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5篇可选)

时间:2019-05-13 18:3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

第一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2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新增“全面从严治党”,将“三个全面”上升到“四个全面”。国家的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全体人民。“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切工作和问题的根本指导和解决途径。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以来,煤炭行业经营 形势日益严峻,近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市场调节瓶颈显现。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自2011年四季度煤炭价格下滑以来,经过近四年的市场洗礼,煤炭市场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煤炭价格由盘踞高位到渐入谷底,很多煤炭企业效益大塌陷,亏损严重。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与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增强期和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期。煤炭行业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结束。加之,全球煤炭市场过剩,煤炭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内需、出口、投资”原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无力撼动当前煤炭经济困难态势。另外,煤炭行业生产集中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企业社会负担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经济下行、需求放缓的时期充分暴露出来。“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代不足谋一时。”因此,低迷煤炭行业,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谋求转型升级,才是唯一发展出路。

一、增收创收,保持盈利持续健康增长,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 展。企业赚取丰厚利润,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生活富足是根本。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谋划企业盈利增长、效益提升。但受上述煤炭行业销售困境等制约,传统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的发展已不能保持盈利持续健康增长,我们需正确认知“盈利增长”与“持续健康增长”概念与两者之间关系。唯有调结构、促转型、扩需求、稳投资、重安全、强管理、降成本、增效益等才是改善、解决煤炭企业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由煤炭单一销往电力、焦化、钢材、化工等行业向煤炭持续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转型升级,拓展销路、增大需求。在当前异常严峻的经营形势下,我们集团正是因为有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大辅助产业。煤炭产量70%内销,相比同行业其他煤业集团,困难态势恶化有所遏制。

二、生态文明,持续深化煤炭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煤炭行业改革的核心在于推进煤炭全产业链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我国传统煤炭开发利用方式过度开采、生态破坏,利用技术落后、能效低下,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减排压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介绍,“从利用角度看,黑色的煤炭,不一定是“肮脏”的。以占煤炭消费约一半的发电为例,通过燃煤电厂升级改造,可以实现煤电污染物排放达到或优于天然气燃气机组排放水平。此外,通过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不仅能实现煤炭清洁高效低碳转化,还能降低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因此,我们要强力打造煤炭生产消费实现洁净、绿色、经济、可靠的经营模式。注 重生态文明,持续深化煤炭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三、求真务实,注重转型升级切实举措实效,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实事求是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改革发展,要坚决杜绝花架子式举措。一项举措,要智慧地看清其是否带领企业走出困境,预期效果如何。要调整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大众创新,深度挖掘增效潜力,努力提高集约发展和内涵发展水平。提出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新思路、新目标。要切实推动煤矿的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安全系统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矿区生态化、矿区数字化建设。强力形成“煤电一体化、产运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加大资本运作和战略协作力度,加快发展煤、盐化工产业,实现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煤电等支柱产业群和其它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群。

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多途径广纳贤能,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国历史上,凡大治盛世时代的出现均与选贤任能有关。东汉孝明帝针对黄河泛滥几十年,殃及百姓苦不堪言,发现臣下水利专家王景有治黄谋略。遂令王景治黄,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 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有很大作用。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他的治黄思路和做法今人仍在研究与借鉴。选拔人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离不开选拔人才。此外,要做好激励机制建设,做好培养人才工作。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创新创效。

五、万众创新。创新创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和支持群众性创新,充分发掘人才优势。科技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经济利益和发展利益不可估量。要不断加大专利成果、科技成果、职工创新成果等奖励力度,加大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创新者宣传学习力度,加大科技成果项目宣传学习力度、加大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力度。形成全员深化重视科技创新,创新成果广泛涌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效益提升全面促进的良好机制,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六、科学管理,统筹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科学的经验管理会形成制度,持续的制度管理会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长期管理并潜移默化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关系企业长足发展和未来趋势。煤炭企业等大多数企业经验管理盛行,制度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管理成效不明显。要统筹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全面提高,正确认知三者对于企业管理的真正意义,分步骤有规划地开展实施。

七、降低成本,狠抓效益效率双提升,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煤炭生产过程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煤炭产量,掘进与回采的衔接,人员的利用等都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多煤矿投入大消耗大丢失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回收利用较少,成本增加;员工效降低,人工成本支出降不下来等等都是影响煤炭生产成本增大的主要原因。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宣教,让职工深化认识经济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节支增收的责任意识。加强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等管理,积极探索适合生产实际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增产增收,降低固定成本。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材料、配件领用管理,大力推行物资回收复用,明确复用项目及相关责任,减少物资浪费与丢失。加强设备管理,加强设备养护,减少设备修理频次。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指标考核。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等。

八、注重安全,抓好生产效益提升这一前提,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任何时候,安全工作都是重中之重。安全不能带来直接的效益提升,但一旦出现问题,会付出超乎经济利益的沉痛代价,甚至否定一切。要持续加强安全宣教,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加强安全措施落实,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重点环节管控,加强隐患排查与整改。为生产、效益提升保驾护航。

九、把握节奏,确保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当前,像许多国有煤炭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加之煤炭行业属高危行业的特殊性,推进转型升级改革,必须 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促进改革和坚持运用市场化办法推动改革的关系,加强战略思维,顶层设计,坚持以确保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稳定为前提,分步实施。

十、注重民生,帮扶弱势困难群体脱贫,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全体人民。注重民生,精准扶贫,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帮扶弱势困难群体摆脱贫困,为基层和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各项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启动实施重疾互助,对口帮扶等救助机制,真心实意为困难员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十一、端正党风,塑造风清气正政治核心,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核心直接关系到转型发展的成败。转变作风,端正党风,从严治党。党员领导干部当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使身无半亩,仍要心忧天下”如此大理想、大格局、大境界。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密切干群关系,保持血肉联系;严格组织纪律,维护集体团结;崇尚务实作风,改进不良风气;推进反腐倡廉,保持清廉本色;坚持为民解忧, 解难广大群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赢得群众信任;严守党的纪律,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民主集中,重大问题要集体讨论决策;坚持顾大局、识整体,克服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思想;大力整治“庸、懒、散、奢、浮”,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 和领导能力;强化教育,增强廉洁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教育,切实筑牢各级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大查处力度,打击震慑腐败;加强案件查办力度,始终对腐败保持高压态势,一查到底,严惩不怠,绝不姑息。更加注重党建工作的“绩”和“效”,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十二、扩大民主,畅通善谏纳言渠道群策群力,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职工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坚持问计于民的工作方法,通过健全完善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等方式,拓宽员工民主管理途径,促进企业决策科学民主。全面组织开展“凝聚转型共识,争当改革先锋,推动发展升级”主题实践活动。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开展“深化改革扭亏增盈”主题大讨论活动,树立“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观念,全面推进内部市场化运营,精心组织技术挖潜、管理挖潜、存量挖潜、“止血”挖潜、转型挖潜、执纪挖潜等六项挖潜活动,努力实现提质增效,推进改革转型。

十三、依法治企,强化干部职工法治思维,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将会成为人们普遍思维,转型发展改革难免会出现利益分配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强化干群法治思维,十分必要。引导干群切实增强法治思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强化法治思维,就是要让全体公民从内心增强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崇尚、遵守和依法维权思维。依法治企,强化干群法治思维,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多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资源分布的客观状况,我们要坚定信心,煤炭行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化。在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蓝图下,让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调整改革,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的重新整合和科学布局,体制机制的深度变革和管理模式的集成创新,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 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

平煤股份十矿 惠凯锋

二0一五年十二月二日

第二篇:以全面深化改革求发展促转型

以全面深化改革求发展促转型

16户国有企业完成股权重组,注册成立抚顺龙晟国有资本集团公司;抚顺热电厂依法破产、抚顺铝厂政策性破产基本完成;启动市直党政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在抚顺县、新宾县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专项清理民生领域证明材料,沈抚新城成立行政审批局,试点区直审批项目集中审批„„2015年抚顺市以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动作频发,各领域改革异彩纷呈。

简政放权不断深化,市场环境持续改善

抚顺市坚持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为先手棋和当头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服务效能大幅提高,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139项,公布了权责清单,保留职权1440项,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3601项。深入落实辽宁省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指导意见,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间由275个工作日压缩到40个工作日以内。沈抚新城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各职能部门的部分审批权限及审批职能调整到行政审批局,试点区直审批项目集中审批。调整市直机构设置,市物价局并入发改委,市煤监局并入安监局,成立市不动产登记局。清理了民生领域证明材料,保留需要社区(村委会)开具的证明材料16项,取消60项。

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快,积极推进“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已办理“三证合一”登记业务5310件。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互联网+”工作已经起步,清原县成功晋升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县,沈抚新城电子商务示范区晋升为省级电子商务集聚示范区。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全面理顺,全口径取消收费46项,缓征收费8项,当年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9993万元。

国有企业改革破冰前行,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抚顺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改革重组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出台了《抚顺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应子方案,坚持“一企一策”,整合全市16户企业资产股权127亿元,注册成立抚顺龙晟国有资本集团公司。重点企业破产清算进程进一步加快,抚顺热电厂申报依法破产,抚顺铝厂政策性破产和厂办集体职工安置等工作已基本结束。开展驻抚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启动市直党政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完成42户工业企业分立改革。

推动设立了城市发展产业基金、创业投资产业基金、中小企业扶持基金三个产业投资基金,融资规模达9亿元。建立2亿元过桥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推进抚顺农信社转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重组做强做大抚顺沈抚农商行。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舆论引导能力大幅提升

抚顺市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切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全市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广电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实施方案》,以“辽东网”为试点,打造省内重点新闻网站,为新老媒体融合积累经验。加强手机APP建设,“生态清原”“即时新抚”“宜居顺城”等8个县、区的手机客户端上线,阳光政务、旅游景点等生活资讯受到网民的关注和肯定。开通了“雷锋频道”,为宣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建设雷锋城提供新的平台和保障。

大力推动文艺院团改革,稳步推进市满族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和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革。推动抚顺丰远热高乐园、抚顺金信园古玩艺术市场有限公司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嘉?秤笆游幕?集团开展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倾力打造大型实景剧《印象抚顺》。

社会事业改革持续深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抚顺市聚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以政府为引导,推动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寰球公司辽宁分公司的合作和其他单位参与的“1+3+X”科技孵化器建设,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及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确定28项科技成果进行先期转化和孵化。实施项目牵动,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共申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项目14类138个,选定市本级科技项目48项,安排财政科技资金2140万元。

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改革试点。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取消择校生,城区省示范性高中报名录取实行平行志愿,城区第一批、第二批省示范性高中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总结推广清原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验,在抚顺县、新宾县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7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社会办医由398家上升到523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实现全覆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自然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抚顺是我省重要的水源地,肩负着保证辽宁人民饮水安全的重大责任。抚顺市委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大伙房水源一级保护区退耕实施方案》,推进完成一级保护区退耕工作,确保水源质量安全,制定出台了抚顺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把环境质量和重点治污工程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区、各相关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发布。大力加强环保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立了环保与公安部门合作执法的有效机制,实现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全面实施污染减排攻坚战,基本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指标,完成47项燃煤锅炉脱硫以及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污染治理工程,关闭污染严重的小冶炼、小水泥等企业40多家。全力推进蓝天、绿水工程,拆除213台10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开展了浑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大伙房水库和浑河监测断面自动监测站,查处违法建设项目企业21家,查处违法排污企业52家,责令停止建设企业7家,责令停产企业12家,责令限期整改或限期治理企业9家。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点突出,核心作用显著增强

抚顺市通过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力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抓手,全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截至2015年底,按照村阵地300平方米以上、社区阵地4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新建和改扩建村阵地530个、社区阵地253个,以“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活动经常”为原则,分别制定了农村、社区组织阵地管理使用办法,全力保障阵地使用常态化、规范化。

以农村“三向培养”工程为抓手,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开展“三向培养”工程,创新采用“招生入学,单体培养”的办法,保证有关资金和政策等“开放性”资源优先支持。目前,全市“三向培养”对象总数稳定在5000人左右。有697名“三向培养”对象进入村“两委”班子,占村干部总数的21.8%。

以选派第一书记为抓手,全面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先后从市、县、区、乡镇机关选派两批99名局级后备干部和处、科级领导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定了考勤登记、跟踪考核、工作奖惩等制度,统一印发《第一书记工作手册》,逐个签订目标责任状。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到后进村,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使99个后进村全部实现了晋位升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以解决县乡干部“走读”问题为抓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县、区通过建设乡镇图书阅览室、改造干部宿舍、优先提拔重用等政策措施,为乡镇干部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加强制度约束,印发了《抚顺市规范县乡干部“走读”若干规定》《乡镇领导干部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认真执行和督查〈意见〉的通知》等制度规定,形成杜绝“走读”、服务基层与群众的长效机制。

以整合基层服务资源为抓手,创新服务群众党建载体。坚持把积极引导、创新思路、总结推广作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法,全市各个领域、各个系统、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新意、成果明显的服务群众载体品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清原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模式。

第三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35年前,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的重大决策。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吹响了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 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今天的中国,经过35年不断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留下来 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在新的重要关头,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场经济尤其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十八届三全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民企发展新机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经济改革给了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宽广的舞台,无论从国家税收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35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原来不足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000万家,数量不仅占据了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民间资本也占全社会资本的比例超过60%,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在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时说,这次全会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出其伟大。

第四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贯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体现了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

《决定》明确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突出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描绘了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纲领。《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重要意义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

(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大,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同时,改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改革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

《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中一个重大而鲜明的观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决定性代替基础性,这是我们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正是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才使得我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们更要看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场还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我们实施渐进式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社会各方面也有了相应共识。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国对发挥政府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发挥好政府作用,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深入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和问题;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要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三)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三、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按照《决定》部署,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的财产权都不可侵犯,都应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按照《决定》要求,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一些领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也不健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搭建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要让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让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决定》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需要强调的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坚决防范各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这些重要举措针对性很强,有利于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重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职能转变要注重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权力要下去,标准要定好,监管要上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年,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税制结构不合理、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决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之间在劳动力就业、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时也要看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包括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格局深度调整,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决定》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七)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坚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协同推进,下大气力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更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决定》提出,必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既要保证政府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八)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严峻。今年春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三省秋季又连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这些都警示我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已经刻不容缓。生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与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领域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良性互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决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事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决定》的各项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重在实干落实,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金融转型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金融转型发展

近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还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金融环境持续动荡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平衡改革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等挑战,正处在发

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新形势下,金融改革的策略和推进方式应做哪些调整?在简政放权背景下,财政改革有哪些新思路?为了探索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新途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如何搭建金融改革的框架?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特组织专题,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特刊发由中国金融四 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以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撰写的三篇文章,以飨读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纪志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社会各项改 革的全面推进,还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都意味着金融业发展的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需要着力 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资金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等突出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定价机制有效、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环 境,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以1979年开始的“拨改贷”作为金融改革的起点,到1994年政策性银行设立,可视为金融改革的第 一阶段。1994年到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前,是金融改革的第二阶段。从2004年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至今,是我国金融改革进一步发展的 重要时期。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未来10年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 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三大领域的改革图景。与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比,以往的金融改革仍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尤其

从企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关系看,金融改革在政府层面的推进仍显不足。表现在政府一方面对金融干预和管制过多,另一方面市场化的监管体制和退出机制又 不健全,监管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渐进式改革路径阶段性特征的体现。即过去3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大体遵循了一条微观主体—— 市场价格——政府调控和监管的改革路径,这一路径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一脉相承。

从更为一般的制度变迁视角看,上述改革路径实际反映了渐近式改革背景下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演变。尽管诱致性制度变迁源自经济主体自身利益需 求的拉动,相当程度上为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如果正式制度变迁只是简单、被动地追随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改革则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 化境地而不具备系统性,甚至由于路径依赖反而对未来改革制造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问题导向的具体改革逐渐完成之后,政府主动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能够发挥更 大作用。按照这一改革逻辑,未来一个时期金融改革的推进方式,也应从事后承认式的放松管制,适时转向系统性制度设计基础上的主动推进,增强微观主体的改革 转型压力。

金融转型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一段时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从国内看,无论是产能过剩问题的 困扰,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都凸显了原有增长方式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正是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我国利率、汇率等诸项金融改革 相继推进,市场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就汇率改革而言,实际上是放在整个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之中,和其他政策一起推出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其意 义也需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看。与此类似,对于利率改革,也需认识到利率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问 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不能单纯推进利率改革。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新一轮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也同样会给金融业加快转型带来机遇。与此同时,与上世纪90年代严重金融风险被迫改革不同,当前推动 金融改革的动力来自“以金融改革推动(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即金融转型也能反过来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过剩产能化解还是更大范 围的结构调整,都需要发挥市场化利率在资金定价、优用劣汰以及风 险管理上的功能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管当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预算软约束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无庸讳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 一方面审批和干预过多,另一方面监管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行政调控、政企不分、财政金融不分等计划经济的传统痕迹仍不时显现;在发展动机强烈、追 求GDP速度的政绩考核机制下,政府大量干预资源配置甚至自身行为公司化,竞相优惠招商引资,要求金融机构配套资金,或通过融资平台大量负债等,都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中政企不分的体制性弊端。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上升到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的,正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既为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也给深化金融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建立在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之上、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三中全会高度强调“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等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般规则,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既是观念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则,既包括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也包括准入后的公平监管和优胜劣汰机制下的有序市场退出。随着统一市场准入规则的确立,利率汇率 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体系的竞争生态面临重大变化,各种市场风险可能增多,客观上要求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既是发挥金融市场体系优化 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

未来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总的来看,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许多改革多少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相机决策的特征,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为系统的方式主动推 进。下一步需要将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方面,从促进市场化提升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风险两个维度加快推进体制创新。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通过协调推进利率 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各项改革,让资金价格充分反映实际供求状况,有助于实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关转变发展方式和结 构调整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一个时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同样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既要着眼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自身层面,比如 加快培育市场定价基准和提升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等,更要着眼于完善外部环境,比如监管上的公平准入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同时要着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 政府过多干预资源配置和政企信用不分等问题,形成资金要素市场化和其他改革的良性互动。

未来一个时期,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利率等资金要素的市场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层次金 融服务需求。一是优化金融竞争生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投融资。二是建立一个更均衡的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同样是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要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重点推进以下改革: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方面,坚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业的 统一管理,督促地方政府改变“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遵循“区域性”原则履行好相关职能。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退出机制建设,加强存款人保护;完善 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奠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阵痛难以避免,这一背景下深化金融改革的进程将更为复杂,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内的改 革效果未必十分理想,需要提高社会各界对改革本身的容忍度;同时改革的主管部门也应有足够的灵敏度,选择适当的改革时机,并在改革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校正 和完善。

下载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走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时代(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