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健全工会组织体系的研究报告》
关于健全工会组织体系的研究报告
安稳小学 曾跃
内容摘要:教职工队伍是一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育人队伍,是推动天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承担着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加强、改进和进一步重视支持工会工作,对于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水平,进一步密切党与教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天津教育改革和发展建功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重要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市委对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新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全面履行工会各项职能,突出维护职能。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总体要求。
你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率先实现天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水平、密切党与教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主线,以发挥教职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关键,以建设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为保障,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为基础,坚持政治方向上把关,发挥作用上重视,具体工作上放手,资源手段上赋予,制度措施上保证,努力把各级教育工会建设成为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教职工信得过的坚强组织。
二、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力军作用
(一)、激发广大教职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教职工的首创精神,建立和完善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的服务体制和激励机制。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着眼发展大局,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支持工会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组织教职工深入开展“五比双创”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关爱专家服务人才促进发展”主题实践等具有知识群体特点的建功立业活动,充分展示广大教职工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大力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认真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着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环境和学习劳模、崇尚先进的时代风尚。建立健全劳动模范培养选树、评比表彰和管理服务机制,切实落实劳动模范的各项待遇,大力宣传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模范集体、“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师德标兵、教工先锋岗和各类先进荣誉获得者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用时代主旋律和各项激励机制把教职工中蕴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形成激心聚力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工作
(一)、坚持和发展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
要从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学校)制度内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作用的认识,认真贯彻施行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和《天津市高等学校教代会工作规程》(试行)、《天津市普教系统教代会工作规程》(试行),学校党委和行政要尊重和支持教代会行使职权,充分发挥教代会作为教职工有序参与学校管理、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教代会制度,推进高校二级教代会和普教局级系统教代会建设,有效保障广大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落实,支持工会履行好教代会日常工作机构的责任和任务。大力推广教代会票决、教代会代表巡视与听证、校领导与教代会代表民主沟通会等制度,探索教代会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制度,不断拓宽教职工民主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工作质量。
(二)、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校务公开工作。
正确把握“要害在公开、关键在真实、主体在行政、实质在监督、主渠道在教代会、目的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坚持“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体到位,工会主动配合,纪委监督检查,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发挥教代会制度作为推进校务公开的主渠道作用,形成教代会制度与校务公开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格局。
认真贯彻执行校务公开“三制”、“四书”制度和有关规定,健全完善校务公开的实施细则,对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涉及人财物、基本建设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涉及教职工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校务进行公开。要将校务公开工作向高等学校二级单位延伸。要进一步扩大公开领域,开放社会监督。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科学编制、严格落实校务公开目录,努力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党委要指导工会积极主动参与校务公开的具体工作,党委和行政要支持工会、纪检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调查研究、达标检查、考核评价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公信力。
四、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职工队伍
(一)、着力推进群众性师德建设活动的深化。
把握“思想引领与激励约束相结合、典型示范与制度规范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促进”的活动原则,形成党政工合力推进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工作格局。支持工会深入开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师德建设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精神支柱、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和优异的工作业绩赢得社会尊重、学生爱戴和家长信赖。
(二)、着力提升教职工队伍的专业素质。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支持工会深入实施教职工素质建设创新发展工程,制定建设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培训投入,激励广大教职工学知识、钻本行、精专业、强素质。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支持工会广泛深入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管理干部专业知识竞赛,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职工队伍搭建广阔平台,提供政策支撑。
五、大力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
(一)、完善基层工会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已经建立工会组织的基层单位,要同步建立教代会、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女教职工委员会等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工会组织状况、工会重点工作数据库,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形成组织健全、制度配套、底数详实、工作规范、运转顺畅的长效管理机制。
六、努力提高工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牢固树立为教育科学发展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教学科研一线服务的工会工作理念。
创新工会工作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党委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工会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工会工作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工会科学化建设水平;党委和行政要按照“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教职工信赖”的总体要求,支持工会深入开展“教工之家”、“教工小家”建设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坚持为教职工多办实事,完善工会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
针对教职工的多元需求,创造条件,加大投入,支持工会每年为教职工办几件影响面大、受益面广的好事实事。充分履行工会“教职工困难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第一协调解决人”的职责,发挥工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上下联动、分级帮扶的工会帮扶体系,设立专项送温暖基金,鼓励支持基层工会建立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金和生活互助金,拓展帮扶范围、完善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不断提升广大教职工的幸福指数。
(三)、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
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学校行政代表、工会代表、教职工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高度关注在劳动用工、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中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完善协调机制和工作预案。依法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建立健全工会参与劳动人事合同管理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有关劳动人事关系的重点问题,依法、有序、有效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最大限度的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权维稳中的优势和作用。
(四)、进一步增强工会服务实力,为工会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必备条件。
要建立和完善行政与工会日常沟通和联系制度,明确一名行政领导联系工会工作。要为工会源头参与提供制度保证,学校研究制定改革发展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要充分听取工会意见,学校设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要有工会代表参加。
七、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健全党委对工会工作领导的各项制度。
党委要建立定期定取工会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党委要根据需要适时制定或转发涉及工会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的有关文件,为工会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提供政策保证。党委要把工会工作列入党建和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考核内容,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水平。
(二)、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和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党委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民主、清正廉洁、教职工信赖的要求,选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指导工会依法按期换届。党委推荐工会主席、常务副主席候选人要事先征求上级工会意见,新任工会主席、常务副主席原则上应干满一届。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工会干部队伍活力,使工会成为培养和输送干部的重要基地。
(三)、加强工会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创新。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党的工运理论、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把工运基本理论、工会和劳动法律法规作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新任领导干部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和理论政策研究部门要密切与工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新时期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展趋势、特征、规律的理论研究,加强有关教职工队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利益诉求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党委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领导和制定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对教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的舆论宣传。
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与社会主流媒体联系密切的优势,加大对教职工队伍和工会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在校报、校刊、校园网站、校园电视等阵地开辟专版、专栏、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教职工和工会工作。党委和行政要支持工会宣传机构、宣传阵地和信息化硬件建设,扩大教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的社会影响,为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执笔人:曾跃
工作单位:安稳小学 联系人电话:***
第二篇: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市场主体、市场内容、市场活动与市场环境诸要素的集中。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基本途径。根据省委宣传部安排,我们对全省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加快健全我省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研报告。
一、我省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娱乐、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动漫、文化旅游、艺术培训、艺术品业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门类相对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共拥有法人企业和单位8.7万个。组建了陕文投控股有限公司、演艺集团、西部电影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广电网络产业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建成了曲江新区、高新创意产业园、关中民俗博物院、大唐西市等产业园区和基地,曲江新区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文化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机构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会展博览、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58.96亿元,同比增长25.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82%。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全省2010年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城镇居民843.76元,比2004年增长116%;农村居民379.61元,比2004年增长46.7%。文化市场管理更趋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逐步健全,管理执法机构不断完善,综合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但是,目前我省文化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文化消费总量增长较慢,落后于全社会消费增长幅度。二是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弱小,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三是文化市场管理创新不够。对一些新兴文化样式和消费领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手段。对影响文化市场健康发育的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还缺乏长效治理机制。
二、健全我省文化市场体系的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围绕实现“文化强”、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作重点: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动漫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影视和艺术品、会展博览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不断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物流基地,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依法强化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标任务:文化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文化市场创新能力明显加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现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流通体制更加完善,文化消费显著扩大,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左右,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三、健全我省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市场格局
1、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省直文化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抓紧完成市级“事转企”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一批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2、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良好环境,真正做到“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民营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资质认定、融资、财政扶持、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分配、政府采购、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的待遇。鼓励有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形成新的市场主体。
3、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深入挖掘陕西特色文化潜力,拓展文化消费领域。促进文物、旅游、会展、演出等文化资源转化,打造文化品牌,探寻文化消费热点,巩固和培植消费增长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有内容、低票价、广参与的文化消费活动,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扩大文化消费总量。
(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市场供给
1、提升文化商品和服务生产能力。实行“一市场一政策”,对各类文化市场进行分类指导,以市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企业优化生产结构,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继续强化新闻出版、会展博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产业,抓龙头,带骨干,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推进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研发等产业实现超常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艺术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扶持软件设计、网络游戏、卡通制作等产业,促进动漫产业实现突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扶持数码电影、网络服务、数字化电视服务等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扶持发展数字出版,鼓励形态和内容创新。大力扶持具有陕西特色的秦腔、陕北民歌、皮影、剪纸、泥塑等民俗文化产品。采取政策扶持、资助补贴、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等办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2、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服务大众,贴近时代,立足民族优秀文化,以内容为核心,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群众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延伸效应大的品牌项目。突出地域特色,精心策划打造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和自然风光旅游六大品牌。实施项目带动,围绕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陕西特色、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文化精品。
3、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中介机构,丰富文化商品市场。构建我省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和物流的国际化流通平台,吸引更多实力雄厚、影响力强的文
化投资机构和要素市场服务机构来陕合作,鼓励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实现我省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
(三)培育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要素流通
1、加快文化产业要素聚集。加快推进历史文化主题园区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打造华夏始祖、中华礼乐、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宗教文化等主题文化园区。建设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动漫创意基地、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演艺基地、数字出版传媒基地和出版物物流配送基地。稳步推进文化投资、产权交易、艺术品交易、文化人才等文化市场发展,探索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种业态和形式的市场交易和服务。
2、完善文化市场投融资体制。加大文化市场发展政策性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尽快形成文化市场多元化投资新机制。鼓励外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兴办文化企业。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申请上市或借“壳”上市,扩大文化市场资本来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行人事代理制,推进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柔性流动。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文化市场经营管理和国际规则的经纪人、艺术家等专业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经营人才来陕创业和发展。允许各类人才以文化品牌、创作研发成果等无形资产参股文化企业。
4、加快文化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演艺、影视、文化娱乐、图书版权、音像制品、会展等文化市场建设,做大做强我省文化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市场,培育文化创作、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各种中介机构。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商品零售终端市场网络,完善采购、配送、流通等服务功能,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持续扩展交易规模。构建城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市场空间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我省与周边地区文化市场一体化整合。
(四)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1、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确保文化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准入体系、行政执法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和技术监控体系,促进我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2、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协会。在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托行业协会制定文化产业工艺、功能、检测、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构建文化产业行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行业各类协会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3、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模式。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文化、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相协调的执法机构。加强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继续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不断加强对虚拟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动漫产业等高技术文化产业领域的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文化市场的社会与舆论监督,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
牵头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第三篇:健全信用体系
健全信用体系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有信则立,市无信则废”。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商品交换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如果诚信缺失、不讲信用,贷款不还、假冒伪劣商品满天飞,必然会破坏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和风险,甚至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不仅如此,如果任由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失信现象泛滥,还会影响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信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来维护。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传播、预警,使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筑起坚实的道德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也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国从信贷征信起步,各地区、各行业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很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迫在眉睫。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尽快改善各行业、部门、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强化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和评级机构;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同时,还要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以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弘扬传统信用文化,建立健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信用制度,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让社会信用成为神州大地的蔚然风尚。
第四篇:浅谈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丰田乡农科农机站
赵国权 2013年1月4日
浅谈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内容提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县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公益化服务和社会化相辅相成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人均经费少,制约着推广力度。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人散”的被动局面。
(二)、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从业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搞科技研究和服务,大部分时间忙于县乡两级的中心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四)、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二、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1、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
2、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
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3、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
4、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新技术走向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
(三)、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综上所述,只有社会各有关方通力合作,才能将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一个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有生机活力的有机体系,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添活力。
参考文献:
1.王 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2.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有新说法[J].新农业,2009(10):62.3.耿显连.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势在必行[J].学习月刊,2010(2):84-85.
第五篇:健全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减排工作持续推进的巨大压力。对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市“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要通过编制和落实环境保护长远规划,认真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许可、集中控制等环境保护各项制度,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坚持“地方政府是环境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因地制宜编制我市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改善全市整体环境质量。
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鄂尔多斯市已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确立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生活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填埋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控制、集中供暖和气化普及,持续改进城市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重点要素。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作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的保障机制,通过指标化推进确保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集中供热和燃气普
及工程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我市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持续开展了四年,在粉尘治理、道路硬化、生态恢复等诸多方面已走在了自治区前列。但因露天开采、火区治理等项目数量过多,开采强度过大,加之采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等诸多原因,部分露天开采、火区治理项目集中区域的矿区环境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煤炭管理部门作为煤炭开采行业的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市政府2010年露天开采、火区治理项目环境治理方案,加强露天开采、火区治理项目领导,严格落实矿区规划环评,严格控制煤矿总数,尤其要控制露天开采及灭火工程数量,编制和落实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方案,合理摆布开采布局,提高露天煤矿和灭火工程准入门槛,降低开采强度,严禁超负荷超强度开采。所有煤矿均应做到进矿道路硬化,运煤车辆加盖篷布,建成封闭的储煤场所或筒仓,通过引用第三方运营等有效措施保证露天矿和火区治理工程洒水抑尘、防风降尘等环保措施落到实处,推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应将性质和功能相似或互补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发展,地方政府为其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立地环境条件,通过集中发展、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区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电和燃气普及等
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园区所在地旗区政府和管委会作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不断加大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的保障机制,通过指标化推进确保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集中供热、供电和燃气普及工程的污染物减排。高起点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入园项目准入门槛,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关小上大,关落后上先进,加大投入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污染物少排放或零排放。加大园区企业在线监测和在线监控能力,逐步从末端监控不断向工艺过程监控、物料使用管理监控延伸。
四、气田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开采区域自然生态改变和景观破坏。要按照鄂尔多斯市天然气开采环境整治方案要求,加强气井、集气站、处理厂、道路、管线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降低生态破坏和粉尘污染。林业、草原、水保等生态建设保护部门,应从各自监管的角度加强气田开采企业的管理,通过引进生态补偿等机制规范开采企业开采行为,加强开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各采气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现有道路,有条件的要建设硬质路面;施工期要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限制人员、车辆的活动范围和频率,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五、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治理:由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过度施肥,长期使用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原因农业面源污染已
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无序,严重破坏土壤,影响农业生产,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乡镇企业污染在区域分布上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大的趋势;生活污水处理率低,造成集镇生活污水污染不断加剧;秸秆焚烧已成为农村公害,农牧区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农牧区群众的健康生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整治方案, 积极开展农村土壤、集中式水源、地下水的监测,加强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逐步改善农牧区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和生活饮用水源质量,努力实现农牧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通过宣传大力提高农牧民的环境意识,积极向农牧民推广先进农牧业技术,解决农村牧区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六、城镇集中式水源地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要全面履行好作为水库、湖泊、河道主管部门在饮用水源地保护中的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状况调查;加大水量调配、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合理配置并保障水量供给;加强水源涵养、湿地保护和生态隔离带建设;加强对影响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各项涉水工程的审批管理;强化对水资源监督监测,建立饮用水源地的日常巡查应急反应制度;对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建设对水源地安全有影响的建设项目,依法给予处罚,并报政府责令拆除、关闭或者搬迁。环保部门要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七、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保障:积极强化全社会保护环境,全行业保护环境的意识,将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成为政府主导,全社会、全体公民和所有企业的主动奋斗方向,环境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持续地改进。加强环保部门的综合监管只能,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和必要的法律手段规范所有企业、集体和个人的环境行为,通过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要求,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通过实行排污量前置审批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持续推进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和污染物排放消减全过程监控,加强节能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和环境执法,推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建议成立环境执法警察队伍,运用社会治安执法和环境执法的综合武器,以加强环境执法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