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业绩评价体系0316.
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讨论稿)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2003年03月
目录
目录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则...............................................................................................................................1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内容...........................................................................................3 组织和职责...................................................................................................................5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编制...........................................................................................6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执行...........................................................................................8 附则.............................................................................................................................10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 1 条 为保证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广电”)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山西广电对地市公司的管理和控制,促进地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改善;落实对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特制定本制度。
第 2 条 本制度中所提到的“地市公司”指业已完成整合、并已成为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员单位的山西各地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子公司或分公司。
第 3 条 本制度中所提到的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指地市广电网络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务总监。
第 4 条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1)前瞻性: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在短期利润和长期价值创造之间取得平衡。
(2)全面性:指标体系能全面评价地市公司的经营情况。(3)独立性:各业绩指标之间相互独立。
(4)差异性:由于各地市公司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所占权重应有所区别。
(5)代表性:尽量用最少的指标反映重大的方面。
(6)过程性: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7)可控性:作为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地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工作内容必须是地市公司管理层能够控制的。
第 5 条 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的周期(参见附件一)。
(1)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分为半年业绩综合评价和年度业绩综合评价。
内部文件,注意保密
2345678910-
第二篇: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财务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可以从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等方面来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体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当前财务部门在企业整体战略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因此,对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强。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的基本原则,也即在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方法的确定以及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客观公正、科学全面、可操作等方面。
1、客观公正
首先,评价的过程要客观,不能带有主观性,整个评价既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反应财务部门的工作成绩,也要能发现财务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评价的结果要公平,既不能让人为的因素干预到整个评价过程,也不能让个人的情感影响到对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能客观公正的反应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2、科学全面
首先,评价的内容要科学全面,既不能只评价财务部门主要的工作而忽视次要工作,也不能仅仅评价传统工作而忽视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新出现的工作。其次,评价过程要科学全面,要科学全面的预计整个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方案,避免出现无所适从局面等局面影响评价的实施。
3、可操作原则
首先,评价方案要遵循可操作原则。整个评价既不能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也不能过于追求简单,而是要选取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符合现实的评价方案。其次,评价的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各评价指标要尽可能的量化,并对各种评价标准予以明确,从而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三大原则,综合考虑财务部门的具体工作,可以从如下6个方面来设定评价指标。
1、工作效益
工作效益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工作给整个企业带来的效益。由于财务部门直接管理着单位的资金,因此,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资金的使用,则可以给单位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者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对工作效益主要可以从单位时间内资金的使用成本、收益等角度来进行评价。
2、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主要是指财务部门对单位安排的各项工作响应的速度,即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工作内容,以及这种工作满足单位整体需要的程度及财务信息质量。由于财务预算、核算以及财务发展规划等财务部门工作对于一个单位影响巨大,因此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工作一般都是较为重大的事项,这就更加需要财务部门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根据财务部门的特征,可以从财务预算、财务核算等财务工作的时间长短、准确性等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3、工作协调性
工作的协调性是指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配合的程度,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以及资金链走入了企业整体价值链,当前财务部门的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帮助各部门报账,而是发展为全面的为各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这就要强调工作的协调性。具体而言,根据财务部门的特征,可以从财务信息化水平,沟通联系机制是否完善,事后财务信息的反馈质量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4、工作的保密性
财务信息是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商业秘密之一,即使是对于上市公司这种需要对外公开财务信息的企业,也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对会计信息予以披露,在这之前应该予以严格的保密。因此,工作的保密性也是财务部门重要的工作业绩。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保密制度的完善程度,员工保密意识的强弱,日常保密措施的完善程度,财务信息泄密应对机制的完善程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5、财务的安全性
财务的安全性即企业要在尽可能的提高财务收益,降低财务成本的同时确保资金链不会断裂,以及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情况,企业短期内的应对能力。在具
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从财务部门对公司各项投资、筹资、资金调度等财务活动的风险预警机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财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方面来评价。
6、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凸显,作为外界了解企业重要的渠道——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当前全球性重大事项频频发生,这些事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影响的广度也不断扩大,且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财务部门的社会责任更显重大。具体而言,可以从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真实、准确的提供会计信息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取对于最终的评价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综合多种方法的优点,如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1、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当前主要有:图形等级量表法,这一方法是在特定的取值范围对对特征要素进行评价的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目标管理方法,这一方法是通过设立具体的目标并对目标进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但它没有突出质量方面的因素;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这一方法是通过对关键指标的评价来评价整个业绩,它抓住了评价的主要方面,但也可能忽视一些当前认为不重要但长远来看很重要的指标;基于投资回报分析的方法,这一方法已经综合考虑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且能较为方便的获取评价的数据,但它没有关注一些长远的发展指标;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这一方法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来对业绩进行评价,这也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2、财务部门业绩评价方法的选取
考虑到财务部门业绩评价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在综合上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进行具体的评价。实施模糊综合评价法。
首先,在利用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度量赋值的方法,如采用Likert等级度量法,并对每一等级的标准进行描述。并建立直接评价指标一般是二级指标的评价要素集,建立权重集(即各指标的权重,一般而言,该指标重要性越大,其权重也就越高,而对于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专家确定法等方
法)。其次,根据评价者对各指标的评价结果,计算出某一评价要素评价结果的隶属度(在模糊数学中采用某一指标被评为某一等级的人数占参与评价总人数的比重来确定),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模糊关系矩阵。再次,运用模糊数学中的计算方法进行模积合成计算,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将一些定性的指标进行量化,并可以通过权重的调整来关注一些关键性的指标,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四、评价的实施
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可以从五个步骤来具体的实施。
1、确定评价组织机构及参与评价的人员
首先,企业要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并制定评价管理办法,指定评价机构的负责人,以此来推动评价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对参与评价的人进行界定,根据财务部门工作的情况,可以从财务部门自身、其它平行的工作部门以及上级领导三个层次来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单一的主体参与评价可能存在的偏差,并且财务工作也确实涉及到其它部门。
2、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在确定评价机构后,应该针对财务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为保证方案的客观、独立性,可以邀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是有关的专家对方案进行总体把关、梳理。
3、收集评价资料
收集评价资料主要是对财务部门的工作情况,全面的收集相关资料,以便供实施评价的人参考,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特别是针对一些量化的指标,或者说不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就可以直接确定评价结果的指标,要通过资料的收集来进行客观的评价。
4、具体实施评价
具体实施评价,是指挑选确定参与评价的人选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向参与评价的人介绍评价原则与方法,向其解释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的有关事项,特别是,由于一些指标是由定性的指标量化而来,因此,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定性指标量化标准,并进行详尽的描述,以便帮助实施评价的人员了解标准,并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在评价完成后,收集评价结果,对评价的结
果进行深加工,如利用上文所述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并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5、评价结果的运用
在得出评价结果后,企业经营决策层要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关责任人实施奖励或者惩罚,以此来激励责任人努力工作,或者起到惩戒作用。同时,还要根据评价结果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财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五、结语
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才能使得评价结果基本与现实相符,才能推动财务工作上水平。因此,评价工作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第三篇:长城汽车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七、长城汽车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汽车行业微利时代的到来,中外汽车厂商的竞争纷纷集中到渠道优化管理上,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研究通过对我国汽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的深入探讨,建立较为科学的汽车营销绩效评价体系,为汽车企业面对日益强大的营销网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进行营销绩效评价提供解决方案和参考建议。评价主体:长城汽车公司经营管理人员
评价目标:对企业内部各管理层面及其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评价,以形成有效地约束和激励机制。
评价客体:长城汽车公司 评价指标:
1)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经营目标,如收入,利润等,这些指标的重要性不置疑。但财务指标只有经过一定的会计期间才能通过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出来,所以在时间表现为明显的滞后性,但仅用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全面的。
2)客户方面的指标
客户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只有赢得客户的认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体系里,在经营过程中,要充分满足客户的要求,让客户满意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在内部的业绩评价中,客户的概念应从广义出发,纪要包括企业的终极客户,也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客户。如企业的内部下一步工序时尚一道工序的的客户。
3)内部经营过程的指标
企业的内部经营在企业的发展规划里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内部经营。是指企业内部各种活动效率方面的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活动。
4)创新学习指标
学习与成长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如今已经越来越为管理者所认同。在当今全球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灵活、不断学习与创新的企业将会创造持久的竞争力。
评价标准:历史标准、竞争标准
历史标准是企业根据过去的业绩制定的标准。竞争标准是企业基于竞争战略的需要而制定的评价标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必须关注外部的竞争对手的变化,学习竞争对手的变化,学习竞争对手的长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
第四篇: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分析
作者:季士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经营者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基础问题就是业绩评价。文章指出了现行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评价经营者业绩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模版]
【摘要】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财务 会计 改革 发展 的30年,30年中我国 企业 的业绩评价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演变过程的回顾,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发展阶段;回顾与展望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 的改革开放已经历经了30年的时间。我国的 经济 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财务会计改革也经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协调、趋同到等效的发展过程。作为财务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业绩评价也历经了不同的演变过程。本文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
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而逐渐走向成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实物量考核阶段(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实物量考核为核心。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只是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而存在的经济单位。在此情况下,政府评价考核企业业绩采用的方法是对照指令性生产计划,以“产品产量”、“企业产值”为核心内容。这一评价方法在当时对提高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缓解物资供应紧张局面、建立较为完善的 工业 体系和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方面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以实物产量为主的企业考核方式,导致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许多企业为了提高本企业的地位,扩大经营者本人的业绩,都有一种总量扩张的冲动,千方百计地争资金、争项目、争资源,不计成本、重复建设,技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二)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
此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1979—1982年的放权让利,1983—1986年的利改税,1986—1991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让利时期,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以产值和利润考核为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初步拥有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管理还没有完全摈弃行政管理和计划控制,但已开始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是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单一指标考核方法已不再适应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管理,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开始为各方面所接受。198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同时规定从中选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为综合记分卡,即通过报告期指标与基期指标逐一对比,判断企业经营改善、持平与退步情况,然后进行打分,计算 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这种方法避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并解决了从总体上评价反映经济效益的各方面因素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没有将考核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划分;二是只是简单地进行 历史 对比,容易导致“鞭打快牛”的现象,越是基础差的企业越是容易得高分。所以,这种方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淘汰。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尝试并没有解决国家作为所有者在充分信息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问题,反而是企业经营者利用经营自主权不断侵犯所有者的权益。为克服承包制的弊端,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曾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八项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制定综合评价方法,这8项指标并没有在企业考核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因为对绝大多数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主要还是考核企业承包计划的完成情况。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所采用的单纯以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为考核内容的考核方法,客观上诱导了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企业为完成业绩即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不惜将大量损失和坏账长期挂账,使得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连年上升,经营潜亏逐年扩大。这种不健全的考核方法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袱越背越重,不同程度地陷入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 现代 企业制度建设时期。此阶段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为起点,中国开始探索建立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在 总结 了承包制的经验与教训后,中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在工业企业的考核上要淡化产量指标,强化效益指标。1992年,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产值率6项指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推动政企分开,1995年财政部公布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0项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给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进行评分。199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根据新的形势,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指标权数也进行了重新分配,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这两套系统都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的巨大进步,对纠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们也存在着相似的局限性:一是评价体系缺乏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不能引导企业避免短期行为;二是评价标准划分太粗,降低了评价实践的适应性,这导致了两套体系在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现在)
本阶段以《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的颁布为标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监管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为适应这种要求,财政部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到1997年底,初步形成了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由12项计量指标构成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框架。1998年,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又增加了定性评价因素,使指标体系由原来的12项发展为38项,形成了以基本指标为主导、以修正指标为补充与专家评议指标相结合的三个层次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根据多目标规划和非确定性决策的原理,引入了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评价反映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计量与非计量性因素,使评价结果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1999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操作细则,重点评价国有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内容,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三个层次、32项指标构成,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标志着新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2002年3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改)》。其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