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

时间:2019-05-13 20:1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

第一篇: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

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80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水利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钟起煌 主 题 词:水利,农业,投入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水利建设是“三农”发展的命脉,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建国六十余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遍布农村各地,哗哗流淌着清水的“沟塘渠堰”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为农民生活、农业丰收和农村发展发挥了重大贡献,承载了广大农民群众“旱涝保收”的美好希望。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也折射了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变,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农村小水利功能的逐步萎缩,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小水库年久失修,遇小旱便干涸,而且旱涝急转的现象也频频出现,排水排灌渠道淤塞情况也比较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

1、制度变迁,建设主体缺位。

随着农村“两工”制度的取消,农村小水利工程建设的集体共建模式没有了继续下去的政策依据。加上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缺乏自行组织小水利建设的资金和动力。另外,小水利建设的公益性很强,在市场经济和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加上传统农业利润较低,农民个体不愿投资投劳于小水利建设。

2、点多面广,建设投入不足。

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抓大放小”的失衡现象客观存在。缘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方面都有小水利无法相比的优势,大水利通常都是各地的“重点工程”,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建设规划完备严谨,工程进度严格按照工期,资金投入更是确保到位,占据了水利建设资金的大头,建设成功后,则是当地政府一大显要政绩。而小水利则是“零敲碎打”型,项目众多,每个县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相当可观的总体投入,分配到众多的项目之后,单个工程的投入就寥寥无几了。

二是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目前,参与实施农田水利项目的单位有水利、农业、发改、农办、扶贫、农发办等多个单位,且每个单位都有独立的项目建设报批、建设、监管权,这样就可能存在重复申报、重复投入、重叠建设等现象发生,这就难免造成小水利建设资金分散浪费的情况发生。

三是地方配套较难。根据中央要求,今后10年全社会年平均水利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这就意味着地方现有的配套资金也要翻倍。相对于经济不够发达的弱县来讲,项目争得越多,建设任务越重,地方补贴压力越大,将难以承受,直接降低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

四是“重建轻管”导致管护资金匮乏。许多地方只管兴建,忽视后期维护,目前只有农发部门安排了1%的项目经费为后期管护经费,而其他诸如水利工程建设、人饮安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没有单独划出管护经费。由于缺乏日常管护,众多小水利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职能不畅,建设效能受到制约。

一是部门协调和统筹规划不够。众多参与小水利项目的部门对于项目建设的标准不一,失衡现象较为严重。如农田改造项目实施上,农业部门执行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可达3000元/亩,农发办1200元/亩,水利部门400元/亩,差距较大。另外从水源到田间的水系工程没有统筹有序实施,从水源到田间之间的干渠、支渠建设却没有建设到位,每年投入清淤的费用不少,但是仍难以保证水系畅通。

二是乡镇管理机构职能难以到位。许多乡镇水利水保管理机构编制、经费和体制保障上很难落实到位,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仪器都没有,日常维持运作都显困难。另外,乡镇水利管理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些水利管理员连基本的测绘都不知道。

三是村级组织职能缺位。乡村组织作为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小水利日常管理中应承担重要职责,但对村级组织的职能没有相关规定,而村级“一事一议”对于兴修水利的事项“议而不决”或有心无力的现象比较多,致使村级组织在小水利日常管护上处于缺位状态。

由此建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其中特别强调要抓好小水利建设,因此,我们要借此契机,做好小水利这篇“大文章”,让小水利为服务“三农”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要着重在组织和资金两方面入手,加强小水利建设。

1、健全组织保障功能,确保“有人做事”,且“把事做好”。

首先,国家要完善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如乡镇政府没有履行日常管护职责导致相关事故发生,将严肃追究责任,给予政纪处分。其次,健全基层组织,发挥其骨干作用。要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的“三驾马车”体系:

一是完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打破“块块”管理,实行“条条”管理。即以灌区、库区、流域为单位,由水利部门对水系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然后再落实到具体单位进行实施,并以小流域、区域或乡镇为单元,设置水管部门,作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这些水管部门主要承担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要加强对水管部门人员招录、评价、流动、激励和培训机制的建设,提高水利人才队伍素质,夯实小水利发展基础。二是健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完善村级组织职能。由受益农户自愿组成自我服务的民间合作组织,填补小水利建设主体的缺位,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性与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基层政府要加强对村级组织在小水利建设方面的指导,积极促成涉及小水利“一事一议”决定的达成,提高村级组织“一事一议”对于小水利事项的议事效率。三是建设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其服务属于非盈利性质,服务成本的付出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如抗旱服务队等。调整和创新投入机制,保障小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2、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积极总结和完善“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和重点县小水利建设取得的经验,探索鼓励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的新路子,形成多主体投入的良好局面。

二是严格落实小水利投入逐年增加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规定,逐步增加小水利建设投入,对于克扣、挪用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行为要严肃查处。

三是整合涉农涉水资金,提高整体效益。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有其账、互相配合、统筹安排、形成规模”的原则,加强部门协调,统筹水利建设规划,将小水利项目资金与新农村建设、粮食生产、农业开发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提高涉农涉水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四是注重资金使用平衡,加强日常管护工作。建立基层水利工程养护基金,规定在项目资金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农民用水协会等日常管护工作经费。对道路、排水沟等公益性设施可实行统一管理,也可以承包给个人进行管护、协会共同管理、集体统一管护。通过加强日常管护,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切实转变职能促进乡镇工作和谐发展

切实转变职能促进乡镇工作和谐发展

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甚至是经营型转变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如何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是摆在乡镇一级基层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乡镇职能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乡镇职能转变提出了新要求。乡镇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其职能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的一些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各种新出现的情况,一些新的职能需要重新增添。

2、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乡镇职能转变。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这就要求乡镇转变传统的粗放农业管理方式,增强规划和经营意识,为农民提供从产前到销售的具体指导和服务,而目前的乡镇职能对此却无具体的要求。

3、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是乡镇职能转变的助推器。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农民负担减轻,乡镇由原来找农民“收粮催款”,变成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由索到予,乡镇工作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对乡镇职能的基本定位。

在一份转型经济国际比较经验的专题报告中,世界银行提出了界定政府活动范围的3条原则。第一,政府应当大幅度减少在社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职能,除了国防、初级教育等少数例外,应当允许和鼓励企业来承担这些职能。第二,政府应当停止对私营合法商业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同时应当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性,为私营部门发展和竞争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和体制环境。第三,政府应当为社会成员中最需要保护的脆弱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参考这3条原则,乡镇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改进调控和服务经济的方式,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四大职能上,从而建立精简、效能、便民的乡镇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甚至经营型的转变。

三、乡镇干部的“两个转变”是乡镇职能转变的基础。

乡镇干部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为乡镇职能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1、转变观念。一要转变计划经济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二要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观念。三要转变自以为是的观念,树立开放的观念。四要转变“人治”的观念,树立民主法制观念。

2、转变作风。乡镇应该紧紧抓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一重点,加快干部角色转换,切实搞好服务,以服务架起政府与农民的纽带,实现乡镇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在服务方式方法上,应有4条基本原则:一是服务的指导性。在为群众服务上代办不包办,指导不强迫。二是服务的有限性。应延伸乡镇服务的手臂和触角,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三是服务的群众性。真正把群众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为服务的重点。四是服务的长效性。把服务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使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关于促进西部学前教育发展的提案

关于促进西部学前教育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1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促进西部学前教育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民盟中央 主 题 词:教育,学前教育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还有诸多困难和问题。

1.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发展严重不平衡。西部地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出现了幼儿园数量“公少民多”的现象。公办幼儿园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保育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民办幼儿园,致使城乡绝大多数公办幼儿园出现班额人数超标、校舍偏挤、师生比失衡、保育和教学难度增大等问题。

2.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特别是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绝大多数民办幼儿园是通过租用场地、利用自住房或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办园,普遍存在外部环境差、内部设施简陋、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与公办幼儿园差距很大。

3.幼儿师资严重匮乏,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师工资待遇偏低。

建议:

1.强化公平理念,落实地方政府的学前教育责任。各级政府应切实将学前教育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引导各级财政资金满足学前教育的安排需求、公共资源配置向学前教育倾斜。同时,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健全督导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学前教育机构和社会通报督导评估结果。

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适当向贫困乡镇倾斜。建议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的20%投入学前教育;在确保土地出让受益的10%用于教育的基础上,明确其中20%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同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幼儿园学费减免制度和家庭经济贫困幼儿资助制度。

3.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广覆盖、保基本”。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督促落实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同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对学前教育发展中涉及的诸如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税费征收、社会保险等制定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优惠力度。

4.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水平。完善幼儿教师工资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可考虑设立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特岗教师,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解决城乡幼儿园教师短缺和教师“老龄化”问题。着力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也可依托高等师范教育资源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条件的学校可逐步实行免费招生。建立城乡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以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5.继续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政策、财政扶持力度。建议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实行免费,由中央财政酌情安排学前教育预算保障资金,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可设立学前教育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对如期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的地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服务三农发展

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之关注农民工子女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自此以后,“三农”便常常在新闻报纸中出现,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三农问题还是不断的向外拓展,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农民本身,同时也应该关心那些未来可能重复父辈的道路,成为农民的孩子们。一方面,在农民为了生计忙于农活时已经鲜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另一方面,农民们为了能增加收入,离开农村,离开家人,步入陌生的城市,成为建设城市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子女有的被留在农村,成为留

守儿童,有的随父母到了城市,成为城市新移民。他们在成长、教育和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一、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

带孩子一同来到城市的家长,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在城市中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彻底脱离农民的身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长大,最后能够留在大城市,从而改变孩子们的人生。但是,事情并不像她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直接反映到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的平等权益问题。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问题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

1、就学渠道。

(1)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农民工子女借读。学校安排儿童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公办中小学师资正规、管理科学、教学条件好;是农民工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学校。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愿意把子女送往这类学校。

(2)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针对某些流出地的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情况;流出地政府经流入地政府同意;自投资金、人力;在流入地办学;吸收本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这类学校已成为吸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3)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这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就学形式;即由企业出资修建校舍;购置必备的教学设备;而管理上由自己运作;费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负担;按正规学校进行管理;学生需交纳少量的借读费用。这种学校既有公立学校的优势;又有企业的支持;因而是一种较好的办学形式。

(4)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为自己的子女选择这类学校的家长大多数是出自经济方面的原因;民工子弟学校收费要便宜得多。除了便宜;照顾农民工的工作情况也是这些学校受欢迎的原因。农民工一般早上五六点钟就把孩子送来了;晚上到七八点才来接;学校早晚都有人看管;这大大方便了农民工。但是这类学校的弊端也较多。如①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较差;有的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没有一个人有过从教经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②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人身安全保障。③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使办学者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这类学校属于应规范管理的范围。

(5)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在家乡接受教育为主。根据抽样调查;有65 %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

(6)少数农民工子女失学在家。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的首要原因是居住地的不确定性;父母就业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其次;家庭的贫困是农民工子女失学的又一原因。、失学率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其次是师资。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公立学校、部分民办学校以及流出地或流入地政府设立的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的教师都具有正规大学或师范院校的学历;也都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过;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这些教师尤其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还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指的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包括校园建设、教学设施、设备、文化娱乐设施等。它们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的质量。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良莠不齐。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与之相比;差距极为明显;其状况极不容乐观。据对上海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的校舍、课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甚至是严重不足。废弃的厂房;厂房在改为校舍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建;安全设施的功能上需要调整;这是民工子弟学校校舍存在的最大问题。此外;教室面积过小;学生过度拥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其他设施也因陋就简; 同时;城市的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文化教育场所设施和各种信息、科技、人文资源等无疑都给流动儿童提供了直接的受教育的机会和素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些对于城市儿童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农村儿童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对城市的教育环境普遍是满意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满足的。这种满足感不是来源于与城市儿童的比较;这点他们不敢奢望;他们比较的对象是在农村的就学儿童。正如有家长表示;在城市里就算第二、第三课堂孩子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在老家普通话都没普及。从中也可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城乡教育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农村儿童教育环境的状况极不容乐观。

学业成绩。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学校中;在学业状况上大部分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公立学校中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学业成绩进步较为明显。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限制;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学校都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置课程;学校教学只是停留在“识字教学”和“扫盲教育”的层次上。如广州市某区在教学督导中发现有些学校课堂教学不合格率竟达75%。

最后是孩子们的心理状况 外来民工子女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出生地与大城市生活的极其悬殊的差距;切身体验到父母的无能为力;这种强烈的落差再与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感受到的排斥和歧视相结合;这很容易就导致相对剥夺感的加强、认同上的危机;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并可能引发反社会的行为。据调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相同年龄段的受教育学生中,农村学生也占大多数。而在这个群体中,约有百分之二十是属于以上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在三四十年后,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中将有百分之二十是现在的留守儿童或城市移民儿童。但是就目前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和父母移民带给他们的心理问题来看,似乎很难保证他们中不会出现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人物。由于所占比例太大,这个问题让人无法去忽视它,我们不由得开始担心,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社会发展状况堪虞啊。

因此,这些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变成了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义务教育

制度应该进一步的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进行普及。另外,在这一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减免特困学生的学杂费。

2、完备农村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农村教师的心理学培训,以便老师们能为孩子们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3、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提供绿色通道。大部分入城的农民工子女都没有办法获得当地的户口,而这一点严重影响孩子的城市中的学习。每年小学入学时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在为无法给孩子报名而发愁。还有高中入学和高考的区域限制都给这些家长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4、规范和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女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在相当程度上也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相关教育部门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其达到和公办学校同一水平的教育质量。

5、规范课堂内部的平等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教学公平。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而不应该厚此薄彼。努力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

青年人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发展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教育将直接决定国之栋梁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教育对国家的前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国家教育制度,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我们的青年一代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成为栋梁之材。

第五篇: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蓝海战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并在此次会议上针对“三农”的金融工作确定了六项工作任务:一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二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三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四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五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六要加大政策支持。会议要求所有涉农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往下“沉”,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当前国内银行业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产品结构、盈利模式等基本趋同,城市业务、大客户、大项目等局部市场竞争过度,“红海”特征十分明显。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和工具单一,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三农”正在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广阔的蓝海市场。在当前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农村实施“蓝海战略”,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银行加快实现经营战略转型的现实选择。

一、实施蓝海战略的迫切性

(一)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追逐“资本趋利性”,农业银行“离乡进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在:农村网点大规模撤并,“抵触”和“鄙视”涉农业务,其资金、人才、费用、工资、固定资产、信贷规模等经营资源加快向城市行转移,无论是城市行还是农村行,都是不加区分地按照一个模式、一种办法、一样的要求进行考核和管理,导致天生弱势的农村行,尽管机构和人员占比达50%以上,却不能和城市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此出现了农村行在经营资源的配置上越来越少的现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与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在城市业务中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部分地区在重点客户与产品上的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如果农业银行不尽快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和经营领域,将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市场地位,或市场份额逐步被侵占,或处于血雨腥风的“红海”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因此,农业银行迫切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利用在农村的优势,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价值创新途径,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经营转型。

(二)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农业银行是在支农专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唯一根植于“三农”并且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三农”的历史渊源关系及机构、网络、人员和业务布局的现状,决定了农行必然成为农村商业金融的主渠道,发挥骨干作用。一方面,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农行,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有效的金融需求,为农业银行开拓市场、加快发展创造了可供选择的空间。未来农业银行的发展动力也将来自于广阔的农村市场。

二、蓝海战略的部署

(一)强化服务“三农”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国内银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中,农业银行从上级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到基层行的实际运作都淡化了服务“三农”的思想,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大方向,形成了大量撤并农村网点,对“三农”业务不愿涉足的状况。农业银行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这是全行上下都应该重新认识的问题。农业银行发展城市业务,天生就有它的劣势,这是因为农业银行长期经营的大多是“三农”业务,城市业务资源基本被其他商业银行占有,要想从中分得一块“蛋糕”,就得花数倍于竞争对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之责,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根植于“三农”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它的发展也受益于“三农”业务,且有着多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全行上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全行上下只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发展“三农”业务,就能使“三农”业务成为农业银行新形势下新的增长点。

(二)精准定位,突出重点。从客户定位看,要重点选择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企业;重点扶持具有成长性、有还款来源的县域中小企业;重点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群体,以及农业促进体系市场的主体。从区域定位看,要以县域为基础,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从产品定位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有效缓解‚“三农”贷款难的问题,以县域和中心集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同时全面发展中间业务并择机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培育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扎根农村,加大投入,提高综合服务。农行要立足农村,通过支持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业联动发展。在经济基础雄厚、市场体系完善、产业机构合理、竞争力强、城镇化水平高的经济强县,显然农行要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客户,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全面营销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打造全能型县支行。在经济较发达,个体私营经济活跃,居民理财意识较强的地区,要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本外币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业务,重点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创建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品牌。在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开发项目较多的特色资源县,要重点围绕特色资源开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优势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发展业务,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小的企业资产业务。在具有独特产业优势,已形成明显产业聚居区和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县,围绕特色产业,绩效居前的企业、特色资源产业集群,县支行可采取集中公开统一授信方式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群的信贷需求。在经济贫困、缺乏特色资源且业务量较小的地区,支行可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合作,探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创新业务担保方式。根据农村不同的特点,扩展押品的范围,开办有价证券、仓单、提货单、存单、应收账款等资产支持贷款品种,探索林权质押贷款、依据订单发放支农贷款,应用个人信用卡分期付款购买农业生产资源等。

(四)改进服务“三农”的信贷审批制度。根据“三农”和农村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缩短决策链条,推行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快推行网上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五)完善“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三农”客户抗风险能力不强导致“三农”金融业务风险高,容易产生不良资产,并且“三农”客户往往难以提供财务报表等信息,“三农”业务风险控制更多地依赖对客户品行等信息的掌握和识别,从而也就更多地依赖一线信贷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此,一是要强化“风险管控”的理念,加强对贷款重点环节的风险防范,要加强贷前真实性调查,信贷人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靠看材料判定风险,贷款发放前必须现场走访,实行双人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客户品行,信用情况和经营状况,贷款发放后必须每月实地走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贷款到户、用途真实。加强贷款回收,贷款到期前及时向客户联系催收。二是要建立“三农”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对诚信守约客户,采取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降低贷款利率等激励政策。

下载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切实加强小水利建设,促进“三农”发展的提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农对策(小编整理)

    关于三农问题的对策之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个人见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

    切实履行工会职能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切实履行工会职能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各位领导、工会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代表起重机械工程处分工会与大家交流和分享工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座的各位同仁中不乏优秀的......

    加强高县水利建设管理促进水务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高县水利建设管理促进水务又好又快发展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源、国之命脉、民之命脉;利是国家之利、民生之利、发展之利、生态之利。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

    服务三农 促进发展 全面推进农业工作新局面五篇

    服务三农促进发展全面推进睢县农业工作新局面县农业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常规工作上水平,重点工作搞突破的总体思路,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的......

    关于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五篇范例)

    关于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但是也应看到,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激增,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尤其是城乡教育......

    关于促进民办基础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提案(五篇材料)

    关于促进民办基础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提案 各位领导、各位政协委员: 大家好! 我是教育界别的委员张艺。以下我的发言的主题是关于深圳民办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现存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 破解三农难题

    [摘要]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托管、......

    情系“三农”做发展推手

    情系“三农”做发展推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同志们: 农业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农村繁荣,是我们的意愿;农民致富,是我们的期望。近年来,安仁党政班子科学谋划“对接珠三角,融入......