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三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大全

时间:2019-05-13 19:5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三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三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大全》。

第一篇: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三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大全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三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时事政治:

■ 观察家·代表委员议政录

加快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公民代码、法人代码三项制度,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市场交易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乃至推进反腐败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有三项基础性制度必须先行,即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只有实现每个公民和法人按照唯一的代码进行从业、融资、投资、置产、出境、消费等活动,他们的不动产也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信息平台登记,才能建成一个国家级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才能有效推进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登记分散、管理多头、部门信息封闭等瓶颈问题。市场主体有无失信记录,交易相对方难以查询,以致不少市场主体对信用不加重视,将失信视作无足轻重之举。从法院工作看,失信的被执行人异地开户、异地置产、借名登记等情况非常普遍,“执行难”依然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

加快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公民代码、法人代码三项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已刻不容缓。这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市场交易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乃至推进反腐败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法院“执行难”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整体上已完全具备建立的条件:第一,这项工作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去年11月20日和今年1月15日,国务院分别召开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级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还对设定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及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代码的方案,明确了时间表。第二,基础信息已经具备,信息整合集中工作有过很好的尝试。住建、国土、工商、税务、海关、公安、银行包括法院等通过几年来的信息化管理,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基础数据。第三,网络、软件、计算机、云储存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建立三项基础性制度奠定了技术基础。

建立三项制度虽然有了初步的时间表,但这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又触及了一些部门利益,多年来推进无果,难度可想而知。有部门已经提出要先给三五年的缓冲期,不由得让人们担心三项制度的建立,会不会像住建部多年来曾极力推动的全国500个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一样,“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为此,建议国务院加强领导和督查,协调各部门打破藩篱,对牵头单位和参与部门落实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并充分发挥部际江苏中公微博:江苏中公教育

http://weibo.com/jszgy

微信:jsoffcn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对难点、重点问题的会商研究,加快三项制度和统一信息数据平台尽早建成。

当然,建立三项基础性制度,涉及相关信息查询等事项亦应严格规范,防止滥权侵犯公民隐私和法人商业秘密。

江苏中公微博:江苏中公教育

http://weibo.com/jszgy

微信:jsoffcn

第二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 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 ②领导和执政方式 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④我国的政党制度 ⑤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⑥党对国家的领导(选修3)政府:

①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树立威信; 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⑤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思路点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材料二:在国家治理中,对于国家权力在治理主体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是在社会组织和个人治理不能或无效时才跟进,即政府治理应居于补缺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治理应居于主导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请你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思路点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③因此,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必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材料三:国家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请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为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出两点建议。【思路点拨】

①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发挥其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公民。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例2: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治理应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治理应有益于增进人民福祉。

(1)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两点举措。【思路点拨】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家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对此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观点。甲认为:只有发展基层民主才能扩大人民民主。乙则认为:扩大人民民主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请你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作出评析。【思路点拨】

①甲同学的观点片面。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②乙同学的观点片面。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发挥政协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请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拓展一:请从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政府: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②政府要履行相应的职能、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

要发挥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拓展二:结合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能动作用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材料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既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考虑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

(4)结合材料,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出发谈谈国家治理给你的启示。

【思路点拨】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②国家治理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国家治理还要尊重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

第三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这个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指导作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如下解读。

一、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一)了解治理

“治理”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新政治概念,它不同于“统治”的概念;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治理体制和治理行为主要体现国家的工具理性,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谁上台执政,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其一,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其三,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其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执行力=改革发展稳定能力+内政外交国防能力+治党治国治军能力等

·找到关键: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

·把握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坚守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打好基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更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 制度运行系统。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依照我国宪法,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担负着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使命,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国家治理涵盖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党的建设,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 3 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依法治理,加强法制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三是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四是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三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

·我们将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社会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一个目的

·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能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衡量制度好坏、政权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首先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其中,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5 所以,政治学家也将现代国家治理称为民主治理。

二、为什么要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提出的全新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为什么要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是对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

三是对我国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要求的回应: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也就是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只能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国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程度还不高,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长期农业、农村社会形成了深厚的“人治”传统,而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则以“法治”为主要特征;如果说“熟人社会”难免是“人情社会”的话,那么“陌生人社会”则必然是法治社会。就是说,我国社会转型已经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任务,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 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还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又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是要改革和完善国家各方面制度。读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制度”的内容何其多,可以说通篇都在讲制度、讲体制机制。也就是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三、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提出了总的指导思想、全面改革的路线图和重大的战略部署。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 8 革专题研讨班17日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9 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以下六点。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们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里所说的“永无止境”不仅指时间的维度,也包括空间的维度。从时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空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特别是治理领域。判断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政策,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10 人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公平正义,看它是否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新观念和新实践,都值得重视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缚社会政治进步的体制机制都应当破除。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和规划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从中央宏观层面加强对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导。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它们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应当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分阶段制定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表。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门和地区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挣脱既得利益的束缚。另一方面,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草率从事,应当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短期行为。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好的治理改革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仅在小范围内实施。应当系统地总结各级政府的治理改革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动 11 力问题。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我们从来主张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当然包括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许多进步和成就,其实也得益于向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例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公共服务中的“一站式服务”、责任政府建设的“政府问责”制度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我们应当具有当年邓小平同志引入市场经济那样的胸怀和胆识,站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为目标,认清世界发展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大胆借用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有两个基本因素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和效益,即治理者的素质和治理的制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比较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既有“破”又有“立”。一方面,要像全会《决定》所说的那样,“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制 12 度。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官本位观念和官本位现象是影响治理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官本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员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35年后,我国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进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现代核心政治价值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有权就有一切”的官本主义流毒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在一些领域和地方官本位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观念”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可谓切中要害。一方面,我们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公民意识,破除权力崇拜,牢固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和维护公民权利,在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同时,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决定》指出,“到二O二O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换言之,在7年内要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实现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坚强的领导和果断的措施,同样也需要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和正确的道路。13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而以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着眼点;不仅要集中全党的智慧,还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不仅要有政治精英的参与,也要有普通民众的参与;不仅要依靠党组织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更要严格遵循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基本方略。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制度,也没有一成不变、可以终结历史的制度模式。任何制度都需要改革创新,僵化和停滞只会窒息制度的生机。现代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是经过几百年发展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但已经是弊端丛生,这些弊端近些年正集中地暴露出来,使之面临严峻的变革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在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既是我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一个根本成就。伴随着中国的成功,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西方一些人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成就,却不愿意认可中国的制度,他们把中国制度的影响力视为最大威胁。

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之一。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和建设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推进 1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既积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决不照搬别国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伟大的创造力,我们一定能够探索建立起适合自己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同时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自信!

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历史是一部治乱交替的历史,几千年来乱世多、治世少,太平盛世更是罕见。长期动荡、战乱频仍,使人民深受其害。能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成为人民衡量制度好坏、政权优劣的最重要标准。说到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将伴随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全过程。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将大大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坚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新中国!

第四篇:2014山东选调村官考试热点:治理现代化,先建立三项基础性制度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014山东选调村官考试热点:治理现代化,先建立三项基础性制度

加快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公民代码、法人代码三项制度,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市场交易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乃至推进反腐败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有三项基础性制度必须先行,即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只有实现每个公民和法人按照唯一的代码进行从业、融资、投资、置产、出境、消费等活动,他们的不动产也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信息平台登记,才能建成一个国家级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才能有效推进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登记分散、管理多头、部门信息封闭等瓶颈问题。市场主体有无失信记录,交易相对方难以查询,以致不少市场主体对信用不加重视,将失信视作无足轻重之举。从法院工作看,失信的被执行人异地开户、异地置产、借名登记等情况非常普遍,“执行难”依然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

加快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公民代码、法人代码三项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已刻不容缓。这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市场交易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乃至推进反腐败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法院“执行难”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整体上已完全具备建立的条件:第一,这项工作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去年11月20日和今年1月15日,国务院分别召开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级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还对设定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及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代码的方案,明确了时间表。第二,基础信息已经具备,信息整合集中工作有过很好的尝试。住建、国土、工商、税务、海关、公安、银行包括法院等通过几年来的信息化管理,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基础数据。第三,网络、软件、计算机、云储存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建立三项基础性制度奠定了技术基础。

建立三项制度虽然有了初步的时间表,但这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又触及了一些部门利益,多年来推进无果,难度可想而知。有部门已经提出要先给三五年的缓冲期,不由得让人们担心三项制度的建立,会不会像住建部多年来曾极力推动的全国500个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一样,“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为此,建议国务院加强领导和督查,协调各部门打破藩篱,对牵头单位和参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与部门落实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并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对难点、重点问题的会商研究,加快三项制度和统一信息数据平台尽早建成。

当然,建立三项基础性制度,涉及相关信息查询等事项亦应严格规范,防止滥权侵犯公民隐私和法人商业秘密。

山东选调村官考试:http://sd.offcn.com/html/xuandiaosheng/

2014山东选调村官笔试辅导简章:http://sd.offcn.com/zg/z14xdcg/index.html

第五篇:提升党的领导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完成好这样的重大战略任务,依靠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概而言之,就是党的领导力。提升党的领导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和根本。

一、提升党的领导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力彰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事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通过发挥党的领导力,充分证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统领党和国家事业的核心力量。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优势。提升党的领导力,根本在于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统辖领域十分广阔,涉及要素十分多样,系统关系十分多样,承担职能十分繁重。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保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提升党的领导力,主要在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从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领导,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首要要求。提升党的领导力,目的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党的领导为完成战略任务提供战略指导和坚强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党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领导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者。

二、党的领导力贯通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力支撑和落实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党的领导力贯通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体现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比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首要前提;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的核心和主线。

党的领导力贯通于国家治理各种机制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这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机制。党的领导力是强化系统治理的枢纽。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正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力保证依法治理的方向,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力协调综合治理的运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必须依靠党在综合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党的领导力提供源头治理的动能,党的各级组织担负着源头治理的责任。

党的领导力贯通于国家治理效能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提升党的领导力

党的领导力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中不断增进和提高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力推动前行,同时党的领导力也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新的提升。

提升党的领导力有了新的目标牵引。党的十九大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纳入其中。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奠定了全面现代化的制度和治理平台,确立了全面现代化的枢纽机制,贯通于全面现代化各个领域。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强大牵引和有力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将稳步推进、有序展开,党的自身能力素质也在这新的目标牵引下乘势而上、更上一层楼。

提升党的领导力有了新的有利条件。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回答好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必须依靠制度建党、治理兴党,必须以根本性举措应对根本性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宏观视野和总体构建出发,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百年大党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统一起来,把增强党的领导力与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和治理能力统一起来,把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与完善国家制度、强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进展统一起来。

提升党的领导力有了新的标准对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擘画的战略宏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工程,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回答和解决党的“百年之问”的基础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身就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强劲机制,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牵引。

下载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三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三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