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道德银行活动促农村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开题报告)
“以‘道德银行’活动促农村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课题开题报告
重庆市武隆县土坎中学“农村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辅导研究”课题组
执笔 王德生
当前,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教育新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农村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山区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我校自2007年秋期起,为了寻求农村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辅导的活动载体,使学校德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施行了以“健康人格”为主要内容的“道德银行”活动。
一、“道德银行”活动遵循的理念
“道德银行”活动的核心理念是:“好习惯用加法 坏习惯用减法。”,尊重学生个性,重在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强化学生“文明说话、文明处事、文明交际”的意识,激励学生从点滴积累的实际行动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体验健康、文明、道德的情感,培养学生关注自我发展,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奉献爱心等健康人格品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行为习惯所构成,每一种习惯都代表了习得的刺激反应的连接。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都是以新的和更复杂的习惯逐渐获得为标志的联系过程。习惯可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获得,学习方式包括经典的条件刺激和操作性的条件刺激。经典的条件刺激时把本来两个无关的刺激建立联系。如果这个联系不断加强,就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健康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
我适应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认为,农村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需要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来积淀。中学阶段是人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也是心理渐趋成熟、实现初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道德银行”活动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农村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辅导研究”的研究内容,更是我校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遵循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和实践性原则,关注学生个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体验、展示、成长的平台,从细节入手,具体可操作,并且贯穿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全过程。
二、“道德银行”活动的具体内容
我校施行的“道德银行”活动是以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文明善举”等健康人格表现为内容,借鉴“银行储蓄”方式为手段,以“榜样教育”为途径,以“激励发展,巩固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辅导活动载体。
“储蓄”内容以学生在校内外的健康人格行为表现为主。
(一)“储蓄额”的“存入”
1.校内健康人格行为表现:班级、小组集体为学校做好事(每人次3分);个人拾金不昧(献爱心)价值1——10无(2分),11——30元(3分),31元以上(4分);个人帮助同学、老师、学校做好事一次(1分);看到垃圾能随手拾起扔进垃圾箱一次(0.2分);
2.校外健康人格行为表现:帮助单位或个人做好事一次,受到单位领导和受帮助人的表扬的(每人次2分);参与社会上的救援活
动为学校争得荣誉的(每人次3分);
3.勇于同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作斗争:在校内能勇于向学校德育处反映学生中较大的违规违纪事件(每次2分);敢于制止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每次2分);在社会上能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积极宣传,有较大影响的(每次2分);
4.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各种活动中为学校争得荣誉:获县一等奖4分,二等奖3分,三等奖2分,参与鼓励奖1分。县级以上加倍计分,县级以下减半计分。
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家长、社会好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常开展,没有违纪现象,受到社会好评(每人次1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成绩显著,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每人次2分);能持续一周以上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受到父母表扬的(每周1分);
(二)“储蓄额”的“支出”
1.出勤:无故旷课(出操)一节(次)支出2分,无故迟到一次支出1分;
2.纪律:上课违纪一次支出1分;被请到政教处的严重违纪行为一次支出2分;打牌、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谩骂欺负他人等恶习一次支出3分;
3.出操:队列在指导下都仍不站好的每次支出1分,做操极不认真被教师批者每次支出1分;
4. 清卫:在教室、公共场所乱扔者一次支出1分;在教室、寝室吃零食者一次支出1分;不按时参加打扫者一次支出2分(包括寝室)。个人卫生在仪表检查中不合格的一次一项支出1分;
5. 就寝:不按时就寝者一次支出1分;严重违反就寝纪律者一次支出2分;
6. 劳动:劳动不积极,不完成劳动任务者一次支出2分; 7. 尊师:有不尊重教师的言行者一次支出2分;
8. 团结:与其他同学造谣生事、有损同学之间团结的严重行为一次支出1分;
9. 公物:损坏公物一次支出1-3分(包括粉笔等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10.荣誉:损害班集体、学校荣誉的一次支出2分;在班集体争荣誉中故意拖后腿的一次支出5分;
11.职责:在履行班级自主管理时不履行职责、或不认真者、或做得极差的每月支出1-5分;
12.安全:在教学楼走廊打跳者、翻越学校围墙者、翻越寝室栏杆者、周末回家乘座摩的、农用车者每次支出5分;
13.其他违反学校行为规范条例者每次支出1分;
14.有严重违纪现象,被学校德育处处理者每次支出10分。
三、“道德银行”活动的实施
1.“储户”的开设及使用
学校德育处为“道德银行”的总行,德育主任为董事长,总行行长由学生会主席担任,另在学生会中推选1——2名学生干部为副行
长,各班为“道德银行”的分行,班主任为常务理事,班长为分行行长,另推选1——2名班委干部作分行副行长,各分行组建若干“储蓄小组”,推选认真负责,责任心强的同学为小组长,每个学生都是储户,拥有单独的帐户,每个账户有50分的“道德币”为开户基金。学生自己或发现同学做了好事、有健康文明善举,只要有证明人或班主任、老师、学校认可,均可以在帐户中记载,存入相应的“道德币”,使分越积越多,德越积越厚。当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时,则从帐户中“支取”相应的“道德币”。
2.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为了配合“道德银行”的运作,学校根据“五项量化评估”和班级常规评比的实际情况,给以奖励。
(1)班级开展“月品行素质标兵”的评比。
(2)学校开展“规范标兵”评比,每月“储蓄额”最高的储户(10%)并且没有在常规检查中被扣分(没有支付“道德币”)将被评为“规范标兵”。
(3)期末,总行将根据“道德银行”帐册中的分值进行考核,评出“健康文明示范班”、“十佳品行标兵”、“十佳品行进步生”,在实践中操作规范、实事求是的分行将被评为“优秀分行”,班级考核加分。
3.操作要求
1.所有的储蓄内容都要有书面记载的材料,校外的好人好事必须要有单位(个人)的表扬信等,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有相关的活动
证明材料。
2.方案中涉及的“集体”以班为单位,参与人数必须是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小组活动将其活动所得“储蓄额”按小组成员个人分别存入。
3.其他有符合“道德银行”储蓄行为、态度等,由班主任上报总行,经学校德育处讨论决定其分值。
四、“道德银行”活动的措施
(一)、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常有班主任说班级难于管理,其主要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施政”,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1.学校方面
加强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学生会、雷锋岗”的管理模式,即学生会、纪律部、清卫部、安全部、雷锋岗等部都在学生会领导下工作;学生会32人、纪律部12人、清卫部12人、安全部12人、宿管部12人、体育部12人、雷锋岗24人的庞大管理机构;每周有8名学生会成员、3名纪律部成员、3名清卫部成员、3名安全部成员、3名宿
管部成员、3名体育部成员、6名雷锋岗成员共计29人进行学生自主管理,挂牌上岗,各施其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成立了宿管部,每一层楼,每一个年级设立了1名宿管部长,每一个寝室的室长为宿管成员的寝室管理模式,有效的加强了寝室管理。树立先进典型,处罚消极落后。认真宣传、组织、做好大力表彰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树立正气。同时,对个别屡教不改的特殊学生,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给予教育或纪律处分。
2.班级方面
建立完善的班委干部,在班委会下设学习组、宣传组、文体组、劳动组、生活组等,各组下面再分设小组,每个小组分管一项班级事务,把所有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中(各小组成员是管理者),每位学生都有一项管理职责。每位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同时也接受其他同学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这样,所有的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形成了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的管理格局。这套管理办法的实施不单是使班级出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在相互管理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平等互助、相互尊重;学会了自律、自主管理和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
(二)、相互监督互助,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良好习惯
道德银行的创建让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新颖的载体,几年下来学生对此热情不减。而要让道德银行工作始终在正轨上运行,就必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开展贷款互助业务,切实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良好习
惯。
完善监督机制。根据《道德银行支行储蓄细则》建立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支行工作人员和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各支行成员之间、各储蓄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风气。并以道德币加减分的形式体现出来,每周小结公布,通过班团活动课,表扬先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白得失的原因,促进个人、小组的良性竞争。
五、“道德银行”活动的效应
“道德银行”活动作为我校学生健康人格发展辅导的载体,取得了一些实效,被学校确定为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道德银行”活动丰富了新课程强调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了参与中体验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了农村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校园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体验,学会服务、学会合作、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人格。
总之,只要学校层面、班主任层面能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依靠内驱动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情,培养学生独立、完美的人格,为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创造氛围,提供机遇,使班级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自我。
第二篇: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稿
浅析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
青少年承担着一个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因此青少年的培养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望子成龙心理,对子女寄予的过高期望,使青少年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又面临着巨大的人际关系压力。青少年处于青春期中,心理起伏较大。这种种方
面导致了青少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近两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自杀、自残、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案件屡见报端媒体,呈上升态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而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良好的。但是,当前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较以前有了普遍的提升。而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心理问题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是“不光彩的事”、“心理问题就是脑子有问题”、“孩子有问题做家长也抬不起头”。这些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误解和歪曲的观念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点;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个和聊天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农村初中学生接触外界和不良的信息机会大大增加,再加上应试教育阴影的束缚,家长老师的机械性的高压,农村初中生出现大面积轻度心理问题。
二、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大。
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1)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心理分离教育,如:有很多教师总是青睐于成绩好的学生,渐渐地学生心理就被无形的引导成畸形,有的教师不能及时地正确疏导学生,使学生变的乖戾、孤僻。(2)有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正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给学生加压,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3)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忽视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过分看管孩子,不许孩子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玩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学生大多自我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和学校,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产生孤独、寂寞、焦虑不安、甚至产生恐怖感。也有一些学生嫉妒性强,缺乏包容开放意识,造成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上只愿听恭维,不愿听批评;只准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
3、早恋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再加上媒体上的不健康内容的传播,学校和家庭对其性知识的教育羞于启齿,回避隐晦,不能正确对他们进行意识性渗透,因此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青春懵懂期的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导致恋爱的发生,也正由于早恋,导致他们整天“烦躁不安”影响学习。
4、自尊与自卑交错。
家庭经济的困难使得农村学生在学校的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这对生活在城市的农村学生来说是很难寻求到心理平衡的,有的学生由于生理素质弱,因此会产生一种生活朴素,学习刻苦,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压力大的心理。
5、骄傲自负心理。
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或是长期担任班干部,或是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或是自恃父母有钱有权而骄蛮无理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和外在的条件,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又没有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6、贪图享受心理。
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好逸恶劳,怕苦、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7、过分依赖心理。
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造成流生。
8、任性自私心理。
当前有很大部分学生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有学生在班级中人际关系不良,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他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每个人都针对他,从而整天生活在怨恨和自暴自弃中。
9、虚荣妒忌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10、盲目从众心理。
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你喝酒,我也喝酒”。有的学生将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和意识带到学校,拉帮结派,称兄道弟,“跟我兄弟过不去就是跟我过不去”、“谁敢欺负我兄弟我跟他拼命”“走,单挑”等成人化的语言方式也随处可以听到。
11、孤僻离群。
从农村走出来的中学生,当他们告别生养他们的那片热土融入到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城市时,内心会涌起许许多多的感慨,更多的则是从此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埋头读圣贤书,不愿或者说是不敢勇敢地走出来去和别人交流,如此长期下去就会变得孤僻离群,既而产生孤独感。
12、胆怯退缩。
表现为与人打交道时紧张;在人多的时候不敢说话,不愿说话,眼睛不敢看人;在一些公共场合特别拘束、手脚不知往哪里放,说话起来前言不搭后语,局促不安,不参加集体活动等。
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学生表现出来的多是内向性的不良心理行为,而外向性的行为较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学生这些不良内向性的心理行为呢?通过归纳分析,可能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1、生理上的原因: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
2、心理的原因:随着学生生理变化,“成人感”出现,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总想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师长在他们心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存在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在兴趣和愿望上常有随意性、多变性,在感情上较封闭,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
3、社会环境的原因:因为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经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部分农村素质教育的相对落后。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继而产生自卑心理和心理困扰。农村学生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经济不宽裕,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4、家庭因素:大多数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见识面狭窄,难以教育子女;相当一部分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方式,打骂就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使孩子产生一种负罪感,进一步转变为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太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便越来越大,容易产生自责及自我否定的心理行为。
5、农村学生自身的不良个性: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单纯狭小,进城里学校后发现很多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往往表现为不擅交际、沉默、抑郁,当感到与城里同学的差异时,有些农村同学表现出封闭,戒备,容易看到别人的毛病、缺点,与人相处时,首先将他人置于敌对位置,斤斤计较。这样做的结果,别人会觉得不易接近,从而恶化自己的人际环境,很难被群体接纳。
6、网络环境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农村中学生眼界比以前开阔,在网络条件下吸收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但是,由于农村中学生家长监管不到位,不会正确引导,致使学生无法将网络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不良信息无法正确分辩,再加上好奇心驱使,使得部分中学生以网络为媒介传播不良信息,偏离正确交往尺度,甚至参与网络犯罪。
四、作为教育者,我认为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1、学校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可以开办家长教育班,让家长首先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懂得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至关重要。
2、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情感育人,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用良好的师德修养去感染学生。加强教师自身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与相关培训学习,收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和信息。利用问卷调查,个案咨询,团队心理辅导等方式加强学生心理保健指导,培养学生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
3、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治疗,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演讲、歌咏、体育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培养学生积极的情趣,对学生形成文明互助、友好竞争的习惯和合作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节情绪,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可以聘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加强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和心理素质的观念。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培育其独立人格和坚强的品德。家长还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家长要改正一些陋习,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又要调低期望值,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6、学生个人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适应能力、抵制诱惑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7、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的调控职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的差距。筹集社会热心人士和企业的捐款成立教育基金或者教育贷款中心,帮助有需要的农村贫困学生,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假期工的机会,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增加其社会实践经验。还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尽量避免让社会不良文化和诱惑侵袭纯洁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参考文献:
1、黄少蒙,《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症状自评结果分析研究》,《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第4期。
2、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7月。
3、刘兴富,《现代教育理论选讲》,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5、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青少年心理专题》,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6、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三篇: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开题报告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
研究班级:沙湾一中高一(2)
研究队员:组长:常旭燕(2)
组员:陈宁(2)孙国霞(2)马国伟(12)许成娟(7)王彦成(7)活动时间:2013.2-2013.6
一,问题提出:
中学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最重要、最有利的时期。良好的营养、适当的锻炼和合理的作息是影响其身心发育的三个重要因素。青春期体格发育极为迅猛,各个器官都在增大,脑、心、肝、肾等功能增强,加上学习紧张、活动量大,也需要更多的热量和营养素。而根据全国营养普查结果,95%以上的中小学生早餐吃不好,出现了视力下降,身高增长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消瘦,缺钙,贫血等学生营养素缺乏的病症。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确定了这个课题。本小组主要以高中生的早餐为主要研究内容。
二,可行性论证 :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有健康的身体才有革命的本钱。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中学生在饮食上出现不良的现象:挑食,暴食,偏食,节食等,结果造成营养不良,学习效率降低。所以营养与健康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借助这个课题是想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明白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早餐及锻炼身体。
三,研究方案:
设计“中学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表
四,研究方法
1、进行问卷调查
2、对问卷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3、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4、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五,研究假设
我们仔细分析了目前手中的资料,为了使研究目标更明确,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1本校学生不按时饮食,吃零食不是普遍现象不到全体的30%
2,这样做会导致营养失衡影响身体健康。
六,研究成果及形式
制作ppt和手绘小报
成果分析与展示,七,研究进度
第1阶段:学生选题,开题报告。明确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并组成课题小组。
第2阶段: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对课题所研究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第3阶段:开题设计调查表,实际调查,获得相关数据资料。
第4阶段:根据掌握的材料,绘制小报。
第5阶段:结题报告,展示成果。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高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了解,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如回收率,同学们的配合等问题。我们将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取得更圆满的成果。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开题报告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
开题报告
(2009年9月28日)
我校申请的科研课题《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已由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批准立项。本研究课题组主持人范启明同志是我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整个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在德育工作一线的同志,或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或是德育处的工作人员,他们工作踏实,有一定的德育课题研究基础与能力。本课题组同志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作了较为广泛的调查,掌握了一定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准备就绪,即日起正式开题。恳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该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原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把课题研究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2.德育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重点在本地区初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交往心理变化发展情况及差异个性心理转化情况。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指导法等方法。
五、实施步骤:
1.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搞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指导一部分学生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写好人际交往初步心得体会。
5。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区域内开展人际交往,充分感受人际交往成功带来的喜悦,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着力指导闭锁心理转变活动。首先指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不健康心理。其次,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病态心理转变活动,引导初一学生在班级内进一步开展积极交往活动;初二通过班级间友谊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初三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到德育实践基地与公共场所,学会与社会交往。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原则。
6。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正常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广交益友,健康成长。
7、指导学生总结人际交往体会做法。
8.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成员
课题主持人:范启明(本校副校长,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项目组成员:刘文标(德育处主任,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余仿彬(教导处主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胡思东(学校团委负责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卢新雄(德育处副主任,二7班班主任,中学地理二级教师)王晓(德育处副主任,一1班班主任,中学体育二级教师)
七、研究预期成果
课题总结报告以及在新形势下(或:现阶段)如何引导农村中学生正常、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论文
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努力工作,我们一定能按照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丰硕成果,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第五篇:以教师健康的人格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幼师教学反思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幼师教学反思-以教师健康的人格促进幼儿心理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培养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教师保持愉快舒畅心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正确运用表扬奖励手段,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接纳幼儿个性,尊重幼儿心理需要,教育论文《幼师教学反思-以教师健康的人格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四、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消除幼儿的嫉妒心理,塑造快乐烂漫童心。
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所以,这样的重任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