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师版)[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8:0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5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师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5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师版)[最终版]》。

第一篇:15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师版)[最终版]

咸丰一中历史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

专题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四讲 中国现代化的重振与辉煌:(1978—21世纪)

【时间跨度】

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形成、发展、完善的时期;西方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两种社会制度在对峙中共同发展到“一超多强”格局局面。

【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最为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恢复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外交领域成果斐然。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基本线索】

1、政治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外教建树;

2、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思想文化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科技、文艺、教育等全面繁荣。

【专题串线】

【通史整合】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至今)(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重振与辉煌

总体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

(一)政治: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大步迈进 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三大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确定;

2、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

(1)民主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基层民主得到推广。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法治建设的成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人大通过了《新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3、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两岸停火;1980年两岸交往逐步打破;1981年叶剑英提出祖国统一九条方针; 20c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987年两岸三通实现;1992年“两岸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归。

(二)外交:推进全面开放,接轨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1、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

2、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三)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接轨世界:

(1)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断;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创办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全面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20c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20c90年代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形式:股份制;工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2、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四)文化: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科文成就突出

1、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文艺——“二为”方针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共同指导,文艺取得了丰硕成果;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

3、教育——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尊师重教风气形成;1983年“三个面向于”提出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93年“211工程”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提出;教育提法取得重大成就——《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全方位改革取得的成就;

4、科技:

(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8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1988年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改革开放后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①“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②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神州系列飞船实现载人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为我国空间站的建立奠定基础。

(五)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3年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一;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建成广播电视传播网络;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六)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走向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

【选修链接】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事迹: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在民主革命时期及“文革”时期,人生经历“三起三落”(2)开启伟大的历史转折:“文革”后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重大转变(3)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评价: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总设计师

第二篇:21世纪初中国国内大事记(最终版)

2001年 中国加入WTO

2002年胡锦涛当选为新一任总书记

2003年 京九铁路复线全线贯通非典蔓延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重庆开县高桥镇发生井喷事故

2004年 中国内地的冯锦华张立昆等7名民间保钓人士成功登陆钓鱼岛中国在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2005年 中国人口达13亿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

2006年 取消农业税三峡大坝全线建成2008年 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在京举行中国荣登奖牌榜榜首神七发射成功翟志刚首次出舱活动成功

2009年 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2010年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

2011年 中国“十二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歼20试飞成功重庆打黑唱红活动展开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中国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出海试航“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回国

第三篇:试论21世纪初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大片化(范文模版)

试论21世纪初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大片化

论 文 摘 要

2009年的一部《建国大业》无疑给“奄奄一息”的主旋律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剂强心剂让创作者们充满了希望,越来越多主旋律电影创作重视与商业元素结合的“大片化”模式,以争取市场份额“自负盈亏”。此前便有《云水谣》、《集结号》等成功尝试,而后也有《风声》《十月围城》《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在票房收益上取得了不错的回报。在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传统的同时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经验,满足受众口味的同时有效地进行了主流价值的宣扬。努力做到在商业化“主旋律”电影时,也该保证其核心价值的本身意义不被瓦解。

关键词:21世纪初;主旋律;大片化

2009年的一部《建国大业》,让貌似失去“民心”的主旋律电影以新鲜的方式再次走进大众,成为观影主流。据统计,“首映半天票房就达到1500万,上映三天半后便突破1亿.....上映一个多月以来,创造了4.1亿票房”,这无疑给“奄奄一息”的主旋律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剂强心剂让创作者们充满了希望,越来越多主旋律电影创作重视与商业元素结合的“大片化”模式。其实,此前便有《云水谣》、《集结号》等成功尝试,而后也有《风声》《十月围城》《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在票房收益上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一、中国主旋律电影历史沿革

中国电影自有以来,便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与价值。30年代的左翼电影强调电影应该具有“进步思想”、反应社会现实,继而出现了“国防电影”的高潮,比如有名的《联华交响曲》系列,《风云儿女》《上海24小时》等。注重电影的宣传与教化意义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意识形态确定电影的功能性被过分地注重:17年及“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在政策和方针的要求下“戴着镣铐跳舞”,中国的电影全是主旋律电影。“但求政治无过,不求艺术有功”是当时创作者们基本的心态,小心翼翼地“歌颂过去”,比如《南征北战》《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还有“歌颂现实”,比如《五朵金花》《李双双》《阿诗玛》等反应普通人生活的影片。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概念被提出,90年代这类电影重新崛起和兴盛,此时的“主旋律”电影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以宏大叙事为重要特征,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在纪实的基础上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光彩的“历史巨片”类型”,如《大决战》《周恩来》等;另外一种就是“平民化的视角描绘当代生活和当代人物(也包括一部分当代英雄模范人物),在充溢着道德感和东方伦理精神的生活氛围中,完整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社会现实片”类型”,如《焦裕禄》《过年》等。这些影片反映了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要求。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化促使“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革”政策实行,这使“主旋律”电影创作者们不得不考虑由之前的单纯的政治化意识形态表达转向商业元素的摄入,以争取市场份额“自负盈亏”。

二、21世纪初的商业化探索

国家进行电影改制以来,之前受到国家制度保障的“主旋律”电影失去了稳当的庇护,必须开始考虑投入与收益的问题,面临市场严峻的考验。于是“主旋律”电影由完全的“意识形态”载体开始嵌入商业元素以保证市场的收益而不亏本是其必行之道。

21世纪以来,融入商业元素的“主旋律”电影越发走向了大片化,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历史题材献礼片。而正是《建国大业》在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得了商业上的大成功,极大的鼓舞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发展。所谓“大片化”,是指“投资大、制作成本高的影片,多为题材重大、影响面广并有著名影星主演的电影片”生产模式。《建国大业》这类“主旋律”电影完全符合“大片化”,在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传统的同时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经验,满足受众口味的同时有效地进行了主流价值的宣扬。具体商业化探索策略分析如下:

(一)明星

《建国大业》令人惊异地动用了172位明星,大多数都是目前中国最红的演员,各自拥有很多的“粉丝”,不否认观众中很多人就是单纯地冲着数明星而去,体验荧幕奇观。《十月围城》也是用了当红的“大明星”们,票房号召力没有怀疑,加上剧情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保持主旋律格调的同时给个体演员充分的发挥空间,亮点不断闪现,给人强烈的审美震撼”。

(二)大投资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引入商业元素,必然进行了大投资。据了解,长影厂投资拍摄的《辛亥革命》斥资一个多亿人民币,使用大量特技再现革命场景,同时也符合了观众的审美倾向。《建党伟业》投资了7000多万元,《风声》总投资将近8000万,“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都选择了大投资的商业化道路。

(三)剧本

“主旋律”电影创作者在把握历史题材时,惯常使用宏大叙事鸟瞰历史,注重场面的壮观、气势的震撼,往往在电影文本叙事方面不足。而近来的如《风声》《集结号》等“主旋律”电影在剧本创作上有了突破,尝试在情节方面下功夫,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尤其“《风声》依靠精彩的剧本构划出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在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中铺展传奇,在极富张力的情节表现里摄人心魄,时而加快节奏,突破观众的心理预期,时而舒缓下来,所说革命情怀”。“主旋律”电影在剧本处用心做尝试,显然是必要的。

三、可持续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选择的商业模式成功了。首先让“主旋律”电影再次高调地进入观众视野,并引起热议,也获得了票房上的支持;其次,“主旋律”电影成功地宣传了意识形态,观众在不同程度的接触历史的时候,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其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说,“主旋律”与商业元素的结合,使电影“寓教于乐”,引领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建国大业》等影片的这种尝试无疑值得中国“主旋律”电影未来发展去借鉴。

但是,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怎么样做到让“主旋律”电影在赢得商业回到的同时不失其“政治严肃性”呢?这是值得电影研究者们深思的问题。要使“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健康,应该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策略,首先要保证不一味地以突兀的“奇观”“噱头”讨好观众,而要注意内容的丰满,且不能失去“主旋律”电影的核心价值。然后就是注意“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主旋律”电影在经过政治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之后,在商业化探索的道路上已有成效,不断地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是值得欣慰的。作为中国电影必须存在的一部分,“主旋律”电影肩负的中国电影的繁盛之责重大,必须不断地与社会发展适应和调和,才能厘清当下的方向。而在商业化“主旋律”电影时,也该保证其核心价值的本身意义不被瓦解。

参 考 文 献

1.丁寅博,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探究.社会科学论坛.2010,20.2.万国庆,变革与转型社会语境中的“主旋律电影”——90年代的中国电影论析.咸宁师专学报.第19卷第5期.3.电影那些事儿之——主旋律电影的商业成败.http://

第四篇: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

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

——历史展览

●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本节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还另外尝试其他形式的活动。例如可以围绕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开展“演讲比赛”;也可以注意整理发掘民生变迁的趣味话题或内容,撰写相声与小品作品,并进行相关文艺表演;还可以进行“模拟电视访谈”等。

2.教材对本节课活动的内容、任务、目的、成果、过程、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指导,建议教师在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

(1)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百年的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选择好更具体的活动主题。然后对本班或本年级同学中选题情况进行统计归类,按相同题类进行分组,要求同组同学加强协同合作与研究。

(2)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或相关展览会、或文艺演出、或演讲比赛等。

(3)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百年民生的变迁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其历史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与科研的能力。

(4)制定一个较详细和完备的活动过程、步骤的流程表。

如:

(5)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对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一些常见方法、历史分析与探索的规律性因素进行说明和指导。

●教学案例

【例1】 “中国女性服装百年时尚回顾”——小型历史学习展览会。

在确定了活动主题后,制定一个流程表,有序地去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展示活动成果。

图1清末旗女的旗服和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

(17世纪,随着清军入关,清王朝开始在全国的统治,其妇女着装形式逐渐成为中国妇女着装的流行样式;汉女在继承了明代妇女着装和借鉴满族旗服形式的基础上,流行如上图所示上衣下裳制女服)

图2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女士丝绸旗袍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着装继承了晚清旗袍的样式,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即相对于封建时期旗服来说,着装比较开放、优雅,能更好地展现女性魅力。这也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统治在中国结束的时代反映)

图3“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军事化特征,即所谓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图4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流行的喇叭裤、夹克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极“左”思潮中解放出来,服装款式借鉴西方样式,体现出新颖、自由、奇特的特征)

图5模特在展示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服饰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女性着装进一步自由和开放,更加注重人体的线条美,突出了性感主题)

【例2】 车轮滚滚

央视国际《走近科学》栏目2004年09月22日17:1

1解放前

清末时期,北京城基本没有汽车,少数有钱人的代步工具也只是人力车和畜力车。1913年,北洋政府开始提议组建北京电车有限公司。到1921年,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作为官股,并吸收商股,筹办官商合资的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12月,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这条从前门至西直门的线路,全长9千米,往返行驶有轨电车10辆,俗称“铛铛车”„„北京的城市公交事业由此起步。

当时,电车公司的车辆大多购自法国,或由法国向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家购进。到1930年,北京电车的营运线路已经发展到了6条,线路总长度为39.787千米。1935年初,北平市政府决定开办公共汽车,筹资30万元订购了30辆大客车,目的是弥补市区电车运力的不足,同时发展郊区和游览线路。

但到1949年解放前夕,电车公司没有新增一辆车,也没有新开一条线路,日常运营仅靠贷款修复部分车辆。在册车数虽有141辆,但能够行驶的只有49辆,北平公交运营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建国初期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前门开入,欢呼的群众挤满了街道。这座千年古都迎来了一个新纪元,但昔日辉煌的都城如今却是百废待兴。街道上有人力车,马车,甚至还有轿子。作为公共交通的主力还是始建于1924年的有轨电车。但在解放的时候,只有49辆电车勉强能走,将近100辆电车停在车场里,无法动弹。

但在当时的公共交通条件下,还就是乘坐电车,才能够代步。尤其是西直门一带,劳动群众比较多。他们上天桥,那就得坐有轨电车。由西直门上车,一直坐到天桥一带。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经过半年的抢修,所有的电车终于又奔跑在长安街上。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许多群众乘坐电车,来到了天安门前,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不久,北京公交开通了贯穿长安街的电车线。每逢周末,市民们都可以乘坐电车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跳舞、参加大合唱。但当时乘坐电车并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那时车门是从来关不上的,就是车在行驶的过程当中,外边还挂着好几个人,甚至车后面,也要挂着几个人,可想而知当时交通的紧张状况。

有轨电车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上面都有一条像大辫子一样的电杆,接受电流,驱动车辆。电杆与电线会发生碰撞,丁当作响。可是这些在长安街上跑的电车都是法国制造的,已经使用了25年,性能老化,驾驶电车完全是一项力气活。

当时北京的有轨电车以前门为中心,共有10条线路,票价五分。建国后不久,北京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由于有轨电车需要铺设铁轨,这就占用了宝贵的城市道路。电车的运行线路短,不能输送更多客流,从1956年起,所有有轨电车的铁轨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无轨电车,曾经丁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从此就从长安街上消失了。

斯柯达

据老司机们回忆,过去培养司机都是由北京公交总公司的驾校培养。那个时候学司机的条件相当高,可不像现在这样人人都能学开车,那时候的青年工人必须要达到北京市劳模的标准,才能够送到驾校去学开车。但在1954年,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进口了大批的车,这就需要大量司机,所以由各个车厂自己来培训。那个时候学开车也挺快,有的司机学了28天半,就出来开车了,社会上都称他们是28天半的司机。很快他们就开上了一种新的公共汽车——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

当时引进的公共汽车是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斯柯达。这被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大客车,一次能拉四五十人,由于采用汽油发动机,时速可达60千米。这和以前的电车相比,简直是鸟枪换炮。但当时我国的石油严重匮乏,斯柯达跑起来也很勉强。

当时老百姓就抱怨说,你们这个公交车,是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

九十人推。车一灭了怎么办,发动不起来,就得靠许多老百姓去推。

坐斯柯达,竟然还得随时准备推车,不仅让市民叫苦连天,也让司机们头疼不已。但这可是当时北京城唯一能跑的公共汽车。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司机们称为“土豆”的客车,竟然创下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它们最长的使用年限30年,最长的运行里程240万千米才报废,平均斯柯达报废里程180万千米。

算下来,每辆斯柯达绕地球跑了45圈,运送8千万人次。斯柯达车确实到了极限,它也为北京的交通作了贡献。一直到1984年,斯柯达车才从长安街的滚滚车流中消失,但它们创下的纪录,恐怕再也不可能被打破。

其实,斯柯达车还被改装过很多次。最有意思的是在1956年,人们也是敢想敢干,在这个斯柯达车的后面,给挂上了一个拖车,这个拖车跟现在的铰接式的公交车可是不一样,这个铰接是用铰接盘把前后车给它连动起来,它可以通的。当时挂的那个拖车,完全就是另外一个车,用一个牵引杆把它连起来。特别是在长安街沿线跑的这个拖车,很大,相当于一个解放卡车的车身了。但人坐在里面,是非常不舒适,一颠一颠的。可是它能多装人,因为当时我们的公交车基本上都是进口的,数量还是不够。于是人们迫切地盼望国产的公交车能早点出来。

解放牌汽车问世

1956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缓缓开下了生产线,整个汽车城沸腾了。从这些老镜头里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欢欣鼓舞的气氛。第一批驶下生产线的解放牌汽车,是一款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汽车,载重量为4吨,最大时速65千米。1956年10月,第一批40辆解放卡车就运到北京,由北京客车厂改装成公共汽车。

但这40辆还是比较简陋的,连驾驶室都没动,直接在后边做了一个公共汽车的车厢,也不大,只是4米多长,也就能拉30多人,而且地板也比较高。从这时起,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仿造斯柯达的样式,打造全金属的公共汽车。

1957年底,解放牌客车终于驶上了长安街。这是第一辆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客车。从此,它和斯柯达一起,成为北京公共交通的中流砥柱。但在司机们的眼里,开解放车仍然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因为解放客车的发动机噪声特大,密封也不好,一发动,驾驶室里连黑烟都冒出来。

从1960年起,我国的汽油供应又一次遇到严重困难。为了让有限的汽油发挥最大效益,公交司机们想了各种方法。有的司机,为了用脚踩油门的时候感觉更好一点,他就不穿鞋,只穿一个很薄的鞋帮,就跟鞋垫一样,就是为了踩油门的时候能更好地感觉油门的深浅。

为了缓解不断增长的交通压力,长安街开始不断拓宽,1958年,长安街东面的复兴门和西面的建国门相继被拆掉,十里长街开始显现出来。当时在长安街上跑的基本上都是公共汽车,车少,路宽,司机们根本不必担心塞车。但由于公交车的数量太少,在汹涌的人流面前,公交车很快就不堪重负。拥挤,几乎是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坐公交车的写照。北京的公交在重载下艰难前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神州大地。古老的北京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无论是斯柯达,还是老解放客车都已经服役了25年,它们已经到了车辆使用的极限。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设计一种新的公共汽车来取代它们。

这一方案经过反复修改后,被定为黄河客车,它将彻底取代老解放。1984年,黄河客车终于出现在长安街上。乘客们第一次发现,现在的公交车似乎比以前的要多出一截。不仅装的人多了,而且上下车也更方便了。

过去,斯柯达车从地面到车厢,有1米1高,乘客一共得踏三步,才能踏到1米1的高度,显然给乘客带来了不便。现代的公交车都没有这么高的地板。黄河客车的车厢高度,只有0.7米高,比斯柯达要低40厘米,乘客上下车变得方便了。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到120

马力,速度更快了。但司机的驾驶环境还是非常简陋。方向盘重,离合器也重,时间一长,司机感觉相当疲劳。

最让人头疼的是,乘车的拥挤状况并没有改变。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也是乘车人最痛苦的时候。长安街上跑着的公交车几乎都挤得满满的,人们像沙丁鱼塞在罐头里一样。以至于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别挤了,别挤了,为什么公交车总是这么挤。

当时北京的客运部门做过调查,在车厢里面一平方米的面积,如果是39号鞋的话,才能码下11双39号的鞋垫,可是实际的调查结果是,一平方米当时要坐13个人。可见当时的公共汽车的拥挤程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古老的北京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北京已经是一座有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的公交车就像忙碌的工蜂,每天要运送数百万次的人流,公交车拥挤不堪的状况会不会得到彻底的改善呢?

巡洋舰

宽阔的街道曾是北京的特征,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美道,元大都的一些街道“其宽广的程度,前所未闻”。但是随着北京的快速发展,那些原本为马车和驼队准备的宽阔街道已经变得太过拥挤。原来的长安街就是从西单到东单这一段,既窄又短,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长安街不断拓宽,才变成今天的模样。如今交通部门已表示,北京旧城的路已没有可拓之处。于是北京的公交部门提出,新的公交车必须做到三大:一大就是大容量,就是车身能多装乘客;再一个大就是大马力,速度快;再一个大,就是要大开门,因为人多,只有车门大,才能快上快下。

进入2000年,北京的公交车却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北京市的汽车总数已经超过200万辆,每天早晚,超过80万辆的汽车会行驶在外城和二环之间,这时一场小小的事故,庞大的车队就会立刻被塞得不能动弹。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整个北京城区的道路基本处于拥堵状态,所有的人都叫苦不迭。

技术人员开始希望有一种既能有火车那样的载客量,同时又具有汽车灵活机动性的公交车,这就必须把公共汽车做得非常大。

2000年起,一种全新的大客车,驶上了长安街,它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巡洋舰。无论是长度还是容量,巡洋舰都称得上是北京最大最先进的公交车。车上装有液晶电视,随时发布天气和道路信息,售票员也不用大声吆喝。

现在的巡洋舰已经是一辆融合高科技的现代客车。它的心脏是一台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动机,对环境的污染很低,动力强劲,时速高达120千米。司机驾驶时,加速减速,只需要轻踩油门,一次可以运送220人,但这还算不上什么,一种比巡洋舰更先进的客车即将问世。

这是一种低地板的公交车,这种低地板公交车,只有一级踏步,车箱内是平的,车厢最低离地可以达到240毫米。这种车投入使用后,无论对老年人,对儿童,还是对残疾人都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车。

但长安街上的车流与日俱增,要让公交车在滚滚车流中杀出重围,多拉快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不久,北京将在南中轴路上,开辟我国第一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从前门到南郊的德茂庄。这条线路仿效著名的公交城市巴西库里提巴的经验。公交车将在封闭的专用公交车道上行驶。这样几乎不会塞车,或许才能使北京公交车彻底告别55年来的拥挤堵塞之苦。

从丁当作响的电车到冒黑烟的斯柯达,从第一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客车解放到今天现代化的京华巡洋舰。55年间,北京的公交车用自己的滚滚车轮,见证了长安街的点滴变迁,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

第五篇:21世纪初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方案策划中的主要问题

21世纪初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方案策划中的主要问题策划和设计新世纪之初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应研讨四个主要问题:培训什么?怎样培训?谁来培训?培训得怎么样?

怎样培训?

这涉及培训方式和培训方法;趋向是:减少些讲授,增多些自学、研讨、模拟、实习。

传授式培训。脱产、半脱产、业余的集训式办班,并以面授为主,这种较传统的培训方式,经不断革新后还将长期保留;传统的刊授、函授方式也不会马上消失;通过电脑网络、电视网络来面授和其他方法的传授将日新月异地不断发展,从近程到远程,从单一选择到多种选择,从单向传授到双方对话,以至出现虚似课堂„„。从中国大多数企业、培训机构、受训者及其家庭条件等实情出发,新颖的信息网络式传授和训练,在21世纪初还不可能大面积普及推广。况且真实的面授对于教学双方、学员之间在心理上、感情上和培训效果上均有电视或电脑网络上的面授以及其他传授所无法比拟、无法取代之处。

研讨式培训。无论什么途径。教员的讲授均要逐渐减少,真正做到“少而精”;而组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学员论坛则要切实有效地大大增强。围绕一个精选的主题,组织学员充分准备、认真研究、热烈讨论、相互启发、引起争论,可以形成共识,也可以求同存异。教员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要归纳评述。关键是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模拟式培训。创造最大限度接近现实的情况环境,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行“实战式”的训练。既可以选择群体(团队)方式,也可以选择个体方式。关键也是充分调动学习训练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员的智力或技能。

实习式培训。选择和建设可供有效实习的基地,让学员拜优秀企业家或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为师,挂职或不挂职地参与先进企业的管理经营,最后要有实习报告。这主要适用于后备人员及专门需要的现职人员,高层次者要参与实习企业的决策,其他层次者也要承担实际的工作。

上述各种培训方式可以交叉组合,相辅相成。此外,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参与企业诊断等也不失是可供选择的培训方式和方法。

谁来培训?

这主要涉及培训主体,同时涉及培训体制机制;趋向:培训主体多元化、企业培训自主化,培训资源配置市场化,政府调控间接化,培训市场监管法制化,培训合作国际化。培训主体上,可分为 个人自我培训、企业自行培训、管理院

校(中心)培训、社会多元培训、二元或多元合作培训(包括国内合用、国际合作)。一般情况下,政府和行业的行政机构不应成为培训主体,不宜直接进行培训。除个人自我培训以外,企业和社会的培训机构的资格均要进行必要评估与认证。面向21世纪的需要,要培植或再造一批市场化、多功能、知识创新型的管理院校。

培训体制机制上,一是企业培训自主化。从现在搞试点开始至2005年,绝大多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都应建立核心是企业真正拥有教育培训自主权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有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会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制度。

二是培训资源配置市场化。积极创造和培育各类培育机构(包括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管理院校和普教院校)之间在管理培育上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培训资源(基地、师资、供求信息等)在市场化进程中真正实现优化配置,培植和发展管理培训市场的中介机构,鼓励和推导公共培训机构的产业化。三是政府调控的间接化和培训市场监管的法制化。各类企业和社会的培训机构,在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均应接受政府和行业主管机构的调控、指导和监管,要注重间接化、规范化、法制化

下载15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师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5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师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