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纠纷案件争议综述

时间:2019-05-13 19:3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纠纷案件争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纠纷案件争议综述》。

第一篇:关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纠纷案件争议综述

关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纠纷案件争议综述

及尽快制定相关司法解释的建议

马耀强

二十世纪末,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关于组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意见》》和《关于组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意见》(即国办[1999]

33、66号文件),相继组建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商业剥离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受让人取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这批不良资产后,起诉当初剥离“不良资产”的银行,要求人民法院判决银行承担赔偿责任。由于种种原因,各地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认识不一致、裁判尺度不统一,同类案件不同裁判结果差异较大。特别是一些法院对资产剥离行为的特殊政策性质考虑不足,简单适用民事法律判决银行承担责任;在有一些法院,只要受让人起诉剥离不良资产的银行,后者就必败无疑。

国家设立资产公司的宗旨是消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包袱,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购买不良资产是为了通过实现贷款债权而获取利润。由此而言,二者的利益并不矛盾。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不良资产之目的不是向借款人主张权利,而是专门瞄准银行承担责任而诉讼。一方面少数人通过与银行的博弈“一案暴富”,另一方面,银行败诉案件的损失又转嫁给国家财力来消化。这种现象,无疑是违背国家实施剥离不良资产初衷的。

由此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依照国务院的政策剥离不良贷款,何以又为剥离的不良贷款而承担民事责任?到底是国务院的政策存在问题还是银行的剥离行为存在问题?还是法院的审理存在问题?这种判决结果与国务院政策的宗旨所发生的冲突如何协调解决?据此,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

一、不良资产受让人诉银行纠纷主要类型

1、破产债权剥离型。银行将债务人破产未获清偿部分贷款或抵债资产处置后未足额冲抵部分贷款作为呆账贷款剥离,受让人以银行将已消灭的债权转让属于欺诈行为等为由要求银行承担责任。

2、以物抵贷债权剥离型。主要表现为银行将剥离前已与债务人协商以物抵贷或在法院执行过程中裁定将债务人财产抵偿贷款的这部分法律上债权债务关系已消灭的债权剥离给资产公司,资产公司或债权受让人向债务人追偿时,债务人以借款合同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在客观上已不存在,原债权人和受让人无权再向债务人主张权利为由进行抗辩。受让人据此请求银行返还已实现的部分或全部债权。

3、为了实施剥离不良资产而变更合同型。在剥离前,银行采用借新还旧方式把一些事实上已形成呆滞、呆账贷款变更为正常贷款或逾期贷款。剥离不良资产时,这些正常或逾期形态的贷款按照“四级分类”不在剥离不良资产的范围。有的银行为了剥离这部分事实上的呆滞、呆账贷款,便与借款人协商以原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采取“变通办法”:一种做法为,将多笔借款合同项下的债权合并为一笔,制作一份符合剥离贷款形式的借款合同剥离给资产公司,银行放弃原来借款合同项下的债权。再有一种做法为:将合同关系追溯到贷款之初启用原借款合同或按照原合同复制一份合同剥离给资产公司。在受让人行使权利后,债务人矢口否认债务,或者即使银行提供证据证明债权真实存在的,但受让人以与转让的合同非同一笔债权之由而要求银行承担责任而形成纠纷。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债务人讨废债务、或者受让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将责任转嫁银行。

4、自办实体贷款剥离型。不良资产受让人受让银行自办实体债权后发现银行在设立、变更、注销自办实体时存在诸如出资不足、未依法履行清算义务、无偿占用实体资产、注销手续瑕疵等问题,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要求银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或直接清偿责任。

5、资产划转义务履行不当型。一是不良贷款剥离时未将抵(质)押物移交给资产公司;二是不良贷款剥离涉及的以资抵债资产未移交给资产公司;三是不良贷款剥离后从债务人处收取的资产(或资金)未移交给资产公司。债权受让人以“银行将已实现的债权转让”或“不当占有资产”为由要求银行承担侵权或不当得利责任。

6、法律上不能实现债权型。债权转让前,因银行原因造成债权难以实现,但转让时未明确说明。受让人以银行未尽义务之由要求银行承担责任。

7、剥离手续瑕疵型。有些不良贷款剥离时存在划转材料、签章不真实的情况,债权受让人要求银行承担民事责任。

8、其它类型。如剥离贷款由银行分支机构提供了担保或是银行分支机构曾经为剥离贷款债务人提供不实的或有其他瑕疵的验资证明。债权买受人要求银行承担担保责任或赔偿责任。

9、虚拟债务人和债权债务关系或银行单方面变更贷款额度。

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不良贷款受让人诉原债权银行纠纷问题。

受让人起诉银行后法院是否受理问题在审判实践中成为争议的核心焦点。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的纠纷问题的答复》(即[2004]民二他字第25号)出台后,银行与资产公司之间的不良资产剥离纠纷问题解决了。但《答复》对不良资产的受让人起诉原债权银行案件人民法院能否受理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处理结果不尽一致。当前需要明确的是,受让人从资产公司受让不良贷款后是否享有程序上的诉权和实体上的请求权。

银行的观点是: [2004]民二他字第25号《答复》虽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受让资产公司 “不良债权”的是否具有可诉性,但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和债权转让的基本原理,后债权人的权利不能也不应该大于前债权人,前债权人既无诉权,后债权人对原债权人也不应有诉权。反过来讲,受让人受让债权的前手是资产公司,受让人起诉国有商业银行就等于资产公司在起诉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纠纷不具有可诉性,受让人也不能基于此起诉国有商业银行。

河南省部分法院的看法是:[2004]民二他字第25号《答复》解决的是资产公司诉银行的问题,不能把原告的主体限制到其他人;即使可以限制到受让人,由于《答复》解决的是“资产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的纠纷问题”,不适用受让人提起的“侵权”或其它之诉。有的法院认为,银行与受让人在剥离不良资产纠纷案件中均是普通的民事主体,故此,受让人起诉银行后法院应当受理。

湖南省高院则持另一种态度:该院《关于审理涉及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转让纠纷指导意见》规定:因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应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以转让合同的出让人和受让人为当事人,不得将无合同关系的上一手出让人列为当事人。江苏省一些地方法院审判实务所反映出的观点亦是如此。

对于此类案件法学界存在两中截然不同的认识,可概括为不予受理说和受理说两大类。

不予受理说也分为两种流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 梁慧星先生针对受让人起诉银行的一个案件实例的评析中认为:概而言之,“不良债权”的受让人难于从债务人获得清偿,是“不良债权”性质决定的,是受让人自己明知并自愿承受的风险。如果认为当初剥离“不良债权”存有“瑕疵”,受让人可以主张自己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无效,或者追究资产管理公司的“瑕疵担保责任”。受让人无论主张债权转让无效或者主张“瑕疵担保责任”,均只能以资产管理公司为被告。银行剥离“不良债权”纵有不当,也绝无“采用违背善良风俗”的手段,“故意”损害第二次债权转让之受让人的任何可能性。因此,对于“不良债权”受让人起诉当初剥离该“不良债权”银行的案件,建议受理法院以不存在实体请求权为由,断然予以驳回!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刘贵祥在其主编的《当前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中的疑难问题及对策》一书中认为:由于不良资产剥离是国家的财产划拨行为,由此产生的纠纷法院不应受理。

受理说主要见于案件的代理律师的观点。河南尊严律师事务所刘彤海律师在其《不良债权受让人不能起诉银行吗?》一文中形成了与梁慧星先生截然相反的观点。

2、剥离债务人破产终结或者尚未终结而形成的呆滞、呆帐贷款是否属于虚假剥离问题。

河南省一些法院的观点是:国家组建资产公司的任务是收购、管理、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据此可以认定,允许剥离的不良贷款,其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资产,而因债务人宣告破产,受偿率为零,已归于消灭,故不符合剥离的条件。银行隐瞒了债务人已被宣告破产的事实,将已灭失的债权进行虚假剥离,并从资产公司取得的对价,其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有的法院认为,呆账虽然可以剥离,但应当告知呆账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真实情况,否则属于过错。有些法院在案由定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县级法院一般认定为合同纠纷,中级法院则定性为侵权纠纷。

湖南省高院则持相反观点,该院《关于审理涉及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转让纠纷指导意见》规定:国有银行根据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文件分配的额度,划转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金融资产属于国家财政部规定的呆帐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将该呆帐贷款转让,受让人以转让债权虚假为由请求确认转让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以物抵贷”后将抵贷的债权剥离问题。

“以物抵贷”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借贷双方协商以物抵贷,第二种情况是法院执行过程中(包括破产程序中经分配)裁定将债务人财产抵偿贷款。由于银行收回的实物是无法直接冲减账务上的贷款,必须将实物变为货币资金后清偿贷款。当实物变为现金(甚至根本无法变为现金)后的货币资金与抵偿的贷款有一定差额时,这一差额在银行事实上仍是以不良资产形态而存在,银行便按照剥离不良资产的政策将其剥离。

银行的观点是:以物抵贷后的债权在会计账务上仍反映为“资产”,国务院规定的是“剥离不良资产”,对于物抵贷后的债权予以剥离符合当时的政策。

有的法院认为,这部分贷款因“以物抵贷”后已经实现了债权,在此情况下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又获取对价属于“双重受偿”,构成不当得利;有的法院认为这部分贷款因“以物抵贷”其法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已被消灭,借款合同已失去债权转让的基础,剥离的“贷款”属不能主张权利的“债权”,其做法违背了公平、诚信的原则。在案由上有的法院认定为侵权、有的法院认定剥离无效、有的法院认定为可撤销行为。在责任承担范围上法院判决标准不一,有的判决银行受让的收购资金应返还给受让人,有的判决银行对购买贷款的受让人承担“不能受偿”的等额赔偿责任,有的法院判决银行仅限于在受偿范围内承担责任。

湖南省高院《关于审理涉及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转让纠纷指导意见》规定:在非“整体打包”转让的不良金融资产中,转让前国有银行已同债务人达成以物抵债协议抵消了部分或全部债务,或者已经清收了部分甚至全部债权,然后又将其作为不良金融资产转让,受让人据此请求银行返还已实现的部分或全部债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真债权假合同问题。

此类情况多见于银行与贷户之间确实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但剥离的债权凭证与银行发放贷款时划拨资金的凭据缺乏直接的对应关系(包括前文所述的“变更合同型”)。对此类问题,有的法院认为在剥离时制作的合同缺乏真实交易,故其是欺诈行为。在案由上有的法院认定为侵权、有的法院认定剥离行为无效、有的法院认定为可撤销行为。有的法院则认为,只要剥离时存在真实的借贷关系或者只要债务人和担保人在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移确认书》上签字,视为借贷双方仅对借款合同的时间、格式加以变更,不违背法律,应当认定有效行为,债务人应当对于签字认可的债务承担责任。

5、如何认定虚假债权的问题。

湖南省高院《关于审理涉及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转让纠纷指导意见》所称“虚假资产”,是指以下情形:

(一)伪造债权合同、借据、账单等书证材料的;

(二)债权已不存在或金额不足的;

(三)伪造债权转让通知确认书的;

(四)将尚未履行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作为可向被担保人追偿的现实债权进行转让的;

(五)债权存在其他不实情形的。

河南省部分法院则与湖南高院的《意见》迥异,对于以上五种类型之外的情形不乏以虚假处理的案例。

6、自办实体贷款剥离的处理问题。

湖南省高院《关于审理涉及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转让纠纷指导意见》规定:国有银行对自己所开办的企业享有债权的,银行将该债权作为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如果银行对开办该企业出资不足或抽逃注册资金,不良金融资产受让人请求银行在出资不足或抽逃资金范围内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河南省的部分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亦是将其做为普通民事案件审理,依照相关民事法律做出裁决。

法律实务界有观点认为,上述情形的实质是原债权银行与债务人混同,导致的法律后果是债权债务关系消灭,依民法通说,标的物自始不存在,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合同无效,按照合同无效的原则进行处理;若债权受让人对资产公司行使可撤销合同权的应予支持。该观点见于黄松有主编的《合同法司法解释实例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银行的观点:由于剥离不良资产时国务院并没有对于自办实体贷款的剥离予以限制,鉴于资产公司出让行为后果有悖剥离不良贷款的宗旨,法院查明事实后对于资产公司已出让此类债权且形成诉讼的,且从法律上确实应当由银行对自办实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以资产公司转让不良债权无效行为论处。

7、关于债权受让人损失的认定问题。

湖南省高院《关于审理涉及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转让纠纷指导意见》第五条规定:因“整体打包”转让的不良金融资产部分或全部虚假,受让人请求出让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按该虚假资产所占整包资产的比例,依据受让人对整包资产已支付的价款计算该虚假资产的价款及其利息损失,支持受让人的诉讼请求;对于受让人请求出让人按照该虚假资产的全部数额支付价款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受让人诉称的虚假资产是国有银行根据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文件分配的额度划转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呆账贷款的,不适用前款按已付价款比例返还的规定。因“整体打包”转让的不良金融资产部分或全部虚假引起的纠纷,受让人请求赔偿可得利益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河南省有的地方法院判决认为:银行相对于受让人的不当得利,其赔偿数额可按受让人该虚假债权实现后可得利益计算。

银行认为,对于债权受让人起诉原债权银行的剥离纠纷案件,法院依据债权金额确定债权受让人损失并判决原债权银行承担赔偿责任有失偏颇。一方面,不良资产剥离的范围是1999年9月底按照四级分类法认定的呆滞、呆账贷款。所谓“呆滞”,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流通,不周转”,“呆账”是指“会计上指收不回的账”,因此,呆滞、呆账贷款本身全额受偿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受让人购买不良资产是按照受让债权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而不是按照债权账面数额支付转让价款,这与资产公司以账面价格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有质的区别。如判令银行就全部债权金额承担赔偿责任,则既保护了债权受让人的实际损失,也主张了其可得利益损失。如果采取这种方式保护债权受让人的利益,原债权银行将遭受重大损失,国有资产将会再次流失。

8、受让人投资风险承担及其损失的司法救济途径问题。

对于一些法院处理案件中受让人“每诉必赢”的现象,银行颇有看法:购买债权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就应承担风险,受让人购买的标的物是“不良债权”,逾期”、“呆滞”、“呆账”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制订的贷款质量分类标准,本身就具有“公示性”,受让人应对该债权的是否真实、实现的可能性有详尽的了解。若以债权虚假为由诉银行,表明其对债权选择上有过错,理应承担相应责任。

有些法院认为:受让人从资产公司取得债权,同时也取得了向银行追究违约责任的从权利,有权直接要求银行承担责任。

对此,银行认为该认识显然为规避合同相对性问题而从债权从权利的角度进行解释。

《合同法》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合同法严格坚持了合同责任的相对性。对于债权转让合同,在没有法律规定合同相对性例外的情况,不良资产受让人无权起诉银行。受让人若认为债权存在瑕疵,可以向资产公司行使请求权。

三、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一)剥离不良贷款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一般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

关于剥离不良资产的行为性质,国家金融监管主要官员----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中国金融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演讲《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中的看法是:“实际上是将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从银行划转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本上是一种行政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的纠纷问题的答复》中的意见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家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的,具有政府指令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

对于“具有政府指令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的纠纷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历来的态度是明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政府调整划转企业国有资产引起的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法复〔1996〕4号)规定:“因政府及其所属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国有资产调整、划转过程中引起相关国有企业之间的纠纷,应由政府或所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处理。国有企业作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号)第三条规定“政府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004]民二他字第25号《答复》指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家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的,具有政府指令性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就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那么,受让人对原债权银行是否享有民事追偿权? 我们认为受让人对原债权银行不享有民事追偿权。理由是:在受让人起诉银行的纠纷中,实际涉及两个性质不同的关系,一是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与收购的关系,二是资产公司与受让人之间的债权转让关系。前一个关系是国家行政划拨财产行为性质,后一个关系是一般的民事行为性质。无论不良资产如何转让,这两种不同关系的本质属性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在法院处理受让人起诉银行的案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如何认定剥离与收购的行为问题,由此就涉及到“政府指令性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能不能适用民事诉讼程序解决的问题。对此,既然最高法院上述三个司法解释都规定“对此类纠纷法院不予受理”,那么,在债权让与法律关系中,受让人既然是从让与人处承受权利,他所取得的权利自然不得大于让与人。当让与人或受让人不否认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情况下,购买不良资产的受让人承继了资产公司的权利,其享有的权利也仅限于资产公司所享有的权利。既然资产公司不享有对银行的诉权,作为后手的债权受让人自然不应超越其前手享有的权利,其以侵害债权等理由对银行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也不应受理。

国办发[1999]33号和66号文件均规定“不良贷款剥离范围是:按当前贷款分类办法剥离逾期、呆滞、呆账贷款”。银行剥离的标准也是以此为准的。由于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十分复杂,借款人主体又呈多元化银行,国务院、人民银行、财政部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公司之间也没有从法律角度对剥离不良贷款的相关问题作出更多的规定。如果法院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来评价不良贷款剥离中银行的行为,显而易见,对银行来说也是极不公平的。

所以,我们认为,从剥离不良贷款的“政府指令性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合同的相对性和债权让于的基本原理等多方面分析,对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的做法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严格界定侵权的构成要件,对于剥离存在瑕疵贷款不宜随意认定银行侵权。

近几年,在河南省的一些法院的判决中对银行威胁最大的就是所谓的“银行侵权说”。法院认为“银行剥离存在瑕疵的不良资产对买受不良债权人构成侵权,由此,银行应当按照可得利益向买受不良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法院这样处理是很难服众的。

侵权只能侵害客观存在有效的权利,“虚假的权利”不能成为侵权行为侵害对象,这是侵权行为法的应有之义。法院既然认定债权是不存在的“虚假”债权,同时又认定银行的行为侵害的受让人的债权是难圆其说的。

过错是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观要件,即使适用民法衡量剥离不良资产是否有错,应当看剥离的标的是否符合政策的规定。

无论从剥离不良贷款的特殊性还是从民商事角度看待剥离行为,建议考虑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国务院政策规定的剥离对象是不良贷款,其范围是“逾期、呆滞、呆账贷款”,只要债权确实发生过,或者在剥离时得到债务人的确认,不能认定银行有过错;二是银行与资产公司均有联合文件,只要剥离交接过程中的手续符合相关文件规定,应视为银行尽到义务,而不应加重剥离时的银行交接手续方面的义务;三是“逾期”、“呆滞”、“呆账”贷款是有特定内涵的,法院不应随意解释。如“呆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会计上指收不回的账”;财政部《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财商字[88]第277号)规定“由于下列情况不能收回的贷款可列为呆账:(一)借款人和担保人经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呆账”一词本身已经隐含着形成呆账的原因,不能因剥离时没有告知何种原因形成的呆账而认定银行有错。

关于债权的真伪,既涉及银行的剥离行为,同时也涉及到资产公司与受让人之间债权转让的效力。我们认为,所谓的虚假债权,只能限定于银行单方面设定虚拟借贷关系。只要借款人在相关的法律文书上对于剥离的贷款予以认可,即使有其他瑕疵,也不宜认定为剥离的不良贷款为虚假债权。对资产公司转让此类虚假债权应按照可撤销合同或无效合同处理,资产公司按虚假债权所占转让的全部债权的比例,依据受让人对全部受让债已支付的价款计算其支付的相应价款及利息损失,而后由资产公司与银行协商解决相关问题。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剥离属行政性的资产划转行为,同时,实际上是由国家承担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所可能形成的损失,由此决定了过错责任的赔付对象是也只能是国家,基于此,受让人无权行使应由国家享有的权利。同时,资产公司的资金是由国家财政和人民银行注入的,职能是消化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承担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因而对于银行确有过错形成的不良贷款,资产公司理应担责,而后由国家协调解决消化。

银行转让的债权真实,但转让的债权所依据的材料虚假或有瑕疵的,银行补充材料能认定债权真实存在而不影响对债务人责任的认定的,应认定银行已履行了义务,受让人坚持让银行承担责任的,不应支持。

法律上债权不能实现,银行未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不能认定银行的责任。理由是,对不良资产是否有实现可能,受让人有审查义务。

“呆账”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债权”。因而,无论剥离的呆账属于何种原因形成的,无论剥离银行有无过错,只要剥离时已经向资产公司明示所剥离的属“呆账”不良贷款,买受不良债权人以任何理由起诉银行都是不应支持的,不应否定剥离效力,更不应以侵权论处。

银行变更合同以新贷还旧贷,或误将原合同作为债权凭证转让的,应允许银行更正或补充材料,不应认定为债权虚假。

认定不良债权转让应考虑转让时双方之意思,在不违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意思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护已形成的交易秩序。

综上,我们认为,在处理债权受让人诉原债权银行剥离纠纷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国家剥离不良资产的背景和特殊政策,在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将诉讼限定在受让人与资产公司之间,然后区分情况加以处理。

(三)妥善处理自办实体型的不良贷款。

我们认为,对于此类案件,应在充分考虑银行开办公司特殊历史背景基础上,区别各自实体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受理以及责任的承担。

1、对于银行自身开办的企业,如果银行对自办实体认缴的注册资金虽然名义上未足额到位,如以实物出资未办理相应手续等,但实际上已交付自办实体使用,并且符合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确认其具备法人资格,开办该企业的银行仅以其认缴的实物范围内对其自办实体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

2、如果银行对自办实体所认缴的注册资金虽然未足额到位,但是达到了《企业法人登记条例实施细则》中关于企业法人注册资金最低限额,并且符合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确认其具备法人资格,开办该企业的银行仅在认缴注册资金与实缴资金差额的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如果银行已经在其自办实体注册资金不实的范围内承担了民事责任的,应视为自办实体的注册资金已经足额到位,不再继续承担注册资金不实的责任。

3、如果银行对自办实体实际投入的资金未达到法定注册资金最低限额或者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确认其不具备法人资格,而为银行的内设机构。那么,该自办实体与银行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应认定为银行内部资金的调拨,不具有平等主体间发放贷款的性质,建议从原债权银行与债务人混同角度考虑,按照合同无效的原则进行处理,若债权受让人对资产公司行使可撤销合同权的应予支持。

4、银行在自办实体成立后,抽逃出资或者无偿占用自办实体资产或者向自办实体收取资金或实物的,银行应当将抽逃、无偿占用、收取的资金或实物资产退回,用以清偿自办实体的债务。

5、对于银行在自办实体歇业、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依法进行清算的,作为开办单位,银行只应承担清算责任,负责在一定期间内对自办实体进行清算,以企业自己实有资产偿还债务。如果确因银行未尽清算之责,造成债权受让人不能受偿的,也只能赔偿债权受让人的实际损失,即债权受让人购买该债权的实际支出。

6、对于资产公司转让已被注销的银行自办实体债权的,因该自办实体法人人格已消灭,风险应由受让人承担。即使银行在办理注销登记时手续有瑕疵,如其在向登记机关要求撤销企业的申请中,承诺企业的债权债务已经清理完毕而实际上未予清理,或者承诺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其处理时,银行如果需承担责任也只应当在其接受财产范围内对自办实体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

7、对于银行基层工会兴办的企业,确定其法人资格原则上应以工商登记为准。如果银行基层工会投资兴办的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如果投资不到位或者抽逃资金的,应当补足投资或者在注册资金不实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如银行基层工会是根据《民法通则》、《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依法成立,且已报上一级工会批准的,即具有社团法人资格,在1997年10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基层工会法人资格登记办法》前,未要求办理社团法人资格登记手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业工会、基层工会是否具备社团法人资格和工会经费集中户可否冻结划拨问题的批复》,银行与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基层工会是各自独立的责任主体,银行或银行工会对外发生经济纠纷,各自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对于银行基层工会兴办的企业,应由工会承担开办单位责任,不能随意否定工会的主体资格,将银行认定为开办单位,承担责任。

8、对于银行或银行基层工会自办实体再投资开办的企业,如果该企业已经工商登记为企业法人,且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成立条件,股东出资到位,则不论该企业的股东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均应由该企业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该企业的股东未履行清算义务,则仅应承担清算责任。我们认为,不能以银行或银行基层工会的自办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而要求银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四)以资抵债型的不良贷款,因这种贷款虽然在剥离前银行相对于借款人来讲已丧失了权利,但在银行内部事实上还是不良资产,它符合当时的剥离政策的规定。无论诉讼与否,应明确两条原则:一是对这种债权的剥离划转行为应予认定有效;二是对以资抵债的原物品仍由银行保管的,由银行将抵债物品移交给不良贷款的受让人;银行剥离前变现抵债物与债务人约定变现后即免除债务人所有债务的,应按变现价值认定虚假债权数额,而不应将该笔债权全部认定为虚假转让金额。先有资产公司在处置受益的范围内承担责任,而后资产公司与银行协商解决。

(五)对于剥离贷款由银行分支机构提供了担保或银行分支机构曾经为剥离贷款债务人提供不实的或有其他瑕疵的验资证明的,不良资产的受让人要求银行承担担保责任或赔偿责任的,法院应当支持。

(六)剥离贷款后银行又接受债务人清偿的,银行应按剥离后接受清偿的数额返还。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制订不良资产剥离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规范不良资产剥离纠纷案件的受理和审理,统一法律适用,维护司法权威。

第二篇:“不良债权”受让人不能起诉银行(梁慧星)

“不良债权”受让人不能起诉银行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传时间:2006-6-7

根据国家关于剥离“不良债权”的政策,各大银行按照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将“不良债权”剥离出来,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国家关于处理“不良债权”的政策,按照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再将该“不良债权”以极低的对价转让(出卖)给受让人。近年来,各地均有一些“不良债权”的受让人,以种种借口起诉当初剥离“不良债权”的银行,要求人民法院判决银行承担赔偿责任。多数法院能够正确把握债权转让的本质,未被某些错误观点所误导,依法作出驳回原告起诉的正确判决,维护了当初剥离“不良债权”的银行(和广大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但也有个别法院作出了错误判决,使“不良债权”受让人的目的得逞,使银行(和广大存款人)合法权益遭受重大损害。特撰本文,为审理此类案件的法官提供参考。

案例:甲公司1997年4月17日向农行借款170万元,逾期后仅还30万元;1999年9月7日签订新借款150万元的借款合同,借新还旧,甲公司出具150万元借据,农行出具已归还140万元本金和10万元利息的“还款凭证”。2000年5月农行向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因1999年的新借款合同未到期,与甲公司商定恢复97年借款合同,废除1999年新借款合同(但甲公司未向农行返还“还款凭证”),重新签订140万元借款借据,以此作为剥离不良贷款的债权凭证。然后农行、长城公司和债务人甲公司三方分别在《债权转让确认通知书》和《债权转让确认通知书回执》上签章,共同确认转让1997年借款合同140万元债权,农行将2000年甲公司重新出具的1997年借款合同的140万元借款借据,移交长城公司。此后长城公司将该债权以26万元代价转让给原告。原告起诉甲公司要求清偿140万元债务时,甲公司出示(已作废的)1999年农行出具的“还款凭证”,声称该笔贷款已经归还。原告即以农行的行为导致其受让的140万元债权不能实现为由起诉农行,一审法院判决农行向原告支付140万元及利息。

本案存在两次债权转让。第一次债权转让,发生在农行与长城公司之间。农行根据国家关于剥离不良债权的政策,并按照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将自己对甲公司的140万元“不良债权”转让给长城公司。此次债权转让一经生效,长城公司即取代农行而成为该140万元“不良债权”的新债权人,而农行即从该140万元“不良债权”关系中脱离出去。第二次债权转让,发生在长城公司与原告之间。长城公司将自己从农行受让的对甲公司的140万元“不良债权”,以收取26万元价款的对价再转让给了原告。此次债权转让一经生效,受让人原告即取代长城公司成为对甲公司的140万元“不良债权”的新债权人,而长城公司亦从该140万元“不良债权”关系中脱离出去。

显而易见,此项140万元“不良债权”经过两次转让之后,其债务人仍然是甲公司不变,其债权人已经由农行变更为受让人原告。原告当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债务人甲公司,要求清偿该140万元“不良债权”。受让人原告既然以26万元对价受让该140万元“不良债权”,当然明知即使人民法院作出自己胜诉的判决,该项“不良债权”也不太可能获得清偿或者获得全部清偿。如果该受让人是一个诚实商人,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理当自己承担一开始就明知 1的该项“不良债权”不能获得清偿的风险。

按照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及合同相对性原则,原告受让而来的此项对债务人甲公司的140万元“不良债权”,权利性质属于“相对权”,仅在原告自己与债务人甲公司之间具有拘束力,而对于此外的任何人,包括农行和长城公司,均无拘束力。因此,无论原告能否实现对甲公司的该项140万元“不良债权”,均与农行和长城公司无关。换言之,农行和长城公司对于该项“不良债权”之不能获得清偿,不应承担任何民事责任。

即使在该140万元“不良债权”的第一次转让,即农行向长城公司剥离该140万元“不良债权”中,存在足以导致债权转让无效的“瑕疵”,亦仅发生“债权转让无效”的效果。即农行与长城公司之间的第一次债权转让无效,长城公司与原告之间的第二次债权转让也因而无效。原告可按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自己与长城公司之间的第二次“债权转让无效”,并将该项对甲公司的140万元“不良债权”返还长城公司,请求长城公司退还自己支付的26万元价款。这种情形,原告也只能起诉长城公司,绝无起诉农行之理。

债权转让与买卖合同的相同之处,在于有偿转让“权利”,只不过买卖合同有偿转让的是“所有权”,而债权转让所转让的是“债权”。因此,当债权转让的标的物“债权”存在“瑕疵”的情形,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的规定,可“准用”关于“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标的物质量不合格”,出卖人应当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鉴于债权转让“标的物”的特殊性,“修理、更换、重作”等责任形式均不能“准用”,唯有“退货、减少价款”可以“准用”。因此,如果原告认为该项140万元“不良债权”存在“瑕疵”,而向转让人长城公司主张瑕疵担保责任,可以选择请求“退货”,即将该项140万元“不良债权”退还长城公司,要求长城公司“退还”自己支付的26万元价款;也可以选择请求“减少价款”,要求长城公司“退还”自己支付的26万元“价款”之一部。无论如何,原告主张瑕疵担保责任,也只能起诉长城公司,而绝无起诉农行之理。

按照民法原理,民事权利以是否具有“排他性”为标准,可以区分为两类:具有排他性的民事权利,与不具有排他性的民事权利。“物权”、“人格权”和“知识产权”属于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债权”属于不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具有排他性的权利遭受侵犯,法律用“刑事责任”和“侵权责任”予以救济;不具有排他性的权利遭受侵犯,法律只用“违约责任”予以救济。换言之,侵犯具有排他性的民事权利,如“物权”、“人格权”和“知识产权”,可以构成“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侵犯不具有排他性的民事权利,如“债权”,仅可构成“违约行为”。教科书所谓“第三人侵害债权”,属于例外。

所谓“第三人侵害债权”,是指第三人通过引诱、胁迫、欺诈等方式,诱使(迫使)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与他方订立的合同,从而导致他方的经济损失,该第三人应当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按照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合同的效力仅及于当事人双方,即使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合同一方违约,仍应由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例如,因第三人丙提出更优惠的缔约条件导致甲违反与乙的买卖合同,这种情形乙只能对甲追究违约责任,而不能追究第三人丙的侵权责任。但如第三人丙故意要损害合同当事人乙,并采用引诱、胁迫、欺诈等方式使甲违反合同,致乙遭受损害,则乙有权追究第三人丙的侵权责任。

法律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政策目的,是要维护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在外国立法例

上,多称为“违反善良风俗的故意损害”。例如德国民法第826条规定:“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对他人故意施加损害的人,对受害人负有赔偿责任。”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十分严格:

(一)必须是该第三人采用了“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通常指采用“引诱”、“胁迫”或“欺诈行为”,导致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

(二)该第三人具有“故意”,亦即该第三人采用“违反善良风俗”的手段诱使(迫使)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其目的是要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三)损害赔偿的数额能够确定。

按照本案事实,农行将对甲公司的140万元债权作为“不良债权”予以剥离容有不当。农行在废除1999年的“借新还旧”合同之后,因疏忽大意未从债务人甲公司索回已经作废的“还款凭证”,致债务人甲公司在原告向其主张债权时用该“还款凭证”进行抵赖。此与第三人侵害债权构成要件中的“违背善良风俗”和“故意”判若天壤。本案受理法院既未正确把握债权转让的本质,亦未理解什么是第三人侵害债权,为错误观点所误导,致作出完全错误的判决。其深刻教训,值得记取。

概而言之,“不良债权”的受让人难于从债务人获得清偿,是“不良债权”性质决定的,是受让人自己明知并自愿承受的风险。如果认为当初剥离“不良债权”存有“瑕疵”,受让人可以主张自己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无效,或者追究资产管理公司的“瑕疵担保责任”。受让人无论主张债权转让无效或者主张“瑕疵担保责任”,均只能以资产管理公司为被告。银行剥离“不良债权”纵有不当,也绝无“采用违背善良风俗”的手段,“故意”损害第二次债权转让之受让人的任何可能性。因此,对于“不良债权”受让人起诉当初剥离该“不良债权”银行的案件,建议受理法院以不存在实体请求权为由,断然予以驳回!

第三篇:什么是银行不良资产

什么是银行不良资产 银行的主要资产是贷款。目前中国的银行对贷款普遍采取如下分类方式: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后三类,即“一逾两呆”合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界定的标准为期限: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贷款利息拖欠逾期三年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呆账的核销要经财政当局批准,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仅需提取普通呆账准备金(还不到贷款总量的1%)。但在部分银行中,存在一种现象:贷款只要超过约定还款日期就认定为逾期。

同时中国银行界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信贷管理方法,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类,为特定风险级的贷款作相应的准备金提取及其他手段。这套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即“五级分类法”。将贷款风险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者称为“不良贷款”),它将贷款按实际偿还可能性分别按不同比例足额提取呆账准备金并专门用于贷款呆账损失的核销,并以贷款质量的升级为管理目标。资产托管

资产托管业务是指具备一定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与委托人签订委托资产托管合同,安全保管委托投资的资产,履行托管人相关职责的业务。银行托管业务的种类很多,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委托资产托管、社保基金托管、企业年金托管、信托资产托管、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托管、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托管、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托管、收支账户托管、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贵重物品托管等等。合同会签

经办人(填写合同审批表)---部门主管---行政部(负责法律的审查)----财务部---其它相关部门(有则签没有就不用)---行政部(经理或总经理签字,或办理授权委托书----盖章----存档(经办部门一份,财务一份,行政部一份)

第四篇:2018年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应该怎么起诉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应该怎么起诉?

关于这一问题,呱呱知道网小编就整理一些信息为大家解答: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应该怎么起诉?

1、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

3、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当事人的联系电话;

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原告是公民的,起诉状应由其亲自签名;

原告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起诉状除加盖公章外,还要有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或盖章。

4、原告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及以下材料:

原告是公民的,应提交原告的身份证或户口薄的原件及复印件;原告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

被告是公民的,应提交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或其准确的户籍材料;被告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被告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查询工商局企业注册资料复函(企业信息咨询复函)。

书面证据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5、当事人有权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和诉讼代理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委托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人为单位的,应加盖单位印章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印章或签名。

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具体、明确的委托事项和权限,仅写“全权代理”而无具体授权的代理人无权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上诉(这些权限的行使必须有委托人特别授权)。诉讼代理人非执业律师的,应在授权委托书上写明该诉讼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同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

第五篇:浙商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办法

“浙商理财——信托投资”

(2007年第五期)人民币理财产品说明书

一、产品概况

“浙商理财——信托投资”(2007年第五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以下简称本理财产品)是指浙商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作为单一委托人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信托”)设立的“平安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A 股股权收益权投资资金信托”(以下简称“收益权信托”),并按约定条件向客户支付本金和投资收益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要素如下:

(一)产品名称:“浙商理财——信托投资”(2007年第五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以下简称本理财产品),产品代码:070716。

(二)产品币种:人民币。

(三)产品规模:不超过6800万元。

(四)理财对象: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

—1—

(五)申购起点金额:5万元(超过部分需以千元为单位累进)。

(六)发行期:2007年10月17日——10月25日,共9天。采用时间优先方式发行,额满停止发售。

(七)理财期限:一年,起息日2007年10月26日,到期日2008年10月25日。

(八)预期年收益率:单笔认购金额50万元以下为6.1%,50万元(含)至100万元为6.2%,100万元以上(含)为6.3%。

(九)收益计算:理财收益=本金×实际理财期限(天)×(实际运作年收益率-年管理费率)÷365。

(十)年管理费率:若实际运作年收益率小于、等于预期年收益率,年管理费率为零;若实际运作年收益率大于预期年收益率,年管理费率=实际运作年收益率-预期年收益率。

(十一)提前终止权:若收益权信托提前结束,本理财产品同时提前结束。客户无提前终止权。

(十二)质押与提前赎回:客户不能提前赎回,暂不能办理质押贷款。

(十三)资金证明:个人客户可办理代客理财委托资金证明。

—2—

(十四)税收规定:本行向客户支付的投资理财收益为未扣税收益,相关税款由客户自行缴纳,本行不承担代客户扣缴相关税款的责任,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必须由本行代扣代缴的除外。

二、风险提示

本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客户应谨慎投资。本理财产品不适合风险偏好测评结果为谨慎型或稳健型的个人客户购买。

投资人在评价和购买本理财产品时,应认真考虑下述各项风险因素:

(一)法律与政策风险

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调整与变化可能会对信托项下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和处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信托财产的收益,进而影响理财计划的收益。

(二)信用风险

—3—

信托到期后,信托财产未能按约定价格被回购,或通过二级市场无法变现该股权,将影响信托财产的收益,进而影响理财计划收益。

(三)利率风险

受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在产品存续期间内,市场利率发生波动,可能使投资者投资本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相对降低。

(四)流动性风险

理财期间,投资人的理财资金不能提前赎回,可能因理财资金缺乏流动性而造成损失。

三、收益权信托简介

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平安信托设立的“收益权信托”。

杭州恒富通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富通公司)于2007年7月18日获得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焦化)定向增发的800万A股,增发价格12.70元/股,投资总额为10160万元。该A股锁定期一年,自2007年7月18日至2008年7月18日止。

—4—平安信托与恒富通公司签订《股权收益权买卖合同》,以恒富通公司持有的800万股山西焦化A股设立股权收益权信托。恒富通公司承诺:在800万山西焦化增发A股可上市流通后至信托收益权期满期间按约定价格回购该股权,以保证股权收益权持有人的本金和收益,浙江天裕控股有限公司为收益权的回购提供连带保证责任。

若恒富通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回购信托收益权,且天裕公司未能实现连带保证责任,则平安信托有权变现恒富通公司质押的股权,对信托投资人进行偿付。

四、理财产品相关方简介

(一)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2日,注册资本42亿元,控股平安证券、平安银行、平安置业、平安物业等机构,在物业投资、基建投资、股权投资等领域有着成熟经验,注册资本量居同业第一,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2006年,平安信托被银监会评为国内首批九家A类(优秀)信托公司之一。

—5—

在本理财产品中,平安信托作为受托人,接受本行的委托,负责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运作事宜。

(二)杭州恒富通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富通公司)恒富通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11日,注册资本人民币5000万元。其股东杭州天邦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为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公司,股东杭州天恒实业有限公司为浙江天裕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恒富通公司主要依托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大宗商品的贸易等,其主要运作资金由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公司提供。

(三)浙江天裕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裕公司)天裕公司为信托收益权的回购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天裕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注册资本人民币11000万元。股东包括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公司、杭州汽轮股份有限公司、中大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业务架构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国内贸易和短期投融资为辅。

(四)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 年由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募集设立,主要从事焦炭及相关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

—6— 售。1996 年8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司2006年5月10日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东承诺72个月不减持。公司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82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是焦化行业的唯一入选单位。

公司非公开发行8000万股A股,投向150万吨/年焦炉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和20万吨/年甲醇项目。此次募集的资金投向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方案,山西省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和《山西省整顿改造提升焦化产业三年推进计划》。目前公司已经通过贷款完成大部分资金投入。

五、申购办法

(一)个人客户

个人客户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在本行开立的商卡,并在商卡主账户内存有足额申购金额,填写《浙商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交易申请书/协议书(个人客户)》申购。

个人客户购买本理财产品前,须经过本行的风险偏好测评,并在《浙商银行个人理财客户风险偏好测评表》上签字确认。经—7—

评估不适合购买本理财产品的谨慎型、稳健型客户,如仍自愿购买的,须在协议书“客户主动要求购买产品确认”栏签字确认。

(二)机构客户

机构客户经办人持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本行格式)、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在本行开立的存款账户,填写《浙商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交易申请书/协议书(机构客户)》申购。

本理财产品说明书的解释权归浙商银行总行所有。

—8—

下载关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纠纷案件争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不良资产受让人起诉银行纠纷案件争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商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办法

    “方信理财”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说明书 一、产品概况 “方信理财”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以下简称本理财产品)是浙商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推出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者本金......

    银行不良资产处理论文

    近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债务/资产比高达80%以上,相应地,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越来越大,国有银行也进入了亏损的阶段。正因如此,国内外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对中国改革与增长......

    劳动争议仲裁后向法院起诉

    劳动争议仲裁后向法院起诉,怎样写起诉状? 劳动争议经仲裁委裁决后,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诉讼途径最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站劳动......

    村镇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

    村镇银行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盘活本行不良资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促进本行支持经济发展,防范本行信贷资产流失,根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

    公司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精选5篇]

    公司股东资格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 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件,也称股东确权纠纷案件,是指股东与股东之间、或者股东与公司之间就某一当事人是否具备股东资格产生争议而提起的诉讼。......

    银行抵押不良资产处置流程全揭秘

    【干货】银行抵押不良资产处置流程全揭秘 2016-03-19嘉适投资 临近年关,各金融机构都面临回款压力,同时也容易集中爆发不良风险。在银监会披露的2015 年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

    信用社(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代理清收暂行办法

    信用社(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代理清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清收盘活信用社(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统称信用社(银行))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加快清收处置步伐,最......

    最高法院审结涉银行纠纷案件报告大全

    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院)从去年起强力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大大方便了律师研判相关案件的裁判倾向。 我们从“中国裁判文书网”采集最高院和天津市各级法院2013年全年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