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青海国土资源网站集群管理系统

时间:2019-05-13 18:3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青海国土资源网站集群管理系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青海国土资源网站集群管理系统》。

第一篇:青海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青海国土资源网站集群管理系统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

二〇一六年七月

一、形势与需求..........................................................3

(一)“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成效..................................3

(二)“十三五”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8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4

三、主要任务............................................................17(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17

1、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17

2、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18

3、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

4、优化配置城乡发展用地...........................................21

5、促进各区域用地统筹...............................................23

6、加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23(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24

1、加强基础地质工作..................................................25

2、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27

3、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和结构................................29(三)国土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2

i

1、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治理........................................32

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33

3、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35(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36

1、推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37

2、完善国土资源科技体系建设....................................38(五)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39

1、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39

2、推动国土资源市场建设...........................................39

3、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40

4、深化地质找矿新机制...............................................41

5、探索国土资源收益分配机制....................................42

6、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42

四、国土资源重大工程..............................................43

(一)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工程..................................43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程...........................43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44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44

(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44

五、保障措施............................................................44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支撑体系建设........................44

(二)构建国土资源共同责任机制...............................47

(三)完善国土资源法规政策......................................48

ii

(四)提升国土资源保障能力......................................50

(五)推进规划制度化管理与建设...............................52

iii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省委“131”总体要求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青海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十三五”国土资源规划,对加强全省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更加和谐美丽青海目标。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4]89号)和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要求,结合青海省国土资源现状,编制《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青海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为依据,紧紧围绕进一步强化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为目标,阐明“十三五”时期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的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青海省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范围为青海省所辖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

《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形势与需求

(一)“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在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推进地质找矿、规范矿政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和长效机制,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逐级签订《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执行情况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质量和数量统一。有效保证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重新核查划定基本农田,签订目标责任书,设立保护标志牌。确保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2、国土资源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力保障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城

镇基础设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用地,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地质找矿力度加大,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快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组织实施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358地质勘查工程”、“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勘查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和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覆盖全省。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祁漫塔格铁镍铜铅锌、东昆仑金矿、柴达木盆地油气及深层钾盐、柴北缘煤炭、木里—热水煤炭、玉树—沱沱河铜钼铅锌矿产勘查成效显著,提交新的矿产地65处、普查基地68处;西宁—海东富硒、富锗区的发现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十二五”期间新提交78处可供开发的矿产地,有24处大中型矿床投入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严把土地预审关,严格规划计划管理,核减不合理用地。进一步优化供地结构,认真执行建设项目供地备案制度,加强供地批后监管。规范管理、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重点城市集约用地评价工作,初步形成了我省工业园区及城镇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由

2010年的39.97万元/公顷提高至68.31万元/公顷。组织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了集约用地评价考核机制。在海晏、平安、互助、湟中等县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进一步规范。严格规划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矿山数量逐年增加,矿产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有所提高。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以柴达木盆地盐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开展了察尔汗盐湖低品位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开采利用、马海盐湖低品位固体钾矿开采回收利用、西台吉乃尔湖硫酸盐型卤水钾镁锂硼综合利用一体化等一批示范项目,优势矿产的开发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资源效益进一步显现。

4、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效果明显

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准确掌握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及时更新了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国土资源“以图管地”科学监管的目标,满足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的需要,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土地业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一是建立农用地等级地价体系。为进一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行为,发挥基准地价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确定中的基础作用,已完成22个市县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建立与全国统一的省级农用地等级地价体系。二是完善土地登记体系建设。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全部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率达97.2%;完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矿区地质环境调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在海东循化等地区实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对土地质量进行了初步地球化学评估,划分了土地质量等级,圈定的富硒、富锗区为当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地球化学依据。

5、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土地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土地整治,耕作条件得到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推动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积极推进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治重大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立省”战略,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生态用地,切实保护天然林地、天然草地、湿地,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强。对主要城镇、交通干线、重要工矿企业所在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调查;开展了针对重要城镇特大型地质灾害勘查工作,为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治理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长江源区、黄河源区、大通河流域、黑河源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实施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完成西宁北山、玉树结古

镇、黄南州隆务西山等重点地质灾害治理,特别是圆满完成了玉树4.14地震重灾区结古镇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全力推进尖扎坎布拉、久治年保玉则、阿尼玛卿、格尔木昆仑山、互助北山和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9月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绿色矿山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大煤沟煤矿、锡铁山铅锌矿、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西台吉乃尔湖锂矿、马海钾矿、赛什塘铜矿、大通煤矿等绿色矿山建设有序推进,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矿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意识,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投入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6、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取得新成效

积极推进国土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了12项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行政审批行为不断规范。国土资源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能力明显加强,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组建成立了省不动产登记局,全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有序推进。

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健康发展。制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的意见》,规范建设用地出让行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和规范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管理。

国土资源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了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在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地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管理、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创新、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国土资源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龙头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规划的统筹、管控、引领作用得到提升,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省级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和核心数据库初步建成,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实时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科学化与社会服务化水平明显提升。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严格落实约谈问责机制,有效制止和查处了一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二)“十三五”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土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同步发展,国土资源需求空间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供更加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省处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生态文明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发展思路。同时,我省又是欠发达省份,贫困面广、贫困度深,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土资源保障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统筹协调好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助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我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首要任务。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调整和规范,我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我省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加快发展绿色矿业,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国土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几十年间,我省的城镇化在取得了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缺口不断加大,保障用地的压力增大;二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

高,低效利用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农用地占用数量大幅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加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其核心即改变传统的土地城镇化为人的城镇化,要求统筹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严守耕地红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矿业经济下行影响,国内矿产资源供应及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我省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将面临新的挑战,矿产资源需求将呈现多元化增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进一步加大,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当前,矿产资源工作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必须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力争尽快实现重大突破,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使青海真正成为我国的战略资源要地。

3、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目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增长、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加速,地质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各类

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明显增加,灾害分布面积亦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亟待财政出资治理,现有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国土整治提供基础支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4、全面深化改革,对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在国土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仍显不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仍受到诸多制约和限制。全省国土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人才资源与国土资源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滞后,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带来了国土资源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结构性、均衡性等特点,调整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结构,更好适应需求变化,扩大国土资源有效供给,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管理手段

和措施,切实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落实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国土资源工作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转变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激发市场活力,以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省委“131”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更高水平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和矿产资源的需求。转变和调整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努力提高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和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资源开发

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形成我国21世纪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对全省“三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保障与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国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协调好国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绿色勘查开发、建设和谐矿区为目标,促进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支持扶贫攻坚,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向好。科学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确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用地的合理需求。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突破,为“三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矿产资源保障。

——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着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强化资源节约意识,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着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国土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市场

竞争、简政放权、制度建设等手段,释放市场活力,按照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进一步完善土地、矿业权统一平台公开交易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土资源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工作的管理水平。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积极推广、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的技术水平与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环节的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实现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增强解决国土资源重大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工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统筹发展与保护,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奋力建设“三区”目标提供国土资源保障。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和谐共享、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贯彻落实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加大生态保护责任,调整地质找矿区域方向,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及效率明显提高,地质灾

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市场监管有力、权益保障到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2、主要指标(1)土地资源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严控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土地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以“集约高效”的总体原则调控各类建设用地的供应。——土地集约利用效益明显提高。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的要求,加大对存量土地资源的潜力挖掘,全面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益。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低20%。

——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切实落实国家新一轮生态退耕还林政策,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污染防治得到加强,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有效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活、生产环境水平提高。

(2)矿产资源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1:20~1:25万中比例尺航空磁测、重力测量、地球化学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覆盖全省,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新完成面积5万平方千米,全面实现地学基础资料的更新,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获得一

批有重大影响的地学新成果。

——矿产资源勘查实现新突破。新发现矿产地35~40处,其中大中型10处。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和效率明显提升,开发利用布局显著优化,矿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利用技术有长足进步。力争到2020年,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1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率”水平达标率90~100%。

(3)地质环境保护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东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的地质灾害详查。

——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积极向市(州)、县级推进;逐步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西宁市、海东市和黄南州等地区城镇和重要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进一步治理,使威胁严重的重要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现有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断提高,国

土资源执法监察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供地计划,合理确定规划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加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通过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内部结构调整和节约挖潜,使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和城乡统筹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单位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得到落实,促进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优化配置新增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增量,为我省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用地保障。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发挥西宁、海东、格尔木、德令哈和玉树等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保障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及海东工业园区发展用地,重点保障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土地供应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

施建设等倾斜,保障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

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建立城乡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再利用机制,增强现有土地对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各项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废弃工矿用地及其他未利用地,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十三五”期间,全力保障湟水河综合治理、格尔木至敦煌铁路、新青川大通道、黄河上游青海省段防洪治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扩能改造,续建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引大济湟西干渠建前工程、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塔尔丁至肯德可克地方铁路、国道204共和至玉树公路改扩建、京藏高速西宁南绕城、省道102西宁绕城环线平安经互助至大通公路、西宁机场三期改扩建、格尔木机场改扩建、祁连机场、青海湖机场等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2、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严禁突破城市开发边界,严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审批,强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鼓励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利用。开展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对非农业建设所占用耕地的土壤质量、厚度、面积等指标进行评估,评估后适

宜于剥离的耕作层用于土地开发复垦和基本农田建设。探索耕地保护和补偿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耕地目标责任考核,有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控制城乡各类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鼓励建设项目使用荒草地、裸土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评价,以减少耕地等农用地占用和保证耕地质量作为评选项目方案的重要因素。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强化耕地保护监测,积极防灾、减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努力复垦灾毁耕地,开展耕地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退化耕地治理工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监测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奠定基础。

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加强考核检查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按照“保数量、保质量、保生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永久保护,实现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得准、落得下、管得住、保得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建设标准,明确管护责任,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探索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和基本农田补偿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以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通过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土地肥力,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严重污染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的坡耕地应按国家有关政策尽快实施退耕还林,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3、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按照控制总量、减少增量、增加流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控制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分阶段各类别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强相关规划协调,重点做好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近期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明确近期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合理制订以存量土地为主的土地储备计划及重点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民生工程的供地计划。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管理。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以国家发布的各类行业土地使用标准为依据,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对无行业用地标准的项目、因特殊原因需突破用地标准的项目及

用地规模较大项目开展节地评价,推行项目节地评价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的供后监管。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开展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潜力调查工作,用好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成果,加强城镇村存量用地挖潜利用,因地制宜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工业园区用地内涵挖潜,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

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机制。依据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成果,将集约利用评价结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节地考核评价与监管,推广节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4、优化配置城乡发展用地

引导城乡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以集约高效为基本原则,保障城乡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用地,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机制,促进高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合理调控工矿用地结构,优先保障节地节能新型产业用地,促进异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贯彻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加大内部挖潜力度。围绕提高城镇用地效率和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增加对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生态

保障等用地比例,优选保障城镇基础设施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

重点保障基础设施用地。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针,按照“积极保障、集约供给”的原则,支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能源工程骨架网络的建设。合理规划,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优化工业用地结构和布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优先保障技术含量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好的产业发展用地,大力支持发展与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新能源、新型产业发展用地。将工业用地规划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从全省工业发展的角度把握用地需求的总体态势,合理预留青海省今后一段时期各产业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及配套项目建设用地,确保全省特色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用地。鼓励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用地面向荒草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引导循环经济产业项目高效利用土地。

保障旅游产业用地需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全省旅游业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严格项目用地管理,严禁景区建设无序用地。在科学合理确定景区、景点建设的基础上,重点保障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促进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

5、促进各区域用地统筹

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促进“三区”建设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形成,发挥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优先保障以西宁为核心、海东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用地,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引导城镇村合理用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园区提升用地效益。保障城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用地。环青海湖地区,积极支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保障特色城镇建设用地和旅游业发展用地,引导城镇节约集约用地。优先保障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用地,保障游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用地,铁路、公路及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柴达木地区,积极推进以德令哈、格尔木为中心的柴达木城乡一体化地区城镇发展,引导城镇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和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先保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青南地区,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重点落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用地,优先安排当地特色产业、游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牧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6、加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

实施青海省第三次土地调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省土地调查,全面调查更新全省土地资源的地类和面积,准确掌握全省耕地等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及利用状况;调查更新全省城乡各类土地的权属状况,准确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核实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完善互联共享的覆盖省、市(州)、县三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城乡土地调查数据库。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持续开展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掌握耕地等地类变化状况,支撑土地资源的日常管理和审批。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对特定时间段内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连续、多目标、多种分辨率的遥感监测和调查,快速、准确地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系统分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现势性数据,为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及土地执法和督查提供技术支持。

着力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完成省、市(州)、县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组建工作,推进全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逐步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及调查、运行和信息管理平台。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点从三江源、祁连山地区有序退出,将勘查开发的重点地区和主战

场调整到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东部地区,突出绿色勘查,以优势矿产资源支撑全省特色经济发展。从矿产资源行政管理的职能出发,贯彻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统筹安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与保护等各项工作,切实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监管依据作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基础地质工作(1)积极推进基础地质调查评价

加强重点成矿区带的基础地质工作,部署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1∶25万区域重力调查、1∶20万区域航磁调查、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区域航空磁测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规划期内基本完成全省中比例尺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完善及更新基础地质图件,提高全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优选成矿条件有利、找矿潜力较大的重要成矿带、成矿远景区作为重点调查评价区,按照“全面部署、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系统开展1∶5万地质调查、磁法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遥感地质调查、矿产检查工作,提高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摸清资源潜力。共规划11片区域地质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

开展重要城镇和农牧业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青海湖—东部农牧业地区和柴达木地区部署1:5—1:2

525

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为农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开展页岩气、油页岩、干热岩等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

积极推进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加强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部署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以及重要城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工作,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强化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保护,重点调查大中城市、人口相对密集地区、主要矿区及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评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开展青南地区和重要江河湖泊区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开展黄河流域、湟水河流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东经济区、青南主要城镇、重要生态区、重大工程建设区等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

进一步开展基础图件的更新和地质找矿信息的综合研究以及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为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及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增强地质科技支撑与服务水平

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地质资料为依据,以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为对象,应用先进的成矿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地勘

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实施地质资料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开展矿产资源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综合研究,集成资料和成果,提高地质矿产研究水平,指导矿产资源勘查,服务于地质技术管理。

开展柴达木盆地深层钾盐及砂岩型铀矿、东昆仑斑岩型铜钼矿、东昆仑岩浆熔离型铜镍矿、海相火山岩型及斑岩型铜矿、干热岩地热资源等成矿规律及找矿靶区预测研究,开展油页岩、砂岩型铀矿、银矿、三稀矿产、钛矿、晶质石墨等找矿问题研究,开展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开展重点地区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及地质灾害研究,开展矿产资源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开展基础图件更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目标,以我省具有比较优势且资源潜力较大的石油、天然气、铜、镍、铅、锌、金、钾盐、煤炭等为主攻矿种,以东昆仑、柴北缘、柴达木盆地等重要成矿区带为重点地区,继续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着力推进整装勘查区、重点矿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加快进程,重要优势矿产的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矿产资源勘查

继续加快以石油、天然气、铜、镍、铅、锌、金、钾盐、煤炭等矿种为重点,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勘查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同时,积极探索和寻找非常规能源、铀、三稀等矿产。优选当前有重大发现和勘查进展的重要矿田及矿集区开展整装勘查工作。根据整装勘查区的成矿地质特征,统一部署、统一组织实施勘查工作;合理设置矿业权,集中、整合优势勘查力量,统筹安排中央、地方、企业的勘查投入。加快勘查速度,为区域找矿突破发挥勘查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已实施整装勘查区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培育一批新的整装勘查区,作为提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的重点勘查地段。

——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分区

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结合矿产资源潜力、勘查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依据国家关于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矿产资源利用政策的要求,划分重点勘查区和限制勘查区。

重点勘查区:以石油、天然气、铜、镍、铅、锌、金、钾盐、煤炭等矿种为重点,将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找矿靶区、大中型矿产地和矿集区等划为重点勘查区。

限制勘查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钨、锡、锑等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矿种所在矿区,以及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

限制勘查矿产资源的区域划为限制勘查区。在限制勘查区,主要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和以国家资源战略储备为目的的矿产资源勘查,禁止商业性矿产勘查。

3、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和结构

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矿产资源政策法规,优化和调整矿产资源开发结构与布局,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统筹发展。在稳定现有优势矿产开发利用规模的基础上,打造青海矿业升级版。规划期,加强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滩涧山—锡铁山煤、金、有色金属,野马泉—夏日哈木镍、金、铁多金属,东昆仑金,旺尕秀石灰岩、煤,柯柯—茶卡湖盐,赛坝沟—什多龙铁多金属,玛温根—鄂拉山有色金属,西宁—海东煤及建材非金属,沱沱河有色金属等10个勘查开发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种,开发利用矿种结构更加优化。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重点发展东部地区与柴达木地区,逐步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鼓励开采资源储量丰富、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的矿种。继续加强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金、钾盐、石棉、矿泉水等矿产的开采;进一步加大具有开发潜力的铁、镁、锂、镍、锶、硼、盐矿、制碱用灰岩等矿产的开采力度;积极推进芒硝、石膏、石英岩、硅灰石、磷、饰面石材、地热等矿产的开采进程。

限制开采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市场供过于求,开采过程中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矿种。重点限制钨、锡、锑、钼、稀土、重晶石、萤石、砷等矿产的开采。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矿种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禁止开采会造成严重环境、社会问题的砂金、泥炭、汞、可耕地的砖瓦用粘土等矿种。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分区

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经济、技术、安全、环境等多种因素,划分重点矿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

重点矿区:指矿产资源相对集中、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条件好的大中型矿产地、矿产资源富集区、国家规划矿区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等。

限制开采区: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矿种所在的矿区,资源基础可靠但受目前市场制约、应用研究不够、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区域以及资源储量规模小、服务年限短的小矿,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限制开采矿产资源的区域划为限制开采区。

禁止开采区:自然保护区,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和省级重要湿地、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所

在地,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区域划为禁止开采区。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以优势矿产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和合理利用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矿产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总量调控、科技进步、规模开采、深度加工、合理布局等手段,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技术、产品等结构,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科学和合理开发利用,延伸矿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附加值。结合国家行业规范条件,按照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矿山服务年限。力争大、中型的比例2020年达到13%。引导矿山企业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工艺设备,淘汰落后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禁止使用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工艺设备。在资源配置中,要充分考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延长矿产品产业链等因素,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逐步实现采、选、冶平衡发展。引进、研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鼓励和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矿产品。

(4)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努力提高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物排放,矿产资源开发效能进一步提高。引导、鼓励矿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综合回收工艺及选矿技术,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的监督管理。引导和强制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采、选技术水平。力争到规划期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率”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

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评价和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资源和废水利用,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研究推广煤矸石发电和建筑材料生产等技术和工艺,拓展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领域,充分利用尾矿资源中的有用成分,提高矿山废水的循环利用效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按照“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矿山企业为主体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政策支持,建设一批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及综合利用等示范基地。

(三)国土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治理(1)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与治理

加强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等为主体的重点生态用地保护与建设。积极保障生态建设用地,发挥国家生态屏障作用。保障三江

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用地、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及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用地,积极推进构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2)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筑土地生态安全屏障,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实施农村牧区土地整治,积极推进迁村并点和村庄整治工作,加大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城镇工矿更新改造,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建立可循环、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效益为基本导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提高。环青海湖、青南地区全力推进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改良。东部地区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提高耕地质量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柴达木地区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工矿废弃地复垦及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1)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正确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继续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有效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矿区土地复垦工程,完成大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强主要矿区及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评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重点加强“三江源”、祁连山、大通河流域、湟水流域、格尔木河流域、德令哈柏树山等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完善与“生态立省”战略目标相协调,与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

(2)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备案制度,进一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评估考核制度。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加强对生产矿山的现场监督检查,对矿业活动进行监控,督促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各项义务,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

(3)积极开展绿色勘查开发

切实推进绿色勘查,树立绿色勘查理念,探索建立绿色勘查管理制度。实施以昆仑河整装勘查区、多彩整装勘查区

为重点的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引导全省地勘行业绿色勘查,制定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措施,建立地质工作与环境恢复治理“三同时”制度,妥善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加大地质勘查活动中勘查技术手段与方法的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应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适合青海自然条件的探矿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做到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勘查,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为主要目标,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导向,发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业。规划期内,以大煤沟煤矿、锡铁山铅锌矿、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西台吉乃尔湖锂矿、马海钾矿、赛什塘铜矿、大通煤矿等矿山为重点,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工作,力争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的要求。推进滩间山—锡铁山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五龙沟金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发展绿色矿业,引领传统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3、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治理”的总

原则,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体制,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防治能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县(市)和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及青南地区以县域为单元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继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建立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包括地质灾害信息速报、分析评估、远程会商、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应急响应及处置保障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避险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开展人口密集区、重要经济区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突出西宁、海东、黄南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加强制约我省国土资源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与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工作模式。紧

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提出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成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验证和使用,将验证和使用效果作为考核科研项目的主要依据。

1、推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

发展土地资源应用技术。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研究,提高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能力。推广应用土地整理复垦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科技含量。加快集成化、数字化土地调查和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提高调查和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效性。加强地政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法的研究,提高管理水平。

发展地质科技与应用技术。推广、应用新的勘查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大力发展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和钻探技术、分析测试技术及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技术方法,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深度、精度和速度。发展低品位、难选冶和复杂共生矿产综合利用及尾矿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重要经济区、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质量开展评价和研究,开展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研究。加强土地生态保护、沙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治理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增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效果。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对策研究,提高防灾能力。

加强国土资源技术装备引进应用。引进适用于不同对象的调查、评价、探测、监测仪器,发展从地面到深部、从野外到室内的国土资源综合观测与探测技术体系。

2、完善国土资源科技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科技兴地”战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规划实施管理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建立多渠道的国土资源科技投入体系,保证国土资源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加强国土资源系统队伍的专业教育,切实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管理能力。发展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理论,提高国土资源合理配置能力。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优选发展战略贯彻到国土资源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基础素质。制定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逐步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青年科技骨干培养。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增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为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1、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

根据《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修改进程,及时修改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形成更加适应市场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规性审查,完善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和后评估机制。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加强行政政策、财政预算、土地矿产审批、征地、行政执法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保各项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

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健全审批与监管并重、预防与查处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管制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健全部门协作和联合办案机制。强化执法手段,改善执法环境,完善执法监察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和约谈问责机制。

2、推动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继续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资源制度创新, 加强研究,制订符合我省实际的节约集约用地指导意见、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的具体操作办法。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招标拍

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有序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建设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为构建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奠定基础。

加强矿业权市场制度建设。大力推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建设,矿业权出让、转让一律进入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公开交易,出让、转让过程和结果严格按程序向社会公示、公开。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目标和定位,推进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矿业权审批权限下放力度,重点进一步加大市(州)级非金属矿采矿权审批权限下放范围。取消矿业权年度检查制度,建立新的矿业权人勘查开发信息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矿业管理体制和职责,保障矿业权市场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3、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一体的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强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为建立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奠定基础。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加快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改革宅基地分配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逐步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

地流转市场,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建立土地流转退出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积极开展区片综合地价调整政策研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资源收益分配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征地管理和补偿政策,加强失地农牧民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保障失地农牧民权益。

4、深化地质找矿新机制

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地质找矿新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地质工作规则、各种渠道资金有序投入、公平受益的平台,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及地质勘查基金有序衔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队伍建设协调配合的新机制。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加强地质资料信息化与社会化服务,创新矿业权管理模式,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结合成矿地质条件与地质工作程度部署整装勘查工作;加强市场化配置矿业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在实现快速找矿突破的同时,通过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收益,充分调动投资主体、资源原产地和找矿人员的积极性。

5、探索国土资源收益分配机制

围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收益分配机制建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探索在贫困地区对原住居民通过集体土地入股、吸纳就业等方式,参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排上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给予建设用地保障。

6、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按照“统一机制、统筹规划,急用先行、重点突破,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以建设和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和综合监管平台为基础,以建设“智慧国土”和构建“青海国土资源云”为建设目标,坚持“实用性、一致性、前瞻性、安全性和一体化”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成果和数据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平台,健全机制。通过全省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覆盖国土资源工作各方面,集全部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国土资源综合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综合决策分析支持系统为一体的应用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统筹利用地方政府政务云、公共云租赁资源,基于全省多级一体化政务管理系统、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构架,筹备构建省级“国土资源云”。

以全面、快速、准确地掌握全省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对全省土地“批、供、用、补、查”的全过程监管和矿产资源“探、采、储、用、查”状况一览无余,并辅助实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地质灾害监测,做到“以图管地、以图管矿、以图防灾”,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公开、网上服务”,以信息化建设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行政效能,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四、国土资源重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土地、矿产、地质环境、信息化共五类重大工程。

(一)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工程

实施湟水流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更新、土地变更调查及数据库更新维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等8项土地利用重大项目。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程

实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石油天然气勘探、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科学技术研究等4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

加快地质勘查程度高、资源储量规模较大的矿区开发建设,力争规划期间新建一批重要矿山,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工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等重大项目。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根据全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情况,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继续开展重点市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治理等重大项目。

(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

通过实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推进省级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与完善,全面、快速、准确掌握地全省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和社会的共享水平,为全省国土资源宏观决策、资源监管、业务审批和社会化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1、深化国土资源重点领域改革

构建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新体制。健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做到简政放权、阳光透明、44

市场运作,从而释放市场活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农牧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全力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完善土地矿产市场交易体系、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实施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公示制度,强化储量审核登记、地质资料汇交等政府管理职能。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国土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土资源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高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水平。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和门户网点提高公共查询服务水平,提供土地登记资料、地质资料和行政审批结果等信息资料的公开查询,建立国土资源便民统一查询平台系统,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查询的互联互通,促进国土资源信息资料查询的集群化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2、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保证地质勘查专项等公共财政对国土资源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土地调查、矿产资源调

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国土资源各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攻关,依托大项目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引领地质找矿,科技人才支撑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新机制。引导矿山企业推广、应用新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设备,开展低品位、难选冶矿产以及尾矿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对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业务交流。选择重点领域,组织精干力量,与有关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国土资源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在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培训班、参与或主持重大科技项目等形式,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领导多学科研究队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带头人。加大科技项目管理,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项目管理新体制。

3、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国土资源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干部专业水平、依法管理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和科技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努力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善于管理、廉洁高效、服务优质的国土资源队伍。

积极开展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业务水平高的专业

第二篇:29 青海+西宁国土资源经验谈

青海省“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情况汇报

青海省国土资源科技信息中心

2007年11月

一、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整体推进“金土工程”建设,保证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按时完成。我厅成立了青海省“金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厅长马顺清担任,副组长由主管信息化的副厅长担任,成员由厅机关各处、室(局)及厅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组成,并成立了“金土工程”建设办公室。

目前我省金土工程一期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总计190万元,其中金土工程一期数据库整合建库配套资金130万元,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配套资金60万元。

二、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根据部“金土工程”建设总体方案,结合青海省“金土工程”建设总体方案和青海省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方案的具体要求,组织编写了《青海省金土工程一期数据库整合建库实施方案》。同时,将按青海省“金土工程”一期建设要求开展青海省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青海省矿产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项目研发工作已经完成,符合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了部级验收。目前,按部验收意见进行文档资料的补充修改和系统功能的完善工作;同时进行该系统的试运行。目前我省国土资源业务系统建成使用的有探矿权管理信息系统、采矿权管理信息系统、农用地征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用地备案管理信息系统等。

对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举行了功能完善,增设了相关的国土资源政务公开栏目,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截至目前,青海省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上共设立了16大项、29小项政务公开栏目。同时,改进网站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使网站的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准确。

三、数据库建设与整合

根据部下达我省七类数据库整合建库任务,厅金土办积极同相关业务处室沟通,结合我省各类数据库建设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首先对已建的数据库按要求进行数据库整合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分步实施。数据库整合进展情况: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整合;青海省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整合及西宁市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整合的成果,通过部预检,并通过省级验收,成果资料已提交部金土办;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整合,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整合工作已完成,成果资料于2007年11月提交。青海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整合建库工作已完成。目前,抓紧文档资料的编写及数据库核实检查工作,提交时间2007年11月;西宁市基本农田数据库整合建库目前正抓紧进行,成果资料提交时间11月底。

四、网络建设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机关局域网建成于2001年,网络采用了单网线星型拓扑结构,百兆到桌面。2007年,对厅现有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并进行双网隔离建设,建立了一套主干为光纤,百兆到桌面的内部局域网综合布线系统,连接青海省政府专网及国土资源主干网,每个应用终端加装物理隔离套件,对IP地址进行统一划分,形成了安全的网络隔离系统。目前,厅网络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需要。

五、问题与建议

数据库整合建库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整合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整合工作,近年来虽然开展了规划的修编工作,但成果资料不齐全,现有的部分成果资料未经审查,原始资料比较陈旧,无完整的文档、图件等资料,无法使用,从而影响数据库建库整合工作;

2、由于缺乏相应的建库标准,如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标准近期颁布,而原由的资料不能满足建库的要求,影响了数据库整合建库工作;

3、缺乏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虽然局域网建设基本完成,但网络安全体系还未建成,现有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化成果应用推广力度不够,州(地、市)、县一级信息化专业人员极度缺乏,对现有人员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培训相对薄弱,这些情况阻碍了青海省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同时,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缺乏也阻碍了国土资源信息建设。

鉴于我省金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未建的数据库或资料情况不具备建库要求的数据库整合项目,待条件成熟时,立即开展此类数据库的整合建库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信息化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努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与省政府、省财政、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系与沟通,多渠道争取青海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资金,加快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恳请部信息中心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继续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我们坚信在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借鉴先进省份的成熟经验,加强同省及兄弟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我省“金土工程”建设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西宁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

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2007年11月

根据去年12月国土资源信息办在北京组织专家对“青海省西宁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方案”的审查意见以及《西宁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实施方案》,西宁市国土资源局作为金土工程一期试点城市的实施单位,根据自身的能力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按时完成。我局成立了西宁市“金土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魏志国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副局长包维珍、王海明同志担任,成员由局各处、室及西宁市测绘院领导组成,并成立了“金土工程”建设办公室。

根据去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金土工程”方案审查会议精神,部信息办关于《青海省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实施方案》及《西宁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实施方案》批复意见的函(国土资信办函[2007]7号)的精神,为按时完成部下达给我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中数据库整合工作,局金土工程领导小组召开办公会议,研究讨论安排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财政局积极协商落实此项工作的资金问题。目前我市金土工程一期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已落实100万元,用于软、硬件设备购买及网络建设,其中硬件设备47万元,目前已进行了招标采购,机房正在建设中。用于软件购置费53万元,计划购买Arcgis系列软件模块以及中地公司的Mapgis编辑及建库软件等。

二、系统建设

根据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了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增设了相关的国土资源政务公开栏目,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各项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设。

三、网络建设

目前我局建有内部连通各处室的局域网,负责西宁市国土资源局各类业务工作的运行。局机关网络基本能够满足“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需要。

四、数据库建设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多年来一直没有成立信息中心,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去年由西宁市国土资源局主管副局长主持在西宁市测绘院组建了西宁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2004年至2007年土 地变更调查基础上建立了西宁市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立了西宁市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建库人才及经验,西宁市金土工程一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设已由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通过招标建成。

五、存在的问题

人才问题:由于西宁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相关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市、县级基础差,有些地区无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情况严重的制约了我市“金土工程”的建设。

原始资料问题:目前我市已建的数据库所采用的资料比较陈旧,没有及时开展数据库的更新及补充工作,使数据缺乏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库的应用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由于土地基础资料的严重缺失及基础信息积累不足,致使有些土地类的数据库建设工作难度较大。

资金问题: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力不足,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投入非常有限,严重的制约了我市“金土工程”的建设。

六、今后工作思路

人才培养:注重对现有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加大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信息化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支适应我市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信息技术队伍。

资金解决:积极与市财政、市发改委协商,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努力争取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落实建设资金。实施和完成这项工作仅靠我们单方面的努力,困难很多。为此,恳请部信息中心以及厅信息中心在政策、人才技术培训、资金投入方面对我们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在厅信息中心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希望能够借鉴先进省市的成熟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在兄弟单位强大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援下,促使我局“金土工程”建设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坚信在厅信息中心及局领导的关怀下,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能够完成好西宁市“金土工程”下一步的建设工作,使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第三篇: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定稿)

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主要成效 1 第二节 形势和要求 6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0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 第四节 主要目标 12 第三章 以创新增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新动力 16

第五节 创新耕地保护制度 16 第六节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7 第七节 加快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19 第八节 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20

第九节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22 第十节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4 第十一节强化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驱动 24 第四章 以协调构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28

第十二节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8 第十三节 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28 第十四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0 第十五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3 第十六节 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34 第五章 以绿色开辟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 35

第十七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35 第十八节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35 第十九节 强化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 37 第二十节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39 第二十一节 提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41 第二十二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43 第二十三节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44 第二十四节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45 第六章 以开放拓展国土资源合作发展新空间 46

第二十五节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矿业合作 47第二十六节积极参与全球矿业治理 48 第二十七节打造国土资源国际合作新平台 49 二十八节 加强海洋资源合作开发 50 第七章 以共享实现国土资源惠民服务新成效 51

第二十九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51 第三十节 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52 第三十一节加强地质灾害与海洋灾害防治 53 第三十二节 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服务 54 第三十三节完善土地调查监测体系 55 第三十四节 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建设 56 第三十五节增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与信息共享服务能力 58 第八章 保障措施 60

第三十六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60 第三十七节 加强法治国土建设 61 第三十八节切实加强土地督察 62 第三十九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3 第四十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6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编制《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国土资源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责的基本遵循。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善治善为,保障和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全力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改革红利。提升国土资源服务水平,倾情倾力改善民生。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第二节 形势和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国内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十三五”时期,在我国基本资源国情没有变、资源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的条件下,国土资源工作必须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国家资源安全战略要求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求加快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深化国土资源领域改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不断显化国土资源惠民服务成果。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和利用方式,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优化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格局,提升国土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资源基础。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保障并重。强化规划管控,加强市场调节,创新完善资源保护和开发补偿机制。统筹资源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保障资源合理需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高效利用。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观,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全过程管理,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坚持增进人民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资源惠民服务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工作方向,发挥资源管理在城乡统筹、脱贫攻坚、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调节、引导和促进作用,使人民受益、人民满意,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从重计划配置、项目安排向尊重市场决定、注重制度设计转变,努力营造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国土资源制度环境,激发国土资源事业活力。——坚持建设法治国土。加强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立法,建成法制完备、职能科学、权责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体系,打造执法严明、勤政廉洁、敢于担当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立法治统筹、公正文明、守法诚信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国土资源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四节 主要目标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国土资源保护更加有效。扣除生态退耕、退地减水等规划期间可减少的耕地,以及东北、西北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全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在18.65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46亿亩以上,建设占用耕地在2000万亩左右。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升。与发展改革、农业、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000万亩以上。钨、稀土、石墨等优势矿产保护明显加强,地下水、地质遗迹和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更加有效保护。

——国土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56万亩,有效保障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基础设施、民生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项目用地需求。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00—400处,形成100余个能源资源基地,重要矿产保障程度稳步提高,能源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普遍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低20%,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进一步加大,用地控制标准体系健全,节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矿产开发规模化程度和节约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15%。建成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50个,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国土资源服务民生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征地制度不断完善,程序更加规范,补偿更加合理,保障更加多元。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完成750万亩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任务,工矿废弃地复垦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例达5%。——国土资源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加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基本建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全面开展。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源价格、收益分配与补偿机制逐步完善。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断提高,油气资源勘查开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

——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总体提升。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备,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能力显著提高。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和执法监管体系不断健全,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国土资源纠纷调处机制基本建立,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增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新动力,以协调构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以绿色开辟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以开放拓展国土资源合作发展新空间,以共享实现国土资源惠民服务新成效。新的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根本遵循,必须以此为统领,将新发展理念全面体现、贯穿于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注:①[ ]内为5年累计数。②油气勘查新增储量为探明地质储量,其他矿产为查明资源储量;铜、铅、锌为金属万吨,金为金属吨,铁为矿石亿吨,钾盐为KCl亿吨。③矿产资源产出率是指主要矿产资源实物量的单位投入所产出的经济量,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率。矿产资源产出率=地区生产总值(GDP不变价)/主要矿产资源消费量。主要矿产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镍、磷、石灰岩等11种。④约束性指标,是指须严格管控,确保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通过规范引导,力争实现的指标。

第三章以创新增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化改革,下大力气抓好国土资源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抓好科学管理和人才聚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强化创新驱动,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第五节 创新耕地保护制度

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综合考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建设性补偿机制。系统总结地方耕地保护补偿试点经验,与整合涉农补贴政策衔接,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联动,推进对农民集体保护耕地的激励性补偿和粮食主产区的区域性补偿,切实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集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完善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具体措施。鼓励提高耕地开垦费标准,倒逼新增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探索将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资源匮乏地区研究国家统筹补充耕地的办法。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实施补充耕地与改造耕地相结合,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第六节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在全国复制推广。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收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公开征收信息,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补偿保障机制。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管理,明确入市主体、范围和途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建立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入市机制。完善和规范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补偿机制,配合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试点。

创新服务“稳增长”的用地政策。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围绕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新产业新业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需求。有序拓展建设发展空间,支持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立体综合开发,落实铁路建设土地综合开发政策。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用地政策,支持创新融资模式。完善国有土地资产处置政策,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试点,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用地成本。探索完善负面清单和特许经营条件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按照去产能要求,严格控制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土地供应,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引导其退出、转产和兼并重组。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实施有效用地调节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地区适度增加用地规模;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减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应;允许尚未开工房地产项目用地按照有关规定改变用途,用于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强度。强化约束,把双控目标同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目标有机结合,分解落实。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结果评估和监测,定期发布公示。

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国有划拨用地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以及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方式,推进采矿用地改革试点。探索土地承包经营、出租等方式,健全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完善土地转让、租赁、抵押二级市场,加强城乡土地价格调查与监测,规范土地储备管理。

创新土地规划计划管理。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规划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部署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理顺规划、计划关系,保持规划控制和计划管理协调统一。统筹确定土地利用计划总量,实行三年滚动编制,分下达,按年考核调整,提高计划科学性,发挥地方自主性。改进计划分解下达办法,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专栏1 城乡土地价格调查监测与土地资产动态核算监管工程

进一步完善地价监测的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建立标定地价体系与地价公示制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方法、调查监测方法研究,逐步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监测技术体系;开展不同权属农用地的评估方法和调查监测研究,开展征收价格和流转价格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价格监测体系,建设全国土地资产核算监管体系。第七节 加快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第八节 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统一登记范围,规范登记行为,确保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国有林区、国务院批准项目用海用岛以及中央国家机关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构建完善不动产权籍调查体系,建立权籍调查、资料整合、汇交归档、机构管理等标准规范,开展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

保障不动产统一登记有效运行。建立健全不动产登记机构,统筹不动产登记相关资源,实现资料及时移交、业务流程再造、系统有效融合。推动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所有权一体调查登记体系建设,做好农村房、地、农、林等一体化的权籍调查典型示范,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过渡期后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的衔接工作。逐步建成并平稳运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平台,保证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顺利接入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重点推进全国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汇交,建立全国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完善数据实时更新机制,满足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业务办理和共享查询需要,逐步实现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和信息依法查询服务。专栏2 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与登记发证工程 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研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工作扶持。组织开展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建设农村不动产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建设国家级平台等。第九节 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制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制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方案。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代理行使所有权职责的体制,研究提出全民所有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全民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空间范围。制定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监管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将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建立以全天候遥感监测为主的多元监管体系。

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土地用途管制为基础,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制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许可制度,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用地,着力解决因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完善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国土空间变化。加强部门沟通协调,调整完善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探索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的监管体制。

开展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按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制定技术规范,部署开展重点区域承载力评价工作。整合国土资源环境专项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承载力基础数据共享平台,依托“国土资源云”等信息化建设成果,建立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成果集成与管理决策应用研究,定期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辅助支撑国土空间开发引导和管控,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专栏3 国土资源综合监测工程

(一)国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生态监测: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监测技术集成,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生态监测技术标准和信息化平台组成的支撑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生态监测应用技术示范区。

(二)国土资源全天候遥感监测:开展全天候遥感监测工作,依靠遥感监测、测绘信息等主要手段,与执法督察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对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监管,对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状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和全国生态地质环境等开展调查与监测,为严格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三)国土资源调查监测卫星业务应用:建设多源卫星数据业务管控系统和接收系统、业务基础数据处理系统、业务应用与专题产品生产系统、业务产品验证系统、数据共享与服务系统,开展国土资源遥感云服务、软硬件平台和业务支撑平台建设。第十节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能。整合、优化、下放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等审批事项,推进部省两级矿业权审批权限调整。总结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的经验成果,探索规范政府内部审批和其他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网上审批,推进部门间并联式网上会审。规范权力运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界定国土资源行政裁量权,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消除设租寻租空间。发挥国土资源监管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监督,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和内部纠错功能,积极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公开审查依据、流程、时限和结果,对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实施全程公开、全程监督。

第十一节 强化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驱动

推进国土资源理论创新。加强国土资源软科学研究,加大国土资源重点领域重大理论研究,在产权制度、规划体系建设、资源配置、节约集约、找矿突破等方面,形成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科学体系初步建立。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合作,增强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兼容性。加大国外相关领域理论成果研究,拓展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激发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活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国土资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奖励及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成长机制。推进资源调查与科研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软硬件技术装备,进一步丰富基础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完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开展创新联盟、协同中心、创客或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稳步探索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与科技贡献率。依托海洋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打造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覆盖国土资源主要领域的科研条件平台,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深部观测实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国家级平台以及岩溶、全球尺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航空物探等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一批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部级科研平台。形成基本覆盖国土资源行业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新型国土资源标准体系,制定修订一批重要标准规范。建强200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培育一批科普活动精品。编制矿产地质志,全面反映我国矿产勘查成果与成矿规律。稳定发展地层、古生物、岩石等传统基础学科,开展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攻关。加强土地基础科学研究。探索前沿科技,建立深海地质调查、勘查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南北极、月球及深空探测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取得国土资源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突破土地生态化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发展国土优化开发与综合整治、节约集约用地与低效用地再开发技术,攻克智能调查监测与国土资源大数据、“国土资源云”技术。突破3000米深地资源勘查技术,实现5000米钻探技术能力,发展深部找矿立体综合勘查体系。开展深地勘探、西部难进入地区勘查、地质复杂区找矿、深海区探测等重大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实现钒钛磁铁矿等难利用、难选冶、共伴生等金属矿、非金属矿、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突破。建立以“3S”技术为支撑、符合我国地质地形特点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体系。攻克页岩气勘查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关键技术,建立地下热水、浅层地温能、干热岩开发利用等不同类型地热资源以及地质碳储技术方法体系。研究青藏高原、海岸带等4类地区地质响应机制。

加大国土资源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推广。发展和推广一批土地调查、监测、整治的新仪器、新设备,土地调查监测、规划评价、综合整治、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监测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广应用300项先进成熟的物探、化探、遥感、钻探、测试等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科学的地质矿产勘查、地质环境保护、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建立国土资源卫星应用系统、高分应用示范系统,对地观测技术在调查监测、开发利用、灾害防治、执法监察中的应用得到强化,卫星应用体系初步建立。

第四章以协调构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和陆海统筹,形成均衡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第十二节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和重点区域国土规划,科学推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以及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协调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空间,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增加生态空间。强化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总结推广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经验,做好省级和重点区域空间规划试点,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和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三线”为基本约束,推动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第十三节 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优化土地开发利用布局。因地制宜安排各类用地,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合理布局。加强产业与用地空间协同,进一步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优先供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发展用地。完善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与人口城镇化相匹配、与节约集约相协调的土地政策体系,促进区域、城乡用地布局优化。

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布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第十四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围绕“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差别化的国土资源政策,建立中期评估与后评估机制,做好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工作。支持西部大开发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比重。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国资国企改革等土地、矿产资源需求与政策保障。支持中部地区崛起,重点做好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经济带建设等用地保障,推进能源资源产业转型。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支持国家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建设,跟踪掌握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土地政策实施情况,推广复制经验。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研究制定支持新疆、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等区域发展稳定的国土资源政策。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保障红色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用地,推进建设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促进优势资源开发,保障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支持矿业基地建设。推动边疆地区开发开放,保证兴边富民项目的落地。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交通一体化的用地需求。支持生态退耕还湿还林还草建设,加大京津保地区营造林和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湿地恢复力度,完成891万亩生态退耕,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开展京津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加强长江岸线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安排长江经济带发展用地计划,优先保障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建设、立体交通走廊、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用地需求。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完成25°以上陡坡耕地生态退耕,支持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重庆涪陵、四川长宁—威远、云南昭通、贵州遵义—铜仁页岩气勘查开发基地,提高页岩气产量。加大长江经济带重要城镇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矿业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力度,加强地灾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图2 京津冀国土空间开发导向示意图

第十五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空间需求,优先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民生项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引导城镇化建设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区域集聚,按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市发展。用地计划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倾斜,向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和重点镇倾斜,对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保障农村转移进城落户人员的用地需求。共同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整体推进农村山、水、林、田、湖国土综合整治,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加快“空心村”治理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和国土综合整治中的投资消费需求。保障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全面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完善收益形成和返还机制,将挂钩收益全部返还农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第十六节 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促进陆海统筹发展。以沿海地区和海岸带为重点,统筹与优化沿海地区及其腹地的产业布局,促进海洋经济与地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互动,形成具有参与全球竞争的经济区域。统筹陆地和海洋资源利用,协调用地、用海和用岛,促进近岸、近海、深远海和海岛有序开发,提升陆地和海洋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沿海产业与城镇建设集约化程度、海域利用立体化和多元化程度与港口利用效率。第五章以绿色开辟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第十七节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树立节约优先、集约利用、循环发展、市场配置、创新引领的理念,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的各个环节强化节约集约。按照“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控制和节约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坚持“注重内涵”的资源利用模式,摒弃“外延扩张”的粗放利用模式,更加注重产出效率、集约效益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通过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增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内在动力,抑制资源不合理占用和消费。

第十八节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加大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控力度,严格按规划计划落实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并强化地方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完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推动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大中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严禁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园区,对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相应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加强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行为的执法检查。

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研究制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管理办法,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全天候监测。严格管理、特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和占用。加快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建设。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编制实施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切实加强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建设。以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重点,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将整治后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纳入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到2020年经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将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耕作层用于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

图3 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示意图

第十九节 强化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 第二十节 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提高存量建设用地供地比重。严格核定各类城镇新增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扩张。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出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政策,采取灵活的处置方式和开发模式,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稳妥推进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制定工业用地等各类存量用地回购和转让政策,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明确闲置土地认定标准和程序,加快闲置土地处置,严厉打击浪费和囤积土地行为。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严格制定完善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加快建立土地承载能力评价技术体系,探索开展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和效益考核。建立由国家和省制定城镇区域投入产出、平均建筑密度、平均容积率控制标准,各城镇自主确定具体地块土地利用强度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行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明确控制性要求,加强监督检查。鼓励各地制定地方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加强节地考核评价。健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体系。建立规划节地评价制度,构建规划节地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目标评价考核,落实建设用地强度控制目标。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更新制度,持续开展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基本完成全国80%地级以上城市、60%县级城市节约集约用地初始评价。落实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制度。

推广节地模式和技术。总结推广重点城市、重点领域和重要地类节地技术和模式,编制推广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推广应用目录,完善用地取得、供地方式、土地价格等激励机制。制定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范,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推动标准厂房建设,引导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减少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继续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推进广东省“三旧改造”、浙江省“亩产倍增”行动计划、江苏省“双提升”行动计划和湖北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活动迈向纵深。

专栏6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工程:全面开展城市、开发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更新,完成全国80%地级以上城市和60%县市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初始评价,有序开展区域和中心城区更新评价,完成全国1500多个开发区的节约集约用地更新评价。开展不同层级行政单元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试点、规划节地评价试点和基础设施节地评价试点,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一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第二十一节 提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第二十二节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节 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形成“四区一带”国土综合整治格局。重点在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和海岸带及海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国土功能。城市化地区,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特色风貌的前提下,着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地区,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生态功能区,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大封育力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矿产开发集中区,综合运用土地和矿业政策,推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海岸带和海岛地区,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生态岛礁工程,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价值。

加快推进损毁土地复垦利用。开展损毁土地调查评价,实施土地复垦重大工程,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明确复垦主体,落实复垦义务,加强复垦监管。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支持政策,推行多元投入模式,鼓励各方开展损毁土地复垦利用。

专栏9 土地整治工程: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为抓手,建设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500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县、生态良田示范县和国土综合整治示范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和损毁土地复垦。大力推进矿区环境、农田景观治理恢复和水环境保护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

第二十四节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第六章以开放拓展国土资源合作发展新空间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切实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参与全球矿业治理能力,优化海洋开发合作环境,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引进来走出去协调发展。第二十五节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合作 第二十六节 积极参与全球矿业治理 第二十七节 打造国土资源国际合作新平台

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以全球资源大国和周边国家为重点,推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与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土地管理合作力度,借鉴调查评价、空间规划、国土整治、不动产登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扩大地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基础地学、岩溶、地球化学以及世界地质公园等领域的合作。办好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矿业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有关国际组织、研究中心落户中国。

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极地等领域参与发起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快推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探开发高新技术、装备和标准规范对外输出。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动国际先进适用技术的合作研究和转化应用。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培养推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支持科技人才牵头承担或参与国际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支持科技人员因公出访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第二十八节 加强海洋资源合作开发 第七章以共享实现国土资源惠民服务新成效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国土资源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维护群众资产权益,在完善资源收益分配中合理提高群众收益水平,在脱贫攻坚中增加国土资源扶持政策“含金量”,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十九节 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树立和强化资源惠民服务意识,把维护群众权益摆在国土资源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不动产及自然资源产权体系研究,系统梳理不动产及自然资源产权类型、内容及边界,进一步明确所有权主体和实现方式,丰富用益物权权能,完善担保物权制度,明确地役权的地位,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国土资源领域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实质性化解纠纷,保障群众合法利益诉求。以打造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为目标,加强信访工作。

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健全土地等级价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理顺与土地相关的出让金、租金和税费关系。总结推广土地征收多元化补偿方式和保障机制,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配合有关部门调整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中央和地方分配比例,并向资源原产地倾斜。对于规划确定的重要矿种和重点地区,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力度,支持矿产地居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第三十节 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求。帮助贫困地区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扶贫开发用地需要。继续专项安排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拓展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力度,增减挂钩指标向贫困地区倾斜。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贫困老区,允许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增加的土地收益全部用于扶贫。

加大贫困地区重点扶持力度。坚持资源开发与扶贫相结合,支持贫困地区依托资源优势,推动旅游、矿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工作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实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支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使贫困地区更多分享开发收益,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土地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土地托管等形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做好部定点扶贫和乌蒙山片区联系工作。加大智力投入,推进干部双向挂职扶贫。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在保证农民生计的前提下,逐步将25°以上不适宜耕种的陡坡耕地退出基本农田,支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发挥部门和行业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支持力度。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

第三十一节 加强地质灾害与海洋灾害防治 第三十二节 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服务 第三十三节 完善土地调查监测体系

做好土地调查和动态监测。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完善技术规程与标准,优化工作流程与方法,规范地类变更流量审查。定期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专项调查、特定区域及专项用地开发利用条件调查与分析。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适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全面更新调查评价。开展全覆盖土地遥感监测,全面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开展土地资源全天候遥感监测,对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等随时随机监测,提高应急监测能力。适时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利用、权属、质量等状况。加强土地调查监测成果集成与共享。深化土地调查监测成果在规划编制、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执法和土地督察等环节的基础应用,提升业务支撑和监管服务能力。促进多部门调查监测成果整合,加快成果开放共享。加大土地调查监测成果公开力度,分阶段发布主要监测数据。专栏11 土地调查监测工程

(一)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和权属状况,重点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重点领域专项调查与分析,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变更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完成覆盖全国的遥感数据采集与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及数据汇总与分析。

(三)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更新:开展耕地质量等别更新与监测评价,开展耕地质量定级与估价。完善技术标准,适时开展现状耕地质量等别的全面更新调查评价。

(四)全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开展全国土地生态调查评价、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重点地区国土空间动态变化与生态安全预警,以及土地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等。第三十四节 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建设

强化新型基础测绘能力建设。构建以北斗卫星以及自主技术装备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丰富基础地理信息内容、拓展覆盖范围,推进各级各类数据库的建设、优化、整合和更新,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和供给能力。优化基础测绘组织生产管理模式,尽快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要求。建成统筹协调、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全面提升基础测绘的质量和效益。

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明确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强化规划计划管理,推进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完善投入政策,健全地理国情监测体制机制。建立空天地监测网络,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和在线处理平台,实现数据动态获取和分析,形成完整的监测技术体系和协同开展基础性、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的能力。加快推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监测成果。

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加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顶层设计,构建全球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管理、在线服务技术体系,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建立全球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位置服务平台,合理布局境外分布式数据中心,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务能力。

统筹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建立健全国家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料获取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多种类、多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重点区域的及时覆盖,对陆地国土的全面覆盖,对境外区域的有序覆盖。建设三维实景影像数据库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常态化的航空航天遥感测绘产品生产和分发服务机制。

完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加强应急测绘队伍、应急测绘装备和应急测绘信息资源建设,大力提高国家航空应急测绘能力,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将应急测绘响应速度提高3—4倍,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信息的快速获取、分析和处理,提供多方位高效服务。建成国家应急测绘资源数据共享网络及服务平台,实现军队、部门、地方应急测绘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协同服务。形成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专业化国家应急测绘力量。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完善地理信息产业政策,强化地理信息与新技术新应用的融合,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培育和发展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地理信息应用软件、高端测绘仪器装备、地理信息与导航定位融合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发挥对产业的支撑牵引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附加值,向价值链高端方向发展。提升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建立保证基本公共需求与发展按需定制服务相协调的服务架构。加强基本比例尺地图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服务和测绘基准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加强涉密版、政务版、公众版“天地图”的统筹建设,着力提高网络化服务能力。开展“互联网+地理信息”行动,促进地理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加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示范应用,提升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综合管理和人民生活的服务水平。

第三十五节 增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与信息共享服务能力

构筑“国土资源云”技术体系。应用云技术,以国土资源业务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构建覆盖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满足资源监管、信息服务和不动产登记等需要的国土资源云技术体系。建设安全、集约、开放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构架体系。提升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和决策支撑能力。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行政审批业务信息化体系,形成区域、业务全覆盖,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国土资源监管运行体系。建成决策信息资源库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国土资源智库网络平台。

创建“互联网+国土资源服务”模式。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国土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各类行政许可、内部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网上申报、受理、交易、查询,实现各业务一站式办理。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畅通公众交流渠道。推进国土资源数据开放共享。积极参与国家大数据战略,研究编制国土资源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清单。充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内外网,构建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与交换。建设国土资源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集中开放。设计和开发符合社会需要的国土资源专题信息产品。完善国土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切实增强统计监测和分析能力。专栏12 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化工程

(一)“国土资源云”建设:构建“国土资源云”,建立国土资源云技术平台,建设国土资源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四级国土资源业务网互联互通。

(二)国土资源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建设土地资源、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各类数据库,加强互联网信息采集与利用,完善数据汇交与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建立以国土资源“一张图”为核心的大数据资源体系。

(三)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与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应用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创新“互联网+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新模式,建设国土空间利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开放服务平台。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六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十七节 加强法治国土建设

健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体系。配合立法机关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订土地整治条例、宅基地管理条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管理条例、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条例、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条例等法规。集中开展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

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发挥整体功能,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合力打造“大监管”、“大执法”格局,在执法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转变执法监管方式,创新执法手段,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将违法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强化法治思维,敢于担当,履职尽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突出执法重点,加大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发挥执法反馈功能,关口前移,推进制度设计和管理改革,从源头上防范违法行为发生,切实维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国土资源系统特别是领导干部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原则贯穿到国土资源管理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做好“国家宪法日”、“地球日”、“土地日”宣传,大力宣传资源国情国策,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民的国土资源法律素质,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第三十八节 切实加强土地督察

加强土地督察制度建设。推动土地督察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全面提升督察效能。优化整合督察业务,完善例行督察、日常督察、专项督察工作机制,建立依法透明高效的督察业务体系。强化重大违法问题发现和督促整改,推动督察成果通报、移交和运用。建立督察信息公开和公告制度。全面加强土地督察干部队伍建设。

提升土地督察工作水平。建立健全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土地督察工作体系。创新完善土地督察工作机制和方式,加强对省级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土地利用管理监管责任,增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土地以及维护群众权益的内生动力。

推进土地督察信息化建设。加强与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联动,形成功能更加完备、智能高效的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升级版。在遥感监测、变更调查等信息化应用成果基础上,整合完善统一的督察信息化应用平台,准确高效掌握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利用及产出情况,科学评价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第三十九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第四十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加强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督导、推进,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确保规划落地。加强领导,将重要指标、主要任务、改革要求逐项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抓紧编制矿产资源、土地整治、地灾防治等专项规划,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实施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加强督促检查,扎实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加强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和实施力度,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做好项目立项、资金筹措、风险评估、过程监管等,确保重大工程取得预期成果。

第四篇:国土资源系统五五普法规划

文章标题:国土资源系统五五普法规划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决定从今年开始实施“五五”普法规划。为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系统“五五”普法工作,根据上级相关部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继续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根据我国宪法原则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达到“三个结合”。即长期与短期结合,在“四五”普法“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二是质量和数量相结合,在抽象质量要求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宪法和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具体数量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使之指标硬,方向明,工作有底数,考核有依据;三是学习与用法结合,强化学法用法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1、继续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的民主法制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党的有关法制建设的重要理论,注重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2、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土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公民法律素质。在五年内要求单位职工参加集中法律知识考试不少于8次,每年至少参加《土地管理法》及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和考试2次。

(二)主要任务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重点工作。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土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意识,在全系统进一步形成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使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

2、深入学习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要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强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宣传教育,促进经济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推进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要大力提倡和学习宣传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进步。要积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要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养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促进形成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开展与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和承包地流转、国有企业改制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4、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要加强守法观念的培养,积极开展基层民主自治观念的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公民依法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要加强依法维权、依法信访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要开展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要加强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

第五篇: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设规划

桑植县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设指导意见

为建立健全县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使之更好的为我县国土资源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特制订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县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工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建设方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全面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相适应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促进我县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提高管理效率,为落实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资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不断提升我县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门户网站建设目标

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充分共享,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建成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政务信息的网上公开,丰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完善门户网站体系,使其成为社会公众获取国土资源信息的主要窗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扩大信息服务功能、信息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的及时性,推进政务信息的网上公开,形成“一站式”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的网站门户。

三、门户网站建设原则

牢固树立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加强资源监管,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源信息共享服务。

四、门户网站内容设计

(一)宣传国土资源工作动态。

及时跟踪报道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主动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的时效性。不断拓宽信息来源,努力调动投稿积极性,加强稿件审查力度,保障稿件质量,确保稿件内容合理合法。加强信息整合,优化栏目布局,强化“一站式”服务,建设相关信息板块。围绕专题主旨,全面集成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形成宣传强势,增强宣传效果。

(二)搭建网上交流互动平台。

强化政民互动,建立网上交流栏目,形成公众直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的良性机制。网上交流栏目是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栏目对国土资源部门出台的重要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获取相关业务单位的权威解答。信息管理发布部门要围绕热点问题,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回复,就相关问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引导舆论。

(三)发布各类政务信息。

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和相关规定做好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公开包括土地、矿产、地质、测绘、信息化等类别的信息。主动集成“两权市场”交易信息,发布全县范围内“两权市场”信息。实时发布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公示、公告,向社会公众提供探矿权、采矿权登记查验服务。做好招投标公告、公示等工作。

五、门户网站建设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建设国土资源门户网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建立门户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门户网站已成为上下级国土资源部门之间、国土资源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办事平台、信息交流互动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国土资源宣传平台,是国土资源部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制定网站建设规划,完善网站建设配套制度。制定网站建设规划,将门户网站作为“金土工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土资源工作长期规划之中。建立健全网站建设相关制度,对网站栏目设置、信息传递的程序时限、部门职责、监督检查、考核奖惩、涉密审查等方面,都要做出全面规范。

(三)严格网站日常管理,整合各类信息。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和考核,确保各股室把网站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负起责任。增强网站资源共享的能力,逐步实现网站与其它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最终达到以网站为媒介,实现多系统之间资源的共享、整合。

(四)加强信息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系统地培训信息工作人员,组织信息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国土资源业务学习。建立激励机制,保证信息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和观摩交流,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根据实施效果综合评价,适时进行一定的精神鼓励或表彰。

桑植县国土资源局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下载青海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青海国土资源网站集群管理系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青海国土资源网站集群管理系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