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层法庭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共5篇)

时间:2019-05-13 17: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基层法庭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基层法庭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

第一篇:浅论基层法庭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浅论基层法庭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 杨少青 发布时间: 2011-07-20 14:30:25

论文提要:

基层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直接调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与群众直接接触,在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大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基层法庭是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达到守护法律规范,保卫社会秩序的目的,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以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中应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公平、廉洁、为民”的法庭庭训等原则。基层法庭应采取有效措施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并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为民措施。基层法庭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司法保障工作,促进辖区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群众服务,为大局服务。围绕农村经济建设、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推动建立和谐农村社会管理新体系。全文共7300字。

关键词:基层法庭 社会管理创新 能动司法

以下正文:

基层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审判机关的基层组织,直接调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与群众直接接触,在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大责任。其职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司法制度的效能,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基层法庭理应承担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责,全面提升基层法庭的司法服务水平,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定义及当前面临的现状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1)社会管理创新是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在现代国家,司法机关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是法院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司法目标。作为法治形式主体的法院系统,本身就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人民法庭的司法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基层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就是通过固有职能的延伸,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本质上就是减少社会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但是在这些矛盾纠纷中大部分都属于人民内部的民事琐屑纠纷,这些纠纷的是非曲直一味地用法律评价并不符合这些纠纷的内在属性,同样也不符合解决这些民事纠纷的规律。利益诉求和矛盾争议的多元化,这就决定了应该用多元的手段来解决多元的矛盾和纠纷。多元的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比如诉讼。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论,重视来自民间和社会的各种自发的或组织 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实现不同的价值。事实上民间组织走出道德高端或社会角落,回归常态,对社会转型是十分重要的。因家庭琐事发生的争议由民间调和、民调组织解决更为有效。(2)行政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的社会矛盾案件,选择行政调解方式予以解决。美国的“微型审判”制度,模拟诉讼形式的调解,在这种“审判”中律师和中立专家联合磋商,在化解专业领域的纠纷发挥很好的作用。(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为适应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基层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非常符合乡村的特殊性。基层法庭所处的特殊环境,环境具有乡土性。中国农村到目前为止是一个熟人社会;而在熟人社会中,大量的法律社会学研究表明,制定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熟人社区中,真正起到规范社会生活作用的往往是扎根于社区的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社会规范,并通过个人自助或者说坏话之类的社会压力来保证实施,因此常常出现一种‘无需法律的秩序”。(4)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来看,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是“乡土社会”、“情理社会”,农村当事人文化较低,经济条件较差,诉讼能力较弱。因此,基层法庭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司法保障工作,促进辖区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大力推行农村司法民主化建设,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二、基层法庭社会管理创新的功用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法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达到守护法律规范,保卫社会秩序的目的。这一功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在审判工作的同时,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既显示司法的独特功能,凸显法庭的权威的地位,同时这又正是人民法庭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以审判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以社会管理促 3 进社会和谐,基层法庭的审判工作与社会管理是一个融合的整体,完全可以依托审判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较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基层法庭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在于:为法庭法官及社会非诉讼组织提供衔接和帮助,将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的管理目标之中,有效动员各种资源,协调法官开展工作,促进司法的和谐发展。

(二)基层法庭社会管理创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目前基层法庭的干警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识欠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式简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手段单一,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针对性不强。有的法官满足于就案办案、机械司法;有的法官认为法院和法庭就应当保持中立,社会管理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能完全做到司法为民。

2、基层法庭审判任务的繁重。基层法庭处理的案件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纠纷、合同纠纷、权属纠纷、侵权纠纷等各种类型,这些纠纷数量多、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而且触及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补偿等。这些案件有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有的牵涉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复杂,有的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3、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行政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包括法庭在内的共同职责。尤其在乡村地区,基层法庭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村委会、民调机构的职能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对接不到位,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制度,不能及时发挥对接作用,导致纠纷难以妥善处理,无法很好的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同时给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遵循的理念与原则

(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我国社会发展现实也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司法更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最高人民法院适时提出能动司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能动司法是服务型司法,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服务。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第一,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权益的要求,积极运用政策考量、利益平衡、和谐司法等司法方式履行司法审判职责;第二,主动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形势,主动回应社会司法需求,切实加强改进工作,主动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主动沟通协调,努力形成工作合力;第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提前应对,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5)

1、坚持“三个至上”司法理念,即人民法庭在审判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解决司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庭工作的信号,把司法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要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我国民事诉讼改革后形成的抗辩制为核心的法官相对消极被动司法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司法的需求,能动司法是解决人民不断增长的诉讼需求与法院司法能力不足之间矛盾的产物。能动司法与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3、坚持司法人民性理念。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一贯坚持的工作路线。司法只有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才能实现其目的,体现其合正义性的价值取向。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揭开司法活动的“神秘”面纱,向社会公众开放,甚至主动邀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只有调 5 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争取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才能为人民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拓宽渠道。

(二)基层法庭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基层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方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要坚持自身科学发展,要遵循司法的自身规律,按照司法的价值取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另一方面要求司法积极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解决司法目的性和正义性问题。从司法的价值和功能来看,任何司法都要符合一定的社会目的,都要追求一定的价值取向。合目的性是司法的重要属性,合正义性是司法的基本价值。(6)人民法庭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人民对公平的期望。在处理案件时,要讲政治,要顾大局。始终保持与党的高度一致,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无小事。要重视调查研究,要能动司法,充分发挥 “调解优先”的司法理念。

3、遵循“公平、廉洁、为民”的法庭庭训。“公正”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基层法庭处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线,必须严格公正、精益求精地办好每一起案件,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廉洁”是人民法官的立身之本,人民法庭干警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堂堂正正的办案,干干净净做人,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为民”是人民司法的核心价值,人民法庭身处最基层,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人民法庭干警要想办法为群众解难,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做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平民法官”。(7)6

4、立足于司法职能本位,坚持不越权、不越位。基层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于审判职能及其延伸服务,坚持不越权,不越位。司法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必须在遵循司法权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司法,才能显示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优势。同时,不能忽视司法权的被动性,保持适度能动、适度参与、适度干预。

四、如何正确有效的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一)加强与驻地党委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业务单位的联系

人民法庭是国家审判机关,乡镇党委政府是行政机关,在人民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要及时向党委、政府通报重大案件审理进展等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人民法庭在接待、调解中应与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保持常态工作联系,发挥各部门优势,共同化解矛盾纠纷,拉动基层组织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人民法庭在案件审理、矛盾化解中,应当充分听取当地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从实际出发,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定纷止争,从源头上消除矛盾;人民法庭要做的是始终把服务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作为法庭工作的主题,人民法庭可以从维护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转,充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出发,可以征求各单位意见,也要积极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化的合法利益。

(二)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基层法庭在开展好审判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情,主动与辖区党委、政府沟通情况、研究对策。在工作中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以充分发挥整体效能。要抓好“超前预防”环节,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遏止违法、制止犯罪”为目的,规范化管理。并落实一套良好 7 的运行机制,如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系点的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三)加强司法宣传

我国社会法制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司法环境有待改善,基层法庭除了通过审判案件调整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外,还肩负着普法、送发下乡的责任。加强法律、司法程序和诉讼知识的宣传,扩大加深公众及当事人对法律和诉讼知识的了解,扩大裁判在社会公众和当事人中的可接受度,促进服判息诉,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诉讼程序,增强司法途径解决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彻底性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加强法律教育和法律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依法办事、依规诉讼,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可对提高司法权威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调解优先、不断强化调解理念

1、加强调解,真正贯彻执行“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把调解贯穿与审判全过程和诉讼各环节,积极探索调解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不失时机地于“庭前”、“庭中”、“庭后”三个阶段做好案件调解工作,把调解工作贯穿到民商事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努力促成调解,最大限度地追求案结事了,化解双方矛盾。以最少的审判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积极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工作机制,有效化解当事人的矛盾,促进辖区的社会稳定。注重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相互衔接,形成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由于诉前人民调解尚未进入诉讼程序,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纠纷解决过程具有互利性和平和性,当事人的决定完全出于自身考虑而不受其他影响,为 8 日后协议的自觉履行奠定了基础。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解决 ,最大限度地整合了资源,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镇”的综治目标。

3、充分利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社会组织调解的职能优势,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进行调解。可以通过委托调解、邀请调解等形式,吸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司法调解工作,将非诉调解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直接吸收进司法调解。基层组织达成的非诉调解协议,只要该调解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均确认协议的法律效力。当事人申请确认非诉调解效力的,经过审查,出具法律文书对其效力予以确认,支持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

4、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坚持到辖区的调解组织指导工作,定期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通过派员授课、邀请旁听庭审、亲临旁听人民调解员处理纠纷、对调解协议进行点评等形式等方式,与人民调解员共同探讨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调解技巧,不断提高调解人员处理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向人民调解员发放常用法律、法规资料,讲解司法解释,创造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四)扩大巡回审判方式的适用。

司法实践中,巡回审判方式的适用相对较少,扩大巡回审判方式的适用对司法为民、便民,宣传法律与诉讼知识,使审判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赡养、抚养、土地补偿、相邻关系纠纷等案件积极应采用巡回审判方式,就地调解,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在群众的家门口化解矛盾纠纷,使巡回审判成为法制宣传、司法便民的新窗口。巡回审判工作不仅及时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而且将各种纠纷消灭于萌芽状态。

五、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便民措施

(一)做好法制宣传和司法救助指导工作。乡村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司法环境有待改善,人民法庭不能仅把工作限于诉讼案件的审理上,而是阵地前移,增加服务范围,加强法制宣传,开展义务普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和诉讼知识的了解,扩大裁判在社会公众和当事人中的可接受度,促进服判息诉,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诉讼程序,消化各种可能引发矛盾和纠纷的隐患和因素。

(二)建立涉农案件快速处理机制。从现有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涉诉信访案件都是因为审判周期太长、审判效率低下造成的。加强案件的速裁审判,对减轻案件增长过快压力,减少涉诉信访具有明显作用。要加大投入,实现基层法庭与院机关之间的无线联网,实现案件的远程立案,对涉农案件提供立案的“一站式”服务,免去了农民群众在院机关与法庭之间的来回奔波之苦,节约农民群众的时间,减轻了农民群众的诉讼成本。进一步改革简易程序,对部分涉农案件采取立案当天现场调解的方式,以方便农民群众利用更多的时间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设立农村巡回办案点。把便民工作延伸到辖区最前沿,方便了当地民众的诉讼,妥善地解决各类纠纷。巡回审理中,对当事人请求解决的纠纷,符合立案条件的,当即立案,具备开庭条件的,立即开庭,提高司法效率。拓展调解方式,实行“晚间上门调解”、“周末上门调解”、“节假日上门调解”等。充分利用各级调解资源,努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化解纠纷,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法律知识培训,使指导矛盾纠纷化解的职能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使能动司法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转变办案观念。由于当事人的法律与诉讼知识缺乏,对于不能举证或确有困难的,变为主动出击、依职权调查取证。在重视程序公正的情况下,也要重视实体的公正,两手一起抓。一直以来,在审判工作中奉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使那些诉讼能力相对不强的农民群众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应法官积极开展职权取证,弥补他们取证能力上的不足,让农民群众切实得到司法为民的便利和实惠。

(五)法庭积极开展司法救助,为老弱病残孕的当事人提供各种诉讼方便,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加大缓、减、免诉讼费援助力度,切实保障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时得以实现。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帮助特们解决实际困难。

(六)加强对弱势群体当事人的诉讼指导工作,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告知其诉讼风险、保障诉讼权利,指导其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参与诉讼,确保有理的弱势当事人能打得赢官司。一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加快办案节奏。对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恤金、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优先联系立案,当天移交审理,切实以最快最合理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保护百姓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立案,帮助其完成立案所需的工作。实现快审、快结、快兑现,尽早实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七)积极开展判后回访活动。调整办案思路,不就案办案,将案件审结后一放了之,不闻不问。要将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案件审结后的相关服务和帮助上,尽量减少诉讼给当事人和群众带来的负作用,尽力消弭引发诉讼的消极性因素。调解书、判决书生效后,认真做好回访工作,帮助当事人正确领会法律文书内容,指导当事人进行权利救济。帮助他们解决关系判决的实际问题,可以请求乡镇政 11 府,村组集体给予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一定的照顾。对矛盾较大的涉农案件在结案后进一步做好疏导工作,防止新的矛盾发生,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社会管理创新是人民法庭“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客观需要。人民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服务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作为人民法庭工作的永恒主题。要自觉把助推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人民法庭工作的重要任务。立足审判,胸怀大局,能动司法,今后基层法庭应将更充分地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诉调对接工作,着力平息矛盾纠纷。切实采取便民诉讼措施,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讼困难。着力提高服务和谐社会的司法能力,突出公正与效率主题,为群众服务,为大局服务。围绕农村经济建设、开展管理创新,积极推动建立和谐农村社会管理新体系。

第二篇: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作者:江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由此,社会管理被摆上历史的议程。党中央在充分分析社会发展的形势之后,从全局出发,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由于社会管理的重难点在基层,加强创新基层的社会管理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基层党组织是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也必须紧紧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所构成,利益间的争夺又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增添基层社会管理的活力,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发展。基层党组织所肩负的基层社会管理使命是伟大而又艰巨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在思想与行动上和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将基层社会管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层次。

二、制度保障是关键

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良性发展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首先,基层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然而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很慢,假使缺乏社会组织这一重要平台,那么公众的基层社会管理参与度将直接下降,进而无法形成基层公众与基层政府的良好互动,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注重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其次,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利益表达机制,这与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不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公众不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取向,那么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热情必将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在制度上完善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在基层的社会管理中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社会管理人才,才能够有效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基层的艰苦性,无法吸引和留住众多优秀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实现制度上的保障,从而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

三、公共服务是重点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首先,基层政府要着重从管理意识迈向服务意识,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大局观念,切实以服务公众为先,以大局为重。其次,基层政府在具有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服务不仅仅包括一些硬件设施的提供,更需要在软件上加强,为公众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公众的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实现

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的社会发展水平。基层公共服务的意义重大,原因是基层政府与社会公众直接接触,他们的联系最为密切,如果基层公共服务不到位将使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受损,政府的能力和权威受到公众质疑。所以基层公共服务必须贴合公众的需求,关注公众的难处,切实高效的提供一系列软硬件设施,让公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并享受我国的发展成果,从而在与基层公众的直接接触与互动中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民生保障是基础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保障民生,必须保障基层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基层公众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将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首先,基层社会管理必须摸清基层公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必须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支持,必须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补助体系,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而且可以避免基层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需要加强和完善基本的医疗体系制度,特别是在广大乡村地区,要防止因病返贫对基层公众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进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政府在对基层公众的民生建设中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并且在资金的分配和运作上必须让公众参与,真正使民生建设符合公众的现实需求,真正实现保障民生,造福民众。

五、结语

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也需要制度保障、民生保障和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基层社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处理好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将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大课题。基层社会管理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注社会发展重难点,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三篇:基层创新社会管理浅析

基层创新社会管理浅谈

创新有多层的内涵,有多元的指向。发展有多重的难题,有多样的选择。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间,社会矛盾在步入新世纪后集中体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以至于常常陷入“百姓苦,干部累”各种利益诉求无法满足,矛盾纠纷难及时化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要而紧迫,是发展转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保证。

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层次多,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我所就创新社会管理着重从农村基层剖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阐述当前社会管理的热点。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的税,费和义务工等负担全面取消,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传统工作抓手与载体基本丧失。然而,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农民的诉求和意愿也呈现出诸多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化解、调处好矛盾纠纷;适应需求改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职能转轨提高服务标准。

管控源头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矛盾呈现类型多样,情况复杂趋势,突发性,涉众性特点显现,许多矛盾纠纷形成快,易激化,难调处。

而现行的调解体系客观上仍然存在力量不足,时效性不强等问题。矛盾纠纷往往因失去了最佳调解时机而扩大升级。

在群众自治的前提下,学习借鉴“中心户长”制,在农村推选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群众代表担任中心户长,以村小组为单位负责本区域内的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帮解困难和村民议事会的协调者。履行以往“五大员”:维稳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执勤员,法制教育宣传员,重点对象帮扶员的职责。适当的参与村两委的中心工作和村级事务管理,规范中心户长工作制度,实行动态调整,一年一聘,按照各项考评结果优胜劣汰,体现村民自治组织特性。其报酬以误工补助的形式发放,上级部门完善其经费保障制度。

中心户长一般都来自群众,熟悉群众,扎根群众,有地缘、人缘、血缘优势,使基层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臵在小”的要求能够得到落实。将综治第一道防线延伸到身边人。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从传统向现代型的的转型,农村人口需求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基本需求水平不断的提高,而且和权力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怎样解决和处理好新问题,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配臵;完善体制机制搭建新载体,发挥基层社会管理的最大效率是工作重点,对此有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基层综治一体化平台。以往乡镇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公安、人民法庭、司法、信访等部门组成。已经很好的整合了基层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可统

筹民政、国土、计生、人武、团委、妇联等单位进入基层综治维稳体系,实行统一领导,明确各单位在综治中心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综治办的牵头协调作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集中办公,更有效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更广泛的将各群体纳入基层综治网络。根据各乡镇维稳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由民兵应急分队为主的治安巡防队,由综治工作中心统一管理,抽调干部职工管理,人员不足可从农村复退军人和治安积极分子中招录,在重点村建立联防小组。

二是综治工作机制一体化整合。虽然基层综治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但只是在硬件上的资源整合,不一定在解决实际问题面前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各部门由于人员所限在搞好综治维稳工作的同时还要搞好乡镇农业基础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存在顾此失彼。工作机制较为无需,这需要综治工作中心在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处理原则上达成一致,各部门协调联动,建立统一的工作台账,工作例会,检查督导,绩效考评,24小时干部轮流值班制。确保各部门能够相互通力配合,相互衔接,使得综治一体化机制运行有序。

三是整合社会团体和群众资源。在以往实践中,社会力量参与综治维稳积累了宝贵经验。以2009年山东新泰市一起村民被火车刮倒死亡的案例,当时造成300多名群众围堵磁莱铁路的群体性事件,新泰市政法委立即安排乡镇、村两级平安协会会长及副会长带领数名会员赶到铁道边劝解情绪激动的群众,由于两人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经过协调使铁路部门与死者家属就赔偿标准达成一致,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将事件平息。从上述案例中,村民自治组织在此事件中

发挥了关键最用。在我县现有基础上,在企业较多的乡镇、农村成立以企业牵头,村民自主参与的的社会团体,以缴纳团费,社会捐助,政府补助等形式筹集资金,资金用于乡镇、村的治安防控硬件建设和矛盾纠纷化解经费补助,将更多的、各式各样的、有益于社会管理的社会团体和群众资源吸纳进基层综治维稳体系中来,与政府部门相互联动,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形成“缓冲带”,避免了政法队伍与群众正面接触。

绘好“民情地图”创新公共服务

随着新农村事业的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不断增加,事关民生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特别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这些恰恰群众反映最激烈最突出的地方,既是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察民生,恤民情,知民需,绘好这幅“民情地图”对加强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起着导向意义。

转变干部作风,强化服务理念。许多时候我们的基层工作都是“百姓找上门,百姓常上门”,工作态度不积极,管理者观念太强,等、靠、拖思想太重,被动的接受工作,使得群众意愿和诉求没有及时满足,百姓怨声载道、滋生矛盾。要搞好农村的公共服务,就要整饬不良风气,转变我们干部的工作作风,纠正麻痹思想,打造为民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实地、深入农民群众,主动去为百姓帮困解难,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服务百姓的理念上升到使命高度。

主动问计于民,服务农村经济。在农村最基础的民生项目就是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民增收是

第四篇: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动员”立体交叉动员体系

推动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来源:团省委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1-5-31 编辑:团省委宣传信息中心 团省委机关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提出

构建“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动员”立体交叉动员

体系推动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5月27日,共青团贵州省委召开会议,专题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团省委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直属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

会上,主持工作的副书记胡吉宏传达了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长赵克志同志关于《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讨论稿)的情况说明。胡吉宏指出,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提出的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贵州特点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大力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与幸福贵州,为全省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课题。栗战书书记和赵克志省长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尤其是栗战书书记充分肯定了春晖行动、“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三次提到要发挥好群团组织的作用,让我们备受鼓舞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全省各级团组织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要省委的要求上来,积极探索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胡吉宏在会上强调,当前全省各级团组织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省委工青妇工作汇报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唱响“勇做突击队,建功十二五”主旋律,构建“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动员”立体交叉动员联系体系,推动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组织化动员”是指依托原有的行政化的组织体系、组织力量和组织管理框架、管理手段来推动的一种资源动员联系模式。“社会化动员”则是指一种不再完全依靠体制内资源,毋须利用行政命令与组织推动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市场机制、情感力量、道德力量、文化力量等非组织(行政)要素为主要动力的资源动员联系模式。通过“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动员”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立体的青年群众动员联系网络,扩大共青团的组织覆盖和影响力,夯实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当前,在加强组织化动员的同时,迫切需要探索新型社会化动员机制,提升社会化动员能力。一是要建立“社会化动员”的有效渠道。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非公企业建团、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团、外出务工青年建团和团的外围组织建设等工作,不断创新和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延伸团的社会触角,提升团的社会影响,拓宽“社会化动员”的有效渠道。二是要建立“社会化动员”的有效载体。以“春晖行动”、“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等社会化动员品牌工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引导、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要建立“社会化动员”的有效方式。善

于运用青年喜欢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联络的方式,运用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增强社会化动员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探索新的社会化动员方式。四是要建立“社会化动员”的有效机制。探索“中心+基金会”的模式,“中心”代表团的组织力量,承载着组织化动员的功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基金会”是团的社会手臂,能够提升共青团社会管理行为的公信度,增强社会化动员的功效,建立“中心+基金会”的模式,将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助推经济发展。

胡吉宏强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全省共青团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民生建设,加强春晖行动、创业带富、希望工程“三位一体”工作。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5月10日在贵州省党政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对春晖行动的重要指示为契机,深入推进“春晖谱新篇,建功十二五”行动;以抓好青年创业带富工程为重点,用好3000万元凯迪绿色产业带富资金,深入推进“创业带民生,建功十二五”行动;以实施贵州希望工程——让山区孩子吃上热腾腾午饭”为重点,深入推进“托起新希望,建功十二五”行动。二是突出“软管理”,加强思想引领。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建功十二五”行动,广泛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在在岗青年中,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助家乡快跨越”活动;在大学生中,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少先队,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立志、立德、勤学、上进,争当推动跨越预备队”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三是突出服务为先,加强综合协调。以抓好第九届全国民运会志愿服

务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更加注重特殊群体的服务,扎实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和对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最大限度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青少年。四是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手臂延伸。深入开展“构建新格局,建功十二五”行动,确保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两新”组织团建,切实抓好驻外团工委工作。

团省委副书记马雷、肖明龙,副巡视员胡川渝结合分管工作,分别作了讲话。

第五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情况典型材料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情况典型材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情况典型材料

立足“小家庭”做出“大文章”近年来,文山州各级妇联组织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与妇联职能紧密结合,立足家庭“小社会”,做好平安和谐大文章,以“平安家庭”创建为载体,加强与综治部门的协作联动,有效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平安文山”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女性和家庭在平安和谐文山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州共有79万户家庭,有65%家庭达到了“平安家庭”创建标准,创建平安示范区51个,覆盖率为100%。州妇联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一、做法及成效

突出主阵地,以“家”引领和谐新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千万家庭的小平安,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大平安。妇联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妇联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主阵地是家庭。我州将“平安家庭”创建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管理,立足家庭“小社会”,利用妇联在家庭这块主阵地上参与社会建设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女性与家庭的能动作用,做好“家”字文章。

第一,安全保“家”。以化解婚姻家庭矛盾为重点,建立“社区调解站”等妇女调解员队伍,推广“以奖代补、以件计补”经验,大多数邻里冲突、家庭矛盾、婚姻纠纷实现就地化解,家庭主妇们的主角作用在平安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示。以“万名妇女学法律”、“千村普法、百村培训”、“乡村法律讲堂”以及编排平安建设诗歌、山歌、文艺节目宣传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法律真正走进千

家万户,特别是在“乡村法律讲堂”活动中,组织警官、法官、检察官、法律援助工作者进村“以案讲法”,使广大群众受到了思想灵魂深处的洗礼。以实施“零家庭暴力”工程为载体,在全州农村推广“人人为我站岗,我为人人放哨”的群防群治模式,大力发展女子互村互助队、女子民兵义务巡防队,广泛开展联户联防、互济互助活动,今年仅砚山县女子互村互助队就开展互帮互助240次,化解纠纷297起,协助破案63起,涌现出了何桂琼等一批“全国平安家庭”。广南县龙乜村经过综合治理,由典型的“贩婴村”变为省级“文明村”。

第二,文明创“家”。把文明创“家”作为促进“平安家庭”建设的重要抓手,向全州79万家庭主妇发出倡仪,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美德在农家、双合格家庭、文明家庭、廉洁家庭等特色创建活动。在“美德在农家”主题实践活动中,全州涌现出了一大批“三八红旗手”、“尊老爱幼模范”、“双学双比能手”、“好

婆婆、好媳妇、好家长、好儿女”等优秀女性,文明新风悄然进入数十万家庭;通过开展“双合格”家庭评先活动,万名家长“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教理念广为传播;随着“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涌现出了纳欣等一批“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家庭的时尚,文明家庭创建逐步成为我州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在文明创“家”的推动下,广大妇女重礼仪、讲道德、比奉献的自觉性空前高涨,全州涌现出“五好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和谐家庭”4164户,223支家庭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3万多人次。在百年一遇的旱灾面前,一支支“巾帼爱心送水队”、“巾帼科技服务队”活跃在受灾严重的壮村苗寨,为受灾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心。

第三,科学理“家”。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直接反映体,家庭发展才会带来社会发

展。以促进妇女发展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送文化、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村群众送去了免费“精神大餐”;启动了“万名妇代小组长”培训工程、新型女农民培训工程,直接参与科技学习培训的妇女群众达万人,有8900多名妇女获得“绿色证书”;实施了中英大龄女童、春蕾女童、母亲水窖、母亲沼气、巾帼信用贷款、小额信贷、循环金、贷免扶补、12·1爱心温暖基金等10余个项目,建成省、州、县三级“巾帼示范村”239个,帮助39972名妇女走上就业岗位,全州550多名“双学双比”女能手岗位建功、岗位成才,一大批巾帼致富带头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引领着全州广大妇女群众为实现小康再立新功。抓住借力点,突出“联”字提升维权维稳效能

社会是每个人的社会,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一分子,成为社会人文关怀的积极力量。我州将妇女维权纳入全州维稳大局,做好“联”字文章,整

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妇女维权维稳工作社会化格局。一是组织上联建。以党建带妇建,完善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建设,实现了村村都有“妇女之家”;搭建组织载体,建成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569个,团体会员478个,巾帼志愿者队伍46支,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研究指导机构527所,在“两新组织”中新建妇女组织31个,基层妇联组织真正成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温暖之家”,成为凝聚妇女、吸引妇女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坚强阵地。

二是工作上联动。发挥“联”字优势,协调联动组织、人事、民政部门大力培养女性人才、女性干部,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女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协调联动人事、劳动部门为女性搭建就业平台,向外输出劳动力27万人次;协调联动相关部门为妇女健康、妇女教育、妇女发展“大维权”贡献力量,组织了7万名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体检,高校在校女生比

例达%,全州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全省“双学双比”能手、“三八红旗手”,今年有300多个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受到省、州妇联的表彰。三是机制上联创。与金融、财政部门协作建立贷款担保联动机制,争取资金帮助妇女发展生产。今年,仅麻栗坡县就为526名妇女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和“贷免扶补”贷款,发放资金2346万元。与企业共建发展平台,推出了“协会+基地+农户”、“能手+农户”的发展模式。与政法机关协作建立制止家庭暴力、化解家庭纠纷、打击拐卖犯罪联动机制,推动建立了青少年“圆桌审判”模式、“反家暴”合议庭、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制度、“110”家庭暴力报警服务中心、12338妇女维权热线、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制度。机制建设有力推动了妇女维权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妇女维权先进个人,文山县法院女法官岳珍姝受到全国妇联表彰,州公安局副局长赵云华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

益先进个人”。搭建新平台,“两个托管”成为留守家庭的保护伞

近年来,我州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万人,近10万个家庭处在天各一方的家庭关系模式里,“留守家庭”不仅对农村治安防范带来冲击,也逐渐成为繁育“问题家庭”的土壤。为此,我州积极探索“有偿托管、互助托管”的留守家庭服务管理模式,并通过形式上规范、制度上约束,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安全问题。有偿托管:就是由外出务工的村民给付一定费用,由村民小组安排照顾其老人、子女,照管其房屋、土地,组织治安巡逻,从而形成统筹安排、有偿服务的管理摸式。互助托管:就是村民自行协商,轮流有计划地外出务工,轮流耕种土地,轮流照管老人、子女、房屋、山林,从而形成轮流代管、互济互助的管理摸式。自在西畴县试点以来,“两个托管”制度逐步形成规范,并在全州范围内得到推广。“两个托管”制度适应了农村劳动力大量

转移条件下的治安防范新形势,防止了广大农村“空巢家庭”房屋土地遗弃、荒抚,强化了留守老人服务管理、留守儿童监护教育,解决了农村治安托管、劳务经济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三大现实问题,成为广大农村“留守家庭”的一把“保护伞”。

二、经验及启示

认识到位是前提。做好任何一项工作,认识是首位,只有认识上到位了,行动上才会绝对落实。妇女占人口的一半,是生产劳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做好妇女工作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妇女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水平,妇女身心是否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千家万户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州把妇联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工程来高度重视、紧紧抓住、全面落实。这是做好我州妇联工作的思想基础。

领导重视是关健。领导重视至关重要,只有领导真正重视起来,工作上才能迈出更大的步伐。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妇联工作,专门研究下发《意见》,把妇女工作纳入党政工作大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纳入四同步”,率先把维权工作列入党校培训计划,在全省第一次增设兼职副主席职位,及时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推动了我州妇联工作的发展,全州各级妇联组织机构的加强、人员的增加、经费的落实,无不是州委、州政府重视和关心的结果。创新发展是动力。创新是妇联工作发展的持久动力,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在实践中催生推动妇联工作的妙方良法。我们坚持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找准参与社会管理的最佳位置,在思路、内容、方法、组织、机制等方面推进维权维稳工作创新发展,创造了许多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检验的经验、举措,万名妇女学法竞赛、首届妇女书法作品展、“正恒杯”

民族健身操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妇女风彩、凝聚了妇女力量。把握妇女运动规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做好我州妇联工作的不竭动力。

下载浅论基层法庭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基层法庭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参与社会创新管理(共5篇)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参与社会创新管理 摘要: 2011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在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基层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基层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客观要求。......

    加强基层党建 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基层党建 创新社会管理以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为目标,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使基层党建创新与社会服务管理新有机融合起来。 第一,以换届选举为抓手,夯实......

    基层政府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浅谈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要注重党的领导,以达到公平正义、社会秩序良好、公众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营利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

    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工会博览》杂志社副主编艾君给创新社会管理下的定义是: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务必强化群众参与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务必强化群众参与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卜全义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本文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lg/c......

    试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关问题探讨

    试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关问题探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开始被纳入党和政府进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