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城镇化机遇下 乡村发展出路在何方
新型城镇化机遇下 乡村发展出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4-4-6
信息来源:旅游研究院
城镇化绝不意味着消灭乡村,是城乡一体发展,城乡和谐发展。那么,乡村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一、新型城镇化机遇下乡村发展之路
(一)中国农村发展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与之前根本不同的阶段,这种不同在于作为农村制度基石的土地所有者形式发生了彻底变化,而并非指生活状况或习俗方面的扭转。土地由私有转为国家所有,在农村地区则为集体所有,农民都是农村集体的一员。一直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走着一条以政府经营为主导、依托外延式扩张的功利型城镇化道路,其典型特征就是以土地城镇化带动人口城镇化。
中国农村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演变阶段:
1.1949~1957年:建国后农村土地第一次“分”和“合”
是我国的经济恢复时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时期。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而后又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改造进程过急过猛,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且不允许农民经商,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1958~1978年:人民公社限制农村生产力发展
这20年,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导致“大跃进”运动对国内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生产力造成了极大损害,农村生产一度倒退。
3.1979~2005年:改革中的农村——农村土地的第二次“分”
1978年,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第二次“分”,农民开始长期拥有土地经营权,为农民架起了由“脱贫”到“致富”的关键桥梁,是我国农业真正走上高效发展之路和农村良性发展的转折。
4.2006~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新型城镇化是农村未来发展之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新型城镇化要以服务在此居住和生活的人为中心,以产业吸引人才居住。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对于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推动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财政自然大行其道,但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却没有得到保护,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造城、扩城不惜侵占耕地,动摇了我国农业安全的根基。若长以此往,结果很可能是“城市”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这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面临着农村人口多、相对落后的农村多、农业基础薄弱的农村多等现实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农村人口导入城市,或是实现农村向城市升级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最需要做的不应是“造城运动”,而是应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为新型城镇化打好基础,这也就在客观上要求未来的农村建设要走一条与此前“土地城镇化”不同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新”也是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 城乡分治” , 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且从改革角度讲, 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
二、城乡关系新论
(一)城乡阴阳平衡理论
乡与城同等重要。运用城乡阴阳平衡论构筑新型的城乡关系,呼吁尽早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冲突;乡村地区建议引入多途径现代化而非全域城市化的理念。
(二)快城慢乡理论
“快城”是指在城市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慢乡”则指用“慢城”理念指导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为环城市乡村休闲的发展提供丰富客源,乡村成为日夜奔波忙碌的城市人周末闲暇之余的港湾。
(三)乡村现代化理论
乡村现代化包括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即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与农产品深加工有关的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还包括乡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即追求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有舒适的环境和健康的人。
三、乡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城市与乡村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而存在的。乡村与城市同等重要,既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乡村都变成城市,那么就要在“乡村”上做文章,走非工业化道路,把乡村建设成真正现代化的乡村,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通过研究,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他们认为乡村现代化不同于乡村城镇化,不一定必经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从第一产业发展至第三产业的途径,以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并存的方式推动乡村现代化。多途径乡村现代化更加重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村现代服务业共同带动的乡村现代化模式,简称“1+3”模式。通过“1+3”发展模式,可以同时实现乡村现代化与保存乡村地方特色的双重目标。
乡村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大方面。
(1)乡村产业现代化与传统产业的传承发展
乡村经济建设的现代化,依赖于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指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现代化发展、以及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2)乡村生活方式现代化与慢生活方式的保持
在乡村引进先进、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要摒弃一些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村民融入现代生活,建设乡村生活新风尚,建立良好邻里关系,提倡淳朴善意的人际交往方式。
(3)乡村文化现代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开展丰富多样有益身心的乡村文化活动,抑制不良的生活现象。随着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许多传统乡村文化正在急剧流失,传统文明的流失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保护与发展传统乡村文化、继承优秀的乡村民风民俗与传统技艺迫在眉睫。
(4)乡村现代社会组织与宗族传统自治能力
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根据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官民共治的乡里制度,积极主动利用巨大的宗族内聚力,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乡里社会的有效影响力,促进区域稳定与繁荣。
乡村现代化的途径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可通过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高尔夫驱动等方式来带动乡村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孙 莹,李振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古镇的保护与复兴[J].技术与市场,2012,10
[2]潘晟.新型城镇化需要新型农村规划.http://opinion.hexun.com/2013-02-26/151461897.html(来源:上海金融报)
[3]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之路.http://news.hexun.com/2013-03-14/152079922.html
[4]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多途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87-192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如何寻找有效的产业切入点,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点。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高等独特优点。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深度促进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改善和提高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乡村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李克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0/c_116470367.htm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向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特点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焦点主要集中于促进市民化、城乡统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等问题。
1.以人为本是核心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但在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仍有2.5 亿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还有 7000 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差距2。不公正的待遇表明传统城镇化单纯追求的是居民数量规模的变化,而并没有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受益群体不仅仅是现有居民,更主要的是广大的农民。
2.城乡一体化是重点
传统城镇化盲目追求城镇化进程,在快速城镇化中的过程中造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问题,由此造成的城乡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面临井喷。推动农村发展跟随城镇化的脚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是新城镇化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3.生态文明是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传统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4.就地城镇化是出路
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更多的农村人口住在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共资源,圆“城镇化梦”,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 2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的公共服务,拥有同样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致力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大型城市、中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化,着力于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3。
三、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旅游业是实现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特点,现代旅游业已经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旅游企业围绕着核心吸引物集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外围还围绕着对这些企业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业的集聚形成结构完整的产业集聚,包括产品供应商、客户、销售渠道和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并拓展到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等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因此,旅游业能为城镇集聚产业、集聚资金、集聚人口,是新型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2.旅游业引导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旅游业一般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或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创建新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业是以地域文化挖掘为核心的,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维持和强化地方性,引领城市特色化发展,激活城市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促进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由于大量旅游产品的区域整合集中,可以迅速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区域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推动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3.旅游业促进城镇经济的生态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城镇化质量,遏制高扩张,高耗能城市化病,成为当前最强的声音。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与资源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旅游就是选择绿色城镇化,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基础及 3 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配套设施建设,引领游客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宜居、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另外,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4.发展旅游业能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层次多,领域广,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本地的条件和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的产业、劳力、设施、生活等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发展的矛盾。与驱农进城相比,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的城镇化,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核心的特征。没有老中幼三代的骨肉分离,没有留守儿童和老人,没有进城务工后寄人篱下的卑微,人民家庭幸福,社会关系的和谐,农民能从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受益,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新型城镇化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如果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高,旅游活动内容就丰富,旅游业发展就更迅速。旅游活动一般总是以城镇为集散地和连结点,城镇构成整个旅游过程的核心空间和活动中心。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成为旅游迅速发展的有利平台。同时,城镇化能够使城镇的系统功能日臻完善,产业门类不断增加,特别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产业、休闲产业能够获得广泛发展,进而能够加快旅游产业链条广泛延伸。
2.新型城镇化助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科学开发及利用,以免因开发不当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建设生态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利用地区资源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层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看重城市品牌和城市特色文化,利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这会对我国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化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目前,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旅游业没有得到最优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社会法律法规会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健全。城镇化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毕竟在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中,当地居民也是利益主体之一,居民的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对自己利益的保障机制的申请建议都能更便捷的提交给政府部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政府支持及政策保障。
四、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接待设施的供求错位
乡村旅游接待主要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都市郊区和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区的接待设施呈现出两种倾向: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卫生设施设备缺乏,卫生观念落后,严重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游后评价;另一些乡村旅游地过分追求接待设施的城市化,农家旅馆外观设计及内部装修均向星级宾馆看齐,与乡村整体景观不一致,同时也难以满足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追求乡情野趣的愿望,这种倾向在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接待中比较典型。
(二)旅游产品单一且文化含量不高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总体上有以下三类:一是农家乐模式,旅游者参与农村耕作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风味;二是地域风情文化模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特色鲜明"文化与生态色彩浓郁的乡村旅游地区;三是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农村聚落景观等为特点,或者是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或者把观赏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提供给游客,包括观光农园、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苗圃等,或者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项目4。但这三类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却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以开发和利用。
(三)营销观念及手段落后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无论在文化素质上还是经营理 4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8-221.念上都难以与城市里的大企业相比拟,在宣传促销手段上或者出于资金不足或者出于方法不当,总体上还停留在投入资金少、专业水准差的状态,依赖朋友介绍和口碑宣传,发传单和名片是最常见的手段。这些宣传促销手段对于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起不到太大的影响作用,有限的信息渠道及信息量也让旅游者难以作出长久的旅游计划。
(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遭遇瓶颈
在乡村旅游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通常只是以旅游服务业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在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只是一个局外人角色,成为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如西藏吉沙村的村寨旅游开发,纯粹从经济利益和保护物质环境角度制订旅游规划,忽视了当地居民的要求,当旅游者大量涌入时,给村民造成了诸多不便,最终遭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5。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虽然引起了学界、政府的重视,但是具体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五)重乡村旅游经济收益,轻乡村旅游文化及环境消极影响
首先,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所具有的强势文化对来自乡村的居民所具有的弱势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其次,乡村旅游的开展毕竟是商业活动,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为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必然会对乡村文化加以切割、包装,进行商业化运作,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生态的韵味,沦为文化快餐;最后,乡村旅游的开展让乡村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钱的“重要”,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商业竞争而不复存在。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深度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场所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农业劳动中,其主体参与者主要为农民,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后,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城市居民向乡村旅游所在地流动,劳动主体由一般农民扩展到农民和参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5 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426-430.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因此,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硬件、软件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大提升。首先在硬件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是来自城市,他们参加乡村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硬件设施更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但是绝不是“一样化”,在保证游客在享受舒适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一定要让其感受到“乡土化”。其次在软件方面,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最后在内容方面,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二)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最本质的是要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在此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兼顾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公平问题,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在最大受益者。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参与的积极引导,包括对农村旅游从业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学会如何参与、怎样参与、参与什么,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会改善自身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最终实现从个别参与向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及全面参与的转变。
(三)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基础之上。乡村与城市在自然环境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吸引城市旅游者的根本因素,如果这种差异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消失,必然会使乡村旅游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工作,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一切旅游开发都要做好环境评价,对于旅游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严格做好乡村旅游地区废水、废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做好环境监测,对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制止。
(四)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
在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必须改变以往保守的营销观念,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加强旅游、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中远程市场,培育潜在市场。积极举办品牌节庆活动、参与旅游推介会,发展旅游微博、旅游网站等在线宣传营销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调动旅游社等旅游企业积极性,利用“美丽乡村旅游专项基金”实施相应奖励。
参考文献:
[1]戴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115.[2]龚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4,08:90-92.[3]葛敬炳.城镇化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84.[4]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5]石洁,桂橙林.旅游业导向型“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71-72.[6]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周诚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07:59-76.[7]张红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研究[J].城市,2013,06:16-18.[8]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08:39-40.[9]周兰芳,贺江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及政策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61-62.
第三篇: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课程论文
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建设背景下,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关键。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看待我国小城镇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挑战,探索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更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小城镇 发展 建设
课程论文
目 录
1.新型城镇化...............................................................................................................1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 1.2 新形势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1 2.小城镇的概念及发展重要性...................................................................................2
2.1 小城镇的概念..................................................................................................2 2.2 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3 3.推进小城镇的发展...................................................................................................3
3.1 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些问题..............................................................................3
3.1.1 规划不科学............................................................................................4 3.1.2 发展基础较为薄弱................................................................................4 3.1.3 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有待完善................................................................5 3.2 小城镇的发展..................................................................................................5
3.2.1 要加强科学规划....................................................................................5 3.2.2 完善筹资机制........................................................................................5 3.2.3 推进改革创新........................................................................................6 3.2.4 发展乡镇企业........................................................................................6
4.结语...........................................................................................................................7 参考文献........................................................................................................................8
课程论文
1.新型城镇化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率现已达到52.6%,城镇化建设也已到了关键时期。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指出“新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会议更进一步把“加快建设城镇化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一,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走智能、集约、低碳和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就传统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学者也给予激烈的批评。正是对传统城镇化的问题有所认识是确立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现有新型城镇化定义的要义基本上是指人、经济、社会、环境、城乡一体化向良好状态的动态演进过程。胡际权[1]早在就指出,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发展集约型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大中小城市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网络体系完善;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产业支撑力强、就业机会充分、生态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更加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并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一味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更多的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人的无差别发展”。
1.2 新形势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里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并指出,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1
课程论文
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小城镇的概念及发展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接下来最大的发展机遇,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而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发展正好可以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小城镇的概念
人们对小城镇的定义及分类各不相同,主要认为小城镇是镇政府所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非农业产业、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并且建设有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娱设施,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小城镇发展指的不仅仅是对原有镇区进行完善和发展,更是以现有镇区为基础,达到带动周边农村产业、经济全面发展的效果,进一步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2]。
如果对小城镇的人口与建成区规模、基础设施状况和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发展及社区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按照功能分类,我国的小城镇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乡村型”小城镇;二是“城市型”小城镇[3]。
所谓“乡村型”小城镇,就是小城镇的功能特征仍然具有乡村属性的小城镇。这类小城镇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风俗、习俗等,与当地的农民几乎基本相同,居民收入水平虽然高于农民,但与城市居民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长期处于“乡村主导型”的发展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小城镇尽管普遍发展,但仍然是“乡村型”的小城镇。从我国当前小城镇的总体状况看,大量的一般小集镇和规模较小的建制镇,都是这种类型的小城镇[3]。
所谓“城市型”小城镇,就是小城镇的功能特征已经具有城市某些属性的小城镇。这类小城镇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已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比农村居民有一定的先进性;居民收入水平尽管与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但已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正由“乡村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转变,小城镇也会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城市型”小城镇将会大量出现。从我国当前小城镇的情况,县城和少数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多已属于这种类型的小城镇[3]。
课程论文
而城镇化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空间转移的过程,同时也符合传统乡村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必然趋势。
2.2 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
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于大、中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建设承担着大中城市向农村经济建设进行传递的作用,是农村与城市信息、商品交换的中转站。小城镇是进行农业调整的重要区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业,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城镇企业中,更好地实现了劳动力的解放。新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4]。
小城镇的建设可以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建设,不用开山辟地,合理规划可以更好的与当地生态环境融合,也可以不用让当地农民远离家乡,更好的适应城镇生活,提高城镇人口的素质。这也切合了中央关于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可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也能更好的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更重要的是山在,水在,还在熟悉的地方,却可以过上大家更舒适的、更现代化的生活。而长期伴随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推进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其规模不断增大,人口承载压力过大,还伴随着环境、交通以及城乡失衡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小城镇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而且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更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5]。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统筹发展的趋势下,发展小城镇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方法。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闭幕后,一些地方省市依据中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六大任务,路线开始出台了改革举措,力推中小城镇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与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3.1 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小城镇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自身的发 3
课程论文
展,使很多初具规模的“乡村型”小城镇不能顺利地过渡到“城市型”小城镇。
我家所在的县城位于江西的西部,是典型的山区小城镇。2003年左右在江西实施了贫困移民,将大山深处的的村庄整村推进,搬迁到城镇集中安置。为山区的城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在的镇有六万多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深山,而且是片区的中心镇。作为移民的试点镇之一,我家成为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尽管现在还在山区,但是相比较老家的深山,确实能深切的感受很大的不同和变化,不仅生活、交通更方便,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资源,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大家的整体素质,让以前住在深山的我们享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作为“乡村型”小城镇这几年通过观察了解和社区居委收到的意见建议,还是发现有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子一定程度上也应该会反映到小城镇建设上来。3.1.1 规划不科学
在十年时间内我在社区的规划宣传栏里见过三张不同的规划图,除了以建成的街道不能变外,其他都有较大改动。由于第一批建成街道的规划不合理,造成后面出现了填河道来扩路面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规划建设知识水平的限制,让本来是新的小区并没达到理想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也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而且到去年为止,都没有很好的把老街区规划进去,形成大的规划图。最近在河南有个安氏大院正面临拆除,这样一片古建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没有被风雨吹跨,甚至南水北调都为其绕道,却倒在了地方的合村并城上。3.1.2 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障小城镇正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衡量小城镇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实际中政府往往还是会将小城镇仅作为人口聚集和政绩增长的手段,忽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致使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小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家里所在的小镇内缺少绿化,竟然在不能在门口享受到阴凉,没有停车场,有车的把门口本就不宽的路堵得更死,甚至连自来水厂都是十几年前的供水设备,更本无法满足翻倍的用户的需求。
公共服务也急需提升,小城镇的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都明显滞后。但由于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以及缺 4
课程论文
少必要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专业人才等,导致无法履行小城镇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3.1.3 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有待完善
制度的保障。由于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相差甚远,无法实现统一的保障标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即便在同一地区,城镇的之间发展差距也相当大,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互济。事实上,目前的农保资金虽然是统一收缴,但是各乡镇分立账户,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统筹。加上部分小城镇参加保障的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使得保障制度难以覆盖。
在整个江西的移民中,个人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地方没有自己的乡镇企业,或者规模不能解决大部分新进城镇居民的就业。这其中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掘当地一些特色,开发本土产业,而是鼓励大家外出就业。没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成为了“乡村型”小城镇的主要缺陷,缺少这层保障使得不能形成人口聚集,进而影响经济聚集效应,导致了小城镇发展缓慢,甚至一些小集镇的衰落。
3.2 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正在不断得到解决,而且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更加完善。如今,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更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目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最好出发点,从而促进小城镇的高质量、快速、可持续的发展。3.2.1 要加强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我们要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把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周边区域的发展体系,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科学的预测小城镇的发展。合理规划,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发展与质量的关系,不搞重复建设,从出发点上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结合本土的历史和生态,突出小城镇规划的地方特色。重要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才是小城镇发展的中心,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目的就是为人服务,是小城镇规划的最基本点。甚至可以规范规划决策的程序,从制度上保障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2.2 完善筹资机制
保障小城镇的资金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建设现代城镇,需要有充分的医院、学校、公共交通、自来水生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
课程论文
设施建设投入,尤其是环境保护投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增加对小城镇的投入,特别是要保证对辐射能力强、能作为增长极的中心镇或重点镇的投入。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到给排水、电力、电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缓解政府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压力。3.2.3 推进改革创新
要打破小城镇发展的体制约束,切实简政放权,充分完善小城镇政府的职能。在户籍管理上,必须使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让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及其子女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医疗教育,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无缝衔接,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在土地制使用上,不要简单采取征收的方式,可以尝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到小城镇开发中来,帮助农民实现土地增值。3.2.4 发展乡镇企业
应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提升第三产业。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在于繁荣城镇经济和发挥小城镇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提升小城镇的聚集能力。制定优惠措施,让外资更多投入到当地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能力。把可能发展的产业融入到小城镇的建设,这些产业可以是工业、商业,可以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也可以承接大城市、大企业的产业转移发展某类产业[6]。小城镇要根据区位、资源和市场的情况,选择发展的产业。由于选择的产业关系到小城镇的生存和发展的前途,选择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产业发展的空间等,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进而保障它们健康有序发展。有了产业基础,更多的当地居民才能逐渐从传统农业转入新的行业,外来人口和资本才会开始聚集,小城镇的发展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尤其是农村城镇,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弱,加快知识性服务业发展刻不容缓。政府应该对这些行业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优惠产业政策。同时,还应该鼓励民营资本对这些产业进行投资,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7]。积极发展培训教育机构的服务行业,把握市场需要,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增强不同岗位的就业能力。
尽管小城镇发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我们的小城镇发展定会顺利进行,也会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课程论文
4.结语
小城镇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道路选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很难以成为我国的更高层次且以质量为主的城镇化道路选择,但小城镇仍然将是是城镇化推进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打破以往城乡二元体制提供了直接方式。而且不仅提升了城镇内在质量发展,促进城乡人口的全面发展,也极大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我国整体现代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未来农村人口有序迁移流动到大中小城镇区域以及逐步解决市民化融入等都有着积极且深远的作用。
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论文,2005.[2] 苗绘,李海申,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49-52.[3] 程必定.新市镇:中国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实现载体[J].发展研究,2011(6):24-28.[4] 梁经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建设,2013(8):33-35.[5] 陆杰华,韩承明.论小城镇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J].社会建设,2013(1):98-104.[6] 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7] 姚强.基于小城镇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初探[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226.8
第四篇:乡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出路在何方
乡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出路在何方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牢固的专业技能。我觉得一个幼儿园教师更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是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
一、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幼儿园教育工作与小学教育体制的原因,幼儿园教育工作与小学教育工作相比显得并不是很重要,特别是乡镇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不愿在乡镇幼儿园工作,而乡镇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是非幼儿教育专业的老师,教师队伍普遍呈老龄化趋势,部分幼儿园师资严重缺乏,教师包班,工作繁重。就我所在的陈策楼乡镇而言,规模稍大一点的幼儿园,一个班40名左右幼儿,配备一教一保两位老师,而规模小的幼儿园,一个班40名左右幼儿,就一位老师,所有的教学,生活各方面包干,这样的幼儿园如何能教导好幼儿。多数老师也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就是一些家庭妇女,纯粹就是看孩子,再有就是一些初中毕业或者没毕业的末成年人,试想,自己都是一个孩子,怎能去引导那么多的幼儿;甚至有的是裙带关系,只要是年轻的亲戚,都可以过来教幼儿园等等。
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习惯的培养。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幼儿是否获得知识,学习技能,而对幼儿的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则不太重视。在活动环节中,教师更多的关注是幼儿有没有打架,有没有摔倒,是否安全等等。关于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都不太重视。教学的东西也是能按照课本上单一的教学,没有使教学多元化,使得幼儿不喜欢,甚至讨厌幼儿园。
三、教育教学活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由于应试教育及幼儿教育理念较为落后,许多家长(注:农村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家长都是年长者爷爷奶奶)错误的认为能让孩子背诗、做数学题、3岁的孩子就能写字就是好幼儿园。在家长需求不合理和竟争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民办幼儿园普遍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历培养的现状,继而评价教师的好坏,也是看重班级知识能力的掌握,会背会写的班级,继而教师也是优秀教师。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
职业倦怠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幼教这一行的各种因素,付出与回报不对称而表现出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甚至有时候讨厌
这份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各项要求的提高,再加之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弱,因此幼儿教师承担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就例如我们幼儿园,常听老师抱怨:“我为什么总有做不完的事,没有一点空。”也有的提出:“我感觉这份工作不适合我,从早上6:00到下午17:30,整整十多个小时,我的身体有时真的受不了。”“我是不是应试换一个职业了。”等等。这都是教师的真心话。在所有的行业中,幼师的工资是属于偏低,有的每月几佰元钱,在这个高消费的年代显得所获工资待遇真是廖廖无几。
五、建议及对策
(一.)区政府重视,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乡村民办幼儿园奖励资金和投入,重点扶持一些办园条件好,办学理念新的幼儿园,利用示范作用积极领导,以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学层次。对园长和教师的任职资格等同公办幼儿园一样予以规范,提升民办幼儿教师的待遇,使她们心中有一份寄托,有一份依靠。
(二.)区政府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增加幼师编制。建议每年增加部分编制,补充新鲜血液。
(三.)制定鼓励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到农村托幼机构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当前,每年幼教专业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但是很少有愿意到农村幼教机构工作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农村教师的待遇过低。因此,应当尽快制定鼓励幼教专业毕业生到农村托幼机构工作的相关政策。
第五篇: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内需。它与房地产业紧密相连。城镇化伴随着城市人口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过去过度倚重于“房地产战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则将重心由土地城镇化转移到人口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为主导的消费型增长点,这也许意味着房地产在城镇化中扮演的角色将有所削弱。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推进给房地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
1、新型城镇化背景
城镇化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
2012 年,我国按常住人口概念的城镇化率达到 52.6%,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而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为 59%,欧洲为 80%,美国高达93%。并且我国城镇化中超过 1.59 亿的农民工,由于没有城镇户籍,处于 “半市民化”状态,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去除“被城镇化”的这些农民工,我国真实城镇化率不到 40%,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房地产业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各项物质基础和保障[1]。作为与城镇化关系密切的产业,房地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推进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的走势
2.1未来十年住房需求近160亿平米,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3.9亿人,城镇化率为61%,城镇总人口约为8.4亿,按人均35平方米住房计算,住宅总存量约为295.1亿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我国住宅存量约为202.9亿平方米,加之现有存量住宅中约有64.8亿平方米面临折旧改造或拆迁,则2011-2020年需新建住房约157.0亿平方米。
2.2城镇化进程放缓,房地产业需求释放更为平稳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或将放缓至略高于1%,而数据显示,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新增2000万城镇人口[2]。新增城镇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的增加,其实际购房能力不高,所以未来房地产业需求的释放将显得更为平稳。
2.3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市场发展更为均衡
中西部城市群依靠政策倾斜优势,其中心城市潜力趋于后发。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之近年来经国务院批准的主要区域经济规划,中部和西南地区城镇人口占比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新增城镇人口对房地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将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后发的潜力优势。
2.4土地、保障房等长效机制逐渐形成,房地产行业更加健康
(1)推进农村工业化及土地改革制度,就地新增城镇居民住宅需求旺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村建设和产业升级,农村居民当地就业趋势将更为显著,这将为包括三四线城市在内的广大小城镇地区带来更多的购房需求。
(2)城镇郊区购房负担相对较轻,利于解决新增居民住房需求。
从上图房价收入比来看,由于近年来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较为明显,城镇居民购房负担非降反增。但随着农村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工将更多地向靠近农村的城镇郊区聚拢。农民收入的提高加之郊区相对较低的房价,未来城镇郊区的中低端购房需求将趋于旺盛。
3、新型城镇化进程背景下的房地产开发
3.1新城镇化中房地产开发要理性
曾经房地产市场的疯狂扩张造就了中国的城镇化局面,然而城镇化最大的动力是工业发展,并不等于单纯的高楼大厦的房地产开发建设[3]。因此,房地产的开发必须理性。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房地产业应该从过去十多年来所扮演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当配套产业的角色.为新型城镇化服务[4]。它的开发建设必须要与百姓的需求、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超前会导致房屋闲置、资源浪费;房价过高,对进城人口又有挤出效应。
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必须要求房地产业能平稳健康发展[5]。李克强总理曾专门撰文强调,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6]。
3.2房地产企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道路
如果说以前的房地产竞争是拼土地,10 多年后的现在,房地产企业已进入设计和品牌的竞争,未来则必须完善自我,形成综合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应融合区域规划、综合设计,也包括了服务、管理所形成的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的复合优势。
中国在未来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农业从业资金、土地面积将会转入城镇化通道。房地产企业作为参与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争取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大而奢华的产品,是房企和相关行业在未来几年需要思考的问题,还应有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应用。
4、结语
新型城镇化为未来十年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房地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然而,未来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土地城镇化,因此意味着它并不必然支持房地产业的继续高速粗放增长。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建设生态城市、宜居住区、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推广运用低碳技术应当作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好。
我国的城镇化仍在继续,新型城镇化之路也还刚刚开始,房地产对于整个房地产业而言,未来的博弈将更加深入、更加细化。
参考文献:
[1]邱峰.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J].上海房地,2013(05):22-24.[2]陈柳钦.新型城镇化赋予房地产业新活力[J].改革与开放,2013(02):7-9
[3]忠历.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市场的新梦想[J].中国西部,2013(02):86-87
[4]刘维新.新型城镇化不能搞成新的房地产化[J].中国地产市场,2013(03):26-27
作者简介:
李丽(1988-),女,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产业发展。
王霞(1989-),女,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