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老现状分析
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
养老服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难题。在当前情况下,加大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和政策引导力度,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经营,有助于调整投资结构、拓展消费需求,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关系民生和民死的重要战略性问题,是当前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和谐相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抓紧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营造公平环境,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本文梳理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政策内容,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一、养老服务业的概念与定义
对养老服务业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养老服务仅指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和康复护理服务,养老服务业就是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从广义上讲,养老服务则是一个大服务的概念,几乎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行业领域。可以被定义为一切为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统称为养老服务业。除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外,还包括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甚至老年护理服务链上的护理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也可以纳入到养老服务业的外延当中。是一个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综合产业体系。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所说的养老服务业,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即养老服务业仅指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这里的养老服务主要指的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
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政策法规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目前,涉及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政策和规定有100多个。
在国家法律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颁布,仅有原则性的6章50条。2012年底进行修订,新修订的《老年法》共9章85条,与原法相比,修改幅度大,新增内容多,取得了许多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老年人的关心和尊重,有力地维护和保障了老年人权益。《老年法》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确定为老年节。老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学好、用好《老年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晚年生活的法律保障。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0月,又公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两个文件实际上是相辅相成,配套完善的,对于实现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部委联合发文层面:比较重要的有《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设设计标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无障碍设计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以上这些规定、意见、通知都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如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在城镇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提前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等。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具体安排。
我国制定养老服务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立足当前到着眼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上升,党和政府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和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也与时俱进,推动了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的不断完善提高,而且向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二,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框架正在形成。许多政策最初是一个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仅限于内部工作人员,知道的人很少,现在许多法规和实施意见的制定,是在经过有关部门的反复磋商,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从简单的部门文件转变为多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如全国老龄办等24个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在政务服务、卫生保健、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等方面做了具体详细的实施意见,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各种形式的优先优惠和便利服务,各项优待规定得到有效落实,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落地生根,形成浓厚的社会敬老氛围,建立起养老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好政策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
第三,养老服务标准质量逐渐提高。养老服务从供养五保老人的温饱水平起步,目前逐步提高,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等方面标准规范的实施,非常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老年人需求。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造成举步维艰,只有确立一个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实施,才能保障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服务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部分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务院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时,虚的多,实的少,主要表现在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臵过高。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和老年活动设施在用地、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高。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助、养老服务机构营运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金额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还存在成本高、定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致使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积极性不高。
(二)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旺盛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有许多养老服务项目无法实施,老年人买菜、购物、洗澡、看病有许多困难,不能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床位闲臵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臵偏,路途遥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产品档次低,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资金、人员不足、场地不够、设施不齐全。许多养老设施不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包括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和老旧小区安装电梯,都应该尽快研究实施办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医护结合、护养结合的康复护理机构短缺,养老服务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监管机制。
(四)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少护理专业人才。如今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但是他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低、流失大。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奇缺。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人员只有22万,符合资格的仅2万多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困难。
四、对养老服务业基本发展趋势的思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高龄化趋势的特点。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5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316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9.7%。同时,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也将突破1亿大关。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2.48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1/3,其中,需要重点照顾的80岁以上的老人就将达到1.03亿。围绕养老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预计2050年前后将达到年均5万亿元。从2010年至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将从2000万人激增到7800万人,提高就业率约2%以上。庞大的老年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服务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之一
第一,养老服务制度需要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制度性安排,采取行政措施或颁布法规,逐步统一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制度,将养老制度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规划进行战略安排,通过相关的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将政府的公共资源在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养老医疗之间进行合理配臵。去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十多项具体发展政策,要求各地切实增强做好养老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视,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质量完成养老服务的目标任务。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已将部委和地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情况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今年下半年,将开展检查督促工作,通过了解和听取各地意见,抓紧解决老年人遇到的现实困难;及时发现和解决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倾向性问题,督促各地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支持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国际经验表明,养老服务必须要社会力量来做,需要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要走出政府包揽思维,集聚民间资本,推动民办养老院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高档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强监管。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对养老机构按规定减免各种税费。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提倡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化养老机构,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为街道老人就近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居家养老照护服务。
目前我国现有的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所占比重超过70%,民政部已经明确,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这方面,部分省市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养老市场也应优胜劣汰,这样就会使硬件好、服务佳的养老机构受到老年人欢迎。政府的重点是建立管理和服务标准,包括对于老年人疾病和护理情况的评估审核机制,解决高龄和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通过规范化管理,将养老事业的发展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加强督促检查。
第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政府已逐渐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1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计投入47.2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业和民生建设。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目前,有关部门在制定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鼓励政策。各地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确立“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形成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灵活机制。同时,各地通过改扩建等形式,对废旧厂房、闲臵校舍和空余办公用房等资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养老服务设施,以缓解土地供应不足的压力。各地对建设服务设施进行补贴的“补砖头”;对养老机构运营进行补贴的“补床头”;转为重点补到老年人身上的“补人头”。让老年人有钱买服务,有权利选择服务,满足自身服务的要求。同时,也要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带动老年消费的形成,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模式
第一,居家养老加上社区养老服务是首选。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四世同堂”的家庭已经非常少见,“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全国各地对养老服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具有先天优势,家庭亲情和熟悉的居住环境,对老人的照顾会更加细致入微、更加个性化,也更符合老人的需求。这也是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根本原因。即便在发达国家,居家养老也仍然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是,居家养老也有一些困难,如对高龄、失能老人的日间陪伴与照料等。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目标,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主要是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活动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和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家庭成员完成养老任务。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大,89.1%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具有亲情守望、邻里互助的特点,所以,既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环境和亲友,又能够在子女上班时让老人得到细心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有100多个市、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和“虚拟养老院”,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将分散居住的市区老人纳入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由企业上门为老人提供各类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各项养老服务和组织老年人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这种“虚拟养老院”已经成为破解老龄化挑战的手段。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平台,老人住在家里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承担养老工作或者托老服务,与居家养老互为补充,为日间老人活动提供很好的场所和服务人员,可以解决老人日间没有人照料的问题,大大缓解养老服务的难题。
第二,发展“医养结合”康复护理服务,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失能、失智期,我国现在有失能老人37500万(姜力.2013.12),他们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不断加大,老龄化、空巢化以及病残化、孤独化为养老护理带来了巨大风险。特别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建立具有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的养老院,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通过医养结合,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特别是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失能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失能老人护理生活补贴制度。为了解决我国养老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和与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养老护理走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对养老护理员进行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瘫痪、病重、独居的老人。同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给予相应的补贴。已经有专业化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家庭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解决庞大的老龄人群对养老服务人才巨大需求的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我国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底有5000万人以上。为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护理等方面问题,河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开创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浙江省利用村庄闲臵的场所,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湖北省建立了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它们采取的办法是利用公共财政的补贴,将农村老年活动室或闲臵的校舍,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由村委会或农村老年协会具体运作。通过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农村老年协会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生活、医疗、护理、文化生活等方面,重点考虑高龄、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的需求,并积极促进邻里之间互帮互助。通过了解老年人需求,建立分门别类的专业队伍和借助社会力量,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
(三)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第一,加强健康教育,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全国老龄办与卫计委共同组织编写了《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通过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规律、适量体育运动、良好心理状态、疾病自我控制、加强健康管理等六方面内容,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实施“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重点是在社区内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积极防治慢性病,切实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全国老龄办已经在上海浦东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在社区建立老年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模式,倡导老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通过20多位中外专家进行指导,用创新的科学服务模式,把各种现有的服务项目有机的融入,由过去被动的从老人需求出发制定养老服务项目,转变为主动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生活指导和管理。引导老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指导科学健康的生活,延缓老人体能、智能衰退,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化养老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具备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身心健康为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讲卫生、讲文明,有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休闲旅游和健康保健、对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
第二,加强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工作。随着我国城乡低保制度、城乡无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等兜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都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科学素养逐步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对子女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精神赡养”更为重要,否则身体心理处于无依无靠状态下,“空巢老人”将会陷于双重危机之中,目前,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1600万人,其中老年人精神疾病出现高发状态。特别是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全国有1000万老年群体。为此,许多社区建立了符合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精神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开展心理健康讲坛、心理咨询等服务,倡导老年人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理念。提倡、鼓励家庭成员与老人多沟通、多交流,广泛开展群众性老年文体活动,引导老人树立“自主、自助、自立”的观念,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做志愿者,为高龄、患病老人义务服务,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许多省市通过建立以社区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专业老年卫生机构和养老院为依托,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老年护理和精神康复工作。
(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智能化养老服务
第一,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都要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老旧小区注重“适老化建设和改造”,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监督,确保提供安全和优质的服务。把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化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评估、年度检查、考评的依据。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经着手开展养老服务示范试点的申报,有产学研发机构密切合作,在全国建立了示范项目或者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医疗、养老、家政、健身、旅游等各种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模式,建立养老医疗、健康养生养老、康复护理养老、养老产业园等,加大对于养老、健康等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第二,推动智能化养老服务。全国老龄办在全国推动建立“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推进智能化养老技术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该服务具有科技集成、绿色环保、优质高效、整合资源等优势,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人力“做不到、做不好和不愿做”的服务,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有尊严的服务。进而有力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目标是在全国建设100个具有“建筑设施、物业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服务、老年照护、文化服务”等六大智能化系统的养老实验基地。经过一年的努力,智能化养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已经批准筹建的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7家,投资规模达到100多亿元,全国第一个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落户常熟,智能化养老的理念和意义已经被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所认同,智能化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包括建设智能化远程医疗,目前中科院正在研发居家养老身体数据监测、睡眠模式下的老人身体数据监测、老年痴呆症监测诊断等新型智能系统和设备。包括高端医疗、康复体检以及健康咨询等市场化的服务。
(五)中外合作,提高老年康复辅具质量
第一,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的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产品用品的企业,包括引进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他们精细化服务的方法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提升老年康复辅助用品质量。根据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各地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特需产品的研究开发。鼓励中小企业进入老年生活用品产业等领域,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千家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老年康复辅助用品的种类有近千种,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各地举办的老年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有十几家,举办国际性的博览会有5家,其中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成为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护理设备/用品用具、养老服务的博览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企业参展,展示护理设备、康复器具、特制老年人鞋子和食品等,如原装进口的医疗设备,诸如更衣淋浴床、站立机等。以及帮助各类肢体残疾人使用的电脑和互联网的辅助器具、专门为中国人研制的办公椅、高端多功能轮椅、康复机器人、残疾人专用健身器材和盲人导视仪等福祉用品。与此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养老服务业运营商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研讨会,搭建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经验交流的平台,吸收借鉴各国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让科技创新成果造福于老年人。这些举措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的水平,展示了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就,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水平的国际影响,对于推动国际养老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篇:中国养老地产现状分析
中国养老地产现状分析
日前保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称,7月1日起,未来两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将正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至此“以房养老”商业保险正式开闸。
对于当前跑步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意味着养老问题解决的急切,同时也预示着养老与地产将发生“联姻”的可能。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加快,无疑给了养老行业更多的机会,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已经形成。而作为房地产企业,一方面可以借助优惠政策,得到优先拿地、减税贷款等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巨大的老龄化人口基数,也将为其带来无尽的市场。
于是乎如同下饺子一般,房企纷纷进军养老地产。包括万科[简介 最新动态]、保利[简介最新动态]、远洋[简介 最新动态]等品牌房企近年均抛出了养老地产发展计划。统计显示,现已有超过35%的品牌房企进入或宣布进入养老地产行业。
在房企争先恐后地涉足养老地产的同时,鱼龙混杂的尴尬局面也随之而来。一方面,部分房企借势政策,“挂羊头卖狗肉”的“圈地运动”悄然兴起;另一方面,早以适应“高周转”模式的房企,对于开发周期较长的“慢节奏”必然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水土不服”。
对于开发模式及硬件等方面,养老地产依旧处于粗暴的阶段,项目文化、医疗陪护等配套设施和相应服务的欠缺等问题凸显。而未将楼盘销售,更多项目是在卖概念、讲故事。
例如,北京周边的一处品牌房企的开发项目,打的就是“养老牌”。产品在园林设计上有山有水,结合风水为卖点,吸引老年人购买。然而,对于项目地理位置可以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对于老年人至关重要的医疗问题,大型医院无法覆盖,仅是住区医院进行解决。
对于文化、娱乐等软件方面,目前养老地产同样缺失。能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项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正在进行实践、探索软件方面的企业,却大多数秉承“高大上”发展的小众思路。以某龙头房企试水的老年公寓为例,虽然文娱、医疗一条龙服务,但月供一万起的价格让人咋舌。
实际上,中国养老地产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其特殊性。目前提出的建立“适老化社区”就是不错的出路。“一碗汤的距离”即解决了“养儿防老”等社会伦理上,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同时也淡化了只有老年人居住的养老小区给老年人带来的阴影。
开发商在践行养老地产的过程中,是否要少一些勾勒美好蓝图,多一些设身处地的务实,在赚取利益的同时,以合理的模式兼顾开发适合老年人养老的地产。毕竟,我们都会老。
第三篇:【养老】——农村养老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
?
新华网(2008-05-12 11:13:13)
来源: 半月谈2008年第9期
?
?
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
编者按: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关系亿万农民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质量。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历经十多年,各地虽有不少新探索,但整体局面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农村社会保险实现由点到面的跨越之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农村养老需求在加速增长。
现在,农村低保制度、新农合等从无到有,扩面迅速,农村社会事业已进入发展的春天,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成为农民群众关注的新热点。为此,本刊记者深入东、中、西部农村地区,调查农村社会日益增加的养老新压力、新需求,发掘农村养老事业中出现的新形式、新探索,求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的新困惑、新课题,以此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盼。
银发浪潮考问农村养老难
本刊记者
未富先老,老后更贫
王根荣和车继梅老两口,家住陕西省合阳县黑池镇黑西村,虽已年过七旬,却还要挣扎着干活。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几年前去世,留下有精神病的大儿媳妇以及一儿一女,小儿子虽同住一村,但平时对老人照顾甚少。老人说,几年来,小儿子给的钱加起来不到100元。“他也不容易,一大家子人,有娃要上学,还新盖了房子,没有力气管我们。”车继梅老人善良地为儿子解释着。
前几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种田、打零工,近两年干不动了,民政部门一年给400元的救济款,平时只能靠捡垃圾度日。“我的难处还没受够,等把孙女养成人了,我的难处也就受够了,也就死了。”车继梅老人抹着眼泪说。
车继梅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农村,不少老人面临着无人赡养、衣食疾病无着的生存困境。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家翟玉和,曾自费组织人员做了一项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涉及全国各省份1万多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结果发现,在这些老人当中,一人独居的占45%,一日三餐难以保证的占5%,只有一套换洗衣服的占69%,生了病没钱医治的占67%。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5亿,占人口比例达11.6%,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农村老年人超过1亿,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实际上农村老龄化程度甚于城市。与此同时,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只有4140元。农村社会未富先老特征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与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障程度存在明显差距。2006年,我国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退休金)的比例为78%,在农村,这一比例仅为4.8%。在许多城里老人忙于习书作画、健身养生的时候,不少农村老人们的晚年却是在贫病中挣扎度过。“城里老人为长寿忙,农村老人为活命愁”的强烈反差,凸显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迫在眉睫。
养儿防老,“防不胜防”
千百年来,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目前,养儿防老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保障程度下降,亟须社会养老保险替代、补充。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实施多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出现小型化特征。在农村,家庭规模逐年缩小,2006年每户常住人口已经下降到4.05人。许多农村家庭面临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的现实,在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养老已成为许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
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保障好坏很大程度上维系在子女的孝心上,子女如果不讲孝道,老人的晚景就很凄凉。目前,由于社会变革迅速,传统的孝道思想受到现代自我观念的强烈冲击,对父母感情麻木现象十分普遍。
“现在农村老人的日子‘恓惶’(悲惨)得很,娃娃管的还有一口饱饭吃,娃娃不管的连口饭都没有!”说起当前农村的养老问题,陕西省合阳县的乡土调查者党宪宗充满了忧虑。党宪宗讲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老婆婆养了10个娃,到最后竟没人养活她,把老人给活活饿死了。所以说,中国传统上的养儿防老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挑战。现在农村的许多老人是‘活到老,干到死’”。
农村家庭养老受到的另一冲击是人口流动。目前,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打工,竞争压力往往使其无暇顾及农村父母。在不少乡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到70%以上,农村主要剩下老人和孩子。
陕西合阳县城关镇小郭村的范永禄老人今年70岁了,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剩下他和老伴孤零零地待在家里。老人说,年纪大了,许多活都干不动了。要不是有自来水,打水都成了问题。“娃娃在外面工作,我们半夜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老人说。
城市化新问题,“老农保”成“鸡肋”
除了农村老人的养老困难,人口流动还有一个副产品———农民工自身的养老问题。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1亿人。在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是少数。如果农民工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进入老年后丧失劳动能力又没有养老保障,势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超过4000万,并且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在增加。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保障功能。失地之后,农民的养老需求亟须社会保障补充替代。
与养老需求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相对迟滞。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农民保险意识差、运行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老农保”实施后发展缓慢,一度陷于停滞状态。
陕西省宝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赵文贵说,“老农保”费率水平设计较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最低每月2元的缴纳保险费标准,一个参保农民到兑付期后每月才可以领取养老金4块多钱,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在“老农保”成为“鸡肋”的情况下,构建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愿景和目标。
?
?
走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本刊记者
如何满足农村与日俱增的养老需求,让养老不再成为农村老人心中的痛?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民自筹到财政补贴,从少数人享受到普惠多数,从缴费方式、待遇享受到接续转移,多样的探索正在为农民一步步建起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财政补贴,“向新农合看齐”
山东省莱芜市鹏泉街道孔家庄村67岁的谢加好老人,今年开始按月领取30元的养老金。老人说:“尽管数额不大,一年360元,一天一元钱,可以买4个馒头,再加上还有土地,儿子不管咱也能解决温饱问题了。在咱农民心中,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老人的满足感,源于莱芜市自去年起建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莱芜市财政每年补助1000多万元,每名农民只需一次性缴纳数百元,从65岁起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谢恒木说:“以前也搞了若干次,但都是个人储蓄式,政府没补贴,从年轻就开始缴费,上年纪后领补助,实际上相当于零存整取,农民没有积极性。”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尽管当时的政策规定可以实行集体补助,然而,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尤其税费改革后更多的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所以,这项政策近乎形同虚设。
单凭农民个人缴费的“老农保”,所筹资金有限,对大多数农民起不到太大保障作用。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王玮说,有时农民缴上一年保费以后就不再缴了,这些年到了领取养老金的时候,算下来一个月只有几毛钱。
“新农保”的筹款原则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有了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新农保”的保障力度大幅提升。北京市今年实行“新农保”,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财政预计支出1.98亿元,为参保人员建起了每人每月280元的基础养老金。对于政府补贴的基础养老金,不少农民称赞:“一个基础养老金,顶好几个儿子!”
加强政府补贴,这是各地“新农保”的共同特征。江苏省所有省辖市都开展了“新农保”,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占缴费基数的10%~50%不等。就连财政相对困难的西部地区也不例外,陕西省宝鸡市建立的“新农保”,每人每年财政补贴30元;宁夏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险时,同样由财政出资建起了统筹金。
受惠农民,从“先保”走向“共保”
现在,孔家庄村全村的老人都加入了新型养老保险。莱芜市委政研室主任宗承敏介绍,农民加入新型养老保障的积极性比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还要高。莱芜市出台这项制度后,仅几个月时间,全市1070个村,老年农民几乎全部参保。此前,莱芜市实行“老农保”,10年时间参保人数不到6万。
与“新农保”全民性形成对比的,是“老农保”的局限性。在山东寿光,以前加入农村养老保险的主体是村干部、富裕户、到城区务工经商人员等。古城街道北孙云子村党支部书记武金善说,当时寿光的政策是,村干部按工资收入的20%投养老保险,我们村经济条件好,村干部年工资1万元,每年给村干部投保额是2000元,集体补助1600元,个人交400元。这样,村干部退休后每月可领300元退休金。
一般农民由于缴费少,领取的养老金很有限。农民发现起不到保障作用,不少人按政策办理
了退保手续。仅寿光市,累计办理退保手续的农民已达8200名。
随着“新农保”普惠性而来的是,“老农保”停摆、萎缩的局面,在一些地方有了改观。重庆大渡口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完全由该区进行统筹,新制度启动后,该区财政总计将为每个农民投入养老保险费6.4万元。这样一来,重庆大渡口区16周岁及以上农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新农保”缴费渠道广、额度大,真正为广大农民建起了养老保障线。在2006年青岛市各区计发的农村养老金标准中,高的如崂山区每月447元、黄岛区每月340元,其他区每月标准低的也不少于100元。到2007年,青岛市有农村居民的五市三区已全面建立了新型农保制度,其中三区参保率达到98%,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即征即保,失地不失保障
安徽当涂县姑孰镇的先陈桂大妈,原先家里的5亩地因城镇建设陆续被全部征用。虽然当地政府每月给予80元的失地补贴,但先大妈的心里还是不踏实,希望能有更牢靠的养老保障。2007年10月,先大妈终于梦想成真。随着安徽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当地政府把先大妈这样的失地农民全部转为农村养老保险对象。这样,先大妈70岁之后,每月可以享受到110元的财政养老补贴。“有了‘新农保’,以后的日子不愁了。”先大妈的话语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踏实感。
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容易下降,长远生计难以保障,是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之一。在国务院有关土地调控的文件中,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做了刚性规定。社保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费用纳入征地补偿安置中,不足部分从当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中解决。在“新农保”的探索中,失地农民的保障被各地放在了优先位置。
除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即征即保”,解决增量失地农民的社保外,一些地方还把存量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在广东,政府从征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为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在安徽六安市,失去全部土地或人均实际耕地不足0.3亩的被征地农民均纳入农民养老保险范围;在山东寿光市,2008年起,将年满45周岁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其流动性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难度。虽然目前一些地方给农民工入了社保,但转移、接续难,致使每年春节出现大规模的“退保潮”。据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说,经过今明两年的努力,要在全国都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两年内,农民工社保有望在全国实现“漫游”。
多环节创新,“新农保”名实相符
总体来讲,目前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因地制宜,从筹资方式、享受待遇、接续转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
在筹资环节,陕西宝鸡市创新方式对参保农民进行吸引、激励。新制度规定,只要家庭成员(儿子、儿媳、上门女婿及配偶)全部按规定参保缴费,这个家庭中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缴费就可以领取每月至少60元的养老金。这样一来,儿子、儿媳缴费既是为自己积累养老保险金,也是为父母领取政府养老补贴提供条件。儿女对老人的孝心变成了一种制度,由孝心养老变成了制度养老。
一些地区还创造性地运用国家政策,试点“粮食换社保”,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徽霍邱县是粮食大县,参保农民可以从售粮收入、粮食直补资金和其他收入中,自主选择月缴费标准缴纳费用,县财政按上年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总额的2.5%予以补贴。“粮食换社保”,在不增加财政新负担的情况下,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曹庙镇红糖村村民潘永江家有8亩地,去年他把200多元的种粮补贴全部拿来缴纳养老保险。“今年我打算把粮食补贴、种子补贴、柴油补贴全取出来缴费,稻子丰收了再卖些钱,给我们夫妻俩每人再入1500元的保险金。”潘永江说。
在可转移接续方面,北京的“新农保”首次实现了“城保”、“农保”的城乡互转。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转居后,其参加农保的缴费,可按照相应、比例转换成“城保”;同样,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也可转移到“新农保”。
在基金管理方面,东部一些地市探索“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路子,政府主导保证了公益性,市场运作则可以保证效率。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资金补贴农民养老保险,把包括农民筹资在内的所有资金均交给经严格考察的保险公司来运作。这种探索不需增加机构和人员,只需通过审计等监管方式,就可以解决政府部门的养老保障基金管理难题,为农村养老保险的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新农保”求解三道必答题
本刊记者
“新农保”遍地开花,要最终结出累累果实,为亿万农民建起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过程长,困难多。目前,摆在“新农保”面前的,是三道必答题等待回答。
财政补贴再慷慨些
韩维林是安徽省寿县张李乡油坊村的农民,1994年,他在55岁的时候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了200元钱。按照当时农保利率标准,60岁时韩维林将可以每月至少领取40元的养老金。但当2000年开始领取养老金时,韩维林拿到的却只有每月2元钱的养老金。“2块钱养老保险”,在寿县占到了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9成,在全国也不鲜见。出现这种极端例子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缺位;二是农保基金存到银行,前几年利率一降再将,甚至出现负利率。按照农民当年缴纳的费用,计算下来也就几块钱。
面对养老金“缩水”的现实,不少农民呼吁:“为什么城里人上保险都有个人账户、统筹账户,自己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国家补一部分,为什么我们农民就全得自己交?”
即使实行“新农保”,政府补贴的资金也不十分“解渴”。山东莱芜市孔家庄村的农民说,现在保障标准是每天1元钱,农村水电等各项费用低,农民吃粮食基本不花钱,所以,如果养老保障标准每天能达到2元,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不少地方农保干部认为,建立“新农保”资金是关键,地方以及中央都应该加大投入,改变由农民自己唱主角的局面。这是新型农保制度的首要要求,也是区别于“老农保”的最大创新。
基金运转再规范些
农保基金涉及亿万农民未来的生活来源问题,如何确保这笔资金安全运作、保值增值,是“新农保”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本由各市县自行管理,基金在保值增值和资金安全上存在着隐患。
据了解,一些县、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由于长期没有新增业务,为了维持运转,便开
始动用“农民的养命钱”进行投资。有的地方甚至发生过一个区动用50多万元农保基金去投资石矿的事情。一些区、县还在信用社高息承诺下,违规将农保基金从县商业银行转存到信用社,结果导致农保基金被非法挪用或贷出造成呆坏账等情况。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常态化运转,相关机构的经费、各级工作人员的工资、推行制度所需要的成本等问题都需要加以统筹考虑。根据相关规定,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每年从新增保费中提取3%作为办公经费。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农保处于停滞状态,不少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办公经费便没了着落,为了解决困难,有的便挤占挪用养老基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认为,农保基金之所以在管理运行中存在隐患,主要还是当初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即规定农保基金要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里的经办机构缺乏投资经验、相关技术及人才,管理这么大一笔资金,投资风险很大,可以考虑把基金上调到省一级管理,或者交由专门金融机构代办。
统筹范围再扩大些
“试点百花齐放,推行缺乏统一制度”,是当下“新农保”推行中面临的又一难题。据了解,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0多个县都实行的是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农保模式。同时,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典型。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中央政府还需要出台一个统筹的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认为,目前“新农保”各地试点的方式可以有区别,但不能割裂;对于农保模式可以碎片化管理,但必须要有一体化的制度。否则,各地自行其是制定标准,一来会给将来国家整合农保模式造成沉重的成本负担;二来可能会使很多县、区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但自己的条件、技术或财力又达不到相关的标准而令探索失败。
除了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统筹。农民变成市民后,农村养老保险如何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外出打工农民,其养老保险如何转移,如何与农村养老保险相衔接,诸多问题都需要统筹解决。
第四篇:浅谈养老院养老护理现状与护理对策分析
浅谈养老院养老护理现状与护理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对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研究颇多,但对养老院老人的养老护理措施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及养老护理现状,探讨对养老院老人应采取的护理对策来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老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养老院;护理现状;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6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老年人口的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养老中的一种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上升的标志,同时也引起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问题,特别对养老护理提出极大挑战。然而,养老院的养老护理还存在许多漏洞与缺陷,针对目前养老院养老护理的现状与问题,对完善养老院养老的具体护理措施提出对策性建议。影响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1.1 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好的老人能积极的面对负面情绪,更乐观的生活;能进行正常娱乐活动和锻炼。身体健康状况差,将会直接给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继而引发的是一系列的负性情绪体验[1]。容易因对抗病痛的折磨而产生抑郁情绪;自理能力受到影响,自尊心受损;不能有效的进行娱乐和锻炼,同时进一步影响到健康。
1.2 亲人的关心程度:
对老人而言,物质对他们没有过多的价值,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关爱。子女看望的次数越多,陪伴的时间越长,照顾越周到,老人幸福感越强。
1.3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是与老人朝夕相处的人,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最了解。倘若他们不能细致入微的觉察出老人的情绪变化,不能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便得不到提高。护理人员的态度越好,越关心体贴老人,越能增加他们的归属和信任感,对生活的满意度越强。
1.4 养老院的硬件环境: 养老院的设施反映老人的生活环境。住宿设备越好,老人的生活越方便,越能提高自理能力。同时,娱乐场所和锻炼设施越多,所参加的娱乐活动也越多,与其他老人的沟通也相应增加,氛围越和谐,越能健康生活。除此之外,医疗设备越完善,老人的就医和治疗越方便有效,越能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养老院的养老护理现状
2.1 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养老院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受过专业老年护理教育的人少,对老人的生理心理不了解。对于有疾病的老人,不能及时观察到他们的病情变化;基本护理不到位,比如对于服药的老人,不能给予正确的服药指导;不能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给予老人所需的饮食搭配;没有专业的急救知识。
2.2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差:
护理人员在长期繁琐的工作状态下,对老人的态度粗暴、麻木。对部分无子女关心的老人,护理人员会认为他们理应不受到照顾,这种不负责的态度造成了部分护理人员对老人的态度恶劣。另外,一些城市的养老院将收养入住老人与自费代养老人区别对待,为其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满足其最低层次的基本生活需要。[2]自费的比公费的好,费用高的比费用少的好,这也导致了部分老人的心理不平衡和落差感的出现。
2.3 服务设施不完善:
住宿和娱乐活动设备单
一、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医疗服务设施。如地面不防滑,走廊、房间无扶手和呼叫铃等,条件较差的使用公共浴室,不便利同时又容易暴露隐私。活动设备单一,不能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医疗设备不完善,如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以及简单的急救器械、药品缺乏。
2.4 忽视了对老人的心理慰藉:
随着年龄增加,老人的身体、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减弱,社会活动减少,容易产生孤独情绪,所以老人需要陪伴。而通常养老院的护理人员不愿意主动与老人进行沟通,没有耐心倾听,从而加深与老人的隔阂,老人的焦虑抑郁得不到释放,对一些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部分护理人员甚至予以嘲笑,加重了老人心理障碍的发生。对一些愿意与老人交流的护理人员,又缺乏专业的沟通技巧,无法满足老人倾诉与心理咨询的需要。提升老人生存质量的对策
3.1 生活的护理
3.1.1 饮食起居的护理:
有规律的安排老人的生活,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对于睡眠质量不高的老人,要进行指导,采用睡前听轻音乐、喝热牛奶等方法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督促协助老人做好口腔护理,对带义齿的老人,睡前将其放于冷水中侵泡。老人的饮食需偏向于软、细、烂,才能更好的吸收营养,要根据老人的不同状况给予分类,合理膳食,如高血压病人应给与低胆固醇、低盐、低脂饮食。有疾病的老人给与特殊的饮食计划,一般的老人制定一般的饮食计划,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每餐量不可过多、过饱,速度不宜过快,多补充蔬菜水果,避免过冷过热、辛辣刺激食物。对不能进食的老人,注意适当静脉补充营养。
3.1.2 身体的护理:
清洁的身体能给老人带来舒适感。每日用温水清洗擦拭,保持皮肤干爽清洁;注意水温的调节,以防烫伤的发生;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对有污染弄脏的衣物,要及时更换,穿戴的衣物应柔软舒适;床铺被褥保持整洁干燥,定期更换清洗;勤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对生活不能自理又无法正常表达自身感受的老人,要有高度的耐心和责任感,要勤观察,帮助他们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和肺部的感染。
3.1.3 情趣的培养:
适度的兴趣爱好可以让老人排遣孤独。要经常鼓励老人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气功的练习等。闲暇时间可养鱼、种花草陶冶情操。学习绘画、书法,树立一定的目标,提高生活情趣。鼓励他们和其他老人多交流,增加社会活动,对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可以互相学习、提高。
第五篇:养老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范文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养老地产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养老产业市场刚需大趋势-----4 第二篇:养老产业现状分析立足做好养老地产市场需求与发展-----5 第三篇: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养老产业走向智能化-----------------------7 第四篇:北京某科技园养老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8
一、项目名称--------8
二、项目背景--------8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9 第1章:养老产业项目总论--------------------9 1.1 前瞻可行性研究步骤-----------------------9 1.2 养老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内容----9 1.3 前瞻汽车后市场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9 2.3 养老产业行业市场前瞻预测-------------9 3.3养老产业项目建设地条件对比-----------10 第3章: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0 3.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10 3.1.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历程---------------10 3.1.2 中国养老产业所处阶段---------------10 3.1.3 中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10 3.1.4 中国养老产业供给分析---------------10 3.2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10 3.2.1 中国养老产业营收规模---------------10 3.2.2 中国养老产业成本规模---------------10 3.2.3 中国养老产业利润规模---------------10 3.2.4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10 3.3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瓶颈-----------------10 3.3.1 中国养老产业供需瓶颈分析---------10 3.3.2 中国养老产业政策瓶颈分析---------10 3.3.3 中国养老产业观念瓶颈分析---------10 3.3.4 中国养老产业配套设施瓶颈---------10 3.4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10 3.4.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升级趋势---------10(1)宏观机制升级-----------------------------10(2)养老模式多元化--------------------------10(3)养老服务信息化--------------------------11 3.4.2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11 第4章:养老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11 4.1 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11 4.2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11 4.2.1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特征 11 4.2.2 国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11 4.2.3 国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11 4.3 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11 4.3.1 国际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 11(1)高利泽集团11(3)欧葆庭集团24
3、养老服务多元及生活领域拓宽需求增加-----------------------------25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一篇:养老地产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养老产业市场刚需大趋势
养老地产实现了品质地产和优良健管家服务的有机结合,从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到日常起居呵护,增加设施设备和精心打造专业管理团队。养老地产主要的产品形态包括: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把养老地产视做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
纵观当下市场,“养老+地产”的模式逐渐成为房企转型的新突破。据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在老龄化的社会环境下,健康养老的朝阳产业已经被开发商提上日程,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其俨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更被大多数房企选作突围转型的主要方向。随着房企的陆续进入以及转型的逐步深入,未来养老地产的热度或将不断提升。
据有关机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亿,每年并以1000万的人数急速增长,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养老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各种重要因素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养老房产的热度不断上升,相关地产专家表示,未来的楼市将朝着更加生态化,配套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树林、空气、阳光都成为人们选择养老地产的首要因素,而配套中的入户温泉、垂钓园、动物园等设施,也将随着人们生活的多元化更加受到市场青睐。
小区绿化环境、健身娱乐场所、社区医疗服务站、小区居住人口结构等都是需要养老房产的重点关注方面。
复式、错层结构的房型会逐渐为底层楼盘让出一部分市场空间,另外,由于房子面积太大,不便于日常打扫也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空寂感,未来养老房产或也将以小户型为主力。
文中数据参考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篇:养老产业现状分析立足做好养老地产市场需求与发展
中国老龄化发展很快,2013年老年人口占到14.8%,人口规模超过2亿。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规模接近5亿。以3年、5年为一个周期,看人口结构变化,很快从三角形变成一个纺锤形,老龄化速度很快,规模也是很大的。
养老产业涉及老年用品、养老服务、养老设施、老年金融等与一、二、三产业都有关系。养老服务是整个养老产业中的一部分,养老设施跟我们关系很大。机构养老直接影响养老设施的需求,居家养老当然也影响到机构养老,关系更大。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要建造和发展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不同要求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其中老年公寓会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首选,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将会推动养老地产市场进一步拓宽。
社会资本纷纷进军养老地产,目前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由于养老地产行业还处于成长期,市场养老的模式刚刚起步,普遍存在养老住宅入住率不高,表面上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
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初期,虽然已经开始出现老年专项市场,但由于老龄化并未加剧,该市场对养老地产的需求量并不大,加上养老人群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以及养老消费理念较为落后(主要依赖儿女),致使养老地产仍处于发育期。
养老市场的成熟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将促进政府完善养老政策,不仅健全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让客人放心消费,还将在拿地、金融、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介入的机构重点应从老人的核心需求出发,打造充分体现大健康和老人生活需求的“医养康结合”的社区。立足大健康谈养老,创新商业模式。统筹全产业6 链条的产品、服务、设施、金融等。
养老地产的发展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例如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这对于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上升期的养老地产来说,增加了拿地、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由于缺乏政策保障,使得新兴的养老地产产品更难以被风险意识强、行事谨慎的养老专项市场所接受。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篇: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养老产业走向智能化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业,必将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业内专业人士介绍: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产业有生力量的催动下,以智能硬件、云平台与大数据作为核心内容的智能养老正在成为极具活力的产业补充。
自2013年9月国务院35、40号文件出台以来,国家各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多项养老和健康服务业新政。新政策涉及用地、融资、财政资助、税费减免、人才队伍建设、医养结合等诸多方面,为突破多年来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几个瓶颈提供了政策保障。虽然各级政府不断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但我国养老产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仍不尽完善。由于缺乏服务经验与内核,相关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供求失衡、匹配失位等症结,养老产业仍需进一步激活社会化服务力量,让市场选择成为产业主导。
目前,养老产业正在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千亿级的市场容量与百姓日渐强烈的养老需求是最强的催化剂,众多资本与民营企业开始逐力于这个新生的朝阳产业。
在众多针对养老产业的不同解读与市场实践中,“智能养老”这一新兴概念开始浮出水面,并以其独特的产品魅力与科技趋势,逐渐在养老产业未来蓝图之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智能养老即智能居家养老,其基于物联网的概念而生,通过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与健康状态,以达到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健康晚年生活的目标。
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众多企业却已经将目光瞄准这一片广大的蓝海,以乐源数字为代表的新锐科技型企业,正在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结合先进科技理念,以满足更多的本土老年人的健康与情感需求。
未来我国养老产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谋求创新,并做好最基础的产品服务,才能夯实基础、赢得未来。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篇:北京某科技园养老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一、项目名称
北京某科技园养老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背景
养老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业,也是从各种具体需求延伸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托底服务,养老产业是生命存在的服务产业,切忌不可仅仅为满足部分生命的服务,并且养老产业绝对不可以只针对老年人群,应该是包含和覆盖老年人群,因为健康生命的延续和简单,所以OLDAGE提出了养老产业是生命开始的需求研发、设计、准备、应用产业是养老产业8 的定义,并且一切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都是为了其服务的产业。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将进入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2.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庞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老年人消费群体将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老龄产业市场。
根据预测,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2014年至2015年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养老产业才刚起步,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550万张,缺口达450多万张。特别是要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第1章:养老产业项目总论 1.1 前瞻可行性研究步骤
1.2 养老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内容 1.3 前瞻汽车后市场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2章:养老产业行业市场分析与前瞻预测 2.1 养老产业项目涉及产品或服务范围 2.2 养老产业行业前瞻市场分析 2.2.1 盈利情况分析 2.2.2 市场竞争分析 2.2.3进入壁垒分析
2.3 养老产业行业市场前瞻预测 3.3养老产业项目建设地条件对比 第3章: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养老产业所处阶段 3.1.3 中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 3.1.4 中国养老产业供给分析 3.2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 3.2.1 中国养老产业营收规模 3.2.2 中国养老产业成本规模 3.2.3 中国养老产业利润规模 3.2.4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 3.3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瓶颈 3.3.1 中国养老产业供需瓶颈分析 3.3.2 中国养老产业政策瓶颈分析 3.3.3 中国养老产业观念瓶颈分析 3.3.4 中国养老产业配套设施瓶颈 3.4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3.4.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升级趋势(1)宏观机制升级(2)养老模式多元化
10(3)养老服务信息化
3.4.2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4章:养老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1 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4.2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4.2.1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特征 4.2.2 国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4.2.3 国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4.3 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 4.3.1 国际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1)高利泽集团(2)AVEO企业(3)欧葆庭集团(4)DomusVi集团
4.3.2 国内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1)金陵饭店进军养老企业(2)金鹏集团进军养老企业(3)复垦集团进军养老企业 第5章:中国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分析 5.1 养老服务市场分析 5.1.1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历程
5.1.2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5.1.3 中国养老服务业市场容量(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 1)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规模 2)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量 5.1.4 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发展
(1)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思路(2)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途径(3)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模式 5.1.5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潜力 5.1.6 中国养老服务业投资效益 5.2养老地产市场分析
5.2.1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历程 5.2.2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现状 5.2.3 中国养老地产业市场容量(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
5.2.4 中国养老地产业存在问题 5.2.5 中国养老地产业开发模式 5.2.6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潜力
5.2.7 中国养老地产业投资效益 5.3 养老日用品市场分析
5.3.1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历程 5.3.2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现状 5.3.3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容量分析(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
5.3.4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存在问题 5.3.5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潜力 5.3.6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投资效益 5.4 养老文化娱乐市场分析 5.4.1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发展历程 5.4.2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发展现状 5.4.3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市场容量(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
5.4.4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存在问题 5.4.5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发展潜力 5.4.6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投资效益 5.5 养老金融保险市场分析 5.5.1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历程
5.5.2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现状 5.5.3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市场容量 5.5.4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存在问题 5.5.5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潜力 5.5.6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投资效益 5.6 其他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分析 第6章:养老产业项目劳动安全与消防 6.1编制依据和执行标准 6.2 危险因素和危害程度 6.3 前瞻安全措施方案 6.4 前瞻消防措施方案
第7章:养老产业项目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7.1 养老产业项目组织架构 7.2 养老产业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第8章:养老产业项目实施进度分析 8.1养老产业项目实施进度规划 8.2养老产业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9章:养老产业项目投资预算与融资方案 9.1养老产业项目投资预算 9.1.1 项目总投资 9.1.2 固定资产投资
9.1.3 流动资金
9.2 养老产业项目融资方案 9.2.1 项目资本金筹措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篇:2015年养老产业包含项目介绍共7大产业!
在几年前,中国人讨论的最多的还不是这个问题。许多人讨论的是,养老是事业还是产业?甚至到现在有一些比较固执的人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养老只能当做事业来做,那么中国也就没必要改革开放了,回到三十多年前吃大锅饭算了。既然养老是产业,那在这条产业链上有哪些内容呢?有一部分养老产业的先行者爬过20世纪就开始探索,到现在似乎也没有谁归纳过。据我所知养老产业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老年疗养和老年用品在中国起步较早,但目前的市场很混乱。老年疗养包括老年康复医15 疗,保健医疗,养生保健等。老年用品包括代步车、老年手机、助听器等。老年服务目前多以家政的形式存在,包括生活料理、养老保险和心理辅导等。养老地产目前炒得很热门,包括养老公寓和养老社区等。老年文化多以老年大学的形式存在,包括老年人的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等。老年出行多是旅行社的细分业务,包括老年旅游等。在目前的中国似乎没有见到专为老年人开的餐馆,而他们的餐饮需求却与年轻人的需求截然不同。所以老年餐饮亟待开发,其潜力也是巨大的。这些链条都不是很完善,均有待进一步开发。在此只是简略的谈谈内容,相关的市场潜力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分别具体谈到。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篇:“互联网+”辅助养老产业养老保险前景分析
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1万亿元,截至2013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资产占GDP比重为5%,企业年金占比为1.1%,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养老资产严重不足。2014年到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长至33%,商业养老保险成巨大的蓝海。
近年来,我国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托管资产规模稳定增长,且增速均保持在32%以上。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可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等养老保障领域获得发展,并在养老金资产管理范围上得以拓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了低层次需求的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将有所增加,居民储蓄也将持续增长,而居民储蓄与保险行业发展具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据悉,在“互联网+”的战略之下,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将辅助养老产业中的远程医疗服务、云智慧处理中心等领域。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符合老年群体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流行也将成为数据获取的强大手段。然而,由于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普及率较低,没有现实数据上线汇集,健康管理的模式更多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医院体检获得的健康数据。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第七篇:养老服务产业投资需加强养老产业前景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群体也造就了潜在的巨大市场。当前,养老市场存在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公办的养老机构由政府投资,运营上享受各种税费减免以及财政补贴,还有一些“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不完整、不真实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
伴随着国家对养老业的重视及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该领域。从全国养老机制来看,对养老的研究和养老机构的分类建设都处于初期水平,很多时候这些工作还在无序发展,这将不利于我国养老业基础数据的完善。
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根据老年人口的状况,单靠国家投入肯定不够,发动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十分必要。但是,由于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非常艰难,除固定资产投入外,人力成本、能源费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构成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同时,由于市场需要培育,前期入住率不足,民营养老机构运营压力非常大。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篇: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浅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产业才刚刚开始发展,尚无真正成熟的模式,也没有以养老产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目前,声称要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大多与地产相关。
正因为此,国内的地产商进入养老地产时虽然颇为高调,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又小心翼翼。记者选取了国内几个有代表性的样本调查后发现,由于养老产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是同一个企业,也不一定只选择一种模式,而是多方面试水,试图寻找出最合适的盈利模式。
以万科幸福汇为例,其主要以养老概念来“卖房子”。北京房山窦店的“万科幸福汇”在2013年完工,推出100多套养老地产房源作为试点,分成两种业态,分别是利用商业配套建设的“活跃长者之家”、配建于住宅部分的“活跃长者住宅”。其中,“活跃长者之家”是老年公寓,共有130套房间,户型面积在60~8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公寓周边配套医疗服务站、心理咨询、老年学校等设施,以及24小时呼叫护理服务、送餐、17 果蔬超市等送货上门、收费代缴等服务,公寓的持有者即万科本身。“活跃长者住宅”则直接面向市场销售。
此外,万科在杭州的“随园嘉树”项目,也是养老概念,首度开盘推出两栋楼共50套,售价15000元/平方米,很快售空。但万科并不认为这是成功,因为“买主都是青壮年,是为自己日后养老做准备”。
万科方面曾对外表示,未来将在16个社区配建养老配套综合楼,全部由北京万科的养老团队持有和运营,不对外销售,仅为满足万科小区的老人。
万科的探索并不止于此。除了“幸福汇”,万科还推出了“橡树汇”品牌,主要“卖服务”。
保利地产的模式稍有不同。公司在2012年11月推出了“保利安平·和熹会”,第一个项目名为“西山林语和熹会”,由北京保利安平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是由保利地产及安平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内设200套居住单元,分为标准间、VIP套间、加护间。和熹会采用的收费模式同样为 “会员制+房租”,前期需要缴纳10万元的押金,还有2万元的医疗押金。入住者离开时,这笔钱可以全额退还。
这部分费用看起来有些像会员制,但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世联行在其关于养老地产的报告中指出,第一,从财务角度,押金严格来讲不能算作收入,但是会员费用可以较为灵活地计入财务报表;第二,从盈利效果角度,押金制受限于床位数量,而会员卡可以实现超售;第三,从经营角度,押金对应的房间或专业床位是固定的,会员制可以比较灵活安排。
除了押金之外,和熹会的收费标准按不同房间来定,根据居住面积和朝向,租金从5000元~11000元/月不等;每个房间有两张床位,单张床位租金是房间租金的一半。此外,每人每月伙食费900元,看护费500元及以上不等。
项目开发初期,入住率并不理想。从2013年8月开始,和熹会对价格进行调整。记者从和熹会官网上看到,费用调整后,如果按照最优惠的价格计划,和熹会靠北边的房间,自理型老人一个月吃住护理全包支付3400元即可。据媒体报道,其负责人表示,价格优惠后,入住率有一定提升。
保利地产副总经理胡在新曾表示,目前西山林语和熹会项目还处于亏损阶段。未来计划用3~5年时间使养老产业的运营进入稳健经营阶段,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同时规划用8~10年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盈利水平,打通金融通道,通过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上市。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篇:未来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在老人与养老院之间的矛盾已经像医患矛盾一样,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的原因是护理员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护理人员的水平不高,其次是人员流失非常严重。松鹤养老院总经理劳伟敏曾这样一针见血的指出:“社会上对养老护理员的总体观念还没改变,愿意做这些事的基本都是40岁以上的‘阿姨’级人物,而且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还怎么去做好专业的护理?”专业护理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民办养老院发展的重要瓶颈。
我们国家被称为“先老后富”,国外发达国家被称为“先富后老”,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护理业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国外发达国家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体系,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修完国家所规定的课程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通过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但现在国内这一套养老护理培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12万人,较上年增加1785万人,同比增长5.92%。其中,参保职工2.44亿人,同比增长6.16%;参保离退休人员0.78亿人,同比增长5.41%。
目前国内老年健康保险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住院补贴、意外险等,预计未来随着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将会有更多的针对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出现。不过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由于现实因素的制约,针对老年人的重大疾病类的保险仍将较为稀缺。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篇:养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
2020年前,广州准备开建的养老地块一共有53处,全部建成后,广州养老床位可达到8.26万个。广州一直在发展养老服务设施,除了公办养老床位,还有众多的民办养老机构。19 但是,寻找养老床位的家庭还是感觉一床难求,这是为什么?有业内人士就表示,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缺少良好的沟通渠道,导致许多老人找不到合适的床位,而不少养老机构又面临床位空置的情况。目前,广州急需开发一套养老领域先进又人性化的信息查询系统。
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第三个突出的问题是产业大平台的缺失,导致养老产业相关的产权技术无法得到有效交换。2013年,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领域共取得653.95亿元的投资,仅次于互联网与电讯行业,排全行业第3位。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广曾预言,我国健康产业已进入“十年黄金期”,未来可能会涌现一批千亿元企业。“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保健品市场潜力在1万亿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呼唤有实力的大平台来团结行业力量、引领产业发展,这就需要一个权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上述三大矛盾已经严重制约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甚至制约中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热切问题。
据权威人士透露,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业内人士的关心与努力下,国际大健康养老产业(广州)信息港将于元月8日举办盛大的启动仪式。信息港的建立,将带来广州市养老产业平台的创新升级,开启广州市养老服务产业的新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篇:养老产业前景分析养老投资管理发展加速
截至2013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除了利好养老产业,也使得个人养老投资被频繁提及。
从余额理财、风险投资,到子女教育、退休养老,不同的投资目标对应着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执行方式。就个人养老投资而言,其目标特点决定了投资在规划和执行方面不但要注重安全性和收益性,而且要兼顾长期性、持续性和个性化。
其中,养老投资管理中有两个关键时间,分别是预期退休时点和现在到退休的年限。面对较长的投资期限,养老产业独具匠心地提出需求端与供给端概念,即从受益于老龄20 人口增加的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个方向把握,挖掘优质成长公司,在初期的配置和策略上更着重资产的成长性,而对投资组合短期波动的敏感性也较低。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产业的发展被日益重视,并将迎来了朝阳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主题之一,将为养老产业细分行业带来结构性机会。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二篇:我国养老产业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产业供给不足,已形成了非常尖锐的矛盾,例如,城市里养老院从登记到被告知要等8年甚至10年的时间,农村中老师不仅要照顾责任田,还要照顾自己的身体和留守儿童,面对这些我们不能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显然需要官民互动、公司合作,调动一切潜力和可能调动的积极性,应对今后很长时间段内的挑战和考验。
应对中国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要靠大量分散的主体,靠民间的智慧,民间的潜力和活力地释放。原则上政府应该把自己的定位把握好,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政府更多的是维持社会上信息的畅通,创造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合理的规范,经得起公众考验,而不要陷入透明度很低,大家一起来拉关系的状态,如果陷入那种状态,它就没有可持续性。
在支持养老产业、养老事业发展的方面,所有这些配备和激励机制,应该找到一套有利的组合让这些因素在市场上发育起来,成长起来。一定要培育一批这样的主体,他们成长起来以后,一起来应对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篇: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发改委等十部委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大政府投入和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通知强调,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途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21 合作(PPP)等方式,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
通知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快速释放。健康、养老、体育健身事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普遍不足、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总体发展明显滞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空间巨大。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特征(如关爱消费、价格敏感和侧重居家等),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应有的放矢。截至2010年,我国年均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而老年人市场需求达1万亿元左右,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市场空间。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篇: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养老地产市场潜力巨大
现阶段,我国已经处于老龄社会初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释放了老龄产业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目前,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市场需求逐渐释放,市场供给不断扩大,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的热情日益高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老龄用品业市场日渐升温,老龄用品、辅具和保健品等需求旺盛;老龄服务业发展持续加速,以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为主的老龄服务业成为市场投资热点,老龄房地产业市场供给走旺,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各路资本竞相投入。
预计,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地产作为细分市场的重要领域,商机巨大。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22 律责任!
第十五篇:养老产业前景分析老龄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大
当前,中国老龄产业由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四大板块构成,并且其态势已逐渐清晰。由《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已经处于老龄社会初期,未来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作为朝阳行业的养老产业将拥有百万亿级市场“蓝海”,可谓潜力无限。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尚未形成、政策规划不完善、消费观念落后等问题,发展养老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老龄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其中,我国养老产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理念滞后,重老龄服务,轻老龄用品、老龄金融;产业组织培育滞后、产业空间布局无序、产业结构雏形尚未形成;产业有效需求不足,鼓励老年人消费的政策支持不够;老龄产业政策系统性不强,落实不到位,老龄产业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
据《2015-2020年中国养老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比上年末增长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而根据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数已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7.3%),到2050年将增加到4亿(占总人口的2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老龄化的发展,老龄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大。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篇:2015年我国养老产业迎发展良机 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广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昨日在广州开幕。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养老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介绍,未来保利地产将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落地国际化的养老机构,带动保利地产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位一体”中国式养老发展。此外,对于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已经初步建立模型,争取用3~5年的时间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盈利。
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我国老龄产业到2020年和2030年的市场规模将分别是8万亿元和22万亿元,对GDP的拉动作用分别是6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产业前景非常可观。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小,还有待提高;养老产业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处于观望阶段。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七篇: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成为今后养老产业发展重心
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老龄化进一步发展,使得中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趋于多元化,对政府进一步引导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抱有较大期望。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成为首选
1、中老年人对生活状况较满意,代际经济支持弱化
老年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减少,一方面反映出社会保障事业的逐步健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核心家庭对于赡养老人的经济支持能力下降及代际孝道观念的日益淡薄。
2、家庭被期待作为养老服务的主要场所
在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中,有过半的受访者倾向于传统家庭养老。自我依赖仍是公众对养老服务的主要价值取向,但社区居家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渐被中老年人,尤其是64岁以下的中老年人认识并接受。
3、养老服务多元及生活领域拓宽需求增加
在中老年人对生活需求迫切程度中,对于身体健康、经济保障的需求最为迫切,分别在第一、第二的排位中比例最高。而当前两种需求得到保障后,照料护理、爱与尊重、社会参与的需求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的排位中比例最高。
由此可见,中老年人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养老需求的关注已经转移向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更高层次。
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持有较高期望
就目前闵行区所建立的养老服务体系来说,仅有五成受访者表示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应对老龄化进程的需求。其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有“养老服务公共资源提供不足与资金支持匮乏”、“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服务人才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等。
对于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担当的角色,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发挥“制定规章规定规范老龄事业的供给和需求,通过政策舆论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老龄事业的发展,并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扶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