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 unit2 Amber Room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教学
Amber Room
潍坊实验中学
高一二部 英语组 肖电芬
一、学生分析
Amber Room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英语第一个模块的学习,渐渐习惯了我的教法。虽然一开始他们觉得与初中教学很不相同(初中老师注重手把手式的语法教学),但经过半个学期后,他们适应得很快,而且还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阐述见解,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个课时。在上这一节课前并没有让他们了解太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只是由于这课出现的人名和地方名比较多,我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我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它的 warming-up部分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于是我没有采用,而使用了我自己另外准备的引入(只是花了4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这课的话题作好心理准备,也为了完成本单元的目标作了铺垫。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合理使用手中的教材,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或
增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他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学生会感到陌生,为了引起共鸣,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一起讨论。本课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文化遗产以及最后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和听录音引入文化遗产这一话题。
2.从网上下载一些琥珀屋图片并展示给学生看,分辨新旧琥珀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些生词用板书)
3.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
4.两人围绕琥珀屋设计小对话。
5.语言学习--难句解释。
6.小结文章,一是找关键线索,二是写作手法。
7.小组讨论,包括复述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学生总结自己通过
本课学习学到了什么(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策略
环环相扣,设计紧凑。先利用录音和图片引起兴趣,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细节,知道琥珀屋从形式-失踪-重建的过程,再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特色,学习用英语归纳以及复述,最后自己去小结上完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的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有关文物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课前需要准备中外文物图片以及对这些图片简短的录音描述。
五、教学过程
(一)warming-up引入
教师用 PowerPoint分别展示三幅图片以及播放有关的三段介绍录音,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只是了解图片是什么地方,位于哪个国家等。
(look at thre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ree tourist guide describe each of them.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1、3为学生所熟悉的1.The Pyramids in Egypt
2.Machu Picchu in Peru
3.The Great Wall of China 然后问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They represent the culture of their countries, so they are called______)引导学生讲出 cultural relics这个词组
接着分别说出 cultural relics的定义(学生个人观点)
(引入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有所了解,而且很有兴趣了解其它文物)
(二)Reading使学生了解Amber Room形成、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title—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Maybe it's lost)
2、为了让学生知道琥珀屋是什么样子,帮助理解文章,教师展示多张图片,新旧琥珀屋对照、外观、以及里面摆设的琥珀,金碧辉煌的琥珀屋使学生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并学会分辨新旧。
3、先给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scanning)。有目的性阅读是阅读训练一种技巧,并且提醒学生不用太多花大多注意力在人名、地名上面,而假设自己正在读一本侦探小说,集中精力探究事情的发生经过。
4、阅读后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
5、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5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5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三)Difficult points
因为只是阅读课,语言点不作详解,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分别找出 4句
难句,让学生进行解释,一一说明属于什么从句(分别有宾从、状从、定从、主从)(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l.Frederic WilliamⅠ,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Russian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 strange history.2.Once it is heated, the amber can be made into any shape.3.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at war.4.There is not doubt that the boxe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Konigsberg.(四)Summing-up(总结)
学生掌握每段大意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
1、找出与Amber Room有关的重要线索(3个人物、2个国家、1个组织)
2、分析写作手法(时间顺序及都用了一般过去时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将来进行写作训练描述某事经过时,可以模仿这篇文章的手法
(五)Group-work(task)4人小组
学生此时已非常熟悉文章内容及结构,进入用英语进行交际环节
1、复述课文,教师给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learn how to talk about cultural relics)
Fill in the blanks:
The Amber Room was made________.Frederick WilliamⅠ________.It soon became part of the Czar's winter palace in St.Petersburg.Later, CatherineⅡ________and she told her artists to________.In September, 1941,the Nazi Germany army secretly ________.After that,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________.Now Russians and Germans have ________much like the old one.2、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学生都能说出要保护文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至于怎样保护,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六)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及写一篇如何保护家乡某一文物的文章。
第二篇:高一英语必修二 unit1 reading 教学设计
Unit1 Cultural Relics Reading :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教学设计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a.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culture, state, look into, rare, vase, belong to, in search of, gift, ton, stone, melt, once, heat, design, fancy, style, jewel, king, artist, in return, reception, light, wonder, at war, remove, furniture, secretly, wooden, doubt, remain, mystery, apart, take apart
b.Important sentence style
1)In return, the Czar gave the King of Prussia 55 of his best soldiers.P2 2)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at war.P2 3)There was no doubt that the boxe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P2
4)After that , what really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remains a mystery.P2 5)I think highly of those who are searching for the Amber Room.2.Ability goals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story of Amber Room.3.Learning ability goals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cultural relics and have the sense of 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Talk about cultural relics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them Teaching methods
1.Group discussion and presentation
2.Multi-functional teaching equipment
Teaching aids
A recorder, a projector
Teaching steps Step Ⅰ Warming-up
1.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2.Have a free talk with students.3.Play a guessing game.Sh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some famous Cultural Relics, let students guess what they are.Step Ⅱ Discussio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What is a cultural relic ?”
Step Ⅲ Reading
1.Before reading.Look at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raw amber,Can you imagine what a room made of amber looks like? 2.While reading.1)listen to the tape and go through the passage thinking ab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bout the main idea,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2)Go through the passage again and try to get some details.Find out characters , years ,and places in the passage.3)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try to anwers these tow questions: a.What did these four people do to the Amber Room? b.What happened in these four years(1716;1770;1941;2003)? 4)Read Para 1 to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mber Room.5)Read Para2-5 to do the task reading.Step Ⅳ Role-play.Suppose you are a guard and the others are visitors, now try to make a brief introdction about the Amber Room.You can begin like this: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Amber Room.I’m glad to introduce the Amber Room to you...Step Ⅴ Discussion
“How should we treat cultural relics? ”
Step Ⅵ Homework
1.Recite the new words from “cultural” to “former”.2.Retell the history of Amber Room.
第三篇:人教高一英语必修2U2课后练习翻译
Unit 2 Healthy eating
1.这一饮食的缺点是包含了太多的脂肪和糖分,优点是有很多能提供能量的食品。(diet;strength;weakness)
The weakness of this diet is that it has too much fat and sugar;its strength is that it has plenty of energy-giving food.2.那个商店老板试图通过打折来赢回顾客。(win back;discount)
The shopkeeper is trying to win his customers back with a discount.3.如果你不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的话,他们是不会放过你的。(get away with)
If you don’t say sorry for your mistake, they won’t let you get away with it.4.他已经负债很久了。对于他来说,如何谋生成了个大问题。(in debt;earn one’s living)He has been in debt for a long time.How to earn his living is a big problem.5.就在我等朋友时,突然发现有个男人在离我不远处正瞪眼看着我。(spy;glare at)
When I was waiting for my friend, I suddenly spied a man not far away glaring at me.6.我不想对你说谎,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他的智力有限。(lie;limited)
I don’t want to lie to you, but I have to say that his intelligence is limited.7.专家说吃胡萝卜对眼睛很有好处。(benefit;carrot)
Experts say eating carrots benefits your eyes.8.我吃饺子时通常都会加点醋,因为醋有助于消化食物。(vinegar;digest)
I usually eat dumplings with a little vinegar, which I believe helps me digest the food.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2.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先请大家听三篇文章的片段,然后请大家说说它们的篇名和作者。A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C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提示:A段《春》,B段《背影》,C段《匆匆》,作者均为朱自清)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并不是同一类散文,《春》以写景为主,《背影》以叙事为主,《匆匆》则以说理为主。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秀丽朴素,比喻形象生动。著名作家郁达夫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文学研究会——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茅盾、朱自清、叶绍钧、冰心、郑振铎、许地山等。他们提出了“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阵地为《小说月报》。另一个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是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他们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创作主张,阵地为《创造》季刊)今天,我们再和大家来学习一篇朱自请先生贮满诗意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1.欣赏《荷塘月色》配乐朗诵。(听读时请完成以下任务:①在每一小节前标注自然段序号。②用横线划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③用浪线画出你所欣赏的精美句子或用着重号标出你感觉用得好的字词。④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⑤体味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2.说说你听读后的第一感受。(可从任何一个角度谈)3.你觉得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悦还是忧愁或是喜悦中夹杂着忧愁?4.作者的忧愁体现在哪儿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第一句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低调的情绪,一个“颇”字说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由此追问:在第一小节中体现“颇”的细节有哪些?——“月亮渐渐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说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却无法入睡,足见不平静之甚。——“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以上都是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作者的忧愁)——“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以上都是在叙述热闹有趣的事之后,突然一转,情绪又不禁消沉下来。)5.作者的喜悦又体现在哪儿呢?——“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向往美景)——“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暂得解脱)——“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暂得自由)——美妙的荷塘月色之景(清幽、雅静、朦胧、柔和)——“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热闹、风流)[在此解释一下“风流”的多层含义]——“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莲美,人也美)6.作者的喜悦中有没有忧愁呢?(有。第四问的5、6例,第五问的2、3例均为喜中夹忧的例子)7.作者的忧(即“不平静”)从何而来?——有两个源头:一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叛变;二是来自他选择的困惑——他当时既不满现实,又不能如另外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那样参加“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因为如参加革命,“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那里走》)而朱自清先生当时却不能参加革命,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在《忆佩弦》一文中这样叙述道:“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动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子,都指望我生活。’”朱自清当时已有二子三女,他要肩负起为夫和为父的责任,他不能置妻子儿女不顾而投身于革命,甚至为革命而牺牲,而他内心里又对他所处的社会十分不满。不满于现实,而又不能改变现实,作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心能宁静吗?难怪作者说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一团火”。他想借荷塘月色暂且摆脱心中的烦恼,虽然荷塘月色很美,虽然荷塘边的蝉声、蛙声十分热闹,虽然采莲的盛况令人向往,但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作者“猛一抬头”,又回到了带给他无限烦恼的现实。尽管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喜悦是淡淡的,所写的忧愁也是淡淡的(写喜也是为了写忧),但我们透过字里行间仍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正是这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使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和民主战士,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我们“应该写朱自清颂”,因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板书: 淡淡的喜悦 不满于现实,一团乱麻 夹杂着 而又 淡淡的忧愁 不能参与改变现实,一团火
(三)整体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从教材第7页的欣赏文字可知,《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是: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内结构是:不静 ——求静 —— 得静 —— 出静如要具体些,可概括为:板书:
一、(1)夜出赏荷
二、(2——3)小径独处
三、(4——6)塘边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
四、(7——9)塘边遐想:《采莲赋》——《西洲曲》
五、(10)又回家门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需要注音和解释的词,下一堂课将作检测。2.熟读4——6小节 3.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为下一课分析作准备。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1.揣摩语言,体味动词运用的准确和叠词运用的精妙,学习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讨论联想《采莲赋》《西洲曲》的意义和作用3.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可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幽僻(pì)弥望(mí)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羞涩(sè)倩影(qìng)梵婀铃(ē)妖童媛女(yuàn)敛裾(jū)鷁首徐回(yì)2.解释下面的词语:蓊蓊郁郁 田田 袅娜 风致 丰姿 倩影 一例
(二)揣摩语言(回顾第一课时在书中所画的语句,然后分类欣赏)1.动词欣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使月光产生了一种动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轻柔之美)——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写出了月色的皎洁和清纯)——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笼”既写出了月光覆盖之广,又给人以朦胧之美)——(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叠字欣赏:朱自清的散文爱用叠字,这个特点我们在他的散文《春》中已有所感觉,在本文中,叠字用得更多了,请同学们把有叠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叠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又加强了语意,使文气舒展,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一种音乐的美感。3.通感欣赏:“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简单说,就是感觉的转移。但感觉的转移要有相似点,通感实际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比喻,请找出本文运用通感的句子和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似点,并体会其作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感觉的转移有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清香”和“歌声”同属于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塘中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出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的和谐融合,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和谐优美有相似点,由此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气氛,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通感练习:每个同学当场写一个运用通感的句子,课后,每个同学再从课外读物中找三个运用通感的例子。4. 比喻拟人句的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裙”与“荷叶”形状相似,“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这个比喻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状。用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神情的词语来写荷花,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赋予物以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以“酣眠”喻月光朗照,以“小睡”喻月光淡照。此比喻十分精妙,其好有三:1、当时正值月夜人静,大多数人已入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环境;2、上文言及“梦”,下文言及“渴睡人的眼”、“妻子已熟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整个语境;3、“朗照”的深透与“酣眠”的深沉在意韵上相似,月光透过云层照下来时朦朦胧胧的,“小睡”时的人是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事理)(齐读4——6小节,再次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分析文章联想《采莲赋》和《西洲曲》的作用。(分析前先疏通文句)——作用有三: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2、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反衬作者淡淡的忧愁。
(四)总结全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月夜荷塘的美景,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1.课外选读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2.背诵课文4——6小节3.用现代文翻译《采莲赋》4.以《秋天的色彩》为题,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向一位先天性失明的成年男人介绍秋天大自然丰富的色彩。要求:a、写色彩要结合具体的自然景物,不可抽象地介绍颜色;b、不得少于三种色彩;c、300——400字左右。
第五篇:高一英语必修二Module6 教案范文
Module 6
1.interest 用作“兴趣,趣味;利息”讲时,为不可数名词;
用作“利益,福利,权益”讲时,为可数名词。
用作动词时,interest的宾语通常为人。
a question of common interest共同关心的问题the public interest公共利益
be interested in=have/show/take(an)interest in对„„感兴趣
in the interest of为„„的利益,为„„起见
hold one’s interest吸引住某人的兴趣lose interest失去兴趣
with interest有兴趣地,津津有味地interest sb.in sth.使某人对某事感兴趣
2.argue/debate/dispute/quarrel 四者都含有“辩论”的意思。
(1)argue着重“说理、论证”和“企图说服”。
I argued with her for a long time, but she refused to listen to me.我和她辩论了好久,但她还是不听
(2)debate着重“双方各抒己见”,内含“交锋”的意思。
Whether he will be elected as chairman is still disputed.他是否当选为主席,仍然有争论。
(3)dispute指“激烈争辩”,含有“相持不下”或“未得到解决”之意。
They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 over the matter.他们因为这件事而争吵。
(4)quarrel争吵;吵架,表示因不同意或不喜欢而产生的激烈争论。
We have been debating about the issue.我们一直在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3.entertain vt.使娱乐,使快乐;招待,款待
entertain sb.to sth.用„„招待/款待某人entertain sb.with sth.用„„使某人快乐
entertainment n.娱乐,文娱节目;招待,款待
find an entertainment in以„„为乐to one’s entertainment使某人感到有趣的是„„
4.But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he, more than anyone else in the history of films, understand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entertainment”.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在电影史上,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懂得“娱乐”这个词的含义。
本句是It is+过去分词+that-clause的句式。在这个句型中,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在英语中只有it可作形式主语,不用其他词。常用于该句式的动词有say, think, report, believe, hope, judge, prove, estimate, suppose等。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lace will become a paradise if people live in peace.人们相信,如果所有的人能和平共处,那个地方就能变成天堂。
It is hoped that our football team will win the game.希望我们足球队能赢得这场比赛。
5.character
(1)特征,性质,特征(的总和)
e.g.the general character 共性be different in character 有不同的性质
(2)(人的)性格,品质,骨气
e.g.build up one’s character 培养品性get a good/bad character 得到好/坏名声
She has a strong character.她性格坚强。
(3)人物,角色
e.g.I found all the characters in his play very interesting.我觉得他那出戏中的所有人物都很有趣。
(4)(汉)字,字体,书写符号
e.g.I wish this book were written in bigger characters;these are too difficult to read.我希望这本书的字大一点就好了,读起来很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