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8:5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的社会意识总体,是代表一个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社会意识的总和,是代表该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的思想体系,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根本的指导、稳固与强化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要强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渗透。这对于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根本保障作用。然而西方国家打着“意识形态淡化”的幌子,对中国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西化”渗透,再加上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而带来的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冲突,使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及其复杂的局面。而对于处在思想意识冲击最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胜利。革命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了全社会的指导思想,也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从此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就成为中国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然而,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中国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宣传力度的弱化、教育方式的僵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效性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阶级斗争为纲”危害性和破坏性的影响,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中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他们不敢理直气壮的宣扬马克思主义,害怕意识形态领域的过度宣传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郊区会重蹈过去的“阶级斗争为纲”的覆辙。

这种轻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同样存在,首先,在教师资源配置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置严重不足,在教育教学上只能通过扩大课堂规模的方式解决,所以动不动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课堂导致教育教学效果极差。其次,在资金投入、课时安排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比例极为悬殊,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再次,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僵化,方法简单,观念陈旧。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这种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重视甚至忽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落后于现时代的要求,给一些消极、不健康思想造成了可乘之机。

2.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不足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观念,、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要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者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党员干部腐败突出等问题,致使一些人的思想存在着迷茫和失望,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失去社会责任心,简单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这一切都造成了当前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下降甚至缺失。

3.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规范的导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文化、信息、观念等的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更是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加强了其文化、价值观、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的鼓吹和渗透。美国中情局在其所谓的《十条戒令》中提到:“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核心是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为此,他们利用网络、影视、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其经济、政治、价值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战略。中国在抵御其渗透方面的工作明显做的不够。特别是近几年电视、电影的制作在片面追求收视率、上座率的驱使下,对主流意识的宣传越来月淡化,只强调娱乐化,不重视教育意义,以至于对“帝王戏”、“王后戏”等的热拍、翻拍乐此不疲,“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节目更是层出不穷。这些节目在给大学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们宣扬追名逐利、争权夺势的功利思想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投机思想,在一定意义上配合了西方国家的西化策略,给我们的主流意识教育起了不良的消解作用。另外,我们在加强大众传媒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时,在内容的创新上做的不够,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譬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十几年来都极少更新,严重脱离时代,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而美国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他们根据“911”事件拍摄了多部电影,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尽管宣扬了一些诸如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反恐怖主义的主题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相比之下中国某些导演动辄斥巨资拍摄的一些只追求场面宏大而内涵粗糙的影片只能给人们留下肤浅的感官享乐,没有丝毫的感染力。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在倡导言论、舆论,新闻自由的同时,忽略了对大众传媒的主流意识导向的规范。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造成的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等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因此要加强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内容的强势灌输,较少关注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使他们对主流意识思想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主动性。尽管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片面强调施教者的主动性而忽略受教对象的能动性对于教育的效果是不利的。

首先,我们要改变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势灌输的教育理念,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之中。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常会在充满逆反心理与思想的大学生那里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比喻为食盐:食盐适量放在汤水、菜肴之中,人们就会乐于食用、欣然接受,而不能以打包的形式让人们直接食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把主流意识形态“打包”强加于人,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大学生生活的点滴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要尊重个体差异,把普遍教育与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由于大学生的阅历、成长环境不同,人的思想觉悟、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要注意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又要正视和尊重个体差异,确立相应的目标内容,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做到因人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再次,充分发挥情感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达到以情动人。在主流意识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最常使用的是板着面孔的说教,时不时就“扣帽子”、“揪辫子”,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在任何教育过程中,情感都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也不例外。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行之有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加大情感投资,方下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增强主流意识教育的人情味,要使学生“信其道”,必须使学生先“亲其帅”。

(二)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

第一,要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当前中国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这一条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来执行的。但是加强经济建设并不是要舍弃或放松上层建筑的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保证和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建设与经济建设绝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必须要摒弃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偏见,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切实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高到维系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中发下包袱,加大力度,以巩固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的统领地位。

第二,努力尝试新方法,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改进、创新。

思想灌输是主流意识形态信息获得的正面手段,对于培养人的政治立场、观念和方法,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但是填鸭式的说教与古板的教育形式经常使教育效果不佳,往往使得事倍功半。如何巧妙地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与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主流意识的认同就更为重要。

第三,吸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性、生命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自我发展的品质。在当代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建设要增强其稳定性和凝聚力,必须彻底摒弃不合乎时代要求的观念和错误意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发展的原动力。只有这样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才具有时代意义,反映时代要求,才能增强大学生对它的认同和支持。

(三)加强和规范影视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导向

首先,党的宣传部门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下,借助新闻媒体工具来接触民众,扩大政治影响的同时,也要增强引导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的本领。大众传媒应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杜绝误导青少年的舆论报道和节目。要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引导,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的管理规定,各类新闻、专题、谈话等节目要注意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确保把公众情绪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既是现代媒体的历史责任,也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历史机遇。

其次,影视作品应当立足时代背景,挖掘时代内涵,确实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的同时,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载体功能,重视影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文化产品与文艺作品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倡导时代精神。

再次,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并努力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有消极影响,更有其宣传速度快捷、影响范围广阔的优势。目前我们的网络制作水平不够高,内容陈旧,信息量缺乏,版面制作呆滞等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造成的。面对这种现状,大力培养和聚集大批网络技术人才,把网络建设纳入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使网络成为我们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阶级的重要问题只一。

总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粉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西化”、“分化”阴谋,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与实现的前提,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又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能否取得成果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样采用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第二篇: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中国意识形态形势

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稳定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

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民主输出,它们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大肆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相配合以瓦解社会主义。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民主输出,将严重影响本国政治思想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二、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威胁

文化霸权主义是霸权主义的一部分,是通过文化作为手段来实现其霸权主义。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非常注重文化的渗透力与控制作用,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霸权,实施文化霸权。

在报告看来,201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强行向世界推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方面,使部分中国民众在文化上造成崇洋媚外的心理。另一方面,影响和改变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造成一些中国国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迷茫、动摇,干扰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辐射力。

三、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

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给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因素看,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一些网络媒体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

从国际因素看,互联网突破了时空边界与意识形态封锁,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各种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冲击着中国民众的思想,冲淡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控制能力,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四、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威胁

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宗教渗透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公开与秘密并举,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境外宗教渗透势力已经把触角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态势愈演愈烈。

举例说,2013年多起暴力恐怖事件共同的特点就是暴徒均为宗教极端分子,事前有组织地开展地下讲经班,观看宣传宗教极端和暴恐内容的音视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

宗教渗透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我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应采取的对策 : 如前所述,意识形态领域西强我弱的态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也不会改变,意识形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

1986 年 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的指导思想;1992 年 10 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1995 年 10 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指出,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都必须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首先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那天起,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像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企图彻底扼杀社会主义一样,在意识形态上精心策划,不断变换策略,以实现他们的目的。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后,社会主义作为历史上新生制度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大包围之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首先挑起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扼杀和理论否定。1946 年 3 月 5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挑起冷战,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陷入极端。在没能扼杀共产主义“新生婴儿”于“摇篮”之中,两种制度出现平分秋色之后,西方政治家和理论家企图弥合“铁幕裂缝”,寻求“意识形态合作”,发展贸易、开展技术合作和科学交流。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东欧一些国家改革声日渐高涨,从现象上表明社会主义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西方思想家认为否定社会主义的时机已到,再次对社会主义“划线”与疏远。面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攻势,社会主义积极应对,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资本主义企图寻求“意识形态攀亲”之时,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由于长时间对抗一时转不过弯来,没能因势利导、淡化对抗、开展对话、改革开放,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自赫鲁晓夫在苏共 20 大反斯大林后,苏联党和政府日甚一日地长期搞自我否定,导致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质。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大力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政治新思维”;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资产阶级思想甚至反共思想自由泛滥;鼓吹民主社会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主义;鼓吹人道主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多党制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整个苏联的意识形态陷入混乱,再加上西方“和平演变”的强大攻势,最终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质。当今世界由于社会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西方国家对我国搞“和平演变”的途径和方法已有所变化。我们应当密切关注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变化,关注国际上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动态,用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精神,善于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有人借口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工作的服务性,片面地认为意识形态工作者也应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结果致使不少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纷纷转行,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稳定。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的主体性意识空前增强和提高。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地接受和获取信息资源,这更突显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着重抓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项重点工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作风正的又红又专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使之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反颠覆的坚强战斗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科学看待文化全球化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阶级、国家、政党的性质、面貌和利益关系;它能够把多种意识形态整合起来,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和解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协调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就是从总体上、全局上解决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会遇到来自多种文化的挑战,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导引,就会模糊共同的价值取向,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正像列宁所指出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是不可能同它们的棺材一起埋入地下,它 们必然要在人类社会中腐烂发臭,毒化人的精神、危害人类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就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同时,一定要科学、理性地看待文化全球化。首先,吸取精华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发展过程,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同样要面向世界,接受其他文化的渗透和挑战。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了更明确的阐述:“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尽管这一方针是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而制定的,但在全球化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应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选择、吸纳和借鉴西方意识形态中对我有用的部分,用以丰富、充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然,这种借鉴与吸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前提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我们也要向世界广泛传播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其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文化产品承载着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发挥文化的教化、激励和导向的功能。这就要求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推动文 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生产。我们的文化艺术要努力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提要求,生产出更多的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自己民族的、自己国家的文化产品,特别是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精品,如果我们的文化产品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不能引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加强理想、道德、信念教育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能否认,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单位和地方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削弱,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正在蔓延,一些旧的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有一定市场,消极、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一部分人中颇为流行,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经受不住考验而堕落腐化,成为权力的奴役、金钱的俘虏。这些现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事业是极其有害的。它们在人民中间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国产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与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大国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遥相呼应,严重毒化了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危及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和新渠道

在冷战时代,国际传播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未见削弱,反而日渐加强。各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的“软力量”的较量已经胜于以经济、军事为主的“硬力量”的竞争。针对全球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一些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政策。

首先,要顺应全球传播时代的潮流,树立全球意识,制定全球战略。冷战时代,国际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内外有别”的原则。网络媒体“海量信息”和多渠道的优势使“内外有别”的政治失去意义,网上没有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分野,任何一条信息都是全球性的。所以,在一些重大的、敏感的和突发性的报道中,应该给网络媒体制定一些比传统媒体更为宽松的宣传政策,并且及时通过网络媒体将政府的立场和政策传播出去,掌握全球传播的主动权,树立在国内外网民的威信。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中,我们应借鉴美国的作法,将“意识形态”通过包装渗透在传播的各个层面,让受众自觉和不自觉地认同。我国媒体应学习国外同行的经验,找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媒体,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与西方争夺话语霸权,从而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全球“软力量”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

五、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都在寻求国家利益。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维护本国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构成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意识形态利益只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在国家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利益的要求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并不经常处于重要地位。两次世界大战首先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的。相似的意识形态丝毫未能减弱垄断资本主义集团的利益冲突。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没有发生军事对抗,但始终存在矛盾和冲突,它们的国家关系之间所表现出的斗争性远远大于意识形态的同一性。中苏关系的发展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有着十分相近的意识形态,这曾经成为两国一度建立起密切联系的基础。50 年代后期提出一系列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两国关系恶化直至挑起武装冲突。相近的意识形态因素在近30 年的中苏关系中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其原因在于苏联寻求霸权主义利益和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全世界的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国际交往中更加突出了经济和科技的极端重要性,各国越来越把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放在首位。邓小平根据这一系列新情况适时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情形下,进行国际交往和发展国家间关系必须改变思维,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但是在国家关系中,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一方将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另一方则需要维护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使之取得世界政治的绝对支配地位。这种对抗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可能性。邓小平在 1989 年 9 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资本主义想消灭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加强意识形态攻势。邓小平认为,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势,当然要有足够的警惕,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但主要是心中有数,着重内部教育,切不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乱了自己的方寸和步伐。尽管某些西方国家如何强化国家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我们还是要坚持广交朋友,不依意识形态定亲疏,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长期以来,苏联一直坚持传统的经济体制——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但是,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纯粹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的作用,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没有总结经验教训,把经济改革当作中心任务来坚持下去,没有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人们失去对社会主义的向心力。

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这一正确的路线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不断强化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与科技竞争成为现时代国际斗争的主要领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主义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冷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在对社会主义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遏制以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入侵的同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忙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无暇顾忌经济的发展,因而丧失良机,在全球化中被抛弃。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是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在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才是根本。

第三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找出其差异所在并探讨其形成原因是进一步因材施教的前提。总体来说,基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和“干群”差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上述差异,并由此入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4-02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说:“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1]而国家共同信仰的确立和维持主要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认同是个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和遵从。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及干群身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从总体认同程度来看,特别是基于认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强于接受性有关,与男生相比,她们更加善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和接受既定结论。二是从认同深度来看,男生往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更为深层,但也更容易产生偏颇。相比于女生,男生思维往往具有更强的发散性,同时也更具批判性。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社会实践的反差,他们更易于产生质疑,并常伴随着强烈的外在表现。女生在此方面往往表现得较为平和,但认同深度往往不及男生。三是从认同内容来看,男生对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发展等问题,如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反腐倡廉、社会改革等议题总体上更为关注和敏感,而女生对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四是从不同方式的认同影响来看,总体来看,男生由于更擅长逻辑思维,对于透彻的理论逻辑和理性分析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而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对感性方式的教育影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年级差异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年级差异。一是从理论认知程度来看,一、二年级理论认知程度偏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三、四年级。这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安排在这一阶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从理论接受态度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大一学生最为认真,随年级提高大体呈反向趋势。大一新生刚走出高中校园,原有的应试备考学习习惯仍然有所延续。课堂上能够比较认真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堂抬头率、参与度都相对较好。而大

二、大三学生的表现明显不如大一学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呈现出功利化取向,如形势政策课的出勤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从认同程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加深的趋向。大一学生的书本理论认同掌握较好,但由于社会经验还比较少,所接受理论还未经历与现实的对接,因而往往浮于表面。而随着年级上升,大学生社会认知程度逐步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会相应加深,当然往往也会伴随认同反复现象。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专业差异

通过对政治、历史、中文、思想政治、外语、物理、数学、交通运输、工业工程、电气工程等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存在明显的专业类别差异。总体来看,文科诸如政治、历史、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其中,思想政治专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最高。这一结果可以归结于接触效应,即文科大学生总体上会更多接触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同时,文科大学生往往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会涉及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身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会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相比之下,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然,这也与文科大学生中女生比例相对较高存在着一定关系。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干群”差异

通过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明显的干群差异,学生干部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包括:一是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大学校园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学习成绩和政治思想诸方面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正因如此,他们能够成为学生干部而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他们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迎接新生、演讲比赛等,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学生干部基于自身优越感而更具有正能量。学生干部属于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国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比较倾向于积极和乐观,更加易于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

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增强教育针对性。

第一,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采取更加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要深入挖掘性别差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影响,从而发挥认同优势,弥补认同不足。一般来说,和男生相比,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和他人形成情感连接,有更强烈的共情体验和同情心,因此,对于女生及女生占比高的班级可更多地采用感性为主的教育方法。在进行国际国内形势等宏观理论教育时,应注意加入感性情节因素,使得女生更易于融入其中进而认同相关理论。针对男生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男生以及男生为主的班级,要注意授课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宏阔视野。针对男生的认同外显特点,应关注男生的认同反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男女生的认同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交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同特点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表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阶段[2]。大学生要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认同,理性认知是基础,但不能停留于理性认知。能否形成情感共鸣、进行思想转化、实现心理调适,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淀固化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任何教育途径和手段都无法一次性地完成全部任务。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阶段。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强化主流意识的理性认知,适时地推动其情感共鸣,为思想转化奠定重要基础。在大学高年级即三、四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跟进,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此基础上,以专题讲座、辅导谈心、学术讨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各种形式来进一步增进其理性认知,激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思想转化和心理调适,不断释疑解惑,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沉淀固化,从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度和稳定性。

第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途径,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因素,增加其呈现频次,会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也就是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多接触对增进认同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当然,教育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便会整个封闭起来。”[3]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简单重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环节,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实践中加以夯实。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是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干部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高也说明了这一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并将之做到实处,通过校内社团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并通过参考观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走出校门,初涉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悟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理论与实践反差的心理冲突,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好跟踪指导,及时进行思想疏导,使学生思想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第四篇: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家庭是人生旅途上的第一个站点,也是永恒的站点。在这里,人们第一次开始接受教育。有句话再熟悉不过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就说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可见,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大影响。之所以说家庭是永恒的站点是因为,家庭教育不仅是摇篮教育更是终身教育。俗话有言:三岁定终身。由此看来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爱好、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发展都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然而当今有许多父母不注重家庭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促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捉襟见肘。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过于强烈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

古代有皇位世袭制,上一代的人总是要自己的下一代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并且要把自己打下的江山发展的更加牢固更加辉煌。他们都习惯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所谓的皇位世袭制之说,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思想一直保留到了现在。不管父母一代是否取得一定的成就,不论贫富贵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从小就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走上社会可以找到一份收入很理想的工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系列的想法都是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因此,他们从小就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是小学的时候就让他们参加各种奥赛班,学习各种乐器,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早一步学到更多东西,比其他孩子更加突出更优异。虽然说比起那些山区连能否上学都成问题的孩子,在城里上学的孩子们已经很幸福了,但是看到他们身子还那么的单薄的时候,背上的书包已经沉重不已,我还是感到心痛。那沉重的书包里,装满的不仅仅是各种课程的书本,更多的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寄托,那无形的重量才是真正让孩子们疲惫不堪的力量。

然而这样的道路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去走吗?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孩子在这样的路上越走越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不仅圆了父母的梦,更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比如说出了名的“狼爸”萧百佑,以“打”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四个孩子送进了北大。他一直坚信,不打不成材。他认为孩子儿时的幼儿园老师只能教会他们游戏玩乐和一些基本指导,因此需要通过家教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引导。而且他曾经也是在他母亲的棍棒下成为出色的人。但是,我们并不了解,在这样残酷的教育下,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思想道德方面是否也同样的优秀。

在我看来,父母的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很正常,但不能太过强烈。一味的给孩子灌输各种文化知识,有得必有失,很容易就会忽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太过强烈也会容易使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是孩子难以承受。虽然这种思想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但是过度了,则很可能产生负面反应。蓬莱一名女孩展展因摸底考试发挥失常,担心父亲的责怪,竟趁父母不在家时,喝下了50毫升百草枯自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父母给予的压力过大,造成惨剧。这时候那些要求过于严格的父母是否该反省,是孩子的成绩重要还是孩子的生命、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不让孩子担任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没有集体荣誉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是不可行的,这样并没有真正教会孩子做人,以致思想品德素质较差。一些偏激的孩子甚至会因为这些思想的影响,抵触心理过于强烈而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甚至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

2、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心灵脆弱

自古以来,中国大多数父母都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限制和保护太多,以致忽视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从小到大,家长就担心孩子这个那个,恨不得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帮孩子做一切事情。有的家长还会包庇孩子的一些错误,明明孩子做错了,总是为他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其实孩子犯错都是正常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有错却不让孩子明白道理,会让孩子的品德方面有很大的缺失。如果一个孩子学了很多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去与人很好的交流相处,不能独立自主,顽强自理,甚至有可能做出不利于社会的事情,这才是真的害了孩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道理也是众所周知的。相反,一个没有掌握那么多知识但综合素质较好的孩子则会更加突出,将来会更加受社会的欢迎。这个社会是综合性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只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够坚韧的。要想孩子茁壮成长,必须懂得适当的放手。有首歌唱得好,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并不仅适用于某种爱情,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有一名18岁高中男孩因失恋2次割腕自杀,未遂。其母坦言,从小到大都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对他一直百依百顺,在家他简直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有自己洗过。失恋对于他而言应该是长这么大以来最大的打击。正是因为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从来都是他拒绝他人,当他遭到拒绝的时候,他便难以承受以致有轻生的想法。溺爱,会使孩子心灵过于脆弱,失去爱与被爱的能

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亲情的缺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人生拥有的第一份感情便是亲情。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如果家中没有了亲情,我们也就失去了避风港。这意味着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支柱。又如开头说到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亲情就是家庭教育中最亮的那部分,如果亲情长期缺席,灯则会暗淡,孩子很有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在相对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便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缺少了许多亲情的关怀,成长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不少孩子孤独、自闭、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孩子产生仇视心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给予孩子相对更多的是金钱而不是关爱。我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留守儿童,问他知道什么是幸福吗,他的回答是,见到爸爸妈妈就是幸福。而对于富家子弟,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父母是名人,是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孩子总是用不完的钱。他们在钱的使用方面十分慷慨,甚至可以说没有计划没有节制,缺乏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而且他们会过分的依赖父母的社会地位,以为无论做错什么都有自己的名人父母善后,可以不需要对自己的错负责任。前几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今年的李天一事件都反应出了这个问题。还有一种是离异家庭,孩子在家庭中不能获得完整的来自父母的爱。社会当前的离婚率偏高,这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品德的树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4、家庭的不良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素质不高,这使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误区,导致孩子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经常在网吧过夜等,有的孩子甚至于社会上的不良人士聚在一起,逐渐沾染上赌博、看色情录像、小偷小摸和打架斗殴等严重的社会恶习。曾经有新闻报道,两名初二的学生为打游戏机入室盗窃杀人。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成长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

5、教育方式不正确,正面积极鼓励不够,限制性太多影响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没有积极的鼓励孩子,使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父母因为孩子没有拿到小红花、没有取得好成绩要么抱怨孩子,要么就一直觉得无所谓。前者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或者会潜意识里注入威迫感,孩子可能会为了拿到小红花或取得好成绩而不择手段;后者虽然让孩子很释然,没有什么心里负担,但这样会造成孩子没有目标没有追求,长大后可能会无所作为。有的孩子在课外娱乐活动上经常没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总是担心

孩子和同学出去玩是浪费了学习时间,或者是担心孩子出去玩会染上不良习惯,于是便总是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却让孩子缺少了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了对新事物主动探求的能力。就比如说有些十五六岁就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或许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却远远赶不上智商,而且其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有所欠缺。实际上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探究当前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调整父母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但父母不应该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而把过多的期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不然会适得其反。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不应该过多的责备,我觉得在教育方面应该更多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比如说,如果孩子的成绩达到一个名次,父母就会奖励给孩子一样东西。但是最好不要是直接金钱奖励,我觉得可能会过早的让孩子产生对金钱的欲望。奖励可以使一些物质的奖励也可以使精神方面的奖励。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一直这样教育我的,有时会奖励我最喜欢吃的东西,有时会奖励我和同学出看一次电影。但这些只是辅助性的激励,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鼓舞孩子自主的理想追求,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如空气对于植物的成长,如果空气不好,植物自然不能茁壮成长。同样的,只有在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父母之间的争吵应尽量减少,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父母感情不和对孩子的心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还会因为父母问题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规律、学习积极性等。尤其是要尽力避免离婚现象,因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异,长得后心理是有缺陷的,因为他没有得到平衡的爱。父母既然相爱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就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平时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换位思考,感其所感。父母的角色很重要,除了要做好父母,还要做到亦师亦友。放假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美丽的景色,体验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还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

家庭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家中,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家庭教育类活动,如定期家长会、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日、父母话信箱、各

种相关竞赛等。这样可以使家长通过学校更加了解孩子的具体状况,更有方向的引导孩子的发展,更好的改善家庭教育。

4、社会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

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小家庭的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场所,对家庭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家庭教育不一定是规规矩矩的学术性讲座、交流会之类的形式,在社区内可以多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等,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各个家庭加强家庭教育;还可以开展一些家长学校,让有需要的家长接受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更好的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可以利用网络推广相应的服务网站或网络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提高道德修养,给孩子一个和谐的社会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社会各方面都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成长的肥料,肥料的量要适当,施肥的方式要正确,施肥的时间要合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第五篇: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浅析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

小组成员:段念、丁晓燕(宁夏)、金晨、胡辉、刘林、魏博、杨涛、赵楠

一、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整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在西部,由于经济条件差,教师队伍建设不是很规范,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良莠并存。由于农村学校“普九”达标不合格现象严重,公办教师数量有限,只有聘请价格低廉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造成这部分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多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公办教师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学历达标率低,一些教师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应学历,但所学非所教,教学基本功差。由于农村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学校条件差,新的人才引不来,就只能大量聘用民办、代课老师以维持正常的教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学科结构也不合理,有的学校缺少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就只能聘用代课教师来充当。另外,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年龄一般都在三十七八岁以上,而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成为骨干教师。

(二)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等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是高中,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围绕着高考升学来进行。为了能提高升学率,学校不惜每天起早摸黑地给老师和学生加课加自习,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高的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学校也就失去了活力,也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连寒暑假也是给学生补课,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只能一个月休息一次,一次通常是一天。教师的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准确解读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研究发现,教师无法有效解决这些课堂问题行为,除了缺少策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复杂的环境中,教师无法准确知觉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归因,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对个别学生的退缩行为理解为学生性格问题,从而放弃解决的努力。准确地解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有较强的知觉水平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环境,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模式由于一味的填鸭是教学,使得对课堂的理解从一个交流平台变为了填鸭教育的养殖场。

(四)、教师在教育中的职业怠倦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患上这种“职业倦怠症”的人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王蒙的早期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先生便堪称是一位典型患者。他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多少年来曾作为官僚主义的“经典”被我们批来评去,现在看来,说他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倒似乎更为中肯。这位大半辈子的“老革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使他对待所有问题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热情与活力。

所以在初期对教师自身的教育中要正视“职业怠倦”这个问题,并对教师心理进行定期的疏导,让每一个进入教育一线的,老师都有一颗富有激情的心。

(五)、对教师教育的曲解

近几年,教师教育一直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施中仍然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第一,认为教师教育不过是师范教育的一种变形,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一部分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但综合大学在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二,师范院校按综合模式发展,而教师教育仅是其综合性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将不被突出,教师教育将使未来的教师质量下滑; 第三,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师仅是一个职业而已,是否专业化并不重要; 第四,专业学习和进修只是晋级、评优的阶梯,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学习上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素质,远远没有想想中的那么高

(六)、财政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再教育投入不足

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教师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就是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经费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例如,基层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项费用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虽然在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进行的很多支持,但这些支持还远远不够。免费师范生教育只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开始,当教师进入教育生涯之后的教育国家财政还要继续增加。而不是单纯以评优为标准让老师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活动。

现在国家要求教师要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而且还存在地方教育部门乱收多收的现象。教师参加培训的名目繁多,有岗前培训、在岗职称晋升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改革通识和学科培训等等。通常对于进修的课程,一次要花费上百元多则一千元。而且对于学过的课程,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少则二三年,多则五年就过期,还要进行重新学习,重新考试。对于教师职称晋升情况,花的费用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就更多了。有些学校晋升中教二级职称时,费用就花费了近1000元(是一个西部普通教师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尤其这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七)、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严重分离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直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由地方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承担。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大多数省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缺口较大,因而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在承担教师职后培训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形成了教师教育中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学院等教师培训机构成为职前学历教育场所,淡化了这些在职培训机构的正常职能。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基本完成,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开始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由于培训者的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师比较相对较低,培训大多是经验交流式的。他们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论提升。虽然这几年高师院校也在不断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科研和师范教学又是偏重理论和策略性的,对课改教学实践研究比较淡漠,因此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兴趣也不十分强烈。目前学历教育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师范院校提供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发展没有统合。

为加快新教师的成长,许多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入职教育制度,但我国缺乏入职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入职教育制度。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为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分离的状况,构建发展性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入职教育制度,实现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运营机制。要想成为教师并非简单的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便可以,让教师更具有专业性。

二、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确立发展性教师教育的思想和机制,走出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误区 第一,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教育是发展性的,师范教育是终结性的,终结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的;现代教师教育不仅由师范院校来承担,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也可以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师范院校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教师教育,也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要使当代教师成为终生学习型教师。

第二,目前正在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个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众多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广泛参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已露端倪。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当是开放的,既可在师范院校完成,也可在其他高校完成,同时也可以在高校的指导下通过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完成。

第三,在目前高等教育综合化、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师范院校首先要按大学的规律和模式来办,大学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身份。

第四,师范院校走向综合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如果不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的水平可能滑坡,教师培养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师范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明显的特色,而且又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在走向综合的过程当中保持和加强已有的特色,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五,教师职务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具有较深厚的某门基础学科知识只是当好教师的部分前提和基础,执业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执业还需掌握教师的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际化潮流,不可阻挡。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自身才有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通过比较国外的教师教育,会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延长学制来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为使得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可以采取弹性学习、分流培养的方式,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有多次选择权,可以选择师范类本科毕业、非师范类本科毕业、师范类研究生毕业、专业类研究生毕业等。本科毕业学制应延长到5年,硕士毕业应该3年。学生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各个专业院系学习三年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然后开始选择升入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选择师范类的学生在第四年的前半年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类课程、学科教学法等实践课程,后半年时间到基层学校实习;第五年的前半年仍然进行师范类专业课程学习,最后半年写毕业论文,完成本科学习。选择非师范类的学生用两年时间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完成本科学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业和选择读硕士学位。非师范类和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都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考取硕士学位。拓宽教育投入来源渠道

第六、建议国家增大教育投入比例,在政策上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追加教育投资,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教师教育。

第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良性的中小学人才聘任机制

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内涵。

改革中小学的人事制度,形成流动的人才竞争机制。合理、妥善安置不称职的和富余的人员;扩大中小学校聘任教师的自主权;改革工资制度,将工资待遇同教师职称和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按照合适的师生比例配备一线教师的额度,择优录用教师;实行优秀教师和校长轮换、交流制度,提高教师工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重点综合大学的学生加入教师队伍,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东敏,徐金明.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和科技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0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唐亚豪.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5(3).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两大难点[N].光明日报,2006-1-4.吕红梅.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科纵横,2005(3).梁克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双月刊),2005(4).

下载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原因: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

    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体会发言

    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体会发言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未来方向......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方式(精选五篇)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方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教育问题

    中国的教育问题 1.人们渴望科学文化教育与较低升学率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矛盾。改革开发20多年来,中国人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了小康社会。当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后,人......

    中国的教育问题

    论中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fficeffice"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亡,涉及到人才、科技和创新等诸多战略问题,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 教育改革事......

    关于中国家庭教育问题(★)

    关于中国家庭教育问题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