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

时间:2019-05-13 18:0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三 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三 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

第一篇:必修三 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 四大发明的影响、古代文学发展趋势、书画发展、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双

百”方针、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等

1.某书载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答案 B 解析 题干重心落在前半句,旨在说明三大发明对中国影响的局限性,故选B。2.“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 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答案 D 解析 柳永的词迎合、满足市民大众阶层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事情。故本题选D项。3.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答案 B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由图片中汉字发展可知①正确。图片反映了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故③正确。②表述不正确。图片无法体现汉字的古老,故④不正确。因此选B。4.右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黄甲图》(局部),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 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 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讲究工笔重彩 B.强调个性表现 C.重视气势雄伟 D.追求摹写逼真 答案 B 解析 中国文人画强调个性表现,追求写意,故B项正确。

5.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 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这也意味着世界上99.8%的海底“蛟龙号”都能到。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表述本身不正确,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这说明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选B。

6.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错误的„„”据此可知,陆定一强调的本质问题是

()

()A.科学界应贯彻“双百”方针 B.自然科学应自由发展 C.思想界不存在“阶级斗争” D.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在自然科学上可以存在各种学派。这是“双百”方针的体现,故选A。B项反映的是表象;C项观点本身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7.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评价。C项是“文革”时期的,而且是应该否定的,据此可排除;A项和B项是并列关系,且从它们和D项的关系来看,它们都包含在D项里面。答案为D。

8.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答案 C 解析 1977年的图表反映出报考的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1977年恢复高考,致使近十年间的未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也就与招生人数呈现巨大的差距。正确答案为C。

常考易错针对练

常考易错点 中外科技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书法与绘画风格、现代中国科技 的发展等是易错点

1.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

验事实为根据 A.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在于对中西科技的异同辨别不清。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是近代西方科技的特点,排除④。答案为A。

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逐渐宗教化

C.逐渐神秘化

答案 D

B.逐渐贵族化 D.逐渐平民化

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把握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汉赋多为歌功颂德的“宫廷文学”;隋唐科举制的实行使下层知识分子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唐诗兴盛;而宋词、明清小说的繁荣是市民阶层兴起的一大表现。答案为D。

3.“„„其全景式的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A.文人画

C.山水画

答案 B 解析 此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古代绘画种类、特色分辨不清。结合题中的描述,可知该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场景,属于民间风俗画,故答案为B。4.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约里奥·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A.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 B.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 C.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 D.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时代特征和历史事件把握不准。1951年,苏联和美国已拥有了核武器,A项“先发制人”的说法不正确;美苏造出核武器比中国早,B项不正确;“拥有核武器”是为了“反对核武器”,并未体现“提供电力”,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通过拥有核武器来提升国防能力。故答案为C。

大题冲关规范练

()

B.风俗画 D.宫廷画

()

1.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教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解析 第(1)问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的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第(2)问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第(3)问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基本上符合中国的国情,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中国教育管理精览》

材料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66~1976年我国教育举措的认识。(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哪些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高等院校招生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造成了我国“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后果;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高考制度的恢复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并为此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并确立了教育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4)都强调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认识。第(1)问重在分析其实质,说明其危害。第(2)问需要在提取材料二有效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第(3)问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4)问归纳材料三、四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第二篇:单元专项循环练十zxls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一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探索

1.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施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经济体制答案 B

解析 依据布哈林的话判断,“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应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而“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应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1921年冬季,苏俄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小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在农民缴税后,剩余粮食可自由支配。故选D。

3.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答案 C

解析 “最分散最落后的农业”与“最巨大最统一的工业”不应是斯大林要表达的中心意图,他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随后在全国推行农业集体化,故选C。4.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失败的相同原因主要是A.缺乏全面一贯的指导思想,带有盲目性 B.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C.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

D.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A、B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

B.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高频考点二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发展

5.针对当前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2012年6月19日,G20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明确反对,提出应以史为鉴。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各国推行的贸易壁垒 B.罗斯福新政期间担保银行信用 C.“滞胀”时期美国政府紧缩财政政策 D.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 答案 A

6.1998年4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总统排名表:历史的评判》的文章,九位研究美国总统的历史学家把20世纪的17位总统按政绩优劣进行排序,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期1933~1945年)名列第一,历史学家对他的评语是“改变了美国生活的全貌„„”他主要改变了美国本原则 A.①②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各选项中③④项与罗斯福无直接联系。

7.至2012年10月,美国失业率仍高达16%,奥巴马政府面临提供近2千万个就业岗位的压力。为应对此难题,罗斯福新政可提供的经验不包括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国家投资兴办公共工程

C.强化劳工立法,实行“以工代赈” D.整顿银行信贷业务 答案 D

解析 整顿银行信贷与缓解就业压力关系不大,故D项与题干材料要求不符。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③“新经济”出现 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

B.③④ D.①②③④

C.①②③

()

①传统的经济政策 ②民众的生产生活处境 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对苏政策的基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 C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第三产业的繁荣,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其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有: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建立,即①④,②③与罗斯福新政无关联,故选C项。

常考易错针对练

易错点——国家干预VS计划经济

1.下图是一篇研究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的论文中的插图,与图片相关的论述主题不可能包括

()

A.自由放任政策的危害 B.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D.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可行性 答案 D

错因分析 西方各国的国家干预是在保持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不等于实行以公有制为前提的计划经济,故选D。易错点——传统资本主义VS现代资本主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已从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取消了社会保障体系 B.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大规模经济危机基本消失 D.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答案 D

错因分析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知识经济,从而发展了社会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主要表现,由此分析备选项,可知D项正确。

易错点——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与实质

()

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答案 D

错因分析 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政府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即新经济政策利用资产阶级的技术、资金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主要目标,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政府指导VS计划经济

4.斯大林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斯大林的“坟上”的原因不包括

()

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B.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农民取多予寡 C.侧重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引导 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答案 C

错因分析 解题关键要注意计划经济的指导性与指令性的不同,斯大林模式实行的是指令性的方式。

大题冲关规范练

1.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文明的差异(1)填写下列表格:

()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3)“„„在碰撞与同化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5)综上所述你有何思想启迪?

(2)白人优越,欧洲中心,传播文明。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文明无优劣之分;西方文明及其传播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质。

(3)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4)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生产。美国: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新政,改变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的文明成果;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相互的;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根据国情不断创新。

2.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

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了“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苏联: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中国: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第三篇: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2.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3.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4.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下列与梁启超 “开民智”不符合的是()A.举办新式学堂 B.创办新式报刊

C.鼓吹民主共和思想 D.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

6.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指()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7.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8.1860年前后,中国人对外国生活好奇并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的情绪在慢慢地增长,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这一“情绪”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民族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④清政府统治腐朽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今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B.科学技术 C.民本思想和制度 D.自然规律 10.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1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

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2.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这样做()A.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B.排斥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C.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D.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3.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分道德为两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A.陈独秀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14.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15.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担任北大校长后,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16.小说《妖梦》中有一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对联最有可能出自()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7. 1919年12月31日深夜,诗人刘大白在他的诗作《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得、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A.胡适等人提倡文学革命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工农运动勃然兴起

18.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19.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A.平均地权 B.节制资本 C.发展实业 D.实行社会救济

★20.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

A.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B.马克思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 21.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阐发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22.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4.李大钊在其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中指出:“„„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在这里,“潮流”指的是()A.向西方学习B.社会主义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反马克思主义运动 2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26.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共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2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8.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

是()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9.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3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31.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32.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33.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34.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35.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3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7.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及时真实地向中国老百姓讲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伟人的声音。下列表述与其精神相一致有()

①“重启中国改革列车”②“南海边的伟大诗篇”③“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④“开启国企改革大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9.2012年12月,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20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这一“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 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40.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了“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的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之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康有为《孟子微》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其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

43.(2012·杭州)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每个阶段起始时期的核心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人在第二、第三阶段的“觉悟”最终对中国政治面貌所起的革命性变化。

(3)材料二中邓小平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

44、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第五单元检测题答案

1—5BADCC 6—10BAAAB 11—15BCAAD 16—20DADAB

21—25BBDBC 26—30BABAD 31—35DBDBC 36—40DADAD

41、【答案】(1)直接目的:坚持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避免被西方文化同化。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思想家及主张:孟子,“民贵君轻”。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不同:从维护到完全否定。批判继承(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等。

(4)趋势:从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演变。

42、【答案】(1)符合时势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或实行资本主义)。把握到大众的心理:对民族危机加剧不满;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不满;要求解决民生问题。

(2)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任务:反帝反封建。性质:民主革命。(3)大趋势: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物质力量: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43、【答案】(1)学术觉悟(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技。

政治觉悟(学制度):维新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伦理觉悟(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2)政治觉悟(学制度):结束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伦理觉悟(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成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标准)。原因:“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

44、【考点】本题以史学研究和史学观点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答案】(1)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第四篇:必修三 第三单元 知识必备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知识必备

I.一箭双雕 1.praise

v.表扬赞扬

phrase

n.短语词组 2.penny n.便士;一文钱

penniless

adj.贫困身无分文的 3.wonder

v.惊奇;纳闷想知道

wander

v.漫游漫步漂泊

II.一词多义 1.novel

n.小说;长篇故事

adj.新奇的异常的 2.permit

n.通行证;执照

v.允许

3.spot n.地点斑点污点

v.发现;认出 4.account

v.认为说明总计有

n.说明理由计算账目账户5.contrary

n.反面对立面

III.重点词搭配

1.bring up 抚养;培养教育;提出;呕吐

bring about 引起导致造成 2.on the scene / spot 在现场 3.permit doing 允许干某事

permit sb.to do sth.允许某人干某事

be permitted to do sth.被允许干某事

4.desert

n.沙漠v.离弃

dessert

n.甜食

5.patient

n.病人;adj.耐心的 patience

n.耐心

6.unbelievable adj.难以置信的 incredible

adj.难以置信的

adj.相反的 6.scream

n.尖叫声

vi.尖叫 7.fake n.假货;欺骗

adj.假的 8.issue

v.发行发布出版

n.争端议题;发行发布 9.passage

n.通道;船费;一段

4.spot sb.doing 发向某人正在做某事5.take sth.into account / consideration

把…考虑在内

take account of

考虑

on no account

决不

on account of

因为

open an account

开账户 6.seek for / after

寻找;追求

seek help

求助

seek a job 找工作

7.a large amount of

不可数、谓单

large amounts of

不可数、谓复

a great deal of

不可数

a large sum of

8.a great many +

可数复数

IV.课文重点短语

1.a play based on a short story 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戏剧

2.be known for 以…闻名 3.be set in

以…为背景 4.step inside 迈步进来 5.as a matter of fact 事实上

6.I don’t follow you.我不懂您的意思。7.a mining company 矿业公司 8.some kind of work

某种工作

= a certain kind 9.none 一点也没有;一个也没有

10.show sb.out

领某人出去 11.care about

关心;在乎介意 12.lead the way 领路

13.mind sb/sb’s doing sth.介意某人做某事

a large number of

9.many a

可单、谓单

more than one

可单、谓单 10.amount to

合计达;共计达

11.as for / as to

with regard to

关于;至于 12.take a bow

鞠躬答谢;谢幕

bow to sb.向某人鞠躬 13.at the barber’s

在理发店 14.sail out of the bay(船)驶出海湾 15.land in Britain

在英国登陆 16.at table

进餐

at a table

在桌旁

lay the table

摆桌子

clear the table

收拾桌子

17.That one’s reserved.那个有人预定了。18.May I take your order?您可以点菜了吗? 19.ask for sth.要,要求

ask about

询问有关…的情况

20.two orders of ham

两份火腿

21.two extra thick steaks

两份特厚牛排 22.pay one’s bill

付账单

23.a great honour 莫大的荣幸(抽象变具体)24.forget it

没关系别提了;休想不可能

25.It’s for us to thank you.该是我们感谢您。26.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从心底 27.in this amount

这个面值 28.put a hand to one’s mouth 用手捂住嘴

29.That must be it.肯定是这样。

30.What’s there to be wait for?

有什么可等的?

V.习题拾贝 1.catch sight of 看见 2.behind the scenes 在幕后 3.find fault with

挑剔抱怨 4.first of all

首先

above all

最重要的是

in all

总共

all in all

总而言之 5.get rid of 丢弃扔掉

get away from

逃离摆脱 6.occur to

发生;突然想到 7.bless 保佑,赐福于

be blessed with

有幸 8.chief editor

主编

9.end up doing 结局…;以…告终

10.recommend sth.to sb.向某人推荐某物 11.treat sb.with cancer 给某人治疗癌症 12.side effects 副作用

31.in a rude manner 粗鲁地

32.by design / on purpose 故意地

by accident / by chance 偶然无意不小心 33.generally speaking

一般说来

frankly speaking

坦率地讲

strictly speaking

严格地讲

13.exporter

出口国

importer

进口国

invest

v.投资

finance

v.为…提供资金

severe

adj.严重的

14.meet requirements 符合要求 15.be designed for

为…设计

16.at a press conference 在记者招待会上 17.fix

修理;固定

18.refer to 谈到提及;参考查阅;指的是 19.set free

释放某人 20.hand sb.sth.递给某人某物 21.make an error

犯错

make an effort

努力

22.due to

owing to

thanks to

because of

23.in fashion 因为由于 时髦流行 流行;时兴 身着制服 拒绝;调低音量 出现;调高音量

26.burn off

消耗;烧掉

27.feel down/depressed 感到沮丧 28.treatment

n.治疗方法;款待对待

精通掌握 改编;适应

come in fashion 24.in uniform

25.turn down

turn up

VI.句型提炼

29.have a good command of 30.adapt

1.I wonder if / whether the rain will continue.怀疑,想知道 提出请求 难怪

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with my English homework.It is no wonder he is not hungry;he has been eating sweets.2.Towards nightfall I found myself carried out to sea by a strong wind.find 过去分词做宾补 3.The next morning I’d just about given myself up when I was spotted by a ship.when 这时四大句型: had done …when…

刚刚…这时… 正在…这时… 正要…这时… 正要…这时…

was / were doing … when…

was / were about to do … when …

was / were on the point of doing … when…

4.You must come whenever you want and have whatever you like.状从whenever = no matter when

名从whatever = anything that

Whatever happens, we will complete the work on time.However cold it was, he wanted to go swimming.状whatever = no matter what 状however = no matter how 5.I did hear that the Bank of England had issued two notes in this amount.我的确听说英国银行发行了这个面值的两张支票。6.It occurred to me that I didn’t shut the door this morning.我突然想到今早上没有关好门。

7.Chances are that he won’t arrive on time.很有可能他不能准时到达了。

第五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黑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阜盛(fù)敕造(chì)歆享(xīn)模样(mó)

B.朱拓(tà)呜咽(yâ)绾者(wǎn)嫡亲(dí)

C.炮烙(pào)瞋视(chēn)吞噬(shì)惫懒(bâi)

D.懵懂(měng)作揖(yī)蹂躏(róu)忖度(dù)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蹒跚蜂踊烟霭蘖根

B.杜撰寒喧沮丧胳膊

C.仓皇理睬膨胀绰号

D.潇洒连绵蹙缩形骇

3.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⑴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⑵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⑴身量不足,形容尚小。⑵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⑴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⑴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地陪着。..

⑵但见田畴平旷,阡陌纵横,屋舍俨然。..

4.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下面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5.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A.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

谣言也加以扩散。

B.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D.“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他在中美贸易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肯定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B.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C.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D.老先生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8.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9.下列文学常识知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原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入

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等都选自其中;《祝福》选自《彷徨》中。

C.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出身显赫,后来家道中落,晚年时写下旷世杰作《红楼梦》。

D.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因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成就,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0.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11.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致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12.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13.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15.将下面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道主义”下定义。(3分)①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②当时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这么一种思想体系③它是当时反封建和反宗教的武器

④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

答:人道主义是

16.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句子连贯(4分)

一棵树,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一段英雄人生:狂风袭来的时候,你不肯倒下;,;洪水肆虐的瞬间,你不肯俯

首。站着,给大地一片绿荫;,;站着,给城市一缕温馨。不计荣辱,不计得失,一生的站立,只为报答泥土的养育之恩,只为证明生命如磐石的精神。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⑶仰视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3.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八哥被人捉来调教之后,便会模仿人的声音,翻来覆去地说那学来的几句话。可它听见庭前树上的蝉在高歌,却讥笑蝉不会说话。蝉说:“你虽然会学人说话,说的却完全不是你自己的话,而我唱的却是我自己的歌呀!”

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可以联想到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请你就“学人说话与唱自己的歌”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27分,每小题3分)

1.B(A模样mú C炮烙páo D忖度duó)

2.C(A蜂拥 孽根 B寒暄 D形骸)

3.B(A①姿容俏丽,②指文学才华;B形体容貌;C①风韵,②英俊有才华,D①形容庄严,②形容整齐)

4.C

5.A(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B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此处与语义不符,应为漠不关心C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不能用于老者。D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用于此不妥)

6.B(A最后应为问号 C今年前应为破折号 D感叹号应为逗号,句号应为感叹号)

7.C(A不合逻辑,删掉“不会”;B一面对两面;D在“与”前或后加“和”)

8.A

9.D(《老人与海》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12分,每小题3分)

10.D11.D 12.C 13.A

三、(23分)

14.(4分)如今努力耕田,辛辛苦苦工作,(还是)穿不暖,吃不饱;如今建立国家、立个君王,恩惠(不仅无数,而且)还可以用来传留给后代。(“力田疾作”、“泽”、“遗世”三处必须落实)

15.(3分)人道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而提出的用以反封建和反宗教,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

16.(4分)大雪压顶的日子 你不肯屈服 站着 给江河一滴清纯

评分标准:句式1分,内容1分。

17.(6分)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2分)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4分)

18.(6分,每句2分)⑴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⑵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⑶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下载必修三 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三 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必修三部分一二单元主观题

    2013-11—21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一、二单元主观题训练 1.航空英雄罗阳“用生命擎起了舰载机起飞。”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 航空事业。英雄谢幕,精神长存,在深化改革开......

    必修三3单元教师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D (A qūn ;B pàng—pán;C sāng)A.饿殍(piǎo) 逡巡(jūn)弃甲曳兵(yâ) 丢三落四(là)B.中绳(zhòng) 句读(dòu) 瓮牖绳枢(yǒu) 心广体胖(pàng)C.庠序(xi......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必修三第四单元3(★)

     2013年高考政治复习检测试题同步测试(必修三) 10.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江苏盐城三模)《菜根谭》中说:“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

    必修2第三单元随堂练(5篇可选)

    必修2第三单元随堂练 Section 1Vocabulary Building ●一、根据句子意思和所给首字母或中文提示,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1. Problems a________ when the square was being bu......

    答案+必修三+第三单元5篇

    必修三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竹简多少并不能证明当地一定是毛竹产地,从书体上看这是隶书并非官方书体小篆。从时间......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