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锡市社会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考察报告定稿
关于无锡市社会事业改革考察报告
无锡市2006年推行的社会事业改革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市领导也非常重视,按照市委副书记的批示,今年9月份,市编办、市体育局、市文化局一行5人专程赴该市,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关于改革情况的介绍,并走访了无锡市体育局、无锡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无锡市体育中心等单位,了解了无锡市社会事业改革的情况。整体上看,无锡市正在推行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社会事业改革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无锡市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体教文卫基础设施,例如在全国位列前
十、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无锡市在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运作新模式。
(一)改革背景
长期以来,社会事业发展实行的是政府出资建设、政府统一管理的体制,各级政府社会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既“管”又“办”,容易造成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问题。这样的体制一方面使得行政主管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举办的事业单位上,弱化
了对全社会、全行业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管理,没有利益的事不想干,往往偏袒下属事业单位的利益,排斥甚至压制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主管部门控制了下属事业单位“人财物”大权,客观上不利于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活力的焕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体制机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老百姓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无锡市委、市政府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于2005年6月出台了《关于全力实施改革攻坚七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事业单位改革列入全市七大重点工作,并重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改革。
(二)改革目标
无锡市选择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四个领域进行改革攻坚、重点突破,实施了体制和机制的联动改革。改革目标,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将行政部门的职能从过去主要偏重于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归位到全社会、全行业管理上来,从而“管”得更全面、更到位;二是激发事业单位活力,逐步增强事业单位的自主性,从而“办”得更精、更好;三是引导社会力量规范进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有序竞争的公益事业发展新局面,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公益服务的需要。
(三)改革内容
1、组建四个中心
2005年底,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无锡市按照“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分别成立了市医院管理中心、市学校管理中心、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按照新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开始运行。
2、关于四个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管理范围、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情况
职能定位:新组建的四大管理中心,为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代表市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作为政府办社会(医、教、文、体等)职能的责任主体,负责对所属事业单位的资产、人员和业务管理,并接受政府工作部门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的市政府直属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相当于正处(县)级建制,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
管理范围:四个管理中心和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相对独立运行。原则上本行业所有非行政管理类、有偿公益性事业单位统一划入管理中心,实施集中管理。其他事业单位,资产和人员由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这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只改变隶属关系,其他不改变。例如“学校中心”只管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市属公办高中、高职,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管理权限划归各区,财政拨款相应划转;教育局
管理教育电视台、招办等单位。“医院中心”只管理医院、卫校等单位;卫生局管理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等单位。“文化中心”只管理馆、院、团等单位;文化局管理文物局、艺术研究所等单位。“体育中心”管理体校、武术馆等单位;体育局管理气功办等单位。
人员编制:无锡市编办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不新增编制,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原则,一是从紧控制内设机构设置,从严控制编制和领导职数,二是确因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的编制数全部从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划转,做到没有新增财政拨款编制。
经费保障:四个管理中心人员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款。
3、关于中心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职能定位关系
局、中心的关系在改革之初,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主要管“天下”,中心主要管“脚下”。局对于中心,没有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只有宏观管理、行业规范、政策服务和监管职能,而中心主要是履行政府出资人的职责,以出资人身份对下属事业单位进行人、财、物和业务管理,中心管的脚下是局管的天下的一部分,中心要接受局的行业指导和监管。
4、改革成效
改革一年多来,无锡市初步扭转了以往行政部门的“管”的一手太软、“办”的一手太硬的弊端,政府行业指导、依法监管的职能得到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机制进一步激活,全社会包括政府
对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和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初步建立起了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根本目的的社会事业发展新体制,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卫生方面。全面普及了社区卫生服务,新农合参保情况居江苏省首位。服务质量上去、价格费用下去,医疗纠纷投诉量大幅度下降,市民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2)教育方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择校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群众的教育负担有所下降,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教育国际化取得积极成果,在锡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明显改善。
(3)文化方面。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对群众免费开放。打响历史文化品牌,增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艺等13项地方特色文化列入首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创作和生产成绩斐然,《阿炳》、《太湖鱼米乡》等剧目在国内、省内叫响。
(4)体育方面。在城区兴建了一批全民健身工程、点、站,在区县村村建立了全民健身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场馆经济效益显著,2006年,市区各主要体育场馆创收3200多万元,较上年翻了一番。
管办分离后,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数量大大减少。例如:市卫生局内设机构由12个减少到9个,由于划出了对市属医院 的人、财、物、业务管理职能,将一些职能进行了归并,组织、宣传、统战、人事、老干部工作、工会、团委、妇女工作等职能原来由3个处室承担,现全部由组织人事处(工会、团委与其合署)1个处室承担;医政处与科技教育处合并为医政科教处。在新的卫生局职能规定中,加强了卫生法制、监督执法、基层卫生、社会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等职能。
5、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局与中心职能定位和工作细分还不够清晰。(2)局与中心工作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3)由于改革先行一步,职能部门上下、左右工作不衔接。这些问题造成一些不对等、不对口、不衔接等现象,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落实及效能水平。比如,部门参加全省会议、向上报送材料、接待上级领导、传达上级精神、转发上级文件,以及与全市(县)区相关部门沟通协商等,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我市体育、卫生、教育、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我市体育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均表示,无锡市成立四大中心,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是社会事业改革的方向,有利于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指导和监管职能得到加强,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进一步激活。无锡改革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从我市经济发展和现有基础设施来看,目前不具备像无锡的经济条件,不能全盘照搬无锡改革的模式,或者等待时机成熟再行改革。理由主要有:
(一)我市现有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陈旧、功能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实力,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比如体育局现有体育场馆仅适合举办大型体育活动或赛事,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开办的健身场馆相比,群众性体育功能缺失、档次不高,难以跻身竞争行列。
(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低,在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能像无锡投巨资兴建中心、场、馆,城市综合环境跟不上。
(三)群众经济收入低,消费意识落后。比如还没有形成花钱买健康的社会风气。
(四)担心改革后,局与中心在职能定位与工作分工方面产生矛盾,协调不好,影响工作效能,新成立的中心上下、左右工作不衔接。
另外,文化局提出,无锡改革将原主管局划入中心的人员仍保留公务员身份与公务员法等法规抵触。教育局提出,城区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困难很大,容易引起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三、几点启发
(一)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社会事业改革的方向
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管办分离后的主管部门剥离办事业的职能,变管办合一为专司管理,政府与原下属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为行业管理关系,使其对行业的监管和对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而新成立 的社会事业管理中心,作为政府办社会职能的责任主体,虽然多了一个层次,但是其专门负责办好社会事业,精力更集中、管理更专业,与事业单位捆绑在一起,能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发展出谋划策,最大限度地盘活国有资产,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成果。
(二)社会事业单位改革要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必须实现五个转变,否则改革不到位
一是必须理顺政府与社会事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使各部门将工作重点转变到政府应有的监管和服务上来,转变到政策导向、规划布局、严格准入、行业指导与监督管理、建立评价标准、购买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等上来,充分体现政府应有的角色定位,即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
二是必须实现政府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工作重心从脚下的市属事业单位向“各层级”、“全行业”转移,向公共的、农村的、社区的拓展;服务对象从“政府办”向“非政府办”延伸;工作立足点从城市向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下沉。
三是必须转变政府包办社会事业的状况,大力引进民资外资,为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搭台清障,形成社会事业社会办的新格局。
四是必须改变政府“以钱养人”的财政支出方式,变按照人头的“定额拨款”为“定项拨款”,由政府按项目购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并将投入重点转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区文化、农
村教育、卫生,提高财政对公共事业投入的效率。
五是必须建立社会事业领域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运营机制,使社会事业得到更快发展,职工得到更多实惠,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三)“管办分离”的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相关改革的总体推进来保证
无锡市事业单位的“管办分离”改革是一次全市层面的整体推进。无锡市实施了改革攻坚七项重点工作,将社会事业“管办分离”改革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行业协会与学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统筹协调、系统推进。以整体推进来保障单项改革,以单项突破来带动全局,多项改革在推进上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在成本上相互抵消、相互冲减,极大地减少了改革引起的矛盾和阻力。因此,我们要借鉴无锡这一成功经验,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集思广益、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多听取上级、专家、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和群众等意见和建议,力求在改革方案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成本和改革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改革收益。比如,推行社会事业改革,需要投融资体制改革跟进,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真正实现“社会事业政府社会共同办”;需要社会保障制度跟进,保障职工有风险承受能力,不会反对改革;需要人事、分配制度跟进,充分激发人的活力。要实现义务教
育阶段学校下移,就需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到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保障教师工资同城同薪,如果强行单兵推进,单纯下放学校,势必造成教师队伍大乱。总之,社会事业改革不是单纯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也不是一个政府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项改革配套,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完成。
(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办社会事业改革要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模式,还有一定的困难,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无锡市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目标的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无锡市经济实力雄厚,当地财政能够投巨资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搞基础设施建设,从外部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些硬件条件能够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二是当地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外人员广泛交流,开放的城市、先进的思想,也促进了当地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了各类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能够发挥作用,以体育为例,付费健身、花钱买健康的思想在当地大有市场,全民健身运动在当地搞得火热朝天。而在我们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仅凭当地的经济势力和落后的消费意识,推行改革,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建议,现在不宜盲目跟进,待我市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城区一大批新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包括新图书馆、科技馆、体育中心等建成后,政府组织多个部门,即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还要有财政、国资、人事、劳动保障、发改委、税务、工商等部门,深入到事业单位、群众中调查研究,考证我市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改革的方案。
第二篇: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探索中的北京模式
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探索中的北京模式
黄强
2012-12-26 14:52:24 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4期
【内容提要】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是事业单位改革重点之一。北京市自2004年起,先后在海淀区和市民政、园林绿化、医疗卫生领域,围绕解决政事合一、管办一体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管办分离”的北京模式。本文指出了北京模式的实质是体制内机构监管模式,分析了北京在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探索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 键 词】事业单位 管办分离 北京模式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的事业单位,其改革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总体上相对滞后,其管理和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同经济领域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相类似,社会事业领域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不仅包揽社会公共事务,而且主要采取直接举办事业单位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形成了政事合一、管办一体的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为政府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带来体制性障碍,造成社会事业发展活力不足。
北京市自2004年起,先后在海淀区和市民政、园林绿化、医疗卫生领域,围绕解决政事合一、管办一体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管办分离”的北京模式,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本文中,“管办分离”的“管”,是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办”,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具体举办事业单位的职能”。“管办分离”是指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与举办事业单位职能的相互分离。
一、北京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探索实践
(一)海淀:设立区政府直属特设行政机构
2004年3月,海淀区被确定为北京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2005年5月18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海淀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明确,要以理顺政府部门职能为重点,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事业单位改革为两翼,解决政府部门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分割的问题,解决事业单位人财物事的管理问题,建立新型的管理制度。
一是政府部门重新定位。取消政府部门举办事业单位的职能,加强其社会管理的工作力量;将原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代表,与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主体建立契约式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由部门内配置向全社会配置转变。
二是搭建一个平台,成立管理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机构——海淀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公共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承担所属事业单位人财物的管理职能。
三是改革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分类,经营服务类的转制或撤销,将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划入公共委管理;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建自我管理的现代运行机制。
2005年7月18日,海淀区公共委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召开了海淀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按照改革的实施安排,选择区卫生局、文化委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将卫生局所属26个事业单位和文化委所属3个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入公共委,海淀剧院、电影管理处转制为企业,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文化文物管理等事业单位整合转为行政执法机构,初步实现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区卫生、文化两个部门也及时转变职能,把工作定位于“管宏观、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逐步实现由“办事业”向“管事业”的转变。海淀区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试行意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方式和程序,鼓励了社会生产、多元参与,如采用定向委托、合作的方式举办海淀文化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区卫生局统筹考虑全区社会医疗资源,提出发展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三大任务,有效促进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区卫生局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举办的医疗机构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调整后,根据人随事走原则,人员编制有效精简,划入公共委。区卫生局由13个科室精简为6个,行政编制由57名缩减为37名;区文化委由6个科室精简为4个,行政编制由23名缩减为21名。
公共委成立后,积极履行“办事业”的职能,研究拟定了《海淀区“十一五”期间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和《海淀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及16个分办法,在《海淀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目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中,首次提出“公共服务指数”概念,在国内率先应用于对所属事业单位的量化考核,确立了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加强了对第一批划入29个事业单位的管理。在财政拨付机制上,海淀区探索实行将公共委所监管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和专项财政经费直接拨付给事业单位,减少“二层楼”问题。同时,推进二级医院与山后卫生院全面合作、“捆绑式发展”,广泛开展与市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交流合作。代表区政府投资新建了全国首家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医院——上地医院,并在羊坊店、北部农村地区也建立了这样的惠民医院,缓解了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开展“公共服务进万家”活动,将社区文化、大院文化和农村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了公共文化的发展。
(二)民政:设立市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北京市委、市政府继2004年确定海淀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试点后,2005年增加市民政系统作为试点单位,意在探索解决部门举办众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消耗大量精力,难以承担面向社会的服务管理职能的问题,同时可以在区域和领域两个层面,比较改革成效。
民政试点推开后,市编办会同市民政局,对民政系统政企、政事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民政事业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参考海淀经验,组建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探索“管办分离”,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改革思路。
一是民政部门职责调整,“有进有出”。“进”——将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处、殡葬管理处承担的行政职能收到市民政局机关,加强民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能:“出”——将市民政局机关承担的对所属福利企事业单位人、财、物等内部事务管理职能划给新组建的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
二是以管办分离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作为市民政局管理的相当副局级事业单位,在市民政局和其曾直接管理、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中间层、隔离带,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管办分离,为市民政局转变职能和实现政企、政事分开奠定了基础。
三是推进民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民政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划入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的承担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中心要研究加强存量资源的整合和增量资源的调整,对确需由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发展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购买服务等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政公益事业,积极构建政府直接举办福利事业与多元化主体共同提供相结合的民政公益服务体系。
2005年1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该改革试点方案。2006年9月,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初期纳入中心管理的事业单位从机构数量上接近市民政局事业单位机构总数的13,从编制数量上接近市民政局事业单位编制总数的12。操作中,根据改革进展情况,按照成熟一个、划入一个的原则,逐步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划入中心后,按照整合存量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由中心负责对其进行调整和整合。中心建立起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除处级干部由市民政局党委决定任命外,所需人员全部通过竞争上岗方式遴选产生。
改革后,市民政局及时转变职能,从统筹全市社会福利资源出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等15项社会福利新政策;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加大福利机构的投资建设力度,先后投资1.7亿多元,完成了多所福利院的改造,推动了首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三)园林绿化:设立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2006年以前,北京市城乡园林绿化管理职能分别由两个部门承担。一个是市园林局,为市政府直属机构,主要承担市区城市绿化、公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另一个是首都绿化办,与市林业局合署办公,既是首都绿化委的办事机构,也是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承担市区、风景名胜区外的植树造林,林政和森林资源管理,路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果树、花卉产业管理,林场、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含湿地)的管理职能。
为加强全市园林绿化和林业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2006年,市政府决定调整园林绿化管理体制。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将市园林局和首都绿化办(市林业局)合并,组建市园林绿化局,挂首都绿化办的牌子,形成了优势互补、无缝对接的首都园林绿化管理体制。
两个部门整合后,其所属事业单位也需要整合,但进行简单的叠加合并不行。一方面,两个部门事业单位多达52个,人员编制万余人,队伍庞大,类型多,管理难度大,如直接划入新部门,势必在较长时间内牵扯精力,影响其全面履行园林绿化的行政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原先两个部门分别直接管理的市属公园、林场、苗圃等事业单位,也存在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特别是11个市属公园,事业编制7057名,不仅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多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都要承担大量的政治任务和全市性节日游园活动的组织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调整中需要重点考虑。
为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抓住契机推进改革试点,经市编办报市委、市政府审议同意,组建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为市政府直属相当正局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11个市属公园及相关事业单位人、财、物的管理,并接受市园林绿化局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这项改革,有力推进了园林绿化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了对市属公园的管理。同时,占园林绿化事业单位70%人员编制的市属公园划转到中心,也减轻了市园林绿化局管理难度,同时还缓解了干部安排的压力。
改革后,市公园管理中心统筹全市公园资源,实施公园文化品牌战略,逐步形成了一批市属公园品牌,如玉渊潭樱花文化节、北京植物园桃花节、香山红叶文化节等,几年来累计接待游人7.9亿人次。市园林绿化局在组织开展全市绿化美化、重点园林绿化工程监督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医管:设立市政府部门管理的行政机构
2009年3月17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针对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提出要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
按照中央精神,北京在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总体考虑是,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组建专门的市医院管理机构,由市政府授权履行市属医院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集中精力履行“办医院”的职能,强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市属医院的运营水平和社会效益。市卫生局不再直接承担“办医院”的职能,集中精力履行面向全社会的行政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同时,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医疗卫生服务。
在具体的机构设置形式上,主要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设置为市政府直属机构,与市卫生局相互独立,类似于海淀“公共委”,“管办分离”比较彻底,但实践中可能会与市卫生局在工作协调上产生困难。另一是设置为市卫生局管理机构,便于协调与市卫生局的关系,但这种“管办分离”不够彻底。为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机构性质上也存在两种选择:一是作为市卫生局管理的行政机构,主要考虑是“办医院”的职能属于内部行政管理职能,应当设置为行政机构,但受到政府机构和行政编制数额的限制。二是作为市卫生局所属的相当局级事业单位,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这种机构设置可借鉴民政、园林绿化经验,为未来改革预留空间,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即,将来还需要转为行政机构。
方案提交市编委会审议时,市编委会决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步伐可以大一些,机构设置与编制配备可以精干一些,确定将市医院管理机构设置为行政机构。经报请中央编办批准,设立市医院管理局,为市卫生局的部门管理机构。
2011年7月28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将市卫生局所属的21家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所属宣武医院纳入市医管局管理。改革后,市卫生局承担北京医药卫生行业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职责;市医管局专门负责履行由市卫生局剥离出的举办市属医院的职能,管人、管事、管资产。
二、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北京模式
综合起来看,北京的四种改革形式(详见表1),一是在机构性质上,海淀区公共委、市医院管理局设置为行政机构,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市公园管理中心设置为事业单位。海淀区公共委、市医院管理局履行的都是对所属事业单位人、财、物的监管权,属于内部行政职权,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应当由行政机构承担。因此,公共委和医管局的改革是一步到位的,而两个中心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还存在着“二次改革”的问题。二是在隶属关系上,海淀区公共委和市公园管理中心属于政府直属机构,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和市医管局属于部门管理或所属机构。前者优点在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较为彻底,但两个部门之间容易存在职责交叉,增加了协调成本。后者“管办分离”不够彻底,容易使事业单位感到多了一个“婆婆”,增加了一个管理层级,但部门协调起来较为顺畅。三是在管理范围上,总体上都是搭建一个平台或划入一个管理平台。海淀区公共委参照“国资委”模式,第一步改革包括卫生和文化,实现了跨领域管理。这是从整体意义上推进“管办分离”的探索,对今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管办分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较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情况更加复杂,一个机构办多个不同领域的事业,从机构设置上是精简了,有利于社会事业资源的统筹使用,但同时需要组织提供多个领域的公益服务,工作难度大,对管理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这种改革需要随着管与办的职能内涵不断清晰,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才能逐步实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其他三个机构都只涉及一个领域,情况相对单一,可以减少改革推进的阻力,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也体现了比较强的专业性。但由于社会事业领域的行业较多,可能导致机构重复设置,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四是在改革进程上,海淀试点在先,民政、园林绿化紧随其后,今年又在医疗卫生领域继续探索,使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深入。
理论和实践上看,“管办分离”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建立新型隶属关系模式。包括:(1)新成立的主管部门为综合性机构(公共委)。(2)新成立的主管部门为单一性机构(与原主管部门平行关系,如园林绿化)。(3)新成立的主管部门为单一性机构(与原主管部门仍然是隶属关系,如民政、医管)。
二是契约模式,效力不如法律。包括:(1)不改变隶属关系,评价机构仍为主管部门(签约方),虽然签订契约,但权力很难真正下放给事业单位。(2)破除隶属关系,评价机构仍为主管部门(签约方),但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是平等关系,权力真正下放给事业单位(签契约是为了固化事业单位权力)。
三是中介模式。前提是赋予中介较为充分的权力,由中介反馈给评价机构,否则真正的评价机构还是主管部门,中介只是摆设。包括:(1)不改变隶属关系,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2)破除旧的隶属关系,建立新的单一性隶属关系,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3)破除旧的隶属关系,建立新的综合性隶属关系,同时引入多方评价机构,以解决新的综合性隶属关系管理机构“专业化”不足的弊端。(4)破除隶属关系,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是平等关系,权力真正下放给事业单位,评价机构为第三方评价机构。
四是法定机构模式。法定机构从法律层面上破除隶属关系,不建立新的机构,不用签订契约。直接通过法律赋予,建立法定机构,保证法定机构的独立性。包括:(1)可以直接向业务主管部门负责。(2)可以直接向立法机构负责。(3)可以通过中介机构向业务主管部门或立法机构负责。
北京“管办分离”的四种改革形式,实际上只是一种模式,即体制内机构监管模式,也就是建立新型隶属关系模式,都还是基于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监管的。改革之初所强调的建立起新型的监管关系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实现。四种模式的核心不在机构性质、设置形式等,而在于构建什么样的监管关系。这就给北京“管办分离”的探索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但不论怎么说,北京的四种“管办分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加快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石三鸟”的改革目标,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提升了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能力。“管办分离”后,行业主管部门从举办和管理事业单位的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全局高度、全社会范畴、公正立场上行使各项职能,促进了政府职能到位、市场职能入位和社会职能归位。改革涉及部门普遍增强了宏观管理、制定规划等职能,加大了行业管理力度,打破了原来所属事业单位能干什么就规定什么的工作定势,公平公正地做好“裁判员”,提升了政府部门全面履职的能力。
二是推进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管办分离”后,相关部门探索建立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用人机制、财政拨付、绩效考核等方面,均有一些创新,在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是加强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管办分离”后,事业单位专门管理机构,代表政府积极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整合存量、扩大增量、拓展资源等,促进政府投资举办的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政府直接生产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管办分离”后,行业主管部门还打破过去只由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格局,积极将其他各类社会主体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培育。
三、问题与建议
作为一种改革探索,北京“管办分离”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触动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事一体化体制,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值得深思。
(一)问题
一是对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认识还需要深化。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是一种制度创新,必然要受到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利益格局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各方面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动机不同,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同认识。特别是由于涉及到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调整,个别行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认识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是“下改上不改”制约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制度是我国自上而下建立的一种特有的组织制度,政治性、政策性都非常强。在北京的改革探索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支持,加之试点单位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权限不足,因此只能在现行制度框架内有限探索、迂回推进。特别是在体制惯性的影响下,上级对口行业主管部门难免会有干预的问题,难以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布置工作等方面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事业单位专门管理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关系需探索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成立后,如何处理好与各部门的关系,尤其是与原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仍需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如处理不当,就容易使事业单位由原来的“一个婆婆”变成“两个婆婆”,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
四是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并落实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刚刚出台,实践中一时难以全面配套;二是真正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与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政策还不尽完善,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四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尚须规范,产权转让需加强监管;五是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任重道远。
(二)建议
第一,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事业单位改革是社会事业发展中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也明确提出了“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要求。北京市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央的改革要求,也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索了路径。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出发,从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大局出发,正确认识“管办分离”的重要意义,用改革的办法消除“管办不分”的体制障碍。
第二,积极探索多种改革模式。北京的改革探索,是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的。目前,国内对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模式还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从全球范围的管理实践看,国内的探索只是体制内机构监管模式,还有法定机构监管模式、契约管理模式、第三方组织监管模式等可以借鉴。总之,要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强求一个模式,搞“一刀切”、“齐步走”。
第三,加大支持改革试点力度。事业单位“管办分离”作为新生事物,需要方方面面的呵护。特别是在大的体制环境未作变动的情况下,需要各部门的理解、鼓励与支持。无论是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综合管理部门,还是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都应从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支持改革探索,在政策上给予保障,在工作对接上给予帮助。
第四,进一步完善改革配套政策。研究细化北京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分类的基础上推进事业单位“管办分离”。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政府雇员、人才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积极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研究完善工作人员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
第五,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要真正实现“管办分离”,还应使现有的事业单位真正具有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借鉴发达国家举办公益机构的经验,通过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并辅之以其他各项制度的改革,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公益目标明确、法人地位独立、运行机制健全、能够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机构。
第六,大力推进公共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推进事业单位“管办分离”,还要打破社会事业举办主体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单一的现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事业单位举办和公共服务提供中的积极作用,使符合条件的社会主体都能够积极投身到举办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中来。
第三篇: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改革交流发言
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改革交流发言
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新体制实现维修养护新跨跃——陕西省××××××××××*“管养分离”改革交流发言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成立于1972年,是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直属的全额拨款性质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渭河流经渭南市区境内河长37.5km的河务管理
和防汛技术指导工作。
辖区内共有55.81公里防洪大堤,等级为二级一类堤防,设防标准为五十年一遇,11处河道工程,各类坝垛385座,其中丁坝197座,联坝187段,护岸1段。西与临潼相邻,东与大荔(左岸)、华县(右岸)相接,保护着渭南城区及沿河9个乡镇办、96个行政村、28万人口、30万亩耕地。
受特殊区位、高程的影响,长期以来,本辖区防洪工程承受着外洪内涝的多重威胁和压力。近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给水利工程管理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单位机制不活,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重建轻管等造成工程管理效果不佳。05年管养分离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施以来,经过艰苦努力,渭南河务局初步构建起具有显明特色的水利工程管理新模式,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严峻的挑战:
挑战一: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项公益性色彩极其浓厚的社会事业,水利工作不论就其工作的对象,还是工作的领域,以及工作的性质来看,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库区实际看,近几年经济稳步前进,与此同时,国家与人民对水利工程的期望与要求也与时俱增。特别是“03·8”“05·10”洪水后,广大群众对水利工程极为关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老化失修、管理不善、工程效益衰减、发展滞后,严重阻碍库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要求水利工程为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挑战二:从水利自身来看,因体制机制等因素产生的深层次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日益凸现。长期以来,水利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其中一方面是水利自身在体制转换、机制创新上主动性不强,步伐不快。在这种体制惯性和机制惰性作用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问题突出,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二、成功的实践:
1、改革前为管养分离实施铺路架桥
自从二○○二年九月国务院体政办颁发了《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后,我们××××局根据实施意见精神,逐步展开了单位内部改革。切入点就是逐步树立企业理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一是裁撤群管人员,将堤段险工包干到职工;二是具有前瞻性地成立了渭南绿水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公司成立初期各个方面还不尽完善,但公司框架已经搭起,为以后管养分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改南北段为南北养护分局,并独立财务,实施“一局两制三种分配形式”(就是在我局实行事业和企业两种管理体制,机关实行档案工资、养护分局实行事业单位岗位工资,公司实行项目岗位工资三种分配形式);四是完成了日常养护工作53项126子项的定额测试;五是完善修订了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南河务局工程管理办法和工程养护办法;六是对工程日常化管理和小型工程建设等工作采用内部合同管理的方式,合同中定任务、定标准、定质量、定工期、定费用、验收拨款。合同结算。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工作,在渭南河务局内部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管养分离的雏形初见端倪。
2、实施中的环节稳步推进
经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05年我局管养分离工作步入实质运行阶段:一是出台上报了《渭南河务局管养分离实施方案》,方案共分五个部分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计算过程和岗位责任及任职条件两个附件。实施方案的第一部分是政策依据。包括国务院体政办文件精神、黄委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文件精神。第二部分是渭南河务局现状。包括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目前管养分离所作的工作。第三部分是定岗定员情况。包括按照国家标准计算定岗定员情况、按照渭南河务局现状定岗定员情况。第四部分是实施步骤与程序。包括人员上岗、财务分离、防汛工作、公建建设。第五部分是水利工程维护定额测算说明。包括堤防工程和控导工程。二是出台上报了渭南河务局管理人员上岗和人员分流方案,方案中对管理层机构设置、人员设置、职责和竟岗程序均很明确,特别是在人员分流政策中,对各种情况的分流人员都在政策中给予了最大的优惠和明确。三是根据省局批复在3月3日~6日按照批复程序,实现了管理层、养护层人员的彻底分离,实现了人员分离、财务分离、办公场所分离的目标。目前管理层实行的是档案工资,公司则按照《渭南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薪酬管理办法》,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按岗计酬、一岗一薪,保证基本工资,体现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
3、措施和方法得力得当
渭南河务局作为省局乃至黄委确定的陕西库区
管养分离试点单位,改革的成效对库区未来全面推行管养分离工作意义重大。为了积极稳妥地搞好此项工作,我们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围绕一个目标(管养分离工作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解决的一个问题(切实解决好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处理三个关系(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速度和职工接受程度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加强学习和宣传,今年
先后三次组织全局职工集体学习国务院、黄委、陕西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让职工弄清吃透政策,了解管养分离工作的实质和内涵。在思想上认识到管养分离是河管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某一个人想不想做、愿不愿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事。通过学习和宣传,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了管养分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认识从消极等待变为积极应对。其次在政策宣传中要引导好职工的观念,实施过程中尽最大限度维护好职工的利益,把“人本”理念细致地渗透到工作之中。三是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岗位标准选人。四是公开运作。《方案》出台后,经过职工大会多次讨论后进行上报。五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经费测算方面按照工程的实际长度,实际面积进行测算,不瞒报、不漏报,确保测算数字的真实性。六是在公司成立初期,单位从政策待定等各个方面给予最大的抉择的倾斜,保证公司职工收入高出管理层人员15个百分点。
4、实施效果成绩斐然
管养分离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解决了养护经费问题。一是稳定了水管单位的队伍,通过定编、定岗、定员、定职、定责,严格目标管理,实行奖优罚劣,推进了水管单位的人事制度、分配机制改革,建立了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的维修养护企业,稳定了水管单位的队伍,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管养分离”体制改革完成后,我局实行合同化管理,坚持月检查季评比,确保了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的日常化、标准化。“国家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通过了省水利厅的初验。又被黄委授予“十五”工程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三是工程面貌显著提高。我局在全面提升工程整体面貌的基础上,恢复了年久失修脱流的沙王和田家两处险工26座坝垛。彻底清除了堤坡违章树木7.1万棵,规整堤坡72公里,植草皮275万m2,备防石沙浆抹边2.5万m3,坝顶砼盖板329m3,堤顶铺设沥青油渣路面48公里,工程面貌显著提高。尤其城区段14公里标准化堤防和上涨度、八里店两处险工已成为整个库区的管理亮点。四是工程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在抵御渭河“05.10”洪水过程中,堤防工程无一处发生较大险情,工程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三、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不动摇。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社会工程,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中,既是履行领导干部职责的需要,也是对领导干部开展社会重大事务能力的检验。要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改革中的领导、指导、督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化解矛盾,不断推动改革持久、深入、扎实开展。
启示之二:要坚持广大职工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广大职工不仅是体制改革的主体,而且是受益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决策的主体。广大职工对体制改革最担心的不是不愿改,而是怕收入的降低。消除职工的这些疑虑,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必须着重在尊重民意、广聚民智、民主管理上下功夫。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前提下,通过一事一议,一环节一公布,充分发挥党、政、工各自组织的作用,使单位主要领导从各种改革矛盾的前沿中脱离开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启示之三:要着力抓好宣传发动工作。体制改革涉及到每个人、每位职工,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利益诉求难以一致。前期的宣传教育由为重要。要充分做好宣传教育、学习政策、思想引导、观念转变等环节的各项工作,是取得改革成败的重要思想保证。
四、存在的问题
1、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我局和黄河下游试点单位经费来源不同,黄河下游试点单位所有经费全部由中央财政拨付,而我局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拨付,管理经费由省财政拨付。受陕西省财力不足的影响,我局管理经费严重不足,而定额中无建设管理费,建议增加。
2、护堤地划拨举步为艰,我辖区90%护堤地未划拨到位,划地工作缺乏启动资金,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3、资金到位迟,养护公司挂帐较多,影响了维修养护的进程和规范化管理。
管养分离工作从摸底、准备到05年的顺利实施,以及今年运行机制的完善,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毕竟我们还是走出了这坚实的一步,我们坚信,有黄委的大力支持,有省局的正确领导,有我局勤劳朴实的干部职工,管养分离这条路将会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二○○六年八月十三日
(陕西省渭南887供稿)
第四篇:深化批管分离改革 规范便民服务管理(发送)
深化批管分离改革 规范便民服务管理
努力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孝昌县人民政府(2010年12月)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孝昌行政服务网络平台规范管理被省监察厅确定为工作联系点为契机,以深化“批管分离”为核心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为重点,着力加强和规范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努力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十个全覆盖”工作。到目前为止,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实现100%全覆盖;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00%进入中心办理,即办件现场办结率100%,承诺件按期办结率100%,窗口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窗口投诉处理及回复率100%。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政务服务工作机制。年初,县委常委会学习讨论省纪委九届六次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十个全覆盖”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了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确立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
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制定了《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牵头主抓、行政服务中心业务指导、乡镇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深化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一是整建制进入。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我们充分利用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机遇,县直38个窗口单位均设立行政服务股,并整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理顺分管审批业务和分管窗口领导的关系,实行分管审批业务领导终审制;解决好窗口管理和现场踏勘的关系,由窗口首席代表发出指令单,并限时完成现场踏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也按照“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要求,整合民政、财政、劳动、城建、国土、等9个单位,整建制进入中心办公。村级便民服务室则整合村级组织、纪检小组、信访接待、纠风联系、政策咨询等职能,整建制进入村便民服务室。“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100%全覆盖。二是批管分离。职能归并后,行政服务股只承担行政审批业务,后方科室则履行执法管理、监督检查、现场踏勘、协调指导和延伸服务等职能。彻底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
务”的审批服务模式。三是充分授权。由所属单位对窗口首席代表下达《授权书》,明确首席代表具有“六权”,就是:即办件的审批权、承诺件的组织协调权、现场踏勘的协调指挥权、并联审批的签署意见权、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权和特事特办权等。计生、工商、房产、国地税等窗口实行“完全授权”,所有业务由窗口首席代表直接审批。通过对窗口充分授权,使得窗口能办事、快办事、办好事,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整合资源,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大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力度。按照“建设一流中心、提供一流服务、打造一流平台”的指导思想,采取“县政府投入为主、部门投入为辅”的办法,共投入600多万元,建成1200平方米的县级行政服务大厅,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二是加大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力度。把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文化站、计生服务站等项目建设统一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划,采取“项目资金整合一点、乡镇财政挤一点、县级财政补助一点、社会捐赠筹措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每个乡镇都建成100平方米以上的便民服务大厅。三是加大村便民服务室建设力度。村便民服务室的建设由组织部门牵头,以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为依托,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室、农村服务社、卫生室、人口学校、图书室等项目资金建设村便民服务室,把村便民服务室建成村
务、商务、服务等“三务”一体的新型综合便民服务站。
四、规范管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开展“窗口建设年”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窗口建设年”活动工作方案》,按照“各类展示标准化、接待服务标准化、办件质量标准化、人员工作状态标准化、文档管理标准化、设备管理标准化、工作衔接标准化”等“七个”标准化的要求,加强窗口建设与管理,使窗口建设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县、乡中心将所有窗口工作人员的月度、考核工作纳入中心统一进行,考核结果直接进入个人档案,人事部门每年调剂15%的优秀指标给中心,充分调动窗口工作人员积极性。真正把单位的业务骨干、放在窗口放心、能代表单位形象的工作人员选派到窗口来,着力打造“团结、严谨、高效、便民、廉洁、和谐”的便民服务平台。三是健全便民服务机构管理制度。根据《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对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机构设置、主要职能、服务项目、管理规范等进行了明确统一规定,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在全覆盖的基础上,步入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五、创新服务,强化政务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全程代理服务机制。我们制定了《重大招商项目全程代理服务暂行办法》,县开发区和招商局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投资服务窗口,对于重大招商项目从企业注册、项目建设到生产经营的
所有手续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实行老板与部门相对隔离。乡镇招商项目手续办理由乡镇招商专班全程代理服务。同时,对工业项目的收费进行彻底清理,对县直9个单位24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行零收费,对县直9个单位25个服务性收费项目,按下限标准的30%以下优惠收取。形成了“审批一张表、收费一单清、服务一站式”的审批服务新机制。二是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服务制度。制定出台了《企业注册并联审批工作方案》和《基本项目建设并联审批工作方案》,分别对企业注册、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五个阶段制定审批流程图和审批表,实行“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时收件、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全程监督”的并联审批工作新机制。今年,共召开并联审批联席会议28次,办理并联审批项目34件,办结率100%,缩短办事时限近800个工作日。三是强化乡镇村便民服务功能。结合行政审批服务项目清理工作,下放审批权限,强化基层便民服务功能。项目清理后,县级中心保留审批服务项目243项,比上一轮精减124项;调整为日常管理的110项;下放到乡镇的34项,其中: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直接办理的8项,代理审核服务类的26项;村便民服务室代办项目18项,咨询服务项目48项。基本形成了“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代理、村便民服务室代办咨询”的便民服务新格局。
六、加强监督,规范行政服务行为。一是建立监管体系。建立电子监察室,对审批过程实行网上监察;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对审批人员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建立群众满意度调查系统,使审批行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电子监察绩效评估系统,对审批行为实行电子监察;建立办件即时公告系统,对审批结果进行滚动播放,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先后组织开展了电子政务、“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政务服务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通过整治,近几年共查处了24个单位,党纪政纪处分11人,组织处理15人,调离执法岗位6人。三是严格考核制度。我们制定《考核办法》,对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并且把“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十个全覆盖”、党风廉政建设、发展环境评议、政风行风评议和依法行政等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分别进行督办、通报和问责。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在“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规范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和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整体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
第五篇:中央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中央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5]4号和财政部企业司中央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动态等文件为政策依据,按照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确定的“三个阶段,六个步骤”的总体要求,各企业及中央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领导小组下属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核实移交单位机构、人员、资产和经费收支情况,合理运用中央政策,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基数,为签署移交协议,办理移交手续,圆满完成移交工作铺平道路。
二、工作安排
我市第二批中央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要求与全省分离工作同步,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即:
第一阶段为核对确认阶段。主要任务是我市第二批中央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企业核对并确认移交单位、人员、资产及经费收支情况,向省财政厅上报基础数据。这一阶段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办事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第二步,广泛宣传动员,组织人员培训。
第三步,详细调查摸底,具体组织测算。
第四步,认真核对协商,上报基础数据。
第二阶段为签署移交协议阶段。主要任务是省财政厅对我市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审核,并上报财政部进行审核确认后,正式签署移交协议要求八月底完成。
第五步,签署移交协议,申报批复文件。
第三阶段为办理移交阶段。主要任务是办理具体移交手续,并将我市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效果、主要做法和体会等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并报上级备案。
第六步,办理移交手续,开展工作总结。
三、人员和机构
中央在###企业有##、##、##、##共四户企业。移交机构#个,其中:中小学#所,公安机构#个,移交人员包括##年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及##年新增人员。
四、工作进度
我市中央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于#月##日启动以来,由市财政局、国资委、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公安局、编办等部门抽调##人,组成工作专班。按照中央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方案的安排,深入企业调查摸底,截至#月初,第一阶段与企业进行数据核对、确认,测算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基数的工作已顺利结束。目前正在积极稳妥地向第三阶段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