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

时间:2019-05-13 18:0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

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2]55号 【发布日期】2002-12-06 【生效日期】2002-1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

(冀政[2002]5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二年十二月六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精神,切实抓好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退耕还林范围

(一)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省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对需要退耕还林的地方,只要条件具备,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迫退耕还林。

(二)突出重点区域。要优先安排库区周围、风沙前沿、通道两侧、河流两岸、城镇周围、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确保实现退耕还林的总体目标。

二、科学编制规划

(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市、县要依据《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规划》和《河北省退耕还林(草)工程规划》,认真编制退耕还林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政策措施。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努力争取最大经济效益,切实解决好农民退耕后吃饭、增收及地方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

(四)科学选择治理模式。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确定治理模式,坚持乔、灌、草合理搭配,林、牧、水有机结合。坝上地区实行灌、草、乔结合,大力发展耐旱灌木、牧草,恢复原生植被、山区实行乔、灌、草结合,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平原地区要充分利用地理和自然优势,发展高效林业。所有模式都严禁林粮间作。

(五)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经济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超过退耕地面积的20%。对超过比例的经济林,可列入匹配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

(六)完善造林机制。积极探索专业户造林、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租赁、承包退耕还林的新机制。正确处理好承包与治理的关系,坚持先承包后治理,将工程建设与承包主体责权利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三、及时兑现钱粮

(七)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八)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只能供应原粮。各级政府和部门不得强制加工、供应退耕农户成品粮,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合成现金或代金券发放。粮源供应原则上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商品周转粮为主,由省退耕还林补助粮食采购供应办公室组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统一采购。补助粮必须符合国家粮油质量标准,未经国家指定的粮油质量检测机构检测的粮食,不得供给退耕农户。

(九)粮食供应单位凭县级林业部门的检查验收凭证,按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向退耕农户发放粮食。退耕还林第一年,粮食兑现分两次进行,即在完成当年整地任务并经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兑付50%;在造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兑付其余50%。从第二年开始,以后每年对幼林抚育、管护及保存情况等验收合格后,一次兑现补助粮食。

(十)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必须及时、足额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严禁截留、挪用和代扣。

四、保证种苗供给

(十一)加快种苗产业发展。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采用多种形式发展苗木生产。退耕还林任务较大的市、县要把种苗生产作为一个产业加快发展。制定种苗发展规划,合理确定苗圃建设布局,科学安排树种、品种。搞好种苗生产技术服务,积极推广育苗新技术,努力提高种苗质量,确保工程建设需要。

(十二)切实搞好种苗供应。各地在春秋造林前,要制定出种苗供应计划,把种苗供应落到实处。造林苗木要符合国家工程造林质量标准,具备“一签两证”(产地标签、质量检验证和检疫证),保证种苗质量。退耕还林所用种苗可以由县统一供应,也可以由农户自行采购。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用苗方和供苗方都要签订合同。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只能用于购买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五、强化科技支撑

(十三)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省、市、县三级技术培训制度,对有关市、县的计划、财政、林业、畜牧、粮食等部门主管负责人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规范工程管理。加强对基层技术骨干和退耕农户的技术培训,普及造林种草技术,提高整体素质。

(十四)积极推广造林种草新技术。各地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集水窖、容器苗造林、地膜覆盖、生根粉、保水剂等抗旱保活技术,延长造林种草时间,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

(十五)建立退耕还林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积极引进和培育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病虫害、生长速度快的林木新品种,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林木良种使用率。围绕提高林木成活率、控制林木病虫害等搞好技术攻关和新技术组装配套,尽快推广应用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十六)加强退耕还林的效益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退耕还林效益监测体系,各工程县(市、区)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效益监测点,确定专职人员,安排相关费用,及时搜集、整理、分析监测结果,为科学决策和项目评价提供依据。

六、加强资金管理

(十七)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已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不得挤占、挪用和随意调整项目建设资金。

(十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凭县级林业部门验收报告和有关报账凭据进行报账。财政部门可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预付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

(十九)县级财政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做好报账制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工程项目资金报账制审批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资金管理,保证报账材料的完整性,杜绝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保障资金安全运行。

(二十)退耕还林工程省级前期工作费、管理费、粮食调运费和粮本印制费,根据实际需要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市、县级前期工作费、管理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省级可给予适当补助。

七、严格检查验收

(二十一)完善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制度。实行县级全面自查、市级抽查、省级复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根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办法》,严格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检查验收质量。

(二十二)依据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和奖惩。各县(市、区)对完成造林种草任务、达到质量要求的退耕农户要足额兑现补助粮款。省、市要依据抽查、复查结果,对任务完成好、工程质量高的县(市、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工程质量不高的县(市、区)调减任务,削减其他配套建设资金,直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八、搞好工程管护

(二十三)加强退耕还林地区特别是坝上、山区、贫困地区农村新能源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用柴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二十四)制定生态移民规划。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或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群众实行生态移民,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存条件,加快脱贫步伐。

(二十五)实行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今年年底前,退耕还林工程区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大围栏封禁的力度,做到死封死禁,坚决禁止在工程区内开荒、割灌、采药、采石、狩猎、用火等;工程区内的村庄全面实行舍饲养殖,禁止牛、羊等牲畜进入工程区。

(二十六)加强林草地管护队伍建设。退耕还林后,各地要把林草地管护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落实管护责任。可由退耕农户自行管护,也可组建专职或兼职林草管护队伍,确保林草地不被破坏。(二十七)加大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集雨工程,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工程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九、切实加强领导

(二十八)实行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退耕还林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要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逐级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作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

(二十九)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和技术承包责任制。市、县、乡政府要对本区域内的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责任人。各县(市、区)都要建立技术承包责任制,由科技人员对退耕还林项目进行技术承包,实行奖惩制度。

(三十)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计划、财政、林业、畜牧、粮食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共同做好工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

2008-06-16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

冀政„2008‟40号 2008年3月24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工程质量和成效明显提高,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促进工程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突出坝上地区、太行山区、燕山地区、黑龙港流域等重点治理地区;坚持国家扶持为主,地方配套为辅。

二、落实补助政策

(一)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生活补助费20元。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农户,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二)明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根据我省实际,中央设立的巩固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区与退耕农户相关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巩固成果专项资金按退耕还林面积核定,包干到县,逐年下达。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与中央和省原有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按《河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冀财农„2007‟193号)执行。

(三)科学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及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领导,省林业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协调。省林业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分别负责编制单项规划。

退耕工程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根据本地巩固成果需要,科学编制县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可行性。经国家和省批准的专项规划,作为安排专项资金项目和检查验收的依据。

三、完善配套措施

(一)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补植补造的范围包括已实施的退耕地还林、匹配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各地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补植补造的任务量,多方筹资,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退耕还林的森林经营,及时采取修枝、嫁接、抚育、低质林改造、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措施,尽快提高森林效益。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严格执行国家《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和《河北省封山育林条例》,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管护设施,对退耕还林工程要全面实行封禁管护,在退耕还林区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二)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加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支持力度。要统筹规划,立足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根据需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搞好林果结构调整,培植有市场前景的名优稀特产品,探索新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国家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要以科技为依托,以现代化管理为手段,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退耕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确保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

(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建设,实现多能互补。在适宜地区可以发展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五)因地制宜开展基本口粮田建设。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确定基本口粮田建设目标,积极开展农田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出现因新增基本口粮田建设而造成毁林复耕。

(六)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中央和省预算内基建投资和支农惠农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移民现有投资渠道已明确的,专项资金作为其补充,保证相关资金整合使用,做好与国家和省有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七)调整退耕还林规划。各地要在省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凡是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出现问题的,一律不规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

(八)继续大力推进荒山荒地造林。高度重视荒山荒地造林,强化配套措施,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等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要按照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封造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修复功能,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效。

四、严格工程管理

(一)严格检查验收。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县级林业部门要严格按照《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检查验收,财政部门要依据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兑现补助政策。对补助到期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部门要根据林业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结果,逐年核定补助资金。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检查验收实行“谁编制规划,谁组织实施,谁检查验收”的责任制。省、市有关部门在各县自查验收的基础上,抽取一定比例进行核查。要加强检查验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落实检查责任,确保工作质量。

(二)规范资金管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政策兑现程序,认真执行公示制度,凡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严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严禁以村集体名义代领补助资金。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策造成不良后果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对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核管理。凡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的,要经县级以上退耕还林管理机构逐级审核同意,按征占用林地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对批准征占的退耕还林地,要及时终止退耕还林合同,停止发放粮食和生活补助费,并在本县范围内调整造林地块,一般不得跨县安排。县林业部门要及时调整县级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经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调整的新造林地要符合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政策规定,保证重造面积与原征占用面积相等,并由县、乡政府与新的退耕农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对于擅自毁林复耕的,要依照《退耕还林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完善合同管理。进一步明确退耕农户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维护承包合同的合法性,完善管护责任和相应政策兑现条款。在政策补助期内对退耕地流转的,要及时按有关要求变更退耕还林合同,防止因退耕地流转造成毁林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档案管理。工程档案是工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档案管理,确保专人负责、图表齐全、档案完整、管理规范,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推广应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加强效益监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监测工作,保证监测经费,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定期上报监测数据,用客观、连续、科学的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效益。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继续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严格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市、县、乡政府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狠抓落实,定期进行检查和通报,严格考核奖惩。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省有关部门要把各市、县工作经费落实情况作为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和巩固成果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于工作经费无保证的予以调控。

(二)完善管理机构,加强基础建设。市、县(市、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强化管理。加强对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中的信访工作,及时查处信访案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工程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效率。

(三)建立联动机制,合力巩固成果。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的作用,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和配合,共同实施好配套项目。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成果巩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退耕还林顺利推进。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定稿]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

冀政〔2008〕40号

2008年3月24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工程质量和成效明显提高,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促进工程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突出坝上地区、太行山区、燕山地区、黑龙港流域等重点治理地区;坚持国家扶持为主,地方配套为辅。

二、落实补助政策

(一)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生活补助费20元。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农户,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二)明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根据我省实际,中央设立的巩固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区与退耕农户相关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巩固成果专项资金按退耕还林面积核定,包干到县,逐年下达。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与中央和省原有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按《河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冀财农〔2007〕193号)执行。

(三)科学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及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领导,省林业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协调。省林业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分别负责编制单项规划。

退耕工程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根据本地巩固成果需要,科学编制县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可行性。经国家和省批准的专项规划,作为安排专项资金项目和检查验收的依据。

三、完善配套措施

(一)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补植补造的范围包括已实施的退耕地还林、匹配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各地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补植补造的任务量,多方筹资,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退耕还林的森林经营,及时采取修枝、嫁接、抚育、低质林改造、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措施,尽快提高森林效益。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严格执行国家《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和《河北省封山育林条例》,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管护设施,对退耕还林工程要全面实行封禁管护,在退耕还林区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二)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加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支持力度。要统筹规划,立足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根据需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搞好林果结构调整,培植有市场前景的名优稀特产品,探索新的后续产业发展

模式。充分利用国家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要以科技为依托,以现代化管理为手段,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退耕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确保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

(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建设,实现多能互补。在适宜地区可以发展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五)因地制宜开展基本口粮田建设。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确定基本口粮田建设目标,积极开展农田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出现因新增基本口粮田建设而造成毁林复耕。

(六)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中央和省预算内基建投资和支农惠农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移民现有投资渠道已明确的,专项资金作为其补充,保证相关资金整合使用,做好与国家和省有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七)调整退耕还林规划。各地要在省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凡是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出现问题的,一律不规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

(八)继续大力推进荒山荒地造林。高度重视荒山荒地造林,强化配套措施,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等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要按照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封造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修复功能,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效。

四、严格工程管理

(一)严格检查验收。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县级林业部门要严格按照《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检查验收,财政部门要依据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兑现补助政策。对补助到期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部门要根据林业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结果,逐年核定补助资金。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检查验收实行“谁编制规划,谁组织实施,谁检查验收”的责任制。省、市有关部门在各县自查验收的基础上,抽取一定比例进行核查。要加强检查验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落实检查责任,确保工作质量。

(二)规范资金管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政策兑现程序,认真执行公示制度,凡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严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严禁以村集体名义代领补助资金。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策造成不良后果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对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核管理。凡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的,要经县级以上退耕还林管理机构逐级审核同意,按征占用林地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对批准征占的退耕还林地,要及时终止退耕还林合同,停止发放粮食和生活补助费,并在本县范围内调整造林地块,一般不得跨县安排。县林业部门要及时调整县级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经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调整的新造林地要符合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政策规定,保证重造面积与原征占用面积相等,并由县、乡政府与新的退耕农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对于擅自毁林复耕的,要依照《退耕还林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完善合同管理。进一步明确退耕农户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维护承包合同的合法性,完善管护责任和相应政策兑现条款。在政策补助期内对退耕地流转的,要及时按有关要求变更退耕还林合同,防止因退耕地流转造成毁林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档案管理。工程档案是工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档案管

理,确保专人负责、图表齐全、档案完整、管理规范,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推广应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加强效益监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监测工作,保证监测经费,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定期上报监测数据,用客观、连续、科学的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效益。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继续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严格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市、县、乡政府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狠抓落实,定期进行检查和通报,严格考核奖惩。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省有关部门要把各市、县工作经费落实情况作为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和巩固成果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于工作经费无保证的予以调控。

(二)完善管理机构,加强基础建设。市、县(市、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强化管理。加强对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中的信访工作,及时查处信访案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工程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效率。

(三)建立联动机制,合力巩固成果。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的作用,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和配合,共同实施好配套项目。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成果巩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退耕还林顺利推进。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

【发布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桂政发[2002]56号 【发布日期】2002-11-22 【生效日期】2002-11-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桂政发[2002]56号)

2001年,我区为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精神,下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我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1]59号)。一年多来,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采取有力措施,较好地完成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在试点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些政策措施也要进一步完善。为把我区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向前推进,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精神,结合我区的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区退耕还林政策措施作出如下规定:

一、退耕还林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行为;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

二、科学制订规划,加快退耕还林进度

(三)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的范围。已纳入国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范围的县(市、区,下同),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都应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对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坡耕地、石漠化耕地、高等级公路沿线坡耕地和江河沿岸沙化耕地等生态脆弱、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要优先规划实施。对需要退耕还林的地方,只要条件具备,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四)因地制宜,科学制订规划。自治区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编制全区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各有关县要依据自治区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县级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明确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配套政策措施。

(五)要根据不同气候水文条件和土地类型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相互结合。充分发挥我区自然条件优势,大力营造桉树、相思、西南桦、任豆等速生丰产林和毛竹、杂交竹、吊丝竹、麻竹等竹林,加快我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各地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还林,立体经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退耕后禁止林粮间作。

(六)及时分解下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和各项资金。为了抓住造林最佳季节,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从2002年起,国家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在每年10月31日前下达下一的计划任务。自治区根据全区退耕还林总体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实施退耕还林的项目县,在接到国家下达的计划后1个月内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项目县。各项目县接到工程任务1个月内,组织编制好县级退耕还林实施方案报自治区林业局审批,并及时做好乡镇作业设计,把工程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

各地要力争在当年完成本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任务,由于气候因素影响,确实难以完成的,也应确保在当年完成整地,并必须在次年的3月底以前完成所有造林定植工作。

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补助资金下达后,自治区财政部门在收到补助资金和文件后要在15个工作日内下达到市(地),市(地)在接到国家和自治区退耕还林的各项补助资金和文件后15个工作日内下达到项目县,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七)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

三、认真落实林权,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八)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经检查验收合格后,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时发放林权证。

(九)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必须向农户充分宣传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后,承包期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

(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有条件的地方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农户坡耕地退耕还林,但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把关,要在农民充分了解国家退耕还林的钱粮补助政策的前提下,由双方协商解决钱粮补助及林木权属等利益分配问题,并签订协议,切实保护退耕农户的利益。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四、切实抓好钱粮补助兑现,确保农民口粮供应

(十一)国家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国家计划内的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负担。

(十二)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补助的粮食(原粮),按中央财政每公斤1.4元补助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包干给各项目县人民政府,当年如有节余,滚动用于退耕还林期内以后的粮食补助,不能挪作他用;如有缺口,由县人民政府自行负担。各项目县粮食购销企业按顺价销售、不发生新亏损的原则供应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农业发展银行据实收回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占用贷款本息后,应适当返还粮食购销企业合理费用。粮食采购、调运等有关费用,从包干经费中解决,包干经费不足的,由项目县财政承担,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不得转嫁给供应粮食的企业和退耕农户。粮食补助资金不得用于抵扣退耕还林供应粮食以外的其他贷款及其利息。

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粮食购销企业开展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工作。对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的资金供应,各级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计划、企业资质状况、粮食购进成本等因素,按规定给予贷款支持。

(十三)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继续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由县或乡(镇)统一组织实施。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统一经营管理,提高造林成效。

(十四)自治区每年根据下达的计划核定各市(地)、县退耕还林所需粮食和现金补助总量,并下达到各市(地)、县。对退耕农户只能供应粮食实物,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发放。

(十五)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粮源的组织和调运工作由自治区粮食局负总责,项目县人民政府及粮食部门具体落实。原则上以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商品周转粮为主,以项目县为单位统一组织粮食的供应,按就地就近调运原则,组织到乡(镇)粮所、粮站,兑现到户,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供应成本。如项目县筹措粮源确有困难的,以市(地)为单位统一向自治区粮食局提出申请,由自治区粮食局从自治区粮食储备库存中安排粮食供应。

(十六)退耕还林粮食供应的品种主要是稻谷。退耕农户需要玉米的,项目县粮食部门可根据自有商品玉米的库存情况与退耕农户协商兑换。各地可根据退耕农户需要供应成品粮。对供应给退耕农户的粮食必须进行认真检验,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凡不符合口粮标准的,不得供应给退耕农户。

(十七)按报账制办法发放补助粮食。退耕还林第一年,粮食补助可分为两次兑现。第一次在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完成整地并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可以预先兑付部分补助粮;第二次待退耕还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再兑现补助粮余额。每次兑现补助粮的数量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以后每年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退耕农户的幼林管护、林木保存情况进行验收,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复查。验收合格的要及时发放验收证,农户凭验收证和钱粮供应证经乡(镇)政府签字同意后到粮食供应点领粮。承担粮食供应任务的企业要根据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检查验收合格后出具的兑粮花名册,按国家确定的补助标准,向退耕农户发放粮食。有关补助费用的结算办法,由自治区财政部门会同自治区粮食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制定。

五、必须做到种苗先行,保障种苗供给

(十八)国家向退耕农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补助费。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补助费,由自治区计委和自治区林业局根据国家安排的资金分解下达到项目市(地)、县。种苗和造林补助费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亩50元计算。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还林兑现钱粮补助政策的范围,但可作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按每亩50元标准给予种苗和造林费补助。若遇连年干旱等特大自然灾害确需补植或重新造林的,经国家林业局核实同意后,由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补助费,由项目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用于向退耕农户提供种子、苗木、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能挪作他用。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退耕农户与种苗供应方签订书面合同,并在造林验收后,由种苗供应单位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补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农户指定种苗供应商。

(十九)种苗的数量充足、品质优良、品种对路,是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必须先行建设,超前准备。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提前做好种苗的生产培育,组织好种苗的供应。

(二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种苗建设规划,切实抓好种苗和采种基地建设。种苗生产供应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积极鼓励农户育苗,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要发挥国有苗圃龙头企业作用,组织和带动农民发展苗木产业,扩大种苗生产能力。

(二十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提供种苗调运、栽培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种苗质量和疫病检验检测工作,确保种苗供应单位和育苗专业户按规定的树种、数量、质量提供退耕还林所需的合格种苗。要实行种苗供应质量负责制,凡在退耕还林项目中出现种苗质量问题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供苗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十二)有关部门要加强种苗市场、价格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对生产、销售的种苗必须有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标签、质量检验证和检疫证,凡是不具备“一签两证”的种苗,不准进入市场。坚决制止垄断经营种苗和哄抬种苗价格的行为,严厉打击种苗销售中的不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六、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

(二十三)关于退耕地还林的农业税征收减免政策。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常年产量的,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给农民;补助粮食标准未达到常年产量的,相应调减农业税,合理减少扣除数量。退耕之前的常年产量,按土地退耕前5年的常年产量平均计算。补助给农民的现金不计入补助粮食标准。退耕地原来不是农业税计税土地的,无论原来产量多少,都不得从补助粮食中扣除农业税。

农业税征收机关要按照退耕的农业税计税土地常年产量和当地补助粮食标准确定退耕土地应征收的农业税税额,并通知补助粮食发放单位从补助粮食中代扣农业税。退耕地的农业税只能从补助粮食中扣除,不得向农民征收。在停止粮食补助的,同时停止扣除农业税。对退耕还生态林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收农业特产税。

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其农业税收入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各项目县要做好农业税减收情况的调查,由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补助报告,经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向国家申请补助。

(二十四)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封山绿化。对居住在严重石漠化地区、库区等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人口实行生态移民。对迁出区内的耕地全部退耕、草地全部封育,实行封山育林育草,恢复林草植被。中央和自治区对生态移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给予补助。要切实搞好迁入地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对生态移民的农户给予妥善安置,解决好他们的生计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把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二十五)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各地要结合退耕还林的实施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从各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沼气池建设要逐步标准化、规范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中央和自治区对农村能源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并优先安排退耕农户。

(二十六)退耕还林后必须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退耕还林的农户,要保证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管护好林地不受破坏。要彻底改变牲畜饲养方式,实行舍饲圈养,严禁牲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滥挖树兜等人为破坏林草植被行为。

(二十七)加强缓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单产,解除农民退耕后吃粮的后顾之忧,扩大陡坡耕地的退耕空间,切实做到“树上山,粮下山”。实施退耕还林的市(地)、县,要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不同渠道的资金统筹安排,综合使用。

(二十八)退耕还林的地方,要结合生态建设,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工厂加基地”等做法,为农产品建立稳定的市场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进行

(二十九)退耕还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退耕还林的政策,组织群众做好退耕还林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务必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十)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退耕还林重大意义的认识,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真正把退耕还林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

(三十一)退耕还林工程实行自治区人民政府负总责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把退耕还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要成立退耕还林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组织实施;在机构改革中,要稳定、充实林业技术人员队伍,确保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需的技术力量。

(三十二)西部办、计划、财政、农业、林业、粮食、水利、国土资源、监察、审计、地税、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三十三)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除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外,自治区及项目市(地)、县财政均要安排一部分,并纳入财政预算。

退耕还林项目县所需检查验收、兑现等费用由项目县承担,国家有关部门的核查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复查经费分别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承担。

(三十四)各项目县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好县级自查,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好复查工作。县级验收结果作为补助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退耕还林粮食、现金补助兑现情况,要纳入乡村政务公开的内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冒领,杜绝贪污。要建立退耕还林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对违法违纪现象,一经核实,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做出处罚,并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三十五)要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行为。在加快退耕还林工作进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森林保护,制止新的毁林开垦。各地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国家、自治区制定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严厉打击新的毁林开垦行为。凡项目县出现新的毁林开垦现象,除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外,要调减该县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或终止退耕还林项目。

(三十六)本意见所称退耕还林,包括退耕地还林、还草和相应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本意见由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自治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本部门主管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2002年11月2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市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开展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现就完善我市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思路和“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结合产业发展,加强林木抚育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森林经营,培育健康森林,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落实“五个结合”,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中央制定统一的基本政策与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制相结合;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二、完善后续政策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补助费到期前,按以往政策继续兑现。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的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凡2006年底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农户,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安排了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市里根据中央下达我市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按照各地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下达到各区县(自治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生态移民、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沼气、节柴灶、小水电等)建设、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发展,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专项资金依据批准的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规划,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区县(自治县)。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与国家和市级原有的其他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根据国家制定的办法,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

(六)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摸清已实施部分退耕还林和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报国家批准后实施。规划要综合考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和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圈两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规划报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的规划作为安排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继续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并按国家规定适当提高种苗造林费补助标准。在安排荒山造林计划的同时,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并安排相应经费。

(七)明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兑现范围。凡纳入退耕还林计划的下列类型的承包耕地,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可兑现现金补助:一是农户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退耕还林的;二是国有农、林场耕地和集体耕地发包给职工或农户后实施退耕还林的;三是业主(大户)依法取得耕地承包经营权,并与原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四是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取得国有或集体耕地经营权,且分包到职工或农户,并与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

(八)实行生活补助费与管护任务和成效挂钩。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抚育管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严格实行现金补助与管护任务和成效挂钩。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抚育管护,大力提倡集中管护、规模经营。实行集中抚育管护的承包者与退耕农户签订了抚育管护合同的,可以在合同中明确抚育管护经费的支付方式和办法。

(九)认真开展易地造林。各区县(自治县)要对历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地进行全面清理,对退耕还林成效差的地块,督促退耕户开展整改,确保符合要求。对工程征占用退耕地和目前管护不到位、质量不达标且在一个生长季内整改不合格的,必须及时终止退耕还林合同,停止兑现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及时开展易地造林,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易地造林原则上在本区县(自治县)范围内实施,需要在本区县(自治县)外调整重建的,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市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提出调整申请,并将国家和市级已支付的有关资金退回市财政,经批准后核减该区县(自治县)退耕还林面积,安排到其他区县(自治县)重建。易地造林不能改变原生态林和经济林林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易地造林者,必须与造林地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只享受该计划相应有关部分的补助资金,并在合同中明确补助年限和补助标准。

三、落实配套措施

(十)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退耕农户,要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对自愿进行移民的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给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结合扶贫、国土整治等资金统筹规划解决退耕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使其“搬得下,稳得住”。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生态移民。生态移民退出的耕地将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生态移民要与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高山移民、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十一)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在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时按每亩6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各区县(自治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要与国土开发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十二)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区县(自治县)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能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交通方便的地方,大力推广用煤、用液化气代柴;交通不便的地方,着力培育一批兼顾生态效益的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十三)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退耕还林地因树种选择不当成活(保存)率差或造林失败,要因地制宜科学进行补植补造,但不得砍伐原有林木和改变林种。退耕户必须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退耕还林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管护,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在不破坏植被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在退耕还林初期适当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十四)加快培育后续产业。按照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抓好退耕还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大力发展林竹、中药材、工业原料林、观光旅游等特色产业基地,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退耕还林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符合采伐规定的,优先保障采伐指标,采伐小径竹,不实行限额管理。

四、严格工程管理

(十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退与不退、退多退少、树种选择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业主(大户)承包实施退耕还林,双方要以合同的形式明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及林木权属等利益分配问题,切实保护退耕农户的利益。退耕还林验收标准及结果、退耕户的退耕还林面积、现金补助兑现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情况,要纳入乡村政务公开的内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十六)加强营造林质量监管。为全面提高退耕还林营造林质量,严格推行项目招标、过程监理、效益评估、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从今年起,退耕还林新增计划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申报,市林业部门牵头组织招标。营造林过程实行市、区县(自治县)两级监理和质量效益评估,评估结果定期通报并纳入目标考核。要进一步强化退耕还林的科技支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将优良品种和林业技术推广与退耕还林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十七)严格实行检查验收。区县(自治县)自查验收结果是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也是督促退耕户自觉履行抚育管护义务和确保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检查验收工作,严格实行区县(自治县)检查到小班、乡镇和村落实到退耕户的检查验收办法,认真核实退耕还林面积和造林成效。各级退耕办要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牵头组织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资金项目的验收工作。

(十八)切实加强补助资金管理。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管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退耕还林补助退耕户的资金,由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委托金融机构,根据县级验收结果直接存入经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确认的退耕户存折或存款卡。凡检查验收不合格者,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退耕办不得申报退耕还林直补资金,直到整改合格,方可兑现现金补助。各区县(自治县)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五、加强组织领导(十九)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继续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原则。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县、乡、村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原则上按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年5元安排8年,其中市级财政承担70%,区县(自治县)财政承担30%;经费使用上,市级不超过0.5元/亩·年,区县(自治县)级不超过2.0元/亩·年,不足部分由区县(自治县)财政解决,具体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商市林业局制定。各级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凡出现严重的工程质量、自查验收及整改不到位、工作经费不落实和资金管理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责任。

(二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区县(自治县)、项目乡镇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管理,进一步充实力量,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推进。要加强退耕还林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建立纸质、电子两套档案。要加强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中的信访工作,及时查处信访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