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湖南省纪委、湖南省监察厅关于实施信访监督的暂行办法
中共湖南省纪委 湖南省监察厅 关于实施信访监督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充分发挥信访监督的教育和预防作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的轻微违规违纪问题,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访监督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对信访举报中反映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轻微违规违纪问题采取特定方式进行了解核实并督促纠错整改的组织行为。
第三条 信访监督在各级纪委常委会领导下,纪检监察机关信访室(举报中心)和有关职能室具体组织实施。信访监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实施,必要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可直接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管理对象实施信访监督。
第四条 实施信访监督的原则:
(一)分级负责,归口管理;
(二)依纪依法,保障权益;
(三)审慎稳妥,严格保密;
(四)自查自纠,重在预防;
(五)严肃认真,注重实效。第五条 实施信访监督的范围:
(一)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的一般性问题;
(二)廉洁自律或不正之风方面的一般性问题;
(三)涉嫌违反党纪政纪规定,但情节轻微、不需纳入案件检查程序的问题;
(四)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需要引起重视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五)群众不断越级、重复来信来访,需要引起有关单位和领导重视并做好工作的问题;
(六)有必要实施信访监督的其他问题。
第六条 实施信访监督应根据信访举报涉及对象的不同,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严格审批:
(一)对有关组织或同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正职领导干部(含同级别干部)实施信访监督,由承办室(人)提出实施信访监督的建议,按工作程序报经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主要领导批准;
(二)对同级党委(党组)管理的副职领导干部(含同级别干部)和下一级党委管理的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实施信访监督,由承办室(人)提出实施信访监督的建议,按工作程序报经分管领导批准。必要时,报经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主要领导批准;
(三)对其他人员实施信访监督,由承办人提出实施信访监督的建议,按工作程序报经室(举报中心)主任批准。必要时,报经分管领导批准。
第七条 实施信访监督应视信访举报内容,分别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信访谈话。对群众反映有关组织或领导干部的轻微违规违纪问题,线索较具体,便于当面说清楚的,可要求有关组织负责人或被反映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到纪检监察机关(机构)说明情况,并实行诫勉谈话。被反映对象是同级党委(党组)管理的组织或正职领导干部(含同级别干部),由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主谈;被反映对象是同级党委(党组)管理的副职领导干部(含同级别干部),由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分管领导或室(举报中心)主任主谈;其他被反映对象,由室(举报中心)负责人或其指派的人员主谈。实施信访谈话一般由两人以上参加,作好谈话记录。对需要信访谈话对象作出书面说明、或整改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作出说明或整改。
(二)发《信访监督函询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线索,但调查核实有困难或暂时不便调查核实的,可摘抄举报反映的问题,给被反映对象发函询问有关情况,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作出书面回复。被反映人或组织在收到《信访监督函询书》后,必须在15日内按要求作出书面回复。如举报反映问题属实的,被反映对象应作出检讨并纠正。
(三)建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信访举报反映领导班子一定时期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其他需要引起单位重视的问题,可责成有关单位党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信访举报涉及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专题民主生活会应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召开。会前,有关单位应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前5日报告纪检监察机关。会上,有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应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会后,有关单位要形成专题民主生活会议纪要及整改报告,并及时报送纪检监察机关。
(四)信访情况通报。纪检监察机关将一定时期内群众对领导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及廉洁自律等方面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以及反映有关地区和单位较为突出的问题、综合整理上报有关领导,经批准后采取会议通报、书面通报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讲明情况,提出整改要求。
第八条 上级纪监察机关(机构)需要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管辖的对象实施信访监督时,可以委托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与被反映人进行信访谈话,然后将办理情况报委托机关(机构)。
第九条 被反映人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信访监督,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说明情况,纠正问题。如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不符的,可以申辩或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书面说明材料必须由本人签名后寄(送)纪检监察机关(机构)。
第十条 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应加强督促。被反映对象未在规定时间内作出说明的,可发函催办或约谈,未说清楚的,要求其作进一步说明。被反映对象拒绝回复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经批评教育不改正的,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信访调查。对有错误拒不改正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一条 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对信访监督结果进行认真审核,视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对被反映对象已说明情况,经办室(人)初审认为不构成问题,同意被反映对象所作说明及整改的,报经原审批领导批准,予以了结,并酌情回复被监督对象。
(二)对反映问题失实,组织上认为有必要消除影响的,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予以澄清。
(三)对如实说明问题,但确需给予纪律处分的,按照有关案件检查规定办理,但可从轻或减轻处分。
(四)对隐瞒事实真相、欺骗组织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按照有关规定立案调查,并从严处理。第十二条 信访监督工作归口纪检监察机关信访室(举报中心)管理,有关室实施信访监督所发函件应到信访室(举报中心)统一编号,并在领导批准办结之日 起10日内将信访监督有关材料送信访室(举报中心)备案。实施信访监督的有关情况,可由信访室(举报中心)报纪检监察机关主要领导批准后,向组织人事部门通报。
第十三条 凡署实名举报要求回复结果的,应将信访监督结果回复举报人。
第十四条 纪检监察机关应通过机要邮寄或派员递送信访监督的有关函件。信访监督所形成的有关材料要按照信访案件卷宗归档要求整理存档。
第十五条 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信访监督工作中要严格遵守信访举报工作纪律,不得将信访举报原件或复印件转给被检举对象和其他相关人员,不得泄露举报人的情况。对违反工作纪律造成泄密、失密的,应严肃追究责任。
第十六条 实施信访监督后,群众对同一问题仍然反映强烈的,纪检监察机关应按有关规定调查核实。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共湖南省纪委、湖南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9年10月15日印发)
第二篇: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机关车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机关车辆使用管理
暂行办法
为加强委厅机关车辆管理,保障办公、办案用车,规范车辆管理、使用、维修保养、报废更新及购置等工作,根据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车辆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委厅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车辆的管理
第一条
委厅机关的车辆属国有资产,统一纳入机关固定资产管理。机关车辆采用服务中心集中管理与配车的单位自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条
集中管理的车辆由机关服务中心和车队履行日常管理职责,负责车辆调派、安全等。车队队长是车辆管理第一责任人,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是车辆管理主要责任人,办公厅分管领导对车辆管理负有领导责任。配车单位的车辆由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并负责调派,对车辆管理负领导责任,是车辆管理第一责任人。专、兼职驾驶员负责车辆的日常使用和养护,是车辆安全、清洁保养的直接责任人。
第三条
车辆的日常使用和养护实行定车、定人、定责。车队要建立全部车辆的档案和使用台账。车队和配车单位要建立用车登记档案,做好行车、维护和事故及处置记录。
第四条
所有车辆每晚必须归位停放在由机关服务中心指定的停车点,严禁车辆在外停放过夜,如遇因公出差或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归位,必须及时向车队队长或单位负责人报告。超过三天需书面报机关服务中心备查。
第五条
节假日期间,除值班车辆外,集中管理和配置到单位的车辆钥匙统一交车队保管。因工作需要或特殊情况需要用车的,应在节前书面报委厅分管领导批准,并报机关服务中心备查。
第六条
加强车辆管理,领导干部不得私自驾驶公车,严禁公车私用,严禁将车辆交给非指定人员驾驶。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参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条
各室不得擅自向外单位借用车辆,不得向涉案对象及其所在单位以及与案件相关人员、单位借用车辆;确因工作需要向外单位借用车辆应报委厅分管领导同意,并书面报机关服务中心备查。
第二章
车辆的使用
第八条
集中管理的车辆主要用于保障委厅领导用车和相关公务用车。委厅领导和正厅级纪检监察专员用车直接与指定的驾驶员联系。副厅级室主任、副厅级纪检监察专员工作用车和其他公务用车一律实行派车单制度,由用车单位填写派车单,经单位领导审签后,由车队队长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安排用车,其费用依据《委厅部分行政公用经费和专项
经费包干使用管理办法》在用车单位包干经费中列支。长途用车一般应提前两天通知车队。
第九条
委厅会议、重大活动、专项工作用车、工会活动用车、离退休干部集体活动用车,由承办单位拟定计划交机关服务中心统一协调,车队调派。
第十条
职工本人、直系亲属因急、重病就医用车,或为直系亲属办理丧葬及其他特殊事项在市内需要用车,要尽量予以安排。
第十一条
配置到单位使用的车辆主要用于该单位的公务和对口接待用车。如遇委厅重大活动,配车单位应服从车队的统一调度。配有车辆的单位,原则上不再由车队安排用车。
第十二条
配置到单位的车辆原则上由相关单位确定一至两名驾驶员,不得将车辆交给其他人员驾驶。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机关驾驶员管理规定,并经机关服务中心和车队考核合格后上岗,长途用车必须由专职驾驶员驾驶。
第三章
车辆的油料采购和维修保养
第十三条
机关车辆的油料采购、重大维修等由机关车队提出申请,服务中心主任审核,报办公厅分管领导批准后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集中管理的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燃油、日常维修、养护等费用统一在机关公用经费中列支;配置到
各单位的车辆产生的上述费用在该单位的包干经费中列支。
第十五条
机关车辆实行统一定点加油。原则上市内不在外加油。确因特殊原因需在外加油的,集中管理的车辆须经车队队长同意并审核;配置到各单位的车辆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并审签。在外加油的费用需经办公厅行财处审核,按规定报销。
第十六条
机关车辆实行统一定点维修保养。车辆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或更换零件时,驾驶员需报告车队队长,经车队技术鉴定后填写报修单,分别报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批准(集中管理车辆)或配车单位主要领导批准(配置到室的车辆),按有关规定送修。驾驶员不得任意扩大维修项目,维修中更换的废旧部件应交回车队。长途出差的车辆在外地发生故障需要送修,应及时报车队队长同意。所发生的费用,须经最高职务的乘车领导签字证明方可按财务管理规定报销。
第十七条
集中管理的车辆的日常维修保养,经费开支在400元以内的,由车队队长初审;开支在400元至1000元的,由机关服务中心审核;开支超过1000元的,由机关服务中心报办公厅分管领导,按财务管理规定审批。配置到各单位车辆的日常维修保养,经费开支在2000元以内的,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审核;在2000元以上的,主要领导审核后需报服务中心(车队)备案,以便掌握机关车辆运行的总
体情况。
第十八条
机关服务中心要加强对车辆的维护管理,实行车辆维修保养责任制。车队和配置车辆的单位要做好日常车辆技术状况自检自查并做好文字记载,保持车辆状况良好。所有车辆必须按规定定期检测、定期保养,如因未按时保养造成车辆损坏或事故的,要按照实际损失的10%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以及纪律责任。
第十九条
车队队长应每季度与修理厂核对、确认送修项目,按机关财务管理办法报领导审批后,由行财处结算。车辆重大维修后,原则上车队队长应到场接车,检查维修项目是否达到技术标准,核对更换配件是否属实,经确认后与驾驶员共同在结算单上签字。
第二十条
车内设施、工具装备,由车队根据需要统一计划,行财处、服务中心组织购买。驾驶员不得任意调换车辆、牌照、零部件和车内各种配置。
第四章
驾驶员的聘用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专、兼职驾驶员的聘用需经机关服务中心进行资格审查,由机关车队进行专业技术测试。考核合格后,专职驾驶员的聘用按照机关现有用工办法签定聘用合同。兼职驾驶员由各单位负责日常管理。
第二十二条
驾驶员要严格遵守委厅驾驶员管理办法。驾驶员的管理由车队和配车单位共同负责。车队队长和配车
单位的主要领导要掌握专、兼职驾驶员的思想状况。车队负责对驾驶员进行建档管理,定期组织政治思想、服务态度、保密守纪、安全文明行车等教育学习和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配车单位负责驾驶员的工作安排和日常的交通安全、守纪等教育。
第二十三条
领导出差和休息期间,如不需要用车,为领导服务的专职驾驶员应按时上下班,车辆由车队统一调度使用。
第五章
车辆安全和事故处理
第二十四条
车队和配车单位要负责车辆安全管理和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加强监督检查。驾驶员要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法》,如发生交通事故统一由机关服务中心(车队)协调处理。驾驶员应及时向车队和相关单位领导报告,并按保险公司规定的程序及有关规定处置现场,不得隐瞒不报或擅自撤离现场以及私下解决,否则将按规定追究驾驶员的经济和纪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和处理,依据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省财政厅川府管发(96)90号文件和机关驾驶员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即:
(一)驾驶员在行车中违反《道路交通法》造成交通事故和车辆损坏并负全部责任的,经济损失赔偿比例为20%;负主要责任的,经济损失赔偿比例为15%;负同等责任的,经济损失赔偿比例为10%;负次要责任的,经济损失赔偿比例为5%。
上述赔偿比例均为保险公司赔付后差额部份的比例。
(二)公车私用或将车辆交他人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或车辆损坏的,按保险公司赔付总金额的40%赔偿;造成车辆丢失的,按损失总金额的40%赔偿。
(三)发生上述行为,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负全部或主要责任的驾驶员,是聘用的解除聘用合同;是机关正式的驾驶员,暂停驾驶机关车辆,待岗学习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是配车单位的兼职驾驶员,取消驾驶机关车辆资格并参照对正式驾驶员的处理追究责任。负同等责任、次要责任的驾驶员,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待岗学习等处理,发生三次以上违法违规,参照对负全部或主要责任的人员处理追究责任。负领导责任的人员,按照《省纪委省监察厅机关车辆使用管理承诺书》的有关内容追究责任。
第六章
车辆的报废更新和购置
第二十六条
车辆的报废、更新和购置等由机关服务中心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提出方案报常委会审定后组织实施。
第三篇:中共福建省纪委、福建省监察厅派驻机构业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福建省监察厅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6-10 【生效日期】2008-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中共福建省纪委、福建省监察厅派驻机构业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省纪委、监察厅派驻机构(下称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后的业务管理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关于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4〕12号)、《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监察厅、省人事厅关于对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委办〔2005〕88号)等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派驻机构必须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坚持纪检监察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两手抓”,全面履行职能,强化监督作用,不断推进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第三条 派驻机构受省纪委、监察厅直接领导,在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组织开展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工作。派驻机构业务工作由省纪委、监察厅统一管理,向省纪委、监察厅负责并报告。
第二章 派驻机构职责与权限
第四条 监督检查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决定、命令的情况。监督检查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情况。
第五条 协助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好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和任务分解,健全和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制定措施和制度;督促检查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和推广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经验。
第六条 负责了解和掌握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了解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以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等情况;了解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会议、民主生活会等相关情况。
第七条 按照省纪委、监察厅要求,初步核实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问题;参与调查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调查驻在部门(单位)处级及以下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及其他重要案件。按规定权限,对违反党纪的党员提出处理建议,对违反政纪的行政监察对象作出处理或提出处理建议。
承办省纪委、监察厅交办的其他调查核实任务。
第八条 受理对驻在部门(单位)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的检举、控告及批评建议。按规定权限,受理驻在部门(单位)行政监察对象不服处分的申诉。
第九条 对驻在部门(单位)所属系统的纪检监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在履行职责中,可以参加驻在部门(单位)有关会议和活动,查阅并复制有关文件和资料;召开座谈会,与有关人员谈话;组织专项检查或专题调研。涉及重要事项应与驻在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沟通,特殊情况应报告省纪委、监察厅。
第十一条 依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职责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做出相应的决定。派驻机构做出的决定,有关党组织、单位和个人应当执行;提出的建议,如无正当理由,应予采纳。
第三章 工作关系
第十二条 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按照分工,主管(分管)派驻机构的相关工作。省纪委、监察厅机关各厅、室按工作职责,加强对派驻机构业务的管理、指导和联系。
第十三条 省直纪工委、省直监察专员办公室属于省纪委、监察厅的派出(驻)机构,领导省直机关党组织的纪律检查工作;同时,受监察厅委托,协调省直机关行政监察的有关事项。派驻机构与省直纪工委、省直监察专员办公室应加强联系和沟通,依照有关规定搞好协作、相互配合。双方意见不一致时,由省纪委、监察厅作出决定。
第十四条 驻在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对本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党政主要领导对本部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派驻机构应给予协助、配合,及时与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沟通有关情况。
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应支持派驻机构履行职责,为派驻机构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第十五条 派驻纪检组组长履行党组成员职责,参加驻在部门(单位)有关行政领导会议。派驻监察室主任列席驻在部门(单位)党组(党委)有关会议和行政领导会议。
第十六条 派驻机构应主动融入驻在部门(单位)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和文化建设,依靠驻在部门(单位)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开展工作,接受驻在部门(单位)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监督。
第十七条 派驻机构应加强与驻在部门(单位)上级纪检监察机构的联系,主动请示、汇报工作,取得指导和支持;同时,应加强与市、县、区纪检监察机关的联系和沟通。
第四章 日常联系
第十八条 省纪委、监察厅下发的相关文件,应印发派驻机构;召开的相关会议和组织的重要活动,应按要求通知派驻机构参加。
第十九条 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协助省纪委、监察厅领导联系派驻机构的日常工作,承办派驻机构报批的有关文件和材料;有计划地组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以及派驻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等;办理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批办的有关事项,并跟踪督办;派员参加驻在部门(单位)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和其他重要活动。
相关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走访所联系的派驻机构,每年应不少于两次。
第二十条 省纪委、监察厅其他厅、室按照工作职责,协助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抓好派驻机构的相关工作,承办相关事项。
(一)省纪委办公厅、监察厅办公室应掌握派驻机构情况、搞好服务,并通过信息、简报及其他载体,及时反映派驻机构的工作。
(二)监察综合室协助省监察厅领导班子处理派驻机构涉及行政监察的事项,指导派驻机构督促驻在部门抓好预防腐败工作。
(三)案件综合管理室负责协调和指导派驻机构做好案件的统计汇总、综合分析、协调办理和跟踪督办工作。
(四)执法监察室负责协调和指导派驻机构开展执法监察活动。派驻机构组织开展的执法监察重要事项及检查方案,应送执法监察室备案。
(五)宣传教育室负责协调和指导派驻机构做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以及制定、实施派驻机构干部的培训规划。
(六)政策法规研究室负责协调和指导派驻机构搞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工作调研,指导派驻机构督促驻在部门(单位)加强政策研究、推进制度建设。
(七)党风廉政建设室负责协调和指导派驻机构督促驻在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八)纠风工作室(省政府纠风办)负责协调和指导派驻机构督促驻在部门(单位)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和政风行风建设。
派驻机构应积极配合相关厅、室开展工作。
第二十一条 派驻机构应加强与省委巡视机构的联系,协助驻在部门(单位)党组(党委)做好协调配合。
派驻机构应加强与省效能办的联系,协调和指导驻在部门(单位)开展效能建设,组织实施效能监察。
第二十二条 根据省纪委、监察厅领导的要求,有关厅、室须向派驻机构的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或主要领导通报、了解有关情况时,一般应通过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联系、协调。
第二十三条 派驻机构需要向省纪委、监察厅领导请示、报告工作的,一般应通过相关厅、室转报。必要时,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可直接向省纪委、监察厅领导请示、报告。
第五章 案件检查及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对省纪委、监察厅机关收到反映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省管干部违反党纪、政纪问题的信访举报,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批示向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通报的,相关纪检监察室应及时承办。
派驻机构直接收到反映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省管干部违反党纪、政纪问题的信访举报,一般应通过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向分管领导报告。发现驻在部门(单位)违反党风廉政规定的重要情况,或领导班子及省管干部违反党纪、政纪问题的,必须及时向省纪委、监察厅报告。必要时,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可直接向省纪委、监察厅主要领导报告。
第二十五条 省纪委、监察厅机关收到反映驻在部门(单位)处级及以下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由信访室(举报中心)归口管理;信访室(举报中心)应及时转派驻机构办理。对省纪委、监察厅交办的查报件,派驻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交办厅室报送结果,并按规定程序审结。
派驻机构直接收到反映驻在部门(单位)处级及以下干部的信访举报,由派驻机构办理。
第二十六条 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批转派驻机构初步核实涉及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省管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相关纪检监察室应将有关材料及时转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派驻机构制定的初步核实方案经相关纪检监察室报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批准后,由派驻机构组织实施,相关纪检监察室予以指导。
派驻机构应将初步核实情况及有关证据材料,在规定的时限内送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相关纪检监察室应及时研究、提出意见,报省纪委、监察厅领导。对需要立案调查的,由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履行报批手续、组织调查。
第二十七条 派驻机构调查驻在部门(单位)处级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及其他重要案件,需要立案的,应事先征求驻在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的意见;意见不一致的,经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报省纪委、监察厅决定。
派驻机构立案的案件,应抄报省纪委、监察厅。
第二十八条 派驻机构在案件调查中需要对被调查对象使用“两规”、“两指”措施的,应提出申请;由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履行报批手续、组织实施。需要延长或解除“两规”措施的,按规定程序办理。
派驻机构在案件调查中需要查询、冻结被调查人及其他与案件有直接关系人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的,以及其他需要以省纪委、监察厅名义对外出具文书的,应提出书面申请,由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履行报批手续。
派驻机构需要提请司法、行政执法等机关协助的案件和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由省纪委、监察厅案件综合管理室履行报批手续,相关纪检监察室予以协调。
第二十九条 派驻机构对暂扣的涉案款物应按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做到“一案一清”。
第三十条 派驻机构在调查案件中力量不足的,可向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提出调配人员的申请。经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批准,可由相关纪检监察室商干部管理室抽调人员参加。
第三十一条 派驻机构应建立案件审理工作责任制,按照查审分开的原则,配备专(兼)职审理人员。必要时,可与驻在部门(单位)机关党委(纪委)、人事等部门组成审理小组。
派驻机构需要协助审理的案件,由省纪委、监察厅案件审理室审查并履行报批手续。经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批准后,由案件审理室组织没有参与该案查办工作的其他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人员协助审理;必要时,案件审理室可直接参与派驻机构重要案件的审理。
第三十二条 对于需要追究责任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案件,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意见不一致的,报省纪委、监察厅决定。
党纪处分及申诉复查,政纪处分及复审复核,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解除行政处分等办理程序和批准权限,均按有关规定执行。需要由省纪委、监察厅审批的,通过相关厅、室履行报批手续。
第六章 工作制度
第三十三条 建立派驻机构集体议事决策制度。派驻机构对涉及人事任免、案件检查、工作部署等重要工作,以及需要向省纪委、监察厅报告的重要事项,一般应召开纪检组(监察室)有关会议,集体作出决定。
第三十四条 建立派驻机构工作报告制度。派驻机构应每年两次向省纪委、监察厅报告业务工作情况,以及按规定及时报送有关统计报表、工作信息等。
第三十五条 建立派驻机构业务工作考评考核制度。省纪委、监察厅应适时对派驻机构业务工作进行专项考评和年终考核,并建立实绩档案。驻在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应予以支持、配合。
省纪委、监察厅相关纪检监察室应将派驻机构每年履行职责情况,以书面形式于次年1月底以前向省纪委、监察厅领导报告,同时抄送干部管理室。
第三十六条 建立派驻机构责任追究制度。派驻机构不认真履行职责,对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对驻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系统存在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不制止、不纠正、不查处的;对省纪委、监察厅部署的工作任务不认真落实、敷衍塞责的;以及不严格依纪依法履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省纪委、监察厅单派驻的纪检组、监察室依照法定要求,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理顺关系、开展工作。
第三十八条 各市、县、区纪委、监察局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派驻机构业务工作管理办法。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纪委、监察厅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8年4月公布的《中共福建省纪委、福建省监察厅派驻省直部门纪律检查组、监察室工作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贵州省纪委、贵州省监察厅关于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行为党纪政纪
【发布单位】822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12-19 【生效日期】2001-12-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贵州省纪委、贵州省监察厅关于
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统计执法,制止和纠正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党纪处分适用于本省各级党组织及其共产党员。
本规定政纪处分适用于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
本省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应给予纪律处分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法律、法规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公共利益形成侵害的行为。
第四条 第四条 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行政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一)自行修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
(二)强令、授意统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
(三)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领导班子成员集体作出决定或采取错误行动,有上述行为之一,属于故意违纪的,按共同违纪处理;属于过失违纪的,按领导成员在集体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给予处理。
第五条 第五条 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行政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行政撤职处分: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第六条 第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不按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或者办理统计登记手续,经统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直接责任者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第七条 第七条 统计调查对象在接受统计检查时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匿、毁弃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及有关资料的,对直接责任者、重要领导责任者和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行政记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加重处分。
第八条 第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者、重要领导责任者和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一)未经批准或者备案,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或者未在统计调查表上标明法定标志的;
(二)擅自公布统计资料的。
第九条 第九条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行政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行政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一)因机构、人员变动不及时办理或者拒绝办理统计资料交接手续的;
(二)直接参与虚报、瞒报或者篡改、伪造统计资料的;
(三)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统计调查对象商业秘密的;
(四)利用统计调查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
第十条 第十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从轻或者减轻处分:
(一)情节轻微的;
(二)主动纠正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行为,或者一经指出立即改正的;
(三)有其他从轻或者减轻处分情节的。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或者减轻处分:
(一)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统计资料2年内再次发生的;
(二)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
(三)以暴力或者威胁等手段阻挠、抗拒检查的;
(四)同时具有两种(含两种)以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
(五)有其他从重或者加重处分情节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统计部门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行为应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人员,可按干部管理权限向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纪律检查、行政监察机关提出处理建议。经有关主管部门或纪律检查、行政监察机关核实后作出处分决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违反统计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贵州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贵 州 省 监 察 厅
2001年12月19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7]44号 【发布日期】1997-10-05 【生效日期】1997-10-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鄂办发[1997]44号1997年10月5日)
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纪委 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规范领导干部建房、购房、租房、装修住房的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和中央纪委、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第三条 第三条 减少和消除领导干部住房中以权谋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新的运行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取消单位自筹自建自分住房,向社会化、商品化过渡。
第四条 第四条 领导干部住房中的违纪问题,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和有关行政法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章 领导干部住房行为规范
第五条 第五条 不准超面积购房、租房。
领导干部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其面积标准,按照鄂清房领发[1996]3号文件第一条控制标准执行。
超过上述规定面积标准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的,视为超面购房、租房。超面积部分按同地段商品房的价格购买或市场租金租住。
第六条 第六条 不准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
领导干部住房装修标准,可按1996年清房时的控制标准执行。
第七条 第七条 不准多处购房、租房、占房。
(一)领导干部一户允许购买或租住一处住房。在居住的城镇有私房的,不准再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
(二)领导干部异地调动,其配偶不能随迁的,原住房已按房改政策购买,应保留其产权关系,但不允许在异地再购买公有住房;其配偶随迁本人不愿保留其原产权关系的,可将已购公有住房按房改政策出售给产权单位,在异地再购买公有住房。不允许在两地购买公有住房。
第八条 第八条 不准领导干部在城镇建私房或假借他人名义建私房。
第九条 第九条 不准违反规定集资建房。
(一)已购买公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集资建房且面积已达到本职级标准的,不得参与集资建房。
(二)在居住的城镇有私房的不得参与集资建房。
第十条 第十条 不准低价购买公有住房和用公款专门为领导干部购买商品房。
(一)领导干部不准低于房改和物价部门规定的售房价格购买公有住房。
(二)禁止用公款专门购买商品房以标准价或成本价出售给领导干部个人。因特殊情况,确需购买商品房的,应由本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集体决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管理规范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之前,其建设面积标准按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实行单位申报,房屋主管部门审批,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
(一)住房需求单位根据需要,将本单位拟建住房的建设规模、户型及分户面积标准、装修及设施标准、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售房(分配)方案,向房屋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并严格按基建管理程序向计划部门报批。
(二)计划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审定住宅项目的有关规定,对建设单位申报的住宅项目进行审批。经计划部门批准开工的住宅项目,方可列入基建投资计划,并发放投资许可证。
(三)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住宅建设工程的预算及资金来源的审查工作。
(四)审计部门负责对住宅建设工程的开工、建设资金、工程预决算的审计。并将审计结论报告房屋主管部门。
(五)建房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特别是在面积、装修标准上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
(六)凡未按规定程序报批的住宅建设项目,一律不准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不得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执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房屋产权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领导干部住房的出售与购买,流通与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一律为单元式住宅楼,禁止在城镇为领导干部建单门独户住房。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本规定的贯彻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本规定,并负责抓好主管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贯彻执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领导干部住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检查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和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审批制度。领导干部建房、购房、租房除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执行外,还要报经房屋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档案,加强对领导干部住房的动态管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地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乡(科)级干部的住房问题,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