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

时间:2019-05-13 18:4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

第一篇: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

方案》的通知

中共十堰市委办公室文件

十办发„2011‟45号

-----------------------★--------------------------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 共 十 堰 市 委

办 公 室

十 堰 市 人 民 政 府办公室

2011年11月15 日

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现提出如下分工方案(列在分工项目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为主要参加单位)。

一、工作分工

(一)以重点贫困村、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基本扶持对象,把稳定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市扶贫办、市农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民族宗教局、市统计局、市农调队等)

(二)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开发、加快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手段,实行开发扶贫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机结合。(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统计局、市农调队、市残联等)

(三)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努力建成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特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绝对贫困现象明显缓解。到2015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实现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住建委等)

(四)力争到2015年,完成“六个五”的目标任务,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新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培植扶贫龙头企业50家,完成整村推进500个村,扶贫搬迁5万人,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万人。重点贫困村达到“八有”:即有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有通畅的村级公路,有通讯、广电设施终端,有综合服务社,有标准村级卫生室,有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有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委组织部、市能源办、市人社局、市供销社等)

(五)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各县市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经管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等)

(六)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与改造,因地制宜抓好乡村库、塘、堰、渠、窖、井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搞好贫困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5年,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0.5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点贫困县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

(七)交通。到2015年,贫困村有一条达到通畅标准的村级公路。(市交通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

(八)生产生活用电。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负荷率,切实解决少数农村无电问题。(市供电公司、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

(九)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五改三建”工程,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80%以上的农户达到“四位一体”沼气池。(市能源办、市扶贫办、市水利局等)

(十)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力争让每户贫困农民都能住上安全房。(市扶贫办、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妇联、市残联等)

(十一)教育。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5%左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市教育局等)

(十二)医疗卫生。到2015年,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达到标准化要求,医疗设施、基本药物配备齐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体系比较健全,群众就近就便能够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卫生局等)

(十三)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的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乡镇有综合文化站,80%以上行政村有文体设施。(市广电局、市文体局、市财政局等)

(十四)社会保障。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求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基本完善。(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残联等)

(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稳定低生育水平。(市计生委等)

(十六)林业和生态。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生态植被进一步改善。面源污染有效治理,水源区水质安全明显提高。(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移民局、市南水北调办等)

(十七)实施“五大工程”。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走“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新文明新村”的扶贫开发路子,积极探索连片开发扶贫新模式,着力产业扶贫工程、生态家园工程、文明新村工程、能力提升工程、扶贫搬迁工程等“五大工程”。(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畜牧局、市能源办、市住建委、市农办、市委宣传部、市综治委、市文体局、市人社局等)

(十八)打造“六个扶贫开发示范区”。即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示范区、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区、竹房城镇带扶贫示范区、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扶贫示范区、革命老区重点扶贫示范区、城区农村扶贫开发示范区。(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畜牧局、市能源办、市住建委、市农办、市委宣传部、市综治委、市文体局、市人社局等)

(十九)积极争取国家、省扶贫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尽早启动秦巴片区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深入抓好国家连片开发、互助资金、彩票公益金、科技扶贫,以及扶贫贴息贷款、老区片区开发、插花乡镇等试点项目。到2015年,力争国家、省扶贫试点项目基本覆盖各县市区。(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

(二十)完善扶贫投入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抓手,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投入力度,形成扶贫开发合力。确保重点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整合资源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畜牧局、市能源办、市住建委、市农办、市文体局等)

(二十一)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把扶贫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市级财政扶贫投入应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逐年有所增加,重点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各县(市、区)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每年安排本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不低于上年度国家、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10%,并实行专户专项管理,重点用

于解决本地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的贫困问题。(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发改委等)

(二十二)认真落实国家、省扶持贫困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市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关于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及农户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及人才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扶贫项目在资金扶持、税费减免、手续办理、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行、市国土局、市林业局、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等)

(二十三)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单位加大对口帮扶重点贫困县力度。深入开展市、县(区)直部门、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结对帮扶贫困村。坚持实施“1321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开展“百企联百村”等多种形式的村企共建活动。(市扶贫办、市农办、市经信委、市委组织部、市工商局、市工商联等)

(二十四)组织开展部队定点挂钩扶贫、军地联合培训、军民共建文明新村等活动。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等社团组织,结合各自职能和特色,开展创业就业扶贫行动、青春富康行动、巾帼致富促进行动、科普示范扶贫行动、残疾人扶贫、工商企业家扶贫等行动。发挥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协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的组织和桥

梁作用,引导多方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到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市军分区、市总工会、市共青团、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工商联、市老促会、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等)

(二十五)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专户专账管理,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强化各级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职责,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完善扶贫资金审计制度,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对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坚决纠正,依法严肃处理。(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检查院等)

(二十六)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加强重点贫困县市贫困监测。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不断规范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更加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成效,定期开展扶贫绩效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扶贫办、市统计局、市农调队等)

(二十七)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按照“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抓落实”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党

政主要领导责任制,切实强化县(市区)党政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对本地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亲自抓,明确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完善扶贫绩效考评制度,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将部门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定期检查、考核、表彰。(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扶贫办、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

(二十八)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把有责任感、事业心强、精明能干、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同志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特别是要选好村一级的带头人。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形成能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致富群众的工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能力。加强贫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一会两票”民主决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实行村务公开,抓好综合治理,为扶贫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扶贫办、市经管局等)

(二十九)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工作机构的领导,帮助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安排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重点县市每个乡镇要配备一名专职扶贫干事,隶属乡镇及县市扶贫办双重管理。切实加强扶贫部门自身建设,提升能力素质,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扶贫办等)

(三十)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切实加强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对扶贫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为完善中国特色扶贫理论和政策体系作贡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等)

二、工作要求

(一)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高度重视,精神组织,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牵头单位对分工任务负总责,要及时协调各参加单位做好各项工作并汇总进展情况,主要参加单位要根据各自任务分工,大力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分工任务中,属于制度建设的,要抓紧研究,提出方案;属于项目实施的,要尽快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进度

安排;属于原则性要求的,要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有关工作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三)市委、市政府将定期开展《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并对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市扶贫办要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跟踪各项任务的具体落实情况,形成年度扶贫开发报告,开展《规划》评估,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情况。各牵头单位在要在每年10底前将牵头负责工作的落实情况报送市扶贫办,由市扶贫办将落实情况汇总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报市委、市政府。

主题词:工作安排 扶贫开发 规划 方案 通知

中共十堰市委办公室 2011年11月 15日印发

共印 220 份

第二篇:《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件

十政办发〔2011〕122号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减少贫困,缩小差别,加快推进和谐十堰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结合十堰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以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创新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减少贫困人口40.22万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941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涌现了一批扶贫开发先进典型,创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经验,由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十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扶贫开发面临困难与机遇。十堰是国家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五县一市均为国家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区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扶贫开发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现有贫困人口89.2万人,贫困发生率33.3%。二是收入水平低,稳定增收难。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比全国5919元少2420元,比全省5832元少2333元。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留守农民素质低,开发能力弱,产业扶贫遇到许多新难题。三是基础设施差,制约因素多。通村水泥路覆盖人口仅60%,尚有30%的村民小组仍是砂石(土)路;还有128万人没有实现饮水安全,33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生存艰难,发展受限。四是生态建设任务重,政策性限制严。我市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国家功能区划分为限制发展区,建设成本高,限制因素比较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扶贫开发新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省新十年《纲要》全面启动,我市整体已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秦巴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入推进,库区移民后扶政策及中直对口帮扶水源区力度不断加大;中部崛起和“一城两带”战略的实施,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更多更有利的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市多年来扶贫开发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十二五”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

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是我市重大历史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承担着打基础、固根本的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担着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任;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承担着缩小差距、促进稳定的重任。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十堰的迫切需要。必须把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统三分”战略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以重点贫困村、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基本扶持对象,把稳定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全

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五)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瞄准贫困人口,以促进贫困人口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帮助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和发展中困难,努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基础先行、社会同步”的要求,把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摆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臵,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重视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把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计划生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不息,真抓实干,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对象范围

(六)重点扶持对象。“十二五”时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已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市为89.2万人。重点范围是五县一市三区(即郧西县、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500个重点贫困村(包括325个扶贫重点村、125个老区重点村、50个插花重点村)、25个重点老区乡镇、3个重点插花乡镇。

四、目标任务

(七)奋斗目标。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努力建成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特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绝对贫困现象明显缓解。到2015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实现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八)具体任务。

1、专项扶贫任务。力争到2015年,完成“六个五”的目标任务,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新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培植扶贫龙头企业50家,完成整村推进500个村,扶贫搬迁5万人(其中生态移民1.5万人),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万人。

重点贫困村达到“八有”:即有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有通畅的村级公路,有通讯、广电设施终端,有综合服务社,有标准村级卫生室,有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有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

2、行业扶贫任务。

——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各县市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与改造,因地制宜抓好乡村库、塘、堰、渠、窖、井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搞好贫困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5年,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0.5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交通。到

2015年,贫困村有一条达到通畅标准的村级公路。

一一安全饮水。到2015年,重点贫困县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生产生活用电。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负荷率,切实解决少数农村无电问题。

一一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五改三建”工程,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80%以上的宜建农户达到“四位一体”沼气池。

——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力争让每户贫困农民都能住上安全房。

一一教育。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5%左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

——医疗卫生。到2015年,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达到标准化要求,医疗设施、基本药物配备齐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体系比较健全,群众就近就便能够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的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乡镇有综合文化站,80%以上行政村有文体设施。

——社会保障。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求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基本完善。

——人口和计划生育。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县出生人口特别比趋向正常。

——林业和生态。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生态植被进一步改善。面源污染有效治理,水源区水质安全明显提高。

3、社会扶贫。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扶贫事业,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共同脱贫致富。到2015年,基本形成定点扶贫、协作扶贫、军队扶贫、社团扶贫、企业扶贫“五位一体”的社会大扶贫工作新格局。

五、工作重点

(九)实施“五大工程”。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走“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新文明新村”的扶贫开发路子,积极探索连片开发扶贫新模式,着力抓好“五大工程”。

——产业扶贫工程。坚持产业至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区域产业规划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土地整理、改造升级为重点,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培植专业大户和中介组织。重点围绕全市特色产业“四个百万工程”(即百万亩茶叶、百万亩中药材、百万亩核桃、百万只山羊),扶持贫困村兴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重点村达到人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扶持重点扶贫龙头企业50家。努力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

——生态家园工程。发挥行业扶贫优势,整合政策资源,以“五改三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建沼气池、建安居房、建致富园)工程为重点,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基本消除贫困户住危房现象,基本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收视难、安居难等问题,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水平,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文明新村工程。结合整村推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村级文化生活,提高村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增强村级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把重点贫困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能力提升工程。把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大计,按照“计划指导、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部门协作、全程监管”的改革要求,完善雨露计划管理方式,重点培训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着力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对存量劳动力有选择性地进行短期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培训1万人,五年培训5万人,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传统产业技术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逐步使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积极开展扶贫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村支部书记及各级扶贫业务人员培

训,提高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能力。

——扶贫搬迁工程。把扶贫搬迁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以生存环境条件最恶劣地区为优先地带,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根本着眼点,总体规划,分批推进。对生存环境特别恶劣、扶贫难度特别大、投入成本特别高的村,逐步探索整村(院)扶贫搬迁、集中安臵的模式。五年完成5 万人扶贫搬迁和1.5 万人的生态移民任务。

(十)打造“六个扶贫开发示范区”。

——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示范区。争取国家早日启动秦巴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高起点编制专项规划,采取特殊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重点贫困县市经济综合实力。

——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试点县(市)三年发展取得明显变化,五年建设成为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相关政策,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试点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力争到2013年,实现整体脱贫奔小康目标,成为全省脱贫奔小康的先进试点县(市),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排头兵”。

——竹房城镇带扶贫示范区。围绕“竹房城镇带”建设 的总体布局,将扶贫开发与城镇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贫困村、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扶贫搬迁和生态家园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公共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改善环境面貌,增强综合实力,努力把竹房城镇带打造为全省山区城镇化扶贫示范区。

——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扶贫示范区。围绕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总体部署,以服务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妥善处理扶贫开发与水源区生态保护关系,积极探索解决生态脆弱区扶贫攻坚问题。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开展节能减排、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等综合扶贫开发措施,加快建设汉江生态扶贫示范区。

——革命老区重点扶贫示范区。以25个重点老区乡镇、125个老区重点村为主要区域;以培植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把老区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安排老区重点乡镇的整村推进和整乡推进,实行老区政策、扶贫政策和其它专项政策的有效叠加。积极发挥老区建设促进会和扶贫基金会服务老区的独特作用。力争到2015年使重点老区乡镇贫困村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城区农村扶贫开发示范区。加大城区农村扶贫力度,按照稳定增收发展产业、转移培训促进就业、消除危房安居乐业的要求,着力抓好城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贫困人口转移培训及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城区旅游扶贫,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缩小发展差距,努力把城区农村建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扶贫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城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以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得到完善,贫困户住危房现象基本消除。

六、政策措施

(十一)完善专项扶贫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省扶贫政策支持。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捕捉信息,加大力度,针对性地做好国、省各类扶贫试点项目争取工作。着力争取国家尽早启动秦巴片区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深入抓好国家连片开发、互助资金、彩票公益金、科技扶贫,以及扶贫贴息贷款、老区片区开发、插花乡镇等试点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努力做到实施一批、报批一批、储备一批。到2015年,力争国家、省扶贫试点项目基本覆盖各县市区。

——完善扶贫投入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抓手,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投入力度,形成扶贫开发合力。确保重点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整合资源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把扶贫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市级财政扶贫投入应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逐年有所增加,重点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各县(市、区)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每年安排本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不低于上国家、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10%,并实行专户专项管理,重点用于解决本地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的贫困问题。

(十二)整合行业扶贫政策。

——加大行业扶贫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行业职能部门作用,切实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加大贫困对象的扶持放在突出位臵。各行业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时要向贫困地区、扶贫对象重点倾斜,贫困村、贫困户涉及的道路、水利、安全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由各职能部门优先安排。

——认真落实国家、省扶持贫困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市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关于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及农户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及人才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扶贫项目在资金扶持、税费减免、手续办理、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三)广泛组织社会扶贫。充分发挥社会扶贫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对口帮扶。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单位加大对口帮扶重点贫困县力度。深入开展市、县(区)直部门、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结对帮扶贫困村。各帮扶单位制定帮扶计划,组织帮扶专班,将帮扶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实施“1321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

──村企共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互惠互利、共建共赢的机制,开展“百企联百村”等多种形式的村企共建活动,动员企业到重点贫困村兴建基地、联办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实施整村推进打好基础。

──军队扶贫。把驻十堰部队作为推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把地方扶贫开发工作所需与部队所能结合起来,组织开展部队定点挂钩扶贫、军地联合培训、军民共建文明新村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和加强驻军及武警部队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结对帮扶。坚持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帮助制定脱贫致富规划、提高素质能力、解决民生问题,扶持致富项目,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社团扶贫。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等社团组织,结合各自职能和特色,开展创业就业扶贫行动、青春富康行动、巾帼致富促进行动、科普示范扶贫行动、残疾人扶贫、工商企业家扶贫等行动,发挥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协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的组织和桥梁作用,引导多方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到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十四)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专户专账管理,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强化各级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职责,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完善扶贫资金审计制度,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对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坚决纠正,依法严肃处理。

(十五)加强扶贫统计与绩效评估工作。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加强重点贫困县市贫困监测。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不断规范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更加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

扶贫开发成效,定期开展扶贫绩效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七、组织保障

(十六)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按照“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抓落实”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切实强化县(市区)党政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对本地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亲自抓,明确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完善扶贫绩效考评制度,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将部门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定期检查、考核、表彰。

(十七)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纳入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参加基层扶贫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把有责任感、事业心强、年富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同志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特别是要选好村一级的带头人。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形成能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致富群众的工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有钱办事” 的能力。加强贫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一会两票”民主决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实行村务公开,抓好综合治理,为扶贫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八)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工作机构的领导,帮助解决机构设臵、人员编制、经费安排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重点县市每个乡镇要配备一名专职扶贫干事,隶属乡镇及县市扶贫办双重管理。切实加强扶贫部门自身建设,提升能力素质,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十九)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切实加强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对扶贫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为完善中国特色扶贫理论和政策体系作贡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农村扶贫开发推进规划

县桥自弯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2011-2012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22公里,距桥自湾乡集镇2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常驻农户261户,1020人,其中男性500人,女性520人;劳动力人口412人。全村总面积7228亩,其中山地面积6070亩,山塘水库2座,耕地面积617亩,其中水田516亩,旱地101亩。2010年村农户人均纯收入800元,其中农业收入420元,非农业收入380元;全村粮食总产350000公斤,其中稻谷225000公斤,人均产粮345公斤。全村年出栏生猪1.2头。全村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200人。全村退耕还林面积500亩,生态林面积800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250户,参合率95%。村集体经济是空白。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

(一)贫困现状

1、经济均属自给自足。百姓从事的均为传统农业,人均纯收入1600元。

2、90%的农户均住的是四、五十年的破木房,少数还是人畜同居。

3、村里40岁还没娶媳妇的有40人,五保户2人,低保户43人。

4、全村人饮水困难。

5、无集体经济。

(二)原因分析

1、村无支柱产业,属传统的农业生产,群众无稳定的收入来源,缺少生产发展资金;

2、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成本高;

3、地质条件差,村民安全生产生活缺乏保障;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生产和管理水平。

5、位置偏僻,与国家工程建设无缘,又从未扶贫过。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

一、规划目标

通过两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柏杨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生态循环农业逐步形成,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提高。贫困村面貌发生显着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布局和范围

1、总体目标。通过两年建设扶贫工作,实现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4000元,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善。贫困人口数由2010年的232人减少到0人。具体见表

柏杨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效益对照概算表

项目内容

单位

2010年末数

2012年末预计数

增减净额

增减

比率

农民地均纯收入

1600

4000

2400

贫困人口数

320

232

100%

民政低保人口

5粮食总产量

万斤

350

620

270

人均粮食占有量

万斤

300

500

200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150

280

130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200

120

猪年末存栏数

180

300

120

羊年末存栏数

200

100%

牛年末存栏数

有效灌溉面积

200

260

农村用电量

52000

63000

11000

化肥施用量

200

300

沼气池

不通公路行政村数

不通公路自然村数

不通电行政村数

不通电自然村数

不通电话的行政村数

不通电话的自然村数

人、畜饮水困难的人数

1020

600

420

畜数

320

300

没有安全饮水的人数

1020

600

420

100%

村小学数

1辍学人数

农村科技人员

0

地方患病人数

0

0

0

参加合作医疗人数

970

970

0

参加新农保人数

500

560

特困医疗求助人数

村卫生室个数

0

基层组织活动室

0

远程教育

32集体经济收入

元2、2011-2012年分建设内容

2011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修通还村公路2.5公里,总投资40万元;投资30万元解决200户900人饮水问题。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20万元,种植200亩烟叶。

(3)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26万元,修建村级活动中心。

2012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75万元硬化3公里12个组的公路。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10万元养牲猪300头、母猪50头、土鸡2350只、羊100只。

(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投资20万元实施40户的改厨改厕、沼气建设。

(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1万元扶持20人的专业人口培训。

三、建设任务

1、主要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道路建设:修建通村公路2公里,大峪-郭家界2公里。

水利:建4个水池,饮水管道6千米。解决150户,600人饮水难问题。

其他:

--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发展烟叶200亩;发展养殖良种母牛50头;发展牲猪养殖300头;园中养土鸡2350只;山羊200只,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使全村农户根据居住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实现因地制宜发展。着力扶植我村优质稻基地,形成**特色观光农业园。

--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一建三改,新建沼气池40口,配套三改40户。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培养科技示范户2户;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人;组织专家现场对烟叶种植和油茶种植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新建、整修卫生室1个、两层200平方米村级活动中心1个。成立油茶种植协会,培养种植大户40人,养殖大户8人;户户通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覆盖率达100%。

第三章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来源

预计总投入3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9%;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7%;地方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社会帮扶资金3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1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在总投入中,基础设施建设占51.5%;增收产业培育占23.4%;环境与生态建设占11.3%;社会事业建设占12.8%。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析

中央财政投资100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入4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6%;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3万元,占23%;环境与生态建设10万元,占10%;社会事业建设21万元,占21%。

三、社会扶贫其他投入情况

社会扶贫及其他投入总额为18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占5.5%;交通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水利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卫生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民政专项资金12万元,占6.6%;环保专项资金8万元,占4.4%;能源专项资金13万元,占7.2%;农业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国土专项资金5万元,占2.7%;社会筹措12万元,占6.6%。

第四章技术标准和投资概算

本规范中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产业建设项目技术标准以行业部门出台的项目技术标准和市场现行价格为依据。分项目技术标准如下:

一、技术标准

1、基础设施

--道路:根据交通部颁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硬化公路设计速度为20KM/H,设计荷载汽-10级,履带-50,路基宽度4米,泥结碎石路4.5米,水泥路面3.5米,根据地理位置设错车道。最大纵坡度9%,最小平面曲线半径15米。路侧水系畅通。

--安全饮水建设:按照国家2006年12月29日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

2、人居环境建设

--“三改”技术标准

改厨:地面硬化:墙身砂灰抹平,离地1.5米贴墙砖,1.5米以上用白色涂料粉刷;灶台、操作台、碗柜、水缸分设,布局合理,同时用瓷砖铺面。

改厕:厕所有门,有条件的分设男女厕所,建浴室,安装热水器;改**冲式厕所,有条件的安装陶瓷大便器,配备水冲设备;内墙用砂灰抹面,有条件的贴墙裙;达到整洁、无蝇、无臭的要求。

改圈:以石板或水泥地板结构为主、每孔圈以3.5m×2.5m为宜,并设宽深为30×20cm的排泄沟1条通向沼气池口。开设通风窗、采光窗,有条件的可安装自动饮水器。

--沼气池建设标准。①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采用活动盖式圆筒形沼气池;②按照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美化环境和沼气池、厕所、禽兽圈舍“三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将沼气池建于畜圈下;③池型结构可因地制宜选择混凝土整体浇注或砖混结构;④进出料间中线夹角应大于90度,小于或等于180度,出料间盖板采用标号不低于C15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并在一侧安装提板环;⑤沼气池的施工标准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⑥设备安装执行GB/T7636-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设计规划》和GB/T7637-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施工安装操作规程》。

3、产业发展

--种植业:以低碳有机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为方向,形成一村一品。烟叶种植及油茶,在我村有良好的基础和生产实践,严格按无公害标准栽培,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形成城市居民周末回归农村的一个生态旅游地。油茶种植在县林业局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做好防病防灾工作。

--养殖业:以生猪发展为主,联户成片培植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

4、社会事业建设

村委会及村卫生室:维修村委会并添置设施、新修村卫生室面积240平方米,严格按照县统一统计和施工。

科技校训:采取“三个一”(即发一本技术小册子,讲一堂技术辅导课,办一个现场培训示范点)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对一些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入组进行培训,指导示范。通过培训,使每人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户均有2名掌握使用科技明白人。

二、投资概算

本规划设计项目四大类13个子项目,经测算总投资35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6个215万元,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个30万元,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2个70万元,社会事业建设项目3个35万元。具体见附表。

第五章保障措施

柏杨村在整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中,将加强班子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入渠道、营造良好氛围、发扬优良作风。

柏杨村扶贫开发组织机构由村民选举,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按照群众的意愿和国家扶贫政策编制规划,按规划内容进行项目实施,与有关联村民联系,协调相关事宜,监督工程质量,工程内容与规划是否相符,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整村推进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实施监督领导小组

组长:高**副组长:肖星成员:向绪银、田运锡、、胡正华;

第六章附图、附表

一、附图

贫困村区域分布图

二、附表

1、纳入规划贫困村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一览表

3、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日期:2012-05-08 来源:广西扶贫信息网 作者: 阅读:2093次 字体:大 中 小

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抓住新机遇,深入贯彻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我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实现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继续组织实施和全面完成《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意见》,战胜各种灾害,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层层落实扶贫责任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整村推进和连片特殊特困区域开发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对406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和对连片特殊特困区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大石山区特困村屯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试点工程,培训和引导贫困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稳定就业。突出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综合素质提高,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和推行贫困群众参与式扶贫。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全区扶贫开发投入达296.8亿元,其中中央扶贫资金35亿元,自治区财政10亿元,扶贫项目贷款75亿元,社会各界等61亿元,水库移民投资115.8亿元。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按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继续开展连片特困的大石山区五县、桂西五县、距边境0—20公里范围内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区新、改、扩建通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屯)道路2万多公里,使贫困村通公路率由2005年的47%提高到2010年的96%以上,贫困村20户及以上自然屯通简易公路率由55.61%上升到84.68%,贫困村交通难得到有效缓解;在贫困村建设沼气池92万座,4060个贫困村沼气入户率达50%,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55%,贫困地区的生态明显改善;解决了35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改造贫困农户茅草房或危房4.5万户;建设水库移民新村591个,建设库区村屯道路3958条、饮水项目1042个,搬迁安置水库移民6.49万人;对缺乏生存条件的18.5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同时巩固完善了部分历年扶贫异地安置场点的建设。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加大扶贫项目贷款和到户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力度,扶持和培植了113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新建、续建一批甘蔗、水果、桑蚕、中草药、香料、茶叶、剑麻等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生产基地,扶持贫困农户养殖一大批牲畜和家禽,扶贫产业覆盖95%以上的贫困村。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782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平均增长14.2%,增幅高于全区水平1.5个百分点;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36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平均增长14.6%,增幅高于全区水平1.9个百分点。

扶贫职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认定了74个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63万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实施大石山区贫困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试点工程,资助3万多名贫困村困难家庭子女就读中、高职学历教育,在城镇稳定就业率达90%。

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小学生入学率为99%以上,全面改造农村校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农合全面覆盖贫困县,农民参合率达90%左右,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乡建有卫生院,大部分贫困村建有卫生室,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状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部分的乡镇和贫困村建有文化站,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8.5‰左右,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扶贫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多,发展差距大;二是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投入成本相对提高;三是返贫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由于稳定增收的产业不多,社会保障体系弱,导致抗风险、抗灾害的能力差,已解决温饱的人口有较大的脆弱性,返贫问题突出;四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五是贫困群体需求呈现多样化,给扶贫带来更多更高的要求;六是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守边固土的需要与扶贫开发措施的矛盾给扶贫工作带来困难;七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立给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八是有些地方扶贫意识比较淡薄,扶贫机构有弱化的趋势;九是群众参与程度低,等靠要思想仍有存在。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区扶贫开发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继续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实施,将进一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三是国务院颁发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明确提出我区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明确我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措施,为我区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四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有利于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五是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抓住机遇,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统筹发展,以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核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府主导,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加强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重点攻坚对象,根据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产业发展型、生态型、教育扶贫型、劳务输出型、科技扶贫型等扶贫模式。

——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处理好政府扶持、社会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继续推行参与式扶贫,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拓宽帮扶领域,提高帮扶水平。

——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各行业部门要根据全区扶贫开发总要求,结合本部门职能,密切协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我区“两区一带”发展布局相结合。

(三)主要目标

围绕到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重点县和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努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贫困人口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

到2015年,力争实现贫困户人均一亩经济林(园)或每户有一项以上增收项目,初步建立基本覆盖贫困村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贫困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率比“十一五”期末有较大提高,有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村和连片自然村的片区通村屯道路,鼓励修建硬化路;基本解决贫困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所有的贫困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屯全部通电;已通电的村屯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改造农村危房(茅草房)50万户;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事业,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0%左右,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贫困村公共卫生、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发展,每个贫困村有符合规定标准的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加强贫困村能源建设,改善贫困村用能条件;推进生态建设,改善贫困村生活环境;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贫困村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和特殊困难家庭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温饱靠救助,发展靠扶贫开发;力争对19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新建2000个水库移民新村,累计培训水库移民50万人;实施3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对贫困村贫困家庭15万个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并实现劳务输出;开展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职业教育移民5万人。

三、扶贫对象与重点

(一)扶持对象

在自治区制定的扶贫标准以下的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对少数民族、妇女、计生困难户、退伍士兵、残疾人等特殊贫困群体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扶持对象的识别机制和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二)扶持范围

1.把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及自治区划定的未列入国家片区规划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市、区)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的扶持工作。继续扶持被调减出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

四、主要任务

(一)专项扶贫

1.实施连片大石山区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治理的计划,结合广西实际,实施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综合治理。坚持基础设施扶贫,改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发展条件;坚持产业扶贫,走就地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教育移民、劳务经济相结合的路子,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努力建设产业开发型、生态型和红绿色旅游型的村屯。

2.继续采取大会战的方式,整合资金,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时间,对特殊困难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条件。

——实施边境一线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工程。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广西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意见》(桂发〔2010〕24号)的精神,编制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并组织对距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的交通、能源通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土地开垦整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口岸、产业开发、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村干补助等13大项建设项目的实施,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任务。

——分期分批对革命老区村、少数民族县的贫困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自愿原则,力争对19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搬得出、移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4.实施教育移民和雨露计划工程。以促进大石山区扶贫对象稳定就业,逐步缓解大石山区人地矛盾和生存难为核心,实施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移民工程和继续实施雨露计划。用财政扶贫资金或社会捐助资金资助贫困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中、高职教育,并实现毕业后稳定到城市就业;对贫困村富余劳动力实行中长期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同时,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劳务输出,发展劳务产业,走市场化、技能化、品牌化、产业化的路子,强化技能培训、组织管理、维权服务等关键环节,努力推进劳务输出由季节型向常年型、体力型向技能型、打工型向企业型转变,力争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5%以上。结合当地产业开发,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农家课堂”和与行业部门、扶贫龙头企业联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扶贫开发管理水平的培训。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和县以上扶贫部门干部的培训要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规划。资助贫困村一村一名村干部接受高等职业学历教育,逐步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5.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五年内,分两批对3000个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实施水、电、路、气、房以及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进贫困村规划,分两批实施,五年一次性验收。以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县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机关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资源,集中投入,确保村均整合项目资金3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整合资金200万元以上。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加强整村推进的后续发展,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

6.深入实施以工代赈。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条件的改善,加强贫困地区村级以下道路、人畜饮水、水利、基本农田工程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7.实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本着“投资水平符合实际,项目储备调控实施”的原则,加大专项资金投资规模,着力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已建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移民教育培训等问题,集中资金建设水库移民新村,建设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增收项目,让广大移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在重点解决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农村水库移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统筹兼顾解决后期扶持政策实施连带影响问题,做好在建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8.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和推进旅游扶贫等。引导贫困群众从零星分散的产业开发转变为集约经营、连片规模开发和基地化建设;从粗放低端产品生产转变为生态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从重视种植、养殖环节转变为种养、加工、销售统筹考虑;强化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和互助资金组织等带动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继续探索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加强产业发展的后续服务。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工商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项目。自治区重点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工程,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十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在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或特色高效的养殖示范基地,每片示范基地辐射覆盖贫困户1000户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户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扶持培植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期末,辐射带动的贫困村农户数增加一倍以上,力争农户增收一倍以上;通过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贫困村为产业化扶贫示范村,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示范村内贫困农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在有需求并具备条件的贫困村逐步实施互助资金试点,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力度,大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扶贫,不断增加对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扶持。

(二)行业扶贫

1.明确部门职责。各行业部门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并完成本行业的扶贫任务。

2.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林、牧、渔产业的指导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合理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在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可实行联合开发的办法,财政扶贫资金与行业部门的资金捆绑使用,扩大项目规模和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

3.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继续围绕蚕桑、药材、水果、畜牧、水产、竹子、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区内外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建立一批科技服务型专家队伍,培育贫困地区农村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社会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贫困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进行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注重进行贫困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行政村的路网建设;大力开展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整理建设;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

5.加大对贫困村农户危房(茅草房)改造力度,重点推进农村危房,特别是边境地区边民危房、少数民族村寨、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危旧房改造。

6.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政策。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的统筹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边境县、民族自治县和革命老区实施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定期组织城镇医务人员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户给予优先重点扶持。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贫困地区普遍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建立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覆盖生活困难且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抗灾救灾能力,尽力避免因灾返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政策。

——支持文化事业。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强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服务能力,建立便捷畅通、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共享和传播体系,支持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

7.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加大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创新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模式,推进乡村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增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补偿功能,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资源补偿方法和模式,让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必要的生态、资源补偿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增强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社会扶贫

1.继续加强定点扶贫工作。自治区、市、县和中直驻桂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驻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工作,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实行区、市、县、乡(镇)党政领导定点联系扶贫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各类大中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各帮扶单位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结合起来,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和新一轮整村推进目标,确保每个贫困村都要有一个县级以上部门定点帮扶,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推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

2.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完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体系,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市、县列为扶贫协作重点。除了继续深化广东帮扶广西的扶贫协作工作外,自治区内实行经济条件较好的设区市结对帮扶一至两个贫困程度较深的,脱贫难度较大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本市范围内实行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对口帮扶本市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着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经贸合作、劳务输出、干部交流与培训、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作,加强经贸、交通、教育、劳务、旅游、文化、卫生、环保、生态、城建等部门的协作,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产业联动、经贸互动、技术拉动、就业带动的工作机制,密切沟通交流,推动协作事项落实,使扶贫协作取得更大成效。

3.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侨联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我区扶贫开发,组织开展扶贫募捐、“村企共建”、区内对口帮扶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扶贫志愿者活动。

(四)国际合作

多渠道、多形式争取国外政府、国际双多边援助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对我区扶贫开发的支持和援助,深化减贫项目合作,积极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新的扶贫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广西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在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抓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际减贫培训实地考察基地建设,承办好“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及扶贫经验国际研修班等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扶贫开发责任

坚持中央统筹、自治区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市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长抓不懈。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任务分解、督促检查、跟踪问效、行政问责体系。自治区实行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名在职的省级领导挂钩联系,负责指导联系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各市也要参照自治区的做法,实行领导联系重点县工作。县(市、区)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工作部门和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各市、县(市、区)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规划,研究制定本级扶贫开发规划。

(二)建立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管理机制

建立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综合改善。把行业扶贫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列入部门绩效考评的指标,并建立健全奖励和问责机制,制订驻贫困村干部的选派和管理使用规定。

(三)完善金融、财税、土地服务政策

多方面拓展贫困地区融资渠道,建立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担保基金。继续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信贷和农村妇女小额信贷。认真落实国家涉及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税收杠杆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给予免税优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贫困地区移民易地搬迁用地需求和扶贫产业发展需要。在有条件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四)完善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健全项目库储备制度。完善资金专款专用和报账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大对各行业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公告、公示制度。

中央专项安排贫困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如彩票公益金等项目,逐步减少或取消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扶贫资金安排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同等或略高于行业部门同类项目的补助标准。

(五)建立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比例不低于30%。同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市、县级财政也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履行扶贫开发职责。探索建立以激励地方政府逐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的政绩考核机制和扶贫资金随地方投入递增的激励机制。引导行业部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并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开发。

(六)加强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加强贫困地区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大、中专业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对长期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制定鼓励政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照顾。积极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选拔一批懂农业科技知识、会经营管理的干部、能人及有一技之长的乡土拔尖人才充实到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发挥“能人经济”的作用。

(七)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要明确承担扶贫开发工作职责的机构,并配备适应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的人员。各市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同时抓好扶贫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扶贫开发管理水平。加强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选派扶贫干部学习研修、挂职锻炼,积极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加强扶贫干部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地区扶贫干部工作激励机制、贫困群众脱贫激励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强基固本为保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有效途径。选派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大学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

(九)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

加强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注重扶贫实践总结,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加大扶贫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实行扶贫宣传工作考核机制,将扶贫宣传纳入各市、县(市、区)扶贫办工作目标任务,实行宣传情况通报评比制度,对扶贫宣传工作及时进行总结表彰。

(十)加大扶贫监测和督查力度

一是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做好扶贫开发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加强对贫困县、村、户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二是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监测评估机制,对扶贫项目执行质量、执行进度、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估,提高项目实施绩效。三是不断创新督查工作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行业扶贫工作协调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级扶贫工作进行全面督查、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和项目检查、巡查、抽查等,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四是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差的相关责任人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追究责任。

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级实施意见。

本规划由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五篇: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定稿)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扶贫攻坚步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共同富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县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整合资源、社会参与”的方针,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整合涉农资源为抓手,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移民扶贫搬迁为切入,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健全机制,强化措施,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5.769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273万人,减少3.496万人(按照国家2001年865元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底的1666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4026元,人均纯收入净增2360元。“十一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累计投资2.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622万元,信贷扶持资金3500万元,部门捆绑资金9200万元,群众投资1.1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77万元。全县共新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66个;启动建设整村移民示范村4个;启动特困村建设16个;累计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4900万元,投放企业扶贫贴息贷款60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5家,新启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0个;完成扶贫“雨露计划”培训1850人;启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落实了40家企业帮扶40个低收入村。扶贫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化进程,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我县突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一)制约因素。“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受自然条件、人口素质、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我县脱贫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任务依然艰巨。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需要实施移民搬迁不适宜居住地区的群众1.44万户 5.72万人;二是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需要通过连片开发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三是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达16.3%,需要实行集中救助和供养解决贫困的有0.72万户2.29万人;四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致富难,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解决贫困的有0.21万户0.66万人;五是医疗设施落后、看病难,需要保障基本医疗的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万人。

(二)有利条件。一是我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覆盖县,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陕南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善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三是多年来通过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我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是长期扶贫工作实践,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队伍;五是贫困人群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愿望更加迫切,信心和决心十分坚定。

三、指导思想

以扶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方法,以增加贫困人

口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区域发展和连片开发为重点,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以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抓手,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着力治本求长远,率先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阶段性目标,打造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县,为全面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移民搬迁贫困人口0.32万户1.1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扶贫开发任务落到实处。

(二)坚持分类扶贫,因户施策的原则。充分运用农村扶贫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成果,瞄准贫困对象,对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府保障,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综合帮扶。坚持项目覆盖到户、资金扶持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脱贫致富有门路。

(三)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资源整合,项目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聚合各方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坚持领导包抓,社会参与的原则。依照“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定点帮扶”的工作思路,营造浓厚的结对帮扶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对于贫困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分片分区,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连片开发。

六、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解决 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问题。

一是解决3.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按照贫困类型划分,需要搬迁的有0.32万户1.1万人;需要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需要救助和供养的有0.15万户0.263万人;需要从教育入手治本谋长远的有0.1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0.4万人。

二是解决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十二五”期间,在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云雾山镇一心村、板桥村、丁家坝村、板沟村、松树沟村,熨斗镇金星村、齐建村、瓦子沟村,两河镇火地沟村、柏木村、兴坪村、龙王村、简场村、斩龙村,曾溪镇印石村、立新村、高坎村、同庆村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21个低收入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到2015年,使贫困村扶贫对象基本达到“两不愁,四保障”的目标。

三是实施贫困人口移民搬迁 0.32万户1.1万人。对居住生态环境恶劣区、农村危房、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移民搬迁,彻底改变群众居住发展环境。

七、任务与途径

为确保实现“基本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县域目标和“两不愁四保障”扶贫目标的实现,按照“三个五”的扶贫战略,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核心强力推进扶贫攻坚。

(一)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生存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经济收入来源少,交通不便,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且发展条件差,无发展潜力的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通过进城、入镇、进社区、园区等安置方式全部移民搬迁到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有稳定收入的地方,使他们住进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居。同时,在建房资金补助、户籍管理、规费减免、权益保障、转移就业、产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

(二)实施造血扶贫工程,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和“瞄准对象、分类扶贫、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

一、缺乏后劲,处于在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8个特困连片区域,通过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等措施为其“造血”,着力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把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等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改善贫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夯实基础、扩大规模、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管理、促进增收”的原则,结合连片特困区域、各村、各户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收渠道,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800元以上。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水、电、路、气、房、环保”进农家项目,以贫困户产业建设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灌排畅通,产业路便捷,着力提高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医疗设施、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学校、农村书屋、技术学校等社会公共事业。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出台创业就业意见,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建立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加大贫困人口技术培训工作力度,确保贫困人口都能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免费劳务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形成每片区有主导产业,每村有致富项目,每户有致富门路的脱贫新格局。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创新贷款方式,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多途径,多方法,逐步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

(三)实施输血扶贫工程,确保弱势群体生活质量。将无自我生存能力,又无依无靠的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和政府集中供养,确保这些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活的有尊严。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重点是对符合救助和供养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它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五保或低保对象,落实供养和保障待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开展救助。加强敬老院建设,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残疾人和其他没有生存能力的特困人口进行政府救助和集中供养。严格标准,落实政策。严格执行供养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政策,切实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到2015年,将7025户22980人农村特困人口依照不同条件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养育、残疾保障等救助和集中供养范围,实现救助供养体系全覆盖。全县政府救助人员达到2.4万人,5年累计救助人数达到11.6万人次,集中供养能力达到3450人。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科学规划建设集中供养点,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

(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彻底斩断农村贫困链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思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开展扶贫资助政策。通过整合财政局、教体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各项学生救助优惠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营养费补助。依托“圆梦教育基金会”平台,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和救助基金专户,对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职高、普高在校贫困学生和考入全日制大专院校的特困家庭大学生,予以资助。逐步推进免费教育。从2012年起,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学费全免;在坚持学前一年免费的基础上,统筹财力,逐步推进学前免费教育。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当年被全日制大专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定向委培一定比例县域经济发展农、林、水、医疗卫生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合同,毕业优先录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公开招考就业岗位,安排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组织开展帮扶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积极开展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贫困学生活动,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捐助帮扶活动。健全助学资助体系。在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县政府出台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鼓励贫困学生报考名牌大学并予以重奖。通过教育扶贫,确保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园大学梦,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彻底斩断贫困链条。

(五)实施健康保障工程,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检查和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整合合疗、大病救助、慈善资金、红十字会资金对贫困人口的医疗费实行全面报销。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从医疗卫生服务、医保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康检查,建立档案。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将检查发现的患病人口纳入系统管理,实现扶贫、民政、定点医疗机构、县、镇合疗办网络共享,并动态更新健康档案。做到患病早发现、早治疗,从根源上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整合资源,报销费用。制定出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就医困难。贫困人口、残疾人在县内各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100%报销;在县外就医的,大幅度提高合疗报销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经济负担。建立贫困人口重大及特殊疾病救助办法,对自付费用过高的重大及特殊疾病,实行二次报销医疗费用或一次性补助政策,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经济负担。通过卫生医疗服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增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能

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健康教育,义诊服务。定期开展老年病、慢性病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增强贫困人口自我保健意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定期对贫困人口进行义诊,定期开展医疗团队进村上门救治活动。

八、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五大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两不愁四保障”扶贫开发奋斗目标,建立干部包抓等五项工作机制。

(一)建立干部包抓机制。建立“领导联片,部门包村,干部包学生”的包抓机制,一包5年不变,直至脱贫。一是县级领导联镇。为包抓镇及镇内特困连片区域协调和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县直部门(包括独立预算的二级站所)分别包抓一个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和社会事业。同时,通过带项目、给资金、教技术等手段,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使贫困人口都能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包抓贫困学生。包抓单位组织干部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从生活、学习和精神上帮助特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组织动员县内外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帮扶贫困村,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使贫困村早日实现脱贫。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贫困户、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通过帮扶,使贫困户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移民搬迁建设为平台,整合计划、财政、扶贫、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民政、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片区贫困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片区贫困村经济林特园建设。形成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措施并举“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建立评估验收机制。由各单位负责包抓贫困村的村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包村任务。年底,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逐户评估、群众评议等形式进行评估验收。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村,将其从贫困村中出列,不再安排单位包抓;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对于返贫人口,将其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进行帮扶,直至脱贫。

(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镇、各部门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给予重点赋分,纳入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年初与各镇、各部门签订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扶贫工作单项考核。对于考核处于优秀格次的镇、部门,由县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进行奖励;对于未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且得分在85分以下的,取消其参与全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评奖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下载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贯彻实施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政策措施分工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帮扶村扶贫开发规划方案

    帮扶村扶贫开发规划方案为进一步落实中共蕉岭县委、蕉岭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蕉委发[2009]20号)文件精神。创新扶贫方式,增强......

    甘肃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2〕19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甘肃矿区办事处,中央在甘各单位:......

    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11—2020年)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四川省......

    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5篇

    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合集5篇)

    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促进我省统筹城......

    《规划》落实情况分工方案5篇

    《 规划 》 落实情况分工方案( ( 《山东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6- -0 2020 年)》自评估报告撰写提纲))一、本市《规划》目标及具体发展指标达成情况 (一)基本指标值 指标 2016 年 (......

    XX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共五篇]

    XX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 (一)规划依据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某某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为促进**发展振兴,加快**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