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德育年会论文
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天津市海河中学 张娜
[摘要]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各派德育理论,其主旋律是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对道德需要作溯源性研究,认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建构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 灌输教育;道德实践;需要;道德需要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而道德需要是现代德育的基础,道德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一 灌输教育的实质及其弊端
(一)灌输教育的实质
德育年会论文
灌输教育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它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由于用一种固定教条教育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总之,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
(二)灌输教育的弊端
首先,灌输教育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这在实质上,是把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在这种道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需要的影子。所有的道德设定,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首要前提。无论其动机是多么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是多么高尚,灌输教育把人当作“道德容器的思路和做法”,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 德育年会论文
德准则,因而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其次,灌输教育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这表现在:其一,学校教育中有着灌输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自律”、“慎独”是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家所追求的最佳道德境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灌输教育中主体性的失落,这一德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其二,由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远比一般知识传授更为复杂,“灌输教育”最多只能是灌输某些道德知识,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其三,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中,由于“灌输教育”居高临下的精英化立场,也必然导致在方法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这在学校道德实践中,常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灌输教育为了完成道德灌输任务,又只有采取机械重复的简单化方式来进行。因而“灌输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弊端,是它难以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对灌输教育的实质分析和其弊端的剖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普遍把灌输教育视为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用柯尔伯格的话来说,就是“灌输教育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而且,20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避免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把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二 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 德育年会论文
道德需要来自人类的道德实践。道德需要的产生依赖于:
1、形成道德需要的主体和个人;
2、道德需要的客体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
3、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以其态度为中介能动地反映客体而形成的一种执行意向。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在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形成。实践中的人际交往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人们彼此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们的交往中,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改变,道德需要的产生也是如此。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根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就是说人们的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表现出来。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丑的还是美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也只有在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 德育年会论文
罪恶”。
(三)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活动范围。最初,他生活和活动在家庭里,接触父母和亲属,然后渐及邻人,稍大后便与小同伴游戏,上学后又与教师与同学交往,逐渐深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正是在这个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
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儿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说,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尤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在不同阶级、阶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的品德是有所不同的。另一方面,儿童上学以后,他们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引导下,开始转向主要是从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中吸取精神营养,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活动,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德育年会论文
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但是,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对作用于自身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吸取和反应,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德育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能动吸取教育影响的。
其次,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怎样才能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呢?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因而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履行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变,道德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针对我国道德教育之时弊,变“灌输式”为“参与式”道德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篇:参与式教学实践总结
学习参与式教学心得体会
八角中心小学 赵开莉
通过一段时间的对参与式教学理论的学习,对参与式教学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把这些知识实施于课堂教学。现在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来。
新课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学校要提倡“微笑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生的爱,创新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我们力求采用多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和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让孩子们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教学。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环境
学生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个能动的过程,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旧的观念传统看法以及某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都使得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那种生怕学生少学了点什么,生怕忽视了某一点而不厌其烦地讲或重复的办法绝对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学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从容参与 在课堂40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般的说,一堂课上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初因,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讨论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三人为一组的讨论或六人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例如,学习关于刘翔的文章时,组织学生讨论“刘翔是体育明星还是体育英雄”时,学生们发生了争执。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明星,并没有做出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英雄壮举。因此,不是一个英雄。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讨论英雄的含义,从而确定刘翔不仅是一个体育明星,更是一个体育英雄。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知识,而且还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课堂对话、短剧表演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明,课堂教学要从多方面给他们刺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对话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每节课前五分钟,我要求学生轮流做值日汇报,形式不限。可以对话、短剧表演,可以背诵,可以唱英文歌曲等等。一部分学生非常感兴趣,表演时准备了道具。这样一来,马上就搞活了课堂气氛,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
(3).课堂竞赛
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通过知识竞赛或其他内容的竞赛能使学生忘记学习内容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例如在教完一个模块时,我就进行背诵单词、课文比赛,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比赛等。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参与能力,是一种“双赢”。使学生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最大限度地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同时这方面的课外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了知识,在课外还应通过实践加以巩固和发展。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强学生自主的进行英语实践活动。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实践总结
参与式教学实践总结
扎郎完小
杨成荣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对参与式教学理论的学习,对参与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自己的一点点认识总结出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素质 教育倡导的学习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更加深入人心。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民主平等 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制度也开始建立。在全新的教育 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参与式教学的整 个过程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为中心展开的,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 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 师虽然设计了活动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但学习的“答案”却是开放的,是由 参与者的自由行为、自主精神与合作态度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是发散的,多元的,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造价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 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 富的人。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学校要提倡“微笑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 生的爱,创新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我们力求采用多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和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让孩子们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教学。自主探究是实施“主题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既是 教学的基础,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亲自动脑﹑思维,亲自动手实践,动口表达,从而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摆脱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 的应试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在几乎所有的“参与式”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 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 是嗡嗡声,六人一小组,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刻停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 看”,学生仍然关注的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所以教师应事先建立 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计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老师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学生愿意说一说”变成“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是引导者,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参与式教学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问题的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 题引导活动,围绕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陈述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激活学 生的潜力,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高教学效 率的关键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关如何设计问题的实例:
对策 1:把抽象问 题情境化,把复杂问题形象化,是教学问题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策 2:由 一个次要问题引出几个主要问题,也是教学问题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策 3: 设计悬念式教学问题,强化学生探究问题的注意力。设计一个悬念式教学问题,会强化学生探究问题的注意力,会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的感觉,这也是教学问题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活动环节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参与式学习的灵魂,问题设计好了,就会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就会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果好的问题有好的活动 过程作为载体,那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到极致。如何设计参与式活动过程呢?一般来说有三个环节: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
提出问题,是参与式学习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与创设情境相结 合是参与式学习中设计活动环节的首选方式。第一个环节设计成功了,后面的学习就顺利多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探究问题,是参与式学习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探究问题与讨论活动相结 合,是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环节、提升学习境界的常用方法。如,一位体育老师 给学生上投掷课时,给操场里画了四个同心圆,一个比一个大,教师让学生沿着 最大的圆一个跟着一个站了一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报纸,同学们拿到报纸后,面向圆心站好,听哨声后,想办法使劲把报纸投掷到小圆心里去,看谁投的远。学生们有的把报纸折成方块,有些揉成了团,有的捏一下,有的使劲用脚踩一下,比较看那种方法掷的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最佳的投掷要领,这样使 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得了发展。
总结反思,是参与式学习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总结反思与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强化创造性动机的极好方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开放的,学习思维是创造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的创造潜 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的探究问题,不断的总结反思,不断的强化学习动机,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获得发展。从课堂上,我们发现,总结反思和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设计参与式学习活动、强化创造性动机的 好方式。参与式” 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经过教学支持和培训,“平等参与式”教学的普及运用,因知识内容而灵活应用,方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活动体现出新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教师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学习兴趣浓,能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自己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己初步形成。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培训实践心得体会
参与式教学培训实践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小组工作的有效性
楚雄市北浦小学
甘清梅
电话:*** 通过培训,我自己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小组工作、实物教学、提问和学习活动、学习游戏,就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小组工作进行了尝试,下面就小组工作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小组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几乎在每堂课中都尝试着采用,因为我认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尤其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一、合理分组
在分组的问题上,我认为应采取异质分组,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可根据学生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也可根据固定座位来分、自由组合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有各自的不足,应考虑男女生的搭配,学生能力强弱的搭配,尽量减小小组间的差异,便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每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每小组的成员基本固定,但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小组成员临时组合。
二、合理分工
小组成员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安排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明确各自要做些什么,怎样做。经过一段时间后角色要轮换,为 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给予时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小组工作前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就有反复阅读的机会,有认真思考的机会,有深入探究问题的机会。这一过程完成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交流自主学习所得,谈出各自疑惑之处。随后进行合作阅读,合作探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万一还有不明之处,通过合作学习后的全班交流,教师的讲评,问题自然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这样合作学习才不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使所讨论的问题更深一些。在出示讨论题后,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的空间,让学生理解题意,诱导学生联想、猜想,唤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要特别关心后进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同答错了,也要耐心引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四、积极参与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 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由于教师及时加入学生讨论,会使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高涨,真正使合作学习的效用发挥出来。
只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小组工作,使其不断充实,成为我们教学的常态,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学习、多探索,提高小组工作的有效性。
第五篇:参与式课堂实践教学反思
问题意识的培养
上允完小 刘国莉
伴着金秋的脚步,伴着丝丝的凉意,我校又迎来了教师们汲取营养的机会——教学开放周。本周中我听取了五位教师的常态课,看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获知不少经验,也看到了一些缺憾。但这里我独谈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则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周听课我惊喜的发现陈庆祥老师的数学课中,他特别的注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师:打开课本64页,看例4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每分钟能解多少水? 生2:1.8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吗? 生3:每小时一共可解多少水? 生4:每分钟浪费的是多少水? „„
接着陈老师又让学生自主针对问题:每分钟浪费的是多少水?来自主进行解设,个别同学上台板演解设验算过程后,再让全班学生带着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板演解设验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更正并上台板演自己的解设方法。陈老师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习的空间、权利还给了学生,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听了陈老师的课,我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我忽视了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常常总会自己包揽的过多,不敢大胆地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慢慢地致使学生思维方式被限制,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氛围也不浓,学生也不敢大胆地举手回答。
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有限的知识和记忆,更应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因为学生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怀疑、兴奋、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今后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尽量大胆地放手给他们质疑解疑,使其思维得以发散训练,成为会质疑解疑的人。
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不容忽视
上允完小
刘国莉
闲暇之余,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总会这样说:“作文太难了,学生怕写,教师难教,也不知该如何知道学生写作文了。”确实如此,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通病。故此,让学生克服怕写作文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思索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既缺乏写作素材,又无写作的兴趣。可是,几次聆听纪老师的作文课中却没有发现学生无话可说可写的现象。我听过的她几次作文课都可以说是很好的当地作文范例课,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那她是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呢?
下面我就简单的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纪老师每次上作文教学都非常的注重情景的创设,她常常用情景创设为手段来渲染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写作的活水源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拿纪老师的作文教学课——我手写我心来说。纪老师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写话前,教师要求带上慧眼认真观察、感受。接着教师配着欢快的音乐旋律,播放一组景色优美的大自然图片。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感受后再来写。学生大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美的景怎么能不让人有一种向往的感觉呢?于是学生们都有想写说的感觉。之后,教师由配着哀乐,播放了一组受过破坏,伤痕累累的一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又来结合自己看到的图片谈谈此时此刻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由于观看图片的同时又有音乐的渲染,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活了学生写话说话的活水源头,使得课堂一下子就到了高潮。再有,纪老师的孩子想说想表达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语言有着超强的魅力,吸引了学生。她的教学语言常常可以让师生感觉到就像涓涓细流般流入心田,听了觉得很舒服。由于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纪老师能根据人的这一心理需求,注重赏识每一位学生,评价学生时语言总能让人感觉到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亲切是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着孩子的心,又像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自然而然地博得了孩子的信任,赢得了孩子的心。因此,孩子由开课时一言不敢发到慢慢越说越说不完。如:纪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如何节约资源做好环保时,一生说到不用一次性卫生筷。教师马上说到:“谢谢你的提醒,我以后再也不用一次性卫生筷了。”虽然学生也许也知道这难以做到,但听的老师听了自己的话后,会那样说,心里自然还是会很高兴的。
听过课纪老师的作文课后,我一直在反思教师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课,学生怕写作,无话可说可写的一些原因。首先,我认为是教师们平时就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
积累写作素材,教会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并将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其次是学生不理解“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的内涵,故而就不会注重,也不会自觉的去积累好词佳句、写作的素材,致使头脑中的词汇贫乏,想表达也无法表达出来,加之教师们又不会将一些生活再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体验后再来写,进而就导致了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状况发生。再次是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可能还重视不够,不去认真的钻研,上课时只是应付。而自己又不会用一些很好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评价学生,那又叫我们的孩子怎么会爱上作文课,爱写作文呢?综上所述虽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但我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授学生以渔,学会积累好词佳句,留心观察记录周边发生的一切,积累写作素材;同时一定要学会蹲下来审视自己,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孩子渴望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参与式课堂实践中获益
上允完小
刘国莉
在第十四周进行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课时,有幸聆听了姚琼仙和罗忠平的课,课堂中两位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体现了以学定教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提倡让学生从读中悟法,读中悟理,读中悟情,读中内化。罗忠平老师的课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在读文言文时,先让学生交流学习不认识的字词如何办的?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用自主喜欢的方式读、自荐读、接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等方式把寓言读书读透。又如:在理解理解文言文时,让学生同样交流了不理解的词句时如何做?学生再次从交流中获取学生的方法;而后又让学生小组讨论理解文言文中不懂的词句,再进行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过程从字词——熟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这样层层递进深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整节课中由于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很强,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交往、学习,参与度比较的高。
而姚教师的课激情饱满,话语亲切感染力强,学生喜欢。学生的倾听习惯很好,可以在倾听中获取自己不知的知识,扩大了知识接受面。课中实现了师生、生生评价机制,姚老师特别将评价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间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学生也更易接受。
总之,两人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各有不同的教学风格,都有精彩在不断地呈现。
2011——2012学年下学期教学开放周反思
注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所获
刘国莉
按照教学惯例,本周又是开放周,可以随便走入教师们的课堂中汲取教学精华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本周聆听了罗翠芳、周学英、付亚娟、李昆四位教师的常态课,令人欣慰,更令我促动了心弦。欣慰是完小的教师实在不可小看,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一手。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在是只会关注自己是怎么教,更多的关注是让学生怎么学。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无不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最大的共性是从过去的“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付老师在让学生复习“一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一旧知及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不是让学生说出结果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不但结果说出来,还要将自己算时时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也要说出来,这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算理过程。倾听的学生哪怕本身不会算,但通过倾听后,也知道该怎样算了。周老师在回顾早上学习过的内容时,但学生说到“换一换”的识字方法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些字是可以用“换一换”的识字方法来记忆的,而是让学生自主从课本后面的两个生字表中自主去观察发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后发现的知识,根植于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会更深刻。除此之外,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付老师和罗老师还根据学生具备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特点,特别注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会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如:两位数学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让学生自主尝试补充提出后面的问题,在将问题与前面的内容连起来说出完整的问题。这样从低年级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高段学习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作了铺垫。观课后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关心得多的反而是结果了,这样不关注学习过程的时间长了,学生考试起来就开始出现不必要的状况了。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们必须迫在眉睫的事。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