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9:2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txt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最他妈伤钱。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2010年09月19日 17时08分 45 主题分类: 机关事务

“公务卡”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川办发[2010]76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管理,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现就全面推进我省公务卡改革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是公共财政建设和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在公务支出中减少现金使用,同时利用银行卡支付系统协助监督部门实现对公务支付的全程监控,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打造“阳光”财政。

(二)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是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作为受全体纳税人委托管理国家资产和资源的主体,有责任向纳税人披露履行受托责任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实施公务卡改革,在公务支出领域引进公务卡替代现金结算,进一步规范公务消费,对于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从源头上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是减少公务现金结算、规范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单位财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使用公务卡消费和结算,可以彻底免除现金使用保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免去借款、取款、还款等大量繁琐的工作量,通过对刷卡记录的核实,确保支付行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有效避免现金支付方式下存在的用途不清、去向不明以及虚假消费凭证等问题,从而促进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二、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的政策要求

公务卡改革是按照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要求推进的,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管理要求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各级、各部门在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有关政策规定,确保改革规范有效进行。

(一)总体思路。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以公务卡及电子转账支付系统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以转账支付和公务卡刷卡支付作为办理公务支付的主要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位现金支付结算,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政财务监控,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二)改革原则。一是有利于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实现公务卡制度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机衔接,保证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之前保留在国库中。二是有利于加强使用监控。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实现财政部门和单位财务部门对公务卡公务消费明细信息的有效监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严格财务管理,规范预算执行。三是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公务支付。通过使用银行卡这一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克服现金管理方式下的诸多弊端,确保预算单位和公务卡持卡人便捷、高效支付。

(三)注意事项。一是使用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各级、各部门一律使用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作为公务卡,非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不得用于公务消费及报销。二是注意公务卡信息保密。公务卡是公务人员专门使用的信用卡,包含了公务人员个人信息、公务活动信息以及公务消费支付、缴纳税费等明细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对国家经济运行、财政金融安全和商业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各有关方面在推行改革时务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在制度和技术设计上予以保障。三是妥善对待公务卡私人消费信息。各部门不得收集、查询或公开公务卡中的私人消费信息。

三、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全省公务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这项改革。具体实施步骤是:2010年,所有符合条件的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所有市(州)本级均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2011年,所有市(州)本级全面实施改革,所有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均应实施改革试点;2012年,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均应实施改革试点,全省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

四、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广使用公务卡。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公务卡改革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带头使用公务卡,在办理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等公务支出支付结算时,具备刷卡条件的,要在公务卡信用额度内刷卡支付,努力减少现金使用。要按照我省公务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逐步推广使用公务卡,确保2012年底前全省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

(二)加大对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财政部门要研究出台推广使用公务卡的措施和办法。税务部门要积极做好具有受理银行卡功能的金融税控收款机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各金融机构要配合公务卡改革做好基础支持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POS机具布设的数量和密度,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促进以银行卡为介质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的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推动商业、餐饮、铁路、航空、加油以及保险等与公务支出密切相关且现金使用量较大的领域和单位受理公务卡。工商、税务、公安、海关、交通运输、邮政等部门的服务窗口也要积极受理银行卡。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配合公务卡改革推进的步伐,加大公务卡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有步骤有组织地宣传公务卡改革。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提高持卡人使用公务卡、商户受理公务卡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二○一○年九月二日

第二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公务卡改革切实加强现金管理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公务卡改革切实加强现金管理的通知

黑政办发〔2011〕68号

发文时间:

2011-12-20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我省自启动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以来,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也存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改革进展不平衡、公务卡使用频率偏低等问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的部署,确保两年内将公务卡改革覆盖到省、市(地)和有条件的县(市)所有预算单位,进一步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进公务卡改革步伐

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防治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举措,是预算单位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行政成本管理具有重要重义。使用公务卡结算,有利于减少现金借款、取款、还款等工作环节,避免现金使用保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核实刷卡记录,可以保证支付行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解决现金支付方式存在的用途不清、去向不明等问题,促进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推行公务卡改革作为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财政财务管理和源头治腐的重要举措,在2012年年底前将所有预算单位纳入公务卡改革范围,并切实做好改革实施与推广工作。

二、严格执行公务卡支付目录,不断提高公务卡应用效果

自2012年1月1日起,省级预算单位要严格执行《黑龙江省省级公务卡结算方式支付目录》(附后),对于纳入目录的事项,原则上不得使用现金结算。对因无法刷卡等特殊情况必须以现金支付的公务支出,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后,应将报销款项划入公务卡(或个人工资卡),不得使用现金结算。

公务卡支付目录分强制性支付目录和鼓励性支付目录两部分。对于强制性支付目录规定的公务支出项目,原则上持卡人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并按有关规定履行财务报销手续。特殊情况下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的,须经单位财务部门批准后,再履行报销手续。对于鼓励性支付目录规定的公务支出项目,各预算单位应积极鼓励持卡人使用公务卡结算,并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将鼓励性支付目录支出项目逐步转入强制性支付目录。

各地要参照《黑龙江省省级公务卡结算方式支付目录》,尽快制定本地公务卡结算方式支付目录。

三、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现金支出范围和规模

从2012年1月1日起,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行控制省级预算单位现金使用比例的管理制度。以2009年至2011年各单位合理合规使用现金量占财政授权支付的平均比例,作为2012年现金使用比例控制数,并逐年递减,力争到2015年将省级预算单位总体现金使用量占财政授权支付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

(一)各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将现金支出严格控制在以下范围:

1.按规定支付给临时聘用人员(连续工作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个人劳务报酬(含讲课费、稿费等)。

2.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非本单位职工个人的各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资金。

3.工作人员到乡镇出差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4.按规定退还个人的现金缴费。

5.因抢险救灾、救济、抚恤、慰问等,需要使用现金支付的支出。

6.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险机构等部门按规定支付给个人的保险赔付金、离退休人员报销的医药费。

7.支付给个人的一次性劳务报酬。

8.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9.在个别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商业服务网点发生的、金额在5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10.经省财政厅确认,需要现金支付的其他支出。

上述所列支出,应优先选择公务卡(银行卡)或转账方式支付,尽量减少现金支付行为。

(二)各预算单位日常现金收付业务只能在基本存款账户(零余额账户)办理,禁止在其他临时账户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各预算单位要建立健全现金日记账,逐笔记载现金收付事项,账目要日清月结,做到账证相符。

(三)各代理银行要加强柜面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提取现金金额、用途等有关情况,对不符合规定和超限额提取现金的要拒绝支付。

四、切实做好改革基础工作,确保公务卡改革顺利实施

(一)加强公务卡应用相关制度培训和知识宣传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基层预算单位的培训工作,确保单位财务人员准确理解公务卡改革有关要求,熟练掌握公务卡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做好公务卡日常管理、支付管理和报销还款等工作。各代理银行要广开渠道,积极宣讲公务卡开卡、使用、保管、还款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知识,为推广使用公务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建立健全基础性财务管理制度。各预算单位要以公务卡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财务内控机制,规范财务报销与会计核算程序,制定单位公务卡结算管理办法和报销管理细则。加强本单位职工公务卡申领和停用管理,杜绝职工个人无故注销公务卡行为。做好基础信息录入和动态维护工作,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公务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公务卡风险管理,督促本单位持卡人规范使用公务卡,强化信用理念,避免产生不良用卡记录。

对经常使用公务卡办理支付业务,而公务卡上限额度不能满足支付需求的,预算单位可在提供信用担保证明的前提下,向发卡银行申办大额公务卡,具体数量和授信额度由发卡银行视预算单位实际情况确定。

确因特殊情况,持卡人不能在免息还款期内到单位办理报销手续的,可由持卡人或其所在单位相关人员于免息还款期内,向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持卡人姓名、卡号、每笔交易日期和交易金额的明细信息,办理相关借款手续,经财务部门审核批准后,先将资金划入公务卡,待持卡人返回单位后按财务部门规定补办报销手续。

(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公务卡改革的配套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公务卡改革相关制度,抓紧研究简化还款程序和结算手续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电子化还款新途径。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公务卡使用的政策研究,加强对各代理银行、银行卡组织、专业化收单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着力消除制约公务卡消费的因素,包括增加公务卡消费特约商户、布设POS机和ATM机等,做好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政府采购供应商、高校等单位POS机免费安装工作。加强对POS机布点商户使用公务卡情况的监督,对商户拒绝客户刷卡、擅自提高刷卡消费价格、将刷卡手续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违规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要求其限期整改,对限期未整改的商户,将采取撤机处理。各代理银行要切实解决办理公务卡手续繁琐、受理提高公务卡额度业务时间过长和培训不到位等实际问题。积极向上级银行争取解决延长公务卡最短还款期的问题。加强公务卡信息管理,确保公务卡安全使用,杜绝无密码验证就完成刷卡支付等问题。密切注意公务卡使用情况和活卡率变化情况,定期向财政部门反馈。做好公务卡消费和到期还款手机短信提示业务,按月向预算单位和持卡人提供公务卡消费、还款情况对账单。定期开展公务卡宣传营销活动,严格兑现消费积分获取优惠的相关政策。

五、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公务卡改革全面推进

为切实推进和规范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抽查未实施公务卡改革、公务卡使用频率偏低以及提取现金较多的预算单位,发现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对代理银行在公务卡推广、服务、营造使用环境等方面的监督,并作为对代理银行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各预算单位每年年底前要将本单位公务卡使用、管理情况向财政部门报告。审计部门要将各预算单位公务卡使用情况作为日常审计的重要内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级人民银行要严格履行金融管理的职责,加强对开户银行和预算单位账户、银行卡和现金管理的监督和稽核。监察部门要将公务卡改革情况作为考核各单位落实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重要指标。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件:黑龙江省省级公务卡结算方式支付目录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办发[2001]24号 【发布日期】2001-04-05 【生效日期】2001-04-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

(二00一年四月五日川办发〔2001〕24号)

农村抽样调查是运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在一定辖区范围内抽取出足够数量的样本,在样本内开展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民家庭收入、消费、积累等方面的调查。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抽样调查工作,提高农村抽样调查数据质量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加强对抽样调查网点的管理和维护。现行的国家和地方农村抽样调查网点,是按全国统一、科学的方法抽选的,对全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农村调查队要认真贯彻执行《农村抽样调查网点管理办法》,提高网点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不得任意更换调查样本。确需更换个别调查样本的,要科学论证并征得上级统计部门及农村调查队同意,以确保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和稳定性。

二、二、健全原始记录和调查台帐。农民收入调查,要把农民家庭的收入支出记准、记实、记全;粮食产量调查,要抓好农作物的估产、地块抽选、实割实测等项工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调查,要建立起乡、村及农村企事业单位分级台帐;劳动力转移、畜禽产品等其他各项调查,也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或调查台帐,保证原始资料准确可靠。

三、三、坚持抽样调查数据直接调查、直接上报制度。为减少调查数据的中转环节和审批程序,保证源头数据的客观真实和及时、快速上报,要严格坚持抽样调查数据直接调查、直接上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影响和阻止抽样调查数据的直接上报。对影响和阻止抽样调查数据直接调查、直接上报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四、坚持实事求是,防止和避免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过去,一些地方任意修改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特别是修改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要引起重视,防止和避免类似现象的再度发生。各市、州、县(市、区)要严格执行《 统计法》、《四川省统计管理条例》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中办发〔1998〕7号),坚持实事求是,支持调查人员搞准数据,如实上报,防止和避免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对弄虚作假者,要追究责任,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广大调查人员要遵守统计调查职业道德,坚持原则,排除各种干扰,讲真话、报实数,抵制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五、五、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大调查人员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充分发挥农村抽样调查网络齐全、力量雄厚的优势,增强农村抽样系统快速反映能力,丰富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手段,在国家调查网点上建立起灵活多样的农村社会经济动态监测体系,努力提高动态监测的效率。一是进行农村价格动态监测,按月采集农产品价格、农村居民主要生活消费品购买价格和农用生产资料购买价格;二是分季对农村从业人员的流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行业、时间及收入状况;三是对农村居民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观察农户信贷资金的来源、去向和农民税费负担的变化,监测农村资金的供求变化;四是分季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粮食的供求状况;五是建立农情动态监测,定期监测和反映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象情况。

六、六、加强对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的领导。当前农村抽样调查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各地要提高对农村抽样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农村抽样调查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一些涉农方面的会议和工作应通知农村调查队参加,以便他们更好地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服务。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户,工作重点在乡村和调查基点。调查人员工作十分艰苦,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川委办〔1995〕16号)精神,尽力帮助国家调查县(市、区)农村调查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保证调查任务的完成。要教育基点辅助调查人员和记帐农户发扬奉献精神,增强他们参与抽样调查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搞好农业生产经营,增加家庭收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 川办函[2005]158号 发布日期: 2005年07月31日 生效日期: 2005年07月31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这项基本国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四川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要求,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知如下。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

水和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江河治理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全省尚有15.6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而且随着新的开发建设项目急剧增加,水土资源紧缺的矛盾更趋突出,发展与保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文明理念,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充实完善水土保持机构。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责任,认真履行归口管理、水土保持宣传、综合治理、监督管理、监测和科研教育等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服好务。

二、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预防监督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 认真贯彻“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严格依法办事,改变急功近利,重治轻防的思想。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开发、城市化建设等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与实施公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制度。

对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水土保持方案,获准后方可按基建程序履行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手续并依法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承担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审批程序。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未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生产建设项目均不得投入运行使用。

三、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切实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资源开发的进程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做好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在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蓝图下,以“长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土地整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坚持把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分工协作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植物、农耕措施并举,形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格局,尤其要建设好以成(都)—南(充)—广(安)—达(州)、成(都)—绵(阳)—广(元)以及成(都)渝(重庆)等高速公路为核心辐射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示范区或示范园。在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加快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把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从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起抓,加快山区治穷致富步伐。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充分发挥山区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产业,为服务“三农”,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努力拓展水土保持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水土保持投入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制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土保持的产业政策,加快引进民间资金治理水土流失的进程,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要结合“四荒”治理开发工作继续实行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稳定和完善治理荒山、荒坡的承包责任制。要破除各种束缚民间投资的思想观念和政策限制,鼓励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大户承包治理水土流失。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地方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林业、农业、扶贫、老区建设和以工代赈等方面安排用于水土保持项目的资金应按照水土保持规划统一投向,配套使用。已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库、电站应根据自身水土流失防治的需要,每年从收取的水费、电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本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防护和治理项目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和引进外资开展水土保持。

五、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政府决策和有效评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评价防治效果和行政执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管理,搞好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切实履行水土保持监理管理职能。根据国家建设的重点和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启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重点区域和因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的监测,及时反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动态情况。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数据库建立起来。用科学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来指导全省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

作的通知

索 引 号:OA***006 内容分类:政策法规 文件 文 号:皖政办〔2011〕9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2012年1月21日 关 键 词:旅游 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安徽省旅游条例》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精神,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现就推进全省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加快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约束,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建设美好安徽,服务安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健全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机制,完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市场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旅游发展机制,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进专项旅游改革,努力实现重点改革率先突破;支持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全面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为全省旅游改革积累经验,做好示范。

坚持以块为主与条块联动相结合。实行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推进旅游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坚持改革开放与转型发展相结合。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国际化为标准,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新型发展机制,促进全省旅游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速度较快提升,实现旅游改革、开放、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旅游改革和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要素的聚合和产出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就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阶段性目标:到2014年底,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全面完成旅游改革工作任务,在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旅游大项目建设、旅游大企业培育等方面形成重点突破,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发展方式显著转变,为全省旅游改革实施提供经验,形成示范引路作用。

总体目标: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进一步增强,为旅游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全省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全省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以上,带动城乡间接就业500万人以上,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中部领先、全国前10位,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企业规模化、旅游设施现代化,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

二、重点工作

(一)综合改革试点。

1.确定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省级区域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构建大旅游协调服务体制。成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推进委员会,负责指导试点政策的研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规划、重点项目、产品开发、联合促销机制的建立;努力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政府引导、民间资本等多种所有制投入为主的转变;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有效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强旅游与文化、商务、住建、林业、水利、农业、交通、体育等重点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加强对旅游业指标的统计研究,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准确衡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确定合肥市、芜湖市、亳州市为省级旅游城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主要任务是,探索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开展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鼓励引入多元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大力促成优质资源与优势企业对接,积极探索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有效途径。以创建国家A级景区为抓手,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各项旅游创建工作,打造景区精品,研发线路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构建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和国际化旅游人才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专项改革试点。

1.旅游行政管理改革。选择黄山市作为试点。探索旅游大部门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分散的旅游行政资源,建立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管理的综合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转变旅游管理职能,逐步将应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能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分离出去。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规划审批权,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联合审批旅游规划。

2.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改革。选择八公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试点。探索打破区域划分、条块分割、条条分割的限制,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景区景点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在同一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科学界定政府推动和服务旅游业发展、企业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社会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责权利。选择天柱山作为旅游景区改革试点。建立景区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新机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和参与天柱山建设和经营。3.旅游与关联产业(行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阶段,确立旅游与文化、住建、林业、水利、农业、交通、商务、体育为融合发展的重点。打破部门垄断和产业(行业)分割的发展格局,鼓励旅游关联产业(行业)融合发展,建立相关规划共编共商、项目分工建设管理、产品线路联合推广、市场风险共同承担、合作发展利益共享的运行协调机制。

4.旅游投融资工作改革。选择芜湖市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优化组合国有资产,组建旅游投融资有限公司,重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引导带动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新路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强化旅游目的地消费支付平台建设,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消费支付功能。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申报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方式融资。探索建立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的旅游业股权投资基金,多渠道筹措旅游业发展资金;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积极引进境外投资者参与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经营。

5.旅游企业改革。选择安徽省旅游集团公司作为省级旅游企业改革试点。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省旅游集团公司争取在2014年实现旅游主业首发上市。支持试点城市开展经营性旅游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鼓励支持各类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旅游领域,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企业的连锁经营、联合经营和集团化经营。

6.旅游宣传推广模式改革。省旅游部门率先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方式改革。建立“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战略,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科学整合多方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宣传营销合力,打造安徽旅游整体形象品牌。进一步细分客源市场,在主要客源地设立“安徽旅游形象推广中心”,在省内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旅游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创意营销、节庆营销和区域营销,加快提升我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实施步骤 全省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自2012年开始,为期3年。

——方案制定阶段:2012年1—3月,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按照要求,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旅游改革工作方案,报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备案。

——集中推进阶段: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全面实施旅游改革,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完成各项试点任务。

——评估总结阶段:2014年10月至11月,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全面总结本地区、本单位旅游改革工作成绩和经验,向省旅游指导委员会报告试点工作情况;2014年12月,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对全省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组织评估、验收,总结试点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省旅游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和省旅游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省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商务、文化、国资、体育、旅游、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主要负责全省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方案制订、督促检查和总结推广等。

(二)强化扶持。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改革试点工作,做到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大胆创新、善于突破、有效推进。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本行业开展或参与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及省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三)营造氛围。各试点单位要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总结推广旅游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营造有利于旅游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尚未列入全省旅游改革试点的市、县和单位要因地、因时制宜,积极探索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总结经验,加快发展。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