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相关问题的讨论
写 作 提 纲
一、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一)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改善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作用的对策措施
二、工会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一)目前国有企业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改善国有企业工会在处理劳资关系中作用的对策措施
内容提要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劳资和谐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和谐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劳资矛盾越来越多,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党组织和工会进行重新定位,改革党组织和工会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国有企业 党组织 工会 和谐劳资关系
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相关问题探讨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里相互依赖,相互交换,平均分配的看似平等其实平均的劳动关系已经逐步被打破,劳资关系中被掩盖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
国有企业中的党组织和工会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企业与职工从对立走向统一,实现互利双赢,成果共享,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就是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除了发挥政治引导作用外,还必须在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下文从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代写论文。
(一)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党组织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企业内部组织由“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代替了“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表面上看,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党组织工作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口号下变得不那么实在了。但是,党组织的人员构成事实上还是坚持了与行政领导职位交叉任用原则的。也就是说,重要的行政职位与党组织的重要职位是由关键的人物交叉兼任的。这就使得“新三会”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党组织的重要成员,党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实质上的削弱。
然而,党组织工作还是被弱化了,主要是观念上的自我弱化。这种弱化体现在劳资关系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党组织工作重于情感说教,轻于法理疏导。劳资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情感说教虽然重要,但在对职工来说关系重大的物质利益面前,情感说教已经显得很苍白。同时,由于党组织工作未能站在依法说理的根基之上,也间接导致职工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各种思想的冲击加大了情绪波动的程度,劳资关系越来越倾向暴力化。
二是党组织工作重于事后调解,轻于事前防患。由于企业内部“新三会”权高位重,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企业相比,党组织的地位客观上说是回到了它应该回到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党组织生怕触犯“新三会”的权力,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工作上小心翼翼,行动上轻描淡写,只要不出事情就认为不宜做过细的工作,许多企业党组织都摆出无过便是功的姿态。国有企业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这种观念,导致许多劳资关系矛盾未能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认识上没有高度重视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知识技能上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由于重视不够,所以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未能利用各种现代管理工具来改善党组织的工作,使党组织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改善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作用的对策措施
1.加强思想指导和普法宣传,营造规范和谐的劳资关系氛围。由于劳资关系是一个动态关系,会随企业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与内部治理的变化,特别是劳资双方力量对比的互动而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党组织应根据国家对劳资关系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政策,提出本企业调整、规范劳资关系的指导思想,构建企业劳资关系协调的总原则。
在国有企业中,大多数骨干员工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走过来的,他们既经过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年代,也过惯了工作有保障、收入少波动的生活,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员工有进有退、岗位能高能低、工资可增可降的就业环境不是很适应。一旦出现收入有波动,工作有变动,都有一个适应的问题。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存在不重视依法保障员工的非现金权益的历史。比如在20世纪末期,多数国有企业都存在不按职工全部实际收入为基数缴足养老保险金的问题,有的企业存在不提够住房公积金、不交满医疗保险的问题,还有的企业不让职工休足法定假期而不发放应有加班费等,这些问题过去不为职工所重视。
但是,近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例如,2004年以前,企业退休职工领取的养老金与其工作时缴交的养老保险挂钩的比例是不高的,职工退休金的多少只与历年档案工资、工龄等因素有关,大家都差不了多少;而2005年起,退休金与职工在岗工作时缴交的养老金挂钩的比例大幅提高,越是退休晚,养老金比例高、缴得足的职工,他的退休金就越高,而且增加的幅度非常大。这就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成为职工与企业矛盾的主要根源。这时,企业党组织就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一方面,要求公司经营层尊重历史,增强资方依法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以依法办事、有错就纠的精神处理历史问题。过去没有依法依规保障职工权益的,不仅现在要依法保障,而且要对过去的欠缺给予适当的弥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正确引导劳方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而不是通过干扰生产经营活动、甚至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来引起资方重视。
在国有企业中,党组织的堡垒作用还是很坚强的,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还是很正面的,这就为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正确解决劳资矛盾提供了条件。党组织在企业中发挥政策指导和法律宣传作用,本身就是在履行依法保障职工权益的责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法规要求做的,无论是劳方还是资方都应该执行。在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问题上,党组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要求劳资双方依法办事,这既给代表资方的经营层指出了决策方向,使他们不能在依法给予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上有犹豫迟疑的空间,也为广大职工提供了精神依托,使他们没有无处诉求的内心担忧,这就为劳资双方创造了协商解决矛盾的氛围,极有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劳资双方依法合作、互利双赢的文化环境。只要坚持依法办事,历史的问题解决起来容易了,未来的问题也会少发生。
2.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初发状态。在国有企业中,党组织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在政治上是最有威信的。说到底,党是人民的党,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出发点的。在企业里面,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党组织凝聚企业各方力量,在企业各种力量之间起到一种非常有效的协调作用,使企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都能履行好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协作的良好关系,把各个利益主体整合为团结一心建设好企业的强大力量。没有哪一个企业不存在劳资双方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党组织发挥协调作用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要将可能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初发状态,不使矛盾激化,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和谐的氛围,为合力的形成和持续地发挥效果创造条件。另外,要通过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做工作,让工会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管理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让共青团做好联系、团结、培养青年职工的工作。发现了问题后就要将其解决在初发状态,不能等到职工队伍出现突发事件了才去做补救。总之,党组织发挥协调作用,既要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党组织工作的基本职责,又要重视教育培训和思想引导,还要提高他们的生产业务技能和政治思想觉悟,这样才能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3.利用现代科学工具,推动党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社会正在进入科学快速发展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党的各项工作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工具来进行和加强。在劳资关系方面,党组织要利用现代科学工具推动工作,为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从大的格局上奠定科学的决策基础。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从供给与需求学说而言,工会是劳资关系发生矛盾的产物,是职工利益一方的代表。因此,工会的工作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政治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模式,则相当于在重复行使党组织的职能,不能充分体现出工会的维权职责。当然,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文娱活动等文化建设活动还是必需的,但不能局限于此。在新的形势下,工会对自己的职责重新定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下文从国有企业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前国有企业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由于国有企业重组、内部结构调整,致使职工队伍急剧分化,就业方式动态发展,收入差距明显加大,劳资关系复杂化,企业工会工作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工会的独立性问题。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工会基本上是附属于企业的一个象征性机构,主要从事一些联谊或福利性活动,基本不具备独立性。
其次是工作机制问题。要完成工会工作肩负的任务,必须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工作机制来保障。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证明,劳资关系必须有集体谈判、集体协商机制等作为保障,目前我国也建立了类似的制度,但并不是职工自发组织起来形成的,而是上级工会要求建立的空架子,所谓的谈判也只是一个表演形式。至于协商工作机制就更加缺失或不完善了。
再次是在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没有形成工会对企业工作的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的机制。大多数情况下,在建立和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政策的时候,表面上是有工会参与的,工会中也有很多会员置身在企业管理之中,但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或者说他们是不敢直言的。
(二)改善国有企业工会在处理劳资关系中作用的对策措施
1.加强工会的独立性。工会组织是独立的社会活动主体,不依附于任何企业组织。工会应依照法律的规定独立地开展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一是确保工会组织的独立性。要保证企业工会组织上的独立性,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首先是要处理好与企业党组织的关系。决不能把工会作为党的内部机构,使其失去独立性。党对工会的领导不能是直接行政领导,而应当体现在强化工会组织内部的党的建设,通过工会内部党组织的活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党的意志,从而使党的主张经过工会的民主程序合法化,变成工会组织的决议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其次是处理好与企业经营层的关系。工会与企业经营层是独立的两个组织,但同时又有统一性。在组织上,工会组织不能成为企业经营层的附属物,其地位不能成为企业经营层的下属单位。在国有企业中,工会组织必须严格地经由工会会员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企业经营层决定。工会唯一的上级组织是上级工会,而不是企业经营层。当然,企业党组织应在工会组织与企业经营层之间起到协调作用。在我国,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是必须的,工会组织与企业经营层在党组织的协调下不存在隶属关系,这样才能使工会真正具有代表职工利益的量能。
二是保持工会人员的独立性。企业工会干部不得由资方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应该直接由会员或会员代表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产生,从而保证他们是直接来自职工群体中有一定素养的组织者和工作推动者。工会人员在任期内接受工会会员的监督,而不是现行普遍的做法,行政领导可以随意调整工会人员的岗位,升降工会人员的级别。工会干部的任免必须是经工会组织选举,企业党委认可,报上级工会审批,而不是由行政班子决定。尤其是工会的领导人,他们在企业党组织中应有一定的位置,比如是企业党委成员,而且不能比行政领导人低一个级别的档次。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工会主席是党委委员,但企业经理却是党委书记或副书记,这不利于工会独立地开展职工维权工作。建议经理不再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设置两个副书记,工会主席也兼任党委副书记。这样的组织设计,就决定了整个工会组织的运转,能够服务于会员权益的保障。
三是保持经费来源的独立性。目前,工会的经费来源,一部分是会员的会费,另一部分是上级组织的划拨,还有一部分要靠企业经营层的支持。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工会会员的会费有限,还必须上缴的制度决定的。应该从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各企业工会的补助,使企业工会活动的大部分费用能够独立承担,这样才能保障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当然,企业经营层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有利于融洽双方的感情,但不能产生工会活动对企业经营层的依赖,才能使工会组织理直气壮地为职工利益发声。2.强化建章立制,劳资协商从大处着眼。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制度和机制是最重要的。企业将劳资协商的内容和程序形成制度,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是企业内部治理的重大事项。国有企业工会应围绕劳动关系机制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制度保障。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集体谈判与协商制度。企业内部建立劳资双方的集体谈判与协商制度,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国有企业处理劳资矛盾的要求,关键是不要流于形式。
一是要将集体合同的谈判协商当作最为核心的维权机制来建设。工会组织要把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作重点,在集体合同制定的程序上进行组织的内部立法,同时要坚持集体协商的制度,合同文本须经职代会通过,谈判的机制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规范和完善的程序制度。二是要强化平等协商。企业工会组织与企业经营层是平行的组织,因此要特别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防止任何一方的偏颇。工会自身不能自我矮化。企业经营层与工会谈判代表都要组建自己的谈判团队,谈判协商前要进行认真的准备,这样才能从谈判的能力上做到平等。三是要坚持科学的谈判协商基础。没有依据进行谈判,一味地提要求,谈判就会变成无谓的争吵。四是要把工资和劳保政策的集体协商作为平等协商的重点工作。劳资双方需要协商的事项是很多的,工资和劳保政策的协商最为重要。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以及与工资相关的劳动保障政策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同时,重视研究和大胆探索广大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参与利益分配的机制与办法,是协调劳资关系的重要内容。五是要在集体合同具体内容上坚持标准、突出重点,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构造重大劳资问题和劳资矛盾的“三方协调”机制。对于重大劳资问题和劳资矛盾的协商,仅有企业内部的工会代表与企业代表是不够的,这时,就必须建立三方协商的协调机制。三方协商中的三方是指劳方、资方和政府。三方协商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劳资关系的有力手段。其中政府作为第三方起到平衡双方力量的作用,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尤其是对于那些政策性强的问题,或者影响面广的问题,或者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具有专业水准的政府部门从中协调是成功协商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工会应积极推进三方协商制度的建立,以改变我国目前“资强劳弱”的状况,也可以缓和企业工会与企业经营层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更应该促进三方协商制度的建立,明确国有企业应该邀请政府部门或专业机构组成三方协商小组进行协商的重大问题类别、规范开展三方协商的工作程序等,使国有企业劳资双方涉及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有章可循,解决国有企业劳资协商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政府尤其要强化劳动保障部门、司法执法部门、专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协助国有企业解决劳资矛盾的职责,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娴熟的工作干部,为三方协商制度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3.强化工会组织对企业经营的参与和监督,维权工作从小处着手。在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职工代表大会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认可的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保障职工民主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工会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平台,建立并落实职工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生产经营巡视制度、厂务公开与经济内控制度,确保职工代表对企业改革、生产、经营以及收入分配、职工福利等全过程的参与、管理和监督。要以职工持股或职工董事的方式,参加到企业的重大决策过程中来,要以职工监事的身份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尤其是加强对企业利益分配过程的监督。要建立健全谈判协商结果的监督落实机制。
参考文献:
1.余军,刁正富,金安刚:国有改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形式和途径《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0(9)
2.许长平:论国有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1)
第二篇: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摘要:劳资关系的稳定和谐,不仅关系到企业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一定要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劳资关系,也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一些民营企业 的劳资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多方面形成合力,方可妥善缓解。
关键词:企业、劳资关系、和谐
一、劳动关系含义
劳资关系,是指劳方和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透过劳资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契约和团体协约而成立。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致工资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工的事业主、事业经营之负责人或代表事业主处理有关劳工事务之人,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雇关系。
二、引起企业不和谐劳资关系的原因
1、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从中层到高层的收入高于员工数倍到数十倍。许多企业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收入讳莫如深。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收入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更多关注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对企业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奖励,而对广大员工如何共享发展成果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一些企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也上去了,但广大职工的收入却与发展不同步,引起职工的不满。
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部门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后,一般以规章制度、通知决定的形式下发文件作为与员工沟通的渠道,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执行。员工对有些薪酬分配体系不理解,一些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有些情况下得不到及时调整,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沟通方式往往使员工只有接受的份,而人力资源部门如果不做过多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就很难达到制度与员工的统一,使员工对各种制度的认识和认可度很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薪酬分配制度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应起的作用。
3.工会组织不健全,职工有困难找不到工会,或工会调节作用不大。在现实中,工会掌握着员工认为分配不合理方面的信息和渠道,但却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工会不参与薪酬分配及各种制度的制定,不参与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对相关规定及政策了解不全、理解不深,从而对员工的思想宣传教育力度很难到位,就很难解开员工心中的困惑和疑问。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工会工作人员已脱离了劳动岗位,被纳入国家行政干部序列,其工作也只是发放福利而已。工会在经济地位上不独立,不是一种独立的中间力量,对于员工的呼声也只能寄予同情、积极呼吁,不敢拿起法律武器,据理力争。
4.劳资关系中劳方观念偏差,对劳动法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享有哪
些权利,不愿意缴纳自己负担的社会保险等,甚至因为担心自己的去留不方便而不愿签订劳动合同。部分劳动者有理无知。面对企业的不公正待遇,作为个人缺乏维权意识,作为团体缺乏维权机制,注定他们成为受害者。
5.法律体系不健全。由于国家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和现行的法律规定过于抽象、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及执法力度不够。员工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没有诉求渠道,特别是对资方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6、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压低成本:员工工作环境差,不愿意更新改进有害工艺、增加劳动保护设施缺乏劳动安全保护;另外劳动保障覆盖率低,福利待遇差;拖欠工资、歧视用工等。
二、构建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健全和完善用人及薪酬制度。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薪酬激励政策,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利用这个经济杠杆来调动员工积极性,而不能让薪酬激励机制反而成为制造情绪、影响积极性的桎梏,这是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核心因素。
2、完善企业内员工内部申诉机制:在出现严重劳资纠纷之前先通过建议箱、员工满意度调查、人力资源部员工面谈表等方式来及时了解员工的不满、抱怨等不良情绪,及时听取申诉,着重协商与调解,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达成和解协议,若不愿调解的应尽快依法处理。
3、健全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要建立在重视人才的背景下,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晋升沟通和疏导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来降低内耗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4、完善工会体制:促进工会角色职能的转变,完善工会的独立法人地位。劳资关系以表面上平等的契约关系形式掩盖了劳资双方价值交换不对等的事实,因此要使工会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代表工人的利益。企业在制定、修改薪资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以及职工培训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定时要与工会讨论协商后确定。
5、企业领导不能只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唯一的追求目标,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劳动、安全、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方面,要依法落实职工的劳动保障权益,依法参加国家规定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五大保险,列出专项资金切实改善危害职工身心健康的生产条件。
6、加强劳动法规宣传和培训。许多企业在发生重大劳资纠纷或给予行政处罚时,才知道企业在用工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企业法人平时重生产轻管理,对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劳资矛盾,由于处理不当往往变成了重大劳资纠纷。所以,要加强对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的劳动法律法规培训,定期组织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参加劳动管理业务学习,从源头上减少劳资纠纷的发生。
(二)劳方方面 要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认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政府方面:
1、完善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提高可操作性。
2、加强社会保障制定建设,督促企业为员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工伤、医疗、保险等,加大参保面。
3、政府要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和劳动监察队伍的建设,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高有力的保障。
4、政府还应加强对劳资双方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能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也要让劳动者学会依法维权。
四、总结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是新时期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做好;只有企业领导重视,才能把企业发展和共建目标结合起来;只有充分发动员工参与,才能使企业管理改革措施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政策,真正帮助员工描绘人生蓝图,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的心,企业的根,善待员工,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只有员工走的远,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篇:浅析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论文
浅析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班级:09生物医学工程2班学号:200901015047姓名:黄玉梅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新型和谐的劳动(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具有极大的意义。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劳资关系作基础。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劳资关系 构建和谐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其实,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二、劳资关系概述
劳资关系,是指劳工和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透过劳资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契约和团体协约而成立。劳资关系或称为劳雇关系,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致工资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工的事业主、事业经营之负责人或代表事业主处理有关劳工事务之人,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雇关系。
就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经济成份主要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经济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民营经济两部分组成。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大多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按计划统一分配建立起来的;民营经济则是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经济运行中建立。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原生的资源配置是劳动与资本的配置,从而也形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资关系。它主要表现是:在表面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
三、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现状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最近有统计报告揭示,民营经济在每年创造的增加值、税收收入和解决就业等方面都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明显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还相当严重,甚至危及到不少劳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客观地说,劳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健
康发展的一大挑战。以下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体现出的一些不和谐现状:
(一)、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不规范。
1、许多私营企业与雇工没有签订合同。
2、业主与雇工、雇员的劳动合同一般内容简单、粗糙,不是很规范。合同内容只包含对工人的约束,只有对工人迟到、误工等采取的惩罚措施,对企业主却没有任何限制,合同显失公平。
3、有许多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没有规定雇工雇佣期限。
4、许多劳动合同没有涉及与工伤处理相关的诸如发生工伤后的工资发放、医疗、抚恤等事项。
5、有些劳动合同中出现与《劳动法》相背的违法条款。
(二)、雇佣劳动关系产生后,雇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1、安全和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相关调查表明,在私营企业的一线生产作业区,普遍存在事故隐患,消防等基本设施均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一旦发生事故,许多企业根本没有应急设备和措施。
2、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现象普遍。企业主为获取更高利润,经常让雇工加班加点,雇工每天的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2个小时,这大大超过法定工作制中规定的8小时,也违反我国《劳动法》中每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
3、企业主经常克扣和拖欠工资,雇工工资实际水平不高。私营企业主常利用违法的“厂规厂纪”来克扣工人工资,甚至有的不明所以的任意克扣雇工工资。
4、福利待遇极少甚或没有。私营企业雇工的所有收入就是工资,尤其是一线工人,他们只能得到按小时或按件数计算的工资,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多数企业均不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基本养老保险等。雇员的伤残、疾病均无保障,而公有制企业一般均为职工提供这些基本福利,还有失业救济及养老保险等。
5、雇工的人身权益遭到侵犯。私营企业的雇主随意对雇员进行辱骂和虐待,凌辱甚至殴打工人的现象经常发生,虽然新闻媒体不断对私营企业中虐待工人的事件进行曝光,有些案件政府还作了严肃处理,但这种现象并未完全消失。
(三)、雇佣劳动关系的终止不合法。
私营企业主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职工的去留,有一些企业主在其苛刻条件令雇工无法接受而遭到拒绝时立即辞退雇工,即使有合同,企业主也不按合同来解雇雇工。许多合同根本没有涉及解除劳动关系的条款,这均不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另外,有些企业在职工因工致残时把其辞退,不采取任何补偿性措施,这严重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还有一些企业在没有合同约束的情况下单方面不允许雇工辞职。由于劳动强度过大,环境过于恶劣,职工要求辞职,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却不允许辞职,强迫其继续做工。这也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法宝,是建设和
谐企业的基础和保证,是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为有效协调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应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社会建设中的真正作用。以下是对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提出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法律保护劳工权利,协调劳资关系。完善《劳动法》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维护雇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把劳资双方的行为限定在法律和制度的柜架内。
(二)、完善工会独立法人地位,确保工会的基本职责的履行。
要使工会独立法人地位不断完善,使工会干部“不受制于人”,应使工会干部工资由企业支付改变为由会费支付,增强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的话语权,让工会组织能够大胆地履行职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维护劳资关系的平等性和公平性。
平等就业权既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也是一项基本的劳动权。雇工依法享有劳资关系中的平等权利,消除劳动者的就业歧视,赋予劳动者受歧视的诉权,加大对歧视劳动者的处罚力度,以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四)、以人为本,尊重劳动,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劳资)关系。
新型和谐的劳动劳资关系,就是一些学者说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在健全的法治环境保障下的劳资双方平等,双赢关系。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源型劳资关系。应该说这是我们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完善现有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劳动者的愿景和企业发展的愿景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中央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现阶段我国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劳动(劳资)关系作保障。只有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才能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才能保证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早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雷亮,葛芳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5,1:23-25
[2]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 2005.[3] 熊薇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资关系[D].暨南大学 , 2006.[4] 于萍工会与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 , 2006
第四篇:国有企业构建和谐企业
构建和谐企业
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社会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同时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和谐企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主要有企业产权、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是核心。国有企业产权涉及国有资产问题,其制度变迁是政府强制性主导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外部规则演进,即政府通过政治行为实施的制度变迁。当产权制度确定后,企业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必然按照一定的目标寻求恰当的内部制度创新。创新过程就是在政府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外部规则创新过程中企业为寻求恰当的内部规则而自发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
第一,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当产权模式确定之后,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处理好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职权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按照适应产权模式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一是建立战略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并与日常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二是建
立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包括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科技开发、人力资源、全面质量和现场服务管理制度等。
第三,处理好制度创新和人本管理的关系。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目标,完善企业内部关系和利益调节机制,推进企业内部自我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以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
二、和谐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为寻求恰当的内部规则而自发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意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显示出独特的价值魅力,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理念在企业发展和企业与社会互动中发挥日趋重要的影响:首先,企业文化既属于知识范畴,又涵盖了精神、行为、习俗、观念等内容;其次,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再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全体成员都必须有自谋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共同愿景,这种愿景需要以一种文化形式完成整地保存和体现出来;最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企业文化在这一互动过程起着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这种认同融合在全体员工的思想理念之中并体现在每位员工的行动之中。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一切生产和发展必须服从来自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计划,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明显特征就是在思想行动上保持与上级的高度一致。市场经济改变了这个特征,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在市场环境下寻找自身的价值归属,尤其是企业产权变化后,受其价值依存关系的需要必然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新的价值观体系;当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目标之后,企业为寻求恰当的内部规则而自发促使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相应的互动,和谐发展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以及市场主客体之间的内外在需求和满足各种价值关系的必然结果。当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内部制度演进过程的同时,也应该明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其他制度建设的不同之处:企业制度主要是规范人的行为,而企业文化主要是引导人的精神,只有善于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XX
2012年1月20日
第五篇:国有企业劳资关系走向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劳资关系走向分析
邓振平
摘要:国有企业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有企业中的劳资关系状况既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劳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劳资双方反复的冲突和博弈中,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实现劳资双方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所以说,博弈论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劳资关系必然会走向规范、合作、和谐。
关键词:国有企业 现状
走向分析
作者简介:邓振平(1972-),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联系方式:邓振平,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5号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系,530007,电话:***,E-mail:dengzp318@163.com)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911LX528 项目名称:基于和谐社会的广西国有(控股)企业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国有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劳资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
尽管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国企的劳企依附色彩,在劳资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也确实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其在劳资关系方面发生的变化更为显著。一是利益主体发生变化。企业改制前,企业与劳动者双方没有明确的聘用关系,劳动者既是企业的实际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虚拟所有者,两者的利益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企业改制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国家、企业、职工都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聘用合同制度从法律上奠定了劳资关系的基调,为企业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处理劳资关系打下了基础。二是劳动者地位发生变化,劳动者开始主动加入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为公平合理地处理劳资关系创造了契机。改制前劳动者既是劳动的提供者又是资本的主人,劳动者被企业所有者的虚拟定位所缚而不得不长期依附于企业,很少有流动等情况的发生,一次就业几乎等于终生就业;改制后,劳动者不再拥有虚拟的资本权益,在法律上与资方是一种雇佣关系、契约关系,劳资契约可以被双方随时打破,而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形成,又为双方打破既有的聘用关系减轻了阻力。劳动者为自己争取合法利益的压力增大,动力增强。三是劳资关系的调节由行政调节为主逐渐转向市场调节为主,为建立和完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创造了条件。企业改制前,企业劳资关系的调节以行政调节为主。劳动力的就业、配置,劳动力的岗位安排和调整,都是由国家严格控制和具体安排。企业改制后,国家行政逐渐退出,劳资关系主要由市场规律来进行调节。劳动力的需求、调配、报酬和待遇等,主要通过市场来决定。劳资关系的调节手段和调节方式日
益丰富。
(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里相互依赖,相互平等的旧有劳动关系状态被打破,公权力正在从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中退出,市场化的劳资关系渐渐占居了主导地位,企业与职工的劳资关系己经发生重大转变。但是,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仍然带有许多国有色彩,相对于市场化的非公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同于非公企业的“劳动壁垒”。总体上说,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体现出过渡性和复杂性,既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的特征。
1、集体谈判制度还未完全建立
集体谈判制度作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项基本劳动制度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还远未建立和完善,原因是谈判的主体一方即企业工会从人事、经费等方面都依赖于股东和经营者,不具备独立的谈判地位,而作为另一方的经营者对此又态度模糊。因此,国有企业的劳资关系还只是个人劳资关系,还未进入集体劳资关系阶段。
2、主体地位模糊
国有企业改制后,政府公权力正在从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中退出,但退而未出,继续主导着国有企业的劳资关系。除了它扮演的监督者角色外,它更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继续对劳动关系施加影响。作为经营者还不能真正独立处理劳资关系。作为职工,主人翁的意识还继续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肯定,但又不得不按市场化的要求来签订合同、接受监督等,这导致了劳动契约关系的虚置。总体来说,国家、经营者和职工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导致未能形成市场经济中真正独立的谈判主体。
3、劳资双方身份界定不清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劳资关系中,有明确的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力提供者,即资方和劳方。在国有企业内部也应该如此,但实际上国有企业内部并无明确的资方,劳方也还戴着一顶主人翁的政治小帽,导致经营者和职工的身份不能明确界定,劳资关系的处理难以按照真正的市场机制运作。
4、新旧机制衔接混乱,职工民主参与程度不高
国有企业改制后,管理层设置混乱,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新三会”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旧三会”即党委会、工会、职代会衔接混乱,从而导致党委会在企业中职责不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工会组织退化严重,不能作为一个独立主体代表职工参加集体谈判;职代会流于形式,即使对于上级文件明文规定应该通过职代会审议和决议的涉及职工根本利益的重大企业政策实际上也只有通过权而缺少否决权。主要表现为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在改制企业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的形式过于单一。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在促进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功能受限。
5、劳动争议处理方式混乱
在市场经济下,劳动争议要按照企业内部协调、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法院判决的法定程序进行,而国有企业职工在出现劳动争议时更多的是选择改制前的方式即行政解决方式,首先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向领导讨说法解决,如果不满意,则通过上访和请愿,要求政府官员出面处理。这就致使国有企业的劳动契约很难真正地发挥实效。
二、我国国有企业劳资关系的走向分析
劳资关系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既是利益的共同体,又是尖锐的对立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雇主以牺牲雇员利益为代价获得好处,雇员以牺牲雇主利益为代价获得补偿。但是,劳资双方不仅仅是对立的,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形成社会生产过程,劳动力才能创造社会财富,资本才能获得剩余价值而增殖。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劳资双方反复的冲突和博弈中,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建立起劳资双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实现劳资双方关系的稳定与协调。
国有企业的劳资关系是一种契约化关系,劳资双方对契约内容的选定以及契约最终的实现程度其实就是经济学上的博弈过程,劳资双方在反复博弈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合作均衡状态时,就产生了和谐的劳资关系。在国有企业中,博弈的各方包括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股东(非国有股)、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普通职工等。各方作为各自独立的“经济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利益诉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利益诉求包括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目标的完成情况等。股东(非国有股)的利益诉求包括利润的最大化等。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利益诉求包括最大化的利润增长率、令人满意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在职消费等。普通职工包括在岗职工和下岗职工,在岗职工的利益诉求包括稳定增长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等;下岗职工群体的利益诉求包括获得尽量多的经济补偿,解决各种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再就业服务等。
在博弈的过程中,一方面,博弈各方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产生冲突,当力量大小悬殊时甚至会产生暴力;但另一方面,劳资双方在反复博弈过程中也将促使各方的力量达到平衡。各方面能够达到合作均衡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和谐的劳资关系。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劳资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强劳弱阶段。这个阶段的国有企业为了甩脱计划经济带来的沉重历史包袱,加强自身活力,实行了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同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也未建立,政府也是资方,对劳方产生了大量的伤害。劳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了很多的暴力对抗方式;第二阶段是劳资双方渐渐走向平衡,三方协调机制逐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国有企业中的现代
企业制度渐渐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也慢慢确定,政府也从国有企业的劳资关系中退出,成为独立的第三方,三方协商机制开始形成。在这个阶段,劳资双方的实力得以均衡,容易达成合作均衡,劳资双方都迫切希望构筑一个完善的劳资矛盾协调机制;第三阶段是政治权利的博弈阶段。劳方要求通过职代会等方式来参与国有企业的决策,以“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方式来体现其政治权利。资方也愿意按照既有的规则行事,选择规范的、合作基础上的博弈。劳资双方都愿意追求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劳资双方博弈的三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劳资关系的必然走向,是规范的、合作的、和谐的劳资关系。
三、结语
国有企业改制后劳资关系在利益主体、劳动者地位、劳资关系的调节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资关系的现状体现出过渡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集体谈判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主体地位模糊、劳资双方身份界定不清、职工民主参与程度不高、劳动争议处理方式混乱等;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劳资矛盾的类型体现出过渡性和复杂性,协调方式却比较单一,但从劳资双方博弈的三阶段理论可以知道,国有企业劳资双方在经过资强劳弱、走向平衡、政治权利的博弈三个阶段后,必然会走向规范的、合作的、和谐的劳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 爽.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现状研究[J].兰州学刊 2006(6)【2】李铁斌.国有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及调整机制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郭庆松.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9)
【4】冯同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
单位名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系 地址:南宁市大学东路105号 邮编:530007 电话:*** 邮箱:dengzp3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