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与服务的影响及对策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与服务的影响及对策
2014年3月1日起,国务院在全国实施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作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举措,对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创业活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工商登记作为税收管理的基础环节,其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对税收管理与服务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此次改革主要是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主要包括“宽进”、“严管”和“简化”三个方面。
(一)“宽进”方面
1.取消最低资本门槛。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以及货币出资比例。理论上讲,可以实现“一元钱注册公司”和“零首付”。
2.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以外,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改为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事项,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效解决投资者货币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公司股东(发起人)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严管”方面
1.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企业的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等通过系统公示,公示内容作为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不按规定期限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及存在其他经营异常行为的企业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超过3年未整改的永久载入,不得恢复正常。三是建立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制度,对被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且情节严重的,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等情形的企业载入“黑名单”。四是建立联动响应机制,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或“黑名单”、有其他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要依法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各有关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约束措施,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
2.加强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改企业年检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按年度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报,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企业对年报内容负责,工商部门对年报内容进行抽查,并根据工作需要对特定企业进行重点核查,抽(核)查结果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这样一来,企业由政府监管改为自我约束和社会共治,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倒逼企业规范经营,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
(三)“简化”方面
1.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一是实行住所(经营场所)申报制,由申请人申报住所(经营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并对申报内容负责,登记机关不再审查。二是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在住所外增设经营场所且在同一县(市、区)的,由企业自主选择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或经营场所备案;允许物理分割地址或集中办公区作为住所登记多家企业;允许商务秘书企业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及其他配套服务。这对充分释放住所资源、创造性地解决住所条件对企业登记的限制具有积极作用。
2.简化登记资料和流程。一是实行“先照后证”,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除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外,市场主体直接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不须审批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须经审批方可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凭相关材料向审批部门申请并取得批准文件、证件后开展经营,有效解决“证照扯皮”的问题。二是改革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允许企业根据经营范围自主选择名称的行业表述,取消企业设立后1年内不得变更企业名称的限制;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的新兴行业、新兴业态和具体项目,参照政策文件、行业标准、文献资料、国际惯例等通用用语予以登记。三是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和网上公示,电子营业执照和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四是探索“多证联办”,探索建立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多证联办”制度,在行政审批中心设立综合窗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相关部门同步审批,证照统一发放,进一步提高企业登记的便利化。
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与服务的影响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松了准入管制,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展,自3月1日以来,在济南市工商局办理名称预先核准的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12%,新登记户数增长80%,认缴资本增长200%以上。市场主体的井喷导致纳税人特别是企业纳税人的增加,改革后至3月27日,我市共新办税务登记2480户,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企业纳税人1133户,增长109%。同时,准入管制的放松也使纳税人素质进一步分化,纳税意识和遵从度参差不齐,这都给税务机关带来了诸多挑战,给税收管理和服务带来了一系列不适应的地方。
(一)法律制度上的不适应
1.动摇了以工商登记为基本前置条件的税收管理法定依据。我们原有的税务管理以工商登记为前置条件,以工商登记中的经营范围、资本规模为基础信息,予以税种核定、发票管理。改革后,纳税人数量剧增、类型繁多、素质良莠不齐,不办税务登记或已办登记但信息错误的现象将会增加,而且“先照后证”的模式使得税务部门难以确定其真实经营范围,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也使得难以界定其真实经营规模。以我们现有的力量很难去一一核实,会导致登记准确率下降、漏征漏管等问题;同时,催报催缴、非正常户认定等工作会增多,对未按期申报且逾期不改的纳税人实地检查的难度会增加,税务机关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工作负荷和执法风险显著增大。
2.实施信用约束的税收管理尚缺少法律支撑。此次改革确立了以信用约束为理念的管理机制,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中,却缺少相应的对接。如对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中表现出来的失信行为,如何予以处罚或采取相应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税务部门如何对接工商部门的“经营异常名录”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对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或“黑名单”、有其他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税务部门如何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以达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效果等等,都缺少相应的税收法律支持。
3.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税法体系尚未形成。此次改革主要是通过企业信息公示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由原来的政府监管企业改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共治,但实现这一目标尚需要一定的时日。一方面,就整个社会而言,实现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另一方面,在税收管理方面也缺少与之相对接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操作制度。
(二)管理理念上的不适应
1.“以审代管”的管理理念难以为继。与此次工商登记改革“宽进严管、社会共治”的理念不同,目前税务机关的管理理念是“以审代管”,在事前就设置较高的门槛,对涉税事项从严限制、层层审批,以此来弥补事中事后管理能力的不足。这种理念使征纳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互信互利的良好关系,往往会导致“事前门槛较高、事中难以管好、事后忙于应付”的局面。工商登记改革后,工商部门放弃了审核职责,使税收管理失去了一道屏障,“以审代管”的管理理念和措施已难以为继。
2.“市场主体就是纳税主体”的管理理念亟需转变。现行征管法规定,纳税人领取营业执照30日内要办理税务登记,并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这使得税收管理与工商管理紧密捆绑在一起,模糊了市场主体与纳税主体的概念。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的类型和行为更加多元化,有的并不具有纳税义务,也就没必要进行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如果再不加区分地一味强制要求,搞“一刀切”,将会进一步加重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负担,加大我们的执法风险。
(三)资源配置上的不适应
1.人少户多、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纳税人数量大幅增加既导致了税源管理的压力和风险增大,更导致了我们的前台窗口超负荷运转,现有人员数量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以我局为例,营改增之前,全市系统的办税厅、办证中心和12366咨询中心等一线服务人员原有397名(其中含聘用人员233名),承担着为全市13.7万户纳税人提供登记、申报、发票、政策解答、减免税备案等服务职责;随着营改增的推进,目前我局管辖户数已经增长到17.4万户,增幅达28%,为此我们增加了102名一线服务人员(其中含聘用人员90名),但人均工作负荷仍然呈上升趋势,下一步随着营改增继续扩围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税务登记户数增加会更大。目前,税务机关中行政人员占比过高,有限的人力资源过多地被行政部门占用,使得人少户多的矛盾更加突出。
2.层级过多、反应滞后的弊端更加显现。目前税务机关还是沿用着传统的科层制体系,层级多、部门全,上下一般粗、庞大而臃肿,这种组织架构影响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对涉税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工商登记改革后,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涉税事件突发的几率增大,我们层级过多、反应滞后的弊端更加显现,如果不加以改进、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将导致工作被动,陷入忙乱冲突、疲于应付的局面。
(四)方式手段上的不适应
1.发票管理面临挑战。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后,企业的注册资本“变实为虚”,其参考价值降低,税务机关在发票用量审批上失去了一个重要依据,容易引起企业通过虚假注册来骗票虚开、走逃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我们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尚无法采集商品名称,对普通发票仍采取手工验旧,难以完全监控发票的开具和使用情况,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带来的发票虚开风险更大。
2.行业管理受到冲击。“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后,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在开办初期很难准确界定所属行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改革后,企业的行业表述更加广泛,甚至会出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的行业,也给我们的行业界定带来了困难。目前我们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预警评估,其指标设计大都依托于行业分类,行业界定错误会降低预警评估的准确性,影响到我们的行业税收管理。
3.企业所得税管理难度增大。由于企业所得税与注册资本金密切相关,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后,核实所得税税基会更加困难。同时,当前租用写字楼的纳税人较多,实施“一址多照”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后,一个场所可能有几家甚至十几家企业注册或办公,对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和范围界定、公摊支出费用分配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应缴所得税的核实。
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的应对措施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使税收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需要从法律制度、管理理念、资源配置和方式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变革,但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扎实推进。
(一)完善法律制度
1.理清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修订管理员制度和户籍监控办法,废除不合理的规定,税务机关不再对涉税事项大包大揽,而是要理清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使纳税人对涉税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真正成为涉税行为的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减轻税务人员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的工作负担和执法风险。
2.强化第三方涉税信息取得。在征管法修订中,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特别是工信、工商、银行、房管、财政、公安、统计、国土等重点单位提供涉税信息的义务,进一步强化第三方涉税信息的取得。在此基础上,尽快整合各部门涉税信息,搭建涉税信息共享平台。
3.简化税务登记制度。尽快修订税务登记依附于纸质营业执照的规定,对于工商部门的电子营业执照及其提供的电子信息,从法律层面予以认可和采纳,并逐步建立电子税务登记证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一表登记、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进一步降低社会成本。
4.健全信用约束的法律机制。要结合中央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立法和制度来加强与工商部门合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严格识别法定代表人、股东、税务代理人及办税人员身份,开辟经营异常登记名录与税务登记非正常户名册共享通道,重点监控严重违法企业名单中的纳税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不诚信纳税人公示的整合和应用,将涉税违法信息记录在企业或个人的征信报告中,建立纳税失信黑名单并定期向社会公告,落实“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机制,真正“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二)转变管理理念
1.转变“以审代管”的管理理念。借鉴工商部门的做法,对涉税事项也采取“宽进严管、社会共治”的方式,不能简单地用事前审批来代替后续管理,而是要减少和放松对纳税人合理涉税需求的管制,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办税渠道,真正建立起征纳双方互信互利的良性关系。
2.转变“市场主体就是纳税主体”的管理理念。强化税务登记的自主性,建立独立于工商登记的税务登记制度,树立市场主体只有发生纳税义务才是纳税主体的理念,从根本上解放市场主体的税务登记义务。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纳税申报方式,由按征期申报改为发生纳税义务再申报;推行小规模企业按季申报,以及小微企业年初备案、年底一次申报。
(三)优化资源配置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突出税收业务工作的核心地位,按照压缩行政、充实业务的要求,压缩整合行政部门,充实基层一线管理服务人员,重点配置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发售、政策咨询等前台服务人员,以及户籍巡查、涉税调查、纳税评估等后台管理力量,缓解工作量急速膨胀所带来的压力。
2.科学调整组织架构。以扁平化、实体化为导向,结合征管改革的要求,积极构建符合专业化管理模式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市局的人员、技术、信息等优势,对风险分析、行业性评估、大企业管理等复杂事项上收市局、集约管理,使市局由二传手变为征管一线的指战员和实践者,减少管理层级和信息传递,提高快速应对税源变化的能力和效率。
(四)改进方式手段
1.完善发票管理模式。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名称识别,参考海关模式设置商品代码,提高专用发票风险防控能力。推行网络发票和电子发票,即时准确采集和存储发票数据,简化发票的流转、贮存、查验和比对,有效防控发票类违法。放宽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的发票供应量,改为按需供应。在一定范围内探索邮寄专递、自助办税终端领用等便捷购票方式。
2.发挥风险导向作用。完善预警评估,重新设置风险指标,完善和改进以往以行业管理为核心的指标设计理念,将日常监管的需要嵌入指标中,指标来源既要包括上级机关的专业分析,又要吸收基层一线的实战经验,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加强风险分析结果运用,真正使风险成为税源管理的“指挥棒”,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优化办税流程手段。对长期选择电子申报且数据完整准确的纳税人,探索实行纸质申报资料按年报送。简并涉税资料流程,大力推广电子影像管理,深化免填单应用,试行无纸化办税方式。积极拓展网上办税厅功能,扩大自助办税设备的部署和使用范围,试行智能手机移动办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的办税手段。
4.调整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在深入分析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企业所得税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资本金变化对税基计算的影响,以及“一址多照”对纳税人经营规模、范围和费用支出的影响,科学调整相关政策,使其与改革后的新形势相吻合。同时,进一步改进所得税备案方式,探索试行“以报代备”。
第二篇:浅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
浅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
——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依据企业诚信文化对企业战略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当前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并根据当前企业诚信建设的现状,结合工商登记改革的内容,分析了新形势下企业诚信建设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提出了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中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做好企业诚信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工商登记 制度 改革 诚信经营 企业文化
一、企业战略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企业竞争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谋略,是对企业竞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一个企业的战略创新影响因素第一是远景规划。使命,核心价值观和远景是远景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存在时最核心的部分。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使命和远景始终指引着战略制定的方向的要求;而核心价值观引导着战略的思考方式以及执行策略。第二是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文化观念、经营思想、共同信念、共同意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种特殊管理方法,是企业的“软实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准则。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因素。
企业诚信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员工认 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处事规范等。诚信文化成为 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体现于企业中每一
爱岗的自发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每位个体的积极性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企业对外诚实守信,就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不断赢得创业和发展的机遇,其信誉度就会不断提高。只有坚持做到“内诚外信”的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合作客户并与其建立“共生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一个失信的企业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4、诚信是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基础。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而真正持久的经济效益来自于诚信经营。
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工商登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如,政府管控过度、行政审批过多、市场准入条件过高等。据有关部门统计,企业在工商登记前,需要办理的企业登记前置性行政许可的项目有231项之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准入门槛,抑制了投资活力。因此,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对改革登记制度的决定,这是工商部门面临的又一重大转型发展,同时,也对下一步企业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指出,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主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市场准入环节中反映的办照难问题。二是企业注册资本问题。三是企业住所问题。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要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市场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持营业执照和有关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二是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三是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这次改革主要体现了三项原则:一是便捷高效,二是规范统一,三是宽进严管。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无照经营案件将会大大减少,超范围经营行为也将不再存在,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资金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多来使企业十分头痛的年检案件将不复存在。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登记制度的完善,是政府基础性
4理变更登记;营业执照过期不办理换照手续;超越经营行为等。二是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三是企业间互相拖欠十分严重。四是合同、广告上的失信行为普遍。这些现象无疑给我们工商管理带来许多难题,给我国企业的诚信建设造成了很大障碍,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稳定和发展。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转型期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腾飞,无疑对改善这些不良现象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它对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信用建设的积极作用是主流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改革的机会,促进我国企业信用建设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工商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实现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的统一,市场监管与服务发展的统一。同时,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职责也要随之进行相应调整,重新划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许可审批及登记监管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既要明确许可审批部门的审批责任及监管责任,也要明确登记部门的工作配合责任,必须加强部门衔接、协同监管。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实施信用监管,实现部门协同监管。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形成许可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各司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及责任体系。
(二)要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我们要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平台上公示的信息,实现结果连锁响应,并应用信用监管措施,对市场主体进行惩戒;进一步推进“黑名单”管理应用,完善以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任职限制为核心内容的失信惩戒机制,加大企业失信成本,促进企业诚信守法。
(三)要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将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向社会公示。要参照国外通行做法,建立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济户籍库为基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工商和有关部门登记、许可、备案、监管以及企业年报等信息,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查询服务,另一方面始终让企业信息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中。
(四)加强对市场主体登记和备案事项的监管。提高企业年报信息责任意识,对企业在报告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对社会造成危害或者对他人造成损失的,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强行政管理与司法救济的衔接,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社会组织监督作用,强化企业自我管理,形成部门协同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新格局,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同时,要
参考文献:
[1]卞广春.落实是信用体系建设根本[N].中国工商报.2014.06.24. [2]叶梅.转型升级关键在创新[N].中国工商报.2014.06.20.
[3]李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商情.2008,2:161-163 [4]郑素芳,韦明,孙杨.对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8:58-59 [5] 中国工商报.专家解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企业失信将入黑名单.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 2014.8.26.
[6] 工商总局法规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1号 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 2014.8.27.
[7]陈春建.推进企业信息公示 促进企业诚信建设[J].工商行政管理,2014,14:51-53.[8]蔡忠云.强化信用信息公示 实现市场监管“三个转变”[J].工商行政管理,2014,7:68-69.
第三篇: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2014-03-11 15:25:00 | 来源:中国税务网-山东省平度市地税局 | 作者:李旭春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草案,修改了现行公司法的12个条款,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无论是国务院的通知,还是公司法的修订,围绕的都是一个主题:注册资本制度改革。通过本次改革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进一步放松了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必将极大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与此同时,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变对税收管理也必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变化,从现行的税收政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加强税务管理和修改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本次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及变化内容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1.便捷高效。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便、成本低廉的要求,方便申请人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鼓励投资创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
2.规范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
3.宽进严管。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司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问题,另行研究决定。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未修改前,暂按现行规定执行。
已经实行申报(认缴)出资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鼓励、引导、支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2.改革检验验照制度。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3.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地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原则,可以自行或者授权下级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4.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工商登记数字证书管理系统,积极推行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提供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服务保障。电子营业执照载有工商登记信息,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
二、现行与注册资本相关的主要税收政策
现行与注册资本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税种:
(一)印花税。
主要是针对记载资金的账簿和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相关规定。“记载资金的帐簿”的印花税计税依据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企业执行“两则”启用新帐簿后,其“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大于原已贴花资金的,就增加的部分补贴印花。产权转移书据包括财产所有权、版权、商标专利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共5项产权的转移书据。股权转让是财产所有权转让的一种形式,转让双方都要按照规定税率万分之五缴纳印花税。
(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政策针对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笔者对各个文件内容进行了汇总整理:
1.适用应税项目问题:
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法人股东转让股权属转让财产所得并入转让股权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2.股权转让价款核定问题:
股权转让价款是股东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以其实际成交价为股权转让价款,从中不得扣除任何项目。股权转让对价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但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或者无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股权转让对价为有价证券或权益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或市场价格核定。
股东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款属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或类似企业股权转让价格核定,也可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核定。
3.应纳税所得额核定问题:
(1)一般性股权转让(完全的股权转让,债权债务随之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计税成本是指股东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自然人股东部分转让所持有股权的,转让股权的计税成本按转让比例确定。
(2)承债式股权转让(全体股东,通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转让公司全部资产方式将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协议约定时间以前的债权债务由原股东负责,协议约定时间以后的债权债务由新股东负责)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和原股东所收回的债权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以及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不包括应付未付股东的利润。
债权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长短期债权,债务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等长短期债务。
4.自然人投资资产评估增值计税问题:
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对自然人取得相应股权价值高于该出资资产原值的部分,属于个人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自然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若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暂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股权转让、清算和投资收回时依法追缴个人所得税。
自然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财产(资产)原值凭证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依法核定其财产原值。
5.涉及账务及凭证扣除问题:
股权变更企业原股东在计算股东股权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必须有真实合法有效凭证,否则,在计征所得税时不得扣除。
企业账务处理应当符合真实性、确定性原则,账簿记载应与各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相
对应,符合逻辑,对虚假的事项具有合法票据也不得扣除。
对股权转让协议(合同)签订前,股权变更企业账簿已真实记载且有合法有效凭证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允许扣除;未记载的不得扣除。
6.无偿转让股权计税问题:
(1)对于继承、遗产处分、直系亲属之间无偿赠予股权的情况,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需要提供公证机构出具的赠与人和受赠人亲属关系的公证书、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公证书(或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证明)、《继承公证书》等相关证明,并填写提交《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主管税务部门应认真审核并留存复印件。
(2)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深入调查无偿转让股权的真实性,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发现有问题的,应核定其转让价格,依法补征个人所得税,并依法进行处罚。
(3)对于无偿赠与再转让的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受赠、转让股权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对于其他情形的自然人股东将股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股权取得的受赠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7.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对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8.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1名或多名个人投资者以股权收购方式取得被收购企业100%股权,股权收购前,被收购企业原账面金额中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盈余积累未转增股本,而在股权交易时将其一并计入股权转让价格并履行了所得税纳税义务。股权收购后,企业将原账面金额中的盈余积累向个人投资者(新股东,下同)转增股本,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区分以下情形处理:
(1)新股东以不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已全部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中,对于股权收购价格减去原股本的差额部分已经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股权收购价格低于原所有者权益的差额部分未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企业股权后转增股本,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即:先转增应税的盈余积累部分,然后再转增免税的盈余积累部分。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政策主要涉及两大主要方面,一是股权转让。二是为防止资本弱化而规定的利息税前列支问题。股权转让包括简单的法人股股权转让所得,要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征
收企业所得税规定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股权变动的复杂问题;资本弱化主要包括未缴清实收资本借款利息税前列支问题和关联关系借款利息列支比例问题。股权转让所得类似于自然人股权转让,不赘述,主要归纳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
1.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扣除。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
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企业同时从事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其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应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没有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的,一律按本通知第一条有关其他企业的比例计算准予税前扣除的利息支出。
企业自关联方取得的不符合规定的利息收入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2.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应以企业一个内每一账面实收资本与借款余额保持不变的期间作为一个计算期,每一计算期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该期间借款利息发生额乘以该期间企业未缴足的注册资本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计算。企业一个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总额为该内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额之和。
三、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对当前税收管理及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印花税方面。由于实收资本制度改为认缴资本制度,纳税人以认缴资本承担债务责任,那么记载资金账簿的印花税收入规模会随着新制度的实施显现,该税目印花税将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存在纳税人在认缴资本的基础上,可能会有不定期实缴资本情形的出现,该税目印花税的管理也从一次性管理方式转为多次连续性管理,必须加强对该税目印花税的日常管理。另外,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股权是否可转让?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如何确定?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股权转让所得额如何确定?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和个人所得税存在一样的问题: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其次,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资本弱化相关的政策失去了基本的支持依据,那意味着企业从关联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借贷利息支出基本上不能列支了?这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是否相符?
四、对现行税收管理及政策进行完善的建议
(一)印花税方面。
1、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在现行印花税政策不作任何改动的前提下,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自动电子审核分析比对,筛选存在实缴资本的情形,及时通知纳税人补缴印花税。同时,建议对实行了二十年的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的政策进行调整,能否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政策对接,对实行认缴资本制度的纳税人,直接按照认缴资本征收印花税。
2、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基于现行《公司法》的调整,既然实收资本制度转为认缴资本制度,那就有法律支持,其股权当然是可以转移的。问题的关键是其成本、转让价格如何确定。举例说某企业甲乙两个股东认缴资本1个亿,各占50%比例,无实缴资本。公司经营两年后,甲股东将股权转让,此时的账面净资产为2000万元,为简化起见将账面净资产全归为未分配利润。此时,其持股成本从账面来讲应该是0,其合理的股权转让价格不能低于1000万元,假如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就是1000万元,那么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就应该是1000万元。与传统的实收资本意义上的股权转让,计税依据大幅减少。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
个人股权转让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计算也突破了传统的实收资本思维,接上例,甲方其持股成本是0,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是1000万元,其股权转让所得即为1000万元,应缴所得税200万元,这种理解方式应该是符合其账务处理实际的。这颠覆了过去税务机关以实收资本制度作为股权转让成本的理念,税务机关必须在管理手段、内容等方面做迅速的调整,如税务登记时记录的资本方面内容必须马上转为认缴资本金额、比例,股权转让时的成本必须按照账面实收资本的比例计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大部分企业的1元1股;其股权转让价格是完全可以低于认缴资本的,关键是做到根据账面净资产进一步评估判断其转让价格的合理性。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
法人股权转让所得和自然人股东情形类似,不再赘述。重点关注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在新政策下的执行问题。在新的认缴资本制度下,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的债权与权益投资比例可能失去了分母,再计算已无意义;对未交齐资本期间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已显多余。在新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模式下,固有的惯性思维必须打破,如何才能实现所得税政策与改革的步伐同步?笔者建议,或直接废止资本弱化相关规定,既然是企业发生的正常财务费用,允许企业列支就是,当年的计税工资制度可以取消,真实的财务费用列支也不应该不可以;或改革现在的政策规定,以认缴资本作为计算债权投资与权益投资比例的基数,废止关于未交齐资本金从而导致对应部分借款利息不允许税前列支的规定。
第四篇:浅析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与对策
浅析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非审计服务是会计师事务所重要的服务领域。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非审计服务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重日益俱增,并逐步取代审计服务成为注册会计师业务体系中的“主角”。然而随着近年来上市公司丑闻不断的发生,引起社会公众对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审计独立性高度关注,并就是否应对其进行拆分进行探讨。本文从审计独立性的基本层面出发,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影响审计独立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立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非审计服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对非审计服务的发展策略。关键词:非审计服务
审计的独立性
影响
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慢慢已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若想富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发展非审计服务,提供更多的非审计服务类型。再加上企业国际化趋势和经济行为的变迁,使得企业对于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类型需求大幅增加。但这种发展引发了一些人及监管机构担忧,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向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现就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加以分析:
一、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质及其关系
(一)非审计服务的概念 由于目前对非审计服务尚无明确定义,可以根据其具体业务范围试定义如下:非审计服务是相对于审计服务而言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并收取一定费用的审计以外的多种服务。内容主要有:纳税服务(如纳税申报单的编制等)、管理咨询服务、财务咨询服务、与会计有关的服务(如系统设计控制、数据处理、清算和成本会计方面的咨询服务、营销规划)、与会计无关的服务(如市场调查、经理人员招聘和工厂布局研究等)。CPA之所以愿意提供非审计服务,有以下经济动机:(1)审计行业内部压力。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行业内部的竞争和边际利润下降导致其不断寻求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其审计业务。(2)审计行业外部的激烈竞争。对于一些新兴的服务市场,如伦理签证、网站认证、系统认证等),并不是审计师法定的服务范围,如果审计师不去占领,其他竞争者就有可能去占领这一市场,从而影响整个审计师服务市场的发展。(3)顺应市场需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决策者对新型信息和相关的签证与认证服务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CPA提供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专业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决策所需的信息具有可靠性。
(二)审计独立性 根据美国独立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审计独立性是指“不受那些削弱或有可能削弱审计师作出公正判断能力的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审计报告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我国审计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种含义。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只有与委托单位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才能够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发表意见。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是外界人士进行决策的依据,因此,只有形式上的独立,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
(三)非审计服务发展的现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
已成为世界趋势。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审计服务所占收入比例和创造利润的能力不断下降,非审计服务的收人比例与日俱增,并逐步取代了审计服务成为注册会计师业务体系中的“主角”。目前发达国家非审计服务收入占事务所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非审计服务费用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而我国的非审计服务尚未普遍开展,我国的管理咨询、评估等高层次非审计服务的费用所占经营收入的比例是非常之少,甚至可忽略不计。其它如验资等低层次非审计服务所占比例也并不大。近年来,非审计收入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所占比重仍不大。
二,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1,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审计独立性中专家所持有的观点
(一)非审计服务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非审计服务的提供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经济利益关系影响审计实质上的独立性。当注册会计师向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就和审计客户之间形成了一种生意上的伙伴关系。正因为这种关系的客观存在,当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对同一客户的其他行为决策时,难免会考虑这一财务利益,当利益出现冲突时,甚至还会为保持这一财务利益而不得不向管理当局屈从。“利益冲突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人的自我利益与其作为特定角色应尽的义务相冲突;情况二则是某人身兼双重角色时,相应的两种义务发生冲突。”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能同时用这两种情况来解释:因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取得收入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财务利益,发现(若有违约行为)并报告管理当局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的违约行为是注册会计师的义务,但在是否报告违约行为时可能注册会计师会面临管理当局的压力,甚至失去客户,此时自身利益就与应尽义务发生冲突;在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这一主体身兼二职,同伺两主,一方面为股东、债权人等尽义务,另一方面又为管理当局尽职责,这两种义务也因为管理当局在“审计收费”方面的重要作用而难免冲突。以安然公司为例,安然公司的破产和它运用高风险的经济和会计政策直接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对安然公司进行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有关联。2001年,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收费是2500万美元,非审计服务收费(管理咨询等)却是2700万美元,也就是说,安达信一手为安然公司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审计,可见安达信与安然公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由于利益一 致的原因,安达信不仅没有指出安然在会计上的违规操作,还帮忙造假并在事发后销毁了部分有关资料。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严格禁止审计师拥有客户公司的股票,以保证其独立性,但安然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的6名成员中有一半拥有将近10万股安然的股票,市价高达730万美元,审计独立性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非审计服务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影响审计独立性是毫无疑问的事。(2)CPA 同时提供两项服务会损害其形式上的独立性。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主要是关注形式上的独立,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则审计结果即使再正确也是徒劳的,因为公众只能通过观察注册会计师形式上是否独立而决定是否 信任其报告的信息。由于向审计客户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不信任,注册会计师在他们看来是不独立的。一方面,由于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家客户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的实质独立性存在潜在的威胁,当发生审计独立性受损的情况时,非审计服务对审计形式独立性的“不信任威胁”产生。另一方面,许多研究通过第三方对审计独立性的感知来
检验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审计独立性,这实际上就是对形式独立的检验。且不说这些检验结果如何,而这种检验研究行为本身即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公众已对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是否损害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存在了疑虑,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的形式独立已经产生了“不信任威胁”。(3)关联关系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关联关系对独立性的损害,可能损害独立性的情形主要包括:与鉴证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前高级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与鉴证客户长期交往;接受鉴证客户或其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的贵重礼品或超出社会礼仪的款待。
(二)非审计服务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有专家学者认为,非审计服务并不必然损害审计独立性,不必拆分限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两种服务之间存在一种协同效应。注册会计师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不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任何实质影响,其理由是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两种服务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首先,根据“知识溢出效应”理论,提供非审计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可能向审计服务产品“溢出”,从而降低审计服务的成本,提高审计服务产品的效率,使审计成本得以降低。也就是说,当注册会计师通过提供非审计服务,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商业计划和管理运作,实质上会大大加强审计的有效性,这种正面的效应远远高于形式上独立性的影响;其次,广泛的服务范围和领域,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坚实和更广阔的财务基础。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更加多元化,其财务上更加安全,就更有能力承受失去某个客户造成的损失,因此能够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判断;其三,非审计服务有助于事务所在审计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审计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存在着竞争,而审计服务模式的特殊性质又使得事务所在同行竞争面前显得特别脆弱。事务所接受公司所有者的聘请,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提供审计报告,公司所有者根据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判断公司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种模式下,支付审计费的客户只关注审计结果,而不在乎事务所发表适当审计意见的能力,因此其更换事务所的成本非常之低。面对客户的这种“威胁”,事务所经常要在失去审计费收入与违背职业道德甚至冒遭到诉讼风险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同时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的事务所,一方面拓展了收入的来源,增强了对失去客户的抵抗力,更重要的是,非审计服务具有更大的附加值,客户对事务所的依赖性较强,事务所在冲突中就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2)实证研究证实非审计服务未对审计独立性有较大影响。2000年,美国公共监督委员会(POB)下属的审计有效性小组首次对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详细调查表明:未发现非审计服务损害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证据,并且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对上市公司客户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能够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未发现审计失败与此相关。”2000年,美国独立准则委员会(ISB)委托研究调查机构专门对非审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也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之外开拓了其他服务领域虽是事实,“多数人认为,但这并没有给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带来任何挑战”。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 2000年,(FEE)专门就美国SEC 的独立性修订草案发表评论:不认为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必然损害
审计独立性。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参与审计客户或其管理层的决策活动,提供非审计服务就不会损害审计独立性”。安达信尽管审计安然时独立性丧失是事实,但这并不说明暴露的独立性问题与非审计服务存在必然联系。安然公司的雇员中有100多位来自安达信,包括首席会计师和财务总监等高级职员。这种高层的密切关系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据报道,曾是安达信员工的安然公司财务总监在安然事件中直接控制和操办了很多的违规操作。另外,安达信是安然公司成立16年以来的审计师,16年的紧密合作不能说不会对独立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果将安达信的独立性问题归咎于非审计服务,无疑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最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3)我国非审计业务产生的经济利益并未压倒社会目标。只有当非审计业务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压倒社会目标时,才会出现非审计业务干扰审计业务的独立性问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构成中仍以会计审计、验资等传统会计服务为主,而且这些业务收入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迹象。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还处于单一化、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我国非审计业务所产生的收入远远达不到国际上被认为剥离的界限,即占事务所收入的50%,不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还没达到需要拆分的程度。2,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正面影响
(1)广泛的服务范围和领域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坚实和广阔的财务基础。审计业务发展至今,传统的服务已经很难通过职业竞争扩大收入,签证、认证等非审计服务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收入的新增长点。事务所财务实力的壮大提高了其财务安全保障系数,使事务所更有能力承受失去客户造成的损失,彻底割除对客户经济利益的依赖性,增强注册会计师独立判断能力,使其发表的审计意见保持独立、客观、公正。
(2)事务所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源,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实力。由于客户经营和财务结构的复杂性,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有效的审计有赖于多方面专家的集体工作。事务所尽可能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有利于降低对外部专家工作的依赖性,也有利于事务所合理制定和运用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非审计服务的开展,有利于事务所吸引并留住各类专家,同时也会丰富事务所专家的知识和技能。
(3)为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如管理咨询等,能使会计师对客户的经营及财务情况更深入地了解,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缩短收集审计证据的时间,节约审计费用。20多年前Cohen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管理咨询能够帮助会计师对客户经营运作和交易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更有效地确认风险,选择更有效的审计程序,也能更有效主动地抵制来自客户的压力和被动的审计合谋。(4)使事务所增强了独立性。CPA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时,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审计效率,根据“知识溢出效应”理论,提供非审计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向审计服务产品“溢出”,从而降低审计服务成本,提高审计服务产品的效率。由于CPA在审计过称中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内部控制的设置状况,因此聘请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相关的CPA非审计服务,对企业来说可以节约一定的沟通成本,对CPA来说能够提高其服务的附加价值,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CPA向审计客户提供CPA非审计服务应该是提高而不是损害审计独立性。
(5)有助于事务所在审计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增强事务所独立性。审计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存在着竞争,而审计服务模式的特殊性质又使得事务所在同行竞争面前显得特别脆弱。事务所接受公司所有者的聘请,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提供审计报告。公司所有者根据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判断公司经营者受托责任 的履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种模式下,支付审计费的客户只关注审计结果,而不在乎事务所发表适当审计意见的能力,因此其更换事务所的成本非常之低。面对客户的这种“威胁”,事务所经常要在市区审计收入与违背职业道德甚至冒遭到诉讼风险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而多元化的非审计服务能逐渐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获利能力,使其在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增强其经济独立性,事务所实力的壮大提高了财务安全保障系数,彻底割舍对客户经济利益的依赖性,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判断能力,以独立,客观,公正的心态发表审计意见。3,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负面影响
(1)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模糊了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关系
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关系,在委托人、被委托人与审计人员之间形成了特定的关系。委托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被委托人是受托管理财产的代理人,二者与审计人员共同构成审计关系的三个主体。审计独立性的保障是以审计人员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委托人为前提的,其中审计人员独立于被委托人(即客户)是关键点。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鉴证业务时,是受托于委托人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委托人进行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客户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时,则直接受托于被委托人。在这种情况下,“三位一体”的审计关系即被打破,尤其是在同一事务所的会计师在两种业务之间发生“角色互换”的情况下,审计人与被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已变得模糊不清,审计独立性的基础被动摇。非审计服务业务量的增加,加剧了利益冲突,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其结果是,事务所受第三者委托的审计鉴证角色日益弱化,而将其经济命运紧紧维系在非审计服务领域。这样,面对客户的重大会计问题,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鉴证意见时,不可能不考虑因充分披露而遭解聘,同时丧失巨额咨询收入的风险,其独立性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2)非审计服务的高额收费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一方面,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收入比较可观,而审计服务的收入相对较低。事务所害怕失去非审计服务这块“诱人蛋糕”,只好在审计方面做出妥协,这就使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易”成分。这样在事务所收取高额非审计服务费用的情况下,事务所是很难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的。另一方面,当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超过审计服务的收入时,会使非审计服务与审计服务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而收入较低的审计服务竞争者趋弱,注册会计师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服务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3)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经营成功的期望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受约提供非审计服务,其工作质量可通过考察客户的经营成果加以衡量;同时,管理当局也是根据评估管理者的标准来评估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声望取决于其成果,并且经营成功的客户卷入诉讼的可能性也较小。那么注册会计师在非审计服务的结果中就不可避免地与客户存在着财务利益关系,从而削弱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4)提供非审计服务可能会降低注册会计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社会公众相信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原因在于这么多年事务所建立的一系列职业准则,尤其是良好的职业行为准则、公认审计准则以及质量控制准则。而随着非审计服务的拓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已形成的的职业准则和法律责任体系正受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质疑。由于非审计服务的多样性和不成熟性,使得该领域内的职业准则和责任体系的建立几乎不可能,从而使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声誉受到损害。
"知识溢出效应”(Simunic,1984)认为,“管理咨询服务和审计服务的成本函数具有显著的相互依赖性。”该观点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非审计服务的需求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审计服务,从而获取经济收益。由于非审计服务的“知识溢出效应”会降低审计鉴证服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有可能向客户提供费用方面的折扣,这样在竞争市场上,客户就倾向于向同一家会计师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折扣显然是受到利益因素驱动。由此 “低价策略”的实施影响了审计独立性,进而影响了审计质量。其后果是: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巩固竞争地位,有可能按照客户的意愿解决某些重大会计问题,从而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审计行为的失范,同时加强对财会人员舞弊行为的监督与处罚力度,确保提供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规章制度的建设,并注重制定实施细则,从源头上避免制度落实不到位,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制。根据财政部 门及证监部门颁发的规范意见,整改内部财务报告披露不全面、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加强修改与补充,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
(5)非审计服务使形式上的独立受到损害。注册会计师从事的代理会计记账、设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咨询和税务规划与咨询等业务,已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完全深入到客户公司的内部经营与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客户公司的经营决策,并且为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的“近亲繁殖”提供了土囊。如安然公司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安达信的前雇员,安然公司的首席财务主管、首席会计主管等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安达信招聘而来,至于从安达信辞职,到安然公司担任较低级别管理人员的更是不胜枚举。与此同时,尽管制度要求同一事务所的会计师分别担任同一客户的不相容业务,但不容置疑的是同一组织内部的相同利益关系势必会影响独立性。
三,正确处理非审计服务和审计独立性关系的对策及建议
(一)非审计服务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非审计服务对事务所的发展的益处又使事务所增强了独立性。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仍需大力发展非审计服务。但为了减少非审计服务对独立性的负面影响,我国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1,事务所要有一定限制地提供非审计服务
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为同一委托人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非审计服务,只能二者择一,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解决独立性问题,而且还会产生一种内在牵制机制,使事务所之间得以相互监督,最终会使信息使用者受益。同时,对同一客户进行业务转换时,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当注册会计师为某一客户终止提供非审计业务后,不得立即提供审计业务,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同样终止提供审计业务后,也不得立即提供非审计业务,这样,既防止了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影响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保证审计的质量,又有利于会计、管理服务市场(非审计服务市场)健康顺利地发展。2,充分披露非审计服务
当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时,被审计企业应该在其财务报告中被披露提供非审计服务的类型、程度,以及上市公司应公开披露支付给非审计服务费用的数据,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应披露因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增加的收入及审计师轮换的要求,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判断提供的审计、非审计服务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其应有的职业谨慎和独立性;才能确保不提供会引起社会公众怀疑其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项目。
3,鼓励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非审计服务,非审计业务有利于我国事务所业务的拓展和规模的壮大。积极拓展费审计业务有利于事务所防范审计风险、保持审计独立性。审计市场竞争会日益激励,若禁止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就会使众多的事务所挤入一个极为有限的市场。在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中,CPA是否会保持其应有的客观、公正和独立还值得商権。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国内事务所在咨询等方面的非审计业务差距很大,因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扩大业务范围,以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只有拥有竞争实力,独立性才有可能提高。
4,加快法规建设,强化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责任。专门监督机构在进行监督时,一旦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时出现某些为了自身利益而丧失独立、客观和公正的立场时应严厉进行处罚,其处罚丽力度要远远大于其得到的好处,使注册会计师不愿因小失大而得不偿失,这样才能促使其严格保持其独立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第六十四条、六十五条与六十六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违反了相关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罚款、吊销执业资格与刑事处罚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中,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多以行政处罚为主,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案例当中,还没有正式出现过对不特定主体(如债权人、股民)的民事赔偿。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对不特定主体的有关损失承担连带责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监督力度的加强,注册会计师因其丧失独立性而出现的过错或舞弊行为,向公司债权人或股东等利害相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指日可待。
5,加强对非审计服务的监督。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监督审计的独立性,对违反独立性原则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有权进行处罚,目前,美国拟成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管委员会就是一个拥有调查权和处罚权的监督机构,它负责监管公众会计公司的业务,检查、调查和处罚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应的注册会计师,然而我国的现状是证监会、审计署、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都来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所以建议明确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由其负责监督管理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监督审计的独立性,并有权对违反独立性原则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
(二)建议与启示
1,对某些非审计服务作出禁止。在各类非审计服务中,有些审计独立性的负面影响较大,有些对独立性影响不大,甚至可能有助于审计独立性。因此,应禁止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下降的、特定的非审计服务。美国《2002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一些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作出了禁止提供的规定,这些非审计服务包括:1,薄记服务以及为审计客户提供的与会计记录或财务报表相关的其他服务,2,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3,评估与估价服务;4,精算服务;5,内部审计外包服务;6,管理职能或人力资源服务;7,经纪人、投资顾问或投资银行服务;8,法律服务以及与审计无关的专家服务;9,公共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则认为不可提供的其他服务。
2,加强行业自律。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核心。只有充分认识到独立性对于注册会计师个人和整个行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才能从积极、主动的角度去看待它、遵守它。
我国民间审计起步较晚,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审计服务。
非审计服务业务大多是管理咨询业务,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较小。而审计服务所承担的风险较大,发展较慢,急需借助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互动关系来推进事务所的持续发展,利用事务所的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与客户良好的关系,打破业务领域过于集中的状态。因此,应积极鼓励事务所提供各项非审计服务,等到非审计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考虑采取措施来减少其对审计独立性的负面影响。
五,我国发展非审计服务的策略选择
(一)我国发展非审计服务的动因。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尽管全国现有执业注册会计师7万余人,但全国4000多家事务所中, 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人以上的事务所只有405家,其中40人以上的不到70家,60人以上的不到20家。从具有证券资格事务所的情况看,全国78 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证券许可证注册会计师1000多名,超过20名的只有5家,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虽有提高,但这些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平均也只有90余人,且70% 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在100人以下。面对现在激烈残酷的竞争,整个行业都在寻求联合,通过行业整合的形式,达到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协同能力的目的。然而低层面的相对过剩与高层次的相对不足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如果现在还不顾行业的现状,盲目地实行分拆,只会使得大的更弱,小的愈小,使其在与国外同行竞争中生存更加艰难。现阶段我国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的冲突并不明。就我国而言,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服务结构比较单一,审计服务占绝对优势,咨询等非审计业务所占比重非常小,发展相对缓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同时提供两项服务所占比例为7% 左右,且非审计服务收费占审计服务收费的比例很小,此时极少出现事务所从同一家企业获得的非审计服务收入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现象,而利用较低的审计收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平均为45万元,最低的不足10万元,而中国石化2001年支付给毕马威的审计费用是6000万港币)吸引非审计业务的现象也不明显,对独立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现阶段国内非审计业务范围主要是资产评估、财务咨询、业务培训及出具内部控制评价书和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与审计业务的冲突未呈现激烈的状况,而社会公众目前很少对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进行两种服务提出质疑和不满。由此可见,非审计业务对会计师事务所形式上的独立性影响不大。拆分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长远发展。众所周知,审计业务发展到今天,审计服务市场已经处于一定的饱和状态。而非审计业务以其潜在的高额收入的可能性和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对审计业务而言几乎不承担风险的特征成为吸引会计师事务所诱人的项目。国际四大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0% 以上。而我国的非审计业务才刚刚起步,业务类型狭窄,收入规模偏小,仅占事务所收入的15% 左右,可见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但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较晚,执业质量不高,企业对非审计业务的认识还存在问题,如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缺乏咨询需求的意识,对非审计业务理解不够并对非审计业务的方案缺乏信心等,导致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拓展非审计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但真正做好还有困难。如果审计与非审计业务分拆,在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时,将大为降低事务所的抗冲击能力,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服务内部协调措施。谨慎选择客户和业务范围,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可能会影响其形式上的独立性,因此可以考虑限定从事的业务范围,即由不同部门负责两种业务,但这种做
法还是无法从实质上排除人们的疑虑。另外,客户为了寻求最低的交易成本,往往要求事务所提供一揽子服务,从而造成实务操作上的困难。因此,事务所在承接两种业务时,需要谨慎选择客户,了解客户的情况,对影响其独立的业务实行回避制度。因非上市公司受影响的范围相对较小,故可考虑同时为其提供两种服务。但应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由于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可能会增大审计风险,甚至导致审计失败。因此,事务所应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选派可以胜任两种业务的审计人员,执行严格的三级复核制度,相应地提取更多的风险基金或投保责任险,避免出现重大的审计失误;其次应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保证在提供非审计业务的同时,又能保持其精神上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高质量的审计的实现。此外,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内部进行专业化管理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即严格区分两类从业人员,一类专门从事审计工作,具有审计方面的专长,另一类发展成为管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专家,他们分别从事不相容的服务项目,从而在一项程度上保证审计的超然独立;再者,应完善实施行业内互查制度。即通过对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相关的非审计服务的工作情况的检查,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以及非审计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最后,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诚信教育。作为一个诚信行业,只有不断地提高诚信水平,使公众建立起牢固的信任,行业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诚信对于每一个从业人员和执业机构来讲,不仅仅是为他人、为社会,更是其自身利益所在。(2)外部协调措施。加强证监会对非审计业务的管制。此外,证监会可通过加大对事务所因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导致审计失败的惩罚力度,以促使事务所谨慎执业。(3)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范。当前我国的审计准则仍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的阶段,应通过执业准则的规范化,从以下两个方面协调并有效解决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的冲突: 第一,加强独立审计准则建设。我国的独立审计准 则目前尚未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进行准则规范,而职业道德规范中对诚信方面的规定尚存不足,这将不利于指导审计实务。为此,加强独立审计准则对独立性和诚信方面的规定可以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开展非审计业务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建立“非审计业务准则委员会”,限定非审计业务执业资格。我国目前尚无非审计业务执业准则以规范和指导非审计业务,这将不利于非审计业务的健康发展,可以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下专设“非审计业务准则委员会”负责准则的制定和改进工作。(4)强化法律约束。我国现有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所承担 的责任并不清晰,投资者采用集体诉讼的方式寻求利益保护亦不多见,而举证责任仍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制度,法律制度环境的低风险难以约束审计人员,为此,应加强法律约束及法律惩罚力度,从整体上提高事务所的法律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注册会计师执业时,特别是在同时从事非审计业务时更为谨慎,以避免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各种行政、民事及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邵世凤:《对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的理性思考》,《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2]费爱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分析》,《财经论坛》2006年第11期。
[3]叶斌:《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研究》,《经济师》2003年第3期。[4]刘骏:《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当代财经》2005年第9期。[5]郝芳:《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5期。[6]约翰·海普:《审计质量与经济结构》,《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7]林启云:《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肖仲云:《论非审计服务对我国审计独立性及审计质量的影响》,《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李玉敏:论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博弈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3)
[10]金虎:浅析相关性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及改进[J].生产力研究.2009(13).[11]郭西强:西安财经学院
第五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
——以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例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3级国贸2013092036
[摘要]
广州市工商局在2013年8月23日发布了《关于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的通告》,明确广州市将于2013年9月1日起,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新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工商登记制度,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在营业执照上不再注明该企业的经营范围,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版式和记载内容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严重依赖工商登记前置的税务登记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必将对税收征管如税源监管、信息管税、税种核定、发票核定等产生影响。本文笔者根据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关的内容以及小组讨论,阐述了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一些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希望能对广州市以及其他推行商事登记制度的城市未来的税收征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关键词] 商事登记制度 税收征 广州市 改革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动试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的同时,“先照后证”等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商事登记在先后顺序上作出调整,在营业执照上也不再注明该企业的经营范围,这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税源监管、信息管税、税种核定、发票核定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个改革试点城市,广州现在在税收征管上遇到的问题,将来全国其他地区也可能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都应当积极主动研究问题和总结经验,尽快找出更加完善的应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税收征管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不但对广州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国各地即将展开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各地税务部门同样将面临的税收征管新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1]。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则是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2]。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5)网络办理 省钱省力
新的商事登记制度,可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注册系统预先核准公司名称,并提交网上设立的申请。开办企业之初不但可以“一分钱不拿”,还可以“一个局不跑”,动动拇指上网就能申请营业执照。广州将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电子化登记管理。
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全国首创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方式。试点期间就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营业执照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企业信息栏,社会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便可轻松获取并储存所关注企业的信息。工商部门又推出了“商登易”APP应用软件。通过这个软件,公众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快捷便利地进行商事主体登记注册、报告,在线移动办理商事登记业务。
二、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有好有坏。2014年1月1日以来,全市范围内正式实施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社会投资创业热情得到释放。截至2014年3月31日,广州地税税务登记户共86.9 万户,同比增长9.7%。2014年一季度全市地税税务登记新开30341户,同比增38.4% ;注销 11970户,同比增长4.4%。1—3月全市税务登记总户数和新开户数同比均呈加速增长态势[3]。
现行税务登记制度将工商登记作为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工然而问题同时也存在,商登记制度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并在工商营业执照的方式和记载内容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严重依赖工商登记前置的税务登记产生巨大冲击,在广州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税务信息方面的问题
(1)“宽进”、“简化”的商事登记制度,大幅度降低了登记门槛。导致商事主体剧增,素质良莠不齐,导致税务信息采集难度增加。“先照后证”又导致很多商事主体为了省事不办或者迟办税务登记证,大大增加了税务机关信息采集的难度。广州市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虽然新增税务登记的户数显著增加,但是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的商事主体数据相比却存在较大差距。税务信息的不足将
难,尤其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20 号)对企业所得税管户的界定很困难。(三)后续监管方面的问题
“宽进”导致新办企业的增多,激发了市场活力的同时,使得“宽进严管”难度有所增加例如监管广度、深度以及难度。并且保障“宽进严管”制度的执法力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到位,在“ 纳税服务”和“规范秩序”之间的平衡不到位,与成倍增长的企业数量相称的税务执法人员数量的不到位,大大增加了税务部门监管难度。如: 实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纳税人容易以一个地址注册多个企业。一个企业挂多个牌子分散经营所得额,从而达到不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少交税款的目的,给税务部门一般纳税人的认定造成比较大的困难。
此外,登记机关在检讨行政审批问题时,经常会强调审批部门之间在行政审批中职责与权益、权力与责任、任务与工作的对等性,认为“谁审批、谁监管”的行政原则,由于登记机关承担了“进口把关”的责任,在许多时候被异化为“少审批、少监管”、“不审批、不监管”以及“随意提高营业准入门槛”等不良现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登记机关无须对商事登记申报材料进行实质审核,不再协助审批部门共把 “审批关”,在责任、压力此消彼长的状态下,改革有可能加剧单位之间的互不信任、踢皮球等问题。
三、完善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税法遵从理念
适应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转变税收征管理念。强化税法遵从理念,倡 导纳税人积极主动去遵从纳税相关法律条例。而与此同时,税务部门就应当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主动还权、还责于纳税人,在征纳双方及税收管理的相关方之间建立起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的税收法律关系。
(二)加大信息化管税征税力度
电子税收业务是指纳税人可以通过网上实现从税务登记、申报、征收、缴纳和纳税证明开具等所有业务,便易纳税人全天候、全方位获取快捷服务。商事登记建立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年检平台,推行网上申报、受理,审查、发照、存档全程电子化和年检报告模式,实现申请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相关事项。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中,税务机关也必须强化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税收业务的能力,(五)建立健全信息信用公示制度。
公示制度是商事登记制度的关键,是将公权力与私权利连接起来的桥梁。改革传统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的监管方式为信用监管模式,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没有履行法定义务的商事主体,中止正常商事登记公示,再入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改变信用监管模式。综合治税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实现依法征税全过程的治税理念。与其说经济决定税收,不如说税源决定税收。对税源的有效控管程度决定了税收的实现程度,税收的实现程度也决定了税收职能的实现程度。面对纳税人“经营多元化、收支隐蔽化、分配多样化、核算利益化、偷税骗税智能化”等新情况、新特点以及纳税人数量的大幅增长,仅靠税务机关的力量显然不够,需要以政府为领导的社会综合治税。
四、结语
简而言之,虽然广州市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不断实践过程中有出现例如税收征管、报告真实性等一些管理问题,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市场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仍旧值得大力支持以及肯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市场主体稳步发展,新登记注册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商事制度改革一年多来,总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提高了工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对企业的社会监督,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给税收征管带来的一些管理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不断深化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税务学会课题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以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例[J].财政经济评论 2014(02):134—143 [2] 何建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J].西部财会.2014(05):13—16 [3] 李 蕊.关于加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下的综合治税工作的研究[J] 2014(14):111—113 [4] 张阳.从深圳试点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给税收征管带来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14(12):13—15 [5]杨少刚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财政.20149(0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