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大学信访工作暂行办法
苏州大学信访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保证信访渠道畅通,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规范信访行为,维护信访秩序,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教育部《教育信访工作规定》及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访,是指我校师生员工、家属以及与我校有直接联系的公民和其他组织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单位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投诉请求,按照有关规定和职权范围应由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处理的事项。
第三条 信访工作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原则,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
第四条 校党委领导全校信访工作,分管校领导为信访事项负责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和纪监审办公室(以下简称学校信访部门)根据信访事项性质负责受理学校信访工作。
学校各单位应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使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妥善、有效地得到处理。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指定政治素质过硬和业务水平高的人员为本单位信访工作联系人,由其具体负责本单位的信访处理工作。
第二章 信访工作职责和要求
第五条 信访工作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上级关于信访工作的方针政策,向信访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引导信访人依法信访;
(二)受理群众来电来信(含传真、电子邮件),接待群众来访,协调、督促信访请求的处理和信访事项办理意见的落实;
(三)承办上级信访部门交办的信访事项并负责上报处理结果;
(四)做好矛盾排查和调处工作,及时掌握学校信访活动动态,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超前化解矛盾的工作;
(五)研究、分析学校信访情况,通过信访渠道分析校情民情,及时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为民主办学、依法治校服务;
(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集体上访,向学校领导及上级机关报告重大、紧急信访事项。
第六条 信访工作的要求
(一)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秉公办事,尽职尽责;
(三)做到文明接待,听取陈述耐心,答复问题明确,处理问题及时认真;
(四)遵守保密制度,不得将举报、控告材料转送给被举报、控告人或被举报、控告单位;
(五)不得丢失、隐匿或擅自销毁信访材料;
(六)不得泄漏信访机密;
(七)不得介入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信访事项。
第七条 学校应积极为信访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和条件,对在信访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对信访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不负责任,给工作造成损失的;在信访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侵害信访人合法权益导致严重后果的;因工作失误造成集体上访事件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章 信访事项的受理
第九条 属于下列情况的信访事项,学校应当予以受理:
(一)对本校各级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二)对关于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及学校规定的咨询;
(三)其它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属于学校信访受理的事项。第十条 属于下列情况的信访请求,不予受理,应告知信访人并说明情况:
(一)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
(二)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正在办理的;
(三)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的信访请求;
(四)信访请求不明确或无实质内容的;
(五)信访人主体不明,无法核实的;
(六)不以信访为目的,使用谩骂、造谣等带有恶意性质的;
(七)其它按照相关规定不属于学校信访范围内的事项。
第四章 信访事项的办理
第十一条 学校实行信访“首访责任制”,即信访人来信、来电、来访时,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信访工作人员应当秉公办事,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从源头上预防导致信访事项的矛盾和纠纷;如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信访工作人员应及时与主管单位沟通,便于问题处理。
第十二条 信访事项的办理,应当坚持接待、登记、处理、转办、催办、回复等基本工作程序。
第十三条 学校各级信访接待单位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告知信访人是否受理,信访人姓名(名称)或者联系方式不清的除外。
第十四条 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结,并书面或口头答复信访人;情况复杂或在节假日期间的,经受理单位信访工作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不得超过6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重大、紧急信访事项、信访信息,要特事特办,及时处理。
第十五条 信访人对职能单位的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学校信访部门提出书面复查申请。学校信访部门在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经复查,信访事项处理决定正确的不再受理;如处理决定确有错误,应当重新处理。
第十六条 信访人对复查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学校的上一级机关请求复核。第十七条 信访事项由分管校领导负责,遇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可提交学校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讨论后决定。
第十八条 对于上级部门交办的信访事项应当按要求办结。如不能如期办结的,应向上级交办部门说明情况。
第十九条 信访事项处理完毕后,信访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信访材料的归档、存档工作,以备查阅。
第五章 信访秩序
第二十条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服从办理单位符合法律、法规的处理意见或决定;
(三)如实反映情况,对其所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第二十一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学校信访接待单位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第二十二条 在信访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学校机关、教学、科研场所内外及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学校机关、教学、科研场所,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三)侮辱、殴打、威胁学校工作人员,或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参加集体走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
(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第二十三条 信访人在学校机关、教学、科研场所及其它公共场所滞留,妨碍学校办公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等,由信访接待单位给予劝阻、批评或者教育。
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者,由学校保卫部门将信访人带离现场以维持秩序,或者报请公安机关协助处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保卫部门报请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纪监审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篇:苏州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暂行办法[范文]
苏州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暂行办法
苏大教 [2002] 73号
一、推荐名额
依据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当年硕士招生专业等因素,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当年下达的名额进行分配后报学校确定。基地专业的分配比例基本为毕业生人数的50%。
二、推荐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三年学习成绩优秀,文科类:每门课程均在75分以上(含75分)且学位课程平均在85分以上(含85分);其它类别:每门课程均在70分以上(含70分)且学位课程平均在80分以上(含80分),并为年级排名领先,大学英语通过六级或四级80分以上(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要通过四级),并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体育成绩合格,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四)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或公开发表论文者或获省、国家级奖励者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根据省教委有关精神,中师保送生不属推荐之列。
三、推荐程序
(一)各院(系)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进行动员,公布推荐名额、条件和办法。
(二)学生自愿申请,并经班主任和两名主要业务主讲教师书面推荐。
(三)凡申请且被推荐者必须前往校医院按照要求通过体检。
(四)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由院(系)考核小组进行面试,然后由院(系)审核(参照体检结果),确定拟推荐名单,在院(系)内公布。
(五)各院(系)将拟定的推荐名单及推荐表交教务处,过时不予受理。
(六)由学校推荐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并报校长批准后在校内张榜公布。
(七)教务处统一将申请表、体检表送省招办审批盖章后再到指定地点办理免试生的集体报名手续。
四、向外校推荐的免试生,必须由接收单位的研招办出具同意接收的公函交教务处。
第三篇:苏州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暂行办法
苏州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并深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我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教师职务聘任的文件精神和《苏州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苏大人[2006]51号)的相关规定,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适用范围及岗位分类
一、本办法适用于在我校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不包括已达到学校规定退休年龄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师高级职务按岗位性质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临床教学型五种。教学为主型岗位教授主要承担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为主型岗位副教授主要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科研为主型岗位教师主要在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用推广型岗位教师主要在学院(部)和相关科研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成果转换和校企合作等工作,临床教学型岗位教师承担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任务。
第二条 应聘各级教师职务的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学风端正,教书育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任现职期间考核均在合格以上,破格人员至少有1次为优秀。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在规定的正常年限基础上延迟应聘或不能应聘:
(一)考核基本合格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应聘。
(二)考核不合格或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应聘。
(三)受行政处分或党员纪律处分期限内,不能应聘。
(四)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文件精神,有下列弄虚作假行为和学术不端行为者,不能应聘。
1、伪造学历、学位。
2、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3、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4、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5、伪造注释。
6、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7、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8、一稿多投。
二、学历资历要求
(一)应聘助教
1、具有学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经考察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可以直接聘任助教职务。
3、助教职务不实行学历资历破格应聘。
(二)应聘讲师
1、具有学士学位,受聘助教职务4年以上。
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受聘助教职务3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受聘助教职务2年以上。
4、获得博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经考察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可以直接聘任讲师职务。
5、讲师职务不实行学历资历破格应聘。
(三)应聘副教授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受聘讲师职务5年以上。
2、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讲师职务2年以上。3、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音乐、体育、美术等特殊专业40周岁以下者),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4、破格应聘者须具有博士学位,受聘讲师职务3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讲师职务1年以上。
(四)应聘教授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受聘副教授职务5年以上。2、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须具有博士学位,1958年1月1日至1962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音乐、体育、美术等特殊专业教师的学历(学位)要求可适当放宽,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3、破格应聘者须具有博士学位,受聘副教授职务3年以上。
三、出国(境)要求
2013年起教师应聘教授职务,须具有在国(境)外研修、访学、合作研究的经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要求连续6个月以上(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不作要求),自然科学类教师要求连续12个月以上。今后将适时对应聘副教授职务者提出出国(境)研修经历的要求。
四、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取得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应聘高级职务者须取得高级合格证书,应聘中级职务者须取得中级以上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一)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二)具有外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年龄在50周岁以上。
(五)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六)经省教育厅审核确认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突出成就的人员。
五、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取得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或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一)具有计算机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三)应聘计算机学科专业技术职务。
六、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要求
应聘教授、副教授、讲师职务者,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七、新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要求
凡1997年(含1997年)以后补充到高校的教师,应聘中级、副高级职务的,均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八、社会工作要求
受聘现职务以来,应积极承担各项校内社会工作及公益性工作,包括承担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
第三条 应聘各级教师职务的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讲师
(一)受聘现职务以来基本教学业绩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的教师,独立系统担任过1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专业教学课程的教师担任过某些专业课部分或全部讲授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综合考核在良好以上。
2、承担过1门以上课程的辅导、答疑、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等教学工作,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还须参加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工作。
3、有1篇以上具有独立见解的教学总结。
(二)受聘现职务以来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要求
SCI、EI收录的论文1篇(自然科学类),或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篇(人文社科类);或省级以上刊物论文2篇;或参加编撰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或教材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同时省级以上刊物论文1篇。
二、副教授、教授
受聘现职务以来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与学术能力要求见附件。
第四条 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
一、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对应聘教授(除教学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外)职务者,学校聘请7名校外正高级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评议;对应聘副教授(除教学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外)职务者,学校聘请5名校外正高级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评议。校外同行学术评议结论三分之二以上为“已达到”的,方可由学院(部)聘任小组进行评议。
二、应聘教学为主型、应用推广型教授、副教授职务者,由学校聘请相关校内外专家召开会议对其进行学术评议。
三、应聘者提供给校内、外专家的评议材料主要包括:个人简历、教学业绩(承担教学任务、教改项目、教学获奖等)、科研业绩(主要学术贡献、承担科研项目、科研获奖、发明专利、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目录及论文被引用情况等)、任现职以来代表作(正式出版著作或发表的论文5种左右)等。教学为主型教师还须提供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材料。
第五条 隔年申报制度
实行教师职务隔年申报制度。第一次应聘高一级职务或同级转评未获通过者,须间隔一年后方可再次应聘,第二次应聘高一级职务或同级转评未获通过者,须间隔两年后方可再次应聘,以此类推。次年底前达到规定退休年龄者可不受此限制。
第六条 对少数受聘现职务以来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非常突出成绩者,可不受基本条件限制进行应聘,学校将聘请6位(本人可推荐3位人选)国(境)外专家进行同行学术评议。若国(境)外同行专家一致同意推荐其晋升相应职务,则由学院(部)聘任小组推荐,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表决聘任。若应聘未获通过者,须间隔三年后方可再次应聘。
第七条 聘任程序
一、应聘人员递交书面申请及相应材料,并按规定进行公开展示。应聘者提交相关材料时,应对本人的学术行为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所提供的业绩材料是否真实作出承诺。
二、各学院(部)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审查,并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将教学、科研成果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汇总。人文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负责论文、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科研业绩的审核;教务处、研究生部负责教学论文、教学工作量、教改项目、教学获奖等教学业绩的审核。审核结果须在网上进行公示。
三、各学院(部)根据审核结果,对应聘教授、副教授人员是否具备应聘基本条件和业务条件提出明确意见,并将具备条件人员报学校审核,视为正式应聘,交纳相关评审费用。
四、学校对学院(部)上报的应聘人员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至学院(部)。
五、应聘高级职务人员在学院(部)规定的范围内(人数不少于15人)作述职报告,并进行民意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学院(部)聘任小组评议的参考。
六、学院(部)思想政治考核小组、教学质量考核小组进行考核,确定考核等第(教学质量考核须排序)。
七、学校统一组织将应聘高级职务人员的材料送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结果达到相关要求后,由学院(部)聘任工作小组评议。
八、学院(部)聘任工作小组、校教学为主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及校应用推广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根据应聘人员的教学科研情况、同行专家评议意见以及岗位数等情况,对照有关职务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评议,在限额内对应聘高级职务人员提出推荐意见,对应聘中级职务人员提出聘任意见。
九、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对拟聘高、中级职务岗位人员进行审核评议,确定聘任人选,公示聘任结果。
公示期间,对结果有异议者可向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监督委员会署名提供相关证据和书面材料。经核实后,报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研究,如有必要,以票决方式作出决定。
学院(部)聘任工作小组、校教学为主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校应用推广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须有四分之三以上成员出席方能举行会议,在通过人选时,其同意票数均须达到出席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十、学校将聘任结果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审核通过后,按《苏州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苏大人[2009]56号)有关规定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并颁发聘书。
第八条 对公派出国(境)的教师,在批准的期限内可参加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的评审。评审通过的教师,在批准期限(包括批准延长时间)内回国的,回国报到后学校发文聘任,从评审通过时起聘;逾期回国的,须重新参加学校的职务聘任。
第九条 非学校编制临床带教医师申请应聘教师职务的,必须已聘任相应级别卫生技术职务。
第十条 应聘高一级职务人员的现职务系列必须和所申请晋升职务系列一致,不得转岗应聘高一级职务。
第十一条 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任职条件可不受资历限制,免试外语及计算机,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可以采取“先评后补”的方式,根据本人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直接应聘相应职务。
第十二条 专职科研人员应聘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职务的要求参照本办法执行,其中对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教学业绩的相关条件可不作要求,科研水平及学术能力的基本要求按相同学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要求的2倍执行。
第十三条
经学校批准进行教师职务聘任试点工作的学院(部),按学校审核同意的方案组织本学院(部)的教师职务聘任工作。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若学校原有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一:应聘高级职务(除教学为主型外)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
附件二:应聘教学为主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三:应聘应用推广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四: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除艺术学、外语小语种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五: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艺术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六: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外语小语种)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七:应聘理科类(数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八:应聘理科类(物理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九:应聘理科类(化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应聘工科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一:应聘工科类(建筑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二:应聘工科类(除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三:应聘生物医药、农学类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四:本办法有关词语或概念的解释
附件一:
应聘高级职务(除教学为主型外)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
一、每学年至少系统担任1门全日制本科生主干课程的讲授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应聘科研为主型职务者教学工作量须达到同学科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教学综合考核须在“良好”以上,其中应聘教授职务者,教学综合考核须为“优秀”。
三、应聘教学科研并重型教授职务应具备下列任两项(须跨项),应聘教学科研并重型副教授、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和临床教学型职务者应具备下列任一项。来校工作不满3年者不作要求。
(一)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不在之列)。
(二)编著、主编(第一副主编)出版本科生用教材1本(应聘教授者,本人编写15万字以上,应聘副教授者,本人编写10万字以上)。
(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级精品教材建设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五名);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省级精品教材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三名)。
(四)参加国家级教改项目(前三名),或省级教改项目(前二名),或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同时应取得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教改成果(论文、获奖等)。
(五)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项(均取前五名)。
(六)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前二名)。
(七)获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得校级教学奖(个人奖)1项。
(八)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1项。
(九)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
(十)独立指导或第一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莙政研修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果,成果形式为:指导的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附件二:
应聘教学为主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每学期至少系统担任1门全日制本科生课程的讲授工作,每学期完成的全日制本科生教学课时数不少于200课时。
二、教学综合考核须为“优秀”。
三、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第一项和其它任三项(须跨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至少4篇;或主编出版本科生通用教材1部(本人编写15万字以上),同时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至少2篇)。
(二)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三名);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二名)。
(三)参加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前三名),或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同时取得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教改成果(论文、获奖等)。
(四)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前三名);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前两名);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一名)。
(五)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排一)。
(六)获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校级教学奖(个人奖)1项。
(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1项。
(八)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
(九)独立指导或第一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莙政研修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果,成果形式为:指导的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四、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第一项和其它任三项:(须跨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至少2篇;或主编出版本科生通用教材1部(本人编写10万字以上),同时核心期刊论文2篇。
(二)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五名);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省级以上精品教材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三名)。
(三)主持校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同时取得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教改成果(论文、获奖等)。
(四)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前五名)。
(五)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前二名)。
(六)获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校级教学奖(个人奖)1项;
(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1项。
(八)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
(九)独立指导或第一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莙政研修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果,成果形式为:指导的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附件三:
应聘应用推广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5篇,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或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6件。
(二)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300万(人民币)以上;或主持单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200万(人民币)以上。
(三)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四)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3篇,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二)作为主要项目骨干(每个项目除主持人外,骨干不超过2人)参与的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达300万(人民币)以上,或参与单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200万(人民币)以上。
(三)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2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
(四)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注:人文社科类不设应用推广型高级职务。
附件四:
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除艺术学、外语小语种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或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2篇);或一类核心期刊论文4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0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2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各1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2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二类核心期刊论文5篇;或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或一类核心期刊论文2篇。
2、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50万元(人民币)。
3、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前二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7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100万元(人民币)。
3、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前二名)1项。
注:
在2012年教师职务聘任中,仍可执行《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教师应聘高级职务部分政策调整意见》(苏大人[2008]10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应聘者可以选择按照07版目录也可选择08版目录(含今后的微调部分)。选择07版目录者,仍执行苏大人[2008]29号第八条第五点的相关规定。即:“应聘教授(研究员)职务者,须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一类、二类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其中,一类权威核心期刊上至少1篇);应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者,须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一类、二类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附件五:
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艺术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 及学术能力
一、职务类型
艺术类专业教师分为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是指主要从事美术、艺术设计、音乐史论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实践型教师是指主要从事美术(含设计美术基础教学)、艺术设计(含染织美术、服装艺术、平面设计、媒码艺术、环境艺术、陶艺等)、音乐(含器乐、声乐等)等技法、技能、技巧等实践动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
二、应聘教授职务
(一)理论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2篇);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个人学术专著(20万字以上)1部,同时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
2、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艺术项目1项。
3、主持到帐经费为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4、主持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省级(含教育厅)相关课题2项。
5、主持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国际合作项目1项;或在国外工作学习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所在国科研项目1项。
6、获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排名第一);或获省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一等奖以上奖励1项(排名第一)。
(二)实践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6篇;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个人学术专著(10万字以上)1部(或合著通用教材2部,其中至少有1部本人为第一作者),同时核心期刊论文3篇。
2、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艺术项目1项。
3、主持到帐经费为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4、入围全国美展两次;或在全国单项权威专业大展中获奖;或在其它全国性权威比赛中获奖(含中国美协艺委会举办的全国性权威大展)。
5、由省级以上机构组织在省级以上美术馆、音乐厅举办个人画展、音乐会等。
6、获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排名第一);或获国家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一等奖以上奖励1项(排名第一)。
三、应聘副教授职务
(一)理论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4篇;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个人学术专著(8万字以上)1部,同时核心期刊论文2篇。
2、主要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3、主持到帐经费为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4、获市(厅)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或获省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
(二)实践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3篇;或编撰正式出版的通用教材(5万字以上)1部,同时核心期刊论文1篇。
2、主持到帐经费为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3、作品入围全国美展;或获省级以上美术展览、设计(音乐)比赛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
4、获市(厅)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或获国家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
注:正式出版100页以上的个人画集在职务聘任中可视同1篇核心期刊论文,且仅限1本。
附件六:
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外语小语种)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3篇)。
(二)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三)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
(二)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三)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前二名)1项。注:
一、外语小语种是指除英语、俄语、日语以外的外语专业。
二、外语小语种核心期刊目录: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核刊以及下列刊物:
1、辞书研究
2、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3、山东外语教学
4、上海翻译
5、中国科技翻译
6、外语小语种国际期刊:由人文社会科学院认定。
附件七:
应聘理科类(数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与数理统计(1)SCIE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4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2、应用统计、大学数学、金融数学
(1)SCI(或SSCI)收录论文3篇。
(2)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系统生物中心
(1)SCIE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6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SCIE论文2篇或数学类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1篇;应用统计、大学数学、金融数学方向的教师,其中SCI或SSCI收录论文至少1篇)。系统生物中心(科研为主型)的教师,须SCIE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2篇)。
(二)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三)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
数学类核心期刊目录:
1、中国科学
2、数学学报
3、数学年刊
4、应用数学学报
5、数学物理学报
6、计算数学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应用概率统计
9、力学学报。
附件八:
应聘理科类(物理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5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3篇(其中SCI二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6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8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二区收录论文至少2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 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和 Advanced?Materials?或其他IF大于10以上的论文,可以放宽论文篇数的要求,并优先推荐。
附件九: 应聘理科类(化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10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12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8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同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5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2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5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有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或其他IF大于10以上的论文,可以放宽论文篇数的要求,并优先推荐。
附件十:
应聘工科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10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6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12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8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5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同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2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2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4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6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2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8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注:
1、有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或其他IF大于10以上的,或工科类世界顶级期刊论文,可以放宽论文篇数的要求,并优先推荐。
附件十一:
应聘工科类(建筑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化到帐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4篇;或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1篇;或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2、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6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2篇;或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
一、建筑学核心期刊目录:
1、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建筑学报》、《城市规划》、《中国园林》。
2、国内核心期刊:《建筑师》、《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新建筑》、《华中建筑》、《城市规划汇刊》、《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室内设计与装修》、《装饰》、《中国环境科学》、《应用声学》、《照明设计》。
3、国外重要的专业学术刊物(视同为国内核心期刊):Architectural Record, Architectural Review, Architectural Journal,Journal of APA(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Architectural Design,Urban Study,Town Planning Review,新建筑(日),近代建筑(日),Global Architecture,Interior Design,Landscape Architecture。
二、国家级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学术水平相当的国家纵向科研项目。
2、两个以上省部委联合立项的纵向科学研究项目。
3、国家级重点学术论著、国家级重点教材和国家法定技术规范的编撰项目。
4、国家设立的规模宏大或意义重大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项目。
5、国家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竞赛项目,指包括在国内外和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方案、规模较大、专家评选、结果公布,且参加单位(至少四家)半数以上为国家级建筑及规划设计院、著名院校及境外知名规划设计事务所的高水平竞赛。
三、省(部)级项目
1、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学术水平相当的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
2、省部设立的规模较大、意义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项目。
3、省(部)级重点学术论著、省内统编教材和省(部)级技术规范的编撰项目。
4、省(部)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竞赛项目,包括在地区和省内范围公开征集方案、规模较大、专家评选、结果公布,且参加单位(至少四家)半数以上为省内外甲级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院的高层次竞赛。
附件十二:
应聘工科类(除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或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帐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5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或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4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累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50万元;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5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帐经费2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附件十三:
应聘生物医药、农学类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或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临床教学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3篇(其中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三)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2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同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2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临床教学型
1、核心期刊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60万元。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三)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2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附件十四:
本办法有关词语或概念的解释
一、“延迟1年”:如正常年限未满,按正常期限+1年计算;如正常年限已满,按受处分之日起向后延迟1年计算。“延迟2年”、“延迟3年”计算方法同“延迟1年”。
二、论文须为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公开发表的本专业论文(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均不在之列)。
三、“核心期刊”指人文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公布的核心期刊,一类、二类核心期刊论文指人文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目录中所规定的一类、二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指在一类或二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核心期刊有特别说明的以说明为准。省级以上刊物指省级以上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
四、SCI、SCIE、EI论文指被SCI、SCIE、EI收录的论文,SCI一区(二区、三区)论文指根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按和学科对SCI期刊进行的4个等级的分区。
五、经校人文社会科学院认定的专著,可在职务聘任中视同2篇二类核心期刊论文,且仅限1本。经校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认定的专著,可在职务聘任中视同1篇SCI二区(或EI)论文,且仅限1本;获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可视同1篇SCI二区(或EI)论文,且仅限1项,对专利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六、主持项目指为该项目的主持人,主要参加项目指项目的前三名。
七、有推荐申报国家级奖项资格的行业协会评审的奖项等同于省(部)级奖项。
八、规定的数量、等级均含本级,如1项以上含1项,市(厅)级以上项目含市(厅)级项目,二等奖以上奖励含二等奖。
九、交叉学科的教师根据所从事的领域选择应聘学科,其成果亦应与所应聘的学科专业相关。
十、市厅级科研项目不包括校级科研项目,市厅级奖励不包括校级奖励。
十一、横向课题到帐经费均不含工程款。?? ?? ?? ??
第四篇:乡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文章标题:乡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昌吉州《关于规范信访秩序加强依法信访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我市的信访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信访问题,规范信访秩序,现制定___乡信访责任追究办法。
一、信访责任追究范围
(一)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1、对受理的群众信访问题,党政干部领导没有及时认真处理,不给群众答复,工作不到位或人为激化矛盾,导致群众越级集体上访的。
2、出现群众越级集体上访,接回群众后不及时认真处理,不按期给群众答复,导致群众重复上访的;
3、发生无序越级上访的;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直接责任人向乡党委、政府做出检查:
1、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因工作失误,处置不当,导致重复越级集体上访,发生冲击、围堵、滞留机关,堵塞交通,拦截领导同志车辆,干扰、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
2、群众越级集体上访后,不及时赶赴现场做工作,躲避群众,导致上访群众冲击、围堵、滞留机关,堵塞交通,干扰、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
3、发生赴州、区、进京越级集体上访的;
4、年内被重复通报批评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分管的直接责任人实行诫免,受诫免的党政领导干部在诫免期间不能提拔、调动,不得参加各类先进个人的评选,单位年终考核不得评优;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给予组织处理:
1、对群众反映问题处理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发生围堵机关,堵塞道路交通,冲击重要会场,妨碍市里组织的重要活动,造成恶劣影响的;
2、发生群众赴区州市集体上访后,对上级党委和政府明确的处理意见不落实,造成重复到区州市集体上访的;
3、因工作不力,发生上访人员到市、赴省、进京重复上访和滋事闹事,造成恶劣影响的;
4、对上级领导批示和交办、转办查处要结果的案件,不认真查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上报的结果把关不严或出现查办不实,造成错案的;
5、年内因信访工作,被责令重复向上级党委、政府做出检查的。
(四)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直接责任人因信访工作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按我市《关于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责任追究的规定》实行责任追究。
(五)领导干部及直接责任人因信访工作违反党纪、政纪,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触犯法律规定的,按照党纪政纪条例追究和国家法律规定处理。
二、信访责任追究权限
(一)给予党政领导干部通报批评或责令做出检查的,由乡党委研究后执行。
(二)给予领导干部诫免的,由纪检委研究报乡党委批准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诫免程序办理。
(三)追究领导干部党纪、政纪责任的,由纪检委办理。
(四)纪检、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乡信访领导小组和乡党委提出的意见,及时实行责任追究。
本办法由乡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检查、监督和解释。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乡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五篇:南宁市网上信访工作暂行办法
南宁市网上信访工作暂行办法
南办发〔2008〕102号
各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开发区,各人民团体,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单位,市直属各企业: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南宁市网上信访工作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网上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网上信访事项,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网上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本市党委和人民政府设立的信访网站,向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或投诉请求,各级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信访处理机关依法在互联网上进行受理、答复、督办、归档等信访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网上信访办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
第四条 网上信访事项实行信访工作机构统一受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部门具体办理和回复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 信访人提交信访事项,应注明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及请求事项、事实和理由。
第六条 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事实清楚、请求明确,符合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有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等行为。
第七条 信访工作机构对符合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的网上信访事项应当予以受理。网上信访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信访人主体不明,无法核实的;
(二)信访请求不明确或无实质内容的;
(三)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或已作信访终结处理的;
(四)不以信访为目的、使用谩骂等带有恶意性语言的。
第八条 信访人同时使用网络、书面等途径向信访工作机构或有关机关提出信访申请的,以最先收到的申请为准。
网上信访暂不受理在网上提出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申请。
第九条 各级信访工作机构对网上信访事项,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分轻重缓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呈报、交办、转送、留存的方式及时予以办理。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的规定,认真及时办理和回复网上信访事项。对建议、意见、咨询类的信访事项,应当自收到来信之日起15日内,回复来信人;对投诉请求类的信访事项,应当自收到交办机关交办或转送单之日起60日内办结(答复来信人),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和交办机关延期理由。对重大紧急信访事项、信访信息,要特事特办,及时办理。
第十一条 对网上信访事项的办理结果,根据信访内容和信访人情况,可以采取上网、书面、电话、短信等方式回复。回复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规定作出答复和说明问题;要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注重效果,既要疏导教育,又要解决问题。
(二)要执行相关保密规定,不得将不该公开的情况在网上公开。
(三)来信要求查询以前所写信件办理情况的,原则上应予回复。
(四)对所反映问题已经妥善处理的重复来信或不予受理的来信,应及时予以说明;对没有实质内容、表达不清楚或含有恶意的来信,要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及时给予技术处理。第十二条 信访人可通过来访、来电等方式查询网上信访事项办理情况。
信访人通过信访网站查询信访事项处理意见的,如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答复之日起30日内书面向原处理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信访复查复核。
第十三条 本市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应履行以下网上信访工作职责:
(一)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方便群众的网上信访机制。把网上信访覆盖到乡镇和社区,为基层群众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
(二)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领导要重视网上信访工作,单位负责人是网上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研究解决网上信访突出问题。各级 党政班子成员要阅批网上信访事项,解决网上信访提出的信访问题。
(三)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网上信访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在资金、人力和物力等方面支持信访部门,努力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
第十四条 本市各级信访工作机构是同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网上信访工作的主体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及时梳理、登记、交办、转送、审核、回复、归档、督办网上信访事项;
(二)负责对同级党政工作部门和下级信访工作机构的网上信访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研究和总结网上信访工作规律;
(三)负责协调处理同级党委、人民政府交办的重要网上信访事项;
(四)负责定期向同级党委、人民政府提交受理网上信访事项的各项数据统计分析,对信访动态实施预测防范,提出有关完善政策、解决问题的建议,提供决策参考;
(五)各级信访工作机构对在办理网上信访事项中推诿、敷衍、拖延、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工作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十五条 各级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网上信访的技术支持,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同级网上信访应用系统的开发、管理、维护、升级,为网上信访的推广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确保网上信访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二)协助网上信访应用系统的培训工作。
第十六条 南宁市各级行政机关和部门是处理网上信访事项的主体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要充分利用同级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指定专人负责处理本机关、本部门网上信访事项;
(二)对人民群众从网上信访渠道提出的建议、意见和投诉请求,要依法、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三)建立网上信访事项办理工作制度,规范收信、登记、阅信、办理、督办、回复、反馈、结案、归档等工作环节,提高办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四)按照网上信访工作办法和时限要求,及时向信访工作机构报送办理情况以及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 各级信访工作机构是网上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工作的责任单位,负责办理网上信访事项的督查督办。
第十八条 信访工作机构要加强与网上信访承办单位的联系,发现承办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一)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办理期限办结网上信访事项的;
(二)未按规定反馈网上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
(三)办理网上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
(四)办理结果材料报送程序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九条 各级信访机构对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较长时间未妥善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落实信访工作相对薄弱的县区和部门,作为督办的重点,充分利用督查督办资源,进行追踪督办,重点整治。
第二十条 督办方式可采取电话督办、书面督办、网上督办、实地督办、联合督办等方式。
第二十一条 各级信访工作机构每季度应将本辖区的网上信访工作情况向同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通报。
第二十三条 各级信访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信访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第二十四条 各级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本办法规定,把网上信访工作情况作为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定期考核。
第二十五条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网上信访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暂行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