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训,新思考

时间:2019-05-13 19: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校训,新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校训,新思考》。

第一篇:新校训,新思考

新校训,新思考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

你们喜欢我们的校训吗!

第二篇:广东海洋大学新校训解读

《海大教工》2014年第1期

广东海洋大学新校训解读

黄传生 新校训产生的背景

广东海洋大学(原名湛江海洋大学),1997年1月,由原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组建之初确立的“勤奋、求实、敬业、创新”校训,随着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要求修改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9年11月5日的校长办公会议对校训作出重新凝练的决定。2010年5月10日学校发出了《关于征集校训、校歌、校旗设计方案以及校徽修改方案意见的通知》,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社会文化策划专业机构、相关专家及爱好者进行征集。2012年3月11日,学校又发出了《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开展试用校徽、凝练校训及征集校歌校旗活动的通知》,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关心学校的各界人士对已征集到作品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学校接连召开了专家、机关人员、老干部、学生代表和教代会常委等多场研讨会和座谈会,从征集到的校训作品中遴选出5条作品作为备选方案,并挂在校园网上接受网民的评议和投票。4月27日学校三届三次 “双代会”召开,通过无记名投票,作品“广仁明德、海纳厚为”以最高同意票数从5条备选校训中脱颖而出,进入表决程序。表决时又以177票赞成、1票反对、7票弃权,同意人数超过全体正式代表人数半数以上,获得大会通过,成为我校拟用新校训。

“双代会”后有关部门又结合学校的情况对拟用新训进行了反复推敲,提出了将“广仁明德、海纳厚为”中的“仁”字改为“学”字的修改方案。2012年5月21日“双代会”常委会对修改方案进行了审议,原则上通过。25日上午校长办公会对修改方案也进行了审议,也原则通过。25日当天党委常委会进行了审定,最终将”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确定为我校新校训。2012年6月4日,校发文正式启用。“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渊源与内涵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分别以广东海洋大学的中文简称“广海”两字作为句首字,“广海”特指立足广东的海洋大学,以区别于其它海洋类院校,同时“广海”也有“立足广东,面向海内外”的含意,反映出学校的定位。“广、海”嵌入其中,既有“广味”,又有“海味”,体现出广东海洋大学的地域特征,也彰显出学校的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有关词语渊源流长,底蕴深厚,立意深远,但尚古不囿古,重在出新。2.1 广学

“广学”两字早在《三字经》、《八大人觉经》和《四十二章经》等典籍中就有出现,如“若广学,惧其繁。”、“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等。

第 1 页

“广”除指广东外,还有广博、广大、广泛、推广、广求、广播等涵义。

“学”有学识、学问、学术、学科、学校、学者、学生、学习、教学、求学、治学等含义。“广学”则有广博的学识、宽广的学科、广大学者与学生、广泛地学习、广求学问、广授学术、广积学识、广播知识、广施学力等内涵。

2.2 明德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德”,据《辞海》注释:德包含着德行(道德、品行)、德操(德行、操守)、德政(措施、政绩)、德望(道德、声望)等广义解释。

“德”也指事物属性、规律和品性,如《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中的“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明德”主要含义为:光明正大的品行、清正廉明的操守;明志修德——明志立身、修德养性;明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明达事理等。2.3 海纳

“海纳”出自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北周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等。“海纳”有多方面的内涵:

①广纳百家、广采博收、大招厚揽等。如:以大海般的胸怀广揽厚纳来自海内外的贤士才杰及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等;

②大气度地容纳。如:以大海般的气度兼容并包,尊重差异、宽和个性等。

③谓宾倒置:纳于海。从海洋(包括自然海洋和知识海洋)中广采博纳知识财富,从探索和开发海洋中获得新知和成果等。

④引申义:博学、好学、勤奋、包容、团结、和谐、宽和、开放、国际化、个性化、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等。2.4厚为

“厚为”是一个合成新词,但多种字典对“厚”和“为”都有详述的解释。

“厚”作形容词或副词,有深厚、厚重、厚实、踏实、扎实等含意;作动词有推崇、重视、优待等含义;作名词有财富、利润、价值等的涵义。另“厚”即“笃”也,有坚持不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持续不断、自强不息、踏踏实实等引申义。

“为”即作为、有为,指成绩、成就、成效、效用、建树等。

根据上述释义,“厚为”作如下理解:①厚实的作为、丰硕的成果、深厚的建树、雄厚的实力,扎实的功底和有效的作用等。② 重视作为、厚对利用、重重有为、持续作为、厚产成果、人才辈出等。

2.5广学明德、海纳厚为

“广学”、“明德”和 “海纳”虽源远流长,但合成“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后都成了全新的四言词语,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经检索查新,两词句在先前的网络和文献中也未曾出现过,独具新颖性,避免了国内校训用词重复雷同的诟病,令人耳目一新。

第 2 页

综前所述,“广学明德,海纳厚为”连贯起来,作如下意译:

广学博识,明志修德,海涵包容,纳取致用,深厚作为。“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的辩证关系

3.1广学与明德的关系——学德并重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等都体现了学的重要性,所以要广学。术业有专攻,广学以求通。广学并非泛泛地杂学,广学是为了深入,一门精通,然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到其它领域,达到“一理通、百理彻”,最终明德,明识事物规律属性,明达事理。可见“广学”是“明德”的前提和过程,“明德”是“广学”的目的和结果,无“广学”难以“明德”,“广学”不“明德”,将前功尽弃。

不学无术,有心无力,有德也难以施展抱负,想干事也做不了事,甚至好心办坏事。学而无德,心术不正,助纣为虐,学得越多,贻害越大。可见学与德不能偏废,学德并重,内外兼修,才能品学兼优。

学与德的关系也是学校与德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该思想在校训中也得到了体现,反映出学校对德育的重视,不缺“德”。

3.2 海纳与厚为的关系——知行合一

海纳厚为,海纳即博学,是知的问题;厚为是指行而有果,是行的问题。以行求知,以知引行,学中行,行中学,循环无止境。纳于知,重于行,致于用,贵于为。人不能只做知识的容器,要发挥智慧的作用,把知转化为力量,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行来丰富知、提升知、匡正知。知不经利用,一文不值;科学利用,价值千金;错误利用,赔本折兵。知的利用过程就是行的过程,利用效果如何,“为”是标准,正面的是有为的作为,负面的是不作为或胡作非为。厚为不仅重视知转化的过程,更在乎知价值的最终实现效果。知而不行,行而无果,知也白费,行也虚行。海纳致用,笃行厚为,才能实现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海纳百川,又通过海水的蒸发形成雨水来反哺百川,循环生息。纳与为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彼此相存相依。只纳取无释放,不被撑死也会被胀破。光为而不纳,消耗殆尽,终会枯竭而亡。纳而不为,犹如一个工厂光有原料输入,无产品输出一样,无以为继,难能致远。有纳有为,生息循环。海纳厚为,才能共繁同荣。

3.3 广学明德与海纳厚为的关系——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

广学明德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海纳厚为表现的是科学态度。

广学明德是海纳产生厚为的精神指引和思想保证。反过来海纳厚为又是匡正、完善和补充广学明德内涵的实践。广学明德侧重于求学做人,海纳厚为着眼于做事成事。海纳的目的不是助纣为虐和胡作非为,而是造福社会;在做事中不借机中饱私囊,做成事后,对得起天地良心而不出事等,这正是广学明德要解决的问题。做学问、搞研究需要借鉴海纳前人的成果,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 3 页

以更高的起点、更宽广的视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可以少走弯路和节省时间精力,避免重复劳动。不海纳连别人的肩膀在哪里都不会知道,谈不上高瞻远瞩,自然也谈不上建树和创新。海纳百家,博取众长,又自成一家。学习别人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创造出新的东西让别人来学习更加重要,尤其研究型大学更应如此,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难有作为和地位。光纳而不为,不会有作为。小纳少为,多纳小为,都不是大作为。广纳多为重为,才是大作为,才能称得上厚为。因此,既要海纳,又要厚为。这是一种有作为的治学之道,是一种会干事能成事、能创业可成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种可贵的科学态度。

3.4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与广东海洋大学的关系——门当户对

广东海洋大学以“海洋使命、海洋特色”为发展战略,发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方略,致力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等。“广学明德”是儒家思想精髓和德性文化精华的高度反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海纳、纳海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广海的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都得到彰显。“厚”具有坚贞不渝、持续不息、孜孜以求和一心一意等的含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和“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特征在“厚为”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原校训“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内涵在“海纳厚为”中也得到了传承反映。可见,“广学明德,海纳厚为”是广东海洋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校特色与本色、培养目标和文化传统等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尤其“广、海”两字嵌入其中,更具针对性。尽管“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也可以在其它学校或其它领域使用,但没有在广东海洋大学使用那么准确和贴切。由于是根据自身特点度身定造,广东海洋大学使用起来自然恰如其分和实至名归。

4、新校训的特色

特色是指独特和出色。首先具有独特之处,其次是品质出色。特而不色,视为怪异。色而不特,则视为俗。特色校训主要表现在新颖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上。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的两词先前并没在网络和文献中出现过,又是首次在校训中使用,避免与他校雷同。另其中的“德”又作事物属性、规律和事理的含义使用,这也不多见。尽管国内多所海洋院校都用“海纳百川”作校训,但是它们的主要使命是“纳海”而不是“纳川”,即从海洋中纳取知识和财富,而不是从“川”中纳取。“海纳”连接“百川”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中的“海纳”就是海纳,不具有“纳海”的含义。海纳不带宾语,谓宾倒置才体现出来,才具有纳海的含义。可见“海纳百川”的“海纳”是作“广泛吸纳”的含义使用,但 “海纳厚为”中“海纳”又作谓宾倒置的“纳于海”含义使用,一语双关地把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点睛出来,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不仅把校名简称嵌入其中,而且把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本色同时熔于一炉,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让人易识别,易记忆,且不易被人模仿抄袭,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功能。

第 4 页

只要学校的所在地在广东,海洋使命不动摇,海洋特色不淡化,不管学校以后使用什么名称,用起来仍然不会牵强,仍然是名正言顺和恰到好处。同时,“广”字不作“广东”来理解,“海”字不作“海洋”来解读,用“广”、“海”其它涵义,“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仍然是一条完整和完美的训言,不仅适合于学校,也适合于其它领域,应用范围更广。可见,“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适应性,使校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第 5 页

第三篇:北京科技大学校训新校徽logo汇总[范文]

校训、校徽是学校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文化传统、精神品格、目标信念的深刻凝练和艺术体现。北京科技大学在不同时期使用的校徽和逐步形成的“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共同构成了底蕴深厚、一脉相承的学校文化。

一、北京科技大学校训

求实鼎新

二、北京科技大学新校徽

延展标志:

第四篇:三农问题新思考

三农问题新思考

目前我国三农领域的新问题主要是:新剪刀差、城乡二元分割和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引起了一些农民的焦虑和不满;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和小而分散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健康发展;乡镇政府职能扭曲和部分村组织软弱涣散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等。此文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三个方面阐明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提出了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开放城镇户籍、完善家庭土地承包等一系列具体建议。关 键 词:三农 问题 工作研究

有幸参加今年河北省委组织的加强基层建设年驻村帮扶活动,这是我继1977年驻村学大寨和1986年驻村扶贫之后,又一次驻在村里与农民近距离的接触。在帮扶工作中,我与其他两名河北省农信联社的同志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得益于省委重视和省联社支持,出于对农民的真挚情感,我们为村里办了修水泥路、电网改造、建村民广场等十多件实事,受到村民的认可和赞扬,所在工作组被评为省优秀驻村工作组。应当说今年是我近年来最接地气、最感充实、最有成就感、最难忘的一年。但是,荣誉和赞扬却加重了我驻村期间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担心和焦虑。这就是,虽然改革开放尤其是2003年起党中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三农事业已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当前农村出现了农民物质生活改善相对缓慢、农业再生产条件恶化、部分基层政权软弱涣散等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办法,我做了近一年时间的调研,经过了反复思考,现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体会,把我的所见、所思整理如下:

一、农民的焦虑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问题

我高兴地看到,农民是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他们是我党执政的依据和坚实基础。农民感谢党帮他们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感谢改革开放和免征农业税为他们带来福祉,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村民,是绝不允许别人说共产党坏话的,即使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使他们看不惯甚至引起不满,但他们认为“共产党的‘经’是好的,只是让下边的‘和尚’给念歪了”。这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国农民的主流意识。

但我也确实看到了在一些农民中目前日益增长的焦虑和不满,看到了党的执政基础面临削弱的危险:

1.农民的物质生活改善相对缓慢。虽然国家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的收入比仍由1985年的1.53︰1扩大到2011年的3.13︰1(《中国收入差距正迎来缩小的拐点》赖德胜 陈建伟 人民日报 2012年4月10日)。城镇居民和农民间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逐年拉大,日新月异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架环路、城镇居民日渐增长的公共服务与日渐冷落、基础设施落后、较少得到公共服务的农村形成强烈反差。虽然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这些年已有很大提高,但是农民由于没有同步享受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被遗忘、不平衡的心理普遍存在。

2.新的“剪刀差”客观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提升幅度远远低于化肥、农药等工业品涨价幅度和对农民工、劳动派遣用工实行不平等工资福利待遇两个方面。我国有13亿人口,目前的城镇化率接近50%,但“目前中国城镇化如果按照户籍城镇化口径来计算,那么会下降1/3”(引自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东方网 2012年3月25日),这就是说我国目前仍大约有9亿农民。9亿农民为4亿城镇居民提供低价农产品和廉价劳动力,促成了城镇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这就是新的“剪刀差”。由于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目前的农产品最低保护价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但尚不能反映真实生产成本,加上作为粮食市场主体的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很难做到敞开收购,不仅使得国家对流通环节的补贴远高于对农民的补贴,还富了一批倒买倒卖的中间商。

3.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关注保护不够。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的诉求很难直接反映到决策层,使得农村本已薄弱不该撤并的机构撤并了不少,农民享受到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更少,出现了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买真货难。在我们与农民的交谈中,许多农民表现出了他们对过去村供销社、信用代办站、合作医疗点、村小学及当时经常驻村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怀念。我个人认为这些机构的撤并应当讲都有其合理因素,但当时毕竟应当听一下农民的意见且不要操之过急搞一刀切。这些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但是实惠农民并没有全部得到,比如对农机具和家电补贴后,不少农民在购买时遇到了质量下降或价格攀升的问题。

4.部分农民对建设新农村信心不足。家庭土地承包的红利已渐消失,一些村庄随着农田水利设施失修损毁,小农经济靠天吃饭、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端开始显现,加上种田不挣钱,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农村年轻一代“务农无地、上班无岗、进城无户、低保无份”,村里待不住、打工受歧视,大部分已常年不在家,处于农民工或流浪工的状态。

5.一些农民道德观念出现滑坡。与上世纪的驻村经历比,我有一个不好的感觉,就是现在一些农民表现出更多关心自家利益却很少关心集体或关爱他人,集体主义互帮互助观念十分淡薄。今年刚驻村时,已看不到过去村民欢迎上面来村干部的热情,他们普遍认为我们不可能住到村里,不可能为村里办什么实事,他们说:“十多年了,就没见过省干部能在村过夜的,乡干部来也就是待一会儿就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更为贫乏,除由过去的听广播变成看电视外,基本没有别的文化生活。“从土地承包后,村里就没开过全体村民会,也没组织过大家学习”村民如是说。先进思想文化在农村得不到广泛传播,封建、迷信、赌博现象趁机抬头。更为严重的是目前个别村民小偷小摸问题突出,玉米和蔬菜尚未完全成熟,村里的农民就抢着收回家,否则很可能全部丢失,为此,我们还专门为村里安装了11个摄像头和电子监控系统,这也算驻村期间所办的实事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方面的论述,是我们解决一切农民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依据我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确立农民是党和国家执政基础的地位。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口头报告中指出:“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张加磊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06期)。我国农民人口数量目前仍远超过城镇居民,且城镇居民大部分为解放后迁入的农民,农民理应成为国家主人,国家意志应体现农民的诉求。我个人不赞成把农民称作“弱势群体”,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其基本权利当然包括与城镇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而不是救济和施舍的对象。确立起农民是党和国家执政基础的地位,是我们解决农民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理念达不到这个程度,就很有可能再次做出损害农民利益的决策或行动。

二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理顺农产品价格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础。应当利用当前互联网已高度发达的条件,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清除市场壁垒,利用市场来及时发现和校正农产品价格并反过来指导农业生产。国家应制定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通过建立工农业产品间合理的“平价”比例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应以瘠薄土地农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否则不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最低保护价还应逐步包括通货膨胀和缩小城镇与农村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否则在基数悬殊的情况下,同样或者农村略高的增长比例仍会使城镇居民与农民间生活差距越拉越大。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都小于1,农产品单方面提价有利于社会总供给,对社会总需求不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国家还应利用好WTO关于农产品的“绿箱”、“篮箱”规定,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扶持,从多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三是加快开放城镇户籍。农民进城是任何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必备条件,还没听说过哪个国家因为农民进城而对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危害的。因为中国农民的情结在于故土难离,所以只要农产品价格能做到随着工业品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步提高,就能够有效抑制农民盲目进城的冲动,就完全可以让农民自己选择是否进城,而没必要做指标、缴税年限等方面的限制。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解决好农民问题,最大的内需也在9亿农民,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直至全面放开户籍限制,并逐步做到进城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基本住房、子女就学、养老医疗、社会救助和工资福利等保障权利,将会有力地拉动内需,并为我国工业化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弥补因进入老龄社会而减少的“人口红利”,很可能会给我国经济提供一个长时间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政治清明和干部敬业公正清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各级党政机关和涉农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引自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做到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多谋农民之利,多解农民之忧,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动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思潮。“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毛泽东八届二中全会讲话),不能干什么只盯着钱、想什么都从自家利益出发,否则农村的和谐稳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均无从谈起。在农村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上,各级党组织尤其是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二、农业基础薄弱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几年农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确实在逐年增多,这主要得益于两条:一是籽种和种养方式带来的变化。籽种要感谢袁隆平等科学家,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业作物由于种子革命,产量较上世纪八十年代翻了一番;种养方式变革的效果也十分明显,过去养一头猪到出栏需要八、九个月,而现在时间缩短了近一半。二是农民自身消费的减少。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自己吃的比过去要少得多,基于缺少人手和卫生安全等原因庭院养大牲畜及猪羊鸡兔已很少,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吃商品粮菜等原因,农民自身消费部分大幅缩减。

农业提供商品增多并不等于农产品产量有了大幅提升,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是党和政府需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我所看到的是,目前农业基础薄弱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部分农村已表现得比较突出:

1.农田耕作粗放。我所驻的村有163户、655人,常年在外打工的劳动力近200人。由于农民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还当农民,村里绝大多数青年不愿也不会种地,所以在家务农的基本是老人和留守妇女。部分土地撂荒,有些土地不搞初耕复耕,积、送农家肥已很少见,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使得耕作浅层化、土壤毒素化、土地板结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如果没有新一轮种子革命很难想象产量会大幅提升,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十分令人担忧。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修建的水利设施因使用多年已经或接近报废,当年的灌渠、林网已大部分平做农田,土地缺乏蓄水保水能力,地下水位连年下降。老本已吃殆尽,新的尚未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已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因为农民承包的土地同时承担着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保障的作用,所以国家规定家庭土地承包长期稳定不变。但30多年过去后新的矛盾出现了:死亡和迁走户口的人有地,新出生的一代农民没地;已外出打工的农民既不种地又不愿把土地转包出去,想种会种地的人却没地或缺地。土地利用率不高还表现在废弃闲置宅基地使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上,我所在的村目前废弃和闲置的宅基地已超过1/3,而且还在呈加速扩大趋势。从互联网上查,全国农村宅基地为16.8万平方公里折合2.52亿亩,这还不包括村内道路等占地。我国村庄建设长期缺乏规划和管理,已建房的地占就占了,新建房还在不断占用耕地,对农民过多宅基地占用过去曾搞过治理但收效甚微。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确保不低于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迟早将被突破。

4.农业金融服务缺失。农业贷款存在点多面宽、额度小、频率高、运营费用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缺少抵押物等不利因素。出于盈利最大化考虑,国有商业银行自改革以来已纷纷撤并在农村设立的网点,农村信用社也撤消了村一级代办机构,取消了乡一级机构的法人地位。目前金融“脱农”和“抽水机”趋势十分明显,使得农业生产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更难得到资金支持。

综合以上在投入劳力、资金、土地及生产条件等农业生产要素方面出现的问题,怎能不引起我们对农业发展前景的担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人民温饱、经济繁荣、国家安全的根基产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依据我本人的思考提以下建议:

一是要确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导向。农业的出路和可持续发展在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机械化和科学种管,也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而我国目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可称得上是世界最小的规模农业,小且分散的经营方式不支持社会化的大生产,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名优品牌产品生产及其价格优势的形成,更无法应对国际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我认为需要同时解决好三个相互关联的难题,即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开户籍限制和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因为,只有提高农产品价格,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农村资源的重新整合,防止农民盲目进城;只有放开户籍限制允许农民进城落户,才能解除农民生活、养老等后顾之忧,减轻农村土地人口承载量,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基础;只有实现了土地合理流转,才能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机械化作业,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其中,土地流转包含着政治因素可谓是难题中的难题,毕竟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农民起义都与土地兼并有关,即所谓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应当看到,我国现在已整体进入工业可以反哺农业、城市可以大量吸纳农民的“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 新华社 2012年2月28日),工业经济发展已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如果仍一味地担心犹豫,反而会延误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家庭土地承包已延续30多年,我个人认为已到了应完善的时候,在放开户籍管理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迁徙、销户农民的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应当收回,年青一代在村务农的农民应当分到土地。新一轮土地承包应当将农村人口减少而闲出的耕地和宅基地由村集体集中起来,优先有偿承包给产业龙头企业或种田能手。要尽快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让市场发掘土地的真实价值。要提供优惠政策,引导农户组织起来以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互帮互助,实现产、供、销的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二是要加强农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从大的方面看,哪些区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适合种植什么品种、适合打造什么品牌?需要用科学的规划来引导农民;从小的方面说,灌区、林网、道路、村庄怎么建?都不是一个村自身能解决的,也应当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千万不要搞成一个模式、一刀切,否则很可能出现既劳民伤财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比如对人口急剧下降很快就会消失的村,主要应当帮助农民解决面临的生活、生产困难,而不要帮助修建水泥硬化道路,否则还将增加未来恢复耕地的费用。三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农业自身存在弱质性,各国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必要扶持。我国对农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欠账太多投入力度尚显不足。目前农业投入的体制、机制也存在问题,农民对资金的分配、使用过程知情不多,层层提取管理费、服务费以及屡见不鲜的截留挪用,使得一部分国家的农业投入真正用到村一级已是大打折扣,解决问题时杯水车薪。所以,除了需要增加农业投入,当前更需要尽快解决支农专款的拨付渠道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凡是对村的农业投入,能直接与村民见面、能把项目款直接拨付到村、能让“村两委”参与选择施工队伍或自己组织施工、能接受全体村民和上级主管部门共同监督。为说明这件事情的必要,举一个我本人遇到的事例:按照省委要求,工作组所驻村今年要建成一个60平方米的合格卫生室,国家和省财政补助4.2万元,按照当地农民的建房标准基本够用,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在实施中,有关部门要求要由有资质的单位勘探、设计、预算、组织招投标、卫生部门认可的有资质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竣工决算要经权威部门审计,然后财政方予拨款。至于费用,县卫生局给出一个预算初步需要10万元,要求工作组或村民出5万元。几经反复最终是村自己找施工队建了卫生室,还垒了院墙、铺了砖路、建了花坛,共开支5.1万元。目前卫生室已顺利通过了市、县验收,财政补助资金尚没到位。让人不理解的是盖几间平房为什么程序要搞得这么复杂,如果是不如此不能保证质量,那么农村现在的房子还能住人吗?

四是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目前农民获得信息的来源很不充分,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往往陷入价格上升时一哄而起、价格下降时一哄而散的轮回。打开互联网,推销致富项目的、兜售生长素之类产品的信息不少,但大多是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其中还不乏虚假诱骗成分。现在有必要成立一个站在农民角度的全国性协会组织,从事农业信息的采集、整理、沟通、发布、反馈工作,及时向农民提供权威公正的农业信息,以减少农民在决策上的失误。我国耕地有限,多种了蔬菜就要少种粮食,蔬菜多了就会降价,粮食少了就会涨价,所以从根本上看单纯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不能为农民增加收入,农业增产增收主要还得靠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耕作技术的推广。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县级农业科技机构一部分由全额开支变为差补或自收自支,乡镇好多农业技术人员已改行他业,基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的力度有所下降。希望国家能高度关注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加快完善适应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的产、学、研、实验、推广、普及为有机整体的农业科技体系,以求提高我国农产品产量、内含价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成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既要解决农业欠账问题,又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量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投入显然远远不够,绝大部分资金还需要金融部门来提供。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少、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不大,却大都设有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农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而我国严格讲目前还没有一家这样的金融机构。目前的金融改革过多强调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出现了金融业单一市场化取向和组织结构趋于雷同、经营模式趋于雷同、业绩考核趋于雷同的状况,各金融机构从农村资金市场“抽水”再流向收益有保证的大企业大项目,直接面对农业和农民的贷款普遍都在逐年下降。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陈薇同志和我曾经写文章,呼吁把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农民、城市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详见《加快推进面向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人民日报内部参阅第35期『总第1076期』 2011年9月9日),希望能引起关注。

三、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指乡镇和村两级党、政组织,是国家行使权力的末梢,是联系党和政府与农民间的桥梁。从整体看,目前农村基层组织是尽职的,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多数;基层干部工资收入低、工作条件差、分担事物杂、十分辛苦,总体上应当肯定。但不能否认“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引自十八大报告)的问题,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表现还是相对突出的。先说一下乡镇政府面临的问题:

1.乡镇政府职能扭曲。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那时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征收农业税公粮和“三提五统”、组织和管理本乡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履行计划生育管理职能等,工作比较“实”。现在这些职能大部分已不存在,仅剩下管理计划生育一项,但目前大多数农民已不愿多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下降;新增加的职能主要有维护社会稳定和招商引资,但严格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应当主要属于公安派出所等政法部门工作,招商引资属于市场和企业行为,不能算乡镇政府真正应当承担的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乡镇政府有七项职权,现在逐条看来真正能履行的不多。“实”的工作虽然少了,但由于县级机构越分越细,乡镇“虚”的工作却是越来越多,开会、应酬、接待、汇报、数字、报表以及完成各类文字材料已成为乡镇的重要工作。2.乡镇机构残缺不全。我国绝大多数法律授予的执法权在县级及以上单位,乡镇政府执法本来就无法可依,所以机构也必然会残缺不全。从本世纪初开始,乡镇有执法收费权的站所已大部分陆续收回县级主管部门,但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却在缺少执法权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越权执法的任务。

3.乡镇财政有名无实。乡镇财政没有自己的地方税种和税收分成,经费来源全部为县财政拨款,前几年为完成上级税收任务不乏空转、买税,又形成了隐性赤字。开支不小,财力不足,根本谈不上提供公共服务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依我驻村所在乡为例,全乡干部73人,有22人属于财政全额工资,51人县财政只给每人每月540元的补助,公用经费少得可怜,但乡里几乎每天都需接待各方来客,还养了三辆小车,确实十分困难。

4.个别乡镇干部作风散漫。财政全额开支的乡镇干部月工资也就一千多元,差额工资的挣得更少,一些乡镇干部就自己或让亲属另谋生计。县乡干部谋的生计中又有一部分与农业专款有了联系,加上县主管部门和乡镇因为经费不足有时也难免在农业专款中做些文章,就使得部分农业专款在使用时无论找有资质的单位企业也好、集中采购公开招标也罢,都只会增加造价而且降低质量。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再加上上级对乡镇不切实际的过多要求和数不清“一票否决”高悬利剑,使得个别乡镇领导采取欺上压下的做法,用乡镇干部的话叫起到“防火墙”作用。在这面“防火墙”下,下级的真实情况上级了解不到或睁只眼闭只眼;上级的精神和要求也很难贯彻下去。垒“防火墙”的干部工作靠写、数字靠估、经验靠编、荣誉靠吹,其危害可谓大焉。再说村级组织存在的问题:

1.村干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村干部补贴不多又基本没有上升的渠道;当干部时管事就难免会得罪人,得罪了人惹出了事,乡级一般撑不了腰,尤其是被得罪人上访到市、县,如果不是原则问题,村干部一般会“坐蜡”;在职时得罪人多了,退下来后上级不管、本村人责骂。所以一部分村干部认为没理由和必要去管事。2.村里没钱办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绝大多数村的集体财产早已分光卖尽,原有村办企业或倒闭或卖给了个人,前些年村里办事主要靠向村民收取提留款。国家“费改税”取消村级提留后,提留转变成农业税附加,因为不再用村干部去收钱了,村财务也就上收到了乡镇,实行“村财乡管”。取消农业税后,留在乡镇的农业税附加又变为上级财政对村级的转移支付。这部分钱除给村干部个人补贴外有一部分被乡镇截留,多数村干部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笔应当属于村使用的资金。一些村庄即便想办点修路打井方面的实事好事,因为没钱也无法实施;

3.村级没有办事自主权。上级下来的专款很多需要农民“一事一议”自筹资金来进行配套,“一事一议”款从农民手里收齐后要把钱交到乡镇或县主管部门指定账户,由乡镇或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使用,至于怎么使用村干部和农民一般很少能够参与,却要承担资金使用和报账主体的责任。且往往交的钱不少办的事不好、受上累挨上骂、事倍而功半,使得一些村干部也没什么积极性去办事; 4.部分村干部没精力去管事。村干部一般都有承包土地,有的还或搞养殖、或种大棚、或开小卖部,自家活太多的自然没功夫打理村里工作。这些年又兴时企业家兼任村干部,想法是让其带领群众一同致富,而实际上其中一些企业家当村干部无非是为了自己和县、乡领导混个脸熟,以利于自己企业的发展,精力并不在村。

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原因,部分村级组织确实作用发挥得不好,有些村说它瘫痪也不为过。

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目前的现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不能全怪乡村干部。但是,目前这种局面也确实成为农民对社会不满和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认真加以解决。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正确把握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科学内涵。党对农村的领导是党运用自身极高的政治权威配给社会资源,引导农民实现政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过程。而党在农村的极高的政治权威来自于农民的信任和拥护、是农民赋予的。从这个角度理解,我认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质上是党不断在农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进而实现对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变革和完善,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农民愿望的过程。其遵循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其基本方法,一条是宣传和发动农民,即通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农民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来凝聚农村社会力量;另一条是相信和依靠农民,即通过农民当家作主起来负责、监督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确保权为民所用。“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引自十八大报告)是党的根本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线和生命,也是跳出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律”永葆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青春的政治法宝。

二是要理清政府对农村社会管理的边界。一方面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落实好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要尽量缩减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的直接管控。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和农村社会自治机制的作用,重新梳理县级政府的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引自十八大报告)

三是要把村级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村级组织稳则农村社会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认为改变当前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现状需要多措并举,切实做到村级组织有职、有责、有权、有钱和村干部有理想、有精力、有能力、有保障:“村财乡管”不符合村民自治原则应交权归村,国家对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农业专款补贴应直接拨付到村;实行“一定三有”,在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确定任期目标和工作责任的同时,做到村干部在任有待遇、干好有希望、老年有保障;落实《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各项规定,实行村务公开,办事要符合村民意愿,工作要接受村民监督;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党员的质量和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教育党员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热爱家乡建设新农村的美好前景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需特别提出的是,基于当前村级组织面临的问题,从县、乡选派优秀党员干部脱岗驻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我认为确实是个行之有效办法,一些地方已经实验并取得显著成效,建议有关部门在及时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普遍推广;此外,从各级党委、政府抽调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对落后村帮扶,既是维护发展农民利益之所在、也是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还是锻炼培养干部的育人工程,我认为很有必要,关键是要抓实并取得实效。

四是要减少农村的行政管理层次。我本人曾多年在县政府工作,下村扶贫时兼任过一年乡党委副书记,对乡镇有着深厚情感。撤销乡镇这一级政府是我最难说出口的一个建议,但是,既然目前乡镇政府既没有多少符合公共行政要求的职能,又不具备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能力,那么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适应信息时代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已普遍实行扁平化管理,其成功经验应当引入行政管理之中。现在农村的交通通讯已很发达,县级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部门办公网已普遍建立,现代化办公已进入机关,将乡镇政府承担的行政职能收归县级政府归口管理、扁平运作,应当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况且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实行“政不下县”、“王权止于县政”,外国也大都为三级行政管理,我国由目前的五级行政管理改为四级行政管理,应当说也未尝不可行。如果乡镇政府撤销,乡镇人大、乡级财政也应同时撤销;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站所尤其是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应当保留和加强,并归口县有关部门管理。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现实需要看,乡镇党委不仅应当保留、在一定时期内还需加强,并加快实现其向“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引自十八大报告)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转变。实行县级行政扁平化管理,可以缩短决策层与农民之间距离,提高管理快速反应和行政效率,加快上下之间信息流速,增强对“三农”事业的服务和管理能力,抑制因行政繁苛可能带来的寻租行为,重新找回和增强农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进而促进县级政府由大政府向强政府的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是个有3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以上对新三农问题的思考出于个人内在党性要求,且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压力。但由于本人接触面和能力水平所限,一些观点建议肯定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谅解。最后鸣谢一些县乡村干部为此文的形成提供资料和提出的修改意见。

第五篇:文本解读新思考

文本解读新思考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

一、把握一个原则,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说工具性就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而谈人文性,就注重了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能兼顾语文学科的两个特点,注重工具性则会在备课中过多关注语言及文本存在的形式,注重人文性则会在备课中更关注内容,深度的备课和文本解读应该是兼容了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课‛走偏锋。

二、确定一个标准:准确、深刻、独到。

如何做到准确解读文本?首先,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写。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其次,站在编者的角度,考虑编者为什么编选。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按主题划分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把文本放入单元教学内容中去考虑,可以更准确地触摸到文本的教学方向。再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可学些什么。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怎样?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教什么?只有这种换个角度看文本的解读,才可以给课堂教学目标更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做到文本解读的深刻和独到?教师对文本深刻、独到的解读首先是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其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属于这篇文章独有的。

三、找准一个起点: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兴奋点、疑惑点、功利心。评价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会有不少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存在少慢差费的弊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课堂上我们教了许多不必教学的内容。常规的备课,教师多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备课,备学生不够充分。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教学内容,而对学生在这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缺少必要的思考,教学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课堂效率。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马骉老师教《荷花淀》难以确定长文短教的教学点,便向学生调查他们的兴趣所在,结果‚传神的人物对话‛这一答案激活了老师的思维,也成就了一节成功的课。面对一篇文章需要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什么该重点教学、什么是教学难点,最准确的答案在学生那里。‚一个高明的老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以学定教,起点准确了,目标才可以更准确。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先要问‚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再要问‚什么知识可以不教‛。最后确定‚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三个环节下来不属于语文的没有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作为重点教学却是学生都能自己学会的死海的名称由来、文章的说明方法、确数约数问题也轻松解决了,‚科学小品文‛这一属于这篇文章独有的教学重难点也讲深讲透了,多么高明的教学设计!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教师眼中有学生,‚贴”着学生行走的课才可以成为好课,‚贴‛着学生解读文本,才可以更添课堂的实效。

四、寻求几个突破口:字词句、形式、文体、核心。文本的深度解读在主题的挖掘,也在于对文本‚怎么写‛这一问题的全面把握。我们教一篇文章不是要教他的共性,而是要教出它的独有的特点,所以,关注形式发挥文本作为‚唯一性‛文本所具有的工具作用大有必要。

(一)关于字词句。语言文字是文本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学语文不能离开字词句。所以谭轶斌老师说‚字词句是语文的‘细胞’‛;马骉老师则称教语文‚语言是非下功夫不可的‛。当下我们都意识到了字词句教学的重要性,甚而课堂教学中‚赏析语言‛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教学环节。反思我们的字词句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于:不系统、不深刻。为赏析语言而赏析语言,为讲字词句而讲字词句,不能将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相联系,造成点拨无方向,教学不深刻;不能将字词句放置于全文去思考,造成点点散落,教学不系统。正确的做法是既要讲透字词句的表层意思,也要将字词句立足于全篇根据全篇前后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加以理解,讲出言语的特殊性,体现语境中的具体性。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上,含英咀华,往往可以发现一篇文章中会有一个词或一个句是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动全文教学的。教《背影》,教我们都意识到的‚缩‛、‚探‛、‚倾‛等动词中蕴含的父爱的同时,可以特别关‚黑色‛、‚黑布‛、‚深青色‛等词语的教学。‚为什么是黑色‛‚为什么是布‛两个问题引出的文章开头对于家庭背景部分的学习,引申出的是关于父子情深这一主题的深度理解。教鲁迅的《药》,可以扣住众人谈话的场面,抓住一个‛疯了‛由点到面,老中青三代人思想的昧落后便不言而喻了,众生‚愚昧的深度和广度‛就因一个词的提携而跃然纸上了。

(二)文本形式。‚形式是语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写作的时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对文本形式的把握,语文就失去了特质。比如《邓稼先》一文的小标题形式,就应当成为我们备课视野的焦点。教《春》一文,我们也应该关注文章写作的视角,关注文本的结构。文中五幅画面安排中由下而上的写作顺序,而每一幅画面中由上而下的写作顺序形成的‚垂柳式‛的文章结构形式只属于《春》一文,抓住了这一点,便发挥了文本‚特例‛的教学作用。

(三)关于文体。‚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我们说文体,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中一定教文体,而是说教师心中要有文体的意识,因为‚文体是体现‘语文’的元素。说起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说学生作文‚四不像‛;设计语文课堂便是习惯了的‚整体感知——语言赏析——深度研读‛。如此学与教的问题的出现和我们平时教学中文本文体意识的淡漠不无干系。文体不同,主题的呈现形态便不一样;文体不同,其表达方式、结构形式、题材选择都会不同。文体论解读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几种:把握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小说可从环境、情节、人物、开头结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现手法切入。比如解读《孔乙己》就不能不剖析孔乙己的性格。解读《白杨礼赞》就要抓住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阅读教学中,讲清文体,有助于学生更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和感情的表达。

(四)关于核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并且从作者写作和编者选择的角度考虑,每一篇文章都带有唯一性,我们的教学中,就应当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凸现这一篇中所隐含语文核心价值。在这一点上,郑桂华老师认为这核心价值重在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即通过这一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适当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从而‚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比如郑老师教《安塞腰鼓》就叫文章句式与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教《拿来主义》就抓‚形象说理、个性表达‛;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就教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这些独到的教学设计都在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者对课文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者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得以展开。只有对课文进行了合理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

下载新校训,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校训,新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计划 - 新思考网

    读书计划作为一名教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断更新观念、拓宽视野,丰富自身内涵,提高个人人文素养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水平。读书应该成......

    关于领导方法的新思考

    关于领导方法的新思考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编辑部 发布时间:2008-11-25 阅读:468次齐福荣[摘要]新时期领导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可概括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民主、依法、和......

    关于营销的新思考

    关于营销的新思考当下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精神时代——知识社会。竞争已成为常态。市场的格局已不再是人们以往头脑中的印象,迷信抓好营销就能独步市场的想法很可笑,“营销招术......

    两新团建思考

    对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思考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队......

    新课堂模式思考

    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新课改来,我们经历了一个激动、兴奋——困惑、苦恼——争论、反思——理性——行动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渐渐体会到......

    关于备课的新思考

    关于备课的新思考 宣汉初中语文二班彭旭 通过《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培训,我从各位老师和专家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备课技能。下面仅对“备课”谈一下自己的新思考。 纵观现今的......

    职校德育工作新思考

    职校德育工作新思考 王 伟 辽西技师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长期的重点工作。面对如今中职学生状态,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德育针对性要加强,德育队伍要......

    教师角色新思考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