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融入社会生活问题研究1
共青团融入社会生活问题研究
如今的时代,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全力实现伟大复兴的时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经济与科技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此时此刻,社会对共青团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共青团如何融入到我们的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去?首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其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发展的。所以说,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更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必须也一定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中国各族青年,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共青团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众所周知,青年发展程度是衡量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指标。所以说,使共青团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共青团组织要动员青年租金社会公平与和谐。共青团组织要从解决青少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服务青少年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发展公益事业,切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背景下,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积极引导并组织一些贴近生活的公益事业,像是我们可以组织下乡活动,支教,组建保护环境的一些组织,来保护并清理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使我们生活的生活环境更加的健康。
多样化的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取向更为多元,共青团应注重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思想引导,避免其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产生抵制思想,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很容易受互联网的负面新闻和社会的一些黄赌毒现象所诱惑,为了避免我们祖国的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收到污染,影响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很容易受互联网的负面新闻和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影响了我们青少年的思想,所以更应该发展我们共青团的作用,积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了使青少年收到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我们应该多做宣传,更好的为了我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下,一部分青少年弱势群体也在逐渐形成,针对这部分青少年群体,共青团要付诸更多的关心与安慰,和精神鼓励,共青团要促进青少年的教育公平,近年来也确实广泛开展希望工程、贫困助学、手拉手等活动。使这些弱势青少年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青少年的安全意识与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点出发,共青团在企业和其他单位中广泛开展青年安全责任岗位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活动:预防道路安全意外伤害知识竞赛活动,少年儿童平安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等宣传青少年安全,帮助青少年提高学法守法用法,加强社会监督,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
努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一是以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以“温暖工程”“三下乡”开展了500余人次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二是依托社会劳动保障局,创立青年就业信息平台,为青年就业提供分类指导,有组织的输出青年100余人。三是培养一批青年致富带头人,积极引导青年投身新农村建设,创建农村青年专业协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青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青年创业在恢复创造优化经济环境。
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和谐发展”实践。一是积极倡导青年率先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通过“十八岁成人仪式”、“青少年文明公约行动”等活动载体积极组织青少年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争做明礼诚信的新一代青年。二是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通过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义修、义诊、义务劳动等方式引导青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三是帮助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青少年清扫北辰森林公园,举行“环保节约我先行”知识竞赛、主题团队会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培养和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增强环保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在构建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定好位、担好责。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表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这些话表明青年的特质、肯定青年的激情风貌、强调青年的作用,其间包含着我们党谋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青年工作立场。共青团要正确把握党的青年工作立场,准确掌握党与青年工作互动的基本规律,系统总结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始终按照党的要求团结凝聚青年、培养和教育青年。
当代青年鲜明的时代特征,决定共青团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大有作为。当代青年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代青年的思想状况有许多鲜明的特点,烙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群体分布、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共青团要坚持从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出发,审时度势,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尊重青年的特质,设身处地为青年着想,始终从青年的实际出发开展团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把青年始终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宁波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探索眼下,社会管理创新是个热点话题。作为群众团体的共青团组织,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索一条投身社会建设新路,使团的组织焕发全新的生机和活力,是摆在团组织面前的一道全新课题。
在此过程中,宁波共青团通过购买服务和政策支持,丰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引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实现志愿服务项目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有机衔接,在加强和创新青少年事务管理中进行实践探索,体现出自身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新价值。
除了要服务我们的青少年以外,共青团还注重其他方面的服务与建设。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共青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交替,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1亿人左右。他们在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城市易、融入城市难的问题。今天,全国政协常委、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王晓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大会发言建议:“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王晓在发言中说,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是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推动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有了明显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难题。当前,由于代际转换引发的收入与闲暇、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劳动强度、与工作条件、与职业发展之间选择的变化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新生代农民工在稳定就业、稳定生活和健康心态等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融入城市生活,并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有效衔接的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共青团中央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案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和问题,在稳定就业、稳定生活和健康心态等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收入之外,更看重闲暇与精神愉快程度,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条件有更高的要求。团中央因此建议,全社会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社会偏见,突出平等和相互尊重;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要在心理、文化、法律等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具体的帮助。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共青团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们也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努力做好社会主义下党给我们的任务与挑战。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更好。
第二篇: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各庆祝妇女节的报道中意求深远的是“和谐家庭”、“好婆媳”受表彰(本报3月10日3版《多姿多彩庆“三八”》)。虽说是民间的评比、表彰,但事关家风、村风、民风,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在判断社会事务时所需恪守的道德根基、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3个层面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梦想,看似与我们有些遥远,却昭示着底线,实际与我们息息相关。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一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就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迷茫。本报“美在身边”栏目中刊登的人物与故事,看似平凡、琐碎,但真实地发生在你我身边,都传递着真善美。“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正是平淡的琐碎小事,日常的凡人举措,普通的社会生活,折射出国家、民族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领导干部的言行作为,决定着社会的风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融入社会生活,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有的领导干部台上说反腐,台下照贪污;表面重申明规则,暗地照行潜规则;人前表拆违,背后又建违„„上行下效,在这样的“引领”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吹了个泡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融不进社会生活。只有领导干部带头照镜正衣、洗澡治病,从自己开始,严纪律、正作风、作表率,才能转变作风、树立新风。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媒体的鼓与呼绝不能缺位。作为党的喉舌,媒体要发挥宣教优势,广泛报道各种崇德向善人和事,传播主流价值,唤呼社会良知,使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同“美在身边”时时刊登各类身边坚守正道、敬业
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的人和事一样,电视、广播、网络、书报都需深入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相信只要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向上向善向美的良性互动将更多涌现,核心价值观定会成为社会主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还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健全的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暨实施“美丽诸暨”三年行动计划动员会上,市领导提出要研究制约措施,制订村规民约。通过集体研究制订的村规民约,基于传统,活化传统,与时俱进提倡做什么、反对不能做,让传统中的优秀内核通过社会动员、全民推广,融入现代生活才具生命力,才能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将成为现实。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探讨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依托、文化支撑和价值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路径,要从凝聚共识、法治规范、典型示范三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生活生活情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先进文化之魂,是引领人们崇德向善、立言立行的航标灯塔。不论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实现,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都不能光喊口号、搞“形式主义”那一套。要想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增强文化活力、凝聚人民力量的作用,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捷径,只能靠脚踏实地地贯彻,扎扎实实地落实。正所谓“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1]p103。为此,要用中华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要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警示作用,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法律化;要从小事做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
一、以情动人,修身立德,崇尚立志养心,趋善避恶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思想篱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p1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同样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凝聚着亿万儿女不懈的精神追求和对中国梦的美好向往。无论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人民情怀、“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宽广胸襟,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为政之德,无不是中国先人深沉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是他们对当时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经验总结和思想凝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吸取养分。用“夙夜在公”代替骄奢淫逸,用“鞠躬尽瘁”代替唯利是图,用“克己奉公”代替徇私枉法,用“知耻禀节”代替鄙陋龌龊。用中华文化的民族魅力和朴素情感,融情于人,寓情于理,努力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汇聚起一股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洪流,牢牢筑起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篱笆,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弘扬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用个人的小德来筑社会和国家的大德。社会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个体的不一致性,若是非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必然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当前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要允许个体在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上的高低不一。但是,这不等于放任自由,没有底线。任何时候,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区别是不能抹灭的,是非曲直是不能颠倒的,老实人不能吃亏,坏人要受到惩罚,向人民者荣,逆人民者亡,都是不能改变的。这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不可僭越的底线。要清楚地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有赖于社会的道德约束和个体的道德自觉。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好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关系,弘扬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心中有明镜,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同时,要发挥道德心灵净化器和行动指南针的作用,用知行合一的德,“引导人们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养成,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着力把扭曲的价值观矫正过来”[3],从而以个人的小德铸就社会的大德大善。
3.汇聚持久的追梦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竹有立根破岩而坚劲之志,人能“虽九死而犹未悔”。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是催人向前的兴奋剂,是团结中国心、汇聚中国情、支撑中国梦的巨大力量。当前,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挑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一些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干部由于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生活上腐化、政治上腐败、道德上堕落。一些人由于信仰缺失,崇尚个人利益和金钱至上,从而对社会主义事业置若罔闻、事不关己。这是我们的“总开关”失了灵,是我们要亟待解决的核心价值观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国之魂魄,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每一个“追梦人”都要具备的“定风珠”。任何时候,都要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补好精神上的“钙”,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相信“乘风破浪会有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抵御艰难险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铸就辉煌中国梦。
二、以法束欲,检身自律,坚持三省吾身,慎独慎行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去,用法律的力量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树立全民的“法治信仰”。
1.运用法治思维,做到于法有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复杂的工程,光靠伦理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拿起法治这根“带电的高压线”,在硬性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共同守则予以遵循。要将“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融入到制度建设中去,使制度本身既具有公正性又具有严明的纪律性,又使制度的实施能够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合理的赏罚机制、考核机制和培训机制,惩恶扬善、奖廉惩贪,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做到重大改革、重大议题和重大判断都“于法有据、于法有理”。一定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上下对称”,从而为法治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树立法治信仰,严于律己。习近平同志曾经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p273。人心也是最大的法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自觉树立起法治信仰,做到人人心中有杆法治的秤,促使人们从“他律”走向“自律”。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和思想境界,坚持“三省吾身”,每天“照照镜子、洗洗澡”,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行,少一点利益薰心的诱惑,多一些克己奉公的执着,坚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体公民要养成良好的法治习惯,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学法,日常守法,遇事用法。我们要以法约束自己,讲规矩,守礼节,绝不“越雷池半步”,脚踏实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下去,贯彻下去。
三、以行示人,落实细小,做到上行下效,清风劲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人们的自觉践行,空谈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必须从小事做起,于细处着手,克服困难,创新方式,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吹遍千家万户,润泽每一个人。
1.健全领导体制,树立先进典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航人”。当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会、进家庭、进学校,关键在党,成败在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建立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强化党委领导,加强社会协调,督促单位落实。其次,党员干部要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不断完善自身,做好本职,奉献社会与人民。再次,各级党组织要本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把道德修养、思想觉悟、诚实守信等指标,纳入到党员干部的政绩考核、任用选拔和日常学习中,加强党风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吃苦、为人民的好队伍。
毛泽东曾经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一个榜样胜过于书上二十条教诲”[1]p89。要不断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和道德标杆。通过“感动人物”“十佳青年”“文明单位”“诚信单位”等评选活动,将一些先进的人物和他们的典型事迹挖掘出来,通过在社会上的广泛宣传与倡导,让人们了解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先进事迹,激励人们效仿他们、学习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努力创造一种讲正气、崇德善、乐奉献的和谐社会新风尚。
2.加强载体建设,营造主流生活情境。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我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种形式植入书本、网络、电影、动漫等载体中,加以传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核心思想以文字、符号、图像和影视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以方便人们记忆与理解,从而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会、进家庭、进学校的有益途径,开拓传播渠道。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心中有榜样”,分清好人与坏人,辨别是非善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园生活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本、融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各单位、各部门、各企业的向导作用,贴近群众,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从细处着手,于实处用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每一个宏图远志,都需要具体的支点;每一个瑰丽梦想,都需要现实的落点。”[1]p1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就要从细处着手,于实处用力。首先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十三五”规划,将其融入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文化自由、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青年教育问题、人民住房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群众养老问题和就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凝聚、社会的稳定和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必须要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征和思维共性,根据他们职业、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向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清楚地知道,只有解决好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才能落实好一群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最终才能形成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从而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惠及百家。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3]袁新涛.习近平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责任编辑马永义
第四篇:《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观”、“全纳教育”、“挖掘潜能”正日渐成为现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聋哑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融入主流社会也就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在开始《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以来,积极组织研究活动,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现实。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⑴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教育理念,全力创设和谐人文氛围。
⑵探索和形成聋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系列目标、内容和途径,以及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⑶提高聋生生活能力,以促进聋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⑷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聋生由于听力缺损,造成他们个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等综合素质低下,使他们认知能力偏低,缺乏必要的自信性,学习理解能力差,学习无兴趣,在知识学习、理解和运用上出现健全孩子少有的问题和错误,自主地获取知识,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些问题与我们日常设计的教育活动脱离聋生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实际,没有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不无关系。因此,在前半阶段我们主要是通过引导广大教师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深刻体会生活教育对聋哑学生的重要性,进而把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知识学习的过程,注重课余生活的指导,注重道德情操的熏陶,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新起色和新提高。
3、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加强生活思想学习,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组成员的素质高低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开展科研活动。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依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以建立“行知式”的师资队伍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习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了《陶行知读本》、《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课题研究方案,积极开展理论研讨,促进思考,树立正确的科研动机,形成了人人主动学习、个个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通过自学和集体学,选学和重点学,使我们明确了“教育即生活教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提高了对“行知教育思想”的内化,把课题分解成12个子课题,明确分工,责任到位,实施落实。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各子课题组都完成了中期目标任务,形成了子课题中期专题总结,并提交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
⑵开展课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课题领导小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课题开题时邀请市陶研会张会长来校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报告会、还组织全体教师前往安徽歙县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今年上半年,又组织全体教师去南京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走访参观,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一切为聋哑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增强了科研意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去年下半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以“读陶行知论著、学陶行知思想”的教师读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研读一本(篇)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著。为促使教师能经常性地进行业务学习,教科室又提出了 “每月论谈”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研讨和论谈。活动中,广大教师都能本着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指导、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根植于教学实践的理念,引导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漫谈。大家针对某一专题,各述己见,集思广益,努力寻求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途径。
今年初,我们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陶研会发起的《行知教育论著百篇》读书征文活动。通过活动,广大教师人人写读后感、教育反思和专题论文,并在课题组内开展研讨,交流经验,相互学习。
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先进的教育理论深入到了每一个教师的心灵,支撑起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确保了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结合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合作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⑶加强相互听课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年多来,我们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实践,以教育科研推动教师对课和课堂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要听5节课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我们还动员青年教师积极报名参与省、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级各类技能赛事,让年轻教师在竞争的环境中得到催化,勇于奋进。今年以来,我们又提出了建设学科领域的口号,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育研究深入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之中,使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为每一个到校学习的聋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在2006年下半年的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我校钱贤纱老师获得省一等奖,谢蓉和朱苏娜老师获得三等奖,其中钱贤纱老师在全国比赛中又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无锡市聋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课中,朱苏娜老师获一等奖,陈伟星、时舜伟老师获二等奖。通过这些活动使我校课题组教师驾御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
⑷广泛开辟宣传阵地,不断陶冶道德情操。
陶行知生活理论是我国教育史册中一个重要的篇章,但是,我校师生最初并不十分了解,为了让广大师生了解陶行知,学习陶行知,我们还采用直观方法,将有关陶行知先生的图片、言论诗歌以及故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张贴在校园楼道里,学生在可见活动时就能看见、读出。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还将操场旁的过道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根据各个时段的教育需要,布置配套的“流动式”文化专栏,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张贴反映校园生活的图片资料。各班也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共青团(红领巾)园地等布置各种宣传陶行知的专栏,并设置书报夹,摆放各种课外书籍,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领略名家的风范、伟人的高尚人格,了解社会历史、天文地理和大自然的奥妙。在良好的环境中,师生们潜移默化,熏陶渐染,行为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规范。
⑸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陶先生早就指出:“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为了更好地将日常学校教育教学与聋生生活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思想,以活动促进生活,我校教师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各种可能实施的教学手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特点,培养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自理和提高自理能力,团队利用班会课进行低年级学习洗碗;洗红领巾等“露一手活动”,中年级进行“我市小小厨师”水果拼盘活动;高年级开设烹饪和动漫课。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利用兴趣组和课余时间,还组织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活动,小学部的同学下午两节课以后参加活动,有的制作丝网花、有的同学参加“小神笔”绘画活动。初、高中部的学习任务比较紧,就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参加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学校还邀请少年宫的老师来指导“小神笔”绘画,邀请民间手工艺人来校教学生制作丝网花,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花朵,学生兴趣很高,许多原本没有爱好,课余时间无从消磨的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兴趣活动中来,看着手中的小铁丝、小布片变成一朵朵艳丽的花朵,他们个个都充满了喜悦。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了生活的技能,提高了整体素质。
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由于社会群体文化氛围、道德风尚、生活环境及聋生自身的耳聋缺陷、个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聋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残疾,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由此造成心理阴影。另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开始关注自我,自我意识越强就越想肯定自己。但由于认识的局限、自身的不自信及意志的薄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更加自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聋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自信健康地成长。如各班开展“微笑给自己,自信人生”、“微笑给他人——和谐生活”“孩子,这个舞台属于你”等主题班会,还带着学生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去育红小学参加“互通心语,共享阳光”的活动,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学们接受并受到赞美时,当学生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去新西新城中店进行现场拍卖时,他们高兴,他们兴奋。因为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同伴的赞誉。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上一个档次,自己出钱去招商城买镜框包装。有的同学在义卖活动中克服了害羞、腼腆的困难。这一系列活动也让他们明确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应该自暴自弃,不应该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在这些聋哑学生身上看到了他们积极、乐观、向上、拼搏、进取的可贵精神。
4、课题研究成果 ⑴学生方面
①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转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
③提高了聋生生活能力,以促进聋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④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A、07年3月在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耿磊的书法作品获二等奖。
B、07年4月在市举办的中学生绘画比赛中有12名学生分别获奖。
C、07年5月在全国“艺术之星”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大赛中21名学生分别获奖。
D、姚波同学获无锡市文明委、共青团无锡市委评为“2006感动校园行10大真情人物”称号。
⑵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典型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课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年多来,在教育科研的带动下,一批教育科研成果也走向成熟,其中,有136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题会议交流、获奖,或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陈伟星老师被评为市属学校团工委共青团、市陶研会组织的“行知式青年”的光荣称号,谢骏校长获得学陶先进个人。2006年,学校获得了市学陶先进集体、还先后获得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巾帼示范岗等荣誉称号,还连续三次成为市文明单位。几年来的高考升学率都名列省内同类型学校前茅,办学声誉越来越好,赢得了领导和社会的赞誉。
二、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以为,研究还刚刚起步,今后还需不断深入,向更高的层次推进和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素质教育的效益。
第二,如何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科学渗透新课程理念,使“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的实验能够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并形成对不同阶段的聋教育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第三,由于聋校实际存在的“纵向长横向短” 的管理难点,造成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加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与课题实验要求的不对称,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项策略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教育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课堂教学——生活教育——回归社会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成果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活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从而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第五篇:《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观”、“全纳教育”、“挖掘潜能”正日渐成为现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聋哑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融入主流社会也就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在开始《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以来,积极组织研究活动,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现实。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⑴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教育理念,全力创设和谐人文氛围。
⑵探索和形成聋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系列目标、内容和途径,以及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⑶提高聋生生活能力,以促进聋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⑷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聋生由于听力缺损,造成他们个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等综合素质低下,使他们认知能力偏低,缺乏必要的自信性,学习理解能力差,学习无兴趣,在知识学习、理解和运用上出现健全孩子少有的问题和错误,自主地获取知识,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些问题与我们日常设计的教育活动脱离聋生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实际,没有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不无关系。因此,在前半阶段我们主要是通过引导广大教师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深刻体会生活教育对聋哑学生的重要性,进而把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知识学习的过程,注重课余生活的指导,注重道德情操的熏陶,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新起色和新提高。
3、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加强生活思想学习,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组成员的素质高低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开展科研活动。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依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以建立“行知式”的师资队伍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习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了《陶行知读本》、《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课题研究方案,积极开展理论研讨,促进思考,树立正确的科研动机,形成了人人主动学习、个个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通过自学和集体学,选学和重点学,使我们明确了“教育即生活教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提高了对“行知教育思想”的内化,把课题分解成12个子课题,明确分工,责任到位,实施落实。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各子课题组都完成了中期目标任务,形成了子课题中期专题总结,并提交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⑵开展课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课题领导小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课题开题时邀请市陶研会张会长来校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报告会、还组织全体教师前往安徽歙县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今年上半年,又组织全体教师去南京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走访参观,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一切为聋哑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增强了科研意识,为课题研
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去年下半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以“读陶行知论著、学陶行知思想”的教师读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研读一本(篇)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著。为促使教师能经常性地进行业务学习,教科室又提出了 “每月论谈”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研讨和论谈。活动中,广大教师都能本着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指导、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根植于教学实践的理念,引导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漫谈。大家针对某一专题,各述己见,集思广益,努力寻求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途径。
今年初,我们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陶研会发起的《行知教育论著百篇》读书征文活动。通过活动,广大教师人人写读后感、教育反思和专题论文,并在课题组内开展研讨,交流经验,相互学习。
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先进的教育理论深入到了每一个教师的心灵,支撑起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确保了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结合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合作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⑶加强相互听课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年多来,我们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实践,以教育科研推动教师对课和课堂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要听5节课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我们还动员青年教师积极报名参与省、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级各类技能赛事,让年轻教师在竞争的环境中得到催化,勇于奋进。今年以来,我们又提出了建设学科领域的口号,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育研究深入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之中,使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为每一个到校学习的聋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在2006年下半年的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我校钱贤纱老师获得省一等奖,谢蓉和朱苏娜老师获得三等奖,其中钱贤纱老师在全国比赛中又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无锡市聋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课中,朱苏娜老师获一等奖,陈伟星、时舜伟老师获二等奖。通过这些活动使我校课题组教师驾御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⑷广泛开辟宣传阵地,不断陶冶道德情操。
陶行知生活理论是我国教育史册中一个重要的篇章,但是,我校师生最初并不十分了解,为了让广大师生了解陶行知,学习陶行知,我们还采用直观方法,将有关陶行知先生的图片、言论诗歌以及故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张贴在校园楼道里,学生在可见活动时就能看见、读出。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还将操场旁的过道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根据各个时段的教育需要,布置配套的“流动式”文化专栏,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张贴反映校园生活的图片资料。各班也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共青团(红领巾)园地等布置各种宣传陶行知的专栏,并设置书报夹,摆放各种课外书籍,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领略名家的风范、伟人的高尚人格,了解社会历史、天文地理和大自然的奥妙。在良好的环境中,师生们潜移默化,熏陶渐染,行为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规范。
⑸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陶先生早就指出:“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为了更好地将日常学校教育教学与聋生生活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思想,以活动促进生活,我校教师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各种可能实施的教学手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特点,培养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自理和提高自理能力,团队利用班会课进行低年级学习洗碗;洗红领巾等“露一手活动”,中年级进行“我市小小厨师”水果拼盘活动;高年级开设烹饪和动漫课。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利用兴趣组和课余时间,还组织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活动,小学部的同学下午两节课以后参加活动,有的制作丝网花、有的同学参加“小神笔”绘画活动。初、高中部的学习任务比较紧,就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参加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学校还邀请少年宫的老师来指导“小神笔”绘画,邀请民间手工艺人来校教学生制作丝网花,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花朵,学生兴趣很高,许多原本没有爱好,课余时间无从消磨的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兴趣活动中来,看着手中的小铁丝、小布片变成一朵朵艳丽的花朵,他们个个都充满了喜悦。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了生活的技能,提高了整体素质。
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由于社会群体文化氛围、道德风尚、生活环境及聋生自身的耳聋缺陷、个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聋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残疾,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由此造成心理阴影。另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开始关注自我,自我意识越强就越想肯定自己。但由于认识的局限、自身的不自信及意志的薄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更加自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聋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自信健康地成长。如各班开展“微笑给自己,自信人生”、“微笑给他人——和谐生活”“孩子,这个舞台属于你”等主题班会,还带着学生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去育红小学参加“互通心语,共享阳光”的活动,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学们接受并受到赞美时,当学生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去新西新城中店进行现场拍卖时,他们高兴,他们兴奋。因为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同伴的赞誉。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上一个档次,自己出钱去招商城买镜框包装。有的同学在义卖活动中克服了害羞、腼腆的困难。这一系列活动也让他们明确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应该自暴自弃,不应该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在这些聋哑学生身上看到了他们积极、乐观、向上、拼搏、进取的可贵精神。
4、课题研究成果 ⑴学生方面 ①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转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
③提高了聋生生活能力,以促进聋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④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A、07年3月在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耿磊的书法作品获二等奖。
B、07年4月在市举办的中学生绘画比赛中有12名学生分别获奖。
C、07年5月在全国“艺术之星”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大赛中21名学生分别获奖。
D、姚波同学获无锡市文明委、共青团无锡市委评为“2006感动校园行10大真情人物”称号。
⑵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典型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课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年多来,在教育科研的带动下,一批教育科研成果也走向成熟,其中,有136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题会议交流、获奖,或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陈伟星老师被评为市属学校团工委共青团、市陶研会组织的“行知式青年”的光荣称号,谢骏校长获得学陶先进个人。2006年,学校获得了市学陶先进集体、还先后获得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巾帼示范岗等荣誉称号,还连续三次成为市文明单位。几年来的高考升学率都名列省内同类型学校前茅,办学声誉越来越好,赢得了领导和社会的赞誉。
二、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以为,研究还刚刚起步,今后还需不断深入,向更高的层次推进和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素质教育的效益。
第二,如何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科学渗透新课程理念,使“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的实验能够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并形成对不同阶段的聋教育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第三,由于聋校实际存在的“纵向长横向短” 的管理难点,造成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加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与课题实验要求的不对称,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项策略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教育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课堂教学——生活教育——回归社会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成果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活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从而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