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晴隆县乡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建议
晴隆县乡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建议
晴隆县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8月3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寻求破解我县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发展不够平衡,集聚功能不强,吸纳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一)小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影响城镇功能的发挥 据有关分析资料表明,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才能正常发挥其集聚、辐射等功能,否则会造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效率低、第三产业难以发展等问题。我县小城镇人口少而分散,城镇占地面积狭小,除县城外,无一达到万人以上。小城镇规模过小,带来土地资源使用率低下、资源整合能力弱、就业门路狭窄、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和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和周边地区带动辐射作用的发挥。
(二)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城镇的配套工程完善
—1—
全县小城镇的发展不强,很大程度上源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多元投资机制。投入主体过分依赖于政府筹资,投资结构单一。而且乡(镇)自有资金紧缺,财力不足,仅仅只能满足日常开支。对小城镇建设的公共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基本为零,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其它建设基金如“城市建设维护费”、“公用事业附加费”等也未如数返还乡(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之小城镇建设专项贷款等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地方政府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参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机制不是很健全,成为制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总之,小城镇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基础设施无法按计划全面进行,严重制约了城镇发展。因此,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 “国家、集体、私营、个体、外资”的共同投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
(三)小城镇规划内容不全及对规划执行不力,小城镇发展不够平衡
目前,我县虽然基本上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缺乏资金,小城镇建设是边规划、边开发,建设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村村像镇,镇镇像村。大部分乡(镇)集镇虽然制定了规划,但存在规划内容不全,整体协调性差,对规划执行不力,因领导变换而随意改变规划等问题。有的规划毫无特点,缺少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城镇建设趋同性大,往往是建楼像火柴盒、沿路排排房、路边店连店,城镇建设规划无特色、建设无风格、城镇无形象。还有的地方规划只顾近期利益,小城镇沿交通道路呈带状发展。另外,由于历史和体制的种种原因,我县小城镇建
—2—
设发展不平衡状况较为突出。一方面,一些小城镇积极推行各项政策,培植经济增长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小城镇综合实力和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点也没有很好地培植起来,工作方式与管理水平也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的现状没有有效突破,管理模式 “以费养人”的旧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小城镇建设力度和稳健发展。
(四)小城镇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制约城镇化进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建设没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后劲和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完善,尤其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普遍偏小,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较少,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农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镇聚集,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农村大量从事非农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难以转移到城镇,不利于小城镇规模的扩张。如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乡镇以外的地方,乡域内劳动力相当匮乏,影响支柱产业的培植和发展。四是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复杂,产品多样化,种植规模小,不能支撑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落户安家,未能形成有效的农业支柱产业。由于小城镇缺乏产业尤其是优势产业的支撑,造成经济聚集程度不足,许多小城镇仅仅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缺乏应有的产业内容,有些小城镇虽然建起了房屋街道,但房屋空置,街道冷
—3—
清,土地闲置,对转移劳动力、提升农村经济没有特别明显的作用。
二、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加快发展小城镇,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战略举措。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培植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经济活动规模,才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发展小城镇,经济是基础,必须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片百姓。我县要紧紧依托“两高一快”(60#高速公路、晴兴高速公路、长昆快速铁路)的交通优势、煤炭、锑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抗战历史遗产二十四道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工业,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一)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增强综合功能和发展后劲
小城镇建设是融经济建设、基础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采取“先规划、后建设”的措施,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管理,使小城镇建设同经济建设、市场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文卫设施建设同文体工程建设协调配合发
—4—
展,努力增加小城镇的综合功能和发展后劲。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编制各小城镇的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优化小城镇布局,将小城镇汇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将重点中心小城镇与一般建制镇、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与一般小城镇区分开来。二是要突出特色规划。就晴隆这样欠发达地区的少、边、穷山区小城镇,必须突出特色原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利用各自优势形成强有力的增长点。三是要实行高起点弹性规划。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配套和新建街道、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尽量使小城镇走出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的建设误区。
(二)深化改革,走多渠道融资和经营城镇的道路,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如何筹措资金一直都是困扰着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难题。因此,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必须要使小城镇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实行“国家、集体、私营、个体、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全方位调动小城镇建设积极性,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来参与投资,来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如水电、交通、医院、学校、公园、市场等,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活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商及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小城镇的投资与开发,对小城镇的存量土地可以出租、转让、拍卖等方式盘活。在城镇管理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办法、新模式,—5—
着力解决无人管、无力管的被动局面,可通过听证收费等方式,因地制宜,收费管理。总而言之,要树立起“经营城镇”的理念,多方面拓宽小城镇的筹资路子。
(三)因地制宜,注重发挥本地优势,突出小城镇建设特色 我县各乡(镇)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产业构成、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资源情况差异较大,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优势不尽相同。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初级或高级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型或加工主导型小城镇;地处交通干线、市场发达的地方,应在商品集聚效应和商品市场辐射力上下功夫,兴办专业市场,完善各种服务设施,使之成为商品集散地,发展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具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方,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开发一批旅游观光景点,发展旅游观光型小城镇。在县城莲城镇依托二十四道拐抗战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安南古城抗战名城;在沙子镇依托优质肉羊加工和茶业、苡仁米、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化聚集区,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重镇;在三宝乡依托“阿妹戚托”等彝族文化,打造彝族风情乡镇。
(四)加强引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主体产业
发展小城镇经济,培育有特色和潜力的优势产业是小城镇得
—6—
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能够蓬勃发展的小城镇都有较强的主体产业支撑,要么有企业,要么有市场。因此,发展小城镇必须以发展产业为基础,必须加快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及其周边集聚。要加强对企业和市场研究,把企业和市场的培育与小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加强引导,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具有前景的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及产品结构,构筑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一是按照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原则,引导乡镇企业向优势企业产品集中,增强乡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改制、进镇入园发展。将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与农民建城、农民进城结合起来,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三是积极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积极制定政策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培育主体产业。产业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没有产业的支撑,小城镇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主体产业的培育结合起来,小城镇建设必然兴旺发达。小城镇主体产业的培育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要不断扩大主体产业的经营规模,发挥规模效益,以产业的集聚带动要素的集聚。在花贡镇依托晴北煤焦化一体化项目及煤矿企业,打造晴北煤焦化产业聚集区,建设煤焦化重镇;在光照镇依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打造建材工业园区,建设建材重镇;在大厂镇依托大厂锑矿等企业,打造矿冶工业园区,建设矿冶重镇;在安谷乡依托晴南煤化工基地,打造
—7—
煤化工大乡。
(五)健全机制,加大综合管理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强力抓好城镇化建设
要采取综合整治,全方位抓好城镇化建设。一是积极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干部群众树立主人翁姿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二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村道路“村村通”进程,实现道路畅通,缩短城乡时空感,为城乡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三是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切实解决他们种田无地、打工无岗、低保无着的“三无”问题。
—8—
第二篇: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唐山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和谐社会
前言:
唐山八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围绕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同步推进“大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作为一个地级城市,唐山把建设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抓手,这符合唐山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各县区、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在不少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还而临一此问题与困难,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1、目前小城镇建设现状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个城镇都在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规划,都在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如果所有小城镇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有选择性地建设小城镇,处理好积极推进与重点发展的关系。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所谓阶段性目标,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建设各有不同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例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个性和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所谓小城镇建设长远目标就是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中来,实现城镇的人口集中。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镇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或者说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从唐山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二是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三是重经济效益,轻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领导,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制定相关政策、部署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时,都要围绕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个根本目标。
2、加快小城镇建设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县区党委和政府在抓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必须把小城镇建设这个战略摆到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组织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参与唐山小城镇建设。只有领导干部扫除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乡村干部及广大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有吃有穿就是小康的自满思想及“离土不离乡’的思
维模式,从而动员农民群众及其它社会成员积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中去,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2.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建设。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小城镇规划要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首先,科学地对唐山小城镇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挖掘潜力人的城镇,重点城镇发展起来后带动其它城镇的发展。其次,合理制定、全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确定一个合理的城镇规模。在研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时,应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避兔盲目建设和建设过程中因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也可以保证环境建设及规划与城镇规划、环境与城镇建设、环境管理与城镇管理同步进行。
2.3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人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人包人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结果导致小城镇因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平断,人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在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2.4健全法制,不断完善小城镇政府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在确定事权的基础上,完善小城镇政府的功能。将县级有关管理权限向小城镇政府下放,逐步实现事权、财权、人权配套,责、权、利统一;二是按照“小城镇、人服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不突破所核定政府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三是建立小城镇社区管理组织。作为小城镇政府依托的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一般可采取建立混合型居委会的形式,综合负责镇区住宅、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小城镇的规范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
2.5小城镇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没有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脆弱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年,唐山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因此,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打造产业特色,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使小城镇的发展更有生命力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产业特色不突出的小城镇,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路径。经济的繁荣发展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并不是只有工业这一个领域。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甚至通过建一个大市场,就可以富一方百姓。如滦南县姚王庄镇就是以精细化利用土地,发展蔬菜大棚,发展成为生态农业主导型小城镇;遵化的东陵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借,发展成为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还有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的,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总之,唐山有200多个小城镇,特点各异,应实行区域化、多样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唐山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3、结语
总之,小城镇建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本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认真研究政策,结合唐山实际,加快步伐,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娜•小城镇建设难题待破―――关于小城镇居民区现状的调查[J]•人民论坛,2006,(12)•
[2]吴恒跃•浅议小城镇建设资金运行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6,(5)•
[3]张光复•抓住发展机遇期加快建设小城镇[J]•农场经济管理,2006,(3)•
第三篇:试论小城镇的建设与乡镇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工业化的起始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具备了四个方面的初始条件:
1.1 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普及,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并使一些生产要素得以从农业部门中分化出来,获得重新配置的机会。
1.2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是国有经济的运营领域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缝隙。而改革之初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但收入增长较快,社会对低层次的产品需求较大。容量较大的低层次产品的市场空间以及较低的市场进入的技术门槛、必要资本量门槛,为乡镇企业起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在产业上的错开,避免了与国有企业的“阵地战”。
1.3 乡镇企业很容易得到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例如,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决定了它们可以免费或者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土地;传统体制下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设置的行政壁垒,积累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英语论文格式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成本极低的劳动力;长期的“金融压抑”人为地把利率水平控制在较低档次,使乡镇企业获得较为低廉的资金;等等。
1.4 在改革初期,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而且影响人们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大量乡镇企业进入轻工业,不仅为自身发展获得了有利的获利机会,而且强化了产业结构轻型化调整的效果。乡镇企业的兴起恰好吻合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上述四个起始条件,为整个乡村发展工业化提供了普惠的发展机会。乡镇工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论断基于以下根据:
2.1 根据1996年经济绿皮书公布的数据,整个“八五”期间,国民经济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8%,在这一数据中,由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有8.2个百分点,占增长的69%,其中农村第二产业的贡献有5.43个百分点,占增长的45.75%,是城市第二产业贡献2.33 个百分点的2.33倍;农村第三产业的贡献(1.82个百分点)也高于城市第三产业的贡献(1.29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 1991~1995年城乡各部门对GNP增长的贡献 单位:%1991年1992年1993年
百分点 比重%百分% 比重% 百分% 比重%
全国GDP增长率9.30 100.0014.2 100.00 113.50 100.00
城市部门贡献3.5037.625.0835.772.51 18.61
城市Ⅱ部门贡献1.5816.983.2522.921.53 11.37
城市Ⅲ部门贡献1.9220.641.8312.850.987.24
农村部门贡献5.8062.389.1264.23 10.99 81.39
农业贡献0.656.971.158.131.037.66
农村Ⅱ贡献3.9542.495.9141.607.64 56.60
农村Ⅲ贡献1.2012.922.0614.502.31 17.31
全国第二产业贡献 5.5359.479.1664.519.17 67.97
全国第三产业贡献 3.1233.563.8827.363.29 24.37
1991年~1995年
1994年1995年平均
百分% 比重%百分% 比重% 百分% 比重%
全国GDP增长率11.80 100.00 10.20 100.00 11.80 100.00
城市部门贡献4.1835.412.8427.86 3.6231.06
城市Ⅱ部门贡献3.2827.791.9919.51 2.3319.71
城市Ⅲ部门贡献0.907.620.858.35 1.2911.34
农村部门贡献7.6264.597.3572.14 8.1868.94
农业贡献0.806.780.979.52 0.927.81
农村Ⅱ贡献5.0442.744.6245.325.43 45.75
农村Ⅲ贡献1.7815.071.7617.291.82 15.38
全国第二产业贡献 8.3270.536.6164.837.76 65.46
全国第三产业贡献 2.6822.692.6125.643.12 26.77
注:1991~1995年的平均值为各项值5年中的算术平均。
资料来篇: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
2.2 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农民富裕和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以工兴农、以工富农”成为我国广大乡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走向富裕道路的主要途径。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实现这一途径的主要手段。根据资料研究,从1978~1995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中,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全年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5%上升到1995年的40%,如果考虑到今后农副产品价格不可能再大幅度提高和农副产品增长的刚性,那末,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和来源将完全依靠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一途径。(表2)
表2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全年纯收入的比重农户非农产业乡镇企业产值
年份收入/纯收入%指数上年=100
197815NA
1979201.11
1980221.20
1981241.13
1982251.14
1983281.19
1984301.68
1985341.60
1986341.30
1987351.35
1988371.36
1989381.14
1990341.14
1991351.37
1992381.55
1993391.75
1994391.35
199540
资料来源: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48页数据整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国内市场,对付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步伐,是大有裨益的。
3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根据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几十年来城市化初期的发展经历,城市化发展的途径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现有城市基础上的扩张;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提供城市型的物质、文化条件,进而生长成为新的城市;三是完全新建城市,由于新矿藏、新能源
等资源的发现或者新交通枢纽的兴建,在荒原上、山岭中完全新建一些城市。这三种城市化发展方式都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近1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 年来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这三种方式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当前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第二种方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的过程,这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在我国,这一规律更显示出极强的中国特征。
在1984年颁布****中央1号文件之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壁垒阻滞了城市化的发展,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表3)
表3 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状况(%)1990年1991年1992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26.4126.3727.63
相同收入下国际城市化水平30.8031.6033.00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16.5020.0019.30
1993年1994年1995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28.1428.6229.34
相同收入下国际城市化水平34.0036.9039.10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20.7022.2023.30
资料来源: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8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城市产业再吸纳农业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小。特别是“九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最关键时期,城市国有企业目前大约存在2500万富余职工;1998年开始的国有企业的重大改革,这2500万富余职工将不得不下岗分流,同时,城市其他产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待业人员。城市产业在安置这一巨量的下岗分流职工已经成为1998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那末,在近十几年,在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和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依靠城市产业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另一方面,乡村中巨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就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也是空前的。根据1996年经济绿皮书的统计,1995年底我国乡村中劳动力总量为45100万人,并且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到1998年底,3年中将新增1500多万乡村劳动力,1995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总数为12200万人,“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每年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1000万左右。如此,滞留农村的劳动力总量仍然在32400万人;我国148.7万km[2]耕地,按目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人均可经营0.67hm[2]耕地),最多可容纳22300 万农业劳动力,以此农村中还有101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 如果按目前沿海比较发达的农业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制度经营(人均经营2~
3.3hm[2]耕地),则农业可容纳7400~4400万农业劳动力,按此推算,农村中将存在25000~28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此巨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及其就业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最重大难点。当然,巨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和推动工业化前进的重要人力资源。
城市产业就业的“满负荷”就业阻滞以及农村农业就业的“超负荷”就业压力,在这一双力夹缝中,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渠道,同时,许多城市郊区乡镇企业还可以成为解决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一条分流途径。“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劳动力总数由1991年8906万增长到1995年的12200万,净增3294万劳动力,相反,国有企业8000多万职工的2000万富余人员将在“九五”的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下岗分流。
鉴于此,乡镇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口岗位的最重要渠道之一。1948年,全国设市城市58个(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1949年有136个,1982年有24
4个,1990年有456个,1997年有666个;进入80年代以后新增加的400多个城市,全部是在原有小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当然,由于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规模小、重复分散、资金困难、管理水平不高等初期工业化所存在的一切问题,这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和调控,以尽快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的大力发展形成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广阔和坚实的空间基础城市化过程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农业资源非农业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过程,是传统乡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变过程,是城乡空间平等发展和逐渐融合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逐步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发展过程。其多元化发展是指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应当是在平等发展基础上的共同演进;其多层次发展是指城市化发展过程是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演进、并且各种规模的城市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那末,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小城镇的大力发展就成为我国城市化多层次发展中最广泛的空间基础。
由于政府行政划分的关系,我国目前大约有48000 多个乡镇(1991年有乡镇55542个,1992年减小为48250个)。仅就建制镇而言,1953年有5402个,1964年下降为3148个,1982年更下降为2660个;1990年恢复上升为9321个,1991年为14135个,1997年为17779个,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也明显反映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曲折历程。而在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真正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最广泛基础和主要力量。1983年底,乡镇企业约140万个,产值85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72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7%,到1995年,乡镇企业达到3000多万家,农村非农业值约546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4050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5%,这13年中,乡镇企业个数增长21.4倍,乡镇企业产值增长64.2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增长56.3倍。(表4)
表4 农村各业结构及非农产业占全国的比重(单位:%)1980年 1990年 1993年1994年 1995年
农业68.946.126.925.722.9
工业19.540.456.457.558.2
建运商饮业11.613.516.716.818.9
农村非农产业
13.229.545.448.050.6
占全国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产 10.628.140.042.047.5
值比重
资料来源:1996年经济绿皮书,第105、1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5“三集中”模式是实现小城镇发展第二次飞跃的科学选择
“三集中”是指:①农村人口居住向城镇的集中(当然也包含向城市的集中),②农村工业企业向乡镇工业园区的集中,③农业耕地向农场或农业大户的集中。
“三集中”的模式首先在1985年由上海市政府部门提出,是关于上海市郊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建立现代化农业的根本指导模式。这一模式实施十多年来,在上海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94年国家建设部在全国启动乡村城市化试点“625 工程”(1997增扩为925工程”),这一试点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方向也是“三集中”模式可以概括的。“三集中”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小城镇近20年来发展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1995年,农村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5%,在国家GDP份额中,乡村第二产业份额(24.7 %)已经超过城市第二产业份额(24.1%),乡村第二产业对国家GDP 增长的贡献在整个“九五”期间
平均达到45.75%,而城市第二产业在同期仅为19.71%。1995年当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乡镇企业达到3000多家,创造的产值、利税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10%以上;乡镇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已经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1995年乡镇企业出****货值达4400亿元,已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乡镇企业达321家,到境外办企业的有886家。
在小城镇设置工业园区,使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是针对中国国情的科学选择。中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是跳跃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小城镇发展的阶段,造成了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聚集严重滞后于资本聚集,以及城乡经济关联度极低的格局。这些问题绝非现有城市后退几步便可以解决的。时至今日,即使不考虑现有城市本身就已经存在大量的下岗、待业、失业人口,同时现有城市缺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及现有体制、产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弊端,要想大幅度地降低现有城市的总体生产力水平以补上这一个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这种选择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在社会组织上也是行不通的,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园区使之集中发展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入手加速工业化进程,从而提高非农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度,以加速城市化进程。
最近十多年来,乡镇农民企业家追求规模经济的内在冲动,追求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具有客观必然性。政府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实际上是顺应这种客观发展规律,更快、更好地为乡镇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避免外部规模不经济创造条件,以降低乡镇企业空间聚集所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延期支付的环境代价。工业向工业园区的集中,将使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工业之间的互补性越来越强,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的工业结构更趋完善,更趋合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更趋融合,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将使农村人口的生活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目前的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中,农民新城的居住水平已经大大高于市区,居住环境也优于市区,水、电、讯、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已经等同于市区,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使城乡之间的居住生活环境空间差距越来越小,逐步融合。
耕地向农场的集中,实现耕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单靠农民自己进行办不到,必须进行政策引导和政府干预,把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耕地的集中与规模经营结合起来。耕地向农场的集中,是我国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有了农场化的农业规模经营,将使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大产业的现代化程度更趋提高;有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将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同时也会大大提高我国某些以农业为主的工业原料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耕地的集中和农场化,也就意味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大部分转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也会大大提高,与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从而实现三大产业的融合。
第四篇:乡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XXX镇2009年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XXX镇2009小城镇建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乡规划,强化产业资源,提升城市功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指导思想。按照“以镇带村、城乡互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完善功能,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城镇品位,在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此做如下汇报。
一、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我们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完善了建设领导机制。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协调、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查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多次召开小城镇建设会议,使广大干部解放了思想,学习到了有价值的经验,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至各相关部门,1落实责任人,严格考核,并把相关任务列入村干部百分考核中,从而使各项任务都落到了实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小城镇建设管理网络以及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二)着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投资900万元征地26亩,建成独家小院40栋9750平方米,对清和堂杨树洼、嘴上、疙瘩、银河村四个组,刘竹村北岭组共302户1180口人进行搬迁;投资68万元完善镇区内钼源大道路旁及小区绿化;投资18万元完成太阳能路灯升级改造;投资232万元完成河道美化,村组巷道硬化,排水管网建设。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小城镇赖以发展的硬环境。
(三)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突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现代工业重镇、特色农业强镇、和谐平安乡镇建设。以县城区向北推进为重要契机,通过科学调整功能布局,不断完善总体规划和集镇新区规划,强化一、二、三产业功能,实施大开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镇区品位。同时,全面完成各行政村农村建设规划布局,花园、公主坪等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
(四)规范服务和管理,为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今年,镇政府投资70万元配备环卫扫帚、铁锹,购置洒水车两台,新建垃圾填埋场1处,中转站1处,配备41名专职
环卫工人,对镇区卫生进行清理,始终保持镇区清洁美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移民新区管理。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效
(一)城镇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小城镇的建设在为农业、乡镇企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增长,今年预计全镇共实现财政总收入 1.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1.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6.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24.5亿元,农业产值0.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31元。
(二)小城镇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镇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全镇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群众出行;自来水的普及率达98%,使全镇区实现了饮水安全和自来水化。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我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上级的扶持资金有限,吸纳民间投资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对进一步开发建设小城镇,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和问题。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三)小城镇管理力度还需加大。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深化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努力突破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二)严格执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城镇性能与职能,建立良好的城市形态。
(三)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规划与布局,提高生产与生活水平。
(四)进一步改善城镇生活居住环境。加强管理,全面推行落实环境卫生治理目标责任制,提高居民卫生意识。
(五)按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标准,正确处理好城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镇区结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诸多矛盾,保持小城镇建设的连续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六)结合近年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进一步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XXX镇人民政府2009年12月15日
第五篇:关于小城镇园林绿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于小城镇园林绿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小城镇园林绿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不仅成了农村商品交换和农贸产品的集散地,而且成为了富裕起来的农民进行政治、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园林绿地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应当引起有关各方面的足够重视,把园林绿地规划提到小城镇规划中的适当地位。笔者就自己的认识突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区园林绿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园林绿化是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口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所谓生态文明是指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观。城镇园林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和污染、美化环境,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和市民的生活条件。
一、小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园林绿化管理机构不健全
从调查来看,多数小城镇没有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或专门人员,有的也是设在镇乡村建设办公室,致使园林绿化管理建设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完善。
(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欠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地系统规划尤其重要。从市级园林小城镇创建、中心城镇建设来看,小城镇总体规划健全,绝大部分乡镇缺乏详细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公共绿地建设不均衡,导致园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绿化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
(三)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缺乏地域特色
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无专业技术人员,建设指导思想模式、规划观念盲目仿效大城市园林绿化布局,未考虑当地地理环境、地容地貌、人文特色,绿地设计不规范、落后,乡土树种应用过少,体现不出小城镇园林绿化的个性和特色。绿化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洋、求快,不但使小城镇绿化无法形成其独特个性优势,而且花费了很多资金。
(四)小城镇园林绿化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先经济、后环境”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投资无系统、无计划,绿化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小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发展缓慢。
(五)小城镇园林绿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小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刚刚起步,制度规定还不健全,绿地随意性大,占绿、毁绿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景观建成后无人管养,重建不重养,管理水平落后。长此以往将面貌全非,造成园林绿化景观荒废。
二、小城镇园林绿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
小城镇园林绿化是一项涉及城镇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小城镇的未来发展,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园林绿化建设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聘请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方面的专家,科学规划、统一设计,要有长远的眼光,克服盲目主义和短期行为。在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汲取的,如:有领导卞观意志强加于绿化设计当中,使绿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推倒重来,给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使群众对此不满。因此,全面、科学、统筹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园林绿化的关键所在和长久之计。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小城镇绿化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最终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在园林绿化中感受到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的思想、品味和层次的变化及提升,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城里人享受的美好生活和美朋生态环境。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民俗和特点进行设计,体现人文关怀,贴近居民生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树种选择应达到二季有花、四季常绿、五彩缤纷的效果,树种搭配应做到乔、灌 ,学、花、藤相结合。要通过美化小城镇的建设,改变原有的脏、乱、差的环境。
(三)坚持质量为先的原则
在城镇建设上,要建设园林城镇、宜居城镇。营造绿色和谐人居环境,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幸福城镇和宜居社区;在城镇环境上,要建生态型城镇,走节能低碳之路。把低碳目标与生态城镇建设相结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宜居住、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的生态城市;在配套设施工,突出配套相应的休闲公园、主题公园等公共休闲空间和休闲游乐设施,打造休闲宜游城镇
(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小城镇绿化要以满足群众生活、为人们创造亲近自然、生态优良的美好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利用,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利用,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实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效果,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同时,还要根据城镇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劣地、荒地和不宜建筑的地段及零碎地形地块,宜高则高,宜低则低,能多栽则多栽,能少栽则少栽,借势而上,因地制宜地与自然环境结合到一起,体现自然和谐的美。
三、小城镇园林绿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城镇园林绿化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报刊、广播、广告牌等宣传方式,结合中心城镇建设和市级园林小城镇创建,大张旗鼓地宣传园林绿化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牢固树立起“爱绿、养绿、护绿”意识,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绿化工作中来,形成上下联动、万众一心、齐抓共管,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二)重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是我国城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城镇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体规划中,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地位很重要,镇园林绿地要根据城镇绿地系统来进行的规划,也就是说,城市的绿化管理和建设主要依靠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具有远瞻性、全局性和权威性。在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时,必须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了解其历史文化特征和地理气候的特征,建立一个可以凸显城镇特色的园林。
(三)多方筹措资金
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就是资金。园林绿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比较多,再加上它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基本上没有产出。所以,资金的筹措需要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实现,加大资金的投入来促进园林绿化的顺利实施。此外,可以通过政策对项目单位的绿化积极性进行激励。比如,在小区开发过程中,建的绿地要是比较多,就可以提高建筑的容积率。
(四)把握小城镇的特点,寻找特色之路
小城镇在进行园林绿化工作中,其工作的指导原则是保存小城镇的特色。所以,小城镇园在进行林绿化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应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包括古迹遗址、古树名木、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及民风民俗等进行深入了解;其次,在园林绿化工作上应当结合小城镇现有的公共建筑,厂矿建筑,居住建筑一起设计,体现小城镇园林绿化实用的功能;再次,在种植工作上建议以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批判盲目引进外地树种的工作方式。
(五)强园林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建设是否能够成功,其主要因素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园林绿化的基础是规划,规划设计不好,建造出的园林绿地也不会很好,因此,要加强园林队伍的建设,即要经常组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有利于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总之,坚持经济原则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小城镇园林绿化事业,争取早日建成园林化、生态化城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参考文献:
[1]任爱华.小城镇绿化发展趋势及设计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1,05:50-54.[2]崔哲.发展城镇园林绿化的几点建议[J].小城镇建设,2007,10:37-38.------------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