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其他国家谈谈我国邮政改革
在为期3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之后,国家邮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军胜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会议精神,关于邮政领域,提出了五点要求,释放出2018年中国快递运营商环境和市场监管重心的信号
马军胜强调,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锐意进取,拼搏创新,决胜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为建设现代化邮政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对于下一步工作,马军胜提出五点要求:
第一,要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邮政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要从思想行动上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着力丰富行业产品体系,进一步提高行业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切实解决邮政业大而不强的问题,重点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及运行稳定性。
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解决行业发展短板和弱项。要认清行业短板,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最远N公里”、安全、绿色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助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进一步推进“快递下乡”“邮政在乡”,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要紧抓服务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新契机,推动行业换挡升级。要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服务新零售、工业互联网、跨境网购等领域,加快培养行业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实施大数据专项建设,加大智慧邮政建设力度。要加速建立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助力建设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要坚持服务民众,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用邮需求。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寄递服务均衡化,进一步全面落实《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充分发挥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推动邮政、快递与商业、交通等各方面联动融合,便利民众生活;推广“互联网+”寄递模式,与旅游、商业、教育、健康等方面广泛联动;强化基层员工权益保障,改善工作环境,提升职业发展水平。
第五,要坚持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加强学习实践,培养专业能力和弘扬专业精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领;要及时跟踪研究、深入调研,析透问题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完善考核机制,建立正向激励和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创新探索,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邮政强国而努力奋斗。
9月22日上午,国家邮政局召开全国邮政管理系统电视电话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就“大数据应用”做专题讲座。国家邮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军胜主持讲座并讲话。
邬贺铨是我国通信业界著名专家,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在信息通信领域的深度和前沿研究而享誉业界。在这场以《产业发展新引擎 创新引领新生态》为主题的讲座中,邬贺铨站在全球高度纵论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人类工业革命已经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迈向全新的智能化,要准确认识大数据在发展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把海量、高速、变异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要深刻领会未来竞争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和生态圈的竞争;要通过数据挖掘激发产业新活力、通过创新驱动营造发展新生态;要精准研判“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管理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应对新技术、新应用,把握监管创新的时机与力度,推动行业管理和发展再上新台阶。他还在讲座中对做好邮政业大数据工作提出了建议。
马军胜结合讲座内容,对行业大数据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行业大数据体系的构建,坚持和巩固已有的信息化应用,加强和扩大新技术投入。
二是要加快提高行业大数据管控水平,将行业管理从依靠经验转向依托大数据支撑,提升发展质效,降低运行成本,推动行业实现从大到强的新跨越。
三是要全面提升行业大数据价值,加强与行业上下游、各部门、各地区合作,共同做好邮政、快递大数据挖掘应用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强劲动力。
德国邮政:专注改革重组
2016 年,德国邮政前三季度利润总和为23.8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4.9 亿元),增长势头强劲,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尤为突出,利润高达7.55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5.5 亿元),实现同期历史之最。在整个国际市场经济持续低迷、欧元汇率贬值、燃油附加费减少等不利背景下,德国邮政通过一系列的重组改革,不断调整公司策略,以适应国际快递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
首先,德国邮政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邮政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德国邮政敦豪集团分别同阿根廷邮政及俄罗斯邮政达成合作协议,在国际包裹货运方面展开合作。这一新的机遇巩固了德国邮政的相关业务,扩展了服务种类,扩大了网络范围。
其次,德国邮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生产力。2016 年5 月,敦豪集团配送中心引入一批莱尔克斯智能机器人,配合工作人员高效准确地分拣包裹,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包裹业务量。
同时,德国邮政之前收购了Streetscooter 电动汽车生产线。目前,结构和空间更加优化的新型电动汽车已经进入量产阶段,预计今年将有2000 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不仅如此,敦豪集团还计划向第三方企业提供车辆的预订及销售服务。
此外,德国邮政于去年完成的一项重大并购业务也更加稳固了自身在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去年12 月底,敦豪集团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英国邮件公司的收购工作,最终交易额为2.42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0.37 亿元)。英国邮件公司是英国领先包裹物流运营商之一,在全国拥有网点50 多个、运输车辆2400 辆,2015 财年的总营业额为4.81 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0.34 亿元)。此番收购使得敦豪集团的跨境运输网络覆盖18 个欧洲国家,进一步增强了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荷兰邮政:追求稳定发展
荷兰邮政2016 年前三季度的业务收入较为稳定,各季度营收总额分别为8.64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3.36 亿元)、8.24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0.43 亿元)和7.7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6.98 亿元)。
在业务方面,荷兰邮政除传统有址函件业务量下滑明显外,受到电子商务市场的拉动,其包裹寄递量及全球业务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德国与亚洲的业务增速很快。
在创新方面,荷兰邮政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其在三季度收购了Yourzine和Searchresult两家公司,通过多渠道在线互动营销服务,提高了大数据营销能力,为荷兰邮政利用大数据提供邮政物流运输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荷兰邮政对2017 年的发展信心十足。一方面,政府的有利政策保证了普邮服务的赢利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公司出售的一部分TNT 公司股份也偿还了债务。今年,荷兰邮政将会重启分红制度,把保障股东利益放在公司发展规划的首位。
美国邮政:处境略显艰难
美国邮政公布的2016 财年(截至2016 年9 月30 日)的公司运营状况显示,虽然包裹业务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但是净收入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额为5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7.67 亿元),较上一财年5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3.05 亿元)的净亏损额有所增加。美国邮政在一份对外发布的公告中表示,政府的预存养老金政策导致公司需要提前负担5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1.51 亿元)的支出,如果去除这部分支出,公司还首次实现了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 亿元)的赢利。
2016 财年,美国邮政的全球净收入为70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73.37 亿元),较上一财年增长了1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76 亿元),增幅为2.3%。美国邮政在一份对外发布的公告中表示,政府的预存养老金政策导致公司需要提前负担5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1.51 亿元)的支出,如果去除这部分支出,公司还首次实现了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 亿元)的赢利。这些举措为美国邮政改善运输网络和提升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而促进了包裹业务的发展。
美国邮政首席执行官梅根·布伦南表示,尽管各项业务进展顺利,但过去一年所产生的净亏损仍然不容忽视,并且由于高额的退休养老金计划以及僵化的定价机制,美国邮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处于艰难境地。俄罗斯邮政:整装蓄势待发
俄罗斯邮政2016 年三季度的营业总收入达1197 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37.87 亿元),增幅为8.2%,三季度净利润总和为12 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38 亿元)。俄罗斯邮政对于今年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这种乐观主要来自进口国际包裹量的增长。去年1 ~ 9 月,俄罗斯邮政共处理进出口包裹达1.457 亿件,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同时,自动化设备的更新也促进了俄罗斯邮政的业务发展。
俄罗斯邮政快递包裹事业部负责人表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大型企业客户,为此,公司于今年1 月起实施常态化的降价措施。作为俄罗斯境内的官方承运商,俄罗斯邮政在降低电商包裹报关关税的基础上,积极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与此同时,俄罗斯邮政还将设置新的陆路运输投递时限标准,平均投递时间可缩短30% 左右,特定区域内的时限缩短效果将更为显著。
此外,提升“最后一公里”服务也是去年俄罗斯邮政的工作重点之一。俄罗斯邮政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型产品,确保“最后一公里”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同时,紧抓网购人数攀升所带来的无限商机,及时推出性价比更优的产品,合理调整寄递价格。这些不仅为俄罗斯邮政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大大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俄罗斯邮政已在160 个城市新建了420 个包裹收寄处理中心,并在134 个城市增设了140 个投递网点。瑞士邮政:改革促进升级
瑞士邮政去年前三季度实现总利润4.66 亿法郎(约合人民币31.7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03 亿法郎(约合人民币34.24 亿元)有所下降,利润也由上年的6.4 亿法郎(约合人民币43.56 亿元)减至5.93 亿法郎(约合人民币40.37 亿元)。
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物流通信市场的业绩不佳,导致瑞士邮政金融公司投资回报率下降、客户存款减少,利差收入骤减9300 万法郎(约合人民币6.33 亿元)。二是函件量下降,平均每季度下滑幅度约为4%,对此,公司于去年8 月宣布将伯尔尼的3 个函件处理中心进行合并。三是快递包裹利润摊薄,尽管公司包裹总量实现5% 的增幅,但由于国际、国内物流运输商不断进入市场,使得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服务价格压力倍增。
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瑞士邮政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升级,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瑞士邮政在过去的一年中多次尝试应用新技术,比如与Matternet 公司合作进行无人机送货,投资研发LoRaWAN 物联网技术,测试无人驾驶电动运输汽车,联手Starship 科技公司探索智能机器人“最后一公里”投递等,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都说明瑞士邮政正在积极主动地寻求创新发展,用更多样化的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力。日本邮政:保险银行两不误
由于日本邮政在国有时代其邮政业务就遍布全国,特别是偏远的乡村,邮局肩负着保障当地和外界沟通的重要职责,加上民众对国有企业的信赖,日本邮政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机构,储蓄资产名列前茅,保险业务也在网络不普及的时代令其他保险公司望尘莫及,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日本邮政也有其他的金融服务,比如住房、贷款、信用卡等。此外,邮局还有零售业务,比如邮局里总是摆放着商品的宣传单,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邮政的零售业务发挥其网点遍及全国的特色,商品很多是地方特产。日本人有订购商品送礼或者是自用的习惯,人们看商品宣传册在邮局订购,填写送货地址,很快邮政快递就会送货上门。英国邮政:全方位服务民生
在寸土寸金的英国伦敦,市中心的邮局显得并不“高调”,有些邮局和文具店等商店共用一间店铺,邮政窗口藏在最里面,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国际都市中似乎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不过实际上,英国邮局的业务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小的邮局柜台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作为邮局的本职工作,邮寄信件、包裹肯定是邮局很重要的一块业务,除此之外,各种其他服务人们也都可以在邮局享用。以旅游保险为例,大家去办理申根签证的时候一定会被要求办理旅游保险,所以很多人喜欢在邮局办理,因为可以在14 天之后被免费取消。
再比如换汇,提前在网上订好要换的币种和金额,到时间去邮局取就可以了。在邮局换汇的一个好处就是免手续费,目前还能享受旅游保险打折。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日常的水电煤气费都可以在邮局缴纳,只要告诉工作人员你想做什么,他们都可以帮你完成,另外,一些纪念币和邮票也可以在邮局购买。除上述功能外,邮局也提供邮政储蓄、信用卡、宽带、汽车保险等服务,只要在邮局询问或在邮局官网上查询就可以。新西兰邮政:跨界送外卖
今年早些时候,新西兰邮政开始试行一项新业务:替连锁快餐店送外卖。与此同时,这个南半球岛国还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希望搭上跨境电商的发展“便车”。
近些年来寄信的人越来越少,在新西兰,邮政近十年处理的邮件量也是大减一半。在今年年中的时候,为了缓解亏损的情况,新西兰邮政决定与当地的快餐店合作,开展送外卖的业务。
目前在新西兰当地,邮政已经与连锁快餐店肯德基合作,在新西兰北岛的北部城市陶朗阿推行试点计划,比如邮寄服务由每周六天逐渐缩短到五天,以至于变到现在的一周只有三天送递邮寄信件。
不过综合来看,新西兰的邮政业利润点其实不在于为整个国内提供平信的邮寄,相较而言,其更关注的是国际航空包裹和大宗运输之类的业务。由于在跨境电商方面发展得越来越强,新西兰邮政放大了视野,和多家电商专线进行合作,更多地与本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合作,来展开它的业务。
第二篇:联系各国邮政改革实践,谈谈你对我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解
从欧盟邮政体制改革看我国邮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邮政体制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纪元。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2007年1月29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揭牌仪式,意味着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也意味着邮政政企分开完成。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9年7月14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召开总部中层干部会议,宣布速递物流专业完成总部整合。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邮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向现代化邮政转型的关键一年,邮政体制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以来,中国邮政又陆续启动邮政服务空白乡镇局所的补建工作,并加大村邮站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邮政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我国邮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分开、两改革、四完善,已基本达成。
在我国邮政体制发展的同时,欧盟各国也加大了邮政体制改革的步伐。1992年,欧盟各国的邮政存在着服务质量低、国家邮政经营者效率低下、普遍邮政服务发展部平衡等问题。欧盟希望通过改革,实现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选择、确保普遍邮政服务的提供以及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建立邮政服务的欧盟市场的目标。
1997年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颁布了《关于发展共同体邮政服务内部市场并提高服务质量的一般规则》97/67/EC号指令,2002年颁布《第2邮政指令》(2002/39/EC),2008年颁布《第3邮政指令》(2008/6/EC)。指令主要涉及政企分开、普遍服务、市场准入以及保证服务质量等内容。欧洲各国邮政行业的制度建设对我国邮政改革和修订《邮政法》都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并致力于在2011年实现针对16个欧盟成员国的完全市场开放,2013年,实现针对所有(余下的)欧盟成员国的完全市场开放。
欧盟指令要求每一个成员国都必须设立国家邮政监管机构,该机构与邮政运营者必须“在法律上保持分离,在运作上保持独立。”欧盟指令还规定:“成员国应当保证用户所享有的获得普遍服务的权利。普遍邮政服务应当以一定的质量、以可承受的价格向其境内各点的所有用户永久提供。”。同时,指令强调邮政市场开放应当是渐进的、有控制的市场开放,并规定了普遍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市场准入方式。
欧盟邮政指令给了我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少启示。首先,应当依靠竞争而不是保护来发展邮政,只有市场的力量才能带来邮政部门的繁荣并确保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实现政企分开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我国已于2007年实现。最后,任何监管框架都应为商业提供机会并为顾客提供保障措施,监管框架内不应引入过多行政性要求和进入壁垒。
反观我国邮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我国的改革内容并没有涉及市场自由化这一方面。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和实现邮政市场自由化,是邮政改革应当同时达到的两个目的。但是,这两个目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要想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在保障普遍服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邮政改革的重点问题。逐步市场开放以及向竞争性市场结构转变是对国家邮政经营者的重要效率激励措施。市场开放后形成的竞争能够对邮政经营者产生良性的刺激,促使它们在普遍服务方面做得更好。同时也能够促使经营者提高效率,以顾客为中心,根据(顾客)需要量身定制适合顾客的邮政服务方案。
但是,正如欧盟邮政指令中提到的,邮政市场开放应当是渐进的、有控制的市场开放。因此,保障普遍服务、维护用户的通信权益、保障通信秘密、邮件运输网络的安全以及数据保护(指用户名址等信息)特别是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定措施都是邮政市场开放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在邮政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可以实行市场自由化,但是这应当建立在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等不受侵犯的基础上的。
邮政体制改革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管理者进行长时间的摸索。在借鉴的引用外国改革经验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选取保留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去除与我国国情不符的方法、添加我国特色的改革方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走出符合我国国情、富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邮政体制改革的道路。
第三篇: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学习心得
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学习心得
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学习心得
7月29日上午,县委中心组举行第12次(扩大)理论学习会,特邀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副主任李银祥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题为《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的专题讲座。李银祥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就我国军事历史使命演进历程、军事安全、信息域、认知域作战等方面为在场干部职工做了一场内容丰富,内涵生动的讲座。本次讲座站位高远、视角新颖,解读深刻,对我们了解当前军队改革和我国国防形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挑战
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和环境虽然总体上对中国有利,但由于紧张动荡的一面显著升高,危机不测因素增多,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面临着诸多挑战。
1、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增大了对华地缘战略压力。
2、中国领土主权遭受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我国幅员辽阔,与XXX个国家领土接壤、20多个国家相邻,虽然在过去中国与一些邻国在南海和东海存在过岛屿与海洋权益争端,这些争端虽有起伏,但保持了相对稳定。在美国声称“重返亚太”和将其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后,南海东海风云骤变。美国公然介入与其毫无关系的这些岛屿争端,竟称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的防卫范围。
3、美欧“民主”干预渗透危害中国及周边安全
二、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应对策略
(一)创新大国关系思维,强化互利合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改善和发展同大国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当今世界,国际事务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大国制约。可以说,世界上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大国的支持与合作,更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通过有效的区域合作,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资源比较优势,谋划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加快地区融合进程,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地区环境。
(二)坚持平等对话,培植新型大国关系。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大国之间已经形成了诸多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后金融危机时期,受共同的发展空间、战略预判、资源稀缺的预期的趋势,或为应对共同的威胁、挑战、弥补本国发展战略利益缺口,大国之间可望以各自比较优势为基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结成各自伙伴关系,推荐大国协调机制,化解多样化,均衡发展与新老大国的关系,构筑可持续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深化互利共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中华民族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不受任何重大损害。保证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不受大的干扰,保证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边界主权不受外部势力的侵犯。我们必须充分估计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审慎制定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应对策略,切实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四篇:谈谈改革与法治
谈谈改革与法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十分重要,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措施保障。一个《决定》以改革为主题,一个《决定》以法治为主题,那么改革和法治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那么重要,值得研究。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我国处在全方位改革的时代,对体制改革与依法治国关系的处理,攸关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从实践来看,长期以来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是政策驱动型,不少领域的改革都是没有法律根据甚至违反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进行的。尽管也有法律,但法律往往只是发挥对改革成果的事后确认作用,而非引领和规范改革的启动和推进。与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推进改革的法制驱动型改革模式相比,我国这种政策驱动型改革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是可以避免繁琐复杂的立法程序的束缚,迅速、灵活地回应社会的紧迫需求。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政策驱动型改革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暴露,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法治在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之一,政策的实施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责任机制没有严格规定,政策实施效果跟领导的关注程度有很大关联,改革决策的稳定性与实效性缺乏制度保证。原因之二,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改革往往涉及深刻而强烈的利益调整,各方面利益博弈日趋激化,如果不经过正式而严格的立法程序,就难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公正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从而影响社会对改革决策的认同。原因之三,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治国方略并载入宪 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违法改革的正当性受到更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正视依法治国的要求与体制改革之间的巨大张力,这表现在立法程序的复杂性与变革的紧迫性,法治的稳定性与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刻性,法治的统一性、普遍性与改革的渐进性、地方探索性等方面的矛盾。不仅如此,由于法治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治国方式,而且涉及权力结构的调整,诸如党政关系的调整,立法、行政和司法关系的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些调整绝非一朝一夕可一蹴而就的。
因此,全面认识、恰当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法治的基本要求,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改革,当改革遇到制度障碍时,应努力在法律体系内通过法律解释等持续寻求解决之道,并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创新,减少改革与法制的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应通过授权等形式,为体制改革的推进创造更大的空间。此外,也要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权力结构的调整,为推进法治提供政治基础和保障。
四中全会《决定》的第七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突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并且要求我们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决定》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领导改革的能力。
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必须自觉地在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活动,必须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进行,从而保障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
改革要创新突破,法治讲规则程序,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在实践中也常遇困惑。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是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的关键。
(1)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需要法治的保障。在改革开放之初,法制很不健全,改革经验也不足,改革决策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决策则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需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谈话行政、协商行政、公开行政等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通过民主参与、民主听证、专家论证、集体决策、失误问责等法治程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保障改革决策前瞻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一些地方立足于GDP,“保税收”、“保发展”、“保地方利益”、“保眼前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群众利益的改革,必然失去改革的科学性与公信力,引起群众的不满。
(2)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需要法治的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集30余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政策于一体,基本上是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因此改革也必须坚持“法律至上”和“法律统一性”原则,不得违法改革。一些地方或部门出台的违反上位法的改革性规范性文件,实际上就破坏了全局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然出现地方争利、部门垄断、“五龙治水”、规章打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基本国策方面,无论地方如何改革,国家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不能突破,十八亿亩的红线不得逾越,否则这种改革不是科学发展。如某地为维护稳定,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但不应当把事态引向其他地方,不能因为某地保了稳定,其他地方则更不稳定。
(3)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重点需要法治的保 障。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具有根本性的稳定性的全局性的国家制度。当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立,但还不完善。个别现行法规,已经成为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法治的本质应当是良法之治,何为良法?良法应当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应当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能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重点,也需要从立法的角度清理现行法律规范入手,看准了的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改废而确立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促进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
所以,改革和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需要法治保障,法治在改革中推进发展,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
第五篇:我国税制改革
我国1994年进行的全国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为指导思想,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税制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制框架。但这么多年来,新税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税制现状
第一,流转税占主导地位的税收体制。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占主体税种的是流转税,包括对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及提供加工、修理分配劳务征收的增值税;选择部分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特定行业征收营业税等。在近10年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税收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400多亿元。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5126亿元,1999年突破
10000亿元,到了2001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了150000亿元,2003年达到20000亿元。在连续增长中,流转税的增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01年流转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9.3%。
第二,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并存。1994年税制改革时,将原先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三税合并成一税,统一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原来的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开征企业所得税,以适用于内资企业。同时,原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继续执行,形成了“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种所得税并存的现状。将所得税分设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主要是考虑我国开放初期,有利于吸引外资,鼓励外资机构来华投资。所得税在我国税制中处于与流转税并重地位。2001年,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3.9%。
第三,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为流转税及所得税的必要辅助税种。
第四,税务征管实行分级财政管理,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税收征管体系和金库体系分别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及收入入库工作。
二、我国税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包括简化税制、提高税收比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建立双主体税制模式。可是,简单的税种合并,并不能代表征纳制度、程序、手续的简化;税收比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仍然连年下滑;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鼓励技术更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碍潜在的经济增长;流转税比重过大,并没有形成双主体税制,特别是增值税一项收入就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3%(1995年),税收很难成为稳定经济运行的杠杆。在所得税会计制度尚未建立,个人收入福利化的情况下,全面实施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值得怀疑。地下经济活动猖獗,工资之外的福利分配日益普遍,逃税行为有增无减,特别是假造、倒买倒卖增值税发票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都说明了新税制的副产品是不合意的。
首先,生产型增值税抑制投资增长,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流转税中消费税及营业税的有关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
其次,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税制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不符合世贸规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抑制国内投资,影响企业深化改革。
再次,个人所得税税制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很不适应,其组织收入与调节分配的功能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收入阶层调节不力;二是在个人所得税制中,还存在着应税所得额确定不合理,不能适应收入形式分配多元化的现实及申报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税收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税法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多数税收法律法规是以条例的形式发布,很少有正式立法;同时,由于立法层次低、立法程序难以保证,法律漏洞问题严重。
三、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税制改革是否成功,需要用三个标准来判断:
第一,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确立的目标。
第二,税制改革的可持续性。
第三,税制改革产生的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程度,这些副产品是指税制改革所产生的(可能预测到也可能没有预测到的)主要影响,在估价这些影响时,加之判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税制改革明显地加重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那么,这项税制改革是否成功,就取决于对这种收入分配状况的价值判断。
从这三个标准来看,我国要真正实现成功的税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下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税制模式。根据税收理论,一般认为商品税有助于提高效率,所得税有助于促进公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仍然是主要政策目标。
1、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建立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1)优化流转税体系
第一,改革增值税。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将固定资产购入时所支付的增值税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并允许一次性全部扣除,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加速更新设备和积极采用新技术,也有利于减少资源配置中的税收扭曲、公平税负。目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个行业已经开始试行消费型增值税,待总结经验和时机成熟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同时,要拓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并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能够顺利连接。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税率,以充分发挥税收中性的作用。
第二,改革营业税。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按照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第三产业(主要是单环节经营的服务业),全部征收营业税。同时简化税目税率,以促进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但为了保持对某些行业的特殊税收调节,可以对这些行业实行幅度比例税率,其中奢侈性消费项目税率还应当从高。
第三,改革消费税。调整征税范围。对酒精、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等普通消费品停止征税;对一些收入一般的消费者极少问津的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和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征税,并课征高税率,这不仅符合优化商品税理论的原则,也能加强消费税的调节力度。
(2)优化所得税体系,增强其经济调控功能
首先,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适当降低税率,减轻企业税负,使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展开竞争。税收优惠应按照产业性优惠政策为主、区域性优惠政策为辅,间接优惠方式为主、直接优惠方式为辅的原则,把优惠的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并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特定扣除、亏损弥补等多种优惠方式,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次,改革个人所得税。一是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二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将纳税人界定为中等以上收入者。费用扣除项目应综合考虑纳税人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情况,以及子女受教育支出等因素,同时适当考虑纳税人配偶收入的情况,并设置费用扣除随物价变动而相应调整的规范方法,以便更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三是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拓宽税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同时简并税率档次,并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适度降低税收负担,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再次,开征社会保障税。彻底取消各种社保的统筹收费,设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障项目,以雇员的工资总额为计税依据,由单位和单位雇员按同一比例税率共同承担,个体经营者以其收入总额计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为财政实施转移支付提供了稳固的资金来源,是配合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良好工具。
2、规范税费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
名目繁多的收费,严重侵蚀了税基,不仅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而且对经济产生了极强的扭曲作用,不利于税收公平和效率两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对某些具有合理性但不宜改为税的费,可继续采取收费形式,但管理办法和制度一定要加以完善,而且要尽可能转为预算内的规费形式。对具有税的性质的合理性的收费,加快创造条件改为开征新的税种。
3、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它以知识、技术、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带动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小企业则是个人创新和创业活动的主要载体。但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有效地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税制改革时,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创建必须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如中小企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税收抵免;允许企业设立科研开发费用和风险准备金,并可在税前扣除;加速先进设备的折旧等等,其实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改革方向是不谋而合的。另外,要大力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制定企业对科研人才培训投入支出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个人的专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因科技创新所获得合法的个人高收入不采取税收歧视,适用低的边际税率,这也是符合优化所得税理论最高收入边际税率应下降的理论。
4、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可考虑建立绿色环保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污染,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环保税在设计上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减少污染,进行绿色产品生产,提高环保生产技术,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我国税制改革配套措施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权。划分税权必须先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税权与事权相适应。税权的划分和下放也必须通过宪法或建立相关法律加以固定,并制定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
(2)加强征收管理。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能力对税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十分重要,因此,强化征收管理能力也是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抓住改革机遇,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是依法治税的前提条件,因此,税制改革为依法治税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把促进依法治税的要求贯穿改革始终和改革的各个方面,以带动全面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构建依法治税的监督制约和保障体系,从体制和制度上彻底解决依法治税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