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2: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三.提升当代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把握榜样选树的标准,整合榜样教育资源

1、体现真实性,符合人性的社会性复杂性

真实性是榜样树立的首要标准。选树榜样时,力戒将榜样形象、事迹等过渡修饰和拔高,而是呈现给教育者一个真实的、合乎人情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人格的榜样。另外,更需要为教育者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未经修饰,然而,他们自身的德性.-和生活中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必然会福射到周围,影响周围的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地方用以容纳人性中的美好,因此,整合来自青少年生活经历中的榜样,以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激励青少年,使他们心向往之,进而乐意为之。

2.体现效仿性,满足他人的利益需求

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时,首先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具体而言,要遵从个体的模仿规律为青少年选树榜样。2所以,对于年龄较低、知识水平不高的青少年,可以为其树立形象生动、行为直观的榜样,选择书本中出现的榜样形象、生活中的同学、教师等,以这些榜样行为的直接示范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年龄较长、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青少年,可以为其树立社会杰出人物、英雄模仿等,注重以榜样精神激励、引导他们。其次,榜样的树立要有针对性,榜样的形象不是越高大越好,而是要针对青少年的需求选择适a的榜样,即选择的榜样要针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问题,能给他们带去帮助和教益。

3、体现先进性,反映人类的先进品质

榜样的先进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而言,只要在才能、品质、态度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优于他人的人物,都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榜样。也就是说,只要有优点,就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然而,当教育者在推荐一些英雄榜样,并述说他们的先进事迹时,他们的品质体现的崇高性,反映的是人类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先进性的最高层次。何为崇高?崇高作为一个形容词,是雄伟高大的意思;并且它又属于审美范畴的一种,表示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层面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榜样所具有的崇高性表现出来的美感可以引发人们对榜样的崇敬,从而效仿学习。由此,在选树榜样时,要坚持“平民性”和崇高性相结合。所谓的“平明性”,即要拓展榜样选择的范围,坚持只要有优点就值得学 >」的素朴的榜样学 >」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理论上而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榜样,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青少年的优点,创造“人人是榜样”的境界,形成青少年间良好的互相学>」的氛围。当然,榜样教育也要坚持的一定高度,将那些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英雄模范等推荐给青少年,让他们在崇高精神的熏染下提升己的精神境界。

4、体现民族性,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传承性,体现在榜样上,不仅表现在榜样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是在民族传统美德上的继承发展,也表现在一些反映民族传统美德的榜样即使历史悠远依然成为教育资源,如教师、家长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儿童要互相礼让。具体而言,第一、教育者需要认真整理传统的道德榜样资源,剔除那些过时的榜样,选择那些具有较强可学习性,可模仿性的榜样人物。第二、寻找青少年身边的体现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因为时代在变化,当时那些榜样的言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难以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挖掘新的榜样以新的形式诠释传统美德。

5、体现时代性,吸纳时代的优良精神元素 ,榜样必须是真实的,符合人性的,体现的是榜样的“真”;是可以模仿的,要能满足社会和人的利益需求,体现的是榜样的“善”;必须是先进的甚至是崇高的,包含人类的优秀品质,体现的是榜样的“美”。而榜样的选择又必须传承民族文化的和吸纳时代精神的,概括之,榜样的选择必须是拥有“真善美”品质的,这是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标准。而民族性、时代性的人物形象则更易为该民族、该时代的人所效仿,是榜样选树的充分条件。

(二)坚持榜样教育原则,引导青少年榜样选择

1、注重榜样教育的生活性,贴近青少年生活世界

榜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进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并引领他们向往理想生活”是指向青少年生活本身的。因此,青少年通过榜样学习要想获得“德性之知”的生成,则榜样必须来源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对于榜样教育而言则要注重践履性,即在生活的实践中开展榜样教育。因此,需要帮助青少年尽可能发现身边人物的优点和长处,引导他们以周围的人物为榜样。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深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创设青少年与榜样人物良好互动的情境,让青少年在观察榜样、与榜样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优良品质,进而自觉认同、效仿榜样。

2、坚持榜样教育的崇高性,与崇高精神对话

引导青少年选择人类崇高精神的代表——英雄、道德措模、优秀伟人等。如此,才有可能帮助青少年使自我走向更高的精神台阶。然而,由于青少年与一些英雄、道德楷模、优秀伟人等榜样存在着层次的差异性,导致其容易对这些榜样行为或事迹的不认同或虚假认同,因而不能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弓丨导青少年选择崇高榜样的可行方法是倡导他们与崇高精神对话。一方面教育者在引导青少年向某一榜样人物学习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榜样人物所处年代的具体特征,深入挖掘榜样行为背后的精神实质,因为崇高的榜样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而永恒的。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从其崇高精神中汲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

3、体现榜样教育的层次性,选择契合个体的榜样

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榜样,也需要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一方面,要使青少年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榜样的选择要针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的问题,而不能仅仅凭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如此,才能通过榜样学习有所提高。另-方面,对于已经选择了不适合甚至不良的对象进行模仿的青少年,要使他们了解自己正在追求的是什么,他们还可以或应该追求的榜样有哪些,不同的追求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等,使他们在比较中选择契合自己需要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榜样。

4、展现榜样教育的多样性,化偶像为榜样

在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和多向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榜样内涵外延的日益丰富和榜样形象的多样化。有研究者认为,现有榜样教育提供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总共有四类:(1)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历史伟人等;(2)社会各领域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3)教师、家长等成人榜样;(4)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可见,榜样教育已体现多样性的特点。然而,在大众媒介时代产生的各类明星人物,不管我们是够意识到或是否承认,他们都对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崇拜的偶像。因此,榜样教育需要开发新的榜样资源,即将那些德艺双馨的明星人物纳入榜样行列,成为新的教育资源。如香港的教科书《中国语文》便将香港影星周润发的成长史作为其中篇目,激励青少年像周润发一样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三)遵循榜样学习机制,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1、激发兴趣、唤起认知的“认知性榜样教育法”

认知性榜样教育法的重点在于使青少年对榜样感兴趣,并能记忆榜样相关信息、全面理解榜样精神。因而可以从激发青少年对榜样的兴趣入手。具体而言,第一、对于那些教育者想要推荐给青少年的榜样,教育者可以选择“曲折前进”,而不是“单刀直入”,即不是一开始就把这些榜样形象和榜样事迹呈献给青少年,而是可以通过呈现给青少年关于榜样的趣事轶闻、电视电影或者相关书籍等,尽量引发他们对榜样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活泼的相关活动,如组织编办关于榜样的报纸、开展榜样相关知识的竞赛等,让青少年全面了解榜样。第二、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青少年自由展开讨论,对这些榜样的行为、事迹、精神、值得学>J的地方等发表意见,然后教育者在旁引导、总结和归纳,凸显需要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行为和榜样精神,加深对榜样行为和精神的认识。第三、鼓励学生效仿榜样,既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榜样使榜样形象再具体化,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能体现榜样精神的一些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做中学”,在行为屮对榜样精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价值辨析,引导认同的“认同性榜样教育法”

采用价值辨析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宽容理解。对于青少年已经做出的一些低俗甚至错误的选择,教育者要予以宽容和理解,让学生因受到理解和尊重而愿意敞开心扉。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帮助青少年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此过程中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和提升。这是“认同性榜样教育”的第二步。与青少年进行对话,要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类似谈心甚至闲聊。对话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引发青少年价值观外化,在评价、引导的基础上使青少年纠正或提升原有价值观并内化,再通过启发青少年想象学习一些好榜样会有的结果并鼓励其行动的方式外化,这一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真诚接受并内化优良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从而达良好的榜样教育效果。

3、情感体验,引发共鸣的“体验式榜样教育法”

对话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引发青少年价值观外化,在评价、引导的基础上使青少年纠正或提升原有价值观并内化,再通过启发青少年想象学习一些好榜样会有的结果并鼓励其行动的方式外化,这一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真诚接受并内化优良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从而达良好的榜样教育效果。

具体到应用策略,一种方法是使榜样和青年处于真实的同一情境屮,促进青少年自我角色体验。一方面,使青少年亲身“见过”榜样。如在青少年生活中寻找榜样,开展榜样教育。选择学校中具有优秀德行的教师,如那些棘棘业业、关心学生的教师榜样,使青少年在教师的流畅生动的上课中、在教师的关心鼓励中体验什么是“爱岗敬业”。或者选择学校中表现优易的学生,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榜样,可以让这些学生和成绩较差但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他们坐在一起,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让后者将榜样行为和自身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家中品 质良好的父母家长,如勤劳善良的母亲,从母亲每日的辛苦操劳中体验什么是勤劳;从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怀中体验什么是爱心等。再如可以将青少年领至榜样行为发生的现场。如有些青少年崇拜刘翔,如果有条件可以将他们带领到刘翔训练的场地,实地参观刘翔的训练和生活,从而增进对榜样人物的了解,引发对榜样人物真实的情感,的更好地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亲身体验榜样行为,即效仿榜样,如要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谨慎,就要亲自参加帮助他人的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并对这一精神产生积

极的情感。因此,榜样教育要多开展公益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项目,促使青少年亲身体验。另一种方法是创设情境,让青少年体验他人角色。也就是说,创设一个榜样情境,扮演榜样,使青少年暂时处于榜样的社会位置和生活,并按照榜样的位置所要求的规范和态度行事。

4、强化锻炼,固化行为的“践履性榜样教育法”

在榜样教育中,“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榜样行为本身的直接模仿和再现,即复制性行为;另一类是在用内化的榜样精神指导自身的行为,即创造性行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一类行为的固化,都离不开行为强化和实践锻炼。在榜样教育中,“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榜样行为本身的直接模仿和再现,即复制性行为;另一类是在用内化的榜样精神指导自身的行为,即创造性行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一类行为的固化,都离不开行为强化和实践锻炼。

固化复制性行为的方式主要有社会服务和劳动教育两类。社会服务如在“学雷锋月”开展敬老院献爱心、清扣社区楼道等服务,参与者将自己当做“雷锋”,模拟“雷锋”行为;也可以开展劳动教育,即在劳动模范等榜样的带领下,青少年与榜样一起参加劳动。这两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在模仿学心中加深对榜样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认识,并在榜样影响下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持续性,要想通过一两次活动就到达到良好的固化效果无疑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两种活动方式也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们在有意识地`做好事'时很积极,因为他们从小被告知这是`学雷锋',但当有人真的处于需要榜样的情况下,他们却表现得很迟钝,有时即使发现也尽量逃避”。因此,现如今更需要加强志愿者服务平台的建设,在自然的生活中践行榜样精神,从而固化创造性行为。

5、尊重主体性、发挥能动性的“互动性榜样教育”

互动性榜样教育法,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榜样树立上,可以采取“上下结合”的互动方法。鼓励青少年推选校内外值得效仿的人,结合教育者树立的榜样一起作为“榜样谱”供青少年选择。其次,也可以鼓励青少年组织榜样学习的一些列活动,而教师则只是从旁指导,这样可提高青少年榜样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榜样活动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可以尝试创设一个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活动的平台,如通过互联网,开辟榜样论坛,让学校领导干部、任课教师、德育教师、各年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民主、平等的对话。另一形式的互动性榜样教育表现为榜样和青少年的互动。最直接的方式是邀请榜样现身说法,与青少年直接对话互动。有研究者例举北京市人大附中邀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白岩松、神州数码总裁郭为来跟学生直接对话,对话过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话题明显带有目前青少年鲜明的心理特点、文化追求和生活爱好,以及对未来、为人生的思考。“8在对话过程中,榜样人物“指点迷津”、言传身教,在行为示范和精神方面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

6、审视榜样,超越榜样的“超越性榜样教育法”

超越性榜样教育,顾名思义,指“在榜样之上”学习榜样,具体指,第一,审视地评价榜样。即在榜样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对学习的榜样做现实的评估,相对地看待榜样的价值,从而有选择性地认同榜样行为和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一改传统榜样教育为青少年提供明确的示范信息和学习内容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年龄稍长,社会阅历丰富的青少年,应鼓励他们对榜样和崇拜的偶像进行理性判断,组织他们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等方式,发现榜样的优缺点,挖掘榜样行为背后的高尚精神和先进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促使他们对榜样更深刻认知和认同。第二,实质性地学习榜样。是指在榜样教育中要超越对榜样具体行为的机械性模仿,实质性地学习榜样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将榜样精神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践行榜样精神。

(四)营造青少年榜样教育的良好环境

1、发挥朋辈、教师、家长及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互动性榜样即同学、教师、家长和明星偶像等公众人物是青少年榜样学>」的主要对象。因而,营造榜样教育的良好环境,首先必须发挥好朋辈、教师、家长及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舆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减弱,而朋辈群体的舆论,则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影响相对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担负着学生榜样的角色。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师因其知识、身份的权威性对于青少年颇具引领作用,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引导、行为示范等,则使教师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而家长作为个体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对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公众人物,通常指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并受到民众关注的人物,如影视歌明星、著名学者、政府官员等。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应该自律,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素养,管理好自身的名气资本,自身的一言一行要对社会负责,公众人物还需要处理好谋取个人利益与服务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社会出力,公众人物和学校也可以主动“结合”,现身说法,讲述自身的榜样事迹,使青少年获得对榜样的真情实感,更易为榜样精神所感染。

2、坚持教育的常态化

坚持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注重榜样教育的日常化,使青少年处于时时都有榜样可学,人人都在学习榜样的良性环境中。坚持榜样教育的常态化,在学校层面,首先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第一、对于教师而言,不是只有在特殊节日、班队课等时间在课堂上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而是要利用课堂教育、学生日常活动等一切机会,向学生渗透榜样精神,进行榜样宣传。第二、榜样教育的教育者不仅仅只是这两类教师,任何学校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都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其次,延续和创新“节日性榜样教育”。如3月份往往是传统的学雷锋月,学校一般都会举行大量的学雷锋活动。而3月份一过,则学雷锋热度骤减。但是,如果以雷锋精神为依托,则可以将雷锋精神具体化为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节约精神等等,根据青少年实际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并配合组织相应的实践锻炼,促使青少年真正认同榜样,践行榜样精神。第三、学校榜样教育要与加强校园道德建设相结合。如在学校举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班级创建等活动时开展先进评选、宣传和学习,使青少年的榜样学习日常化、生活化,这不仅使得榜样教育有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载体”,也促进了良好校园道德的形成;而良好的校园道德又为榜样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3、强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

第一、大众传媒要注重挖掘传统英雄榜样、先进模范、政治军事领袖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要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等对榜样精神进行阐释,并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践行榜样精神,从而使这些传统榜样能真正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第二、大众传媒要真实、正确地宣传榜样人物。第三、大众传媒在宣传明星等青少年偶像时要注意社会效益取向,突出这些人物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发挥他们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总体而言,大众传媒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少年,为青少年榜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4、形成榜样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2012年,中国见义勇为基金会对近年来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5770名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仍有2920名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生活困难,占被调查人数的50.6%。而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导致受伤致残,从而丧失工作能力。在众多影响青少年榜样学习的环境因素中,“社会如何正确对待榜样以及榜样的现实生存状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需依靠党和政府进一步健全榜样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榜样的奖励和补充措施。如对于因榜样行为而导致牺牲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可以改一次性补偿为“月薪制”,即每月资助榜样或其家属,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再如对于那些因榜样行为而致残致伤的人,在帮助他们医治的基础上还可以为提供一些其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解决他们在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需借助民间组织和民众的力量。最后,重视对榜样权益真正有效的保障,形成榜样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第二篇: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兼记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闽清县高级中学林宜照

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荣辱兴衰,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充分体现了党对学生的成长高度重视,也表明党的重要理念和优良传统。

由于受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也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加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学生产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新形势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充分了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类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准确把握中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大力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的问题现状

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去年12月,全国18岁以下的未成所人数约3亿,其中中学生约占32%,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理想信念坚定,充满健康活力,自主意识强等。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漠。对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他们不遵守公共道德,随意破坏公共秩序和财物,缺乏社会公德。第二表现缺乏诚信,学习考试出现舞弊现象,学习缺乏动力,消极心理强,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第三表现在价值观、人生观以我为中心。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形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个人主义表现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盛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第四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有些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思想和纪律观念淡化,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明显出现了错位。第五表现在早恋问题较多,对男女生关系问题上,不能处理得当。这造成了学生心思很散失,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形成的因素

近年来,造成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思想品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本身的思想品行就有问题,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中学生思想道德丧失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子女不良习惯的形式,而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往往缺乏自律性,使子女从小养成骄横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生活习惯。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子女的生活,或者由于家长工作过于繁忙,缺乏情感的交流,也无心来管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子女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缺陷,致使给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构成极大的冲击。

2.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虚拟网络世界影响,社会多元的精神文化及非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涌现出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断地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感情上的失落和行为上的扭曲,容易造成道德上的滑坡。另外由于西方各种腐朽思潮影响,功利主义盛行,一些中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发生偏差,从而使中学生思想道德丧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3.学校因素

受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升学制度的影响,许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发生偏移,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普通重智育而轻德育,将“以教学为中习”与“以德育为首”对立起来,抓教学而不管德育,认为德育是空洞的,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学校的成绩考核中,以考试分数定成效,而教师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得体现,导致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当班主任,这也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4.自身原因

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清、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太过于冲动,思想容易产生偏激,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型,他们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各种事情,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渐渐扩大,一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观念盛行,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系统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按照“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切实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与家庭和社会各界一起,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阵地功能

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主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家庭和社会一起,更加重视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校在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校党支部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领导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荣获过:2011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2012年福州市德育先进单位,2011-2012年福州市先进基层团组织,2012-2013年县德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1).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

健全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机制。校内加强学生会、团支部等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坚持实践育人,重视组织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统筹安排学生实践教学,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我校党支部十分重视培养和吸收品学兼优的学生接纳为入党积极分子,每学年近一批学生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学校加强学生会和团支部的建设与管理,新学年学生会、团支部都进行换届选举,吸纳高一新生,不断充实学生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校园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并利用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加强教育,形成热潮。保证共青团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我县炮台山上的实践基地进行劳动,还组织学生到我县的敬老院参加献爱心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我县台山公园开展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敬献鲜花,动员全校学生为地震灾区和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捐款等,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2).要坚持德育为首,落实育人为本

在新形势下,要认识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不能将“以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首”对立起来,抓教学的不管德育,抓德育的不管教学。学校教育中要克服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和学校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把德育放首要位置,树立科学的德育质量观。要切实做到学校教职工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我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以德育为先开展工作,建立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德育教师队伍,要求每位教师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学校充分利用每星期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要求校领导和行政

人员在国旗下发表讲话,重点对学生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优良传统、行为纪律等的教育。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特别在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采用积分制考评办法,开展“星级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而制定的评选条例及量化考评细则。其中德育评比内容包括:行为规范、班级布置、环境卫生、社会实践,共占量化考评分的45%,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特别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诚信教育等方面,都必须以良好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当学生难免也有些犯错的时候,我们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教育,让学生心悦诚服。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努力做到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文化育人,要充分利用学校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利用学校各类宣传工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狠抓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的人文环境,努力做到环境育人。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引领广大中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我校党支部坚持文化育人,以先进的文化来教育学生,狠抓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每学年都制定“德育主题月活动”,其中主题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明礼教育,感恩教育,红五月教育,励志教育,安全教育,责任教育,尊师重教教育等。学校利用各类宣传工具,优化育人环境。利用各种法定节日、纪念日等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在各教学楼,分别悬挂着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的标语;在操场的四周围,其中两边是学校的各学科组宣传栏,按每月的教育主题进行出刊;另一边是学生光荣榜,将学生获得各种各类荣誉红榜公布,树立学习榜样,促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还有一边是德育宣传栏,主要宣传每月德育主题的内容,其中有党支部和团组织专门的各两块宣传阵地;设在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经常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宣传,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德育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形式规范化,内容要科学化,围绕德育主题,按规定出好班刊,并由学生会组织检查评比,纳入星级文明班级考核成绩。

(4).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全体教师要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也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在关心人、帮助人当中去教育人引导人。特别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是德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分层次的培训和教育实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的评优表彰机制,关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津贴。

我校党支部十分重视教师德育队伍的建设,在每次的全体教师会议上,都重点宣传和学习先进的师德

师风,要求教师首先是合格的德育工作者才算是合格的教师。对于上级党委下达的学习任务,都认真贯彻执行,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并要求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要求把学习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制定了班主任的评优表彰细则,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和津贴,在评选活动和绩效考核中有适当的倾斜,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都要上好班会课,必须按照学校德育主题来完成,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性开展。

(5).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社会的联系

我们要创新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与校内外教育网络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引导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基础上,让家长和社会承担起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应尽责任。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让德育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构建校内外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学校作为教育中心,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党对这一问题的全局性思考。

我校党支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政教处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一对一帮带”制度,对于每班中的学困生和双差生,要求每位帮带教师在辅导帮助该学生的同时,必须每月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并做好记录,反馈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在每学期的家长会议上,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动员社会共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每学期邀请热心德育工作的校外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讲座报告会,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2.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基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要明确家庭教育定位,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基础性作用。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起学校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密切联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调动工会、妇联及各类社会组织力量,推动社区公共资源更好为德育服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品质,培养他们五爱的道德风尚,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还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减少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家长还要与学校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提高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加强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3.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把学

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领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树立科学的德育质量观,把德育纳入教育评价机制这中,准确掌握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开展状况和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建立校外力量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与制度,考察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德育实践提供支持与服务情况。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社会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具体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建议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检查、督导;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各个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级党政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大众媒体和网络,不断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消除不良文化的传播,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严厉打击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市场,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性,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影响中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把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去。将道德的要求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针对中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品质、修养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各级党政部门要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同时必须注重对中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据有关部门调查,很多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我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职的心理老师来辅导。当然还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中国梦”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后备军,肩负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该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安维祥

[摘要]中学生健康不仅指生理、身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家庭、社会环境等是产生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家庭、社会要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文化知识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长期以来,学校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学校,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宣传与教育,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

一、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点: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2.情绪和情感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3.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学校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认识,但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形成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调查研究不深入,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维护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首先要认清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闭、虚荣、妒忌、冷漠、厌学、趋向、求刺激、性差异、早恋等心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其次寻求心理障碍防治的措施与途径。

2.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长不但要生活中关心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家长要做不溺爱和娇宠孩子,而应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有时还可以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有着健康的心理。

3.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这时得到完成的。因此学校不能划分班级等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4.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最后,告诉

学生每当遇到烦恼、苦闷、失意时,要坦诚向老师、长者、朋友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活动中,而班主任是联系班组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6.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教人员的事情。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更好更快地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魄,使青少年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全面

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3]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第四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五篇:直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

直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

南漳县霍效菊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

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另外,中国传统 “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

社会问题。

二、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①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②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③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

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3、更新教育观念。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4、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1)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2)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3)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下载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问题

    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力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发......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对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对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学习心得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差距却越来越大。于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大......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徐培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

    现代幼儿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现代幼儿教育问题对策研究摘要: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教育方面,一生之计就是幼儿教育,与之后的教育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带给学生知识的教育不同,幼儿教育更注......

    八位中学生榜样之星材料

    八年级(4)班榜样之星材料 文明之星 –王琳 “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是她的座右铭。她叫王琳,是初二(4)班的文明之星,她始终坚持各项文明礼仪原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心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