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
文章摘要:基层工作是人民法院全部工作的根基。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推进社会管理,难点在基层;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关键在基层。“面对新形势,人民法院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更好的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牢筑司法事业的根基。
关键词:基层法院现状
建设
职业化
方法
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80%在基层,80%的法院干警也在基层。加强基层法院建设,确保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基层法院在队伍建设、物资装备建设和经费保障机制诸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审判工作的顺利健康开展。我们在基层法院做了一些调研之后对当今基层法院的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同时,我们对如何开展基层法院的建设工作进行了讨论。
一、基层法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基层法院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件多人员少的矛盾突出
“案多人少”带来的问题与困难。据统计,松原市宁江区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为6000到8000件,而在职法官人数只有50人,每人平均要审判近200件案件。这种情况一是影响了审判质量的提高,“案多人少”矛盾的加剧使每个案件投入的审判工作量减少,必然对审判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影响了办案效率的提高,三是影响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二)办案经费和基建资金严重不足
1.法院办案经费不足,缺口较大。近年财政部门拨付法院业务(办案)经费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法院办案经费存在很大缺陷,这部分缺口主要靠法院诉讼费收入弥补,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诉讼费收入也较这就使办案经费尤为紧缺。2.法院 “ 两庭 ” 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法院负债严重。国家发改委、原建设部和最高人民发院颁布的 《 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 》 和省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的 “ 两庭 ” 建设,物资装备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规范性的要求。但是基层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很难得到保障。“ 两庭 ” 建设资金大部分通过拖欠工程款、向干警集资等方式筹措,形成了大量的债务。
3.法院诉讼费收入逐年下降且收费标准低,与办案成本不成配比。在目前的经费保障框架下,法院诉讼费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法院经费的保障程度,随着人们法治意识提高,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及金融监管责任制的落实,法院的案件数逐年减少,诉讼费收入呈下降趋势。同时,诉讼费收费标准太低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与法院的实际办案成本相差甚远。
4.法官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保障无力。法官的管理体制等同于其他国家公务员,其工资水平更低,法官津贴缺乏可实际操作的依据,不能得到地方人事、组织和财政等部门的认可,使法官的法定福利待遇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基层法官的职级待遇落实难。5.缺乏专项建设资金,无法解决审判法庭及其内部设施等建设问题。基层法院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需要较大数量的资金,必须有足够的专项建设资金,方能启动建设项目。但目前的状况是不乐观的,项目的启动大多条件并不成熟,但为形势发展所迫,往往是创造条件也要上。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基层法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与司法功能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法院的基础建设,改善基层法院的办案条件和环境,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司法管理水平和司法质效,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大对法院物质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及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国债资金对法院的投资额,同时各级政府将法院基本建设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切实解决 “ 收支两条线 ” 管理后法院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困难问题,缓解法院基建欠债压力,保持法院发展势头。
(二)建立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
省高级法院应会同各中级法院,制定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分年度、分步骤、按计划发展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杜绝盲目上马的项目建设思路。
(三)对法院队伍进行专业培训
法官是实施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提高法官的文化水平、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法官法》规定:对法官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现职法官培训制度,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品格高尚的职业法官队伍,为全面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实施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就是要求法官具备较高的法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忠于职守的崇高职业道德、精通审判业务。因此,基层法院要加强法官的在职继续教育工作,切实转变法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审判能力,尽快提高法官素质,为实施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1.对法官进行在职学历教育。法官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已被各界人士广泛接受和采纳。由于基层法院法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对法官进行在职学历教育培训是适应《法官法》修订后的需要,是立足特定时期的法官素质状况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对于提高法院队伍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层法院要动员全体干警通过成人高校、电大、函大等在职学习方式,取得学历证书。给具有中专、高中学历的法官全部参加大专学历学习,给具有大专学历的法官全部参加本科学历学习,动员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官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对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法官,法院应该给予优惠政策,比如:在考试前给予一定的复习应试时间,学习期间的费用给予报销等。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在职的法官都达到本科以上的学历,达到《法官法》规定的法官任职必须具备的学历条件。
2.举办培训班对法官进行培训。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做好法官职业培训的条件和保障。现全国法院系统已在原法院业大的教育设置机构模式上,创办了国家法官学院、各省法官分院,在全国中级以上法院设立相应的法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分别承担不同层次法官的培训任务,具有良好的培训条件。法院系统要利用这些良好的培训机制和条件,每年组织举办各种专项培训班,对基层法院的法官进行轮训,不断提高法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实现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然而,国家法官学院、各省法官分院、各中级法院的法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均缺乏培训师资。因此,首先要配齐培训师资。法官学院、法官培训中心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一部分学者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重点培养兼职的专家型法官教师队伍,实现“法官教法官”,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培训水平。法院要将法官培训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加快培训机构建设,确保职业培训的全面启动。二要制定培训规划。按照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明确不同时期、不同人员各自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时间安排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培训的系统化、统一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要建立终身制的法官教育档案,用来记录接受培训的经历、成绩及表现等内容。《法官法》第26条规定:法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参加培训情况应作为法官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作为任职、晋级、续职的依据,未参加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任职、晋级或续职资格,形成培训与考核、任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四要拓宽培训思路。在搞好岗位培训的同时,依托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采取联合办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多种形式,鼓励在职法官参加高层次法学教育,积极培养理论研究型法官,为职业化法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基层法院也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采用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庭审观摩、疑难案件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和审判技能培训活动,提高法官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举办培训班对法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内容、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培训内容上,要从知识型培训转向能力型培训,从普及性培训转向专业化培训。审判工作是一项高度专门化和技术性的工作,是一个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各学科知识的过程,是集政治意识、法学知识、专业技能、社会阅历等综合素质于一体的高层次脑力劳动。职业化的法官,不仅是简单地适用法律条文,而是要在审判中融入法官的法律思想、司法理念和审判经验,实现法的终极关怀和内在价值。职业化的法官,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人文情感、文明的司法礼仪、自觉的廉洁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职业思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审判经验。因此,培训内容在继续强化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培训的同时,应重点突出审判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训,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从普及性转向专业化。
(2)在培训方向上,要从门坎式教育转向终身制教育,从学历教育转向岗位培训。对法官的职业培训是一种岗位培训,而这种岗位培训必须是终身制的。学历教育是一种“门坎式”、“补课式”教育,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功利性、阶段性。随着学历教育培训任务的基本完成,法官职业培训应从“门坎式”教育转向终身制教育,从学历教育转向岗位培训,摆脱教育培训就是“为了拿文凭”的理念,构建法官终身要接受教育培训并与任职相协调的新理念,使岗位培训成为任职、晋级、续职的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法官法》规定:对法官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最高法院《法官培训条例》将岗位培训分成三种类型,即任职培训、晋级培训、规定续职培训,并规定:拟任法官和拟任法院院长、副院长,须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晋升高级法官,须接受晋级资格培训;法官须定期接受续职资格培训,每三年接受一次续职资格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岗位培训是任职、晋级、续职的先决条件,这是现代法官职业培训的新理念。
(3)在培训机制上,要从应急性培训转向系统化培训,从临时性培训转向规范化培训。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做好法官职业培训的条件和保障。现在,法院系统有法官学院、法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法院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些机制,按照法官教育培训终身制的要求,有规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培训工作,从应急性培训转向系统化培训,从临时性培训转向规范化培训,确保培训的系统化、统一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在教学模式上,从填鸭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从经院式教学转向实践式教学。法官培训作为一种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成人培训,不同于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无论在培训对象、目标,以及培训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必须采取符合法官培训规律的教学模式。《法官法》规定:法官的培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为此,在教学模式上,应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从经院式教学转向实践式教学。
(四)建立新型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根据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需求,建立省级财政统管的新型经费保障体制,实行 “ 预算单列,省级统管,分级承担,区别对待 ” 的体制。预算单列是指省级财政部门报送人大批准的预算中,应将法院经费单独列项。省级统管是指全省各级法院的经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各级法院的所有经费由省财政单列,统一预算,由省高级法院具体划拨使用。分级承担是指省级财政预算法院经费仍由省、市、区三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应承担的法院经费通过财政渠道集中到省级财政管理,各级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也全部集中到省级财政统一管理,既保证了法院正常经费支出,也不影响各级财政的稳定。区别对待是指省级财政安排法院经费计划时,应当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法院实行区别对待。
总之,克服 “ 案多人少 ” 的矛盾,解决经费不足才能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法院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真正实现 “ 法治 ”。
【参考文献】
[1]张新国:《浅谈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困难与出路》,中国法院网2004年5月14日。
[2]王存根:《法官职业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中国法院网2003年10月22日。
[3]李广兴、尹洪茂 :《法官职业保障刍议》,中国法院网2003年5月27 日。
[4]魏淑珍:《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新华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5]李思明:《边疆民族地区法官队伍建设的思考》,人民法院报2003年3月8日。
[6]付建国:《基层法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知法网2010年8月下。
第二篇:对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为法院审判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进行和发展,为“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实现提供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物质保障。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场管理手段的革命,一旦步入正轨,审判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会大大提高,法院管理会变粗放为精细,公正司法的水平会有明显提升。笔者结合当前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就如何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谈几点想法。
(一)院领导高度重视。领导要关心、支持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及时拍板,在资金、政策、人力上大力支持、长期扶持。院领导率先学会运用电脑更新管理手段,对全院的信息化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软件系统中,领导权限最大,如果习惯了电脑管理和无纸化办公,对全院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示范性。
(二)全体动员,转变观念。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审判、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干警转变观念,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适应各自岗位要求,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法院领导和各庭室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带动全员参与,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现代化水平。建立信息化的培训制度,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培训纳入干警专业培训内容,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干警个人指标考核,提高干警主动培训的积极性。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和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不断形成的过程,需要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要通过
健全制度实现标准化,并融入软件系统予以固定形成工作流程。使用电脑和软件的强制性要求也要形成制度,并与年终考核和目标管理挂钩。
(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安全的网络体系。保证法院数据库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加强数据库的备份是我们必须的工作。法院的信息化涉及到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安全方面,面临着多种威胁与挑战。可以采用内网与外网之间采用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还要求全体干警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加快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审判工作和法院其他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和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干警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以“公正与效率”为目标,促进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形成科学高效的审判管理机制,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新建县人民法院姜蕾)
第三篇:对当前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现状的思考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直接掌握和领导的唯一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法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提出“推进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定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司法技术人员等分类管理办法,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和其他各类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在法官精英化和职业化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司法警察的队伍建设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从当前基层法院的情况来看,司法警察队伍建设至少存在下列问题:
1、在职在编的司法警察人数不达标。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法院12%的编制应配备给司法警察。最高人民法院人事厅《关于法院司法警察控编数的通知》要求“专职司法警察按所在法院控编的12%配备,根据警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和审判工作的需要,各级人民法院可在控编总数12%的基础上,增配适量的聘任制司法警察。”(此处的聘任制司法警察与聘任制书记员性质一样,是指人民法院使用国家确定的政法行政编制或当地政府批准的财政拨款编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考试、考核合格,纳入合同制序列的聘任制干部,而非临时聘用性质的司法警察)。由于正式在编的司法警察人数过少,严重影响法警大队正常的工作,各基层法院只能
用招聘大量临时聘用性质的司法警察加以解决。
2、对派驻人民法庭的司法警察难以进行系统的训练和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提出人民法庭应尽量配备司法警察。驻庭法警主要负责人民法庭的安保工作,必然要常驻法庭。这样有违“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的规定。法警大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经常要进行集训和培训。这些驻庭法警的人事关系一般仍挂靠在法警大队,而人民法庭对驻庭法警的管理相对松散,没有条件也很少愿意对这些法警进行专业培训,这样容易导致法院难以对这些驻庭的法警进行系统的训练和管理。
3、法警大队与办案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够顺畅。
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遭遇暴力抗法是屡见不鲜,司法警察作为人民法院唯一的武装力量,其威慑作用不可小视。在法院工作人员中,只有司法警察才有权使用警用器械。但是根据相关规定,法院各办案单位在调动司法警察时,必须履行一定程序的审批手续。在办案单位出现紧急情况急需警力支持时,经常出现因为不能及时抽调警力而导致贻误战机。
4、司法警察的警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从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来看,当前大量基层法院司法警察的警用装备配备只能算是勉强达标,不少基层法院的司法警察只有一副手铐、一根伸缩警棍和一顶头盔。与公安机关的民警单警装备相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落后的“软件”环境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战斗力。
5、临时聘用的司法警察待遇较低,不利于队伍的稳定。
由于在编法警人数过少,基层法院纷纷采取招聘了大量的临时聘用性质的司法警察来弥补不足。这些临聘的司法警察工作强度大、危险性较高、经济收入低,导致了岗位的流动性相当大。这些临聘法警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法院,却因为岗位原因学不到太多的法律知识,而且还不得不面临着35岁不再续聘的“坎”。这些临聘法警如果在执行任务时出现伤亡,也享受不了在职在编的法警可以享受的一些工伤、福利待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以解决:
1、尽快增加在编人员的警力数,高配法警大队的级别。
各基层法院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保证司法警察编制落实到位,将司法警察编制纳入全院干部编制内统筹考虑。在进行公开选调、招考工作人员的时候,要切实落实司法警察的编制,从公安机关、兄弟法院选调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民警察或从公安大专院校考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进入法警大队从事司法警察工作。同时政工部门对本院其他部门的在编人员,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将其调入法警大队工作。目前不少基层法院将法警大队的大队长和教导员配备正科级实职,副大队长配备副科级实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警察的政治待遇。
2、用双层管理模式加强对驻庭法警的管理和训练。
驻人民法庭的司法警察是人民法庭的组成人员,在日常的审判执行工作中,司法警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人民法庭应当高度重视他们。由于司法警察管理的特殊性,基层法院可以对这些驻庭法警采取警队和法庭双层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人民法庭负责对驻庭法警的专业法律知识培训,法警大队通过统一的集训和学习,负责对驻庭法警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3、创建执行警务局或在法警大队内设立执行中队。
目前有的基层法院将执行局和法警大队合并组成执行警务局,另外还设立非诉案件执行局。执行警务局的职能相当于以前的执行局,但是由于法警大队的并入,执行警务局就可以相对自由的调动司法警察,不至于在办理调动警力的审批手续时丧失执行战机。但由于执行局和法警大队都是基层人民法院按照相关规定设立的内设机构,将其合并为执行警务局可能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也有部分法院在法警大队中设立执行中队,主要负责协助审判、执行人员办理诉讼保全和执行。由于执行中队接受法警大队和执行局的双层管理,而执行局局长又多为法院党组成员,因此执行人员调动司法警察的手续也较为方便。
4、切实提高司法警察的警用技术装备。
先进的警用装备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司法警察的战斗力,是司法警察执行任务和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司法警察部门的重视力度,添臵先进的警用装备以更好的发挥司法警察应有的作用。公安机关在提出“科技强警”的口号的几年来,高科技警用技术纷纷配发到一线实战单位,公安民警的战斗力也随之大大提升。这些经验应当作为人民法院建设司法警察队伍的有益参考。
5、切实保障临聘司法警察的待遇。
当前基层法院的临聘性质的司法警察的工资福利均由法院财政自行负担,在目前“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下,法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权,这些临聘司法警察的收入也自然比较低。要充分解决这些临聘法警的待遇问题,就必须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财政支持,将这些临聘人员的基本工资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法院负责解决福利、保险等。目前有的地方将临聘司法警察的工资福利均纳入了当地政府财政预算,由同级人事、财政部门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将他们派遣到法院从事司法警察工作,有效的稳定基层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
(作者单位:湖南省望城县人民法院)
第四篇:对当前基层法院信访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
论文 关键词:基层 法院信访 工作情况 调查 思考
论文 关键词:基层法院信访工作情况调查思考
一、践行公正为民思想,以涉法上访问题为镜,梳理和认清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
当前涉法上访案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涉法上访层面扩大。根据信访部门统计情况看,“求决”和“申诉”在涉法信访中占很大比例,上访问题集中在对法院裁决不服,对强制措施及诉讼程序、执行的不满等。有 企业 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城镇拆迁安置问题。我院上访人住所地在北安的案件共10件10人,北安法院一审8件8人,经黑河市中级法院一审2件2人(上访人住所地在北安),期中涉及刑事审判上访5件5人,涉及民事审判上访为4件4人,涉及房屋拆迁纠纷1件1人。以民商事执行为主,刑事及附带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呈逐年上升,涉法上访层面逐年扩大,包含法院审判业务的方方面面。
(二)重访、缠访案件数量上升。有的案件上访至上三级法院,甚至多次进京上访,上访数年,如我院包保稳控的上访人童某,历经(69)北公军管判决,(79)北安法院判决,(81)黑河中级法院判决,(84)省高级人民法院通知驳回,上访至今,仍有越级上访的倾向,类似此案的上访人现已成为职业上访。
(三)上访请求赔偿数额愈来愈高。有的上访案件初访时请求事项单一,请求数额几千元、几万元,上访几年后请求数额增至几万元、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呈现复杂性,处理难度愈来愈大。
(四)上访行为方式表现偏激。上访人上访态度表现对立,方式多样,有的采取集体上访,围堵法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机关大门,以自杀等方式威胁,有的采取静坐、静卧、散发上访材料、扯横幅、拦截领导车辆等极端方式上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涉法上访问题日趋增多,处理难度愈来愈大,使法院工作处于被动,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法院自身的原因,突出反映在四个这方面:一是在工作中确有司法不公的问题。违背程序法,审查认定事实不客观,实体裁决不当,适用 法律 不正确,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偏袒一方的。二是“执行难”尚未全面解决,一些案件执行未果的问题。案件承办人久拖不执、贻误执行时机和不严格依照程序法执行、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而不执行、超标的执行,有的案件裁定中止和终结执行不当,执行力度不够,或查封、冻结、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使用错误,或错误执行案外人财产。三是少数法官的司法作风,人民群众难以满意。法官不能保持中立立场,办案没有效率,庭审中质证、认证不规范,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审查不细,随意打断当事人发言,不听取当事人陈述意见,随意变更开庭时间,案件强行调解,违法调解,对当事人申请调查证据不予理睬等,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四是立案申诉难的问题或信访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应予以立案的不予受理,重复立案,裁定自动撤诉不当,诉前财产保全、证据保全不及时或不当,回复信访不及时、驳回申诉、驳回申请再审处理不当。立案信访部门对信访案件,一接了之、一送了之,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二、践行公正为民思想,以涉法上访问题为鉴,应理性分析问题成因。
(一)少数案件质量、效率、社会效果难以统一。
有句话说没有无缘由的爱和恨,同理,涉法上访案件中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上访,一些有悖公正的审理结果,违法的裁决,办案拖拉的案件,迫使当事人只有选择上访的路来维护自身权益。客观地说,少数素质低下的法官所办的案件难以保证质量,案件结果缺乏公信力是导致上访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法院的司法权威不足。
司法权威是司法秩序的维系,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昭示,维护司法权威也就是维护法律权威,由于我国现有的司法制度设置,所有法院做出的判决经过上访、早泄诉、进入再审都可能失去既判力。相比较,国外若变更法院的一个判决是非常艰难的和少见,正是这种判决的不确定性,便会出现每一个案件审结后,法院认为没有错,当事人认为有错,或者法院认为没有错,而检察院认为有错,甚至当事人、检察院都认为没有错,而法院认为有错的都可能进入再审而导致上访、申诉活动的产生,概括的说,公正的标准不是由法院唯一确定的,进一步的说法院司法权威的不足,表现之一就是上访的泛滥。
(三)现有的上访制度对上访人的权利义务制定的不相均衡。
现行的国务院制定的《信访条例》和2004年1月1日实施的《黑龙江省信访条例》,对上访人的信访权利人予了充分的保护,而对其义务规定甚少,在德国当事人提出申诉,如案件维持了原判,是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要负责偿还启动再审程序的全部费用。而我国现行的制度没有任何限制,出现了上访申诉主体无限,上访申诉时间无限,上访申诉理由(条件)无限,上访审级(次数)无限,在实践中会误导当事人,我可以不断申诉上访,直至最高法院,即使最高法院的裁决也不相信,还要上中央申诉上访。无义务的上访权利,无限制的上访权利,无责任的上访权利,怎能不使上访数量增加呢?
(四)上访人以上访为手段向法院施加压力,求得于己有利的结果。
在实践中,很多初访的案件,在审理未果时,当事人就去上访,理由如办案拖拉,地方保护,偏袒一方等。这些初访的案件反映出当事人将上访作为一种手段向法院施压,促使法院作出于己有利的裁决的心态,这使有访必接的良好初衷被一些人滥用,无疑增加了诉讼成本和信访成本,处理本不应属上访的案件所浪费的人力、物力,对真正涉法上访的案件的处理有着一定影响和破坏,形成上访无序。
(五)公众人对法院司法工作期望盲目,这种预期落差,导致上访。
法律不是万能的,这是司法实践得出的定论,当前司法活动由于受到各这方面不切实际地渲染,公众不合理的期望与法院司法现实产生矛盾。如当事人认为法院应予立案的,法院依法不予立案,使当事人难以接受和理解,再如当事人诉讼知识缺乏或诉讼能力低也是导致上访原因,以民事诉讼为例,由于当事人的错误陈述和主张,可能导致裁判结论与案件事实的不符,由于自认掩盖了事实,举证时限内举证不能或不充分等等都会导致有理没打赢官司。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强制律师代理制度,这种社会期望值的落差,人们对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差距的认同水平,都将导致当事人对法院裁判怀疑和不信任,人们对司法的认识与法院办案 规律 的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也将导致上访问题不会在短期内彻底解决。
(六)现有司法环境存在缺陷。
地方党委政府涉及一些市政工程,重点工程的,由于法院要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法院应政府要求往往参加些诸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安置的办公会议,而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当一事人认为法院先入为主,因此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法院和政府是官官相护,法院裁决表达政府意志,对此成见很大。另外,现存机制中人大监督、纪律监督、检察监督、干部监督等对法院监督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当事人找最大的官才能解决问题的也是上访心理之一。
(七)立案信访部门职能弱化。
现有的信访处理办法大多为群众接待室,收发信件、记录意见、报告领导、等待处理的“传声器”式的工作,由于自身不具备一定权限,使上访人认为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找权力在上的机构或领导,并且上访信访部门也大多是问题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种流转方式使上访人态度更加对立。
(八)现实中司法作风亟待提高。
少数法官执法作风生硬,方法简单粗暴,态度冷、横、硬、冲。在案件审理或接访中,使当事人缺少信任感,这种缺乏中立的形象,会使当事人产生合理性怀疑,特别是处于弱势或败诉的当事人会将这种缺乏亲和力的作风、形象与审理结果联系到一起,使法官结了案,也便结下怨。
第五篇:对当前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风是干部的政治素质,履职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是检验干部人生观、价值观的试金石。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风可以分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生活作风等。不同单位和地方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列举出很多表现,比如:凡是考虑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多,考虑群众利益、全局利益少;讲好话多、讲奉承话多,讲问题少、提批评建议少;文件多、会议多,高质量的会议、文件少;官话多、套话多,紧扣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少;视察多、座谈多,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少。还可列举很多,不要统统抓现象,只要解决了作风建设中带根本性的问题,绝大多数作风上存在的现象问题都会得到较好解决。笔者认为,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作风建设:
一、抓思想作风。这在作风建设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要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于负责方面存
在的问题,提高决策和领导能力。
二、抓工作作风。这方面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要作着力点。要以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工作实绩为标准,解决率先垂范、真抓实干、尽职尽责、注重协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执行力。
三、抓领导作风。整个干部队伍的作风中领导的示范作用,要作为重中之重。要以清正廉洁、运转高速为目标,解决文山会海、官话套话、闻过是非、得过且过等突出问题,提高领导水平。
抓作风建设,除围绕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抓好教育整治,加强内外监督外,还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工作体制机制。现在一些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不清,遇事推诿扯皮;凡是要领导协调,严重影响办事效率和投资环境,也是影响作风建设的客观原因。可借鉴深圳市机构改革的经验,真正实行大部制,对城建、经济、城管、社会事务实行归口管理,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分治”。二是选人用人机制。现在选拔干部的群众推荐,实际是干部推荐了,容易形成“搞关系”、不敢管、怕得罪的导向,不仅难以选拔出敢于创新、用于作为的优秀干部,也直接影响干部作
风建设,这是影响作风建设的主观原因。当前,首先是要按中央要求,“既看票数,也不以票数取人”,真正凭实绩用干部,以事业为重用干部。同时,逐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庸人、懒人”退出机制,强化干部干事的内在动力。使我们的干部制度鼓励干部干事,策干部不敢懈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