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信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最终版]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倾听群众呼声的窗口,公安机关必须从“提高认识树意识、端正态度求实效、因情施策解难题、长效机制促落实”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以真情换真心,以真诚促和谐。
一、产生公安信访案件的原因。从公安机关外部看,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群众维权意识高涨,一些群众对法律理解不深不透,遇事不能冷静处理,甚至把公安机关按法定程序办案误解为不尽职责、拖案不办,故而上访;部分上访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法制观念仍比较淡薄,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心理,漫天要价,行为激烈,不顾后果。从公安部门自身看,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少数领导同志和民警信访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措施不到位,流于形式,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包案不办案,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有的存在畏难情绪,怕得罪人、怕丢面子、怕赔偿、怕追究。一些单位在敏感时期重视信访工作,大事一过存在重信访处理、轻信访预防的情况,工作缺乏连续性。二是作风不正,执法为民思想不牢。少数民警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观念、服务思想、责任意识淡薄,“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破案、轻办案质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素质不高,执法办案能力不够强。少数民警对有关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执法水平不高,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力不强,执法随意性大。特别是在调查取证、伤情鉴定、现场勘查、追逃等环节上存在偏差,导致案件长期破不了,犯罪嫌疑人长期抓不到,引起当事人上访。四是主动性差,信访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工作中,对信访案件责任人,基本是上级催着追究才追究,即使追究也是轻描淡写,达不到惩戒目的。另外,基层办案单位警力不足、民警长期疲劳作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警务运行机制落后于治安形势发展需要,也是引发信访案件的重要原因。
二、做好公安信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一是摆正位臵、认真履责。做好公安信访工作,一把手责无旁贷。在日常工作中,基层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认真分析本警种、本单位面临的信访工作形势,切实掌握相关案件的详细情况,及时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精心制定化解息访工作措施,不遗余力地开展,确保实现“案结事了、息诉停访、人不回流”的目标。要掌握苗头,坚持集思广益,把公安信访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克服畏难、轻视、厌烦、无所作为等思想,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确保不发生新的有责涉法信访案件。二是换位思考,真心为民。各警种、各单位特别是领导同志要切实做到真心为民执法、真诚服务群众、真情关爱民生,认真进行换位思考,认清自身责任,站在信访人角度,坚持抓好处理信访突出问题与抓好处理初信初访并重,以高度负责、积极主动态度,切实抓好公安信访工作。三是正确面对、因情施策。对排查出的信访苗头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因情施策,有的放矢,切实做到正视问题、敢于面对,全面了解、详知案情,区别性质、合理分类,集思广益、拟定措施,准确切入、稳步推进,及时调整、实现目标。对息诉罢访和结服的案件,要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加强与信访人的沟通联系,深入细致做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出现反复。四是健全机制、狠抓落实。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狠抓规章制度落实,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公安大信访格局,建立健全层层抓落实的信访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信访部门和派出所的信访接待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力求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信初访,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公安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整体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并落实督查、督办、量化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着力构建信访预警机制,定期对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信访案件进行跟踪研究、分析,发现一些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做到信访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着力强化源头防范机制,采取举办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经常性开展亲民利民便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教育活动,教育民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强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民警执法水平,规范各类案(事)件操作程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充分发挥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室以及农村治保会在信访问题源头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以“无赴省进京上访、无越级集体上访、无信访积案”为内容的争创信访“三无”活动,提高基层公安机关预防和化解信访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所队,大事不出局”,为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公安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浅论公安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广东警官学院10本科治安一区队周厚任 摘要:本文利用公安网上民意调查数据,客观分析当前公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公安民警思想动态,探讨几个公安队伍建设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安 民警思想动态建设问题政策建议
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公安队伍的建设水平,决定了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保一方平安职责的落实。对公安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掌握分析广大公安民警的思想动态,将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调整队伍建设方针,做好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
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以下问题的讨论,笔者侧重于对存在问题或不同看法的讨论分析。
一、治安形势的客观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部队、警察都是专政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警察是调和、平息社会矛盾的工具,警察所承当责任的大小,与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当前公安队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正与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紧密相关。我们必须从分析社会治安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决定社会治安形势的主要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即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失业、贫富分化、腐败、种族问题、黑恶势力等因素决定的。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建设,只能对治安起着一定的控制缓解作用,只治标,不治本。单凭公安机关无法化解社会根本矛盾,也无法平息矛盾激化带来的社会治安恶化。当前中国基本的国情,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是,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保证社会治安的稳定。相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和危机日益突出:贫富分化、腐败、地区差距、失业、下岗、农民贫困、邪教组织等问题特别突出。
此外,境内邪教组织与境外敌对势力勾结,是社会稳定的极大隐患。1998年,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提出,两年内使深圳社会治安明显好转,2002年初,公安部提出力争二三年内使社会治安有明显好转,这体现了政府与公安领导对社会治安形势的重视和整治的决心。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刑事案件破案率不到15%,而且还有大量的隐案、积案。受各种客观因素所限,警力、经费等都不可能在几年内有大幅增加,破案率不可能有大幅提高。
因此,笔者的结论是:在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之前,社会治安难以有明显好转。
二、警民关系及服务作风的思考
(一)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目前报纸的报道大多带着倾向性,正反面反差较大,或是倾向于正面的宣传,或是倾向于问题的揭露。客观来讲,成绩与问题都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既不否定成绩,也不掩盖、回避存在问题。有的报道宣传的痕迹过于明显,老百姓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有的报道则为了制造新闻效应,夸大地揭露警队黑暗面。公安工作需要群众的配合,如果群众对公安机关抱着否定和抵触情绪,则对公安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宣传,以事实为依据,让群众信服,使群众从心理爱戴警察,支持公安工作。公安机关在做宣传工作时,应该把握尺度,不应夸大成绩,也不应自我丑化。如“警察求职“这类的宣传,实际上反而损害了警队的整体形象。还有的把队伍内部每年查处多少违法违纪、辞退多少民警作为“成绩”向社会宣传,实际上留给群众的第一印象是公安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多。
笔者认为,目前的宣传工作,一是要向社会正确传达治安形势的严峻,争取群众的支持和谅解;二是客观反映公安工作的重要性和巨大的工作量,取得政府的人才、财力、物力支持。三是反映民警工作的疾苦,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危险和任务的艰巨,对民警工作表示肯定,对队伍进行精神安抚。至于案件下降多少,治安好转多少那些宣传,说了老百姓也不相信,不如不说。
(二)“良治“照顾弱势群体利益。当今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峻,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社会形成“赢家通吃”的界面,有钱有地位者强强结合,更加有钱有地位,影响着政府决策。没钱没地位者在政治上缺乏代表,在社会上没有发言权。社会阶层的形成和两极分化,是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公安机关担负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责,应该善于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乞丐、擦车仔、卖花女、妓女、伤残人员、贫困者等,应该给予同情、关心和帮助。应该认识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由社会不公正不合理造成的。弱势群体大多数是为生活所迫,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做擦车仔、做妓女。因此,我们在执法中不能简单的把弱势群体定义为“坏人“或“犯罪嫌疑人”进行歧视和压制。社会矛盾应该进行疏导、缓解而不是强力镇压。在平时执法中应该尊重人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些民警习惯于欺软怕硬,看到对方有来头“有料道“的就不敢管,看到对方没文化没背景就滥用职权。如果弱势群体长期受得社会歧视和压制,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做出反社会、反政府的行为,酿成社会的悲剧。
(三)公安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当前国情下,一个国家机关在政府中的地位,往往取决于该单位领导在政府官员中的地位。市(区)公安局长能否参加市(区)委常委,以及在常委中的排名,是公安机关在当地政府中地位的主要衡量标志。公安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量的警力是外勤工作,大量警力在全国范围以至世界范围出差,所消耗的人、财、物,都是其它国家机关所不能比拟的。从数量上看,公安民警数占所有公务员总数将近一半。这样一个大单位,必须取得政府人才、物力、财力和政策的最大份额,才能保证单位的正常运作。举例说明,政府拨款100万支持当地法院,对该法院来说已经足够使用了。但如果给公安局拨款100万,由于公安警力是法院的8至10倍,100万对公安局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公安局长是否能在当地政府决策和资源分配中取得足够的份额,影响着该公安局整体工作的开展。公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各级公安领导应主动向政府说明实际情况,争取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三、总结与建议
公安工作在新世纪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国内治安形势错综复杂,如果公安领导对片面乐观,几年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承诺不能兑现,将失信于政府,失信于人民。公安工作成绩与问题并存,成绩有目共睹,而存在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依靠某个领导的点子或某些措施的实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不良的工作体系。党和政府必须有充分的决心,自上而下对现行体制、现行建设办法重新定位和反思,建立一整套科学建设体系和公安工作规范。笔者
由于能力所限,只能提几点政策建议:
一、自上而下开展全方位的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应由公安系统以外的政府决策部门、法律专家、公共政策专家共同参与。依靠公安本系统人员内部进行调研,往往会受到各种利益集团及领导意志的影响,难以使调研充分客观。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警务建设体制。而我国的警务体制长期处于改革摸索阶段,政策很不稳定。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务体制建立了上百年,体系较为完整,政策稳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转变“人治”为“法治“。现阶段很多事件能不能办,决定性因素并不在是否符合政策,而在于领导是否同意,领导的一支笔往往可以凌驾于原则和政策之上。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减少领导的审批权,从“审批制”过渡为“备案制“。另一方面,加强对领导审批权的监督,防止滥用职权。
四、提倡实事求是。对欺上瞒下,虚报成绩者进行查处,改变报喜不报忧的不良风气。
五、有计划增加警力,逐步提高警员素质。根据城市发展趋势及治安形势的要示,充分评估现有警力,制定招募警力、优化警力配置的五年、十年计划。
六、重用人才,唯才是用。目前公安队伍中人才有流失趋势(从网上测评可以看出)。留住人才的主要途径唯才是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让”,为青年民警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打破领导“能上不能下的机制",让一些无才无德的领导提前下岗;第三是合理进行工作安排,充分发挥民警的特长,人尽其用。
第三篇:信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二、对策建议:
第四篇:公安信访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公安信访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伴随着公安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长期积累的信访问题不断得以解决,但因有关信访方面专门立法的缺乏,致使公安信访工作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本文在重新审视现行公安信访制度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情形的基础上,对改进公安信访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促进公安信访问题的有效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信访;公安信访;困境;完善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深层次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公安信访问题层出不穷,致使公安信访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境,陷入了发展中的不适应状况。
一、公安信访工作的困境
(一)公安信访工作面临的制度困境
⒈制度体系不统一。一是制度渊源广泛、分散,缺乏系统性。公安信访法律制度不仅仅源于《信访条例》和《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还源于宪法、刑法、刑诉法、警察法,行政法规,以及刑事、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伤情鉴定标准、民爆品管理条例等为数众多的部门规章等,应该说,因为公安信访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与公安机关执法、行政行为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对公安信访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也就是说公安信访制度蕴含在各个法律部门和各个法律、法规当中,处于零散状态,没有以信访活动发展、演变为主线,而形成体例系统,这样一来,公安机关和民警很难全面掌握。二是工作对接机制不统一。虽然,《信访条例》是各地、各系统共同遵守的信访活动准则,但由于《信访条例》只是一种宽泛的规范,所以各地、各系统在实践中形成一些各自的固定做法或者习惯特点,庞杂、而自成体系。公安机关信访部门在与当地党委、政府、人大信访部门进行工作对接时,往往要分别保持趋同性,分别去适应其特定的要求和做法,甚至在上报材料中对信访事项的称谓都要不一样,有时叫信访事项,有时叫涉法涉诉,还有时叫控告申诉等。
⒉职责性质不一致。在公安机关内部,县以上公安机关设有专门机构,在省公安厅一级,一般都单设正处级信访机构称作信访处,但有的归属纪检监察部门实行合署办公,突出信访制度的纪律监督职责,有的归属法制部门,突出了信访制度的法制监督职责;在地(市)一级公安机关,把信访部门定性办事部门、纪检部门和法制部门的情形各有不同;在县级公安机关,虽然普遍设置了信访科,但一般只是一个空架子,信访科和纪检、监察、督察、审计等几个科室合署办公,民警一人多职,既干这个,也干那个,哪边有事往哪去。可见,公安信访制度没有对公安信访工作的职责性质进行统一、严格的确定。
⒊程序设计不规范。首先,在管辖上,当事人对公安机关某一项工作决定不服,既未提起诉讼,也未提起行政复议,但却提出信访申请,公安信访机构应否受理呢?并没有明确解答。其次,公安信访制度设计了“三级终结”终访程序,提出经过复查、复核程序的信访事项,信访人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投诉请求的,公安机关不再受理。但信访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虽然信访人的申诉请求已经过了复查、复核程序,但并不表明公民失去了申诉权。根据法律规定,信访人仍然具有向做出复核意见的公安机关的上级机关反映情况,提出申诉请求的权利,终访程序缺乏相应的法理依据,造成终访程序法律效力丧失,更无法界定违反“终访程序”的信访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这些都会导致“终访程序”在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⒋制度约束力不强。虽然公安信访法律制度在规范和约束信访行为方面做了设计,但对有些违法闹访行为如何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并无明确规定,即便是依照有些规定,也是生搬硬套,很牵强甚至是相悖,操作中经常出现与当时现场条件和上级指令要求有差异的情况。公安机关在处置违法信访时往往无从遵循,致使信访制度约束力打了折扣,也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安机关的执行力。
(二)公安信访工作面临的实践困境
⒈管辖范围难把握。一是管辖范围在实践中被被动地扩大。按照《信访条例》、《规定》的规定,除了非“法定途径”的限制性规定,几乎涵盖了与公安机关有关的一切事务。在当前群众维权意识高涨,法律意识依然淡薄的情况下,这决定了公安信访部门必然要承担十分繁重的对信访事项的甄别筛选和说服引导任务,但这种说服引导对信访人缺乏有效约束。二是上级机关多头交办信访案件,下级公安机关应接不暇。上级公安机关按照转送和交办程序对下级公安机关转办、交办信访案件,人大、政府和政法委也向公安机关转办、交办信访案件,这些案件很多都是重复的,有些还是非管辖的,造成了工作压力增大和重复工作。三是“情理之中法度之外”的信访诉求突出,使得公安信访部门成为各种矛盾纠纷的汇聚地。实践中,一些原始案件在未能侦破或者犯罪嫌疑人没能抓获时,受害人常常抓住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中的“瑕疵”,迫切地上访寻求得到救助补偿。
⒉疑难案件难息诉。一是无理缠访。有些上访人反映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已经得到解决,有的多次表示停访息诉,甚至签订了明确的息访协议,但在看到类似案件获得了更大利益或者认为还可能获取更大利益时,又出现反复,再次上访,牵扯了公安机关大量的人力、精力。二是结案不息访。按照《信访条例》和《规定要求,问题确已解决,并且已经“三级终结”的信访案件,信访人不接受公安机关的复核结论,坚持上访现象仍比较突出。三是诉求过高。由于一些信访人诉求过高,使一些疑难复杂信访案件,不能及时化解。
⒊越级上访难稳控。一是进京上访压力大,各地在京稳控成本过高。各地派出大量控访干部赴京,大多聚集在敏感部位、重要场所,费用庞大,警力浪费,基层公安机关不堪重负。二是信访工作运行机制不畅,上访人通过进京上访向地方公安机关施加压力。为减轻首都的上访压力,上级机关制定了以控制“进京访”为工作考评指标的考评机制。一些上访人利用这种机制,反复越级进京上访,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施加压力。三是公安机关开展进京上访群众稳控工作,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很多群众越级进京上访,反映其他部门的问题,但受当地党委、政府指派,公安机关派员赴京开展稳控工作上访人被接回后,往往将矛盾对准当地公安机关,一些处理措施不当也常引发新的信访矛盾。
⒋违法闹访难处理。一是处理信访人的违法行为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信访人的违法行为往往与其合理诉求相交织,公安机关在处理上顾虑重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视信访人为麻烦制造者,宁可容忍信访人的违法行为也不愿惹来新的麻烦。二是对于处置上访人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上认识不明确不统一。从实践情况看,有关法律依据分散在《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中,且非针对性规定,各地对于处置上访人的违法行为能否适用和如何适用缺乏统一认识,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三是信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调查取证困难。很多违法闹访行为发生在异地,具有突发性,有关地方公安机关无法及时赶到现场调查取证,而关于此类违法行为取证的异地警务协作机制还不完善,违法行为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得不到有效处理。
二、应对公安信访困境的对策
(一)完善公安信访源头预防机制
做好公安信访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预防机制,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公安信访问题。实践中应注重实行“三个监督”前置:
⒈法制监督前置。各级公安机关应强化内部的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特别是对基层办案单位要认真把握好接警、出警、立案、调查、处理等环节,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不出现纰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不高而引发的公安信访问题。
⒉警务督察前置。公安机关通过警务督察的提前介入,随警参战,开展信访问题苗头的排查,开展重点信访案件管控化解和信访长效机制落实的现场查纠开展警容风纪、警车管理明察暗访,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减少和杜绝因警务活动不当和内务风纪问题引发信访问题。
⒊作风监督前置。如果民警在工作时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即使事实再清楚、适用法律再准确法定程序再严格,也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无法避免信访问题产生,应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对待和处理问题,多从上访群众艰难处境去考虑问题
(二)完善公安信访问题调处机制
解决和化解信访矛盾,应该按照“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偏、宜快不宜拖、宜解不宜结”的原则。
⒈落实领导责任。要从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干部抓起,落实“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亲自接待、查办信访案件,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快速决策,让上访人知道自己被重视和关注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具体责任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应当面倾听诉求,耐心讲解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争取信访群众的信任,促进接访信访案件及时就地解决。
⒉落实各部门、各警种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群众信访问题解决在部门内部、解决在基层环节、解决在初始阶段。各部门、各警种应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处理好属于本部门、本警种的信访问题。上级公安机关应强化部门、警种战线指导,通过派出工作组,加大明查暗访力度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基层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督促检查和专业指导,坚决落实督察、督办制度,抓住些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确定专人跟踪了解办理情况,实行挂牌督办,帮助解决办案中的问题和实际困难,推动群众信访问题彻底解决。
⒊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一是首问制度。建立信访接待的首问责任制度,明确规定首次信访接待民警即为此起信访的第一责任人,实行“谁接待、谁负责”的责任制度,确保初信初访的正常受理和处置;二是分工流转制度。对本级公安机关受理的信访事项,要根据其所指向内容,分清条线,明确责任,指定专人负责信访调查及解释工作,在信访移交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个流转环节的衔接畅通,从而避免初信初访处置工作“迟、漏、误”等现象;三是处置化解制度。明确规定登记受理、审核交办、处置措施、反馈方式及办结时限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使基层民警在信访受理中明确重点,把握节点,及时消化;四是考核问究制度。完善考核细则,按照地区实际,规定考核细则。重奖信访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对信访问题查处不力的单位及个人要落实惩处措施,对因信访问题处置不到位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或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⒋争取广泛的支持。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公安机关应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情况,特别是在纠正执法过错、补偿经济损失、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信访问题时,应在吃透案情、找准错误的基础上,向党委和政府请示报告,共享资源,联动处置,形成合力,推动信访问题的解决。对于案件的定性、法律的适用,仅靠公安机关自身难以解决的信访案件,应主动地与法院、检察院进行协商、密切配合,确保案件的处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⒌办法灵活多样。实践中,应将真情沟通法、公开听证法、换人办案法、集体“会诊”法、经济救助法等办法固化为常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办法有效解决信访问题。
(三)完善公安信访责任倒查追究机制
目前,各地、各级公安机关纷纷建立起信访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安执法和服务起到了规范和教育警示作用,但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执行主体职责不清、内容过于宽泛、操作程序随意等问题,亟待统一和规范。
⒈确定执行主体。实际工作中,各地公安机关纪检、监察、信访、法制、督察等部门对于倒查追究信访工作责任,存在谁都管、又谁都不管,或是不知应以谁为主,似似而非的窘迫。应该把信访责任倒查追究分为两个过程进行,一是倒查,查清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违法违纪事实,二是作出处理决定,以清楚划分各方责任。
⒉确定追究对象。信访问题发生后,应准确找到具体的、直接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民警。这里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因公安机关或民警执法和服务行为有瑕疵,有过失,甚至违纪违法引发的信访问题,在妥善解决的同时,依法、依纪、依规追究责任民警、责任领导的责任;另一个是“无过错责任”,要落实对信访人疏导、化解、稳控和劝返的责任。也就是说,公安信访责任追究对象,不但包括在执法和服务工作中存在执法过错引发信访事项,应当承担责任的领导和民警,还包括在信访问题查处工作中存在过错、过失,负有责任的领导和民警。
⒊确定责任内容。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引发信访的责任,另一个是不履行处理信访的责任。引发信访事项责任的行为表现,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有,一是对应当立案或撤销的案件,不予立案或撤销的;二是接处警不及时,或受案后未按法定程序办案,或办案不作为,以及拖延、推诿、扯皮,致使贻误调查取证或抓捕嫌疑人时机的;三是工作弄虚作假、乱作为、办案不公、责任认定显失公正的;四是乱收费、乱罚款、违规扣押、没收、变卖或使用涉案财物的;五是违规办理证照或不按时限办理各类证件的;六是丢失、故意藏匿、毁灭卷宗及相关案件物证和重要资料的;七是被控告打击报复信访人的;八是因其它过错引发信访案件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不履行信访工作责任的行为表现,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有,一是对信访案件依照规定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二是对职责范围内的信访案件不接待、不处理、推诿扯皮、激化矛盾,致使信访问题升级或造成不良影响的;三是对上级机关转办、交办、批办督办要结果的信访案件拖延不办、查处不利,致使案件超期或造成不良影响的;四是本级或上级机关领导接待本人承办的信访案件上访人时,拒不到场汇报或有意拖延的;五是在中央、省、市召开重要会议或国家重大节日等敏感时期,由于责任单位民警排查稳控工作不到位,致使重点上访对象失控,并进京上访,造成不良影响的;六是进京或到省、市领导机关闹访、缠访、静坐、滋事,责任单位民警未按相关要求工作,或放任不管,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影响的;七是在处理信访案件过程中有其它违法违规行为和工作过错行为的。
(四)完善非正常访约束惩戒机制
实践中,常常把那些上访人反复纠缠、行为过激,上访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的信访,称作非正常访。依法规范上访人行为特别是非正常访,始终是公安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约束惩戒非正常访行为,应因人而异,严格依法,对症下药。
⒈劝阻缠访。对因不懂法律规定而对公安机关产生误解,思想上长期处于非理性状态、对公安机关成见较深坚持缠访的,应坚持采取“劝”、“防”办法,开展教育疏导和思想转化工作。
⒉治安处罚。对非正常访违法行为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由辖区公安治安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⒊劳动教养。对非正常访信访人非法聚集,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依法予以劳动教养。
⒋追究刑事责任。非正常访信访人涉嫌犯罪的行为表现形式明显,容易区分和认定,应由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景斌等.部门行政法学—理念、制度与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宋显忠,刘怡.法律程序及其功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09).
第五篇: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字体:大中小】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化和社会关系的逐步调整,各类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信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问题已经阻碍了信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作为一名乡镇信访工作领导干部,笔者结合农村信访工作实际,对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一、当前农村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影响抓经济建设,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二是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他们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把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三是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由信访部门处理就行了,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四是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
(二)地区性的政策因素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
一是个别政策的制订远离实际,脱离群众,造成了群众对政府的不满。二是对新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不够,准备不足,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形象受损。三是政出多门,口径不一,造成操作困难、群众不满。四是执行政策不及时,不到位,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其一是认为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其二是认为参与信访的人越多问题解决得就越快。三是信“闹”不信“理”。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即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到政府部门上访解决。
(四)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群众不断上访
一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重视抓经济、谋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不够重视,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置若罔闻,既不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把群众“逼”上上访之路。二是一些领导为出政绩,不顾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办一些诸如“形象工程”之类的违民意、失民心的事,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三是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从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四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严格自律,办事不坚持原则,甚至以权谋私,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
二、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的对策措施
面对当前的形势,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把做好信访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尤其是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服务领导决策,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三是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大多数信访是反映某个部门、单位或某几个部门、单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这些部门和单位来解决。只有各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履行职责,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二)加大宣传疏导工作的力度,努力做好上访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要教育群众依法有序上访,要让群众明白处理信访问题在基层而不是在上级,解决信访问题靠法规而不是靠领导。第二,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第三,要疏与堵相结合。对于一般性的群众上访,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以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恶意纠缠、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上访,必须坚决批评制止,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可移送公安部门依法查处。
(三)以诚相待,认真做好日常信访接待
一是态度要亲和。接待来访,自始至终都要态度亲和,语气平和,切忌简单粗暴。来访群众一般都是来自基层,他们是弱势者,或是反映情况,或是提出建议、意见以及诉讼请求,或是因有困惑与困难希望得到帮助和解决。接待人员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都能让他们感到温暖和亲切。二是要耐心倾听。听是一门学问,良好的倾听能最大限度地取得上访者的信任和释放他们的怒气。对来访群众讲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倾听,即使是表述不清晰的来访者,也要不厌其烦地边问边听,弄明白原委,让上访者将情绪发泄完后再解释政策,给予答复。三是要详细记录。对来访的情况进行规范的记录,对口头形式提出的投诉请求,应当记录信访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和请求、事实、理由,并让来访者在记录上签名确认,让对方在你的认真记录过程中感到你对他的尊重和对上访事项的重视。四是要语言准确。在表述上要准确、严谨、形象,让上访者听后无歧意,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要使用普通话,虽然普通话不及地方方言让群众感到亲近,但却更规范,更能让上访者感到是在国家机关中反映情况,而不是自己家里闲聊,让上访者自觉注意自身行为的规范,不放任。五是要及时答复。对初访者的及时解答能较好地防止重复访和越级访。对能一次性答复的问题要及时答复,同时注意讲明讲透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不要留下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上访者,不能让无理缠访者心存侥幸,要让有理者心中踏实,信任政府,相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