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时间:2019-05-13 19:4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第一篇: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引言

听证(hearingofwitness)这个由西方引进来的词,近年来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各种形式的听证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种行政决策之中举行,如价格、收费听证。总的来说,听证制度是 现代 民主 政治 和现代行政程序的重要支柱性制度,它对于保障公民参与国家管理,保障国家管理的民主性、科学 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保护公民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着极为重要和不可为其他制度所替代的作用。①在舆论的广泛宣传和司法改革冲动的催生下,我国有许多法院在司法程序中进行了适用听证程序的尝试。听证程序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听证会还没有形成一套稳定、规范、科学的程序,听证程序的价值、原则、目的、程序、适用范围等亦需要根据我国实际进行进一步 研究。我国现在规定听证程序的 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从上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来看,主要规定了立法听证制度、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尚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诉讼中适用的司法听证制度。相比法律规定的缺失,司法实践中适用听证程序却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后文中将加以详细介绍。

由于立法、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司法程序中适用听证程序的相关 问题 进行研究:是否有必要在司法中引入听证程序?司法程序与立法、行政听证程序的区别与联系,及借鉴意义?司法听证程序的价值、原则、适用范围?听证程序与现行司法程序的冲突与协调?

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笔者不准备采取从西方 理论、宏大述事的角度加以 分析,从而得出结果的 方法 ;而是试图从法院的听证程序实践调查入手,对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实践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角度,细致分析法律没有规定,却在司法实践中有相当规模使用的听证制度实践,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本文的分析并没有局限于听证制度分析,而且还进一步分析法院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适用听证程序的原因,从中反映的立法问题,以引起立法界的注意,强调司法实践的理论价值,以及在整个司法知识体系中的价值。

二、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

考察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需要到许多法院进行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进行分析。由于笔者考察条件的局限,没有资源与时间到实行听证程序的法院进行考察。但是考虑法院适用听证程序乃新鲜事物,许多法院在适用听证程序后,出于改革及宣传的需要,会对适用听证程序的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因而笔者对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现状的考察所用的资料均来自《 中国 法院网》上的资料。由于获取得资料的局限性,本文不能对法院适用听证程序进行量化分析,但是笔者发现,从网上获取的资料大致反映了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种类,因而,也满足了本文分析的需要。

(一)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种类

1、执行听证。执行听证属于法院适用最广泛的听证程序,许多高级法院制定了执行听证程序的规定,推行执行听证制度,并且对执行听证程序进行规范。执行听证一般是指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在当事人和其他执行参与人的参加下,经过听证,查清事实,对能否执行及如何执行依法作出裁决的执行活动。②执行听证的范围,各地法院有不同的规定,开始实行执行听证时主要适用于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情况。随着执行听证制度的推行,有的法院将执行听证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以下情况:一是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查清和中止、终结执行的案件;二是需要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和代位执行及执行担保的案件;三是当事人对立情绪大,特别是对被执行人是否有履行能力争议较大,矛盾容易激化的案件。③执行听证的目的:在对抗双方当事人均到场的情况下,以公开的方式让双方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并通过公开法官裁判的事实基础和法律过程,达到监督执行裁判权行使、促使执行程序公正的目的。④执行听证程序类似于开庭程序,包括听证准备、通知当事人、当事人进行陈述、听证调查、举证、相互质证、辩论、作成听证笔录,最后法官根据听证调查到的情况作出裁决。

2、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听证。法院处理国家赔偿案件一般采取不公开的书面审理方式,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互不见面,审理过程不公开。一些赔偿决定宣布后,赔偿请求人不服,赔偿义务机关和复议机关也不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有的法院摈弃了“暗箱操作”式的审理方式,在处理国家赔偿案件时试行了公开听证程序,在听证中进行公开举证、认证、质证和辩论等程序,做到认定事实公开化,适用法律公开化,诉讼程序公开化,增强了国家赔偿审判工作的透明度。⑤

3、管辖权异议听证。即法院在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理权异议过程中,召集当事人双方进行公开听证,由当事人在听证会上陈述对管辖权异议的意见,提出证据,相互进行质证和辩论,作成听证笔录,法官根据听证调查情况作出管辖权异议裁决。⑥

4、缓刑听证。如杭州市萧山区法院在对一犯罪嫌疑人适用缓刑前,召集犯罪嫌疑人的邻居、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开适用缓刑听证会,由参加听证会的人员提出犯罪嫌疑人的平常表现情况,法官根据听证会了解到的情况判断是否符合缓刑的条件,再作出判决。⑦

5、再审听证。法院在受理当事人再审申请后,召集当事人来法院进行听证。在听证会上,双方当事人依次进行举证、质证、认证,合议庭评议决定是否进入再审程序,重大疑难案件报请审判委员会研究讨论决定是否提起再审。⑧

6、假释减刑听证。法院在对假释减刑案件作出裁决之前,召集执行机关、罪犯、同监服刑人员举行听证会,由执行机关宣读提请假释意见书、并出示有关证据,罪犯作陈述,同监服刑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⑨

7、保全异议听证。即在法院进行诉讼保全的过程中,如有案外人对保全标的提出异议时,召集案件当事人、异议人举行听证会,审查保全异议是否成立。⑩

8、信访听证。即法院针对那些重点上访、重复上访户举行听证会,听证有时会邀请有关机关参加,如政法委、信访局等。在听证会上,由信访人陈述信访理由,然后由法院对申诉人提出的问题从法律、法理方面进行告知、说明,耐心、细致作解释,做好当事人的息诉服判工作。

(二)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特点

1、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如前文所述,我国现在规定听证程序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上述法律法规只针对立法或行政程序规定适用听证程序的情况,而没有法律规定在司法程序中适用听证程序的情况。因此,法院适用的所有听证程序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法院适用的听证程序大多数参照现有的开庭程序,我们姑且称之为开庭式听证。开庭式听证是指其目的、运作方式均类似于现在开庭程序,主要特点有以下:一是法院需要通过听证程序对某些事项作出裁定;二是听证的程序参照开庭的程序进行操作,如决定举行听证、通知听证参加人、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会上陈述事实和理由、听证参加人相互举证与质证、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会上相互辩论、作成听证笔录、法官需要根据听证情况作出有法律效力的裁判等。执行听证、缓刑听证、管辖异议听证、假释减刑听证、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听证、保全异议听证都属于开庭式听证。除开庭式听证外,另外还有一些非开庭式听证。非开庭式听证是指其目的与操作方式均与正式开庭与较大区别,如信访听证的目的不是为了作出某项裁判,而是为了做好当事人的息诉服判工作,防止当事人重复上访、多头上访。法院适用听证程序虽然大多数是参照开庭程序进行运作,但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地法院在决定适用听证程序的情况不同、对于听证的程序全国都没有形成统一做法等原因,法院适用听证程序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如:大多数法院适用听证程序没有遵循固定严格的程序进行操作,有的法院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案外人提出异议时,当场就组织听证等。(11)3、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情况具有本质上的类似性。经仔细分析各种法院适用的听证程序,我们可以发现,法院大多都是在法律明确规定需要审查案件事实,并根据审查的事实作出一定的裁判,而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审查程序的情况下适用,如执行听证、假释减刑听证、管辖异议听证、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听证、保全异议听证。在上述情况下,法院都必须进行一些案件事实审查:审查案外人异议、当事人管辖权异议、诉讼保全异议是否成立,审查罪犯是否符合假释减刑的条件等。在缺少法律规定和法院面临裁判的现实压力下,法院为防止暗箱操作、公正审查过程、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减少审查过程的随意性和可能出现的司法腐败,增强裁判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适用听证程序,召集当事人到法院,在法官的主持下,运用类似于开庭的听证程序,由当事人陈述事实理由、举证质证、辩论,减少上述弊端的出现。

三、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利弊与必要性的争议

自一些法院适用听证程序以来,一直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法院在一些情况下适用听证程序,能解决一些问题,应大力加以推广,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增强了法院部分裁决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仅要就案件实体问题作出判决,而且还需要对某些程序事项及相关问题作出裁决和决定。对于法院判决的作出,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规定了较完备的以开庭为中心的诉讼程序。但是,对于一些需要法院作出裁决事项,诉讼法仅规定了由法院审查,却没有规定审查程序。如《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执行员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等。在实务操作中,各地法院对上述事实的审查没有统一做法,一般是进行书面审查。在审查过程中,当事人的没有进行严格的举证、质证和辩论,因而法官作出裁判所依据的事实没有依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认定事实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采用听证程序后,对法律没有规定开庭程序进行审理的事项,法院仍按照类似于开庭的听证程序进行审查,由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让当事人有机会当面陈述事实和理由,帮助法官客观公正地查明案件事实,从而作出裁决,增强了法院这些裁决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有利于增强司法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法院适用听证程序作出裁决的情况中,往往涉及到当事人的重大权益,当事人一般会有强烈动力去参与上述裁决的形成过程,陈述事实与理由,为自己主张权利。但是,如果法院在作出裁决过程中,仅仅依据一方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在初步了解情况后,就作出裁决,那么当事人对这种没有公开举证、质证和辩论就作出的裁定往往不服,首先想到的就是暗箱操作与司法不公,经常会不服从法院的裁决,而到处上访,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 了司法权威。在对法院对需要审查事实并作出裁决的过程中,适用听证程序,让当事人参与到法院审查过程来,使当事人有机会陈述事实、举证、质证和辩论,更有利于保护和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增强诉讼的参与性、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当事人从更大程度上服从法院的裁决,也有利于增强法院裁决的公信度。

第二篇:北京市法院执行听证程序规则

北京市法院执行试行)107912623

为保证在执行程序中依法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充分保护执行案件当事人、案外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增强执行程序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法院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则所称听证,是指在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根据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提出的申请或者案外人提出的异议,依法组成合议庭,召开听证会,组织听证参加人进行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以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并依法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的司法活动。

第二条 执行程序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一般应当进行听证:

(一)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主体的;

(二)被执行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公证债权文书的;

(三)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

(四)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进行听证的其他情形。

属于前款(一)、(二)、(三)项所列情形,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进行听证,迳行采用书面或者询问的形式进行审查。

第三条 各方听证参加人在听证程序中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四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听证应当公开进行。

第五条 听证应当参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合议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正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除涉外案件以外,听证一般应在两个月内完成。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执行庭(办)庭长(主任)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第二章 听证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第七条 人民法院进行听证,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合议庭成员为三人,审判长为主持人。

执行案件的承办人不得作为合议庭的成员。

第八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件人以及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

第九条 听证参加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委托代理权;

(二)申请回避权;

(三)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的权利;

(四)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案卷材料的权利;

(五)依法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十条 听证参加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时出席听证会的义务;

(二)遵守听证纪律的义务;

(三)依法负有的举证责任;

(四)依法负有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听证前的准备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决定进行听证的,应当通知提出申请的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或者提出异议的案外人按照听证参加人的人数提交申请书或者异议书副本,并附支持其主张的相关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书或者异议书副本后五日内,将申请书或者异议书副本送达其他各方听证参加人。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听证会召开前五日内,告知各方听证参加人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合议庭组成人员,以及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三条 听证会召开前,合议庭应当调阅执行案件的卷宗材料,了解与听证事项有关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向执行案件的承办人了解有关情况。执行案件的承办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四条 听证会召开前,合议庭应当通过准许听证参加人查阅、复制案卷材料的方式,将人民法院在执行中调取的证据向各方听证参加人公开。

第十五条 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主体,并申请人民法院对被申请变更或者追加的被执行主体的财产采取控制性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诉讼保全的有关规定采取控制性措施,但申请执行人必须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

经听证审查,变更或者追加申请被驳回的,申请执行人应当赔偿被申请变更或者追加的被执行主体所遭受的损失。

第四章 听证会的程序

第十六条 听证会一般包括预备、调查、辩论和最后陈述四个阶段。

第十七条 调查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提出申请的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或者提出异议的案外人陈述其主张以及相关事实、理由;

(二)相对方予以承认或者反驳,陈述相关事实、理由;

(三)审判长总结争议焦点,并组织各方听证参加人对争议焦点进行举证、质证;

(四)审判长或者其他合议庭成员向各方听证参加人发问,核实有关事实;

(五)经审判长许可,各方听证参加人可以就其他各方出示的证据发表意见。

第十八条 听证参加人对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除听证参加人提供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依其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以外,人民法院认为查明事实尚需其他证据的,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举证期限,指定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听证参加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但不得超过十五日。

听证参加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材料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第二十条 合议庭对证据的审查和认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一条 听证程序中,合议庭不得主持调解,但听证参加人可以自行和解。

听证参加人自行和解的,听证程序终结。对和解协议的内容,人民法院不得出具裁定书或者其他法律文书予以确认。

第二十二条 提出申请的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或者提出异议的案外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会,或者未经合议庭许可中途退出听证会的,视为自动撤回申请或者异议,听证程序终结。

其他听证参加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会,或者未经合议庭许可中途退出听证会的,不影响听证的进行。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召开听证会:

(一)必须出席听证会的听证参加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席的;

(二)听证参加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一时难以决定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其他应当延期召开听证会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 书记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听证笔录由合议庭成员、书记员以及各方听证参加人、参与人签名。拒绝签名的,记明情况附卷。

第五章 评议裁决

第二十五条 听证会结束后,合议庭应当及时进行评议。

合议庭评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笔录。

第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最后一次听证会结束后十日内作出裁定或者决定,并将结果告知各方听证参加人。依法需要作出裁定的,应当制作裁定书并送达各方听证参加人。

合议庭应当将裁定或者决定结果及时告知执行案件承办人,执行案件承办人应当按照裁定或者决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裁定书应当署名审判长、审判员或者人民陪审员以及书记员。

第二十八条 裁定或者决定生效后,案件执行完毕前,听证参加人提出新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在执行本案过程中发现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定或者决定结果的,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进行听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十条 本规则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庭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法院执行难问题和建议

关于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法院执行难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信心,进而损坏了党和国家的司法权威。近年来,各级法院对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的成效,执行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还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法院执行难依然是社会一大难题。

一、执行难的主要表现

一是执行存案压力依然沉重。法院执结案件数量几年来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旧案积案仍然具有相当的数量,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着法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公信力的信赖。

二是被执行人经济困难。无论是被执行人难找造成执行难,还是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造成执行难,都与贫穷有关,而基层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大部分涉及到农民或者农村,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人员外流严重,涉诉的农民一旦外出,就下落不明,法院执行案件就陷入僵局,对于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被执行人,虽然可以找到他们,但大多没有财产或者只有少量的财产可供执行。

三是执行阻力大,执结周期长。尤其是以政府机构或其下属

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以国有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后台硬、关系多的案件,以有关部门的配合、协助为执行关键的案件等等,这些案件在执行过程中难度较大周期较长。

四是委托执行流于形式,异地执行困难重重。外地一些法院对委托执行或请求协助执行的案件借故推诿,迟迟不予执行,涉及外省、市、县的债务案件,往往很难执行。

五是依法行政水平不够规范。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有的法官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够强,业务不精,案件审判不尽合理,对自由裁量权应用不当,甚至徇私枉法,执人情法、办人情案等,而引起被执行人强烈不满,产生抵触心理。

六是基层法院公信力和权威性不高。有的被执行人采用不断上访来对付基层法院的执行,有的被执行人强硬地对抗执行人员甚至谩骂殴打执行人员,有的被执行人用手中的权力干扰法院的执行等等。

二、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执行工作中产生的种种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不完善。对于执行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强制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相对滞后,使解决执行难问题缺乏明确、有力的法律保障,公安等部门的执行援助问题没有法律规定,没有强力部门的后盾力量支持,执行威慑机制的具体运用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执行期限、执行通知、财产调查及报告等制度不完善。

二是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阻碍。抵制、查处保护主义的效果不明显,对执行的干预由过去的主要为徇私情而以个人名义打招呼、批条子,转变为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为理由的组织行为,有些地方和部门对一些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执行效率低,委托执行和异地执行效果差。

三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社会上仍未形成重诚信、守法律的良好氛围,不讲信用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责任的可能性还较低,对失信行为的惩罚程度远不够严厉,加之深层次的基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司法权威的弱化,导致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意识低下,相当数量的债务人千方百计逃避执行,长年外出打工者更是尝到甜头。

四是客观因素障碍。法院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受制于行政机关,导致在行使执行权时受行政机关的制约和影响,在执行中常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经常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向基层法院施加压力,法院执行人员不足,执行装备落后,欠缺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五是执行法官的素质影响。

第四篇: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听证程序区别

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听证程序区别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听证有两种,其一为行政机关主动举行听证。如《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其二为行政机关应申请举行听证。《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听证均为此类。

因此,税务部门的听证类型也有两种,一为税务机关主动举行听证,二为税务机关依行政行为相对人申请而举行的听证。前者主要法律依据有《行政处罚法》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后者主要法律依据为《行政许可法》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73号,以下简称《通知》)。从相关法规规定来看,两种听证有几方面的区别:

一、适用范围不同。《办法》第三条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二千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一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是对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听证申请范围的基本规定。也就是说,税务机关依申请而举行听证的范围为被处予二千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公民和被处予一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通知》规定,听证不是作出许可决定的必经程序,但是对于下列事项,税务机关应当举行听证:(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税务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2)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许可事项;(3)税务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对这些规定,我们还要再区分一点,就是:前两款是规定税务机关主动举行听证的范围,后一款是规定税务机关应申请而举行听证的范围。即,对税务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本身有应申请而举行和税务机关主动举行两种。

二、有关期的限规定不同。《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对税务行政处罚听证有关期限的问题,《办法》有进一步的明确,第四条规定:要求听证的当事人,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后三日内向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第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后十五日内举行听证,并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通知当事人

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主持人的姓名及有关事项。

《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第四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是予以公告。

也就是说,对于行政处罚事项(罚款)的听证要求,当事人必须在知晓后的三日内提出听证申请(对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提出听证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五日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申请是否准许,由组织听证的税务机关决定),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后十五日内举行听证;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要求,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在知晓后的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后二十日内举行听证。而对于告知听证时间、地点等事项的期限规定,两者是一致的,均为举行前的七日。

三、举行听证方式的不同。《行政处罚法》和《办法》均规定,(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听证不公开进行。而《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听证应当公开举行”。也就是说,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法律排除了不公开进行听证的方式。

《行政许可法》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而公开是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规定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应当公开举行,把听证过程对社会公众开放,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加强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也就是说行政许可可能涉及国家安全事项,如果对这些事项举行听证,按《行政许可法》规定应公开举行,是否会危害到国家安全?因此,对行政许可法规定,听证只能公开举行,似有疏漏,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四、听证笔录的效力。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之规定,《办法》第十八条明确:听证的全部活动,应当由记录员写成笔录,经听证主持人审阅并由听证主持人和

记录员签名后,封卷上交税务机关负责人审阅。听证笔录应交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本案调查人员、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阅读或者向他们宣读,他们认为有遗漏或者有差错的,可以请求补充或者改正。他们在承认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字或者盖章。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记明情况附卷。

这些规定表面看来很重视听证程序及听证笔录,但至于听证笔录在行政处罚决定中应起何种作用,从条文中无法得知。《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而第三十八条是关于如何作出行政处罚、或不予行政处罚、或不得给予行政处罚、或移送司法机关的规定。《行政处罚法》颁布后,许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相继规定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但绝大多数实施办法对听证笔录的有关规定都是沿袭《行政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听证笔录应当包含哪些内容未作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听证笔录在处罚决定中的作用也未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而《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要求行政机关只能根据听证笔录中认定的事实作出决定。对应当听证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拒绝行政许可的决定,都必须以听证中所展示并经过对质得以认证的、确有证明力的证据作为事实依据,而这些事实依据又必须是听证记录中有记载的。

听证笔录是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这在奥地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行政程序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奥地利《普通行政程序法》第15条规定,听证笔录对听证过程与标的有充分的证据力,除非有相反的证明。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将听证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所谓正式听证即法律要求的必须在听证会之后,根据听证笔录作出决定的程序(第554条)。此时,听证笔录、证物以及在该程序中提出的全部文书和申请书是作出裁决的唯一案卷(第556条)。

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我们能否认为我国也主张“听证笔录是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从法律条文来看,并不是很明显。汪永清(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对我国关于听证笔录效力的问题有一段描述——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行政许可法草案曾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充分考虑听证笔录,并自听证结束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行政许可法草案时,有些委员提出,“充分考虑”一词主观性太强,容易使听证笔录变成可有可无的会议记录,不能对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产生拘束力,不能有效避免听证后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随意性,操作性也较差。为防

止听证流于形式,应当规定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惟一依据。行政许可法采纳了委员们的审议意见,规定通过听证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因此,从立法过程来看,我国在行政许可法的范围内还是主张“听证笔录是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的。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截止2010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自1978年以来,每年两位数的递增速度让世界震惊同时中国也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比起庞大的对外贸易数量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原有的以及新的贸易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摩擦应对等。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22072.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29727.62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以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美贸易占到中国总贸易的25%以上)为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尽管数量巨大,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在200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中,在前十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而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为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进口总额为729.4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4.6%。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市场替代性较强,三是消费弹性小。调查可以发现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前八大类商品都具有替代性强。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市场主要有三个,一是北美自由贸易区里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加拿大和墨西哥靠近美国,享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二是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其产品技术含量高,熟悉美国市场环境,竞争力不容质疑;三是东盟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与中国出口商品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另外,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得也很快,开始和中国争夺相关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来由于这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纷纷采取保守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到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下降6.4%至1831亿美元,为中国贸易顺差连续第二年下降。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如墨西哥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2)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如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产业限制进口,欧盟为了新加入的国家的利益限制进口等;(3)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如欧盟决定取消对我国乳、蛋制品等六类产品的普惠制。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是欧美等国家不断对我国多种商品提出倾销的控诉,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优势产业因此出现下滑的迹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对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基本同国际接轨。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新旧体制的交替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性时期。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中国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形成重大的障碍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国际上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严正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出口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的现象严重,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渐放开,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盲目竞争,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的现象。出口低价竞销的主体是受生产源头“多、低、散、乱”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企业。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在那些市场体系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表现尤为严重。

(三)外贸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出口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2010年出口大幅增长,但从具体商品来看,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这种情况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尤为突出。出口增长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为主的格局。

(四)我国对外贸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和体制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要同国际接轨、并且保持稳定是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目前有些补贴政策仍未符合国际规范,一些政策虽然符合国际规范,但不能稳定落实,如出口退税机制仍不完善,跟不上外贸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同国际规范接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严格禁止对出口进行补贴。所以今后我国作为鼓励出口的补贴政策必须改变为用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今后我国政府的补贴应向初级生产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术的丰缺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但企业缺乏资金又承担不了对高新技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资开发进行补贴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必要。

(二)国家应重视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加进口原料和高新技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解决双边不平衡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不断深入开拓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尤其是加大对我国有贸易顺差国家的出口。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加大原料和高新技术的进口,从要素丰缺角度来看,我国是资源和高新技术短缺的国家,增加进口资源和高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三)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行业产品的出口,把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转化为竞争优势产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

(四)加强对出口产品价格的指导和协调,对出口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增强出口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商会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功能。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不仅有法律加以规范,还有中介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出口企业必须接受协调,以防止低价竞争,自相残杀。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我国政府或商会应在出口市场建立中介组织,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督、指导和协调,对低价竞争的企业进行处罚,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正常的经营秩序。

总体而言政府应加大对国际贸易的引导和调整:

(一)引导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提高外资进入的门槛,淘汰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大的外资企业

(三)积极实施扩大内需和收入倍增计划,驱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下载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完成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

    末级渠系现状、问题及建议

    1末级渠系现状及存在问题1.1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现状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境内植被稀少,沟壑裸露,生态破坏严重。境内水资源较丰富,黄河呈“S......

    少先队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乌拉盖管理区中学少先队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中学少先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建设不健全,领导机构不够完善 在组织建设方面,我校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学少先......

    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建议 XXX (XXX学院,XXX级,XXX,XXXX) 摘要:本文是针对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关键词:我省 农民收入 现状与建议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

    信访案件听证程序初探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信访案件听证程序初探 薛彦林 提要:为贯彻宪法人民民主原则,按照公开、平等、效率原则,依法设置信访听证程序,及时查清事实,提高办案效率,增加信访案件透......

    申辩与听证程序的区别[最终版]

    申辩与听证程序的区别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与听证程序都是行政机关听取当事人意见的程序,都是程序公正原则的体现。 第一,听取意见的时间不同。听取申请人、利......

    关于执行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与规

    执行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与规制 朱建军 听证是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制度。将这一制度引入执行工作,有利于保证执行的公开与公正并不是所有的执行案件都需要听证,而是应根据案件......

    法院档案数字化问题及对策建议

    法院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文关键字】档案数字化;公开与保密; 【全文】 近年来,江苏大部分法院都开展了库存卷宗、现存诉讼卷宗数字化扫描和处理工作,扫描图片和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