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为先助推小城镇新发展
产业为先助推小城镇新发展
作者:华汉旅 文章来源:华汉旅 点击数:3721 更新时间:2011-12-16 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居住的社区,包括国家已批准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华汉旅认为在我国,按照城市的定义,小城镇当属于空间规模最小的非农业人口的居民点,它是我国城镇体系之尾,乡村发展之头,是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地带;是土地集中利用、人口和社会经济集聚发展等城市特征形成的过渡空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条件和农村建设的总体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链接城乡基地和桥梁、统筹城乡发展关节点的小城镇,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升,但同时也遇到了发展中的体制与机制障碍,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院根据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轨迹细分为5个时期:
(1)恢复和初步调整期(1949—1957年)
(2)萎缩、停滞期(1958—1978年)
(3)恢复发展期(1979—1983年)
(4)快速发展期(1984—2001年)
(5)协调提升期(2002年至今)
小城镇经过数量快速增长时期后,自身发展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盲目攀比的倾向;多数小城镇集聚设施不配套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迅速推进。年平均递增6.04%。除建制镇外,作为小城镇雏形的农村集镇数也有了明显增加,目前已达3万多个。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扩张,还表现为其总体功能和作用的不断增强。
1.小城镇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纳规模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城镇的这种吸纳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转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这对促进乡镇企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是和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进行的,因而,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高新技术的聚集地。到2001年,全国已形成各种乡镇企业园区9149个,在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中,园区实现的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20%;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有30%进入园区。
3.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这对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伴随着小城镇建设,全国已建成各类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4万多个,年交易额占农村集贸市场交易总额的80%以上。小城镇文化、生活、交通、通讯和其它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此外,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对扩大内需,缩小区域差距,提高整个城镇体系的综合效益,加快城镇化进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许多地方,小城镇的普遍迅速发展,正在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成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新态势
1、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使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形成,国内外产业转移向小城镇延伸
自19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1997—2007年的10余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4771km增加到约53000km,年均增幅近30%,同时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点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一系列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了一大批原本交通不便小城镇区位优势的迅速形成,一方面使得在一些交通枢纽点和区域性交通干道沿线崛起了一批新小城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了小城镇的交通通达能力,极大的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小城镇区位、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的完备,其相对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大量外商进入小城镇投资建厂。同时,由于大中城市生产成本的增加与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其一些传统产业或现代化项目也开始落户小城镇,投资和产业梯度转移开始向小城镇延伸。
2、出现大量颇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专业镇,小城镇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1990年代以来,核心城市金融、邮电通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为小城镇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信息、技术、资金乃至市场的支持。在与核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中,小城镇的专门化生产分工不断深化,出现了以东南沿海浙、粤、闽、苏等省为代表的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俗称“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集聚经济”、“块状经济”。在浙江,以“块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专门化生产已成为当地产业的一大特色,一个或几个小城镇共同以一种产品为主导,分工合作,形成从原料到产品的完整生产链条,或者一个镇发展多种产业,与周边不同特色产业同时接轨,这种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集聚的产业集群,提高了浙江小城镇和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在珠三角的广东省,小城镇专业化特色同样鲜明,如东莞厚镇的家具业、顺德陈村镇的花卉业等都达到了较大规模,初步统计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专业镇已达到1/4。
3、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凸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小城镇已成为吸纳跨区域流动人口和资本的新载体。建设部的百镇调研表明,一方面,小城镇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不仅吸纳了大量当地的富余劳动力,而且还吸纳了大量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工业投资中,外部投资占了57%,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50%,国内大中城市企业的投资占7%,部分小城镇已发展成为跨国或跨区域投资的目的地。
三、小城镇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新中国60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走过了一段复杂曲折的道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我院认为小城镇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小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宏观规划布局尤其薄弱;资源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小城镇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过于偏重招商引资的数量和农民劳动力转移,忽视与农村经济的联系和农民带资转移,忽视小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直接导致小城镇对农村的作用带动不充分,不能成为农民稳定转移的载体;小城镇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状”,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链短,缺乏科技支撑,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低;虽然东南沿海大量出现颇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专业镇,但总的说来产业布局分散,随意性大且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不突出,产业选择的盲目性较大。
从总体来说,小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小城镇建设规划,轻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重单项小城镇规划,轻城镇体系的宏观规划。
(3)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缺少现代化、城镇化的运作理念。
四、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院认为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加快实现从政府推动型城镇化,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城镇化转变;从追求数量增长、片面重视小城镇建设,向适当控制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转变;从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向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发展区域经济转变,走符合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1)根据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战略,选择小城镇发展的不同定位
(2)优化资金市场、其它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的运行环境,尽快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小城镇建设新机制
(3)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以宏观领域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制度创新
(4)以城镇群为目标,通过产业分工等手段实现区域合作集约发展
(5)积极利用核心城市对周边小城镇和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将发展小城镇的重点,放到促进不同小城镇之间功能分工的合理化上,放到围绕核心城市发展卫星镇,发展与核心城市具有互补效应、层次差别且各具特色的重点镇上。
五、新时期小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突破口
我院认为小城镇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新产业。这种累积和循环的产业发展的过程,助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院认为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业发展问题。产业的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兴镇必须先兴业,兴业才能立镇,兴企才能强镇。
1、我国小城镇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各地小城镇特点和主导产业的类型,可将小城镇归纳为7种类型。
(1)旅游地区小城镇,以开发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这种小城镇或者以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风景名胜为依托,开发旅游资源,配套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或者所在地拥有历史文化遗迹或遗产,如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名人和事件的纪念地等,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如山西五台县的台怀镇、杭州淳安的千岛湖镇、金华永康的方岩镇、宁波余姚的梁弄镇、舟山普陀镇、山东曲阜的南辛镇(孔子的诞生地)、防山(儒家文化)、山西平遥古城(历史名镇)、江苏周庄镇(历史名镇)等。
(2)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以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群。
这种小城镇的龙头企业是一般工业企业(如从事机械制造、铸造、轻工业品生产的企业等)。在这种工业型小城镇中,几十个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或上百家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城镇的工业区,是小城镇建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温州市瓯海的衙田镇、海滨镇,宁波慈溪的宗汉镇、象山的爵溪镇等。
(3)农业人口稠密地区小城镇,以特色加工型农业为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这种小城镇一般都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或靠近大城市,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来振兴小城镇的经济.如广东惠州市博罗县蓝田镇、上海市嘉定马陆镇、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江苏省高淳县东坝镇、上海浦东孙桥镇等。
(4)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小城镇,以矿产资源开采及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
这些小城镇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本地资源成为其发展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主要途径,如在煤矿产区兴办的小煤矿,小火电厂,在有色金属产区兴办的冶炼厂,在大理石矿产区兴办的建材厂等
(5)沿海沿边地区小城镇,以边贸交易为主导产业,发挥其调节客流物流的功能。
这种小城镇地处我国的边界,一般设有和境外进行贸易的口岸,他们以邻国与我国活跃的人员交往和口岸贸易为契机,大力发展商贸和出境旅游,以此带动交通运输、建材、农林产品加工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云南省的打洛镇、章风镇、畹町等小城镇(与缅甸边界贸易)、广西省东兴市的东兴镇(与越南边界贸易)、黑龙江省黑河市的逊克、孙吴等小城镇(与俄罗斯边界贸易)等。
(6)交通干线地区小城镇,以商贸流通为主导产业,兴办专业市场。
这种小城镇一般地处交通枢纽,依托一个或几个专业市场或市场群落,以市场为纽带,以搞活流通为手段,通过聚八方货、招四海客,来带动地方农民家庭加工业的发展,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如浙江桥头镇的纽扣专业市场、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辽宁西柳镇的服装市场、河北白沟镇的箱包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河北留史镇的皮毛市场、河北安国的药材市场、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等。
(7)科技产业密集地区小城镇,以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形成高新技术示范区。这种小城镇一般设有高科技工业园区。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以生产、加工电子产品为主,如三河市燕郊镇(京东硅谷)、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电子产品)、广东东莞市常平镇(电子玩具)、广东惠州市石弯镇(手机、电脑配件)、广东中山市东风镇(电子产品)等。
2、我国现阶段小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特色不突出
总体来讲,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近年来,许多小城镇产业发展中都没有充分考虑和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功能和特色优势,盲目模仿城市的产业布局,但是企业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人才素质、政策环境等方面均普遍低于城市工业企业,在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中小城镇的工业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2)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 根据赫希曼的产业关联理论,只有具有后向连锁效果的产业,才能有力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我国多数小城镇的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我国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受城市产业结构影响比较大,从产值来计算,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在我国乡镇工业的十大部门中,只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纺织、缝纫工业对农业有“后向效应”,但这些部门的比重不高:机械、化工行业中的部分工业,如农机、化肥、农药等,与农业有一定关联度,但仅能产生“前向效应”,其余如建材、采选、金属制品、塑料等与农业关联度较小。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对周边农村应该发挥区域中心和集聚功能。而我国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使之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对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能力也不高。
(3)产业科技含量低
一方面,我国小城镇的产业多为粗放型、小规模的传统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生命周期短,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小城镇缺乏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这是未来制约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华汉旅小城镇优化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
(1)在重点项目上求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建设小城镇,必须十分重视抓好项目建设,立足抓投入、求发展,高标准、高起点地谋划和建设一批立镇兴镇的项目,以此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项目建设把发展的思路具体化,把推进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
(2)在选择特色产业上求突破,把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特色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速生点和生力军,各地都应谋划立镇强镇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产业定位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这决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方向。正确得做法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选择确实能体现本地综合优势、符合未来发展大势,能够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在“龙头”企业上求突破,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虽然涌现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但从整体上说,乡镇企业小而散、实力弱、技术差、产品少、档次低。小城镇要发展自身的优势或特色产业,就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建设交易大市场。因此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贷资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和服务,更多地吸纳“龙头”企业进城镇,带动小城镇的良性发展。以规模企业为龙头,以“一个产品扩一片,一个企业带一串,一个产业连一线”,搞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走龙头加规模加特色的路子。
(4)在产品创新上求突破,实现特色产品名优化
创造品牌产品,发展品牌产品,已经成为当今产品占领市场最具竞争力的手段。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谁的名牌产品多谁就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谁就有高速的经济发展,谁就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21世纪的小城镇特色产业,必须是包含着或体现出品牌经营的特征,必须把推动乡镇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置于突出的地位。要按照“不求其多,但求其佳;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原则,在产品层次上,扭转资源型、原始化、初加工的状况,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档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特别是名、特、优、新产品,并通过创出一个名牌,带起一个系列产品,支撑一个特色产业,甚至带活一方经济。
4、华汉旅小城镇优化产业配置的路径选择
(1)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推动相结合
优化产业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各种资源,立足本地资源,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沿袭状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科学地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
(2)立足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使之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要树立产业兴镇的思想,各小城镇要善于在一个区域经济范围内进行产业选择,寻找自己的优势。有工业优势的就通过发展工业来推动,有商业优势的就通过发展市场来推动;有资源优势的就通过开发资源途径来推动。如位于大中城市周围的可以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来发展;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可以依托交通枢纽来发展,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来发展,总之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3)加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商贸小区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形成扎堆效应。建设工业园区要从实际出发,讲求招商实效,注重项目建设,不能一哄而起,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小城镇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开发步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抓住区域合作大方向,形成小城镇集群、形成区域小城镇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要只看眼前利益放眼长远利益,形成区域产业配套及产业链条。
第二篇:发挥各级政府职能助推消防事业新发展
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战斗型队伍,每天24小时全天候的执勤备战,只为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在如此繁重的工作量面前,消防部队一直秉承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大力度排查火灾隐患。由于长时期的不懈努力,使当前消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遏制了各种特大火灾事故多发势头的局面。但当前
消防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为使消防工作能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不断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消防工作重视程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好两两合作的辐射效应,为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做贡献,为保障全民消防安全献力量。
现就如何更好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粗浅地作以论述: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引领消防工作新局面。政府部门要将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建立更加完善,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按制订的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进行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还要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巡查,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加强对本单位员工尤其是流动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公民要自觉保护消防设施,不占用防火间距,不堵塞消防通道,不携带火种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不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维护消防安全。
充分认识,履职尽责,密切配合。目前,消防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还比较严重,诸如像灭火器、防火门、火灾洒水喷头、报警器、防火涂料、灭火药剂等产品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旦发生火灾,必将影响火灾的报警和扑救,造成火灾的蔓延和扩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危害。所以政府应协同消防部队对消防产品加强监管,对故意用假而导致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严格追究责任。我们知道,按照国家的职能分工,消防产品的生产领域由质检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负责,使用领域由公安消防部门负责。消防部门应努力和工商、质检部门密切配合好,达成认识上的一致,才能将工作效果达到最优。我消防部队也有责任和义务来督促其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正确引导,把好生命安全关。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消防部门更应加强对民营企业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严格依法,必须做好第一步,从头紧起,一开始就要严格加以规范,不留新火患,以致积重难返。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消防工作,正确引导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切不可以牺牲消防安全为代价。
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我们知道有些火灾是完全可以防止的,但由于有些群众对火灾的知识的严重匮乏,根本不懂火,更不知道怎样去防火。怎样能让这些人群尽快从思想上得到重视,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很关键,消防部门应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结合当前出台的新《消防法》,积极开展送法下乡、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到群众的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强消防专业知识宣传和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更应重点根据居民家庭火灾多发的特点,加强社区的消防安全工作,督促有关政府部门、社区管理组织把社区的消防宣传和消防设施的建设等工作尽快的开展起来,增强民众对消防安全感知程度,自觉地做好家庭防火安全工作。
继续抓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强警。消防工作属于高危职业,同时它也是神圣光荣的。消防官兵们经常面对浓烟、烈火,毒气、爆炸,甚至是坍塌和死亡的威胁。不仅如此,他们每天还要从事紧张而繁重的抢险救援工作。所以消防部队务必要力争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支持,加大他们对消防工作的资金投入,不断地完善新世纪现代化消防信息指挥系统,让消防部队踏上科技强警的快车道。
在全党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消防部队必须抓此契机,常思细考,尽最大能力去发掘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消防工作发挥作用的潜能,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发扬新时期公安消防部队精神,推进其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新格局。
第三篇:2013广州国际线缆展助推行业新发展!
广州线缆展推动线缆行业发展
---电线电缆行业产能过剩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行业面临整合洗牌
逆市谋发展,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开发潜在客户资源,刻不容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贵司准备了吗?
广州国际线缆展是全国唯一专为电线电缆光纤光缆生产销售企业而搭建的沟通平台,旨在为线缆企业展示形象、宣传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洞察行业最新信息、零距离接触国内外代理经销商及终端用户。
备受业界瞩目的2012广州国际线缆展已于7月在广交会馆圆满闭幕,参会采购商达21000人次。
远东电缆、青岛汉缆、明星电缆、中天科技、特变电工、宁波东方、南洋集团、沃尔核材、永鼎股份、五羊电缆、番缆集团、华北电缆集团、江西电缆集团、兴乐集团、安徽惠尔电气、和昌电业、万达电缆、榆缆集团、河北科力特、沪安电缆、长缆电工、长园集团、七星电气、宏商、安迪普、银星电力等数百家知名企业悉数隆重登场,齐聚一堂,各企业展出的新理念、高品质产品将加快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的进步与成熟。
2013广州国际电线电缆及附件展览会暨广州国际光纤光缆展将于2013年6月9-11日在广交会馆隆重举行,展会规模再创新高,展场面积将达40000平方米,共设2000个标准展位,搭建全球优质电线电缆光纤光缆一站式采购平台。
不用犹豫,即刻参与2013广州国际线缆展,加入中国电线电缆品牌第一阵营!广州国际线缆展,助推行业新发展!
展会咨询:博优会展 020-22138605联系人:李浩 ***.buexpo@163.com
第四篇:文明创建不松懈 助推工作新发展
文明创建不松懈 助推工作新发展
——县编办2014年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明办的悉心指导下,县编办坚持‚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好、用好、传好、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内容,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各项工作,促进机构编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高标准、精细化,夯实文明单位创建基础
(一)“一把手”工程。虽然2013年县编办已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但是我办始终坚持文明创建不放松,牢固树立‚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把文明创建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文明创建工作向单位‚一把手‛定期汇报制度,保障单位‚一把手‛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单位文明创建全过程。今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陈代国先后4次亲自主持办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单位文明创建工作,亲自参与设计各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参与文明创建每项工作的全过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二)高起点谋划。为使文明创建工作长效规范开展,我办制定了《文明创建规划(2013-2015年)》,对本办文明创建工作实行了3年总体规划。并将本办实际与全县文明创建工作安排部署相结合,制定了《县编办2014文明创建工作方案》,确保单位文明创建工作既严格落实了《规划(2013-2015)》中的工作任务,又紧跟我县有关文明创建工作安排部署,有效避免了文明创建的被动性、随意性、盲目性、应付性等问题。同时,将文明创建与机关党建、工会、妇联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抓创建促进单位文明建设,以文明建设推动本办各项工作高质量实施。
(三)精细化管理。成立了县编办文明单位创建领导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局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局共同抓落实的文明创建领导体系,并明确一名干部专抓本单位文明创建日常工作,确保文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并且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2014年县编办工作目标量化考评方案》,明确到人,将文明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评比,实现全面创建、全员创建、全程创建。同时,狠抓落实,规范管理,在主任办公会、周四例行学习、月总结等各种会议上,对文明创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通过‚月度安排、预案销号、每月督查、按季点评、年终评优‛来逐项细化落实文明创建工作,有效地确保了工作样样抓好、事事抓实,实现文明创建工作精细化管理。
二、育文化、造亮点,打造思想道德建设高地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和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纳入《2014年县编办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同时,积极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12月10日,在政治理论学习暨道德讲堂活动中,邀请县委党校组教科科长师艳军为编办全体干部职工作了一堂题为《深刻领会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11月,为每名干部职工购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务员学习读本》,做到了人手一册。同时,利用周四例行学习,组织大家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参训率达100%,培训结束后,组织了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8%。
(二)深入开展扶贫村文化建设。积极创新帮建村扶贫模式,一手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建设,一手抓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努力探索文化扶贫之路,支持文峰乡太和村修建文化墙200米,协调县国土局投资70万元为该村建文化健身广场,面积约10000平米,目前起岸、填方、道地坪、建房等相关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支持文峰乡付家坪村完成文化广场硬化700平米,添臵文体器材7套,总投入约12万元。通过积极开展文化扶贫,进一步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改善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心灵更加充实和喜 悦。
(三)抓实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我办高度重视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立了办关工委,专人专抓,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今年12月份,利用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契机,组织干部职工的子女观看到的经典电影《孝女彩金》,感受道德模范力量,并为干部子女发放励志书籍,由单位主要领导提道德寄语鼓励干部未成年人子女。多年来,我办无未成年人犯罪、吸毒、打架斗殴等现象。
(四)努力营造文明工作环境。结合五城联创活动,我办建立和完善了机关文明卫生制度,要求工作人员上班着装整洁、举止文明、接待热情、服务周到,办公场所净化、美化、责任化,严禁吸烟,把环境卫生、禁烟督查纳入文明科室、文明职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尤其是我办出台了《办公场所禁烟制度》,在楼道和会议室摆放了‚办公场所,请勿吸烟‛ 的温馨提示牌,对外来办事吸烟人员进行提示或劝阻,向社会公众传递出‚呵护公共空间,尊重他人权利‛的积极信号,确保每一个进入编办的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既是‚无烟编办‛的受益者,也是‚无烟编办‛的倡导者和维护者。着力美化办公环境,在办公室摆放了花草,悬挂‚见贤思齐‛等优秀格言,进行‚机关因您而美丽‛、‚请勿吸烟‛等文明风尚小提示,弘扬‚用心工作,创一流,争第一 ;规范管理,重实效,提水平‛、‚爱我岗位、尽责公道、求真 务实、勤廉为民、完美无暇‛等文明创建文化。积极参与五城联创领导小组布臵的环境卫生和生态建设,今年春季,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将单位二楼平台的花卉进行了施肥、剪枝,在学雷锋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义务清扫马路,身体力行低碳生活,构建美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建设绿色竹山、生态竹山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办活动、添活力,积极做好民族文明传承
(一)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办组建了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网络注册了志愿服务组织,全办干部职工均注册为志愿者,注册率为100%。结合五城联创活动,志愿服务队经常进社区、入乡村、到企业,杜绝了学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现象。今年,多次组织学雷锋志愿者深入扶贫联系村----文峰乡太和村、付家坪村,与群众一起开展春耕劳动,积极帮助蔬菜大棚建设;1月21日,县编办组织学雷锋志愿者,由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陈代国带队奔赴太和村,党组书记袁慎平带另一队奔赴付家坪村,两支慰问队分别对困难党员、老干部和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棉被和慰问金。每村发放现金及物资折价约3千元。9月12日,县编办学雷锋志愿者上午进驻付家坪村下午又风尘仆仆赶到太和村上门开展‚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活动。全体干部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徒步到各自的帮扶户中对接困难户之后,各位干部根据对接了解到的情况,有的当场掏出200元 现金让其购买猪仔发展养猪产业,有的找到县畜牧兽医局咨询养殖业扶持优惠政策、有的找到县合管办咨询大病救助政策、有的找到县残联咨询相关残疾人能享受那些优惠政策等。9月13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陈代国带领编办学雷锋志愿者再次来到文峰乡太和村,对白血病困难家庭薛吉青进行慰问,并亲手送上慰问金2000元。通过与职能部门多次协调,还成功为太和村5组双臂高位截肢的残疾人曹祥福申请到了省残联每年600元定补待遇。而且这一待遇不受已经享受农村特困低保待遇的影响,可以一并享受。此举得到了干群的一致好评。
(二)着力抓好道德讲堂建设。我办把道德讲堂活动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搭建了道德讲堂,在道德讲堂里悬挂了名言警句,着力构建良好的氛围。并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为主线,坚持每一季度开展一次,以专家讲、自己讲、实地学的形式,按照‚唱一首歌、诵一段经典、看一段短片、听一个故事、作一番讲评‛的基本流程,灵活设计,多形式地开展道德讲堂活动。10月22日,为巩固今年举办的两期道德讲堂成果,进一步提升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通过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努力提升干部爱岗敬业意识,争取圆满完成全年既定工作目标任务。本次‚道德讲堂‛紧扣‚爱岗敬业优服务‛这 个主题,继续沿用看、听、谈、说等四个形式,重点组织全体干部观看了该县文峰乡塘湾村已故书记王耀林先进事迹报告会,再次真切感受他身患疾病仍坚定信念、心系群众的质朴情怀,迎难而上、善谋善成的进取精神,心系乡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看完后,大家一致认为王耀林同志无愧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通过此次道德讲堂活动开展,全体干部的爱岗敬业优服务意识显著提升,紧接着,各科局负责人详细总结汇报了今年1-10月份重点工作及后2个月的工作思路,纷纷表态要将爱岗敬业意识转化为做好年底各项业务工作完美收官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年底各项目标考核奠定坚实基础。12月12日,我办组织全体干部积极参加了县委党群战线在县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的联合道德讲堂,通过聆听环卫工人朱英等爱岗敬业模范先进事迹。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发扬他们爱岗敬业、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做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狠抓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我办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文化等活动,为大力弘扬、广泛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丰富节庆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健康、节俭的节日氛围,按照文明委工作部署,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一是开展‚送温暖‛困难帮扶活动。组织 党员干部奉献爱心,联系走访两户困难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度过一个舒心、温暖的传统节日。二是开展‚民俗文化大搜集‛活动。搜集整理春节、元宵节期间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汇总展示,营造节日氛围,传播继承优秀的年俗文化。开展清洁环境卫生活动。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清扫卫生,将全办人员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负责室内地面、楼道卫生清洁,彻底清除卫生死角;二组负责门、窗、桌椅、电脑等清洁工作,保证机关干部工作环境整洁清爽;三组负责男女厕所的卫生清洁,保证厕所无异味,给机关干部和办事群众提供方便。三个小组各负其责,但又能做到相互配合,以干净亮丽的环境迎接国庆节到来。开展以‚我健身我快乐‛为主题的颂国庆活动。国庆节期间,积极组织开展‚我健身我快乐‛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到堵河广场参加广场舞,增强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凝聚力,表达了广大干部职工对祖国的忠诚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积极参与文化体育活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四举措‛狠抓‚五心‛机关主题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软实力。一是确定基本文化理念,强化价值认同。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抓手,在反复研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工作、思想实际,提出了‚热心事业、用心工作、合心共事、静心读书、信心生活‛ 作为编办人 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理念,使其成为引领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精神纲领。二是建立砺人平台,提高能力素质。建立了‚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一个案例会、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季写一篇体会、每年出一册文集‛的‚五个一学习制度‛,推动干部养成经常学、主动学,学而有思、学而有得的良好习惯;开设了由办内干部轮流主讲的‚业务讲坛‛,每位干部结合本职岗位,讲述专业知识、工作技能、探索思考等,不断提升干部的写作、组织、协调、沟通、表达能力。三是强化制度保障,规范行为自觉。建立健全了班子政务管理、事务管理、人事教育等15项工作制度,并汇编成册,促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同时对各科局所有工作编制工作流程图,对外公布相关机构编制事项办理流程,实行一次性告知;对内明确具体工作事务的操作流程,在规范每位干部开展机构编制工作的同时,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谙熟各类机构编制业务操作。组织干部参加上级机构编制部门、以及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档案局等单位组织的业务技能10多人次,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网络文化教育,提升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组织开展文娱活动,组织开展爬山、羽毛球、自行车单骑等体育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四、强素质、转作风,树立文明高效清廉形象
(一)打造学习型机关。针对机构编制工作不断拓展、职能不断强化、工作不断增加、任务不断加重的实际,要求党员干部积极转变观念,针对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学习。先后出台完善了政治理论学习、党员干部个人学习和周五例行学习等制度,采取网络平台在线学习、周四集中辅导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的办法,使学习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常态化行为和每日必做之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重点学习了新党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活动规定书籍、读本和中央八项规定,还为每名干部购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书籍;党员干部撰写心得笔记20余篇、调研报告及理论文章5篇。依托武当选学网,开展在线学习,12月初,全体干部职工均提前完成了所修学分。
(二)打造效能型机关。我办致力于打造、培育办事高效、运转协调、求实创新的机关文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按照科学管用、简便易行的原则,加强本办建章立制工作,对已有的45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了集中清理,认真研究论证审核,逐一甄别、修改完善,列出制度建设梳理清单。共新建、修改和完善学习制度、督促检查制度、机关文明服务制度、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 度、责任追究制度、信访工作制度、机关考勤制度共计23项,并集中汇编成册。
(三)打造廉洁型机关。制定了《县编办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计划》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责任分解实施意见》,将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并在年初召开的主任办公会上,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认真开展‚四风‛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经自查自纠,本办无发现公车私用、公款送礼、违规职务消费、公款大吃大喝等问题。大力开展了党风廉政教育,先后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焦裕禄》等廉政警示教育专题片,进一步增强大家反腐拒变的意识。今年,全体干部职工未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四)打造和谐型机关。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文件及会议精神,认真履行好综治成员单位应尽之责,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陈代国任组长的平安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专抓。制定了平安单位、平安家庭、平安志愿者队伍、无邪教活动单位、安全生产暨消防安全、民调、办公场所禁烟等一系列创建方案、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与县综治办签订综治责任书、各科局签订了创建平安科室责任状。加强重大节假日值班工作、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重点部位的安全防护,对单位涉密电脑、档案室实行专人专管,修缮、更换办 公室防盗窗,做到防患于未然。着力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按要求,在综合科一台专用电脑上加装网格信息化系统。积极配合我办辖区综治维稳工作,及时缴纳综治管理费用,进行重点研究部署,综治维稳的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今年,我办圆满完成了各块综治工作任务,实现了全年平安稳定。
(五)打造服务型机关。继续创建‚群众满意窗口‛,开展 ‚三个一‛活动(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杯热茶接待),要求全体干部对来访的办事人员和群众做到有访必迎,严禁事不关己,视而不见。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及时、高效办结各项来信来访事项,提高办事效率,为外来部门、单位和办事人员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成立干部作风督查组,不定期对干部擅离职守、迟到早退或利用工作时间炒股、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小说等不良作风行为进行了督查。今年,对全体干部上班到岗情况开展了3次督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深入县直单位开展‚食药体制改革‛、‚基层医卫体制改革‛等专题调研,上门了解他们对机构编制工作和当前各项改革的建议和想法,解决现场解决各单位的实际困难。
五、抓业务,重落实,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一)扎实做好各项改革工作。我办以文明创建为助力器,着力找好各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积极推进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最大限度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分散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竹山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设臵的实际,研究拟定了《竹山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和《竹山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设臵方案》初稿,经报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原则同意后,以正式文件报送市编办,目前待市与省编办沟通后正式组织实施。全面协调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法定原则,以简政放权为导向,从法律法规授权明确的职能、实际工作需要配臵的职能和保证部门正常运转配臵的职能三个方面,对各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能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向市审改办提交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坚决落实国务院及省市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及时对应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经过各单位的反复确认和县编办(审改办)的最终核准,县直50个单位共清理出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5262项,其中行政审批项目209项。仅行政审批项目与县政府上一次对外公布的534项相比,减少了325项,减幅达60.9%。县直50个部门单位的‚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先后分别于6月初,以竹政发[2014]1号文件公布了‚竹山县县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于9月初以竹政发[2014]16号文件公布了‚竹山县县级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为保证目录清单事项严格依法实施,防止部门擅 自增设或者调整目录事项,上述两份文件在《今日竹山网》、《竹山县政府门户网》、《竹山县机构编制网》、《竹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同步向社会持续性公开,并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上运行,全面接受社会监督。4月下旬,市审改领导小组吴英忠、张友胜等领导一行检查指导了我县的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清理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市审改办在8月份通报全市各县市区‚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清理工作‛时,再次肯定了竹山的工作。有关经验于9月25日在省编办召开的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座谈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9月上旬,县委佘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玲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听取汇报后也对县编办(审改办)的前期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二)积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一是科学调控编制。建立完善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的机制和办法,打破编制核定后就为单位所有的传统模式,采用静态定编和动态核编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调配编制资源,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调控作用和实现编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二是着力盘活事业编制。把机构编制‚零增长‛的重点放在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上。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调剂出事业空编,由编办集中管理,用好用活现有事业编制资源。三是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社区网格管理员 管理的意见(试行)》(十办发[2012]42号)中‚市、县两级设立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作为两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下属常设机构,负责对所属辖区网格管理工作的监管‛精神,积极与市编办协调沟通,促成市编办对我县成立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进行批复。为加强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省、市编办批准我县成立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以及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服务中心等机构的成立为我县新增加副科级领导职数7名,正科级领导职数2名,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不断规范机构编制日常工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实现机构编制增减平衡,不断提高编制资源效用。严格审批把住关口,继续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纪律,坚持编委会‚一支笔‛审批制度,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增长。一是严格按照县委人事任命、调整及退休等文件,及时更新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信息库,并及时同步上传至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确保信息公开及时、真实、准确。定期对网上已公开的机构编制政务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每月按要求至少上传2篇机构编制政务信息。二是按政策回复网上的咨询、投诉。截 至11月底共受理网上咨询、投诉14条,回复14条。三是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基础建设,加强人员编制出、入编网上管理工作,为县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机构编制信息,方便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了解准确、实时、动态性的机构编制数据信息。四是全年共审核招录了200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强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公务员33名,选调生4名,教育系统招考人员163名,并及时开具了编制通知单。
一年来,我办文明创建活动促使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得以同步发展,先后荣获县级以上各种荣誉10余项。无论是办公环境还是综合实力,无论是机构编制业务水平还是社会形象,都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文明创建活动犹如春风细雨,不仅滋润了人心,培育了队伍,优化了环境,更为机构编制工作提供了精神、智力和技能、环境保障,成为推动我县机构编制工作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诚然,我办文明创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它单位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经济条件的约束,硬件建设还有待加强;二是创建活动形式还比较单调,在组织干部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体育活动上还有待加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注重实效,推进我办创建活动向更深领域发展。真正达到优化机构编制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提高干 部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强化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再铸机构编制工作新辉煌。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五篇: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大会交流材料
创新技能人才培育机制 抢抓产业转型发展机遇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5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视察广东省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随着我市“三区三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不断推进,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保障。5月17日由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指导、市政府及省人力资源保障厅等主办的,我局具体承办的“中国苏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博览会”将校企合作共建共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是适应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形势,服从于苏州市打造“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形成产校合作联盟,完善校企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需求的新举措,拉开了新一轮创新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抢抓产业转型发展机遇的帷幕。
一、坚持发挥职业能力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统筹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利用金 融危机促使企业转型与优化的倒逼机制压力,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2009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2万人,其中新技师2974人,发放各类职业培训补贴5600万元。
(二)应对危机,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经济保增长和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素质,我市制订出台了《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开展了“培训送企业”活动,成立了“企业培训师讲师团”,采用“菜单式”模式供企业选择,受训人数达近2万人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青年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了“员工进院校——千名优秀青年职工技能提升行动”,明确了软件检验员、景观设计师等27个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职业和相应的培训院校,选拔优秀青年职工进院校提升技能,对参加培训并结业的人员给予1800元的培训资助。
(三)城乡一体,提高各类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向社会发布了适合农民工就业的45个紧缺专业(工种),采用“社会定点机构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企业委托培训”等三种模式大力提升外来农村劳动者技能。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扶持措施,提升就业能力,组织开展“培训促就业—千名大学毕业生技能储备行动”,精心挑选、设计了计 算机程序设计员等16个“灰领”职业课程。对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给予50%的培训鉴定补贴,对大市生源和本地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并取证的,培训费按政策性价格予以收取,职业技能鉴定费减免30%。
(四)以赛代训,大力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职业选择、政策导向上坚持职业竞赛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将核心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职业作为竞赛的重要方向。这两年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应用软件设计、动漫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27个职业(工种)竞赛。
二、坚持职业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开发体系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技能人才结构提供保障。
(一)超前谋划,高标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实际需要,按照先进性、公益性、公共性相统一的原则,向社会开放并提供各种人才培训、项目研发制作、职业资质认定、技术咨询、技能竞赛等服务的公共实训平台。我市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苏州模式”,即市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与苏州技师学院融为一体的的“2合1”建设模式、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协调发展的“1+N”发展框架模式以及“政策推动、资金相助、功能叠加、凸显优势”的运作模式。目前我市“1+9”家公共实训基地都是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新型产业而设立的公益性、开放性的平台,其实训设备、实训 项目、实训环境基本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同步、与新技术发展同步,与技能培训要求同步,可为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员工年提供实训5万人次。
(二)规范运作,积极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作用。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水平,鼓励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通过诚信等级评估等方式引导现有培训机构健康发展,以促进培训市场的规范。截止本月底,我市共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36家。
(三)脚踏实地,认真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依托行业组织、企业和院校专家,根据新技术、新技能的发展要求,做好职业标准、鉴定题库、培训项目的开发工作,不断推出新职业、新技术、新项目的培训。根据企业生产服务岗位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做好现有职业标准提升和题库更新维护工作。
(四)强化质量,促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完善社会鉴定、院校认证、企业评价的多元化的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管理服务平台,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推动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推动院校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共同培养联合评价工作,推动企业内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推动技工院校从评价入手的教学改革,推动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
三、坚持高技能人才培养高端拉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 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服务。
新一轮“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目标已明确。5年内市县两级培养50000名高技能人才,重点资助200名技能突出人才和2000名技能重点人才,重点支持10000名优秀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提升或赴国外培训研修,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产业急需青年高技能人才10000名,力争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量的40%以上。
(一)对高技能突出人才、重点人才加大激励引导。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政策,树立一批长期工作在生产服务岗位第一线,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先进的技能水平、卓越的岗位贡献,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带徒传技方面成效显著的在职的高技能人才。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和薪酬补贴力度。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和重点人才5年内连续享受政府薪酬补贴,技能突出人才每人每年补贴1.5万元,技能重点人才每人每年补贴5千元。
(二)对高技能优秀人才、青年人才侧重培养提高。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补贴培训政策,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培训项目与产业结构、培训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挂钩的机制,积极引导优秀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提升,鼓励其参加市场急需的高技能项目培训。继续实施《“111”高技能人才资助 计划》;出台了《关于选送现代服务业企业优秀员工进院校职业培训实施办法》;出台了《苏州市技能大师、名师带徒传艺奖励(试行)办法》,积极推进技能名师带徒培养高技能人才;将适时组织优秀技能人才出国研修。每年重点资助引导2000名以上优秀技能人才技能提升。二是发挥院校基础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青年高技能人才。按照行业分布和紧缺技能人才需求,积极拟定出台《关于推进我市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列入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项目培训的,政府按培养学生合格并在当地就业的人数,按每人2000元标准予以开展校企合作培训费补贴。三是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主体的作用。深入推行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企业生产服务岗位的技能要求,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范围,让更多职工在本职岗位上通过技能培训、师父带教、实践锻炼而获得技能水平的提升。对开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继续给予一定培训补贴。
四、坚持走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之路,为产业转型升级储备充裕的人力资源。
(一)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制教育。全市13所技工院校近年来每年招生数超万人,今年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级工班人数比例占总招生人数的63%,苏州技师学院达90%以上,面向新生劳动力开展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高 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在不断增加,行为引导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职业素养训练列入教学课程,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二)优化调整技工教育专业结构。为进一步加强技工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优化我市技工教育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调整和优化我市技工教育专业结构的意见》,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通过调整、优化技工教育的专业布局和结构,基本形成适应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需要的技工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的新格局,建立起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对应的技工教育新体系。积极培育5—7个与新产业、新技术紧密相连的前沿专业,重点建设20个左右我市紧缺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以及各校独具行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运用信息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改造10个左右传统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今年对优化调整技工教育专业结构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使我市技工教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转换器、现代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三)建立多项制度助推校企合作。建立“企业教学咨询官”聘请制,把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聘请到技工院校担任教学咨询官,参与学校教学,指导院校专业建设;建立技工院校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研修制度,规定技工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40天进入企业研修,列入考核;建 立“企业导师制”,借助导师的经验帮助学生缩短思想和技能的“成熟期”,使学生尽快提高实践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建立“企业教学督导员”制度,进一步利用企业优势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规范化,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再次强调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已作为我局全系统工作的主线,打造 “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聚集区”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将以“三区三城”建设为背景,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层次跨越,铸造经济社会进步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