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水利部
【发布文号】水资源〔2002〕558号 【发布日期】2002-12-17 【生效日期】2002-1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水资源〔2002〕558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水务)厅(局):
贯彻落实《水法》,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我部决定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现将《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印发。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水利部办公厅
2002年12月17日印发
附 件: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 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实践经验,典型引路,逐步推广,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一)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
节水是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型社会要求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宣传等措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二)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要求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核心是建设一批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试点。通过建设,不断提高试点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使试点地区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达到“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
――城乡一体,即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权明晰,即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业及用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以水定产,即调整产业结构,使其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状况相协调;
――配置优化,即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价合理,即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发挥价格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用水高效,即提高水资源的传输和使用效率,控制和减少水污染;
――中水回用,即对污水进行处理回用;
――技术先进,即研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提高节水科技水平;
――制度完备,即建立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
――宣传普及,即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三)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原则
1.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以水定产,城乡协调。摸清水资源家底,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以水定发展方向,处理好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城镇节水与农村节水的关系。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分阶段组织实施,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试点任务与工作重点。
3.注重基础,完善机制,措施配套,广泛参与。加强基础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配套,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达到水量有保证、水质有改善的实效。
4.立足地方,适当扶持,加强指导,提供示范。试点建设以地方为主,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提供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并予以适当扶持,不断总结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三、试点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组织实施。制定节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二)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
(三)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
(四)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示范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海水及微咸水利用、集雨设施建设、工业及生活废污水减排处理和回用、引水冲污工程及河道清淤等。
(五)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者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七)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八)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加强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根据实践需要,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
(九)制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
(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增强全民节水自觉性。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节水,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
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步骤
水利部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各省(区、市)可选择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有示范性的地区开展本省(区、市)的试点工作,并报水利部备案。试点建设的主体是试点地区人民政府,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和各省(区、市)水利(水务)厅(局)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行指导。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步骤为:
(一)由所在省(区、市)水利(水务)厅(局)向水利部提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申请和实施方案;
(二)由水利部组织对方案进行审查;
(三)由水利部和试点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联合对试点工作进行批复;
(四)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
(五)试点地区节水项目按基建程序报批实施;
(六)水利部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验收与评价。
各省(区、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步骤,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考核验收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由水利部组织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办法根据试点情况制定。
考核验收通过对有关工作、工程的现场检查和指标考核进行。要求试点地区完成主要任务,实现试点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确定。重点按以下指标考核:
――综合考核指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分项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递减率、计划用水实施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环境质量、单方节水投资等。
――第一产业指标:亩均灌溉用水量、主要农作物用水定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节水灌溉工程率等。
――第二产业指标: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率及回用率等。
――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居民饮用水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供水管网漏失率、节水器具普及率、用水装表计量率、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用水效率等。
指标值根据试点地区情况研究制定,总体高于《全国节水规划纲要》的要求。第一产业在保证当地经济发展前提下,实现用水量逐年下降,新增用水需求通过节水解决;第二产业的用水增长率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第三产业用水量要在居民用水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向国际先进节水水平靠拢。
各省(区、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考核验收办法根据以上制定,并写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六、加强组织领导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综合性社会示范项目,为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必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水利部负责组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具体工作由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承担。各流域机构应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对本流域内的试点工作给予指导。
各省(区、市)水利(水务)厅(局)须精心组织,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和各项节水措施的全面落实。
试点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试点工程建设资金按照以地方为主,多渠道筹措的原则,执行中央和地方有关投资政策。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推荐]
河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冀教基[2006]44号
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局:
现将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各设区市要尽快确定开展试点的县(市),做好试点工作;未列入试点的县(市、区),也可参照意见的精神,加强本地学区建设工作。学区建设工作中有什么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我厅基础教育处联系。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省教育厅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部分县(市)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1年以来,各地在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普遍实行了以县为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校(总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这一体制为我省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原有的以乡(镇)中心校(总校)作为一级农村教育管理机构的体制面临挑战。由于我省一些农村乡(镇)规模过小,以乡(镇)为单位实施管理,造成乡(镇)中心校(总校)数量及管理人员过多,编制紧缺,再加上受人口限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制定规划,更难以实现教师配备的学科专任化,使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顺县域教育三级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乡(镇)中心校(总校)转变为学区中心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教育管理新体制,并以学区管理体制改革带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学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快我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既是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深化、创新与完善,更是着眼于未来工作的开创。这项工作是我省为促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县域教育而实施的一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管理效能的有力举措,是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各地要充分认识我省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开展这项工作。
二、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学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从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县域范围内,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学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学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按照其持续性、层次性的特点,有步骤地推进。学区实体性机构改革,是学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按照“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学区建设是县域内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因地制宜,讲求科学,实事求是,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确保工作的有序衔接和顺利开展;既要防止简单划一,搞乡(镇)中心校(总校)“翻牌”,又要防止规模过大,管理粗放。
学区建设要处理好学区与现有乡(镇)政府的关系。乡(镇)一级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学区建设必须取得乡(镇)政府的理解,形成共识。学生入学虽打破了乡(镇)、村的行政区划,但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在教育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没有变,对撤掉乡(镇)中心校(总校)的乡(镇)要讲明利害,求得支持,以推动学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学区机构的性质和设置
学区中心校与乡(镇)中心校(总校)一样是学校教育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纳入本地教育事业统一编制,承担学区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指导任务。在县域范围内,要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和今后教育规模等因素,将全县(市)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个学区中心校,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同时相应撤消乡(镇)中心校(总校)。具体要求是:以2—4个乡(镇)(4—6万人口)为单位设置学区中心校,在学区中心校附设学区研训室。学区中心校一般设管理人员8—11人,即校长1人,副校长3人(分管小学、初中、幼教和成教),研训员4—5人(分别负责小学、幼教和成教的教研和培训,其中1人兼任法制监督员),已建立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的设报帐员1人,未建立的设会计、出纳各1人,形成集办学、管理、研训为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以学区为单元的教育体系。
(三)学区中心校的职能
在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对所辖区域中学、完全小学及相邻教学点和幼儿园(班)实行统一管理,在辖区范围内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育的规定和意见,指导所辖乡(镇)制定教育发展规划。负责所辖区域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工作,保证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和巩固率,组织开展德、智、体、美、劳及教研、培训等各项教育活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装备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配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所辖中小学的编制管理工作,同时配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育干部的考察、培养、任免等工作。做好教职工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落实工作,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四)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
从2006年9月起,试点工作拟安排两年进行。试点工作的安排,可参照以下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各设区市选定2个县(市)作试点,统一组织开展试点的准备工作。试点县(市)的确定,要优先考虑那些改革意识强、工作基础比较好,乡(镇)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县(市),并兼顾“点”和“面”的分布。对参加试点工作的县(市),各设区市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2)实施阶段。试点县(市)要做好相应的机构组建、人员配备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在机构、人员落实后,要及时按照本县(市)的具体试点方案启动工作,并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按划定的学区,逐步撤消各乡(镇)中心校(总校),建立学区中心校。在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省教育厅将定期召开阶段性的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推广经验。
(3)总结完善阶段。试点工作取得进展后,有关试点县(市)要认真总结经验,并把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报送我厅基础教育处,为下一步全面开展推进农村学区建设工作做好准备。对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成熟经验,省教育厅将制定规范性文件,在全省实施。上述三个阶段的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交叉进行。
三、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积极推进学区范围内学校均衡发展和学科岗位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此,重点应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建立学区中心校,推进任课教师专业化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区建设,实行学区实体性机构改革,取消现行的乡(镇)中心校(总校)建制,设立学区中心校并作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出机构,统筹管理学区内教育教学工作。在学区内成立研训室,统一组织开展学区内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强化教师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学区建设的开展和教师资源的整合,小学取消包班制,实行分科教学,并将空余的教师编制重点用于解决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和体音美课程教师编制不足问题。
(二)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要把学区建设与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紧密结合,以学区为单位,科学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办学。具体要求是: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初中实行“1215612”标准,即办学规模12轨(36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人、占地面积60亩以上、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上;山区的标准化初中办学规模一般应达到8轨(24个教学班),至少不低于6轨(18个教学班)。城市、县镇以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小学实行“4138”标准,即办学规模4轨(24个教学班)、在校生1000人、占地面积30亩以上、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一般农村地区的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不能低于2轨(12个教学班)。逐步达到学校布局与学区建设相一致,实现学校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学校调整和建设要考虑未来人口出生变化,做到当前与未来统筹考虑。
(三)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要加强学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使学区内每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拥有大体均衡的师资队伍。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学科教师专任化的要求,将已核定到校的编制数和实际分配的教师人数,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及课时安排要求,合理确定学区范围内每所学校每个学科专任教师的岗位设置数量,并按照岗位竞聘上岗,逐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合同制,从根本上解决校际间学科岗位设置不均衡问题。要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根据本学区的实际,有侧重、有选择地采取全学区大范围交流、学区内分片几校联动交流、学区内热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交流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学区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以确保学区内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备大体平衡。
(四)改革现行办学模式,实行“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
要把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打破现有的以学校为单位的分散管理格局,积极推进学区内以“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为主导的集中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即:在不改变原有小学、初中建制的前提下,把每所农村初中服务区视为一个整体,在教育教学上,对农村初中和所辖服务区内小学实行一体化管理,遵循“相对一体,整体规划,统中有分,分而有序”的原则,形成“管理相对集中,目标整体规划,分段进行实施,各校独立建制”的“松散式九年一贯制”管理格局。也就是,以农村初中服务区为单位,建立服务区内小学、初中相互衔接的机制,实行小学段和初中段各年级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评估制度,实行小学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小学与初中免试对口升学办法,以有效解决农村小学、初中教学难以衔接的现状,缩短小学与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距离感和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习适应期。
(五)强化学区内部管理,加强研训网络建设
要把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学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学区建设中的管理办法,抓好学区建设的整章建制工作,把教育人事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研训管理、成教职教管理、仪器电教管理作为管理的重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上。为从根本上改变基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力量薄弱的现状,在学区中心校附设学区研训室,由学区中心校校长兼任主任,学区中心校研训员为成员,具体负责学区内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构建起“县教研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学区研训室——学校研训组”三级研训网络,实现教研、培训的有机统一。学区研训室作为新的机构,成为联结县级教研、培训与校本研训的纽带,使县域内教研和培训工作从上到下形成贯通的体系,为全面提高全县(市)农村初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坚实保障。
(六)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大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要根据学区建设目标的要求,按照整合初中发展小学,整合小学发展学前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师资发展幼儿教育。要全面推进学前班与小学的相对分离,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小学附设三年制幼儿班);为提高办学效益和方便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入学,在边远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相对集中办学,小学一、二年级和学前三年教育集中办学的形式。要加快学区内学前三年教育普及进程,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确保本学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指标达到“双85”标准,即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在规范化幼儿园(小学附设三年制幼儿班)入园的幼儿人数占接受学前教育儿童数的85%以上。
(七)坚持为“三农”服务,切实加强成职教工作
要根据学区建设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教统筹”。要以学区内中学为依托,巩固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一校多功能的成职教教育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闲置校舍恢复和建立农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三农”服务。进一步完善学区内“以普通中学初级职业教育为基础,以乡(镇)成人综合学校为主阵地,以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点,多层次、多规格面向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三级科技培训网络。
(八)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全面提高学区建设水平
为凝聚和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学区建设,帮助、配合搞好学区内的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在实行学区中心校管理体制后,要积极推进学区教育委员会建设,促进学区内教育工作向“政府管理加社会参与”的方向发展。学区教育委员会在县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既是学区建设的参谋咨询机构,又是民主管理机构,还是提供保障条件及有关政策支持,创设有利于学区健康发展环境的机构。成员由学区内各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区中心校领导、中小学校长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成员除平时经常接触联系外,一般情况下每学期召开一次委员会成员会议,总结商议有关工作。
四、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负责
学区建设工作实行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基础教育部门牵头,人事、财务、师教等部门共同参与。基础教育部门负责学区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按照学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区建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人事部门负责做好学区中心校领导班子建设,妥善调整和安排好富余人员;财务部门负责做好被撤乡(镇)中心校(总校)财产的移交,强化审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学区建设是县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责任,实施主体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试点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科(股)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村学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区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建设工作。
(二)统筹资金,确保学区建设投入
要将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这四项工程与农村学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央和省、市下拔的专项资金、县本级的财政资金、乡村自筹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统筹安排,按照农村学区建设总体规划集中投入。
(三)强化管理,确保教育资源不流失
在学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学校的撤并势必要空余出一些教育资源。对于图书、仪器、桌椅等可动产,可并入到保留学校,在学区内统一调配;对于闲置的校舍,重点用于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和兴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决不允许变卖校产或用于抵顶债务,以防止教育资源流失。
各设区市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规划,研究制定落实本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
主题词:教育学区建设意见通知抄报:省政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河北省教育厅办公室2006年7月21日印
第三篇: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中共陇县县委办公室陇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成立县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关山草原风景区工委,县委各部门,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根据宝市办字[2009]7号和宝政办发[2009]76号文件精神,为了加强我县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县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通知如下:
顾问:杨宝玉县委书记
组长:吕千军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彭世忠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曹广勤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高安祥县委宣传总副部长
段小平县监察局副局长
刘银良县发展计划局副局长
刘都良县水利局局长
宋福焕县建设局局长
张岁虎县教育局局长
陈均会县公安局局长
王存劳县科技局局长
苏惠民县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杨永铭
于长岐
闫银绪
李林有
王存祥
石达凯
赵晓挺
王拴劳
王建强
闫拴仓
贾绥虎
杨智峰
闫利新
张满栋
王菊兰
赵继惊
高文霞
韦烈芳
王晴
梁治军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农业局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广电局副局长 县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县统计局局长 县物价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县质监局局长 县中小企业局局长 县农发办主任 县政府法制办主任 县卫生局副局长 县财政局总会计师 县地税局副局长 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县妇联副主席 团县委副书记 城关镇镇长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刘都良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县水利局副局长王全勤、县建设局副局长刘建平同志担任。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城市节水组、宣传组、督办组、资料组五个工作机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
中共陇县县委办公室
陇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9月8日
主题词:机构成立节水型社会领导小组通知 抄送:市水利局
中共陇县县委办公室2009年9月8日印发
第四篇:关于印发开展收费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文件
通教发[2004]47号
关于印发开展收费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委直属各单位:
现将《关于开展收费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关于开展收费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四年五月十七日
主题词:教育
收费审计
通知
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04年5月17日印发
共印110份
附件:
关于开展收费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了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印发开展收费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及区教委《关于开展收费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2004年收费审计工作,力求取得预期的审计效果,根据市教委有关工作部署,结合我区教育系统的实际,对收费审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收费审计的指导思想
从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贯彻“纠防并举”、“多管齐下”的方针,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以促进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建立收费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完善相关财务管理为目的,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并举,“以审促改、以审促治”,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二、收费审计的基本目标
(一)促进中小学内部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财务核算,使代收性费用使用更为合理,防止学校在与收费相关的财务管理方面发现新的违规违纪问题。
(二)防止各单位收费和财务管理的违规行为。特别是自立项目和提高标准乱收费,使各项收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收支统一核算,按“收支两条线”规定管理,坚决杜绝“帐外账”现象。
三、收费审计的组织领导与实施方式
(一)各单位主要领导是开展收费审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本单位收费审计自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区教委审计科将按照职责范围,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各单位的收费审计自查工作。
(三)各单位要结合收费管理工作的需要和业务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实施内部审计自查工作:
1、各中小学成立内审小组开展收费专项审计自查。
2、各直属单位要根据实际建立内审小组,开展收费审计自查。
(四)要求各中小学(含公办体制改革学校)及直属单位内部审计自查覆盖面达到100%,区教委重点审计覆盖率不低于10%;重点审计要求是市、区级重点学校和有举报违规收费的学校。
四、收费审计自查的主要内容
(一)各单位收费管理制度及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1、各单位要按照通教发[2003]81号文件规定的“三个严格”的内容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收费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
2、各单位建立收费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是否落实。
(二)各单位收费行为及相关财务管理是否规范,其中:
1、各中小学收费审计自查主要内容:
(1)各项收费是否符合《北京市中小学统一收费项目、标准卡》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的规定。
(2)学校收取的规定性收费和代收性收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其中规定性收费是否按“收支两条线”规定及时上缴财政专户。
(3)学校收取的代收性收费是否按其用途专款专用,是否按规定及时结清。
(4)是否按规定先审批后收费,是否违反规定跨学期收费的。(5)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择校费”是否严格按照“三限”政策规定收取。
2、直属单位收费审计自查主要内容:
(1)单位各项收费是否经过物价部门批准,是否存在擅自立项或超标准收费问题。(2)单位收取各项收费是否全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是否按“收支两条线”规定及时上缴财政专户。
(3)单位所属部门是否存在乱收费和截留私分问题。
五、收费审计的一般程序
(一)查阅学校《收费许可证》、《北京市中小学统一收费项目、标准卡》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的规定,确认应当收取的收费项目、标准。
(二)查阅统一收费票据的使用情况,检查收费票据载明的收费项目、标准与《收费许可证》是否一致。
(三)查阅统一银钱收据的使用情况,检查银钱收据是否按规定使用,有无利用银钱收据乱收费的问题。
(四)查阅有关会计帐户记录,并与收费票据和银钱收据核对,检查帐、证是否一致。
(五)向教职工和学生(包括学生家长)代表发放《收费审计调查问卷》,《<收费许可证>规定的收费情况表》和《代收性收费及其他收费情况表》;学校负责汇总并反馈情况;(9-10月份区教委具体布置)。
(六)根据调查反馈情况,对有关部门和当事人进行访问,确认是否存在收费不入帐和乱收费问题。
(七)查阅有关帐户记录,确认“收支两条线”政策落实和代收性费用的使用情况。
(八)根据审计的情况,对各单位收费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通报,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六、收费审计的时间安排
(一)上半年开展收费审计调查。(5-6月)以各单位自查为主,区教委进行抽查。目的是了解收费管理现状,促进各单位通过审计调查进行整改,为规范新学年收费和相关财务管理创造条件。
(二)下半年实施收费专项审计。(9-10月)各学校和直属单位要对本收费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各项收费情况和相关财务管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区教委和市教委进行重点抽查审计。目的是对2004学校收费及其管理情况进行审计,防止乱收费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发生。收费专项审计结束后,各单位要在10月20日前向区教委审计科上报收费审计自查报告。
七、收费审计的总体要求
(一)各单位要贯彻求真务实的精神,确保收费审计工作的落实,要根据今年收费审计自查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开展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方式,认真开展收费审计自查。
(二)各单位领导要充分重视收费审计工作,发挥收费审计的作用。对审计查出的违规乱收费要坚决纠正;对发现的违纪问题要严肃处理;对上级领导部门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要认真研究和整改。
(三)各单位将制定的收费审计方案于5 月31日前报到教委审计科。
二○○四年五月十七日
第五篇: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加快建立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分类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老年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能转移、可持续的制度建设方针。
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自我保障和国家保障相结合,保障水平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实行“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方式。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试点。
5.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二、主要内容
(一)保障对象
年满16周岁及以上,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农村居民,可以自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费的人员和已享受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员不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
(二)保障方式
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按照以下方式参加养老保险:
1.不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本意见实施时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可选择以趸缴的方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按月领取养老金;也可选择不缴费,其在同一户口本内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后,可直接享受老年津贴。
(三)费用筹集
1.个人缴费。
根据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以一定比例设定参保人每月缴纳养老保险费标准。缴费标准分为八档:第一档20元、第二档30元、第三档40元、第四档60元、第五档90元、第六档130元、第七档180元、第八档240元。参保人选择其中一档缴费。个人月缴费标准今后由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适时调整。
参保人原则上按月缴费,也可以根据收入情况按季或按年缴费,但一年内只能选择同一种缴费方式和缴费标准。年满45周岁的参保
人,可趸缴若干年的养老保险费。
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退役士兵按照本意见参保时,其军龄视同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期间个人所需缴费的养老保险费(含利息)待其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时由财政为其补缴。村(居)“两委”成员任职期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被征地农民、农村独生子女和纯生二女结扎夫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
参保人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由政府资助其参保。
2.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所属成员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给予补助,具体补助数额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讨论决定。
3.政府补贴。
对符合领取养老金或老年津贴条件的人员,政府分别负责发放基础养老金或老年津贴;市、县政府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保人予以缴费补贴。
4.社会捐助。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孝道文化,通过政府褒奖、税费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捐款资助困难农村居民参保。
(四)个人账户管理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为参保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相关的补助和资助及利息收入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计息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在基金积累期内实行分段计息,年内以单利计息,逐年以复利计息。参保人原则上不允许退保,不允许提前支取个人账户储存额。
参保人跨统筹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全部转移。参保人在参保期间出境出国定居的,经本人申请,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本人。参保人在参保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参保人在领取待遇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无法确定法定继承人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或余额转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五)养老保险待遇
1.养老金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参保人,可申请按月领取养老金。
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参保人,可延缴或趸缴不足年限至满15年以后,申请按月领取养老金。也可不再继续缴费,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并按月领取老年津贴。
2.养老金计发办法。
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首次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参照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执行,今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从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支付完后由财政负责继续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
(2)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省、市、县各级政府负担。
(六)老年津贴
对符合领取老年津贴条件的人员,由政府按月发放老年津贴,直至终老。
基础养老金和老年津贴标准另行规定,并由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养老金和老年津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实行社会化发放。
(七)政府补贴资金安排
省财政对财政转移支付地区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给予基础养老金补贴,基础养老金其余部分、激励补贴、老年津贴、个人账户支付完后由财政负责继续发放部分等,由市、县财政分别负担。
各试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当地财政部门编制预算期间,会同本级财政部门,共同编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经本级政府批准后,报上级政府,列入各级政府预算。
(八)统筹层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原则上实行市级统筹,试点地区在起步阶段可实行县(区)级统筹。
三、与其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本意见实施后,已开展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应逐步将原农保办法并入根据本意见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参
加原办法的参保人的两种保险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待遇按本意见计发。尚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在保证参保人待遇不低于本意见的前提下,可继续按原办法执行。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与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养老保险费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缴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及发放养老金、老年津贴等养老待遇的专项资金全额纳入试点地区财政部门开设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列帐,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
各地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