量,节省了用于设置某些控制性物质设施的费用,因而有助于降低行刑成 本、提高行刑效益一气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类似国外那样的 开放式监狱。结合我国监狱行刑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在我 国建立一定数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监狱,将那些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 罪犯和即将释放的罪犯收容其中。获得开放性处遇的罪犯虽然没有获得完全自 由,但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基本可以全方位接收社会发展信息,同时可以掌

握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虽然监狱企业为罪犯学习劳动技能提供了一 定条件,但限于监狱企业生产专业范围和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罪犯所学知识 和技能的水平仍然有限。如果罪犯直接服务于技术更新相对较快、更符合社会 现实需要的企业,就可以促进罪犯掌握更先进、更实用的技能,这样可以缩短 罪犯社会化的时间,拉近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促进罪犯尽早适应社会生活。这 样更有利于监狱行刑的劳动改造功能和教育改造功能的实现。

4、在刑罚变更上提高假释的适用率。假释是一种重要的非监禁措施,它为 受刑人设置了一个过渡和考察期,避免其出狱后徒然面对困境的处遇。随着追 求行刑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行刑改革运动,假释制度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广泛 适用,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在国外假释被广泛适用。据统计,1993年1月1 日美国联邦和州矫正机构的罪犯总数为913739人,假释的成年罪犯有658601, 假释率为72%;加拿大1992年一1993联邦矫正机构罪犯的假释率为36.%2。瑞典1993一1994假释罪犯为4726人,监狱服刑的罪犯为14321人,假释率 达33%①。但从我国司法实践的状况来看,假释的适用率低,根据2000年中期 假释使用情况:香港(40.%4);澳大利亚(39.7%);新西兰(39.%4);中国

大陆(2.3%)在13个国家和地区中倒数第三,仅比印尼(l.9%)斯里兰卡(0.6%)略高②。我国假释率同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适用假释相比显得过于可怜。我 国应当顺应当今世界行刑思潮的主流,本着现代刑事政策重视行刑、注重刑罚 效益、刑罚经济和罪犯回归社会的精神,从总体上逐步扩大假释制度的适用比 例,全面适用假释制度。

5、在教育改造上扩大监狱行刑的社会参与。我国监狱管教人员结构单

一、素质参差不齐,管教人员仅限于看守型和管理型,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 精通心理学、神经病学、社会学等专业的人才,从而影响了监狱改造质量。监 狱行刑改造罪犯力量单靠监狱管教人员是不够的,应当充分依托社会机关、企 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一切社会力量来为改造教育服务,从而使改造主体多元 化,监狱行刑社会化在犯罪人的入监教育、中期教育、出监教育和回归社会的 每个环节,都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与支持,都要有社会规范的不断融入与 滋润,从而使服刑人员改造的全过程都能得到社会的配合和帮助③。社会志愿 者的规范参与,一是监狱工作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发达国家,社会志愿者已遍 及社会服务的每一个角落。在监狱,社会志愿者为罪犯服务的时间、内容、方 法、要求已较规范。在意大利,社会志愿者的人数达到4000人,相当于监狱专 职娇正工作人员的人数。日本设立了志愿会面委员会,由热心的活动家相助, 参与罪犯的入监教育、学科教育、俱乐部活动等。1983年,志愿会面委员会的 人员达到1103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行刑过程中引入民间力量,可以 减轻受刑人对国家强制权利所抱有的本能的敌意,促其同社会的亲和倾向;同 时,各类专家参与行刑,还可以弥补监狱干警专业背景单一的缺陷,提高矫正 的专业化程度 结束语

对我国监狱劳动改造功能的定位是一个敏感的重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试

图放在监狱价值理念和监狱制度构建的角度做一个探讨。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三个为了”引发全国监狱大生产,罪犯劳动改造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改造功能发生错位和异化,出现过惨痛的教训。当前, 在监企合一的体制下监狱的刑罚权和企业的经营权相结合,加之财政保障不到 位,使监狱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罪犯超体力、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较 为普遍,劳动改造成为监狱追利润的幌子,监狱行刑功能中的劳动改造功能作 用被严重夸大,教育改造功能弱化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很有必要对劳动改造功 能进行重新定位。笔者认为,首先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功利主义都有力地支持 劳动改造的存在和实施,但是从功利的产出角度只关心结果而忽视平等、正义 和权利,所以需要对功利主义的效用观设一种强有力的钳制。在劳动改造功能 定位上法治社会所追求的人道、人权、公正、民主、自由、平等、效率等等构 成监狱价值理念体系的基础都是对功利主义强有力的钳制。首先要明确劳动改 造功能再定位的目标是实现监狱“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本质属性的回归,在实 现路径上有五个方面:一是行刑理念上要突破“劳动改造”一统天下的局面;二是法治层面上要全面推进行刑法治化,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始终遵 循改造的原则;三是体制上要建立监狱经费全面保障体制,实现监狱职能一体 化,避免监狱为追求经济利益,使劳动改造功能异化:五是积极推进行刑社会 化,建立有利于罪犯改造和回归社会创造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强化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强化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实现之一目标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它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按社会期望来设计的。因此,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维护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导力量,是班级德育工作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教师的整体素质,就抓住了实施德育的中坚力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注重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理应是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主要是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性质、任务及地位所决定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即教育工作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则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事,具体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只有全党、全民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也曾强调:“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一些单位的成功经验也足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教育同行们熟知,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组织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联系和协调其他课任教师的中 1 间环节。从这一意义和角度来讲,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着其他方面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结合我校实际,一些班主任恰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积极主动,至少说来,不够充分。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缺少工作上的针对性。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简而言之,就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去教育管理和组织引导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就一班学生的个体而言,在要求目标上不能是一律。因为在一班学生中,个自的性格,志趣、爱好乃至原有的基础总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教育学上所认同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必须针对一班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原有基础,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地去施加教育。为此,周济部长在谈到德育工作时,曾多次强调,要有针对性,要讲实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互为一体的。针对性是前提,实效性则是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实效性。而我们有些班主任对一班学生的要求上总搞一刀切。其表现:作业无论是难题,还是容易题,都要一律完成,考试成绩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要达到及格以上;对违犯纪律的或在学习上达不到目标要求或不完不成作业的,动辄罚站,动辄就有“锄头在向你招手呢”,或者“你是出窑的砖定型了”等语言相讥。教师虽然解恨一时,可殊不知,这种语言的伤害更为惨痛。心理学家调查分析认为,语言伤害最能触痛学生的软肋。我们说,如此这 2 般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怎么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怎么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其二,不善于协调。班主任不是孤零零地存在或在工作上的单打一,而日常工作中涉及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协调校内教育力量,协调教育内容、协调班级人际关系、协调校外教育因素等等。毫无疑问,只有各方面协调好,才能组成育人的合力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以实现教育效果上的最大值。可在现实生活中,仅就教育影响最为直接、教育效果最为明显的协调教育内容和协调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而言是不够的。如在协调教育内容方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虽然数年了,但重智育轻德育、丢体育、无美育的现象至今还仍然存在。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也历来强调组织家访,但现如今,一学期或一学年,班主任走村串巷,深入学生家中开展家访活动的能有几个?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及其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谈心活动也大为减少。由此,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上,实必形成班主任一人的孤军奋战和多方教育的间隔层。这样以来,人为造成有效教育力量的消耗。

其三,不能以行导行。班主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不仅表现在主导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乃至一切事务,而且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以行导行”。我国古代教育先人曾对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精辟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现在用现代教育论的观点看,其内涵是不够完整的。对此,教育学家指出,还应当加上一条,那就是以教师的人格来来塑造人。旨在强调教师的良好人格和举止在教育引导学生中重 要作用,简言之,即为人师表。可现实情况是:学生出操,班主任在操场边袖手而立;学生劳动,班主任在场地外嬉戏而游;学生徒步外出,班主任以车(自行车)代步。凡此种种,我们说,这怎么能以模范行为来感染学生,这又会起到什么样的潜移默化呢?由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从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班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还是在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上和班主任教师本人的自律上存有差距。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校主要应抓好如下环节:

一、在在学校层面上

1.注重培养和造就。班主任教师的组织领导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提高,经过反复多次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学校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面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条件。诸如开展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活动;抓点带面,“点”,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经验等。说起来,这些做法并不是什么创新,但是有相当部分学校在这里却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死角或盲点。

2.优化管理机制。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实行规范化管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坚持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引导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和激励机制来促进。工作安排上,通常应适当减少班主任的教学工作量,并留有 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让他们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做个别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沟通联系科任、家长等。并将这些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纳入班主任教师的政绩考核,以激励和促进他们在德育工作中有效积极性的发挥。

3、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相比而言,班主任在学校里工作最为忙碌,也最为劳累。因此,我们在深为同情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尽力为他们解忧排难。在考评中,按成绩的大小额外加分,并设置特别奖。在入党、评先选优予以优先考虑。

二、作为班主任本人

1.要善于学习。一方面,形势的转变、教育的更新,需要我们学习。“现在学难教、学生难管理”应该承认这是个事实,可从教育这个角度去反思,问题不在学生本身,而在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班主任思想政治觉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于工作手段和方法不对路。一些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另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即更能体现“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起,我们的班主任教师更应该去学习。在繁忙工作的同时,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这恐怕是所有优秀班主任的共有特征。因为只有学习,才能从中找到做当班主任的办法和技巧,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答案。

2.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许多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足以说明,他们之所以组织得力、领导有方、成效显著,都是在遵循教育常规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富有独特的个性。这一点,在当今这 个时代显得也就更为重要。另外班主任工作本身有其突出实践性。这就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永无止境地探索,并不断地反思,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由感性到理性,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有益方法和成功经验。

3.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何谓人格鬼力,是指一个有在道德情操、学识能力及性格气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对一班学生而言,它会产生一种不可言传和无法替代的榜样力量。正因为如此,才能赢得所教学生的忠心爱戴和所在学校同仁的尽情钦佩;才能赢得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高度评价和全国教育同行们的一直赞扬。这就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那样:“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能力是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力量的作用。”

4.要关爱学生。说起来,这是个老生常谈。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教育同行熟知,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和道德底线。在现实生活中,就面上而言,应该肯定爱学生是班主任或所有教师的主体和主流。正因为如此,才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至理名言,但是爱的对象、爱的程度是不同的。国外一著名教育学家对此的说法很形象,他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里的“漂亮”与“不漂亮”并不是指相貌,而是替代那些优生和所谓的“差生”。在“平等教育”和“均衡发展”的呼声日趋高涨的今天,同班不同等,语言伤害的等现象不还是依然存在吗?当然,这种“爱”要与“严” 相结合,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爱,要到细微处,那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要传递同一个爱的内心,爱的信息。

5.要注重协调人际关系。班主任工作固有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和教育学生的有关方面疏通、协调。这不仅是传递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的需要,更是我们教育管理学生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合起来力量可就大了。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就如毛泽东主席说得如同弹钢琴,就是要善于按动那些不发声音或不协调的音符。只有这样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乐章。

依据班主任及其工作的固有性质和特点,紧密联系客观实际展开论述,强调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和地位,旨在唤起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同行们的关注,以便对症下药采取得力措施,优化管理机制,促其潜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有效的发挥。当然,笔者强调班主任在德育中突出作用和地位,并意味排斥其他科任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相反,我们说,只有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才能使班主任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西充县鸣龙镇小学

2014年3月

第四篇:浅谈监狱文化在监狱工作中的作用稿件

理论调研题目:浅析监狱文化的发展

课题小组:向鹏、张荣红、汪晓玲

浅析监狱文化的发展

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体现监狱特色,展示监狱功能,反映监狱执法特点的有关监狱管理理念、价值判断、制度设施、行为模式以及相应附属物的总称。监狱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行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行刑结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监狱发展的动力源泉。监狱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首先带有民族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监狱以外的社会所没有的鲜明特征。

我认为,监狱文化的发展和轨迹必须遵循两个方面:

1、符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

2、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要求;因此国家对监狱行刑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和改变监狱的文化和内涵。对于监狱文化的概念和框架理论,专家学者都各抒己见,因站的角度不同,看的位置不一,所表达涵义也各不相同,我以为,监狱文化,不管是从那条业务上来说,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精髓,有队伍文化、行刑文化、廉政文化等等,但归根结底,监狱的工作是监狱人完成的,监狱的发展也靠监狱人来抒写,广大监狱民警职工和罪犯就是这监狱文化的框架和主体。

一、监狱民警是监狱文化的主体。

(一)、监狱民警按照法律要求,执行刑罚,是监狱文化的奠基者。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每个群体不同阶段在生活的沉淀中都会形成独有的文化内涵。监狱人民警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融合社会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监狱文化。从民警的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从队伍的组织架构到制度形成,都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监狱文化是监狱民警在长期工作生活中积累总结的精神财富,范围非常广,既包括民警的团队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艺活动,也包括执法理念、教育改造、生产管理、基础规范等在内的统一范畴。这种文化要反映监狱民警对监狱工作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的平衡、有序、协调的文化生长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正由于监狱警察在监狱工作中的管理地位,主导作用,就决定了监狱文化的主体构建者是监狱的民警。

二、服刑人员是监狱文化的从体。

1、服刑人员在监狱文化中的地位。

建国以来,监狱工作方针经过几次变更,行刑理念的变化对监狱文化产生了变革性的改变,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也是特殊的学校,“首要标准”的提出,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狱在行刑理念上,在教育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思路调整。但监狱有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在服刑人员眼里监狱文化没有表面的温情脉脉,而是以强力维持的威严不可撼动的事先设计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即监狱以特有的强制性和全程控制性的监狱文化强制罪犯适应规范、接受改造

2、服刑人员在监狱文化中的作用。

三、监狱文化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五十余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及其运行体系,不仅有效地改造了大批的罪犯,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国家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的任务,而且创造了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监狱文化。改革开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监狱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我国监狱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实际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弊端日益突显。改革创新滞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监狱文化建设的落后,即监狱观念文化、监狱制度文化、监狱物质文化没有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毋庸讳言,我国的监狱文化中也包含有明显的因循守旧、依赖等待、缺乏进取精神等消极因素,理性的批判精神、法制观念、人权观念、科学观念相对淡薄。监狱长期封闭,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因而监狱人民警察工作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为基本要义,缺乏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同时由于封闭,接受外界信息既少又慢,且工作繁重、紧张,既无暇也无力充实知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如果说我们的监狱在过去投入极少,条件很差的时代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的话,那么,在今天监狱虽然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的时候,我们却遇到了更多的挑战,监狱越来越难达到高度发展的社会对监狱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如果说我国的监狱人民警察在过去比较落后的经济社会中能够出色地完成管理监狱和改造罪犯的任务的话,那么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监狱人民警察的素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管理今天的监狱,改造当今的罪犯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监狱加快改革发展速度,形势逼迫我们的监狱文化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提升,这种创新与提升包括监狱建筑、罪犯服刑环境等监狱物质文化;监狱管理、罪犯改造的各项法规制度等监狱制度文化;监狱行刑理念更新、罪犯教育改造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罪犯合法权利的有效保护等监狱观念文化的全面创新与提升。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的需要,以应对罪犯难改性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实现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目标的需要。监狱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必须从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两个方面作出巨大努力才有可能迅速取得成效。而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改革创新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则可能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监狱文化的发展和作用。

监狱文化的化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剥夺依赖功能。强制罪犯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在监狱特设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剥夺罪犯对原有社会关系的依赖,改变他们的社会存在,从而调整其扭曲的社会关系和生存方式,在新的社会存在中产生新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意识,达到破旧立新、重新融入社会的改造目标。

(二)限制参与功能。对罪犯服刑生活进行全程控制,剥夺其自主性,罪犯只能按照监狱规定的行为规范来说话办事,强制罪犯按照监狱设定的方式去学习、生活与实践,从而破坏其旧的心理定势,走上健康的生活道路。

(三)强化适应功能。强制罪犯适应社会所接受的各项规范要求,从思想上认同并接纳这些规范要求,行动上适应这些要求,强化行为养成,培养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回归社会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目的。

(四)权益保护功能。监狱不仅要对依照法律规定对罪犯实施刑罚、进行改造负责,而且要对服刑罪犯的生命健康、合法权利维护负责。监狱依法保护服刑罪犯的各项合法权利,确保罪犯受到公正对待,监狱保护罪犯权利不仅是对罪犯生命健康负责,而且是培育罪犯依法保护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题目,笔者认为:起码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实现以下目标:

(一)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监狱由于封闭,学习和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因而,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行业的公务员信息不对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专业需要信息不对称;与自己的工作对象即罪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赢不了经济竞争,打不赢战争,同样也做不好监狱工作。

(二)更新落后观念。由于封闭,与外界社会缺乏沟通联系,长期从事相对单调的工作,造成视野狭窄,观念落后,法制意识不强,保护罪犯合法权利的意识不够,人文关怀精神不足等。

(三)倡导和贯彻科学精神。多年来监狱只是将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作为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按着惯性去做,而缺乏将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作为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去对待的意识,对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既要充分和发挥当今社会各种现代传媒的作用,又要根据条件和可能开发和建设我们自己的现代化传媒体系。我们应当加速全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为监狱系统人民警察广泛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搭建良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建设和开发自己的现代传媒体系,利用社会各种传媒推进监狱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的发挥:

(一)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开发功能。

通过我们的努力,监狱杂获取信息的物质条件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以后,关键是引导监狱人民警察利用这些现代媒体积极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广泛吸收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观念,以此来充实我们的头脑,解惑化愚,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培育创新意识。创新起始于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总是从个人开始的,然后才逐步转化为群体的知识。只有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才能更新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克服依赖和惰性,增加竞争意识,从而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更新落后观念,以科学的精神推动监狱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监狱工作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要求。

(二)利用现代传媒向全社会宣介监狱,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监狱的社会形象靠我们自己去塑造,监狱工作的社会化靠我们自己去实现。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自我封闭的结果只能是自我束缚,使我们的工作既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以前社会公众对监狱工作知之甚少,有限的宣传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宣传居多,如大连监狱、邵东监狱、罗城监狱等。监狱工作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监狱工作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深刻理解,监狱的社会公众形象比较差。因此,充分利用社会的现代传媒和监狱系统自己的现代传媒体系广泛宣传监狱工作的社会作用、社会价值、工作成就以及监狱工作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正面宣传我们的监狱工作,使监狱工作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可,树立新中国监狱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这是我们监狱工作者,特别是监狱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宣传、媒体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光荣职责。

(三)利用现代传媒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为监狱工作服务

所谓监狱工作社会化不能机械理解,在现实中无论是监狱走出去,还是将社会人员请进来都难免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作到心想事成。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则可以有效地拓展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实现领域。因为,通过传媒特别是网络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狱的联系互动。如:罪犯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根据需要选取最适宜的内容、最高水平的教师、最适宜的时机等等;罪犯心理矫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家为我们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罪犯的社会帮教、亲情教育、就业指导也可以通过现代传媒及时实现;罪犯的图书阅览、技术教育、专业教育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实现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搭建监狱工作科学化的基础平台。

监管改造罪犯工作是一门科学,监狱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一是法制化,二是科学化。监狱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是需要诸多条件的,而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是为监狱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技术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数据与信息汇集与传输,既能满足监狱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又能符合内外有别、科学保密要求的信息平台,这是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旦奠定了这个基础,监狱理论研究与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整体性的跨越。

(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收集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开展网上对外交流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刑事司法以及监狱工作的交流亦将逐步扩大和深入,对此,监狱工作者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从对外交流的角度讲,我们监狱系统相当落后,水平很低。我们对国外的监狱法规制度,工作运行状态,工作方式及经验所知甚少,信息了解近乎空白,同时我国的监狱工作的对外宣传介绍也十分有限,在外国同行眼里十分神秘,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公众从传媒上了解到中国监狱状况多为负面的介绍,对我们充满偏见和诬蔑不实之词,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基本上没有对外宣传介绍我国监狱的正规窗口和渠道,在媒体上没有我们自己的声音,只好任人泼脏水。所以,更新观念,重视对外交流,重视利用现代传媒正面宣传介绍我们监狱,深入全面了解各国监狱,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和急需。

对外交流的实现面临重重困难,我们最缺乏的是外语人才和计算机技术人才,最落后的是我们的媒体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物质设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后的封闭的传统观念,在我们的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管是否有必要,保密保守一点总没错”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它说明我们整体上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观念体系。

克服困难,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必将对监狱文化和监狱工作科学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我们监狱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应当明确这样一种认识,于其被动地被客观形势推着走,不如自己主动地适应挑战,与时俱进。

(六)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选择与净化机制。

监狱以改造人为宗旨,这一宗旨的有效实现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有别于社会的监狱特殊环境,利用现代传媒为监狱工作服务并不等于监狱对所有传播的信息全面放开,而必须加以严格的筛选和净化。即使是面向监狱人民警察的信息传输也应该是有重点有选择的,这不仅因为传媒信息海量,而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与观念不仅需要广泛性,更需要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因为现代传媒的信息泥沙俱下、垃圾信息、与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格格不入的信息随时可见。我们对现代传媒信息的利用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我所需,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传媒信息选择与净化机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监狱工作者应当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有责任推动监狱工作不断地创新发展,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需要,使监狱工作成为促进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而不是阻碍和迟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适时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发展,带动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全面发展,我们就能再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建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监狱制度。

按照社会主流文化模式对监狱监狱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这个过程是痛苦矛盾和令人振奋的过程。一方面,民警生活在监狱这个小社会中,必须受制于习惯势力(中性概念)的约束,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被监狱集体所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个体独特性又要求民警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有所突破,必须将独特受到社会熏染的个性外化为监狱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对其中不科学、非法治的因素进行改造,推进监狱的改革创新。

拓宽民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民警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他人,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自觉接受新的适合于个体社会角色的社会知识和文化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个性的善于改造监狱文化的社会人,并将独特的监狱文化外化为社会文化的过程。

在成熟运用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将被民警改造创新过的监狱文化推向社会,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去,并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至此,监狱民警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与监狱文化相融合同化,而且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同化,从而完成了社会塑造个人,个人改造发展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这四个过程并非孤立存在,也并非单向流动,而是个循环往复、环环相扣的过程。

一个人要认识社会,非要亲自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不可。尽管一个人不可能与社会各个领域都直接发生联系,但是这里面仍然有一个量的问题,过去我们往往对此没有足够重视。我们曾经将监狱民警看作机器,可以不知疲劳地转个不停,并将此作为“奉献”的代名词。但随着监狱物防技防水平的明显提高,监狱民警具备了从枯燥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自由支配业余时间的条件。保证民警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也成为从优待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人的特色被所谓的“集体”力量所淹没,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只能局限在监狱小圈子里。事实上,法治的社会里,作为警察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过分政治化,而应该以职业者的形象活跃在社会活动中。

现在,全国监狱都在不同程度实施或考虑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问题。农村监狱民警的住房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民警的生活与社会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物质的形态的突破,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突破。受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的影响,监狱民警一定要走出“大门”,个人思维方式和能力发展也不允许再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和相对孤立的地点。

其次,监狱职能发生变化,要求监狱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监狱曾一度是专政机关,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工具。而现时期,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这不仅是简单的表述方式上的变化,更反映出了监狱机关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专政”主要强调阶级斗争思想,阶级之间界限分明,监狱具有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刑罚执行”则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法治,是法律社会化的具体表现。而法律的社会化,要求司法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甚至在某些领域里与公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种状况下,监狱民警必然要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上彻底摒弃陈旧的不符时宜的框架,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去。再次,监狱民警的人员构成变化,也促使监狱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清一色的军转人员、干部子女、警校毕业生组成了过去监狱民警队伍。为了监狱事业,献了自身献子孙的事迹,曾令人感动过。然而,近亲繁殖、素质不高等种种弊端也接踵而至。这种状况直到实行国家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后才有所改变。人员组成结构的变化,给监狱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包括监狱领导层都已认识到这其中的变化。从社会院校中招录的人普遍思想比较活跃,不喜欢安于现状,不断对监狱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提出置疑。这也着实让一些人担忧,于是叱之为“不安分守己”,并称“还是警校中专生适应性强,还是干部子女更爱岗敬业”。但是,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深化,总有一天,“不安分”者会成为监狱民警的主体部分,要求冲破监狱旧 的管理模式,改变监狱固有文化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因而,民警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仅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重视,而且要切实行动起来。最后,罪犯的构成情况变化,也决定了我们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的犯罪问题。从监狱近几年收押的罪犯类型看,涉黑涉毒涉枪罪犯增多,职务犯罪级别增高,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突出等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已经对监狱民警固有的知识结构,固有的思维模式构成了很大挑战。加之罪犯的法治观念、人权观念不断提高,监狱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使许多民警感到自己与社会大环境的距离在拉大,各种困惑也随之而来。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民警进行再社会化。

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20世纪监狱学界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也是当前监狱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现代文化也表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现代监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探讨监狱文化的特质、功能及发展战略,成为监狱学者关注的焦点。这次会议有几位学者围绕这个问题撰写论文,展开讨论。司法部燕城监狱张发昌认为: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治监理念、行刑方式、群体意识、环境风格、行为规范等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现代监狱文化具有先进性、系统性、法制性、融合性、动态性五大特征,因而在发挥指导作用时有导向熏陶功能、激励鼓励功能、团结凝聚功能、管理约束功能、辐射互动功能。

现代监狱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现代化文明监狱,是当前监狱工作的重点。发展先进的监狱制度文化,是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然要求。为推动监狱工作快速、协调、全面发展,与会专家对这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政法大学王平《恢复性司法研究对预防与矫正犯罪的意义》一文认为,近十年来,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方兴未艾,深刻影响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走向以及预防和矫正罪犯的方向,被称为恢复性司法运动。目前,使用恢复性司法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广泛提倡,西方各国对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论有一些研究,对预防和矫正罪犯有重要意义,应重视对恢复性司法的研究。刘邦惠《罪犯心理与监狱警察》一文在回顾罪犯心理矫治理论的提出及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定位问题、角色问题、甄别问题、协作问题、评价问题等很多现实问题,认为罪犯心理矫治是传统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罪犯心理矫治可以成为改造罪犯的第四种手段。当前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有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如矫治效果难于评价,由谁来承担矫治工作更为合适等。,新形势下监狱工作要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对教育改造罪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把监狱文化建设与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监狱文化建设,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有效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省监狱管理局于保忠局长表示,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在广东召开,为广东省监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对加强监狱文化建设、开展文化与监狱研究,探讨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监狱建设,促进罪犯改造,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佛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徐南指出,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在佛山监狱召开,各位从事监狱实践工作、理论研究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文化与监狱的关系、作用等,对推动监狱工作新一轮大发展,促进监狱工作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2012年全省监狱工作会对“大安全、大执法、大教育、大建设、大保障”早工作理念、格局、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阶段总结和规划。二是先进性。它反映了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符合警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民警队伍建设的协调共进、民警之间的团结和睦以及民警自身的心理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警察文化建设普遍而持久的价值。三是人本性。它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尊重人、肯定人、满足人,注重合乎狱警规范、合乎狱警角色的认知的形成、情感的导引、意志的砥砺、道德的教化、心理的调适、行为的取舍等“化人”之举,以促进民警的进步和发展。四是战斗性。监狱警察文化其本身不仅是战斗力的生成要素,而且是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的动力与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狱警察文化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战斗力”。

四川监狱

第五篇: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摘要】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国家实行惠民政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广大农村面临着新旧转换时期的诸多新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现有的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和进行党员教育管理活动方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少与时俱进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党建工作的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国家实行惠民政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广大农村面临着新旧转换时期的诸多新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现有的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和进行党员教育管理活动方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少与时俱进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如何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窠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如何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干部素质的大提高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这些都是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一大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推进党的建设,惠及广大群众的创新工程,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惠民工程。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必要性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多年来一直探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崭露头角、一显身手,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及十七届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决策;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服务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举措;是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工作部署;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唯实的观念、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切实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1.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手段、内容创新,走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前列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全会《决定》指出,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选择性强等明显优势,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成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空间的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教育。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党员队伍看,全乡共有党员87名,其中农村党员63名,占比达到72.3%。他们都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他们加强教育和培训,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具有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体现我们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

2.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各级党组织在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方面,作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所谓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手段载体化、教育方式制度化、教育内容经常化;所谓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为民造福的工作成效。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就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经常地、持续不断地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利于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具备条件的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进而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样,既能体现党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又能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就有了载体,农民长期得实惠就有了保证。

3.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来带头贯彻执行,农民群众也是通过身边的党员干部的言行来看党的形象,来评判党的执政能力。如果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不高,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直接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手段,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4.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在农村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只要整合、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那么遍布广大农村的一个个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点,不仅可以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而且可以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成为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适用技术的致富点,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这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由城乡信息不对称、教育机会不均衡等因素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收入严重失衡等问题,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认清形式,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项一举多得、深受农村党员和干部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项以先进科技手段为支撑的庞大系统工程,要确保顺利开展,必须科学规划布局,抓实关键环节。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更体现在统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力上,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找到了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凝聚点。在新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民群众想富、盼富,热切希望党组织和党员带领他们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户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在促进发展、共同致富的大目标下把广大群众凝聚在自己的周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参考文献

[1]巴里坤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调查报告[R].2009.7.内部资料.

下载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管宣传在城管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发挥

    城管宣传在城管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发挥 城管宣传在城管工作中属于前置性、准备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往往不被城管工作者所重视,因为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务虚的东西,而且......

    浅谈农村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农村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WZG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普及,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也在紧紧围绕“巩固两基”这个工......

    警务沟通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1

    1、警务沟通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警务沟通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顺利开展公安工作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警务沟通能够让我们在公安工作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警务......

    文秘-试论信息在政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做好文秘工作不容易,有很多技巧,本站www.xiexiebang.com精心收集的文秘文档希望能给你有一定的帮助! 21世纪,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千年纪元,而且带来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新的经济......

    浅谈人文关怀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人文关怀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安折:冯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一新提法与科学发展的......

    浅谈四创活动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地位及作用

    文章标题:浅谈四创活动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地位及作用目前,“四创”活动正在我省国有企业蓬勃开展,给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四创”活动的地位及作用作......

    教材地位与作用

    高中数学说课稿:《正弦定理》优势说课稿范文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

    新时期监狱罪犯劳动改造工作探析

    新时期监狱罪犯劳动改造工作探析 摘要:新时期的监狱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呈现生产途径多样化(劳动方式增多;产品种类增多,);促进目标具体化(创造监狱稳定因素;完成既定效益增长;);狱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