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看会展风险管理大全
从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看会展风险管理
摘要:文章借助于RCRR模型分析了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指出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使自身成功地化解了知识产权侵权所可能造成的和已造成的经营风险。文章认为广交会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措施可在其他会展在进行风险管理之时予以借鉴。关键词:广交会;知识产权;RCRR;
会展因为本身利润丰厚并对经济有相当大的带动作用而备受推崇,然而在注意到会展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伴随利益而来的风险。会展行业本身的独特性——相关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得会展管理对象繁杂、运营环节多造成会展管理千头万绪、人财物于短时间内在特定区域内高度集中使会展的安全管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哪一方面处理不好,都会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会展危机,因而风险管理是会展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会展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国际会展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方式——RCRR模式
所谓会展风险管理是指会展主办方通过对会展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会展风险管理模式为RCRR模式,也就是在风险发生前对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在风险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同时对风险做出正确的反应,控制风险蔓延和减少损失,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然后尽快使展会等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1.1预警(Readiness)
即在风险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测和预防,通过捕捉风险可能发生的蛛丝马迹,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针对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风险预警对会展风险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预警准确,不仅可以将一些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可以使会展对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早做准备,减少损失。1.2沟通(Communication)
为了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在风险发生以后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办展机构必须进行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和沟通,并与外部保持沟通畅通,没有很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就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在与众多部门和人员的沟通中,尤其要重视与媒体的沟通。
1.3反应(Response)
即风险事件发生以后不惊慌失措,能按备用应对计划和实际情况对风险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并做出快速而正确反应,使风险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能降到最低。1.4恢复((Recovery)
在风险持续期间和风险得到控制以后,办展机构能采取切实措施,使受风险影响的客户、会展、设施和有关人员等尽快恢复到风险发生前的正常状态,甚至能抓住风险中的机会,化
不利为有利,使会展得到更好地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广交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可以给其他会展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
2.1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也就是人们对自己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权力。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所指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信息专有权。
知识产权保护对会展行业有着重要意义。会展行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从会展主题设计、品牌包装到参展展品等一系列产品无一不凝聚着产品所有者的创意结晶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涉及到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的问题,因而会展经济与知识产权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唯有知识产权明晰,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得到保证,会展才能拥有更多的展览素材;此外会展的开办也为专利产品的向外传播提供了宣传平台。只有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很难想象一个模仿知名会展品牌充斥假冒伪劣产品的会展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若是一个会展不能很好的处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则意味着该会展面临着严重的知识产权纠纷,这属于会展风险类型中的经营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会展行业到处充斥着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广交会也未能免俗地频受知识产权被侵权之苦。2.2广交会背景知识
广交会的全称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Chinese Export Commodities Fair),由于在广州举行,通常简称为广交会,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被称为中国第一展。它是典型的以展促贸的会展,相比于一般的会展更要求参展公司的参展产品产权明晰,以免影响到获取订单。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3.1预警 3.1.1高度重视
广交会上下一致明确广交会对我国外贸展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广交会是我国外贸的窗口和缩影,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重要。但由于中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实际上还比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淡薄,有些产品和厂家仍处于模仿阶段,山寨之风劲吹。因而在会展之中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情况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而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不加以控制,对广交会发展的打击将是不可挽回的。所以需要会展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3.1.2识别广交会知识产权侵权类型 1)产品侵权
主要包括专利侵权和商标侵权两种形式。
专利侵权。依照《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和约》,专利经法定程序获得后即受法律保护,所有权人享有排他的权利。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擅自使用、生产、销售或进出口专利产品,否则即构成侵权。在广交会中专利侵权的情况较多,如“外观设计”专利一直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
商标侵权。商标的主要功能在于区分不同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同一或类似商品之间的制造差别,便于消费者区分商品生产厂家和经营单位。商标经申请注册后,所有权人也享有排他的专用权,其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使用。商标侵权行为相当常见,尤其是模仿国际知名品牌商标在展会上更是屡见不鲜。广交会中商标侵权主要分布在服装、玩具。据不完全统计,Hello kitty为“最受欢迎”被侵权对象。被控侵权商家或是将蝴蝶结在猫头的右边或者左边,并不完全跟注册商标一模一样,形成近似商标;或是以商品装潢的形式冒用“Hello kitty”注册商标,广交会上曾出现的一种纺织品将蝴蛛结作为装演图案印在纺织品上,这种行为仍为违法行为;或将侵权产品只是用于展示或列入商品手册,而并非直接进行交易。2)展位设计侵权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参展商拷贝其他参展商的展台设计,略加修改成为自己的展台;第二种情况是参展商以种种借口不让展台设计搭建商的方案中标,却转手将扣留下的设计方案提交给第三方抄袭使用或略有改动使用或者在使用展台设计搭建商的方案后而不支付设计费用。3)会展主题侵权
会展主题侵权即一个会展取得成功之后,其他会展组织者随之对该会展进行克隆翻版,举办同一主题的会展,会展的目标定位、主要内容、市场对象和会展题目极为相似甚至完全一致,导致同类型会展过多、过滥,出现所谓的“会展泡沫”,形成无序竞争的局面,会展之间的价格竞争让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好的会展其参展商、目标观众被分流,差的会展因其展会服务质量低劣被投诉。会展组织者原创的品牌展会遭受侵权后,当其举办下一届该品牌会展时,会展效果必然受其他冒牌侵权的同类型会展的干扰影响,会展侵权显然成为该原创品牌会展工作的法律障碍。
除去广交会我国还拥有五大外贸会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其他的各种类型的国际贸易会展更是层出不穷。虽不能明确将其界定为抄袭广交会的主题、立意,但会展内容的重复、市场定位的重合无疑是存在的,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复办展。甚至上海、深圳等城市曾向广交会的实际控制人—原中国外经贸部提出:将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广州独享改为各有实力有条件的城市轮流做庄,以更利于扩大“广交会”的品牌优势。这直接挑战了广州举办广交会的资格。
3.2沟通
广交会并非将展会上出现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作为丑闻单纯地予以压制而是正视此问题,开通多个渠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为妥善处理广交会期间在广交会展馆范围内发生的有关知识产权等投诉事件,维护广交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广交会设立投诉接待站,负责受理参加广交会的国外客商和国内参展商的投诉。投诉站的设立为知识产权被侵犯的受害者进行申诉提供了沟通的渠道。
此外,“知识产权涉嫌侵权投诉案件下降”等揭露保护知识产权所采取的行动和效果的文章以最新资讯的形式出现在广交会的官网上,信息处理的快速性和信息对普通民众的不设防使得人们明确的感受到广交会对侵犯知识产权的零容忍,增强了对广交会的信任。3.3反应
3.3.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制章程
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起步于1992年第71届春交会,此后不断发展完善。1998年第83届春交会成立大会接待站;2000年第87届春交会之后,广东省(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广州市工商局商标处和广州市版权局组建专业执法队伍进驻投诉接待站,并逐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保护体系。在第98届展会上广交会投诉站更名为“知识产权和贸易纠纷投诉站”。第102届开始,广交会推出了“永久取消参展资格”这一最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在历时10多年的知识产权保护道路上,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现了很多的积极变化。一是处罚机制日趋完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在初期,广交会处理知识产权投诉的办法,仅仅是要求涉嫌被投诉人“撤下”涉嫌侵权产品,现在不但要求其撤下展品,还根据侵权情节和性质,最重处以终身取消参展资格的处罚。二是工作机构日趋规模化和专业化。现在的广交会,知识产权投诉站已经成为常设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进驻协助处理侵权投诉的行政执法队伍也逐步扩大。3.3.2运用参展手册进行前期引导
通过参展手册中设立“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及处理办法”和“投诉接待”(出口展部分)及“服务指南和服务约定”(进口展部分)向参展商详细说明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如何维护自身利益,也从侧面表明了会展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者的处理原则和方式。这既为权利人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参展商自检自身是否违反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而提供了一个对照依据。这一举动增强了知识产权相关各方自我行动的能力,减轻了广交会的工作负担,使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3.3.3结合外部公众共同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一是邀请Hello Kitty等知名品牌组成调查组到场巡视。广交会中商标侵权的情况较为普遍,多场次出现Hello Kitty、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商标被冒用的情况。这一点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广交会邀请这些商家对参展产品展开地毯式调查并将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的展品逐出广交会。二是实行交易团问责制。组团参展是广交会的一种组展方式,根据这一特点广交会要
求各交易团、商会和外资协会建立维权办事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对参展企业进行普法教育和对展位商品进行自查,并首次实行知识产权保护问责制,知识产权保护卓有成效,这被誉为“广交会模式”。3.3.4强化广交会品牌
广交会着力提升“中国第一展”的品牌形象,建设了琶洲展馆,进行了分期办展的改革,允许私营企业走进广交会,实行“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组展方式,改革方向将放在充分发挥综合展的优势,突出专业展的特点上,以与工博会、高交会等会展相区别,形成品牌竞争力。
3.4恢复
我国的会展经常会使业内人士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参加,国人的模仿能力一流,即使只是展出样品,仿制品也会很快上市,使得自己的技术开发等工作付诸东流;不参加,则错失开拓市场的一块跳板。所以对于会展很多企业尤其是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对于会展持观望态度。而广交会经过自1992年以来的对知识产权不遗余力的保护,已经获得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可。结论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会展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项工作若不能尽善尽美,则会展会陷入严重的经营风险之中,将会承担巨大的损失,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却是一枝独秀,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等一系列完整的体系,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联合外部公众等措施。广交会采取的管理措施卓有成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其他会展的风险管理形成一定的启发。参考文献:
[1]华谦生.会展业危机管理的RCRR模式[J].中国会展,2004,(09)[2]杨海英.我国会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浅析[J].经济师,2009,(06)[3]舒迎.广交会商标侵权之最[J].大经贸,2006,(03)[4]林之荣.中国第一展亲历记[J].国际市场,2006,(11)
[5]牛方礼.“非典(型)”广交会[N].中国对外贸易报,2003,(11)
[6]顾奇志.广交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世界一流展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10)
第二篇:会展知识产权保护
1、昨日,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坦言,我国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实施还存在一些难度,像现场处理与司法保护程序衔接有待完善。虽然2006年颁布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法》明确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展会现场处理的衔接,但因为展会时间短、参展企业流动快的特点,造成了展会结束后取证难。此外,该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也还存在不足
2、事实上,广交会在保护知识产权上一直在努力。本届展会开始实施的细则,进一步规范处理侵权行为,包括:在定性方面,广交会将邀请广东省、广州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派员以专家身份进驻;在取证上,投诉站可通过拍照、录音等方式进行,也可配合司法、行政等部门现场取证。不配合的参展企业,广交会有权从重处理;在监督上,各交易团、商(协)会也参与其中,在展前和展中要加强对相应企业和展品等的自查自纠等。
3、,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等展会期间专利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展会组织者应在参展协议中约定参展方不得侵犯他人专利权、不得假冒专利。展会组织者对标有专利标记的参展展品或者技术,应当查验其展品的专利权有效证明或者专利许可合同。对未能提供专利权有效证明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的,不得允许其以专利产品、专利技术的名义参展。专利行政部门认定参展方侵犯他人专利权或者假冒专利成立的,展会组织者应当通知参展方解除参展协议,专利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维护展会的正常交易秩序。
第四条 展会主办方应当依法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展会主办方在招商招展时,应加强对参展方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参展项目(包括展品、展板及相关宣传资料等)的知识产权状况的审查。在展会期间,展会主办方应当积极配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展会主办方可通过与参展方签订参展期间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或合同的形式,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五条 参展方应当合法参展,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并应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的调查予以配合。如何处理国内展会知识产权危机
展会是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也是重要的销售途径,其销售成功率和销售的效率是传统销售方式的几倍,所以参加展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展会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一直是展会的“雷区”,参展商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被他人偷去模仿,反过来以低价位抢走自己的客户。而国内企业花费巨额资金参加国际展会,却经常被阻挡在展会之外,或者被强制撤展,甚至发生过参展人员遭受逮捕的事件。这都是知识产权惹的祸,无论参加国内展会还是国际展会,参展商对展会都是“想说爱你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展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显得危机四伏,所以探讨展会知识产权问题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与迫切。下面就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处理展会知识产权危机。
有人给展会下了这样的定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空间里,用最少的成本做出最大的生意。”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展会业也日益兴旺发达,但展会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困扰展会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参展商而言更加关注展会知识产权危机的处理。
一、政策背景
鉴于近年来展会侵权事件屡屡发生,侵权产品进入展览会,严重影响了展览会的正常交易秩序,更损害了参展商的合法权益。2006年1月10日由商务部、国家版权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发布第一号令公布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该办法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的行政规章,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为了增强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国际贸促会五部门在2006年联手开展了“蓝天展会行动”,旨在有效遏制展会期间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展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办法》规定大型的展会必须派知识产权行政机构人员进驻,为参展商提供服务,方便参展商及时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国内主要展会从业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集中培训,提高展会从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水平。举办“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研讨会”,探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见我国政府对展会知识产权问题已经相当的重视。我国一些大型的展会对知识产权也有自己的规定,比如广交会就制定了专门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及处理办法》。
二、展会上发现侵权怎么办
展会一般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是展会知识产权侵权的萌芽、发生到维权结束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下面我们将按展前、展中、展后三个过程分别阐述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一)展会前发现侵权产品怎么办?
展会一般按行业召开,来者都是同行,任何一家企业的新技术都将成为焦点,而新产品则更容易被同行轻易模仿走。知识产权侵权不仅只会发生在展会上,其实很多新技术早在展会之前就已经被同行业侵权使用,如果侵权者进入同一个展会,必然以低价的优势抢走客户,这种危害比普通的侵权要大得多,所以这时参展商最大的希望就是阻止侵权者一同参展,那么如何将侵权者阻止在展会之外呢?
如果发现有侵权的同行可能将侵权产品参展,这时参展商应当及时采取行动,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展会的主办方,并且附上自己的相关权利证明。有些展会主办方只重视招商,而对侵权通告置之不理,最好委托律师以律师函形式告知,告知某参展商可能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希望制止其参展。如果展会主办方知道有人侵权,仍然允许其参展,展会主办方也将承担侵权责任,这时展会主办方必须考虑是要参展费还是准备承担侵权责任了。其次,向展会所在地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发律师函,告知某参展商可能将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展会上展出,希望制止。最后,还可以向自己或侵权者公司所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求及时查处侵权行为。根据《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规定:“主办方应当依法做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展前审查参展项目(包括展品、展板、展台及相关宣传资料等)知识产权状况的制度......”有些展会也有相关的展前预审制度。如果投诉得当,侵权人将通不过知识产权预审而进不了展会,同时也构成对侵权者的威慑,迫使其放弃将侵权产品参展,达到将其阻挡在展会门外的目的。这样还为以后的处理打下来很好的基础,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一旦在展会中发现有侵权产品参展,侵权产品很容易被立刻撤出展会,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展会时发现侵权产品怎么办?
第八届中国国际建筑贸易博览会上,在展览会开幕的第一天,展会主办方就收到了浙江某知名装饰品公司和德国某品牌卫浴公司的公函,两家公司声称有十几家参展企业的产品侵犯了他们的专利权,要求主办方给予妥善处理。两家企业邀请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执法部门出面,将侵权产品撤出了展会,得到了妥善解决。在展会上发现知识产权侵权,参展商首先想到的是将侵权者或者侵权产品逐出展会,那么参展商又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要有证明自己享有相关权利的证据。2007年1月第33届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展,本律师事务所作为该展会的知识产权顾问,受理了一起商标侵权投诉,投诉人称其拥有某国际品牌服装产品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独有商标许可使用权,在此次展会上发现了侵权产品,要求侵权人撤除侵权产品。我们要求投诉人就其所主张的权利出示书面证据,但投诉人却没有任何权属证明,我们当然不能进行处理。所以参展商必须要有充分对准备,主要是文件上的准备,综合各种相关规定一般应当提前准备:
1、企业的营业执照,以表明自己的合法身份;
2、知识产权权属文件,以证明自己享有相关知识产权权利,如果自己不是原始的权利人,只是被许可使用者,还应当携带许可使用的协议等;
3、盖好公章的空白授权委托书,以便企业参展人员有权来处理侵权事宜;
4、其他证明文件。其次要提出侵权者侵权的证据。证据就在侵权者的展台上,但不是过去拿来这么简单。法律上的取证要合法才能被认可,取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在侵权人发现之前就要拿到,否则侵权人很容易将证据销毁;
2、取证过程中避免惊动侵权人,避免发生直接冲突;
3、取证过程要有音像记录,偷拍偷录的音像资料都是有效的证据;
4、借助外力固化,在某次展会受理的6宗投诉中,多数投诉人都有律师陪同,有些投诉人还带来公证机构工作人员进场取证。
第三是投诉。怎么投诉,很多展会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可以按照其规定来进行投诉。投诉首先要清楚向谁投诉?现在很多展会都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有相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联合执法机构入驻,投诉可以向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联合执法机构投诉。济南某某机器有限公司在北京的大型国际展会上发现了侵权产品,直接向山东省济南市知识产权局投诉,该局远赴北京对涉嫌侵权产品进行现场取证,将侵权产品就地封存。向自己所在当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投诉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其次要明白如何投诉,对于投诉人而言,投诉是希望将侵权者或侵权产品逐出展会,但这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一些地方法规或者某些展会采取的是“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是让侵权者来证明自己不侵权,这加大了侵权者的责任。但这不意味
着可以随便投诉,投诉还是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按规定递交投诉材料,除了要递交自己享有权利的证明,侵权者侵权的证明,还必须将侵权情况以及比对方式详细阐述,以便相关机构迅速做出判断,做出撤销或者遮蔽侵权产品的处理。投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为了达到尽快处理的投诉效果,最好聘请专业的律师来打理。
(三)展会后怎样处理侵权行为? 展会的时间只有几天,有些侵权案件无法在几天之内就得到处理,而且展会上对侵权案件采取的措施基本是临时措施,包括对侵权者的处罚、侵权赔偿等并不能在展会期间得到解决。那么展会完毕后还要继续将维权进行到底。展会后维权有行政投诉和民事诉讼两条途径,如果侵权情况严重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要求对侵权者进行刑事处罚。无论是行政投诉还是民事诉讼,或者是向公安机关举报,这些都可以通过常规程序解决,因为在时间上没有迫切要求,所以聘请本地的律师来代理解决就可以了。
三、被控告侵权怎么办?
有投诉方,就有被投诉方,展会中并不是每件投诉都被认定侵权。有的投诉人出于不正当的目的,采取虚假投诉的方式,干扰同行正常的参展行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展会对知识产权投诉采取举证责任倒置,要求被投诉人提出不侵权的证据,如果不能提出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很可能被直接清出展会,甚至影响以后的参展,这对参展商必然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展会中被投诉侵权怎么办呢?这也是参展商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首先一定要带好各种文件,这些文件和上文介绍的参展前准备的文件一样;其次要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提交不侵权的证据,阐述不侵权的理由,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指控,捍卫自己的权益。提出自己不侵权的证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1、提出自己相关的权利证书;
2、提出自己开发的证据。很多企业并没有申请商标、也没有对自己开发的技术申请专利,如果提不出权利证书,那么可以提交一些自己开发的证据。阐述不侵权的理由主要是围绕投诉人的权利进行辩解,阐述自己与投诉人的不同之处。如果确实构成侵权,应该积极配合将侵权产品撤下来,当然也可以同投诉人主动谈判,争取将损失减到最小。
四、如何预防被侵权
2004年的某一次展会还没有结束,国内模仿的产品已经出现在展会上。展会上的展品被模仿是参展商最为担心的问题,在参观者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取经人”,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时间精力,而模仿却要简单得多。为了防止展品在展会上被侵权,参展商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严禁照相,在明显的地方树立“不欢迎同行”的牌子,有的参展商将自己的展区封闭起来,在入口处以狐疑的眼光审视每一位参观者......这些办法都无法制止有备而来的模仿者。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容易被模仿的一般是外观设计以及一些较为简单的新型的实用技术。外观设计受到专利法以及著作权法的保护,新型的实用技术也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将这些申请专利和进行相关登记后,如果发现侵权可以主张自己的权利,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很多参展商却有自己的顾虑:认为外观设计等时效很短,等拿到专利证已经不流行了,再也不存在侵权了,这个想法使国内企业陷入一个怪圈,自己不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又想制止他人“侵权”。其实外观专利以及实用新型专利审批的时间很短,一年基本可以获得专利权,一个产品从开发到进入市场有一定的周期,只要尽早申请还是能够获得足够的保护。而著作权登记的时间则非常的短,顶多几周时间,这样完全可以利用著作权登记制止一些外观等方面的侵权
近年来,展会侵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去年10月底结束的第98届广交会上,共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287宗,投诉量与上届相比增加了41%,最终有454家企业被认定涉嫌侵权。业界认为,会展业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是有多种原因的,而国家主管部门缺乏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和相应法规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制约会展业发展的难题,商务部制定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办法》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有望于近期出台实施。
展会侵权亟待法律监管
从会展产业的不同层面和产业链条来进行分析,当前国内会展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问题。
重复办展是令会展项目的所有者最头疼的一件事。作为一些展览会项目特别是品牌展会项目的所有者,组展商最为关心的是展会项目如何不被仿冒和克隆。在他们看来,形成品牌的展会和已经成型的展会都应当算做拥有展会创意的知识产权而受到保护,仅有对展会会标的注册是不够的,还应对展会的名称进行保护。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届国际广告新媒体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展示交易会,董事长兼总经理薛婷婷说:“我是在1993年与业界人士一起来策划确定举办国际广告四新展的,我们用了一年时间进行国内、国际市场调研,并与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沟通,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来做前期市场调研。我们于1994年正式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广告四新展,1996年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展会注册,但只是进行了会标注册,而展会的名字得不到保护,我认为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空白。从第一届国际广告四新展以来的十年间,全国共办起了35个相类似的广告展览会,其中与我们办的展会名称一样的就多达十几个。”
另外,冒用较有名气的主办方名义招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并引发了多起纠纷,社会影响极坏。近年发生了多起知名事件,如湖北有人冒用襄樊市政府、园林局、人民广场的名义举办“襄樊首届精品年货博览会”,临近开展时,已收了展费的主办方人去楼空,构成欺诈行为。
对展品的拷贝也是展会知识产权发生问题的另一个重灾区。会展本身就是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理念的场所,在一些展会上,常能看到有企业挂出“同行免进”的牌子,很多参展商担心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在展会上被他人偷拍之后拿去模仿。而在国外的展会上,国内参展商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被投诉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国外一些企业甚至把各种类型的展会作为收集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证据的重要途径。去年,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履行国际司法协助义务的35起案件中,有11起原告提起诉讼的证据均来源于在其本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比例高达31.43%。
各类展会上的软件侵权现象也十分普遍,表现在现场以演示为目的的电脑使用盗版软件和展品本身使用盗版软件以及销售盗版光盘等。此外,展会作为一种特殊的公众场合,展台设计在符合新颖性、美观性、合法性三个要素后,一经使用便划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而一些参展商在展台设计时在别人设计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这实际上也构成了侵权。
《办法》草案引发争议
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上,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李玲透露,《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草案正在商务部网站上公开征集公众意见,并有望正式颁布。
据介绍,早在去年7月,商务部就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商标局、国家版权局共同起草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办法》主要规定了展会参展单位或个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便捷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特别是对展会主办方明确要求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以便于进一步加强会展期间专利、商标、版权管理部门的执法效率。商务部希望借此《办法》改变目前中国展览业频繁出现知识产权纠纷的局面。
草案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展会管理部门以及展会主 办方对侵权展品的管理职责;二是知识产权投诉机构的设立;三是规定展会期间知识产权投诉的程序;四是根据专利、商标和版权保护的不同特点,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五是严格法律责任,增加对侵权人的处罚和震慑。
《办法》中较引人注意的是关于投诉机构的设立,“展会时间在三天以上的(含三天),或展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展会主办方应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设立投诉机构的,展会主办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派员进驻,并依法对侵权案件进行处理。展会知识产权投诉机构应由展会主办方、展会管理部门、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展会知识产权投诉机构应在收到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投诉材料24小时内将其移送有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
针对《办法》草案,展览界对其提出很多意见,主要集中于,作为一部全国性的管理规章,就应该适用范围广泛,针对一般情况提出法律原则和管理原则,不应只针对个案。《办法》应该定位于服务,而不仅仅强调管理。
《办法》第3条规定,“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维护展会的正常交易秩序,依法对违法违规的参展方予以处理”。有人对此规定表示疑惑,由于目前展会主管部门不明确,相应行业主管部门都在批展会。会展涉及面非常广,不仅涉及知识产权,更涉及到行业准入、产品质量、商业欺诈、会场秩序及安全等多方面问题,假如不明确展会主管部门,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他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明确展会的主管部门,并出台全方位的管理法规,才能促进我国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涉及的面太单一。其实,展会中需要规范的内容很多,不如出台一个综合性的展会管理办法,将相关方面(包括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并进行规范,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与“自制规则”如何衔接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韦之认为,作为部门规章,《办法》的效力是十分有限的。按照法律的金字塔结构,在规章之上有条例、法律等。由于法律的逻辑要求,下位法必须服从于上位法,因此,如果《办法》的内容不符合条例甚至法律的规定,当然无效;相反,如果其内容完全符合上位法的精神,也多是一种重复规定,实质性的意义并不大。事实上,在人民法院处理案件时,部门规章仅是可参照适用的文件而已。其次,作为“管理办法”,它能规范的事由也是很狭隘的。原则上,“管理办法”只是关于行政执法的一些操作性规范,主要涉及有关行政机关管理、查处展会知识产权纠纷时与各方面当事人的法律关系,而不能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如展会名称是否应受到保护的问题等。不仅如此,即便在处理有关机关与当事人关系方面,《办法》也必须十分谨慎,才能够避免自身合法性的危机。例如,草案的制定者应该解释,“知识产权执法机构进驻展会”(如果是强制性要求的话)的法律依据源自何处。
其实,为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早在草案之前,各地展会主办方已先行制定了各自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去年12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展会管理办法》,对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名义举办的各类知识产权(专利)展览展示交易活动进行规范。其中,专门用一个章节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做出规范。
去年8月,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总结多年的展览会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展会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经验后,以我国现行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专门制定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展览会知识产权规则》及其配套措施,其主要目的就是告知参展商在展览会期间如果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应当怎么办、主办方处理的知识产权纠纷的范围及其法律依据、投诉方如何投诉、在展览会期间如何取证、对出现的争议如何解决等等。此外,浙江义乌市会展业去年下发了《关于做好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目前也在就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公约》征求意见。
商务部条法司司长尚明对此表示,商务部制定该《办法》,就是要与展览会主办方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协调运作,不相互替代,不相互排斥。尚明特别解释,一些展览会主办方已经自行制定的展览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往往更多的是针对自身展会管理的需要,缺乏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在整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统筹和协调。特别是对于相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而言,这种规则欠缺可操作性,无法与执法行为相衔接,《办法》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规章。-国外展商不敢来国内参展
-各自为政的管理办法应当改变
-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驶入快车道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加强对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日渐强烈。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再度被提上会展行业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高燕代表931家中国会展行业从业单位宣读了《中国会展行业保护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宣言》(下称《宣言》),宣言签署单位宣布将在所组办展会上杜绝剽窃、假冒、伪造、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中国贸促会与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联合发表《中美会展业保护知识产权的共同声明》(下称《声明》),宣布将支持对参展商参展期间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李玲女士宣布:商务部将于2006年3月1日实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届时,《办法》将成为中国首个统一的关于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
目前,中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制订并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有:《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商标法》、《软件保护法》、《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有关条款等。但如果要按照法律的具体规定去解决会展业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真正能对上号的条款比较少,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民间和政府会展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驶入了快车道。”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会展业的软肋广东顺德某家具厂的杨老板从2000年开始至今参加了大小100多个展会,其中参加了国际展会30多次。
“我们在马来西亚、美国、德国参加展览,一般很难拿到国外展商的图册”,杨老板说,“外国人觉得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太强。” 虽然在很多场合下,拍照是禁止的,“但仍然有人有办法在现场拍照,然后回去画图、制作模具,这个过程往往只要几天的时间”,杨老板说,“最夸张是2004年的一次展会,3、4天的国际展会还没有结束,国内模仿的产品已经出来了。” 而据东莞某制鞋企业的市场部经理李小姐称:“只要敢去国际参展的,早就做好了准备”。按照行内不成文的规矩,有些展商仿冒一些名牌公司的产品设计,为了参加展会,在原公司之外又专门注册了一个新公司,以该公司的名义出席展会,印制了假名片,还在展会上聘请了专业的律师,专门处理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
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助理江淮算了一笔帐,他说:“参加一个国际展会的成本是1000美金左右,如果仿冒一个鞋的版型,至少能带来50万美金的利润,这无异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具有5年展会组织经验的江淮说:“侵权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企业对于国际企业的侵权上。事实上,在中国企业之间与国际企业之间都会发生这种现象。” 据了解,在国内的专业展会上,很多参展商采取了封闭式的办法。在入口处,参展商会仔细盘问来者的身份。更有甚者在入口处挂牌,上书“不欢迎同行。”尽管如此,一些名牌产品依然不能避免被复制的命运。
在中国会展产业中到底发生了多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凭经验不是特别多”,中国国际贸促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说,“但是由于会展的窗口很大,侵权纠纷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这是真实的”,对于这一说法,世界上最大的会展公司---励展博览集团亚太地区总裁兰德龙直言:“正因如此,很多国外的厂商不敢到国内来参展,是因为他们担心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准确地讲,会展上发生的侵权事件太多,但是侵权纠纷本身不多,”中国某知名家具集团的一位老总说,“我们设计的椅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在中国创造了数亿产值,但是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厂家不是我们。” 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在“2005企业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称,“知识产权是中国企业必须迈过的槛,迈不过则会陷入失去搏击市场的窘境,而一旦迈过,则将海阔天空,商机无限。” 从各自为政到统一政令中国贸促会副秘书长王锦珍表示:“我们在《办法》出台前夕公布《宣言》和《声明》,算是对于民间上述呼声的一个积极回应。” 新加坡会议及展览行业协会会长杨?湘说“侵权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人参加海外展会的过程中,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但是很少听说有人专门针对会展制定专门的法律。” 事实上,广东省在2002年就颁发了《关于加强会展中知识保护工作的意见》。上海于2004年出台了《华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处理办法》,深圳在同年出台了《高交会保护知识产权深圳公约》。
但是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各自为政的管理办法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参加过广交会与华交会的王先生直言:“一个规定只适用于一个展会的产品,常常搞得我们无所适从;二来,扯皮的现象太多,原因是没有办法实际界定侵权的标准;第三,展会的时间只有短短3、4天,案件处理的反应速度太慢,事实上很多纠纷都不了了之。” 2005年8月份,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商标局、国家版权局等四部门专业人士在京对《办法》草案的框架及其条文进行了讨论,预计《办法》将于2006年3月1日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联合下发。按照李玲的介绍,《办法》主要对于展品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保护以及侵权投诉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展会主办方应当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明确了展会管理部门以及展会主办方对侵权展品的管理职责;规定展会期间知识产权投诉的程序;严格法律责任,增加对侵权人的处罚和震慑。
“终于统一了政令”,王锦珍说,“应该可以将各自为政的现状做一个了结。” 成效尚待检验然而,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政令虽然统一,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你不可能想象几个条文就能消除中国十几年来的痼疾”,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广州分所主任袁雪这样说。例如,《办法》第三条规定:“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维护展会的正常交易秩序,依法对违法违规的参展方予以处理。” “你知道展会的管理部门有多少么?工商、知识产权管理局、还是税务?他们之前的职能该如何协调?这些在《办法》中都没有讲清楚。” 办法草案还规定,展会主办方应当依法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参展项目的知识产权专况的审查,应协助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铁兵表示,要在短期内对参展项目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审查,“这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在大多数组展商看来,他们只是展会的组织者,没有资质,更没有法律权力去判断一个产品、商标或设计是否侵权。
“我们只能尽告知义务”孙铁兵补充说,“就是告诉他们千万别展出侵权的产品。” 兰德龙对于《办法》中关于组展商的职能划分,同样表现出不能理解。他说:“在国际上,侵权事件并非由展会的组织者,而是由法庭和律师来处理。我们只是劝涉及侵权纠纷的厂商暂时撤下展品,却不能强迫他们。” 关于侵权的界定同样是一个难点。“就拿外形来说,没有人会完全照搬原样,一定是经过某种变形”,在论坛上,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说,“中国该如何界定?” “上述问题在美国由法官来裁决,即使存在争议,还可以到超市随机抽100人搞一次民意调查”,盖思勒律师事务所的黑宁·哈特维希博士说,“问题是在中国,这样模式的是否可行?” 显然,中国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在加速,但其成效和未来的发展之道,或许只能用时间来检验。
第三篇: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笔者从事知识产权代理工作多年,对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作用多少有一些认识,以下对一些企业经营者及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对知识产权之于企业作用的困惑进行一些梳理。
企业者,以逐利为其存在之根本,无利不起早,可谓企业之本性。企业之利,有近利、远利之分,与生产、销售相比,知识产权更可归于企业远利之列。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态度,应有“百年树人”的心态。
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应有经营之心态,经营不好,知识产权对企业可有可无;经营的好,知识产权可为企业带来十倍、百倍之经营效益。
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当市场自我调节失灵的时候,政府才有必要通过法律或政策的手段来干预市场,因此才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创新市场失灵,创新市场失灵主要在于创新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后被模仿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台湾地区翻译为智慧财产权。不同于天赋人权,知识产权是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赋予市场主体的一种法律权利。知识本来是公共消费品,一旦为其加上产权的后缀,便形成了独占性权利。
知识产权,主要类别是专利、商标及版权。
案例一:
2012年厦门乙企业申请了六项实用新型专利,于2014年发明厦门甲企业侵权,乙企业请求厦门市知识产权进行处理,厦门市知识产权进行现场取证后发现被诉侵权产品完全落入乙企业的某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迫于压力,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了如下和解协议:
厦门多诺知产
案例剖析:
在该案调查处理及调解过程中,笔者得知:
1、甲企业和乙企业相互熟知,所诉专利技术在行业内在乙企业专利申请之前可能大家都是如此做,但因该行业企业大都较少知识产权意识,因此乙企业申请专利后导致甲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不得不赔偿了事;
2、该行业在2014年之前市场较好,2014年因大环境所致,企业日子都不太好过,但乙企业依靠专利许可及维权获取了一定的收益,相对甲企业来说,在市场上更好过一些,得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通过此案件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
1、专利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授予权利人的独占权,企业要获取专利权,不管是委托代理机构还是自己申请,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从本案中可知,乙企业2012年就申请了专利,在2014年才真正让其专利发挥效用,这期间企业要申请、获取、维护其专利权,均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企业来说,不管有没有政府补贴、扶持,企业均应先期投入才能获得、维护专利权。
2、对甲企业来说,应时刻关注市场及竞争对手专利情况,在本案中,如果甲企业能够提前关注到乙企业的专利情况,完全可以提早准备,不管是提前搜集证据无效乙企业专利还是提前进行规避设计,避免落入乙企业专利保护范围,都可避免自己陷入被动。而且,笔者从实际情况分析也发现,如果甲企业进行规避设计,很容易跳脱乙企业的专利保护范围。
厦门多诺知产 案例二:
泉州丙企业于2014年申请某工艺品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于2015年授权,2016年初丙企业发现同位于泉州地区的丁企业接到国外一客商数千万大单,该客商原来是打算找丙企业下单的,于是丙企业向泉州中院起诉丁企业专利侵权,笔者同法官去丁企业取证发现,丁企业的产品属于对丙企业专利的进一步改进,并不落入丙企业的专利保护范围,且丁企业于2016年也申请了自己的专利。
在该案中,笔者了解到,丁企业的改进型专利实际上丙企业在2015年已研发出来,但丙企业认为其已经有了2014年申请的专利,所以不需要再申请后续改进专利,经笔者给丙企业解释了改进型专利与丙企业专利的不同后,丙企业懊恼不已。
案例剖析:专利申请要有持续性,并不可以一劳永逸,企业在发展,研发在持续,专利申请也要持续进行,要想持续开拓市场一样持续的进行专利申请,并在需要的时候让不同的专利发挥不同的效用,否则将像本案中的丙企业一样追悔莫及。
案例三:
泉州戊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多个实用艺术品于2012年进行了版权登记,从2013年开始,陆续在展会及互联网上发现浙江戌企业的侵权行为,于是从2013年开始在浙江起诉了戌企业多次,每次均胜诉,但因地方保护等各种原因均未能执行,为此戊企业很是懊恼。
笔者与戊企业沟通后发现,虽然戊企业为维权花去了不少资金及时间成本,也未获得法院执行,但戊企业并未后悔进行版权登记及维权,这是因为,虽然花了不少成本,但也有效净化了市场,戊企业登记的版权还是为其带来了很大的间接经济效益的。
案例分析:也许大的法律环境并非十分完美,单纯靠知识产权本身的维权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完美的收益,但拥有知识产权可有效净化市场,未市场铺路,为企业经营带来更大更重要的收益。本质上来说,知识产权还是要为市场、为企业经营服务。
厦门多诺知产
第四篇:从反应停沉浮看药品风险管理
反应停(thalidomide,沙利度胺),通用名称为酞咪哌啶酮,是医药界具有传奇色彩的药物。自从诞生到现在五十余年来,经历了太多的恩怨和是非。有过大红大紫,也遭受过空前灾难,又从销声匿迹,回到起死还生。了解反应停的沉浮,对于加强药品的风险管理,严格药品研制程序和完善审批制度,理解和认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意义,颇有教益。
来者不善
1953年,瑞士的一家名为ciba的药厂(现药界巨头瑞士诺华的前身之一)为寻找新的抗菌药物,首次化学合成了一种名为“反应停”的药物。此后,ciba药厂的初步实验表明,此种药物并无确定的临床疗效,便停止了对此药的研发。
然而,当时的联邦德国一家名为chemiegruenenthal的制药公司对反应停颇感兴趣。他们尝试将其用做抗惊厥药物以治疗癫痫,但疗效欠佳,又尝试将其用做抗过敏药物,结果同样令人失望。但研究人员在这两项研究过程中,发现反应停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眠作用,尤其对怀孕早期的妊娠呕吐疗效极佳,在老鼠、兔子和狗身上的实验没有发现反应停有明显的副作用(事后的研究显示,其实这些动物服药的时间并不是反应停作用的敏感期)。反应停从1956年进入临床并在市场试销,1957年获西德专利,chemiegruenenthal公司便于1957年10月1日将反应停正式推向了市场,很快相继在51个国家获准销售。几乎所有服用反应停的孕妇都普遍感觉效果良好,能迅速解除孕妇的恶心、呕吐、情绪紧张、失眠倦怠等症状。此后不久,反应停便成了“孕妇的理想选择”(当时的广告用语),还有人把反应停颂作妊娠反应的克星,孕妇的福音。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南美洲被医生大量处方给孕妇以治疗妊娠呕吐反应。到1959年,仅在联邦德国就有近100万人服用过反应停,反应停的每月销量达到了1吨的水平。在联邦德国的某些州,患者甚至不需要医生处方就能购买到反应停。
风险成灾难
nenthal公司一直不肯承认反应停的致畸胎性,在联邦德国和英国已经停止使用反应停的情况下,在爱尔兰、荷兰、瑞典、比利时、意大利、巴西、加拿大和日本,反应停仍被使用了一段时间,又导致了更多的畸形婴儿的出生。诉讼赔偿,药厂倒闭
1961年年底,联邦德国亚琛市地方法院受理了全球第一例控告反应停生产厂家chemiegruenenthal公司的案件。chemiegruenenthal公司的7名工作人员因为在将反应停推向市场前没有进行充分的临床实验以及在事故发生后试图向公众隐瞒相关信息而受到指控。前面提到的兰兹博士在作为控方证人提供证言时,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其它学者的病例报告汇总后如实提供给了法庭。
1969年10月10日,法庭经过近8年的审理,决定不采纳兰兹博士的证言。原因是辩方律师找到了各种理由来证明兰兹博士在作证时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showpage}
但此种说法始终未能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1970年4月10日,案件的控辩双方于法庭外达成了和解,chemiegruenenthal公司同意向控方支付总额1·1亿德国马克的赔偿金。19
70年12月18日,法庭作出终审判决,撤消了对chemiegruenenthal公司的诉讼,但法庭同时承认,反应停确实具有致畸胎性,并提醒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应以此为鉴。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至此,反应停似乎彻底结束了它为人类服务的使命。
绝处逢生将功补过
然而,早在1965年,一位以色列医生在尝试把反应停当作安眠药治疗6名患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为患麻风病后生长于患者皮肤的一种疼痛剧烈的结节,是机体对麻风杆菌产生的一种过度的免疫反应)而长期失眠的麻风病患者时意外地发现,反应停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皮肤症状。而在此之前,医学界虽然找到了可以有效地杀灭麻风杆菌的药物,但一直没有找到缓解麻风患者此种过度的免疫反应的方法。
这位以色列医生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并同时提醒医学界人士,在对反应停的副作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反应停可能对其它由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疾病也有治疗效果。为此,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反应停的临床研究。
经过大量谨慎而客观的临床实验观察,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反应停对结核、红斑狼疮、艾滋病导致的极度虚弱和卡波济肉瘤、骨髓移植时发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人们对反应停的认识开始发生了变化。
1995年,美国的两家制药公司在联合研究反应停对一种名为“多型性成胶质细胞瘤”的脑瘤的治疗效果时发现,反应停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而已知丰富的血液供应是肿瘤细胞在体内存活的必备条件,所以,科学家们又推测反应停对某些肿瘤也有治疗作用可能就是缘于其抗血管生成作用,但迄今为止,这种推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
虽然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反应停确实对某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有治疗作用,但鉴于反应停那令人恐怖的副作用,美国fda一直未批准反应停的临床应用。为此,各国科学家以及美国国内反应停生产厂家塞尔基因公司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经过34年的深入慎重
虽然反应停目前在美国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治疗癌症,但已经有很多医生在暗地里尝试将反应停用于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极度衰弱。而一些艾滋病患者也从黑市上购买反应停以治疗爱滋病导致的极度虚弱和卡波济肉瘤。据估计,在过去的3年里,已经有超过5万名美国人接受过反应停的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是癌症患者,而在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例中,也有30%—50%的患者病情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改善。
在我国医药界,对反应停也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且进展乐观,令人鼓舞。或许因为反应停曾对人们太深伤害缘故,其名称已被医药学界人士逐渐改为“沙利度胺”。在临床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我国众多皮肤科、免疫科和肿瘤科的患者正在接受着沙利度胺的治疗。
第五篇:苏州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实施细则(推荐)
普 通
苏州大学 苏大科〔2011〕19号
关于印发《苏州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学院(部)、部门、直属单位:
《苏州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实施细则》业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苏州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实施细则
二○一一年三月二日
主题词:科研 条例 印发 通知
抄送:各党委、党工委,校党委各部门,工会、团委。
苏州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部
2011年3月7日印发
附件:
苏州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地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发明创造与智力创作的积极性,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和教育部第3号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苏州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所称的所属单位是指学校各院、系、所、校机关各部处、校办企业、后勤、附属单位及以苏州大学命名的产学研联合体等一切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本细则所称的师生员工是指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工作的在编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博士后在站人员、校办企业聘用的职工,以苏州大学命名的产学研联合体聘用的职工,以及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进修人员。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的知识产权包括:
1.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商标权;
2.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3.著作权及其邻接权;
4.苏州大学校名、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
5.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学校享有或持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它知识产权。
第二章 知识产权归属
第四条 学校的名称,以学校名义申请注册的商标及其它统一使用的标记或标志均为学校的无形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苏州大学”、“SUZHOU/SOOCHOW UNIVERSITY”、“苏大”、“SU Da”以及学校的校标、校训、钟楼、方塔等标志性图案。学校师生员工在使用这些名称、商标及标志时,不得采取欺骗或有损学校形象的方式。学校师生员工有义务维护学校的名誉。
第五条 以“苏州大学”名义对外设立机构,或对外签署协议、合同等时,必须经学校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审核,并报学校校务会议批准。以“苏大” 名义对外设立机构,或对外签署协议、合同等时,必须经学校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审核,并报主管校领导批准。
第六条 执行学校及其所属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学校及所属单位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是职务发明或职务技术成果。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学校,专利权被依法授予后由学校持有。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由学校享有。
本细则所称“执行学校及其所属单位任务”完成的发明创造或其他技术成果是指:
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包括在完成科研计划课题或合同课题时所完成的及在自选课题、自筹经费完成的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发明或其他技术成果。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或其他技术成果。
3.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本校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本细则所称“利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物质条件”是指利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试验条件、场地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技术基础以及利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的名义筹集或获得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试验条件、场地等。
第三章 知识产权管理及其管理机构职责
第七条 学校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负责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负责全校科研项目的立项、成果和档案管理;负责有关知识产权合同的审查、签订和管理;负责科技保密等日常工作。凡属重大或有争议的知识产权事宜,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应及时报送校领导审批。
第八条 学校各单位在对外签订各类合同,包括科学研
究、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或转让等必须经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审查,并由法人代表及其委托的代理人签署合同书或协议。学校各单位、部门及个人均无权对外代表学校签署合同或协议。
第九条 学校及其所属单位以其持(所)有的知识产权或技术成果作为出资或入股时,应与合资(作)方签订合同,并对该知识产权或技术成果进行评估,明确知识产权所占全部出资或股份的比例,有偿使用。
第十条 学校及其所属单位派出人员,包括访问学者、进修人员、公派留学生等派出国的人员和派往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应遵守学校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不得擅自将学校的知识产权带出。他们在国外或外单位完成的发明创造或其他智力劳动成果,除与接受单位另有协议外,专利权及其他智力劳动成果权归学校或派出的法人单位持(所)有或者双方共有。申请专利等具体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来学校及其所属单位学习、进修或合作研究的客座研究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博士后在站人员,应由学校及其所属单位与其签署协议,明确他们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学习或工作期间完成的发明或其他智力成果,应归学校及其所属单位持有或双方共有。他们在离开学校及其所属单位前,须将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产品、计算机软件等交回学校,各单位有责任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并不得允许上述人员擅自复制、发表、泄漏、使用、许可或转让。
第十二条 离休、退休、停薪留职、辞职及调离的职工,在离开原单位前,必须将其在原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产品、计算机软件等交回原单位。
第十三条 我校教职工和学生凡申请非职务专利,登记非职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以及进行非职务专利,非职务技术成果转让和许可的,应向科学技术与产业部申报,接受审核。对于符合非职务条件的,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出具相应证明。
第十四条 学校各单位或个人,与国内外单位或个人进行合作研究或合作开发,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必须订有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并对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利益的分配加以约定。
第十五条 接受国内、外单位或个人委托,或者委托国内、外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开发,须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应订有知识产权归属及其保护条款。
第四章 专利的申请
第十六条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应符合《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须对申请项目进行详细的文献检索,判断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对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作预
测分析。
第十七条
凡符合申请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前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其技术内容。
第十八条
申请专利的项目由发明人填写《苏州大学知识产权申请审批表》由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并附详细技术交底书。
第十九条
报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审批后,由科学技术与产业部代表学校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具体的申请手续。
第二十条
发明人应积极协助专利代理机构和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完成申请过程中的各项审查工作。专利申请过程中的所有往来文件由学校统一管理,发明人不得自行获取、保留文件原件。
第二十一条
凡所申请专利涉及国家安全需要保密的,由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负责审查以申请国防保密专利。
第五章 资助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 学校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基金”,用以资助以学校为唯一署名单位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申请费、代理费、实质审查费、维持费、登记费和授权后三年的专利年费等,同时用于奖励在知识产权的产生、转化及产业化方面为学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该基金在校财务处设专用帐户,由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负责日常管理。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提出的基金申请获准后,学校首次支付每件专利申请、代理和审查费用的70%,另30%先由课题组负担,待专利授权后再由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拨付。
第二十四条
本校职务发明专利被授权后,由知识产权保护基金向发明人发放奖励。国际发明专利奖励20000元/件,国内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件,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奖励1000元/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奖励1000元/件。
第二十五条
专利授权后三年内该专利未能转让、实施,则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停止对该专利的维护。如发明人不愿放弃,则自行缴纳维持费。
第二十六条 凡申请使用知识产权保护基金的项目或个人,必须经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审查,报分管校领导审批。
第二十七条
对附属医院的资助和奖励,学校将按上述资助和奖励的30%进行,其余部分由附属医院自筹。
第二十八条
以横向科研项目产生的专利,按《苏州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条例》管理。
第六章 使用和许可
第二十九条
学校从专利转让和有偿使用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80%对完成该项成果的主要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剩余部分为学校管理费收入,学校提取的管理费中的15%用于二级单位科研发展经费。每项专利有偿使用费一般不低于人民币伍万元,专利转让费一般不低于人民币拾万元。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全校师生员工及其所属单位有关人员有义务自觉遵守《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及本细则的各项条款,若有违规者,依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中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追究责任,依法惩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苏州大学专利基金管理条例(苏大科技【2008】15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由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