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战国末期,秦国进攻赵国。赵国老将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期相持。后秦军散布廉颇要降秦的谣言。赵王上当,派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冒险出击,结果赵国大败。①材料中讲的是哪一次战役?在哪一年?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
②这次战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③材料中赵括的失败对你有什么启示?
我们不能象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只啃书本,要结合实践,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学以致用。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①“秦王”指谁?
嬴政
②“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天地四方
③此话是什么意思?
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④秦统一有什么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读图回答:
①图(1)中的人物是谁?如何评价他? 此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秦始皇。评价:他是秦朝开国皇帝,是突出历史功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图(2)和图(3)反映了秦朝哪些方面的措施? 在文字和货币方面的改革。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又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4、.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始皇
焚书坑儒.(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推行了哪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 太学(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5、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门口上写上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上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巨鹿之战
项羽
(2)下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
(3)谈一谈,这副对联对你有什么启示?
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
6、“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①上述材料中的“骞”是谁?
张骞 ②他初行的具体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138年
西域
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③材料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
“去十三岁”说明时间长;“唯二人得还”表明艰难。④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学习他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7、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大秦。(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①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
③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 ④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 ⑤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
⑥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4)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8、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汉武帝
张骞出使西域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9、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者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
西汉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欧洲的?欧洲人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
丝绸之路、丝国
10、材料一“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汉书》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历史上是什么事件?
昭君出塞
②它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昭君嫁给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叫什么?
西汉、汉元帝
匈奴
呼韩邪单于 ③ 这件事体现了统治者的什么政策?
和亲政策 ④ 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有什么意义?
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⑤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国民族关系友好交流占主导,民族融合是主流。
11、“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谴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1)文中“西域”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文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武帝”指 汉武帝
“北虏”指 匈奴
(3)“宣帝改曰都护”是指哪件事?有何意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兼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①文中的“伦”是指谁?他生活在什么时代
蔡伦、东汉 ②根据材料看他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世界意义如何?
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为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13、“„„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
麻沸散;东汉、华佗。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
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14、材料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材料二:“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①材料一是鲁迅对哪部书的评价?该书描写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史事?鲁迅为什么赞誉此书?
《史记》
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②材料二是什么意思?是谁说的? 他生活在哪一位帝王生活时期?如何评价他?
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司马迁 西汉武帝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③结合实例,谈谈这一名言对你的启迪?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像刘胡兰、雷锋、孔繁森等成千上万个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人们,他们的死都比泰山还重,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他们,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切。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可自己发挥)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5、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此诗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时期?
曹操
东汉(2)他的“壮心”是什么?
统一全国
(3)请写出与他相关的两次著名战役的名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4)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
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6、南阳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庙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① 右图中人物是谁?
他辅佐谁建立政权?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称作什么?
诸葛亮
刘备
“蜀”或“汉”
② 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 分别指什么?
“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 “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
“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敌军。③ 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功盖三分国
④ 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一个成语。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草船借箭 …
17、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
西晋后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北方战乱。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18、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原因: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答出三点即可)(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从江南变化原因中,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好的建议?
引进技术等开发大西北的建议:国家稳定;政府实行经济奖励政策;民族关系融洽;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利用丝绸之路的资源。
19、“西晋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似乎很兴盛,但是个短命王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西晋是谁建立的?建立于什么时间?统一时间?西晋何时灭亡?被哪个民族所灭?
司马炎、266年建立、280年统一、316年灭亡、匈奴 ②想一想,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皇族成员为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耗尽了西晋国力;实行民族压迫,引起反抗,被匈奴兵灭亡
20、材料一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材料二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风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融日:“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①材料一中的王猛是哪一个政权中的人物?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时间? 前秦,氐族,4世纪后期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件大事?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
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大败前秦
③由材料二中产生出来了哪一个成语?
草木皆兵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2、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中心问题是什么?
材料一:迁都洛阳;
材料二:学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今山西大同
“魏主”是北魏孝文帝
洛阳(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成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23、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政权的分立;江南地区开发。(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黄巾起事东汉瘫,群雄割据起战乱。三国鼎立魏
21、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引自《魏书》
蜀吴,分裂国家六十年。西晋代魏灭蜀吴,统一时间太短暂。东晋偏安于江南,十六国家乱中原。宋齐梁陈称南朝,三魏齐周北半边。分裂二百七十载,统一江山隋朝建。
(1)请写出三国鼎立时各国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魏:曹丕,220年、洛阳;
蜀:刘备,221年、成都;
吴:孙权,222年、建业。
(2)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是哪个政权?灭掉它的是哪一个政权?
蜀
魏(3)“西晋代魏”发生在哪一年?何时灭掉吴国?
266年
280年(4)“统一时间太短暂”西晋何时统一全国?何时灭亡?280年
316年(5)“三魏齐周北半边”中的“三魏”指哪些政权?“齐周”指哪些政权?
“三魏”指北魏,东魏,西魏。
“齐周”指北齐,北周。
2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水经注》(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
郦道元;
北魏。
(2)引文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
三峡
(3)《水经注》的性质是什么。
《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4)《水经注》的文字特色如何?
这部书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26、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他写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1)这位农学家是谁?什么时期人?
贾思勰;
北朝。
(2)如何评价这位农学家?
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3)他的著作是什么?有何重要价值?
《齐民要术》。价值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7、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
东晋,王羲之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誉?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书圣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课远古居民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2)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产生活状况: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2、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基本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1)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3)生产生活状况: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3、山顶洞人: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1)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生产生活状况: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还会捕鱼,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过氏族生活。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1、长江流域(南方)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1)时间:距今约七千多年(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生产生活状况: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耕作,种植水稻(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的房子,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黑陶,过定居生活
2、黄河流域(北方)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生产生活状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质耒耜开垦土地,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种植蔬菜,饲养猪狗等动物,住半地穴式的房子,过上了定居生活,制造彩陶(有刻画符号,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1)从事农业生产(2)过定居生活
(3)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第三课远古传说:华夏之祖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而成。它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逐鹿之战: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逐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3、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建造宫室,制作衣服,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螺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4、禅让制: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
第三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维护合法权益?
①向老师,学校,家长报告或反映情况。②向有关门报告。③向法院起诉。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4、“真倒霉!这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不及格,昨晚被我爸罚跪了两个小时,还做了一大堆家务。”玉宇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玉宇爸爸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什么规定?侵犯了玉宇的什么权利?
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员不得虐待未成年人的规定。侵犯了玉宇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⑵你对玉宇的爸爸有什么建议?
应遵守国家关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的规定,自觉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抚养义务,不得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以及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培养。
5、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有的同学据此认为,初中生违法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赞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其目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给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初中生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杀人、故意伤害、抢劫、Q###J、爆炸、投毒等都要负刑事责任。、九年级学生王某经常逃学旷课,欺负小同学。老师和家长多次教育他,可他就是听不进去。后来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闲杂人员,经常在学校聚会闹事,被公安机关拘留。之后,他仍不思悔,一天晚上,竟然持刀抢劫金项链1条,现金1000元,结果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9分)
(1)王某的行为中,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
(2)王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了什么?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后三单元重点词语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后三单元重点词语总结
16、化石吟
骸骨【拼音】:hái gǔ 【解释】:1.骨头(多指尸骨)2.挖掘出的尸体的骨头。乌有【拼音】:wū yǒu 【解释】:1虚幻;消失 2.没有。乌,通“无”。
潜行【拼音】:qián xíng【解释】: 1.谓游泳时人体在水面下游动。2隐秘的行走。裹藏【拼音】:guǒ cáng 【解释】: 被包裹在其中。
葱茏【拼音】: cōng lóng【解释】:形容草木十分丰茂。亦称:“茏葱”或“茏苁”(丛聚的样子)。
幽雅【拼音】:yōu yǎ【解释】:幽静雅致
海枯石烂 【拼音】:hǎi kū shí làn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日转星移 【拼音】:rì zhuǎn xÿng yí 【解释】:斗换星移。意思是感叹时光飞逝,事物在变化,物是人非。
17、看云识天气
峰峦【拼音】: fýng luán 【解释】:
(一)山峰和山峦,(二)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预兆【拼音】:yù zhào 【解释】: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匀称【拼音】:yún chân【解释】:均匀,比例和谐。
崩塌【拼音】:bēng tā【解释】:(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弥漫【拼音】:mí
màn【解释】:① 形容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② 漫远:路途弥漫。③充满、布满。
征兆【拼音】:zhēng
zhào【解释】:预感到的或即将出现的迹象。一霎间【拼音】:yī shà jiān【解释】: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姿态万千【拼音】:zÿ tài wàn qiün【解释】:形容容貌,姿态多种多样。
变化无常【拼音】:biàn huà wú cháng 【解释】: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18、绿色蝈蝈
狩猎【拼音】:shòu liè【解释】:打猎。
哀号【拼音】:üi háo【解释】:哀叫,因悲伤而呼号、痛哭。喧嚣【拼音】:xuün xiüo 【解释】:嘈杂,吵闹,吵杂。喑哑【拼音】:yÿn yǎ 【解释】:1.哑巴,口不能言。2.谓沉默不语。3.嘶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
静谧【拼音】:jìng mì【解释】:1.安定不动 2.没有声响。篡夺【拼音】:cuàn duó【解释】:非法地夺取。
劫掠【拼音】:jiã lûâ 【解释】:抢劫,掠夺,用不法的手段获取。酷爱【拼音】:kù ài 【解释】:某种喜好,爱好。对喜好的热衷。
弱肉强食 【拼音】:ruò ròu qiáng shí【解释】: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隐隐约约 【拼音】:yǐn yǐn yuý yuý 【解释】: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窸窣作响【拼音】:xÿ sū zuî xiǎng 【解释】:形容摩擦声等轻微细小的声音。连续不断【拼音】:lián xù bú duàn 【解释】: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夜色苍茫【拼音】:yâ sâ cüng máng 【解释】:指夜色迷茫,即模糊不清。更胜一筹【拼音】:gèng shèng yī chóu【解释】: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惊慌失措【拼音】:jÿng huüng shÿ cuî 【解释】: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开膛破肚【拼音】:küi táng pî dù【解释】:剖开膛,刮开肚(多形容家禽)。形容看个究竟,弄个明白。
津津有味【拼音】:jÿn jÿn yǒu wâi 【解释】: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断肢残腿【拼音】:duàn zhÿ cán tuǐ【解释】:形容残缺不全的肢体。
毫不犹豫【拼音】:háo bù yïu yù【解释】:说话、做事果断,很快拿定了主意,一点都不迟疑,形容态度坚决。
19、月亮上的足迹
观测【拼音】:guün câ 【解释】: 1.常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2.观察并测量。3.观察并测度(情况)。
指令【拼音】:zhǐ lìng【解释】:指导,号令。合算【拼音】:hé suàn【解释】:花费较少而收获较大。
海域【拼音】:hǎi yù【解释】:原意是指包括水上、水下在内的一定海洋区域。畅谈【拼音】:chàng tán【解释】:尽情的谈。神往【拼音】:shãn wǎng【解释】:发自内心的向往。
里程碑【拼音】:lǐ chãng býi【解释】:路边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昂首挺立【拼音】: áng shǒu tǐng lì【解释】:昂着头直直得站着.。形容斗志高,士气旺。一叶孤舟【拼音】:yÿ yâ gū zhōu 【解释】:形容漂泊在外面的人,孤寂的心情;形容势单力薄,很孤独。一叶孤舟也可以表示海上渺小的一叶船。
遥遥在望【拼音】: yáo yáo zài wàng 【解释】:遥遥,形容距离遥远 在望,形容可以看见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20、山市
黯然缥缈【拼音】:àn rán piüo miǎo 【解释】: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直接霄汉【拼音】:zhí jiý xiüo hàn【解释】: 无限接近于天河,形容山高。霄汉:云霄与天河。今意: 直直地插入云霄和天河。
风定天清【拼音】:fýng dìng tiün qÿng 【解释】:大风停止下来,天空变得晴朗起来。碧瓦飞甍【拼音】:bì wǎ fýi mãng 【解释】:碧瓦:青色的瓦片; 飞甍:飞檐。甍,是屋檐的意思。碧瓦飞甍:指碧绿色(青色)翘起来的屋檐。
21、风筝
丫杈【拼音】:yā chà【解释】:用叉状的树枝做成的工具,常用来叉衣服至高处或摞草堆;树桠,枝丫。
憔悴【拼音】:qiáo cuì【解释】:黄瘦,瘦损,枯萎,凋零,困顿,烦恼。何苦将钱去买憔悴,白折了五百两银子,又送了五条性命。--《二刻拍案惊奇》 肃杀【拼音】:sù shā【解释】: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凋落。诀别【拼音】:jué bié【解释】: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荡漾【拼音】:dàng yàng【解释】:飘荡,起伏不定。嫌恶【拼音】:xián wù【解释】:极度反感或厌恶。笑柄【拼音】:xiào bǐng【解释】:让人取笑的材料。可鄙【拼音】:kþ bǐ【解释】:让人看不起。什物【拼音】:shí wù【解释】:泛指日常应用的衣物及零碎用品。惊惶【拼音】:jīng huáng【解释】:1.亦作“ 惊皇 ”。震惊惶恐;惊慌。瑟缩【拼音】:sè suō【解释】:身体因寒冷、惊恐等而蜷缩、抖动。傲然【拼音】:ào rán【解释】:高傲地,有时用褒义,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虐杀【拼音】:nüè shā【解释】:虐待使人致死,也指用残酷手段杀害人。宽恕【拼音】:kuān shù【解释】: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 【拼音】:huǎng rán dà wù 【解释】: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苦心孤诣 【拼音】:kǔ xÿn gū yì 【解释】: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22、羚羊木雕
怦怦【拼音】:pēng pēng【解释】:1.心急貌;心跳貌。树杈【拼音】:shù chà【解释】:树木的分枝处 寒战【拼音】:hán zhàn【解释】:具有肌肉收缩和痉挛性发抖,冷得全身发抖(如发烧前的寒冷)
23、散步
嫩芽【拼音】:nèn yá【解释】:刚萌发出的芽,非常娇嫩。形容刚出生而柔弱的生命。拆散【拼音】:chāi sàn【解释】:使家庭、集体的成员分散。霎时【拼音】:shà shí【解释】:极短的时间,片刻。水波粼粼 【读音】 shuǐ bō lín lín 【解释】: 形容水面明净。
各得其所 【拼音】:gâ dã qí suǒ 【解释】: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24、散文诗两首
匿笑【拼音】:nì xiào【解释】:暗中偷笑,掩口暗笑。祷告【拼音】:dǎo gào【解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并蒂【拼音】:bìng dì【解释】:1.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拼音】:huā ruì【解释】:1瑞雪。2.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菡萏【拼音】:hàn dàn【解释】: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攲斜【拼音】:qÿ xiã 【解释】:1.邪曲不正。2.倾斜,歪斜。慈怜【拼音】:cí lián【解释】:1.爱怜。
荫蔽【拼音】:yīn bì【解释】:遮蔽;隐蔽,庇荫。
26、皇帝的新装
炫耀【拼音】:xuàn yào【解释】:光耀的样子,华丽奢侈,夸耀。称职【拼音】:chèn zhí【解释】:才能与职位相称 妥当【拼音】:tuǒ dàng【解释】:稳妥适当地 呈报【拼音】:chéng bào【解释】:敬词,呈文上报。
滑稽【拼音】:huá jī【解释】: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陛下【拼音】:bì xià【解释】:下臣对统治者的尊称 精致【拼音】:jīng zhì
头衔【拼音】:tóu xián【解释】: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爵士【拼音】:jué shì【解释】:欧洲君主国的最低爵位,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列,领有爵士头衔的人。
骇人听闻 【拼音】:hài rãn tÿng wãn 【解释】: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随声附和 【拼音】:suí shýng fù hâ 【解释】: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27、郭沫若诗两首
缥缈【拼音】:piüo miǎo【解释】: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笼罩【拼音】:lǒng zhào【解释】:泛指东西被包围,护卫。疏星【拼音】:shū xīng【解释】:星星很少,很稀疏。
28、女娲造人 女娲【拼音】:nǚ wü
澄澈【拼音】:chéng chè【解释】:①水清见底。②清亮明洁。③明白。
幽光【拼音】:yōu guāng【解释】:1.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2 微弱的光。灵敏【拼音】:líng mǐn【解释】:反应灵活敏捷,机灵,敏锐。绵延【拼音】:mián yán【解释】:连续不断,很长。
神通广大【拼音】:shãn tōng guǎng dà 【解释】: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莽莽榛榛【拼音】 mǎng mǎng zhýn zhýn【解释】:形容百草丛生,草木丰茂的样子。兴高采烈【拼音】:xìng güo cǎi liâ 【解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生气蓬勃【拼音】:shýng qì pãng bï 【解释】: 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疲倦不堪【拼音】:pí juàn bù kün 【解释】:疲倦,劳累困倦。同“疲劳”。不堪,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嬉戏【拼音】:xī xì【解释】:十分开心地玩耍。哞哞【拼音】:mōu mōu【解释】:形容牛的叫声。
潺潺【拼音】:chán chán【解释】:
1、形容溪流、泉水等流动的淅淅沥沥的声音,表现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2、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3、形容雨声、水声等。眨巴【拼音】:zhǎ ba【解释】:形容人眼(睁眼—闭眼)的反复状态。红润【拼音】:hóng rùn【解释】:红而滋润(多指皮肤)。孪生【拼音】:luán shēng【解释】:指母体一次妊娠分娩两个胎儿,俗称双胞胎。痒酥酥【拼音】:yǎng sū sū【解释】:
1、形容有点儿痒。
2、形容轻松愉快的感觉。
3、形容产生某种难以压抑的强烈愿望。
情不自禁【拼音】:qíng bù zì jÿn【解释】: 禁:抑制。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模模糊糊【拼音】:mï mï hu hū【解释】:事物表达的不清晰。
踉踉跄跄【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解释】: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复习重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复习重点
第11课《邓稼先》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老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2.在写邓稼先以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3.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说”了就“做”,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4.“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第15课《孙权劝学》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