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隆林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3 17:5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隆林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隆林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关于隆林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隆林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广西西北,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属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百色革命老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广西2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3551平方公里,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总人口为39.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

一、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隆林县坚持科教兴县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政府行为,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2006年全县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工作通过自治区达标验收,2007年全县“两基”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25所,在校生75309人,其中初级中学19所,在学生14778人,入学率95.2℅,辍学率2.8℅;小学238所(县城4所、乡镇中心校16所、村级完全小68所、村级小学79所,教学点71个),在校生4126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6人,全县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69.2%。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348人;高完中1所,在校生3715人;幼儿园64所,在园在班15102人。其中公办园41所,在园在班12640人,私立幼儿园23所,在园在班2462人。

二、实施教育移民工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现 行的教育布局安排已逐渐不适应新的发展,教育的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公平受到挑战,一种新的教育布局调整思维模式——教育移民成为当前促进隆林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家庭稍微富裕一点的都纷纷将许孩子送到乡里、县里的学校读书,留下的都是些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许多农村小学学生逐渐少了起来,逐渐变成了“空壳学校”。据统计,隆林县目前学生在1-20人的小学有10所,其中德峨乡的大水井教学点只有6名学生;学生在21-30人的小学有28所,学生在31-50人的小学有24所,学生在51-100人的小学有48所。这些学校,学生人数极少,办学效益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严重影响了全县的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发挥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隆林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地理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南部乡镇,石山林立,交通十分不便。山里的学校学生少,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而投入到这些学校又很浪费,而且山高路远,投入成本极高。如我县金钟山乡的道蒙小学,离县城120多公里,离乡政府也有近40公里,且路不通,运送材料十分困难,运费要比买材料高很多,没必要投入。另外,很多学校学生少,但班数多,一个班就几个人,一个老师要上几个班,难以保证质量,同时也造成师资的浪费。如德峨乡金平教学点,只有63名学生,却有3位老师,而同是德峨乡的八科小学,有376名学生,却只有6位老师。因此将这些边远的学校的学生移到交通便利学校寄宿就读,进一步改善这些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就能达到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是贫困地区治贫致富的治本之策。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隆林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贫困面广。目前,尚有106个行政村属于贫困村,贫困人口达97275人,是广西28个国家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较低既是致贫的原因,又是致贫的结果,贫困和人口素质之间存在一种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因此,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扶贫治贫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移民以“能力”救助为核心要素,通过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贫困地区经济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根本上解决一家一户、一个村及整个地区的脱贫问题。

(四)是减轻贫困地区生态承载压力、有效治理石漠化的途径。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就是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在他们进行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据统计,隆林县石漠化土地88.16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54.07万亩。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55.81万亩,中度石漠化面积19.84万亩,重度石漠化面积10.19万亩,极重度石漠化面积2.32万亩,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教育扶贫移民,有效减少石漠化地区的人口活动量,逐步改善其生产生活方式,对减轻贫困地区生态承载压力、有效治理石漠化土地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移民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效果

(一)整合教学资源,大力拓展集中办学规模。近年以来,隆林县加大投入,共投资1055.23万元在县城新建初中和小学各一所(隆林民族中学和民族实验小学),专门用于招收乡镇少数民族学生和电站库区移民子弟进城就学。目前隆林民族中学在校生达2486人,其中农村学生占61.3%,民族实验小学在校生达1275人,农村学生占84%。2007年,隆林县又将新州镇中学和者浪乡中学合并办学创办隆林三中,并 将者浪乡初中划拨给隆林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县职业技术学校第二校区,把原者浪初中教师编入分流到县城中学,进一步充实县城中学师资力量,扩大了县城中学的招生规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隆林县共撤并了31个教学基础设施差、教育质量不高的教学点,调整充实了14个村完小,撤并全县21个乡镇初中、乡镇中心校成为15个乡镇初中、16个乡镇中心校。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开展集中办学,进一步提高了全县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全县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稳步提高。

(二)落实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

自国家开始实施各种减免、资助学生上学就读的惠农政策以来,隆林县注意加强政策宣传,注重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把国家的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好。

1.做好“两免一补”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目前,隆林县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实现了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做到了“零收费”。据统计,2005年春季学期至2010年春季学期,共发放公用经费(免杂费)6706.28万元,享受人数达305345人次,其中发放小学公用经费4328.78万元,享受人数226566人次,发放初中公用经费2377.5万元,享受人数78779人次;发放免费教科书(价值)经费2204.84万元,享受人数共247754人次,其中小学1116.27万元,享受人数186427人次,初中1088.57万元,享受人数61327人次;发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经费共5544.39万元,享受人数98870人次,其中发放小学寄宿生生活费3315.77万元,享受人数60665人次,发放初中寄宿生生活费2228.62万元,享受人数38205人次。“两免一补”政策让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学校安心、健康、快乐学习,让学生家长减少后顾之忧,安心生产,放心劳动,确保了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的入学率,为全县教育扶贫移民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隆林县还认真做好扶持特困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高中生、职业学校学生和初中生工作,积极为家庭困难学生寻求资助,认真落实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减免、资助政策。据统计,2009年秋季学期,共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387人,资金29.025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普通高中特困学生180人,资金18万元;广州市政府资助普通高中家庭贫困生助学金30人,资金3万元;资助2009年高中上大学贫困生上学路费补助275人,资金11.0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学费203人,资金59.64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86人,贷款到位资金177.1万元。

3.做好教育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据统计,2006年以来,仅广东省广州市就为我县各受援学校捐赠帮扶款达69.11万元,捐物折价28.7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80人,资助金额31.69万元,选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35人次。并派出23人次到我县部分中小学校进行支教活动。2007年,广州市越秀区还为新州镇大树脚小学援建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楼,建筑总面积达749.34平方米,资金总投入为49.72万元,极大地改善该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南宁市和百色市等市直单位、学校也纷纷到隆林支教,有力促进了隆林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隆林县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并出台相关规定,加强教育移民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县对教育的投入总额分别为12192.4万元、18607万元、19465.13万元。其中,全县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提高,2007至2009年三年分别投入校舍安全工程、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等设施为871.32万元、919.61万元和1066.49万元。隆林县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全县教育发展尤其为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同等教育权利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力促进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科学合理规划,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几年来,隆林县财政共投入2287万元用于职业教育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职业技术学校拥有老校区和者浪校区两个校区,学校校园面积达158亩,目前投资800万元的实训大楼也将于年底竣工,各项硬件设施已基本达标。职业教育成果如何,发展规模怎样,招生工作尤为重要,我县通过举办汇演宣传晚会、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广告、召开工作动员会议等,做好中职招生宣传工作,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逐年增加。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县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有能力、能作为的新型劳动者,为贫困家庭学生今后的发展、就业和家庭的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教育扶贫移民工作。隆林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逐年推进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理念,于2008年将新州镇中学升格为隆林县第三中学,对其硬件、软件进行优化整合,加大接纳从偏远乡镇迁移入城和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能力,经过两年多来的建设,目前该校已经初具规模,现容可纳学生近2000人,其中一部分在校生就是我县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和平班水电站库区移民学生,现该校正朝着“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前进,力争在3-5年内建成县级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和农村寄宿制示范性学校。

(六)狠抓特色教育,努力办好民族班、女童班。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隆林县有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隆林县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优秀学生,积极创新办学 形式,努力创办独具特色的民族班、女童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学生,尤其是库区移民和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子女,最大程度减轻困难移民家庭的经济负担,消除家长送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隆林县每年在隆林中学招收一个民族班,招收学生50人;在隆林民族中学每年招收三个民族班,共150人;在德峨小学四到六年级每年级设一个民族班,共有学生300人;民族班学生每人每月得到政府特设生活补助费60元。另外,隆林县先后在沙梨乡中心校、蛇场乡中心校、者浪乡么窝村完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开办女童班,加大对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

三、制约教育扶贫移民工作推进的成因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隆林县的教育移民扶贫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自然条件、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隆林县在实施教育移民扶贫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学校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随着教育移民工作的不断开展,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也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增强,很多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村屯群众都愿意将子女送到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乡(镇)中心校、县城学校就读,使得乡(镇)中心校、县城学校的校舍及各种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成为教育移民工作开展的瓶颈。如隆林县县城四所小学,校园面积小,但生源压力很大,目前新州一小校园面积10800M,有在校生1701人;新州二小目前校园面积16212M,在校生1376人;新州三小,目前校园面积3460M,在校生906人;民族实验小学,目前校园面积13210M,在校生1275人。其他的乡(镇)中心校的压力也一样大,大班额现象严重,有的班级人数超过70人。住宿条件紧缺,有的甚至3个人挤在一张床上,难以实现真正的优质教育。即使是这样,也还有很多学生难以挤进这样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学校就读。

222

(二)农村贫困面广,农村学生辍学率偏高。隆林县地理环境恶劣,大多居住在大石山区,居住分散,沟壑纵横、山多地少、饮水困难,枯水季节时,人畜饮水要到山外几公里甚至二三十公里远的地方去挑去拉,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农民经济收入偏低,家长整日奔波劳作,无闲余时间顾及子女,不能较好督促教育子女学习,极个别家庭因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力不足,家庭经济困难,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实行了免费教育,但每星期往返学校所需的车费也无法保障,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干脆外出打工挣钱。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偏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县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教职工严重不足,特别是学校后勤人员严重紧缺,给学校管理造成极大困难。目前,隆林县共有教职工4652名,其中在职在编3265名,离退休853名,在职不在编534名。在职在编的教职工中,中小学教职工3025人。按国家规定的教职工结构比例计算,全县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附加编制共3649名。其中专任教师编制3044名,职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257名,附加编348名,还缺编624名。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已没有任何其它经济来源,学生食堂也不可有利润,学校无法聘请工勤人员,运转极其困难。许多学校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担任起工勤人员的工作,工作繁重,难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四)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办学难有吸引力。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没有资金购进先进的设备,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无法开课。同时,“双师型”教师紧缺,对学生的培养不到位,都是借助与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学生劳碌奔波,却难有所长,就业竞争力差,使得学校招生困难,严重影响教育扶贫移 民工程的顺利开展。

四、推进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教育扶贫移民工作要与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校安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制定教育扶贫移民计划或方案时,要遵循小学生就近到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就读,初中生集中到人口较多、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或县城中学就读的原则。

(二)集中投入,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的教育移民学校。隆林地广人稀,校点分散,全县师生近8万人,绝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的村、教学点。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接收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由于隆林县经济偏弱、财力不足,教育扶贫移民资金要由省级财政保障,市县财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并将教育移民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列入省和市县财政预算,用于支持教育扶贫移民接收学校扩建教学、生活设施,改善接收学校师资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教育移民保障资金的长效机制。据统计,隆林县急需新建教育移民接收学校6所,扩建12所,需要投入资金约4.5亿元。

(三)加大扶贫力度。边远山区农村的适龄儿童辍学率偏高,除了少部分是学生自身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困难。虽然隆林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享受“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但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一天3块钱的生活补助费已难以满足需要,加上每周来回学校的车费,学习用品费等家庭难以承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扶贫力度,教育扶贫移民学生除了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外,还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共同负担他们的交通费和生活费,并对家住边远地区、家庭特别困难学生给予政策倾斜,提高补助标准。

(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的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一部分上普通高中就读,另一部分直接送到职业技术 学校接受培训,使之掌握能在外界立足发展的一技之长,到城镇就业,并在城镇定居,即走“贫困偏僻农村学生易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路子,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因石漠化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五)以石漠化治理为契机,对贫困户子女通过教育扶贫移民,将他们纳入“9+3”(即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外出务工的就业能力,实现有稳定收入、自我发展。

(六)将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更好地掌握教学新方式、新技能、新手段,提升师德修养水平,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尽快成为能胜任教育扶贫(移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为能独挡一面的具有良好师德风范的教育教学中坚力量,缩短新教师的环境、角色转换期。

(七)加大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到基层学校教书育人。

教育扶贫移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均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的民生工程,它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布甲乡人民政府 修水县残联

10月1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千名干部进乡村,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动员大会以来,布甲乡党委、政府和县残联按照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深入到村组,努力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在深入走访黄沙口移民新村移民户夏文生、吴知礼、徐桂林等人后,我们了解到了目前移民户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诸如建设用水、生活用水困难,主干道泥泞难行,建房资金不足等等。在尽最大努力解决一些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对当前的移民扶贫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布甲乡移民扶贫基本情况

布甲乡地处修水县西北部,与湖北通山县毗邻,距县城66公里,是修水县的边远乡。全乡版土面积11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有2298户,9145人。由于地处偏远,该乡农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谋生手段,全乡外出务工人员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画湾村是布甲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该乡东南部,全村版土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山林面积15000余亩,水田面积336亩,山埂田120亩,旱地200亩,下辖6个村民小组,1100人,其中20-30岁的青壮年约200人,30-50岁的中青年约400人,50岁以上约240人,其中外出务工349人,占总人口的31.7%;居住在山区3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5%。截止目前,该村通过移民扶贫帮助近300人从山区内搬出,其中在布甲乡以外安臵50余人,剩下240余人选择在本村黄沙口移民新村安臵。

黄土岭、崇阳岭是画湾村的两个村民小组,两个组共40余户,240余人,居住在画湾村的崇山峻岭之中,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新一届党政班子到任以后,在了解了黄土岭、崇阳岭两个村民小组的实际情况以及实地查看了两个村民小组的生存状况后,决定启动黄沙口移民新村建设,并列为政府“十件实事”向全乡人民作出庄重承诺。在县政协黄梅主席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和县扶贫移民办的沟通联系,2011年6月,黄沙口移民新村开始正式施工。黄沙口移民新村土地流转面积34.49亩,规划建设面积21.47亩,可接纳移民50户,目前在建43户。移民新村用于土地流转资金10万余元,规划设计、平整场地投入15万元,通水、通电、通路共投入25万元。

二、当前移民扶贫存在的问题

目前,黄沙口移民新村已进入分户建房阶段,大部分一层主体结构已经完工,该乡的移民扶贫工作成效初显,而且也深得移民户之心,移民户对乡党委、政府所作的努力非常感激。这种移民扶贫方式也是目前全县普遍采用的一种,也广为全县上下所接受,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与思考。

(一)群众致富难。移民扶贫的基本原则是“移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目前,我们很好的完成了移得出的问题,但对于如何留得住,怎么富起来没有更好的办法和过多的探索。很多以前背井离乡的深山、库区居民在扶贫安臵之后,还得再次背井离乡,通过外出务工来寻求致富之道。据走访部分移民户了解到,他们大多是从务工所在地赶回来建房,房子建完后,基本上又得外出务工。所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扎根、致富问题,是移民扶贫工作下一阶段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

(二)规划不合理。移民扶贫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实施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分步骤实施移民扶贫。但从目前全县的移民扶贫情况来看,大多是乡镇组织实施移民扶贫,有些甚至是村级组织实施,这样便存在很多规划不合理的情况。有的纯粹为了争取移民指标,移民扶贫小而散,造成基础设施配套共享率低;有的由于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施工,浪费资金,影响进度;有的移民扶贫选点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个别乡镇存在二次安臵的现象。

(三)搬迁成本高。目前我县移民扶贫是通过农民自我承担为主,政府适当补助为辅来实现的。拿黄沙口移民新村来讲,在黄沙口建一栋两层的安臵房,总建筑面积267m2,按照布甲乡的建设成本,两层主体加装修大概需要20万左右,扶贫补助资金按平均每户5口人计算为15000元,剩余部分全部由移民户自行承担。但深山居民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有些甚至谈不上什么资本积累,单靠他们的自身力量,根本无法筹集基本的迁建资金,致使部分群众负债建房,从而出现房子建起来、债台筑起来的现象。因而,很多乡镇都存在着移民户移民扶贫意愿很强,但真正开始实施移民扶贫却矛盾重重、问题多多的现象。

三、做好移民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移民扶贫工作的逐渐深入,工作向山区更深处、生活环境更艰苦地区的推进,工作的难度也将变得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移民扶贫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之前移民扶贫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一以贯之的继续执行下去,同时也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思路和做法。

(一)转变观念,跳出传统思想禁锢。移民扶贫是解决深山农民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贫困包含生存的贫困和发展的贫困两层含义,扶贫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从政府扶贫开发的层面看,生产项目可立刻产生经济效益,解决眼前的贫困状况,但它是短期的扶贫措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硬环境,属于中期的扶贫措施;教育、医疗、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社会化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的投入,则是长期的扶贫措施。所以移民扶贫最终的落脚点是使农民变为城市居民,让他们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文明成果。农民唯有出山,彻底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才有可能享受中期扶贫给予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农民唯有进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政府的扶贫才能更多地投向中期和长期的扶贫措施,尤其是通过医疗、教育等手段,不断提高进城农民的基本素质,达到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最大化。

(二)整合资金,加快公(廉)租房建设。农民进城,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要实施起来,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前常说“民以食为天”,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今天,已经变成了“民以房为天”了。要想让农民真正变为市民,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住房问题。县委、县政府要紧缩移民扶贫指标,把涉及移民扶贫项目向中心集镇以及县城倾斜,充分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快中心集镇和县城的公(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建设,严把公(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准入关,使之真正惠及移民户和弱势群体。

(三)主动对接,强化移民服务管理。农民进城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享受市民待遇。一是公安、教育、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要主动对接,对在县城或中心集镇有固定居住场所的移民户应给予在安臵地正式落户的政策,要制定专门办法,及时为移民办理户相关手续,切实保障移民户在户籍、入学、医疗保健、计划生育、参军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二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民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增加教育文化投入,统筹养老、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移民户进城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允许移民户进城安臵后,享有原户籍所在地山林、土地等相关政策不变,让移民户不至于进城后立刻失去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而能安心在城里生活。

(四)培训前移,提高移民就业能力。要按照“移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目标,以培训为着力点,以就业为根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要积极探索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等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式,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文化学校等各种培训渠道,加大对移民在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调研,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所、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与劳务市场、用工企业单位、各类中介签订合同,按照实用高效和符合农民需求、市场需求、用人用工单位需求的原则,开展“订单培训”,千方百计促进移民就业。三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保障体系,政府要增加对移民培训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减免移民培训费用;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协助做好培训后的就业推荐工作;对吸纳移民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支持。

(五)培植产业,实施政策性林地流转。“靠天吃饭,靠地过活”,是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只要移民户在农村还有林地一天,他们的根永远还在农村。要真正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使移民户逐渐和农村脱离。修水是特色产业大县,蚕桑、油茶、茶叶、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因地制宜的培植特色产业,把移民户手中的林地向产业大户、企业、公司流转,政府要额外适当地提供失地补偿金,让移民户心甘情愿地把手中的林地流转出来,从而真正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完全转变。同时,发展特色产业,也提高了山林土地的使用率,使林地不会因移民搬迁而闲臵荒废。

第三篇:教育扶贫移民工作自查报告

隆广中心小学教育扶贫移民工作自查报告

2013年3月1日,陵水思源实验学校实现对隆广中心小学的托管。一时间,原本薄弱涣散的隆广中心小学摇身一变成为全省33所义务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学校之一。自从托管后,思源管理团队把思源学校的管理模式复制在隆广中心小学上。在团队的精心管理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隆广中心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极大的转变。现在隆广中心小学的学生每天都着装整洁的校服,穿着运动鞋上学。学生显得精神抖擞,一改以往那种穿着奇装异服,拖鞋的邋遢萎靡的状态。

第二,学生的品德纪律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校园里拾金不昧的现象层出不穷,没有偷盗的现象。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极少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学生见到老师都主动敬礼问好,还有学生早上出操简直就是一道风景,队伍整齐划一,步伐坚定有力。现在隆广中心小学的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几乎没有逃学旷课的现象——学校的德育处每天都细致认真地登记学生的考勤情况,目前没有出现学生旷课的现象(即使生病也都是先打电话向班主任请假)。

第三、逐步形成了优良的学习风气。现在隆广中心小学的学生无论有没有老师在场,都能主动自觉的学习。比如,学校有400来个住校生,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大半。晚上7点到8点这段时间是学校规定的暮省时间,这段时间是学生自己学习,晚修老师要到8点才下

班。在这段没有老师的时间里,学生们自觉坐在教室里学习,整所学校鸦雀无声。

第四、实现以制度管理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从接管隆广中心小学后,陵水思源实验学校的管理团队结合实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磨合后,制定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教师代表大会的认可后,全面实现以制度来管理学校。现在我校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工作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五、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初见成效。自从托管隆广中心小学后,思源托管团队的最大着力点是放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两个层面上。因为隆广中心小学一直以来教学质量非常薄弱,一直处于全县小学的倒数水平,这里的学生基础很落后,学习能力不强。如果一味地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只会永远步人后尘。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采用了“自主多远五过程”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多做题,多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一扫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沉闷的课堂氛围。“自主多元五过程”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我,学生的潜能得到很大的发挥,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人促进。自从实施“自主多元五过程”的教学方法后。隆广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了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肯定及上级的表扬。

在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块。目前我校已开设有书法班、画画班、十字绣班、游戏班、足球班、播音班十几个兴趣班。最绝的是有一位女

老师竟然开设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背。墨”班,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现在学生放学都舍不得离开学校。镇上原来开有四家网吧,现在已经倒闭了两家了,因为已经没有学生到那里上网了。

存在的问题: 1.随着隆广中心小学在管理上的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辖区周围的学生趋之若鹜,不断涌入隆广中心小学就读,造成隆广中心小学学生人数一度爆满。由于大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强烈要求在学校住宿。致使住宿生人数翻倍增长。然而随着住宿生人数的增长,对学校的管理同时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比如,比如学校目前只有三位住宿管理员而且是临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他们管理着四层宿舍楼,450名寄宿生,工作压力大,对住宿生的管理不到位,无形之中会存在一些安全上的漏洞。2.学生在学校寄宿,每月的花费至少得250元,另外本地的经济比较落后。许多家庭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如果有学生在学校寄宿无疑给原本贫困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有些学生及时家离得比较远,但住不起学校,不得不步行上学。3.虽然学校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学生的饮水问题。学生没有开水喝,口渴了只能到小卖部购买矿

泉水喝。这无形中会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没有钱购买矿泉水,口渴了只能喝自来水,这样对身体健康会造成影响。4.致以交通方面,少部分学生由家长开摩托车接送,大部分的学生只能选择步行。

第四篇:长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探索与实践(范文)

长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探索与实践

长春市残疾人联合会

长春市残联党组、理事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扶贫救助力度,促进农村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解决农村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勇于探索和实践扶助农村残疾人的新路子、新模式、新举措。2009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在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和双阳区鹿乡镇,2010年,投入资金15万元,在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办事处前程村开展了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2011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扶贫救助力度,继续推广我市农机扶贫试点工作的做法,扩大农机互助组试点规模,投入资金200万元,在长春市朝阳区、二道区、净月区、双阳区部分乡镇开展第二批农机扶贫试点。

一、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背景 开展农村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是长春市残 联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现状而提出的探索性、试验性课题。在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市残联理事会通过对残疾人和基层的走访调研看到,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实施农村道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实施危房改造、粮食增产以及农机补贴等政策举措,使广大农民朋友,也包括广大农村残疾人朋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发生深刻变化,许多过去制定的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扶助优惠政策相继淡出残疾人扶贫领域,与新形势、新条件相适应的政策资源极为有限。面对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反哺性农业新政,许多农村残疾人、残困户受自身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无力享受其所带来的优惠扶助。尽管购买农机补贴比例有的已经达到50%,但残困户仍然不可企及,只能“望补兴叹”。残疾人及其家人或者继续付出繁重的体力,用落后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从事生产劳动;或者为雇佣农机或劳力付出不菲的生产成本。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亟待改善。为了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事业发展上水平、残疾人群众得实惠上,在深入 调研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长春市残联探索运用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这种互助开发式扶贫模式,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建共享和谐小康社会。

二、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基本模式 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借鉴了著名的尤里斯“乡村银行”模式所蕴含的一些理念。所谓乡村银行模式,即为农村最困难的人提供分期等额偿还的小额贷款,扶持他们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扶贫模式。该模式以贫困弱势群体具有良好还贷信用为前提,实行小组贷款制度和层级组织管理,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集体进行培训,便于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并营造团队精神。

农村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旨在以尤里斯“乡村银行”的开发式扶贫模式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即农村贫困残疾人户根据条件和程序自愿组成残疾人农机互助组(每组一般为3户),通过互助组组长(农机领用代管户)与上级残联(乡镇政府)签订协议,申领农机具,由组长作为农机领用代管户与入组残困户(农机协作户)签订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为农机协作户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劳务,如灭茬、起垄、播种、收获、脱粒、翻地等帮扶服务,在完成这些协作义务后,农机领用代管户可以通过经营这些农机具获取收益,用于农机具的使用及维护和劳务补贴。同村或多个残疾人农机 互助组可以组成残疾人农机合作社,扩大生产服务规模,增强互助协作,放大扶贫解困效果。

三、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实现的目标

1、通过试点工作探索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新路子和统筹城乡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的新举措,帮助农村残疾人充分利用农机补贴等政策资源,并为政府制定惠农助残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把农村残疾人组织起来,扶助、鼓励他们协作互助,团结奋斗,共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团队协作精神,并促进乡镇残疾人联合会、村残疾人协会等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3、通过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四、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实施情况

(一)深入调查研究

为了抓好试点工作,长春市残联组成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调研组,由理事长、分管副理事长分别带领市残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多次到乡镇调研,深入乡镇村屯实地考察了解农机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和做法,听取乡镇对试点工 作前期调研情况的汇报。市残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意见》。按照意见要求,组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坚持以政府补贴、民办民营、残健结合、残疾人受益的原则,由乡镇政府领导,区残联监督;互助组(合作社)内部按照协议或章程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行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

(二)认真组织实施

组建工作方案确定后,市残联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乡镇政府在市、区残联的指导下,认真做好组建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工作,采购农机具,争取大型农机具享受补贴政策。经过市、区残联和乡镇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批试点乡镇,共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互助组186个,免费发放农机具766台套,覆盖686个残困户,扶助残疾人739人,受益总人数2360人左右。耕种面积达到7000余亩。

五、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初步效果 试点工作得到了省残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中国残联程凯副理事长的充分肯定,他把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评价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新模式”。同时,国内、省内新闻媒体也极为关注,新华社、《吉林日报》、《长春日报》、《新文化报》,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等先 后进行了报道。这一举措,使试点乡镇的残疾人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国家惠农公共政策的阳光。通过绩效评估,在开展试点工作后的一个农业生产周期中,互助组成员之间合作愉快,农机具领用户在第一时间按照协议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耕种任务。每亩地一年可节支150元左右,平均每户一年可节支1500元左右。过去,贫困残疾户没有农机具,只有等别人种完后,才能耕种,往往误了农时。而现在由于抢抓了农时,在增产增收方面,也会有较好的效益。

农村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但有效的改善了残疾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减轻了残疾人劳动负担,而且也为扶贫助残工作探索出了新模式、拓展了新领域、积累了新经验。我们发现,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给试点乡村带来了一些变化:

一是给贫困残疾农民带来了尊重和尊严; 二是促进了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健全和完善;

三是促进了村民合作;

四是减少了村民的生产支出;

五是提高了农村残困户的生产能力;

六是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七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试点工作刚刚开始,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一是认真总 结经验,梳理政策扶持模式和机制,争取使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享受尽可能多的国家农机下乡补贴政策。二是做好农机具维修服务,在两个试点乡镇扶持两户残困户成立农机维修部,承担农机具维修保养工作。三是规范、指导互助组(合作社)建设,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其走向更高的互助合作阶段。四是以试点为契机,以互助组(合作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基层乡镇残联、村残协组织建设。五是努力探索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篇:关于乡镇扶贫与移民工作有关政策情况汇报

关于乡镇扶贫与移民工作有关政策情况汇报

镇现辖黄家、岑港、铺前、蔡坞、朝堂、姜家等行政村及铺前居委会和刘源坑村落社区委员会,共84个村小组,全镇人口为17359人,农民人口14303人,非农人口1056人,镇域总面积7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万亩,林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57%。现将扶贫与移民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岑阳镇移民与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深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持续改善扶贫村基础设施。2011年以来共整村推进项目12个,涉及岑港、黄家、蔡坞、铺前四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达367万元,扶贫资金162万元,完成路面硬化9.31公里,面积约4万平方米,修护山塘水库8座,面积36亩,直接受益人口达1.1万余人。

二是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基地龙头带动战略,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3年,我镇通过招商引资在蔡坞村规划了2000亩现代农业园,在园中引入了300亩油茶种植基地、500亩葛根种植基地,同时,计划发展200亩的樱桃种植林和150 亩的蔬菜种植区,并新增猕猴桃、火龙果、草莓等特色水果种植,落实产业扶贫资金200余万元,覆盖人口3000余人,贫困人口200余户,直接参与的贫困户达60余户,蔬菜大棚面积300余亩,产业扶贫资金150余万元,覆盖人口1000余人,直接参与的贫困户达30余户。三是全面落实移民扶贫政策,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贫困户就业择业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工作建议

1、建议完善扶贫重点村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各重点村项目实施情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适当地调整重点村名单。比如:我镇的岑港、铺前及蔡坞村,在“十一五”、“十二五”计划中都被列为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乎趋于完善,但是其他村,特别是姜家、朝堂等偏远的北部村,连续多年未被列为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户数量相对较多,如要完成在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建议实行对重点村动态管理的机制,使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

2、建议完善重点村项目资金科学管理使用机制。一方面

根据项目规模来确定项目资金,从而避免资金量小,做不好、做不了项目情况,把“以项目定资金”改为“以资金定项目”,适当整合项目资金,有利于集中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方面项目操作程序更加科学合理,扶贫项目资金本身资金量不大,还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一是占用大量时间,二是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建议采用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方式投票表决,并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审核把关来确定施工单位和工程量,使重点村项目能更好地贴近基层实际。

3、建议完善产业扶贫基地带民脱贫长效机制。目前的扶贫产业虽然贫困户覆盖面比较广,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贫困户参与率较高,但是目前的产业扶贫政策是导向型政策,缺乏一定的约束性,建议:一是产业扶贫资金补助要与脱贫致富人口挂钩,分兑付补助;二是建立贫困户产业脱贫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应及时退出产业扶贫机制;三是打破产业扶贫村域限制,允许其他村的贫困户进入非所在村的扶贫产业脱贫致富。

一、财务收入情况:

按照邵财预20**]10号文件精神,我局2014财政预算总金额是113.65万元,其中基本支出是88.65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54.22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7.79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16.64万元),专项公用经费25万元。市财政农业科安排11万元,财政2013年底追加3万元,省移民局工作经费16万元,2013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专项补助经费20万元,2014年培训费42万,2014年转移支付21万元,上年预算内结余1128582元,其他资金户结余830136,以上合计4225218元。

二、财务支出情况。

2014年共支出2813294.24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809592.04元,同比去年上涨27%;(其中:基本工资239452元,津补贴402240元,奖金86366元(其中:三边三区奖金48000元,市绩效考核奖二个半月工资38366元),社会保障缴费81534.04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652446.2元,同比去年上涨19%;(其中:办公费562839.88元,同比去年上涨19%;电费10000元;物业管理费6400元;公务车运行费139013元,同比去年上涨16%;(其中租车费24518元,汽油费33000元,维修费69787元,过路费8067元,保险费3641元);差旅费31180.5元;会议费77414元,同比去年上涨100%;;培训费406077.5元,同比去年上涨34%;;公务接待211768.32元,同比去年下降34%;;聘用人员工资23054元,同比去年上涨17%;;监测评估费100000元;工会经费22190元,同比去年上涨100%;;2013值班补助费15800元;其他46709元;(其中:2013年政府调节金13969元;省局学会缴费5000元小车安全5280元奖及退休人经费320元,其他22140元,其中:省、市先进表彰2500元;2013年租车2600元;信访岗位补贴1040元;省局刊登文章奖400元;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奖3000元;计划生育奖12000元;三八妇女节600]),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277705元,同比去年上涨29%;(其中:退休人员津补贴及工资126192元;医疗费(体检费)14853元;住房公积金54280元(2013单位差额11154元;2014年单位差额5526元;2014年财政预算37600元),其它82380元(三联二访一帮款50000元;学费12522元;内审补助、独生子女费、双联特困慰问、重阳节、党校学习伙食补助共计32380元)。办公设备购置费733551元。

三、结余。

国库预算内结余960888.76元,国库其他资金户结余656026元,共计结余1616914.76元。

镇现辖黄家、岑港、铺前、蔡坞、朝堂、姜家等行政村及铺前居委会和刘源坑村落社区委员会,共84个村小组,全镇人口为17359人,农民人口14303人,非农人口1056人,镇域总面积7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万亩,林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57%。现将扶贫与移民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岑阳镇移民与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深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持续改善扶贫村基础设施。2011年以来共整村推进项目12个,涉及岑港、黄家、蔡坞、铺前四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达367万元,扶贫资金162万元,完成路面硬化9.31公里,面积约4万平方米,修护山塘水库8座,面积36亩,直接受益人口达1.1万余人。

二是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基地龙头带动战略,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3年,我镇通过招商引资在蔡坞村规划了2000亩现代农业园,在园中引入了300亩油茶种植基地、500亩葛根种植基地,同时,计划发展200亩的樱桃种植林和150 亩的蔬菜种植区,并新增猕猴桃、火龙果、草莓等特色水果种植,落实产业扶贫资金200余万元,覆盖人口3000余人,贫困人口200余户,直接参与的贫困户达60余户,蔬菜大棚面积300余亩,产业扶贫资金150余万元,覆盖人口1000余人,直接参与的贫困户达30余户。三是全面落实移民扶贫政策,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贫困户就业择业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工作建议

1、建议完善扶贫重点村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各重点村项目实施情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适当地调整重点村名单。比如:我镇的岑港、铺前及蔡坞村,在“十一五”、“十二五”计划中都被列为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乎趋于完善,但是其他村,特别是姜家、朝堂等偏远的北部村,连续多年未被列为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户数量相对较多,如要完成在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建议实行对重点村动态管理的机制,使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

2、建议完善重点村项目资金科学管理使用机制。一方面

根据项目规模来确定项目资金,从而避免资金量小,做不好、做不了项目情况,把“以项目定资金”改为“以资金定项目”,适当整合项目资金,有利于集中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方面项目操作程序更加科学合理,扶贫项目资金本身资金量不大,还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一是占用大量时间,二是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建议采用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方式投票表决,并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审核把关来确定施工单位和工程量,使重点村项目能更好地贴近基层实际。

3、建议完善产业扶贫基地带民脱贫长效机制。目前的扶贫产业虽然贫困户覆盖面比较广,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贫困户参与率较高,但是目前的产业扶贫政策是导向型政策,缺乏一定的约束性,建议:一是产业扶贫资金补助要与脱贫致富人口挂钩,分兑付补助;二是建立贫困户产业脱贫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应及时退出产业扶贫机制;三是打破产业扶贫村域限制,允许其他村的贫困户进入非所在村的扶贫产业脱贫致富。

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山区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3.6万,其中居住在边远深山区贫困农户6310户26079人。我县又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列全省之首,全县发现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1097处,涉及全县所有的9个乡镇61个行政村1381户5148人。

2009年,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总体目标,围绕“整体搬迁,梯度安置、离乡不离土”的工作方针,通过全县上下的一致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共完成建设集中安置点11个,累计移民搬迁216户1006人,移民扶贫搬迁成效明显。一是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政府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移民新村都达到了“五通三化”标准,“五通”即:通自来水、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通有线电视。“三化”即: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小区绿化。乡村两级移民安置点实现了门前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环境绿化、建有卫生厕、人畜分开,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二是移出区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移民户原居住地由于土地少、耕作难、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世代靠山吃山、乱砍滥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我县在移民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一大四小”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行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全县移出区新增造林绿化面积达5300多亩,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移出区移民户摆脱了过于依赖林业资源的现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移民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特种养殖基地、林业产业基地等产业扶贫工程的实施,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为移民户建起了致富产业。到目前,我县通过贷款贴息的形式,已累计扶持了华辉公司、新百泰公司等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创办各种基地20多个,解决当地移民就业近1000人,带动发展移民2000多人,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在200元以上。四是移民户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过去的贫困户世代居住在深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上学难、看病难,不求进取,“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移民户搬下山,沿公路靠县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教育意识、商业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移民户“故土难离、家难舍”的传统思想逐步向“人心思高、人心思走”的思想观念转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部分人大力发展药材、食用菌、土养家禽等特色产业,一部分人离乡不离土,从事林业方面发展,一部分人放心外出务工寻求发展,还有一些人从事二、三产业的自主创业,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五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通过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统一了全县干部的认识,增强了全县干部抓移民扶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广大党员干部把移民扶贫工程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落实“民生工程”的有效载体常抓不懈,广大群众从移民扶贫工程建设项目中感受到了广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移民扶贫的实惠,从而使干群关系日益密切,隔阂不断消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为做好我县移民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XX县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主要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县政府出台了移民试点工作方案XX县城移民新村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移民搬迁总体思路、对象、工作原则、补助标准、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等,按照省市下达的考核目标,将移民工作目标任务列入民生工程考核内容,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同时明确扶贫、财政、国土、民政、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部门职责,做到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办公会,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宣传发动。坚持“调查为先、决策在后”工作方针,确保了政策的实效性和严肃性。一方面,开展对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的农户居住状况、居住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安置意向等进行走访调查,视情况初步确定移民对象;另一个面,对安置方式、安置点的接收能力和建设条件等开展调查摸底。在开展调查摸底的同时,利用政策宣讲、下发宣传单、制作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移民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分类实施。我县移民扶贫对象界定于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水库库区的贫困人群。其中,深山区界定为扶贫开发重点乡中的重点村,老革命根据地所在村、重点乡中缺乏生存条件的非重点村、非重点乡中的重点村,列入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区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对象;库区主要是大段水库就地拨高人群;地质灾害频发区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省国土厅评估认定的地质灾害点75个。为实现对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整体搬迁的目标,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对移民户采取了集中安置、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等到方式,解决了安置难的问题。

四、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发动、组织协调、推动政策落实来引导群众实施移民搬迁。一是资金补助。对异地搬迁并实行集中安置的,每人给予3000元奖金补助,移民房免征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水电开户费,由政府帮助建设移民房配套工程。二是户籍迁移政策。凡搬迁到县城或异地搬迁的移民户,允许自愿保留农业户口或转为城镇户口,安置地公安机关及时办理迁移落户,并免收户籍迁转手续费,搬迁户子女入学免收转入费。三是减免各种费用。免交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种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在县城集中安置办理房产证减免各项费用每户在2000元以上。四是协调民政部门为部分移民点积极争取扶贫发展资金。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和雨露计划培训政策推动移民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移民户生产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六是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对移民搬迁的移民户原承包经营的土地和落实林改政策后的山林可自愿选择经营方式,其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变。

五、合理利用土地,夯实发展基础。按照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争取用地指标,实行土地置换,合理流转土地等方式,保证有房可建有地可种,在建设用地上会同国土部门,积极争取政策,优先解决移民建设用地指标。生产用地上,对有条件的安置点,鼓励移民户季节性地用原居住地耕种,同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租赁或转包形式,加快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发展的后顾之忧。

六、坚持群众参与,强化监督管理。一方面,移民户多形式参与建设管理。安置地选择由移民户确定,各移民安置点选择由移民户参与选择,政府帮助协调土地征用。各移民安置点移民房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一部分安置点实行统一规划、分户自建、户主负责,一部分安置点统一规划、统一建房,由移民户选出理事会代表,成立移民理事会,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参与移民建房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严格资金管理使用。做到省下拨的移民扶贫资金,市、县配套资金,统一划入县移民专户,由县扶贫办审批,财政、审计监督,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通过“一卡通”直接补到移民搬迁户手中。做到补助标准和补助到户资金公开、各项优惠政策公开、安置方式公开。

七、加大后续扶持,确保农民增收。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提高移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技能,努力做到移民户家家有能人、人人有事做、个个能挣钱。通过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共完成实用技术培训400余人次,按照先培训再就业方式解决移民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劳动部门优先安排移民到工业园区合适岗位就业,目前,已到本县龙头企业绿海公司、华辉公司等地就业的移民500多人。与此同时,对移民特困户,协调包扶单位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有条件的将其纳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

一、主要成效

2010年以来,到位财政扶贫项目资金12657万元,到位库区项目扶持资金22974.38万元。实施整村推进64个村,村平投入达100万元以上;新建特色产业基地30000亩,扶持改造楠竹园20000亩,实施柑桔品改15000亩,巩固发展网箱养鱼3万口;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5244人,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达8500人(次);完成扶贫搬迁(危房改造)1377户,5088人;实施库区危房改造1956户、9824人;发放原迁移民直补资金10258.12万元,富水库区粮食补贴资金2240万元;新建人饮解困工程736处,解决了10.2万人的饮水难问题;修通了一大批乡村级公路,库区98%村修通了村级公路,85%组修通了通组公路。2014年农民人均出收入达到6545元,比2009年增加108.4%。

二、主要作法

1.整村推进确保贫困户受益。我们把整村推进当作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贫困村经济,确保贫困户受益增收。一是有机结合。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做到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巩固提高,促进发展,缩小差距。二是群众参与。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组织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定和项目的选择,参与监督资金的使用和工程的建设,参与规划实施和检查验收。三是明确任务。以生产发展、增收脱贫为中心任务,结合各村实际,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四是整合资源。“雨露计划”、扶贫搬迁、产业化扶贫等项目,都优先安排到实施整村推进的村。五是加强管理。严格整村推进建设标准,加强检查督办,落实后续管理措施,保证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并进而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2.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增收。围绕万亩生态养殖、万亩油茶、万亩香榧、万亩茶叶、万亩水果等六大万亩基地建设,引导贫困农户,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种养业项目,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库区重点抓水果品种改良和网箱养鱼;山区重点抓以楠竹、油茶和商品羊为主的种、养殖业;产粮区结合生态家园建设,扶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养猪;城郊和国道沿线区,结合“一线两圈”生态旅游圈的建设,扶持发展和壮大一批以水果、苗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为一体的农业庄园,并逐步向融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支持大额扶贫贴息信贷款,扶持石材加工销售、土巴爷酒、野荞酒、恒通竹业、新厦松木业、九宫生态粮油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小额贴息贷款,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贷款难题。

3.“雨露计划”助推贫困户就业。一是培训对象明确到户。参加“雨露计划”培训并获得扶贫资助的对象,都是农村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对贫困乡村中考、高考的落榜生,优先纳入转移培训范围。对需要和能够外出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建档造册,建立劳动力培训转移信息数据库,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二是培训内容对口到人。根据贫困劳动力实际,选择最适合的培训内容,建立档案,接受培训,推荐就业,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三是培训形式更灵活。凡是在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接受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纳入补助范围。4.扶贫搬迁改善贫困户环境。我们把扶贫成本太高、居住分散的库区和深山区贫困人口作为首选搬迁对象,积极稳妥地搬迁到山下、路边、城镇等适宜的地方。在扶贫搬迁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二是坚持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异地扶贫开发与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搬迁,确保这部分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5.避险解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我县库区的贫困实情得到了省移民局认可,同意将我县纳入试点县范围。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将大畈镇和平、鹿眠塘、板桥等3个村作为我县第一批解决移民突出问题试点村。目前编制了3个试点村实施方案,聘请长江委设计院编制了3个试点村规划。3个村共有特殊困难移民906户,4198人,基中:有土坯房503户,2418人,计划补助投资3955.16万元;基础设施配套4586万元;生产发展按“二区三产业带”建千亩枇杷基地、千亩规范养殖小区、万亩油茶基地、万亩泡桐基地,投资3226.83万元;建板茶、和平大桥,修通板富公路投资5021万元;教育培训投资1419.9万元,其中:高职教育114.2万元,技能培训702.5万元,购买公益性岗位603.2万元。经汇总,3个试点村特困移民扶持项目总的补助费用17174.59万元,其中直接费用14571.41万元,其它费用1041.86万元,基本预备费1561.32万元。资金筹措争取国家试点资金8396万元,地方配套9100.5万元。

下载关于隆林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隆林教育扶贫移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移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于10月25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琴......

    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工作总结

    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移民局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全局职工紧紧围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全面深入......

    宜宾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宜宾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2015年度部门决算编制的说明 按照决算管理有关规定,部门决算编报内容包括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宜宾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来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贯彻落实市......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班主任工作探索与实践五篇范文

    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指路人,在思想、技能培训等方面对学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要创建出一个高水准的班主任工作团队,制定新时期提升高级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能力......

    街道社区妇女工作实践与探索

    延北街道社区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张荣 延北街道位于昌吉市城市中心,总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52877人,15475户,流动人口4774人,各族妇女人数 18469人,有汉、回、维、哈等23个民......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尚贤者,政之本也。”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党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